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53张PPT)
离开桃花源
研读课文
课文中的桃 花源是一个 什么样的地 方呢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
想一想 发现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桃花源:
幽静美丽
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似有若无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一词多义
(放弃、舍弃,动词)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的)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出自本文的几 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桃花源记ppt课件
作者通过桃花源这一虚构的世界,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现实社会 能够像桃花源一样美好、和谐。
批判现实社会制度缺陷
揭露社会黑暗
桃花源外的世界充满了战乱、剥削和压 迫,这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黑暗现实 。
VS
批判制度不公
通过桃花源内外世界的对比,作者批判了 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和腐败,表达了对现 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创作意图
通过描写一个隐秘、安宁、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陶渊明表 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他也希 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 反思。
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记中之绝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陶 渊明个人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东晋时期文学的发展水平。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02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旅游推广
03
借助桃花源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广相关旅游资源和产品,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主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东晋时期的文学成就,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 的作品以自然、清新、淡泊、深远为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及意图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他深感社会黑暗,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创作了《桃花 源记》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社会愿景。
启示后人寻求美好生活方向
01
02
03
追求美好生活
《桃花源记》课件完美版
结局
渔人离开桃花源,再寻未果,留 下悬念和遗憾。
精彩段落解读与欣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此段描绘桃花林的美景,语言简练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此段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和谐、富足的生活状态。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现代社会中桃花源观念传承与变迁
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桃花源的观念仍然被传承 下来,人们依然向往一个和谐、宜居、美 好的家园。
VS
变迁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对桃花源的理解 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人更加注重环保、生 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理想家 园的追求也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同时, 桃花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 意义,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和 象征。
传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当代社会中《桃花源记》影响力拓展
1 2
文学作品
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桃花源记》的故事 结构和寓意,创作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旅游景点
一些地方将桃花源记中的场景还原为旅游景点,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神秘的桃花源之旅。
3
文化符号
桃花源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 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深远的社 会影响力。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观传递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文章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象和居 民生活状态,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向 往和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崇尚
文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内 心的平和与宁静,传递出对自然与和 谐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通过对比现实世界与桃花源的差异, 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桃花源记》ppt课件(52页)
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
归去来兮辞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 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 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于是,就 处所、地方 详细
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停数日, 辞 去。此中人
停留,引申为居住 告辞、告别 离开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对、向
•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 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 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 《晋书·陶潜传》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 谈阅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营 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如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以从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 结合。
当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内心宁静
回归自然
通过接触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等方 式,让内心回归宁静和纯粹。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 加充实和有意义,从而减轻内心的焦 虑和压力。
学会放下
学会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 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和 幸福。
寻求精神寄托
通过信仰、冥想等方式,寻求精神上 的寄托和安慰,让内心更加坚定和宁 静。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自然、田园为题材,语言质朴、情感真 挚,而《桃花源记》则更侧重于虚构和想象,描绘了一个 理想化的隐逸世界。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概述
01
隐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古代的伯夷、叔齐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02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隐逸文化强调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节奏韵律把握和朗读指导
节奏分明,韵律感强
文章在句式上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在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处理,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 。
把握语速语调,传递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握好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以传递出文章的意境 和情感。
桃花源意境再现: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
04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桃花源中的生活
解读文中描述桃花源中人 们生活的段落,理解作者 所倡导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桃花源记》以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与西方乌托邦、印度毗湿奴等理想社会构想相比,《桃花源记》更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 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描述了一个宁静、和 谐、富足的桃花源,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和社会的无限憧 憬。
桃花源中人们和平相 处,没有战争和纷争 ,展现了作者对和平 的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对桃花源外世界的描述,暗 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
判。
桃花源外的人们为了名利而争斗 ,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
作者通过对比桃花源内外的不同 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反思。
隐逸情怀的体现
文章中的主人公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最终却选择离开,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渔人在桃花源中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仍然怀念外面的世界,暗示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桃花源记 课件(共20张PPT)
渊
记明 ( 东 晋 )
感受
我们现在常用“”这一成语指中的美好世界。
本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和景,美在何处? 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优美环境:
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岸, 杂树全无,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优美环境:
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 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极端腐败,统治 集团生活荒淫,对人民剥削和压榨严重。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 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 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 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 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人也好,景也罢,
一切皆为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和美生活:
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思考
如若本文部分语句描述的内容, 让你感觉到一种“不美”,那么, 是怎样的“不美”?
《桃花源记》ppt课件完整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 最高成就。
02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游记体,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的经过。 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多用白描手法。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完成课件中提供的思考题和练 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 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学术论文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撰写 一篇比较分析报告
参加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精神追求
倡导桃花源中淳朴、真诚的人性光辉 ,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社会建设
传承桃花源中平等、自由、和谐的社 会理想,推动当代社会公平正义与和 谐发展。
跨文化交流中桃花源记传播与影响
文化交流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经典进行国际传播,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与互鉴。
旅游推广
借助桃花源的知名度,开发相关 旅游产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
04
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及 修辞手法,如象征、隐 喻、排比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指导
01
02
03
04
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听讲、发言、讨论等方面
分析自己在理解《桃花源记》 主题及人物形象方面的收获与
不足
思考自己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时的方法与策略,并提出改进
意见
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明确学 习目标和方法
力。
思考将桃花源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探讨桃花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和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课件 (共42张PPT)
导入新知
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 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吧。
听读感知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桃花林。
听读感知
3、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 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 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 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
到了 找到 旧的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拜访 立即
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
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
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可叙事、写景、状物
(即说明事物特征)。还可以在写景状物 时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或托物
言志。
文意疏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当作 沿着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繁多错杂
河流两岸
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 人了。
第三部分(4-5):再访桃源末果。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 邀请)
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③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亮;今义:心胸开阔)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 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⑥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余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整俨齐的然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属。形 然容 变由 得狭 开窄 阔幽 敞暗 亮突 。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 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
情景 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全,都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 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新鲜美好 繁多的样子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落花。一说, 初开的花。
对见到的景
尽
象感到惊异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时间: 晋太年间 地点:武陵郡 人物: 渔人及桃源村民 逢桃林 经过: 进桃源 访桃源
离桃源
寻桃源(未果)
品读课文
2、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 的词语。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3、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玉林市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比 参评作品
桃花源记
执教 谢晶晶 博白县文地中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一课时
• • • • 教学目标: 简单了解作者生平; 通过自读,解决生字词,及疑难词语; 欣赏最佳水墨动画《桃花源记》,结合剧 情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本内容。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 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 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 净的自然。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 huò )
.
俨然( yǎn )
阡陌( qiānmò )
·· o 垂髫( tiá) ·
n 缘( yuá )
邑人( yì )
·
· 语云( yù ) ·
诣( yì ) 遣( qiǎn )
·
n 间隔( jià ) ng 平旷( kuà )
要( yāo ) 郡下( jùn )
·
刘子骥( jì 落英缤纷( bīn fēn ) )
·
··
·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桃源人 乐
桃源踪 奇
无处可寻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 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 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 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 的不满。 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 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 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 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 居乐业。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 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 会,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 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 压榨。
6、文中描写桃花源里村民生活的句子
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7、请结合文中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描述桃源 人的生活状态,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思考, 桃源人为何能过这样的生活? 桃源人的生活状态:
幸福
生活富裕
和平安定 快乐
丰衣足食
8、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思考,桃源人为 何能生活得无忧无虑 • 没有战争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代表作品一
饮
酒
陶渊明
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代表作品二
归田园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一词多义
(为:作为) ① 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的,助词)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今义,味好,香浓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满不充分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异:认为……奇特
两个借代: 黄发、垂髫 三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缘=扶 要=延
欣赏影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 理清文章线索,把握主要内容 • 品读课文赏析优美词句 • 引导学生通过对于桃源人生活的分析了解 作者的思想。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 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 仕 途坎坷,又不耐烦“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 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 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 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 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 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 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等。
• 没有剥削压迫 • 自由平等 • 没有苛捐杂税
9、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哪些语句写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人的祖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 与世隔绝的地方。)
10、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这位不速 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
11、渔人离开的时候,桃源人说了什么?他
们为何这么说?渔人又是怎么做的?
不足为外人道也
原因: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 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渔人: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 志”,却“不复得路”。
11、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又“处 处志之”,而后来“寻 向所志”,却“不复得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 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 源是一个似真似假的所在,增加文 章的神秘色彩,同时暗示桃花源是 虚构的境界。
请用三个字概括桃源特点?
桃源境 美
周围环境
生活环境 安居乐业,平 等自由,民风 淳朴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古今异义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 古义,色彩鲜艳美丽;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 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桃花源的风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 怎样的画面?请结合所看视频,选一个景点, 用: 这里的( )美, 你看( )句式来给大家描绘。 (导学案第四题) 例: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