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一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学设计(全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学设计(全章教案)

5.1相交线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5.对顶角性质三、巩固运用判断题:(课堂作业)(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四、小结五、布置作业通过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变式练习白板(课件)和黑板(重点板书)结合教学经历实际操作,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对顶角、邻补角。

通过学生练习,对有关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5.1.2 垂线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内错角形如字母“Z”)∠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首先,我会展示一张包含平行线元素的图片,如铁轨、斑马线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特征。接着,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线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性质,但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尚处于表面层次。在此阶段,学生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此外,我还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最后,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
(1)完成课本第89页的练习题1、2、3;
5.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如尺规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设计
2.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O,过点O作射线OC、OD,使OC⊥OD,当∠AOC=30°,∠BOD的度数是()
A. 60°B.120°C. 60°或90°D.60°或120°
3.如图,,求∠AOC、∠EOF、∠AOF的度数
第2题应提醒学生注意:此题有两种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推理,得到本节课的重点——对顶角相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性质,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树立学好几何图形的信心.
五、变式训练,提升能力
1.已知直线a、b相交,∠l=40°,求∠2、∠3、∠4的度数.
2.变式1:把∠l=40°变为∠l=90°,求∠2、∠3、∠4的度数.
变式2:把∠l=40°变为∠l=n°,求∠2、∠3、∠4的度数.
4.如图,要测量两堵围墙所形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
5.如图,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
变式:图中共有几对邻补角?
师: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图形.对顶角、邻补角的基本图形是两条直线相交,则三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应分解为三个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的图形.如: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
生:欣赏美丽的跨海大桥图片,观察思考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师: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们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
5.1相交线、对顶角
【设计意图】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寻找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画图
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如相交线的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并能在图形中准确识别和应用这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和应用这些性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生活实例:展示一些包含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生活实例图片(如铁路桥与公路的交叉、铁轨的平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中的共同特点。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这些图形中的线条有些相交,有些平行,进而引出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0分钟)定义阐述:清晰地阐述相交线(特别是交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平行线(定义、符号表示)的概念。

图形展示:利用多媒体或黑板绘制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典型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初步应用:通过简单例子,如识别图形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概念的应用。

3. 性质探究(15分钟)观察测量: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发现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规律。

逻辑推理:通过平行线的截线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它们的性质,并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

合作交流: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互相补充和完善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4. 巩固练习(15分钟)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如何运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1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 5.2.1平行线知识1:平行线1. 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图,AB与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生活中平行线的形象是很常见的.比如,两平行的铁轨、黑板平面相对的两边、数学本子中平行的格子线、立方体相对的棱长……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1)“在同一平面内”是定义的前提条件,是区别于空间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的特征;(3)通常所说的线段、射线平行,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2.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平行或者相交.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1)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两直线相交;(2)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3)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注意:理解平行线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在同一平面内;(2)不相交.特别要注意: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但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不一定平行;通常所说的线段与线段平行、射线与射线平行指的是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知识点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注意把握“有且只有”的含义,它包含两层含义:“有”——“存在性”即存在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唯一性”即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是唯一的.2.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a∥b,c∥b,那么a∥c.知识点3: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在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到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如图.考点1:相交与平行的综合应用【例1】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共有几种情形?试画图说明.解:共有4种情形,如图所示.点拨:由平行线的概念可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也就是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和相交.考点2:利用定义和公理的推论证明平行【例2】已知直线a∥b,b∥c,c∥d,则a与d的位置关系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解:a∥d.理由:∵a∥b,b∥c,∴a∥c.∵c∥d,∴a∥d.点拨:由a∥b,b∥c,可知直线a、c都平行于直线b,根据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可知a∥c;又由c∥d,可得a∥d.。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使学生会用这些概念和 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能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经历对本章所学 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2 .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经历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过程.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3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用运动变换的观点来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的综合应用. 难点:垂直、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展示设计作品课前布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计知识结构图作成手抄报形式,要求有创意体现本组特 色和风格教师给出评价二、回顾与思考出示幻灯片按知识网展开复习.L 对顶角、邻补角。

动动手 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如图)中,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各对角 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1)出示幻灯片 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 学生回答.练习一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0, NA0E 的对顶角是,邻补角是, NCOF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2如图,直线a 、b 相交,Nl=40° ,求N2、N3、Z 4的度数。

结合练习教师强调:对顶角、邻补角是由两条相交面而成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要抓住对 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角,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顶有一条公共 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线相交 两条直邻补角,对顶角 垂线及其性质对顶角相等| 点到直线的距离线的位置关系 平面内两条直三条直 两条直线所截 线被第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公理性质 平移判定(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对顶角互补或邻补角相等,你得到什么结论?2.垂线及其性质.(1)垂线的定义及推理格式定义可以作垂线的制定方法用,也可以作垂线性质用.(2)如图所示,0为直线AB上一点,ZAOC=1 ZBOC, 0C是NAOD的平分线.3(1)求Z COD的度数;(2)判断0D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求解变式训练渗透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3)垂线性质1和性质2.①请回忆一下后体育课测跳远成绩时,教师是怎样测量的?②垂线段最短。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备课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

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科书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

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3、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4、逐步了解几何推理要步步有据,会准确地填写推理的根据,并会作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2、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2、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

重点难点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平移是重点;学会写推理过程和对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是难点。

课时分配5.1相交线……………………………………… 2课时5.2平行线……………………………………… 3课时5.3平行线的性质……………………………… 3课时5.4平移………………………………………… 5课时本章小结………………………………………… 2课时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A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平行线知识确定建筑物的结构线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如火车轨道、双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举例解释:
(1)重点讲解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图形直观展示,使学生深刻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强调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关系。
(3)详细讲解判定平行线的方法,并通过典型题目进行巩固。
2.教学难点
此外,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整体效果还不错,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教案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教案设计

平行线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平行线的性质,运用所学的知识,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用作图工具画平行线,从而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什么是命题,知道一个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对于给定的命题,能找出它的题设和结论。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平移变换。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推理能力的培养;平移变换的理解及应用。

学习策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借助练习熟悉“说理”和“简单推理”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节内容。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八个角中共有对同位角,对内错角,对同旁内角。

(二)同位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的方向。

内错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同旁内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

课堂笔记或者其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通常用“”表示平行,如图1中,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平行,记作。

要点诠释:(1)平行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②,但要注意直线的特点是可以向__方无限延长,在平面内只能画出有限长,如下图2中直线a,b看上去不相交,但当把它们看作无限长之后会发现它们其实是相交的,因此直线a,b不平行,从平行线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这样的知识: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②。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备课方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备课方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备课方案备教材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她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

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等,通过将图形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本套教材在不同阶段安排了这些图形变换的内容。

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种图形变换。

教材将“平移”安排在本章最后一节,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种应用,另一方面是考虑引人平移,可以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平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章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使学生理解与相交线、平行线有关的角的知识,因为直线的位置关系是通过有关角的知识反映出来的。

本章的难点是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解决以上难点的关键是要按照教材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引入推理论证的内容。

备内容备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垂线段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交线与平行线回顾与反思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2.在丰富的情景中,抽象出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把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对象(点、线、面等)的数学化过程.2.在探究说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又可以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资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异同,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

一、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归纳总结;第三环节:知识应用;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第五环节:纵向延伸;第六小节:查缺补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活动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识这个标志么?生:(反应异常激烈)认识,是大众汽车的标志。

师:你们知道它的含义么?(同学陷入了思考。

)一个同学举手,有些迟疑地说:“我看它象由三个V组成,是不是表示他们这个品牌必胜、必胜、必胜?老师高兴地赞扬:你真棒,跟设计师想的一样!(另一名同学小声说):真的假的?我还觉得上面是V,下面是W呢!老师:哎呀,你也很厉害。

V和W是当时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名称的字母缩写。

是BD EBC 标志的另一重含义。

歪打正着的同学得意地笑了。

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

老师乘胜追击:看到这个标志还想到什么?同学有些不知所云,老师再问:你们不觉得这个设计师几何学得特别棒么?他用几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就完成了汽车史上赫赫有名的设计。

同学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活动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复习课却往往比较枯燥无味。

在这里,以同学们几乎天天见的大众标志为数学情境引入,是为了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她不神秘,却应用广泛。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地位分析:本单元处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得第5章,本章主要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得位置关系,重点就是垂直与平行关系,以及有关平移变换得内容.这时在学生认识了点与线段,以及射线、直线得基础上安排得,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得重要基础之一二、教材得内容分析1、本章得课时安排:本章共安排了四个小节以及三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5、1 相交线3课时5、2 平行线3课时5、3 平行线得性质3课时5、4 平移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2、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3.考试对本章得要求考试水平A层次:能对所学知识有初步得认识,能举例说明对象得有关特征,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辨认,或能描述对象得特征,并能指出与有关对象得区别或联系;B层次:能在理解得基础上,把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新得情景中,解决有关得数学问题与简单得实际问题;C层次:能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与运算等思维活动,发现对象得某些特征或与其她对象得区别与联系;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得方法,实现对特定得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得分析与解决。

4、教材得知识呈现方式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台球桌面上得角,创设有利于学习补角、余角、对顶角等得问题情景,展开相交线得有关几何事实,使学生在直观得、现实得情景中,认识相交线所成得角及基本结论;然后,通过设置一些探索性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得条件,再探索平行线得特征”得顺序呈现有关内容,并试图在探索活动与解决问题中,加深对平行得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得空间观念、与老人教版得教材处理方式相比,本章教材在呈现具体内容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得现实情景,并穿插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之前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而不就是孤立地处理有关内容。

这种编排方式,一就是为了发展学生得合情推理能力,二就是在直观得基础上进行简单得说理与初步得推理,充分体现直观与简单推理(仅限一步推理)相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对某些知识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基础知识似懂非懂、不能在解题中准确应用所学知识等等。

问题比较集中的可能会是垂线的存在、唯一性及平行公理的限制条件的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区分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教师应注意学生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知识点,教学中作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使学生会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能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加深理解推理证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猜想、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了解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数学严谨、抽象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会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会灵活应用本单元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证明题会分析、推理,会写出严谨的解答推理过程。

六、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讨论交流法七、教学准备:任务单、幻灯片、知识卡片八、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点梳理(1、用八开纸书写本章知识思维导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优秀的作品。

2、利用知识贴片将本章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由教师动手归纳操作,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及时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将本章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积极思考并参与知识系统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调动学生的兴趣,采用知识贴片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复习旧知识及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1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1)假设点C恰在EF上,如图1,那么∠DBA=_________(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假设成立,证明你的结论;假设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3)假设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假设∠1等于40°,那么∠2等于()A.50°B.60°C.140°D.160°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优秀教案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提问: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哈尔滨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2 垂线第1课时 垂线导

哈尔滨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2 垂线第1课时 垂线导

5.1相交线5.1。

2垂线第1课时垂线一、新课导入1。

导入课题:观察周围的景物:墙与地面、桌腿与地面、公路两边的电线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都给我们垂直的印象,导出课题——垂线.2.学习目标:(1)能说出垂线、垂线段的意义、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记住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3。

学习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

难点:能利用垂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3至P4“探究”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对重、难点内容做好标记.不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4)自学参考提纲:①垂线的定义:结合相交线模型和图5。

1-4体会当∠α=90°时,a和b互相垂直,这说明: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②垂线的定义推理过程(如图1):因为AB⊥CD(已知),所以∠AOC=∠AOD=∠BOC=∠BOD=90°(垂直定义).反之因为∠AOC=90°(已知),所以AB⊥CD(垂直定义)。

③如图2,直线a ⊥ b,∠1 = 35°,则∠2 =55°。

④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时,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互相垂直.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在自学中遇到疑难或认识有偏差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各自遇到的问题。

4.强化:(1)垂线、垂线段的概念.(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垂直现象.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5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3分钟。

(3)自学要求:根据探究提纲动手操作画图;在动手过程中互助交流作图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案 (新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案 (新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点1、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2、垂直的概念和意义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4、平行线的性质5、平行线的判定6、命题与定理7、平移教学目标熟练掌握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的应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角度的计算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二、复习预习垂线(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如图所示:AB ⊥CD ,垂足为O⑵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⑶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A B CD O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首先应分清是过直线上一点,还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前者该点即为垂足,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考点/易错点2寻找一个角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首先应该把这个角放在一个“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中,其次,不管是同位角,还是内错角或是同旁内角,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这两个角有一对边在同一直线上,这条共同的直线就是第三边,而两个角剩下的两边所在直线就是另两直线。

考点/易错点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考点/易错点4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

2、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矶课堂备课组教案- 1 -课题: 5.1.1 相交线 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2、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3、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过程与方法:2、通过画图,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画图,讨论,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教学重点: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教法:1、引导发现法: 2、讲练结合法:学法:1、类比的方法、2、阅读的方法、3、分组讨论法4、练习法课前准备:预习课本第3至5页.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什麽是相交线、平行线?下图是一段铁路桥梁的侧面图,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米”字形中的线段都相交,“米”字形中间的线段都平行,等等。

相交线和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我们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

二、合作探究:议一议:下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两条直线相交,如图。

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

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0;∠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

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

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例1、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1234OBACD12121212- 2 -A B C D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三、交流展示: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直线AB 和直线CD 相交于点O ,∠1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例1 、 例2 必做题第2题解:∠1和∠3相等。

∵∠1+∠2=1800 ,∠2+∠3=1800 ∴∠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理∠2和∠4相等。

这就是说:对顶角相等。

你能利用这个性质回答上面的问题吗? 因为剪刀的构造可以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所以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互为对顶角,由于对顶角相等,因此,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始终相等。

例2、〕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0,求∠2、∠3、∠4的度数。

分析:∠1和∠2有什么关系?∠1和∠3有什么关系?∠2和∠4有什么关系? 解:∵∠1+∠2=1800,∴∠2=1800—∠1=1800—400=1400. ∠3=∠1=400,∠4=∠2=1400.四、归纳小结1、什么是邻补角?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五、当堂训练: 一、必做题1、一个角的对顶角有 个,邻补角最多有 个,而补角则可以有 个。

2、下图中直线AB 、CD 相交于O ,∠BOC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 二、选做题3、课本5面练习。

4、如2题图,已知∠AOC=80°,∠1=30°,求∠2的度数板书设计: 5.1.1 相交线问题 议一议: 例1 例2 小结 教学反思:课后复习:课本8面1、2;9面7、8题。

12 ACB DE O1234OB A CD123 4OBA CD赤矶课堂 备课组教案- 3 -课 题: 5.1.1 相交线(垂线 )知识与技能:1、了解垂线的概念2、理解垂线的性质1;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画图,了解垂线的概念;2、理解垂线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正确理解垂线教学重点:垂线的概念、垂线的性质教学难点: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教法:1、引导发现法: 2、讲练结合法:学法:1、类比的方法、2、阅读的方法、3、分组讨论法 4、练习法 课前准备:预习课本第3至5页怎样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两条相交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投影1〕如图,取两根木条a 、b ,将它们钉在一起,固定木条a ,转动木条b 当b 的位置变化时,a 、 b 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与b 是什么位置关系?有,当α=900时;垂直。

两条相交直线有相交、垂直,今天我们学习垂线。

二、合作探究:议一议:显然,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即两条直线相交成900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记作AB ⊥CD,垂足为O 。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是很常见的,如:〔投影2〕OBAC D a- 4 -你能再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你能再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思考:〔投影3〕下面所叙述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②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③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①②③都是垂直的。

三、交流展示:探究:.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1)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 上的一点A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3)经过直线l 外的一点B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由画图可知:(1)可以画无数条; (2)可以画一条; (3)可以画一条。

这就是说,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①“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②“过一点”中的“点”在直线上或在直线外。

四、归纳小结1、垂线的概念,垂直的表示;2、垂直的性质1;3、垂线的画法。

五、当堂训练:一、必做题1、课本9面9题; 二、选做题2、课本5面练习2题。

板书设计:5.1.1 相交线议一议: 例1 小结 教学反思:课后复习:课本8面3、4、5题,10面12题。

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 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赤矶课堂 备课组教案- 5 -课 题: 5.1.1 相交线(垂线 )知识与技能:1、了解垂线段的概念;2、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3、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教法:1、引导发现法: 2、讲练结合法:学法:1、类比的方法、2、阅读的方法、3、分组讨论法 4、练习法 课前准备:预习课本第3至6页.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垂线段的概念,垂线的性质1,那个能说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垂线二、合作探究:议一议: 如图(课本图5.1-8),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 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说到最短,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点P ,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这样的数学问题:在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三、交流展示:1、垂线的性质2 讨论:在黑板上固定木条l, l 外一点P ,木条a 一端固定在点P ,使之与l 相交于点A 。

PaA左右摆动木条a, l 与a 的交点A 随之变动,线段PA 的长度也随之变化,a 与l 的位置关系怎样时,PA 最短?a 与l 垂直时,PA 最短。

这时的线段PA 叫做垂线段。

画出PA 在摆动过程中的几个位置,如图,点A 1、A 2、A 3……在l 上,连接PA 1、PA 2、PA 3……,P O ⊥ l ,垂足为O ,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 、PA 1、PA 2、PA 3……的长短,可知垂线段PO 最短。

lPO A 2 A 1 … A 3- 6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2、点到直线的距离我们知道,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这里我们把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上图,P O 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点间的距离一样是一个正值,是一个数量,所以不能画距离,只能量距离。

四、归纳小结1、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2、垂线的性质2及应用.五、当堂训练: 一、必做题1、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订正.(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如图,线段AE 是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3)如图,线段CD 的长是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ED CBAbaCBA1题图 2题图二、选做题2、已知直线a 、b,过点a 上一点A 作AB ⊥a,交b 于点B,过B 作BC ⊥b 交a 上于点C.请说出线段AE 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CD 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3、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 水渠大约要挖多长?板书设计:5.1.1 相交线(垂线 )问题1 垂线的性质2 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结 教学反思:课后复习: 课本 8面6题,9面10题,10面13题。

赤矶课堂- 7 -课题: 5.1.3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同旁内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识别训练,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法:1、引导发现法: 2、讲练结合法:学法:1、类比的方法、2、阅读的方法、3、分组讨论法 4课前准备:预习课本第6至9页.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提问1、让学生欣赏下列图片。

置有哪几种?展示学生所画图形,大概有以下几种:(1)(2) (3)(4)(5) (1) (2) (3) (4) (4)、(5)、(6图形(5)、(6)和图形(4今天我们学习几种角 二、合作探究:议一议1、(用多媒体投影出)右图,根据上述探究的结果我先后安排如下三个探究题(1)、图形中反应了是哪两条直线都和哪一条直线相交而成的图形?(待学生回答后简单介绍截线和被截直线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