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ppt课件67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7896f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f.png)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再寻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无问津者
发现桃花源
良田 美池 桑竹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
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新课导入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 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 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再读课文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并、咸、皆、悉”都解 释为“都”,把这句里的“并”换成“咸、 皆、悉”,好不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读课文
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 “黄发”;“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 发是垂着的。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 们的特征“黄发垂髫”,这种修辞叫借代,使 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再读课文
小结: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可以说是“客吾 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桃花源,将桃花文化中的美好与和谐,演绎得 淋漓尽致。
再读课文
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 后反应迅速,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 来时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 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并不存在。
《桃花源记》完整 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130b1d910ef12d2bf9e770.png)
(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
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了。
12
第2段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坦宽今广义整:齐运的输样和子邮电事肥业沃的总称
类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 怡然自乐。
27
品读课文
1、找出反映渔人
发现桃花源及如何进入桃 花源经过的词语。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28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 29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第3段
( 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
于是、就
详细
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率听闻到有妻此子人,通 请都咸邑今“来人邀义打:”听问来专,消讯此指邀息。绝男自自境子己,的摆云不说配设复偶出先祖焉世先,避遂秦与今 条 的时外件义 关乱人关: 联,系表 词 率领妻子儿女 同乡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
·
· · 落英缤纷(bīn fēn )
要( yāo )
· 郡下( jùn ) ·9
10
第1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
作为 职业 沿
的
远近。忽逢桃花林今,义夹:岸(菜肴、数百步,中无杂树,
遇到 瓜溪果水等的)两滋岸味好几 芳 草 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
别的 之。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640784693daef5ff73d22.png)
平旷:平坦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qiān ):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
和小孩。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 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 池 桑 竹之属。阡 陌交通,鸡犬 相 闻。其中 往 来 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 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 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 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 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 安闲快乐。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古今异义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今义:妻子和儿女
古义:男女结婚后,女方为男方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 不要说,更不要说
13、无论魏晋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
都不会改变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 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 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记》课件(53张PPT)
![《桃花源记》课件(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d1d5b9002d276a200292e3a.png)
离开桃花源
研读课文
课文中的桃 花源是一个 什么样的地 方呢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
想一想 发现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桃花源:
幽静美丽
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似有若无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一词多义
(放弃、舍弃,动词)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的)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出自本文的几 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69924d87c24028905fc361.png)
预习检查 读一读
yì
邑人
bīn
jiàn
间隔
yí
yǎn
shè
tiáo
俨然 屋舍 黄发垂髫
qiān mò huò
缤纷 怡然自乐 阡陌 豁然开朗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合作探究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 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 “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 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 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 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 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 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并怡然自乐。
整体感知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 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 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 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 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 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 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db2f95650e52ea54189822.png)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一、何为省略不略
命题点 省略不略
文言文追求语言的简练传神,在行文中常
有省略现象出现。如果对这些省略之处加以关
注,读出的不只是字面句意,更可能会由此进
入文章深处,读懂作者蕴藏在言语深处的奥秘。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二、省略不略的方式 1.省略句子成分。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1.鲜美:颜色鲜艳美丽。现代汉语中指食物味道好。 2.交通:交错相通。现代汉语中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 总称。 3.妻子: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现代汉语中是连词,表示在任何 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从翠 竹迪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 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 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 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答题模式: 文章(段落)对
内容省略了,没
有详细叙述,语言简练,叙事简约,笔法简
洁而内涵丰富。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真题演练
(2019·湖南株洲)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请你 把作者省略的涵义补写出来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4f1e2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e.png)
“桃花源”。“桃花源”可以是满架秋风,一畦青菜的小院,也可以 是一块秀石两尾小鱼的盆景,可以是烟火缥缈的大街,也可以是亭台 轩榭的楼阁,可以是小桥流水,也可以是夕阳荷风……
你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请你先读一读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如果你读不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你在文化层面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 朝了。渔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不 已。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 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一切)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找找文中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 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 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诵读《桃花源记》
——唐代:王维《桃源行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七律·登庐山》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中华文化精神遗传密码,它的内涵十分丰
富,它表达了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 共存的理念,表达了中国人希望远离人间的纷纷扰扰,表达了中国人 十分珍惜平平静静的园田生活,表达了中国人愿意勤勤恳恳的劳动建 设自己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中国人远离战争远离自然灾害的 殷切希望。
读准字音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精品《桃花源记》PPT课件
![精品《桃花源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de5674f524ccbff021849d.png)
(生活安乐幸福)
-
45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 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
46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 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渔人感到非常奇怪,又继续前行,想走林子的尽头。
-
1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舍弃、放弃
刚刚,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的样子
-
16
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
髫tiáo
池桑竹之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 互相交错连通
-
20
为具言 所闻 ,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 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不已。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皆出 酒 食。 停数日, 辞 去。此中人语云:
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 们)回去。这里的人对他说:
“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终。 后 遂 无问津 者
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3
文言知识归纳
-
24
为业:靠……谋生。
缘: 沿。
重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点 实
杂: 别的。
词
鲜美: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理 解
穷: 穷尽;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62fb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3.png)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 谈阅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营 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如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以从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 结合。
当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内心宁静
回归自然
通过接触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等方 式,让内心回归宁静和纯粹。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 加充实和有意义,从而减轻内心的焦 虑和压力。
学会放下
学会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 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和 幸福。
寻求精神寄托
通过信仰、冥想等方式,寻求精神上 的寄托和安慰,让内心更加坚定和宁 静。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自然、田园为题材,语言质朴、情感真 挚,而《桃花源记》则更侧重于虚构和想象,描绘了一个 理想化的隐逸世界。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概述
01
隐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古代的伯夷、叔齐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02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隐逸文化强调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节奏韵律把握和朗读指导
节奏分明,韵律感强
文章在句式上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在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处理,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 。
把握语速语调,传递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握好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以传递出文章的意境 和情感。
桃花源意境再现: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
04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bc14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c.png)
3
象征暗示
运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心境和理想追求。
与其他隐逸题材作品比较
与《归去来兮辞》比较
两者均写隐逸生活,但《桃花源记》更侧重理想社会的描绘,而 《归去来兮辞》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
与《小石潭记》比较
两者都是山水游记,但《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而《小 石潭记》则更多表现自然美景和作者情感。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思考应用
学生思考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思想精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等。
交流探讨
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效果。
THANKS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自然环境 等方面,探讨其与现实社会的异同。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分享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 的感悟和体会,如对人性的理解、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等。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个人感悟 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旨 的理解。
对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物描绘详细, 对渔人发现和离开桃花源的过程则相 对简略。
描绘桃花源景象技巧探讨
景物描写
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 境、建筑风貌、田园风光 等,展现出一种宁静、和 乐、自由的生活图景。
对比手法
将桃花源外的纷乱世界与 桃花源内的宁静生活进行 对比,突出了桃花源的美 好和神秘。
想象与夸张
鼓励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提倡循环利用等。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8681b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0.png)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48eb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2.png)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桃花源中的生活
解读文中描述桃花源中人 们生活的段落,理解作者 所倡导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桃花源记》以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与西方乌托邦、印度毗湿奴等理想社会构想相比,《桃花源记》更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 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描述了一个宁静、和 谐、富足的桃花源,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和社会的无限憧 憬。
桃花源中人们和平相 处,没有战争和纷争 ,展现了作者对和平 的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对桃花源外世界的描述,暗 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
判。
桃花源外的人们为了名利而争斗 ,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
作者通过对比桃花源内外的不同 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反思。
隐逸情怀的体现
文章中的主人公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最终却选择离开,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渔人在桃花源中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仍然怀念外面的世界,暗示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桃花源记》ppt课件完整
![《桃花源记》ppt课件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7ef213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f.png)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 最高成就。
02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游记体,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的经过。 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多用白描手法。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完成课件中提供的思考题和练 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 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学术论文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撰写 一篇比较分析报告
参加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精神追求
倡导桃花源中淳朴、真诚的人性光辉 ,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社会建设
传承桃花源中平等、自由、和谐的社 会理想,推动当代社会公平正义与和 谐发展。
跨文化交流中桃花源记传播与影响
文化交流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经典进行国际传播,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与互鉴。
旅游推广
借助桃花源的知名度,开发相关 旅游产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
04
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及 修辞手法,如象征、隐 喻、排比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指导
01
02
03
04
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听讲、发言、讨论等方面
分析自己在理解《桃花源记》 主题及人物形象方面的收获与
不足
思考自己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时的方法与策略,并提出改进
意见
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明确学 习目标和方法
力。
思考将桃花源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探讨桃花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和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 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
看图猜成语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 绝、生活安乐的理 想境界。后也指环 境幽静生活安逸的 地方。借指一种空 想的脱离现实斗争 的美好世界。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 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 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 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沿着、顺着 偏义复词,仅指远
shù
芳香的草
落花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溪水的两岸 别的树
繁多的样子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指见到的景象。 又,继续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片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动词,捕鱼
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了路程的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 ,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 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 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见不真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二、听读录音——放飞想象的翅膀
读准字音
1.晋太元中(jìn) 2.缘溪行( yuán) 3.便舍船( shě ) 4.豁然开朗(huò) 5.屋舍俨然(shè yǎn) 6.阡陌(qiān mò) 7.黄发垂髫(tiáo) 8.便要还家(yāo huán) 9.遂与外人间隔(suì jiàn) 10.此中人语云( yù ) 11.不足为外人道( wèi ) 12.及郡下,诣太守( jùn yì) 13.刘子骥( jì)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 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 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 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 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 《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等为 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 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 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 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 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
一、走进作者—— 了解作品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
41岁那年,适逢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夹带 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 家,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 最后在贫困中交迫中死去,享年61岁。
你们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吗?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 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 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师生共商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及作品简介,并积累一些 文言实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 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 表达的社会理想,能辩证地看待作者 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 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 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写作背景: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 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 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 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 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 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 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 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 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 通过记事、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 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 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 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