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沉默的螺旋1、沉默的螺旋假说:(三个基本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①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③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含: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可;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1)舆论观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

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1.请解释传播者的内涵和外延?答:(1)内涵:传播者即编码者、发讯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

(2)外延:A.人际传播中,是发讯主体又是讯息接受者。

B.组织传播中,是政府首脑、团体负责人、文件起草者等。

C.公众传播中,是演讲者、报告人、教师等。

D.大众传播中,是个人、组织、社会团体的混合体。

2. 请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答:(1)具有主观能动性。

(2)集体性。

(3)受控性。

(4)专业性。

3. 请解释守门人的含义?答:最早见于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指在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4. 请说明守门人的三重角色和特征?答:(1)三重角色:A.接受者 B.守门人 C.传播者(2)特征:A.隐形性 B.依附性 C.追加性 D.完善性5.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的任务?答:(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过程加以控制。

(5)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6.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应有的素养?答:(1)对传播事业有敬业精神。

(2)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4)有信息的敏感性。

7. 请解释信息的含义?答:(1)广义:事物发出的,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情报、资料、密码等。

(2)狭义: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它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减少或降低不确定状态。

8. 请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答:(1)客观性(2)抽象性(3)感知性(4)传递性(5)存贮性(6)共享性9. 请解释信息传播中的编码与译码?答:(1)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

如:字符的不同组合构成文学作品;音符的不同组合构成音乐作品。

(2)译码: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10. 请说明信息的提取过程?答:(1)判断讯息包含的内容。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苏利文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 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 “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这种环境的真实姑且不论,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期待、去行动、去奋斗,这种行为不仅有其
自身的真实,并伴有真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拟态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另一个是“刻版成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
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成见可
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拉札斯费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 组织的社会行动》(1948)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 以下三种功能:a.授予地位 b.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c.
传播的要素
传播的要素
1、三要素说:传者、内容(信息)、受传者 2、四要素说:即传者、内容(信息)、通道、受传 者 3、五要素说:拉斯韦尔的5个W(谁、说什么、通过 什么、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4、六要素说:即信源、编码、信息、噪音、译码、 信宿)
主义最重要的派别――芝加哥学派,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
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米
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7年,死后经整理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
(1934)等著作。米德提出一种关于人类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概念性观
点。他认为,人类具有应用符号、内隐反思、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的能

大众传播学重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6个,简答8个,论述3个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主要表现在:(1)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人提供清晰的观点和检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

2.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批评姿态,认为畸形的社会格局是由大众传媒协助制造出来的,“文化工业”给资本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培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人们在媒介文化产品的影响下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批判能力。

3.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采用“民族志”的受众研究,把文化看做社会过程本身,而把经济、政治仅仅看做这一过程的构成因素。

4.霍尔的编码—解码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着立场一致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5.经验性理论学派:认为意义的最重要的层面是在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语言强烈地影响个人正在进行的生活和经验。

意义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的认识。

6.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中精神内容的交流,符号的意义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反过来又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传播是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人是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

意义是在一个社会团体中通过相互作用建立和保持的。

7.申农—韦弗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从信息源开始到目的地结束的一个简单的过程。

突出了传播的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即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问题;语言层面,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反应层面,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和传播效果的问题。

展示了三个正功能和一个负功能因素。

不足:用电路原理类比人的传播过程是机械的,忽视信息的内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环境,忽略人的能动性。

8.“风筝”互相模式:注意人际传播或群体间的传播,包括信息来源、传播者和接收者三个要素;注意传播环境的动态性。

[高等教育]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

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

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大众传播学复习概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概要

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传播的结构1、结构: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过程: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3、传播过程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模式1、模式: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组织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2、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贡献:①第一次较为详细的、科学的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成就:①“信息”与“讯息”的区别②“媒介”这一概念的出现③“效果”概念的登场缺陷:①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项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②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③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④“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只表现为一个环节而非“要素”(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成就:①媒介被一分为三②讯息被区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③噪音的出现缺陷:①噪音不足以构成要素②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3、控制论模式(1)M•德弗勒模式①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②引入“反馈”的机制(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概念→发信方、符号化方、受信方、符号读解方、讯息、媒介、(反馈)缺陷:①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②循环性的表述容易产生误解③仍未清楚得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第四节正负功能1、一、三功能说(1)授予地位(正)(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3)麻醉精神(负)第三章传播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媒介比较(1)报纸优点:报道较为详尽,解说较为深刻;可供读者反复阅读、思考;容易保存缺点: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2)杂志优点:不仅能提供信息和娱乐,还具有较强的指导、解释功能。

出版周期长,所以观察问题和局势更为细致、深刻。

主要注意力在于把事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说明。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概论期末要点一、重要著作1、《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机构》作者:哈德罗。

拉斯韦尔主要内容:1、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②社会协调功能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④【后又加:娱乐功能】2、《男人。

女人。

讯息。

媒介-------人类传播》作者:W·施拉姆主要内容: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功能做了总结3、《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主要内容:对“伊里调查”的结果进行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为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作者:罗杰斯主要内容: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5、传播流程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作者:卡兹(等人)《创新与普及》作者:罗杰斯6、《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二、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p111: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优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知情权(知晓权)p178: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关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和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知识沟(一种理论假说)p230: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某种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信息
2、人内传播
3、人际传播
4、组织传播
5、群体传播
6、大众传播
7、社会信息系统
8、符号
9、5W传播模式
10、媒介及讯息
11、子弹论
1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13、社会责任论
14、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15、大众社会理论
简答
1、传播的五个层次?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及受到的挑战。

3、介绍传播学主要学派及分支流派
4、列举媒介事件,探讨怎样看待媒体暴力?
5、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7、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8、举例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9、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指的是什么。

10、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12、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论述
1、(论述)介绍我国新闻类杂志或者体育类杂志发展状况。

2、举例世界著名电视频道及特点。

3、三网融合在我国的现状和趋势?
4、任选两个世界著名通讯社,介绍其性质、业务能力、特色。

5、网络传媒是不是大众传媒?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2、拉斯韦尔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3、集合行为:在传播学中,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4、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6、媒介规范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曾将各种规范体系中所内涵的观点和主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它的六种主要类型,即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社会责任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它来源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但又超出发展了自由主义理论,故有人称这为新自由主义理论。

它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克尽对于社会,公众的义务和责任。

政府不仅要允许自由,而且还要促进自由。

这条观点,实际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

8、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说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四个时代和各自的特点?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特点: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灵活,最常用。

但是时间、空间受限严重。

信息较少且零散,无秩序,传播媒体原始简单,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使用的感官主要是听觉。

文字传播时代: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可以长期保存,从听觉转到了视觉打破了时空限制,但是手抄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印刷传播时代:走入机械化时代,可以短时间大量复制。

但是需要设备。

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输。

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传播中使用的感官,视觉、听觉并用。

三大里程碑。

数字传播时代: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数字传播是集合了语言、文字、声像等特点的新的传播途径。

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

例如:施拉姆最后7分钟钟。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传播学研究的演化2.传播学的诞生,时间和地点?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背景:政治、经济、社会、学科直接事件:1、世界上最发达的传播业的国家,美国。

2、纳粹上台导致欧洲学者逃往美国。

定义: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系统运行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发生发展、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过程3.传播学的三大来源和信息科学里面三个论?1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2新闻学:报学——新闻学——传播学3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包括:信息论:香农19481949 《传播的数学理论》信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1948《控制论》1950《人有人的用处》系统论:1937 L.V.贝塔朗菲《关于一般系统论》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一)拉斯韦尔(Lasswell),政治学家1、提出传播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 effects)】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首次较完善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2、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大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考点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考点版)

填空15*1’选择8*2’名词解释5*4’简答1*4’3*5’论述2*15’传播学第一人威尔伯·施拉姆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三种方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实地调查法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5W模式”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本章学习重点、难点:1、传播的定义2、三类社会传播的主要特点3、传播学的形成及奠基人的贡献1、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美)威尔伯·施拉姆“我们在传播时,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2)、“影响(劝服)说”强调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美)J·露西、G·彼得森“传播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3)、“符号(信息)说”强调是符号(信息)的流动(美)B·贝雷尔森“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2、三类社会传播的主要特点3、传播学的形成及奠基人的贡献*传播学的形成多学科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具有明显的“边缘性”、“交叉性”特点,难以确定其具体“诞生日”。

关于其“出生期”的观点有:1、19世纪末(新闻学取向)2、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心理学取向)3、20世纪40年代(综合取向)总结: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初具规模是20世纪40年代*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主要贡献:1、提出传播的5W模式,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确立了总体框架2、提出“社会传播”概念,认为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递遗产等功能3、倡导并实践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效果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ct研究领域:谁(控制研究)、说什么(内容研究)、通过什么渠道(媒介研究)、对谁(受众研究)、有何效果(效果研究)拉斯韦尔代表性的著作有:1、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博士学位论文)2、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卢因(1890-1947)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为:1、作为“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强调人的经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整体先于部分并制约部分。

大众传播学复习

大众传播学复习

大众传播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传播: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2.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7.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8.信息:(1)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2)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9.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10.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1.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2.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

13.组织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4.解码: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其目的就是使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6.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2.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

3.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

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第四,尽管如此,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却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北京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4.传播学源流美国源流的代表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5.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第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一、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以及各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1.口语传播时代:声音和周围事物环境联系起来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大。

2.文字传播时代:抽象的信息符号系统,需要物质形态的物体作为媒介来承载或书写,克服声音语言的时空性;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3.印刷传播时代: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的结合,对文字信息进行大量复制和传播;不能传送声音和活动的图像,承载信息量和普及性小于口语。

4.电子传播时代:利用电波作为信息符号的载体,是声音、图像和电波的结合,主要成果和标志是广播和电视,突破时空的限制;信息只能实现单向传播。

5.数字传播时代:实现数字媒介之间数字信息的交互传播。

三.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的一种社会形态,也称后工业社会。

它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人们所从事的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信息社会的特点:1.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2.信息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知识以“加速度”方式积累(知识爆炸);4.多种形式的提供给多种感官的信息。

四、传播的几个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螺旋1、沉默的螺旋假说:(三个基本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①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③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含: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可;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1)舆论观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

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是双重意义上的社会皮肤: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2)效果观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态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

因此,传媒提示和强大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发生。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5、对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的研究和评价:(不同观点)P223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个假说的理论前提上:“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6、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传媒对人们的现实具有什么影响?如何发生?传媒在提示“现实”之际有什么倾向性?一、现代社会人们与三种现实发生密切联系: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二、培养理论: (也称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1、背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2、着眼点: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3、培养分析: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4、“培养分析”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①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②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电视;③由于倾向性等因素,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距离,而受众往往无法分辨;④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⑤大众传媒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了强大的作用;⑥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培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1、制度分析: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提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2、讯息系统分析:目的就在于提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3、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目的:考察大众传媒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培养分析”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四,对培养理论的评价:①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②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③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④培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使用与满足”----一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微观的) P1801、使用与满足(定义)此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基本内容(日本学者竹内郁郞“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①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③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满足;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2、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3、制约受众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环境,包括他们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因素。

4、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意义: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把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②它提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③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局限: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②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提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③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传播学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1)媒介万能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在这个阶段,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普及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一时期的代表理论是“魔弹论”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

(2)有限效果论(30年代到60年代初)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以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的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媒介效果研究开始过渡到全凭观察和实验调查的研究方式,其研究结果对媒介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这一时期的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并非作为传播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者是充分条件而存在,相反,其主要效果是调节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和运行。

(3)适度效果论——效果研究的转折(60年代)在这一阶段对有限效果论提出了质疑。

“魔弹论”也好,"有限效果论"也好,都有失偏颇,这是许多因素的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过度地关注于一个有限范围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个人短期效果(如在战争或选举期间),而不是关注于更广阔的社会范围的效果。

这一时期的效果研究的转折性发展表现在: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对长期效果的研究,而不只是对态度、感情的研究;转向对环境、倾向和动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转向对集体现象的研究,如意见的趋势、信念的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和媒介规范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