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性质 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 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 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 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 相对持久的模式,是 一个人在人与相处的社会情景中 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他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用来说明影响人格发展 的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能是记忆、想象、文 学作品中的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理论应用
心理治疗
• 治疗分为四个阶段 – 正式的初期晤谈 – 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 识病人的情况 – 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 了解病人 – 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 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1.产生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
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3章新精神分析
3.1复习笔记
一、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l912年,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1937年病逝于苏格兰。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等。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1)基本理论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给人的身心机能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造成种种问题,因而有必要给予解决。
(2)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①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②发展其它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3)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
②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2.自卑感
(1)儿童通过和成人比较产生自卑感;成人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
(2)自卑感虽然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自卑感也会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3)阿德勒认为,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克服自卑感。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3.追求优越
(1)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
(2)追求卓越的双重性
①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三)生活风格与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的定义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
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
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
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结构”
新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之后,许多后继者对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及埃里克森等,这些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反对以本我为中心的泛性论,一方面,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的发展,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控制等,另一方面,他们加入了社会和环境变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限于儿童期而是持续一生,这些修正和发展对现代心理学仍然产生着影响。
一、人格结构
(一)自我
相比较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更多的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自我的地位和作用。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
理想自我是指完美的自我意象,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忽略和贬低,形成了轻视的自我,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为形成一种防御方式,将自己缺少什么转化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荣格的潜意识学说
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理论中,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由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的经验组成,还包括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经验。个体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即被压抑在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是观念与情绪的结合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强有力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当个体具有某种情结时,就会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这个情结有关的活动中。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第3讲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1.口腔 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希望对恐 口腔—感觉阶段 口腔 感觉阶段: 惧 2.肌肉 肛门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对自我疑 肌肉—肛门阶段 肌肉 肛门阶段: 虑 3.运动 性器阶段:主动对内疚 运动—性器阶段 运动 性器阶段: 目的对无价值感 4.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卑 潜伏阶段: 潜伏阶段 能力对无能感 5.青春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忠诚对 青春期( 青春期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不确定感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 爱对性混乱 成年早期( 岁):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 7.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关心对自私 成年中期( 成年中期 岁):繁殖对停滞 8.成年后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 明智对 成年后期( 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 岁以后): 成年后期 无意义感
(二)分析心理学的特点 1.对里比多的不同解释 对里比多的不同解释 2.潜意识的内容更丰富 潜意识的内容更丰富 3.对自我的解释不同 对自我的解释不同 4.更加神秘和深奥 更加神秘和深奥 5.对人性的态度不同 对人性的态度不同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1.意识 其核心是自我 意识 2.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情结 3.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 主要内容:原型(原始意象) 主要内容:原型(原始意象) 人格面具 阿妮玛(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 )和阿妮姆斯( ) 阴影 自性(self) 自性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定稿
生成就的动力。
什么是神经症?
• 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 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 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 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 化中的共同模式,才称作神经症。
——霍妮
3.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 阿德勒认为,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 “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 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 改为“男性反抗”。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 反抗,这种自卑感就使人变得女子气,成为生活 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 促使人男性化。
一、阿德勒的生平
•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近 郊一个犹太谷商家庭。他从小 体弱多病,身患佝偻病而身材 矮小,5岁得了肺炎几乎丧命, 在街上玩时还两次被车撞。儿 时的创伤经历,死亡的恐惧仍 然促使阿德勒早年立志要成为 一名医生。阿德勒在家里六个 孩子中排行老二,从小羡慕其 兄长英俊的相貌。
• • • •
(二)哲学基础 • 以詹姆斯为首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占统治地位。 • 这种思想强调立足现实与功用。机能主义心理学所强 调的心理现象对环境的适应作用的思想,与新精神分 析所强调的人格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精神是相容的。
(三)心理学的影响:
•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派的产生一方面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另一 方面,20世纪2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华生 为首的行为主义者掀起了一场反本能的运动,为精神分析派 文化论的出现扫清了障碍。 • 另外,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奥 尔波特为首的社会心理学家摈弃了麦独孤的本能论,开始用 实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 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美国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 题之一,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精神已成为当时的潮流。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
同一性的对立极端,也称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或者同一性 危机(identity crisis),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一感相反的内容: 内心支离破碎感,自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 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感觉像是一个被放逐 的人,或者一个流浪者,再或者谁也不是,就像艾里克森自己在 二十多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 同一性混乱的后果: ①轻者引起人格的不良适应。 ②重则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 心理访谈《我是谁?》 http://my.tv.sohu.com/u/vw/4873800 http://my.tv.sohu.com/u/vw/4873809
一理论特色一理论特色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度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里程碑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的联系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因学心因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论和方法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理论仍具神秘色彩理论仍具神秘色彩人格理论人格理论古典精神分析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本我是中心本我是中心自我是中心自我是中心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文化和社会因素文化和社会因素人性论人性论人性本恶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人性本善儿童发展儿童发展心理性欲发展心理性欲发展心理社会发展心理社会发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被试自由报告等被试自由报告等结合实验心理学结合实验心理学基本思想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详解课件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跨文化 研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发展的共性和差异。
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
随着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技术的发展,新精神分析学派将进一步探 索潜意识过程和心理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健康领域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精神分析学派将在心理健 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心理支持。
新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潜 意识、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 理论框架。
教育和家庭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念在教育和家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 用,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和家庭关系,为教育 方法和家庭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社会文化
新精神分析学派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它揭示了个 人内在的心理冲突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人 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文化发展。
生殖欲望理论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与性欲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与性 欲的发展阶段相对应。
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
认为人的心理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自我代表理性和现 实,本我代表本能和欲望,超我代表道德和理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和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
01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人格心理学第三讲 新精神分析
伊德决裂
二、人格结构
▪ (一)意识 ▪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 ▪ (二)个人潜意识 ▪ 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
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组成。 ▪ (三)集体潜意识 ▪ 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是刻在人脑
中的祖先经验,荣格称之为原型。 ▪ 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
▪ 阿德勒提出四种生活格调类型:
▪ 控制型的人专横、冷酷、缺乏社会兴趣和勇气,他们只有 凌驾他人之上才会感到安全;
▪ 索取型的人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依赖他人,缺乏生活技能, 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只知道索取,不懂贡献;
▪ 回避型的人像鸵鸟一样,一遇到困难就把头埋入沙子里面。 试图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整日害怕失败,难以获得成功。
自身等。
三、人格动力
▪ 力比多:一般生命能量 ▪ 不同量的心理能被分配到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去,
能量分配遵循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 等值原理:能量守恒 ▪ 熵原理:均衡原则、势能 ▪ 神经症和精神病实质上是心灵内部能量失调的结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详解课件
梅兰妮·克莱茵的生平简介
01
02
03
04
05
梅兰妮·克莱茵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和 后俄狄浦斯期。
儿童在俄狄浦斯期会产生强烈 的嫉妒和攻击性,这种情绪会 导致儿童的心理发展出现停滞。
通过分析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 可以理解儿童的心理问题和行 为问题。
梅兰妮·克莱茵理论的应用和影响
CATALOGUE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潜意识理论 生殖欲望理论 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和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
01
对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
02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03
CATALOGUE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当代发展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当代影响
心理学领域 教育和家庭 社会文化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研究 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领域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挑战和争议
主观性
文化背景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安娜·弗洛伊德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无意 识动机、梦的解析、人格结构等基本 理论。
安娜·弗洛伊德还提出了防御机制理论, 认为个体在面对焦虑时会采取不同的 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心理学精品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2018/7/27
5
5、精神分析的内部分歧: 弗洛依德,既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又 是一位专权的领导人。他十分专制,决不 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否则,轻 则痛责,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为此, 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如阿德勒、荣格、奥 托· 兰克等纷纷出走,各自创立了自己的 学派。 这又为霍妮、沙利文等人创建新 精神分析学派树立了榜样。
2018/7/27 4
4、科学发展的背景:美国是受达尔文进 化论影响最深的国家,自20世纪3O年代 以来,美国社会学、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 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新精神 分析学派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例 如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部落民族时发现, 不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子女抚养方 式的部落间,心理上有一定的差异。
2018/7/27 13
1895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 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 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1902年因读了佛 氏「梦的解析」而深受感动,曾追随弗洛伊 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 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 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 会主席。
2018/7/27 31
d. 备受保护的独子(女): 由於父母将希望全摆在唯一的孩子身上, 所以有时他会变得依赖,由於他常是众人 注目的焦点,所以他很容易觉得自己真得 大有价值,当他不再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 时,他的人生态度便很容易发生错误.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人格动力
(一)安全感寻求
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他们感到自己渺小又无力,必须依赖成人才能得以生存,这种无助、孤独和不安的恐惧就是基本焦虑。
人们体验到的基本焦虑越大,对安全感的渴望就会越强烈。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进一步加大焦虑,导致痛苦。因而会发展出很多防御性策略来满足对安全感的寻求。
(二)亲密关系寻求
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个假想的实体,实际上人格由人际事件组成,因为人格的观察离不开人际情境。人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求,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就可能出现病态和异常。
与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种能量系统,能量以紧张和能量转化的形式存在。紧张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势能,来源于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能量转化将紧张转化为内隐或外显的行为,以此来满足需求和减轻焦虑。亲密关系产生于早期对温柔的需要,是两个具有对等地位的个体之间的具有指向的密切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促使双方采取爱的行动,从而摆脱孤独,减轻焦虑,因而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自我的寻求
自我系统是最复杂、范围最广的动力机制。它是人们为了避免焦虑、维持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自我系统是个体与重
要他人的交往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儿童在做出令父母满意的行为时会得到奖赏,而不好的行为会令父母生气,这两种“好我”与“坏我”的自我意象构成了自我系统。
当人际情境中出现不符合自我系统的事件时,个体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来降低焦虑,以避免与自我系统的冲突。例如选择性忽视、否认或歪曲事实。
(四)自卑与心理补偿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都会因为生来弱小无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因对自己某方面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一旦体会到自卑感,个体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以一种建设性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自我完善。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需要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三、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
1、个性发展8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个 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主要由社会环境决定。 2、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着一种 “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个阶段向 下一个阶段的转折或过度。 3、如果顺利度过“危机”,便是积极的解决,这有 利于自我增长,会产生优秀的品质;反之则是消 极的解决,这会削弱自我,产生不良适应社会环 境的品质,人格的发展会扭曲。
哈特曼认为弗洛伊德和安娜都是将自我放在与本 我的冲突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样自我总是不能 离开本我而独立存在。而创立自我心理学的首要 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一个独自的范围,应体现其特 定的规律和特点。 哈特曼并不否认冲突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只是 认为这并不是唯一的研究领域,之外还存在着 “无冲突的自我领域”,这才是自我心理学的独 特领域 哈特曼认为,自我的机能主要是适应环境,他把 适应看作是有机体(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
第二节 艾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902-1992
一、艾里克森的生平
艾里克森的一生中充满了自我认同感问题。 艾里克森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 丹麦人,在他出世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 1905年,他母亲与犹太医生结婚。后来的许多年, 他母亲一直告诉他Homburger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他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私生 子。
人格心理学第3章 新精神分析
人格理论
23
第二节 自我心理学(自学)
文化与人格
知识点:
• 了解:弗洛伊德理论范式的发展;安娜·弗洛伊德的 自我防御机制;哈特曼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 掌本握节:知艾识点里:克森
新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1.自我新同精一神性分;析个的人特同点一性;集体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提出 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2.人格发展渐成说: 人格的发展包括身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过 程。其中自我是中心。
二、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
1.依恋的对象关系理论:
文化与人格
• 早期经历的重要作用,重视婴儿与父母尤其是母亲 的关系;
• 孩子对其环境中的重要对象即父母产生无意识表象, 影响到今后与其他重要的人的关系的建立。
2.依恋关系的工作模式的理论:
在婴儿与父母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会影响到以后人及
▪ 3.神经症需要的选择
正常人身上也有上述需要,但大多数人会根据应对 焦虑的不同场合,选择一种来使用,但神经症患者 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只会使用其中的一种。
人格理论
28
▪ 4.神经症的自我理论
文化与人格
真实自我(个
体的潜能)
理想自我 (设想的理想形象)
三者冲突
神经症
(“应该专制”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形成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自卑和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可以是力争上游的动力,也可以导致精神病。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父母的溺爱和忽视是导致后来人格问题的两个根源。
(1)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会引起更强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
(2)对孩子的忽视:受到父母较少关注的儿童,长大后多半成为冷酷、怀疑他人的人。作为成人,他们不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个人关系,对于亲密的关系感到不舒服,对于亲热或者抚摸有呕吐的感觉。
4. 出生顺序与人格
(1)长子:受到溺爱,自卑感比较强烈,“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酒鬼、性反常者”
(2)次子:强烈的寻求优越感。
(3)最小的儿女: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溺爱,非常依赖,缺乏创造力,有强烈的自卑感。
中间出生的儿童与头生和末生的儿童相比,是最能取得成就、最少发生心理失调的。
(4)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成异乎寻常的性格。
5. 生活风格
(1)阿德勒认为,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优越。但每个人追求优越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例如,目标不同、能力不同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因此个体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他把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独特方式或手段称为生活风格。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人格,表现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方法和希望对人生做出贡献的愿望等。
(2)个人的生活风格在4-5岁时就已完全定型。一个儿童形成怎样的生活风格取决于他个人的条件。如果一个儿童由于某种原因产生自卑感,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他的生活风格就会针对这种自卑感进行补偿和超补偿。如果一个儿童把它的母亲或父亲当作强者来模仿,它就会形成与其母亲或父亲类似的生活风格。因此可认为,获得一种生活风格也就是获得一种认同。
(3)生活风格分为健康的和错误的。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于完美,使他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错误的生活风格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是与社会目标相违背的。
6. 社会兴趣
(1)社会兴趣是指人希望对社会做出贡献来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合作。
(2)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
(3)社会兴趣是补偿自卑感的一种自然方式,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的补偿。
(4)人是社会动物,在本性上具有天生的社会兴趣。但它必须加以认识才能发展,并且只有当儿童处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精神病患、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性趣”。
(5)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这主要取决于母亲,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儿童社会兴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