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

学习目标: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写出电极反应式。

2、通过实验与分析,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研究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并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2、增强练习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原电池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创设情境】“我家的水果会唱歌”

教师演示实验:展示美丽的音乐贺卡,并将贺卡纽扣电池去掉,与番茄水果电池(用铜片,铁片,导线和番茄相连组成),优美的旋律再一次响起。

【教师提问】这个简单的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贺卡再一次发出声音?【学生回答】这个装置肯定有电流产生。

【教师提问】电流从何而来?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一下上述简单构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

给大家15分钟时间学习并利用仪器操作

.........第一部分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思考回答后面相应的问题,小组要注意合作分工,记录现象并填好实验报告。

【实验探究】——学生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教师作指导。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一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两个金属片的现象并进行记录。

实验二:用导线将试验一的两个金属片连接起来,观察两个金属片的现象并进行记录。

十五分钟后,教师宣布停止操作,并一起分析讨论结果。

【教师提问】

两个实验现象一样吗?为什么?

提示:经验证两个烧杯中产生的气体均是氢气。

【学生回答】不一样,第一个铜片无气泡,第二个铜片有气泡。【教师提问】

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l《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教师通过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是否能转化为电能来引入新课;再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结论。当学生发现化学反应有电流产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教师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师再通过教材设置的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高中化学_《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两个电

极都选

用多孔

石墨材料,并将气体源源不断的通到电极上,判断能否构成原电池?请阐明理由。

【优化模型】请阅读盐桥的相关资料,讨论

以下几个问题。

(1)请分析双液原电池的工

作原理,标出正负极,写出电

极方程式以及总反应方程式。

(提示:锌半电

池,铜半电

池,外电路

电子,内电

路。)

(2)原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离

子如何移动?请阐明原因。(本

实验中盐桥采用饱和KCl和琼

脂溶液制作而成。)盐桥的作用:

双液原电池的优势:

(3)锌半电池中,选择了硫酸锌溶液,有什么好处?

(4)双液原电池与单液原电池相比,有哪些优势?

【应用模型】原电池设计:

你能将2Fe3+ +Cu==2Fe 2++Cu2+

设计成电流稳定可持续供电的

原电池吗?请画出实验装置,

写出两个电极上的电极反应,

并阐述设计思路。原电池设计的基本思路:

【课堂检测】用铜片、银片、Cu (NO3)2溶液、

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

琼脂-KNO3的U型管)构成一个

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

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

流向银电极

②正极反应为:Ag++e-=Ag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电池,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化学能与电能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本节课一开始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过渡到原电池原理的深入探

究上,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

通过介绍近几年我国在电池领域中的重大突破,引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知识由旧到新联系起来。

化学能与电能 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 说课稿

第二章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与能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同时是对上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关于“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其也将为后面学习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电化学”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在前面提到的教材安排上、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识层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情感层面:加上在日常生活中电池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望。

能力层面: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在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实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掌握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化学能和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和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和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组付勇

(一)公开课--时装还是服装?

每次公开课后的评课几乎会遭遇同样的质疑,《化性能和电能》也不例外:公开课虽然好,但是平时上课能这样上吗?如果不能,为什么还要上公开课呢?公开课仅仅为了表演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认识公开课和平时上课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我们知道,课堂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不再外在的表现形式,关键是内在的设计理念,而课堂设计理念的核心则是它的文化取向。因此,应该先分析公开课和平时课堂有什么样的文化取向。这里我想用时装和服装的关系来与公开课和平时课堂做类比。

首先,公开课如时装表演,代表了平时课堂的发展方向。公开课如时装表演,虽绚丽多姿,然不为日常所穿戴。它需要专门的舞台供观众欣赏,为众人评说。当然,公开课的准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非一般课堂所比拟。但是,公开课却代表着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公开课的文化取向是最新的理念做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课堂,以师生互动为重要特征。这种文化取向正是我们平时课堂的发展方向,平时课堂虽然不必那么绚丽多彩,但至少在文化取向上应该向着公开课努力,公开课的文化元素可以为平时上课所用。例如,《化学能好电能》这一节课,实际上它的文化取向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平时上课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知识,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满堂灌,君不见还有多少课堂还在给学生从头到尾在灌输?

其次,公开课如时装设计,它具有更多的创新成分。公开课的重要特征是它有所创新,需要设计者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教学进行创造性重构。创新是公开课的追求,也是课堂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试想,如果没有公开课的创新设计,我们课堂设计还会有创新吗?平时的课堂设计可以毫无创造,凭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或模仿足够上好一节课,不必要刻意突破传统。作为公开课,《化学能和电能》的设计没有按传统《原电池》的设计,而是淡化化学学科本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生活经验——原电池入手,一步步通过实验探究完成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我认为这是一种创造性设计,如果平时每一节课都像公开课那样,专研教材教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将会达到新的高度。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与反思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部分: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的

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

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

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四、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发展中的化学电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是《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并不是高考中的重点,但本人认为非常重要。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相关,这节课的有效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体会化学和创新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综上,本节课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层面,也不能就当科普知识讲座,简单介绍一下或学生自己阅读了事,要让学生对前面知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如电池的应用、各类电池的优缺点)有一个完整的全局体会。

整体的设计思路按“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线索,注重培养学生“化学科技在不断改进创新中发展”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

2.教学深度和广度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3.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

4.教学设备和用具辅助教学。

二、教学特色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讲的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教学的起点是教师先指导学生展开自学(即先学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引导学生研讨内容、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改进创新,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即后教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体现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学习意识,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题,经过训练,形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当堂达标”。

高中化学_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原电池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并且在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当学生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并且了解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会把学生带进“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逻辑思维角度看,“化学能—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从教材编排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之后的一节内容,学生在原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基础上,对原电池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知识之间还不能融会贯通,提出一点知识,学生还不能想到前面所学的相应的内容,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记忆还不牢固,应用也不熟练,做题时遇到相应的知识学生还不能迅速想到,一些知识的变通学生更无从谈起,所以授课时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照顾大多数学生,以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夹生饭的结局。

高中化学_第3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3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根据电流的方向判断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方法,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铜锌原电池电流形成过程的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比较分析简单原电池和带盐桥的原电池的异同,拓展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原电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贡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推理和探究。 教学用品

原电池反应槽、电流计、铜片、锌片、导线、硫酸铜、番茄若干。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多媒体】展示视频“手机没电以后”(橙子电池给手机充电视频)。 【学生活动】自己组装番茄原电池,并回忆原电池的定义及组成条件。 【知识回顾】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 活泼性不同的两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4)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

反应

(2) 典型例题判断:

【明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池也称为化学电源。

酒精

稀H 2SO 4

稀H 2SO 4

A

B

C

D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用到的化学电源。

【教师设问】我们知道了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那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出发,引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兰州市六十一中缪炎红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2》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5.教学时间:40分钟

二、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高中化学_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二、教学过程

【知识回归】

【多媒体】展示视频“手机没电以后”(橙子电池给手机充电视频)。

【学生活动】自己组装番茄原电池,体验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教师引导】引入本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

【教师展示】多媒体展示第一组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思考问题

②Cu片做什么极,发生什么反应,电极反应式是什么?

③写出电池反应总方程式。

④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是怎样的?

⑤溶液中有哪些离子?阴、阳离子移离子的移动方向分别是怎样的?

【指定展示】指定同学到黑板展示学案要求内容

【学生点评】指定小组派出代表到黑板前点评讲解原电池原理

【点评提升】教师点评,点拨讲解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推理能力,由实验获得理论知识,获取探究的乐趣。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化学能与电能的概述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让学生理解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其应用。

1.2 教学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其应用。

1.3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章:化学电池的原理与应用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让学生掌握化学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池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2.2 教学内容

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化学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化学电池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2.3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化学电池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第三章: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与应用

3.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电化学腐蚀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让学生了解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及其应用。

3.2 教学内容

电化学腐蚀的定义和类型。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及其应用。

3.3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化学腐蚀的定义和类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及其应用。第四章: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电池的概念,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电极的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会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科学探究,认真观察、归纳从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一个知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定义,原理,正负极的判断,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一种方法—用试验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过程中掌握: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的探究方法。

一条思路—问题猜想试验论证结论

一种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构成条件的探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材处理

(1)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先学习原电池知识,然后再学习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以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再认识。

(2)把教材中的“实验2-4”改为3个对比分析的探究实验,并增加了原电池产生电流方向的实验探究和形成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播放动画,揭示原电池的微观工作原理,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认识其本质,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与学法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事先编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课堂上采用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发展能力。所以,我采用:教法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教学法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溶液并且介绍过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必修2第四章学习),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属于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原电池则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引入认知冲突,并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的分析,领悟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再利用原电池原理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解释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必修教材没有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必修教材已经删除该内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

2、认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对能量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培养勤于思考、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前给学生分发导学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填写,加深印象。

导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通过课件展示探究活动内容,学生小范围进行合作完成,从实验中获得信息,讨论完成。通过归纳整理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课后提升部分,学生通过自我反馈环节,回扣教材内容,查漏补缺,并总结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导学案层层递进的方式,识记基础知识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能与电能》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比如生活中的各种用电器所用到的电池。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面对问题或现象,学生更有兴趣

去进一步地探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生已学习了一个学期的

高中化学知识,逐渐适应了高中学习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有学

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

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初中化学

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

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基础教学,以期能

取得较好效果。

《化学能与电能》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多媒体以直观形象地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的安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更提升了自身科学素质和科学修养,通过层层设疑,使整节课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一直在保持思考,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更使学生习惯思考,课后练习的结果也表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化学能与电能》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第二节。第二章是化学反应与能量,属于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学生要特别在这里加大学习力度,打好基础,为高二学习选修4模块做好充分准备。

2. 教材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讲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解释原电池原。理掌握好本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也能对他们的生活实践产生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3.重难点分析:

(1)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

(2)认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对能量转化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实施探究式教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初中以及高中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节课,学生要充分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分析,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对高中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提升。

《化学能与电能》测评练习

【预习自测】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

B.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C.火电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D.在火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D.原电池的正极是还原剂,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此被还原

3.如图所示各装置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烧杯中所盛液体都是稀硫酸)()

4.如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的质量减小,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B.A、B、C分别为Zn、Cu和稀盐酸

C.C中阳离子向A极移动

D.A极发生氧化反应

5.把A、B、C、D四块金属浸泡在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D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时,A极质量减轻;B、D相连时,B为正极。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为()

A.A>C>D>B

B.A>C>B>D

C.B>D>C>A

D.A>B>C>D

6.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请利用反应“Cu+2Ag+ =2Ag+Cu2+”设计一个化学电池(正极材料用碳棒),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 发生________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_。

(2)正极上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导线上转移电子1 mol,则生成银________g。

课后提升达标检测

1.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

A.复分解反应 B.离子反应

C.分解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组成原电池时,

Y为电池

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X>Z>Y

C.Y>X>Z

D.Y>Z>X

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下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装置都构成了原电池

B.甲装置构成了原电池,乙装置没有构成原电池

C.两烧杯中的锌片上都有大量气泡产生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

【高考直通车】

4.(2016·上海高考)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

,

y

(

)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