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备课资料原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话可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词作分析此词不见《稼轩词》四卷本甲集,但四卷本丙集收了,而且加注:"书博山道中壁。

"《清统一志·江西广信府》说:"博山,在广丰县西南三十余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

"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

这里离博山不远,辛氏于博山寺傍还筑有"稼轩书屋",故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劾失官,一下子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

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才兼文武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

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

如果当权者能加以重用,他的抗敌复国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

但他们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托,而且动辄削职罢归,长期闲置。

人们的同情当然在辛氏一边,辛氏的愁怨也很自然。

《词苑萃编》载梨庄话说得好:"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上片一开始即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精选】_高中语文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精选】_高中语文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答案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 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 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 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 理,极富情趣。
二、诗词故事
辛弃疾的执政才干 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 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 无法烧制屋瓦。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 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
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 博山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 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全词抒发了作 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提示
二、悟读,诗情画境 他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 他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 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 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 社会中不得已的选择,一首《丑奴儿》道尽“天凉 好个秋”!

高二语文教案:《丑奴儿》(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二语文教案:《丑奴儿》(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1. 介绍学习目标2. (i)小插曲:于剑铭,宋词有没有什么派别?(ii)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

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

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

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

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3. 朗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读错及时纠正4. 播放音乐5. 跟着音乐唱6. 字词疏通(讲到“采桑子”时,请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采桑子》)7. 请同学翻译,显示答案8. 根据朗读时所思考的裁处写作背景9. 课文分析:第一、二句10.“识尽”的意思11.课文分析:第三、四句12.提问: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答案: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

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自主学习任务单东海高级中学张利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体会本词词意及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2.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3.体会本词构思的巧妙,并培养热爱宋词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辛弃疾(1140—1207)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

2.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3.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苏词“豪旷”,辛词“豪壮”。

4.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5.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

书……壁:少年:层楼:赋新词:强说:而今:却道:【思考2】根据诗词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词大意。

(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鉴赏1】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鉴赏2】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鉴赏3】找出上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鉴赏6】下片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7】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鉴赏8】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思考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思考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思考3】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思考4】“少年”和“而今(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专题总结】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设计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设计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背诵本诗,体味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素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教学建议】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2.学生介绍辛弃疾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探讨诗歌艺术特色,尤其用典。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辛弃疾的词作和作者的有关情况。

第二阶段:作者简介,知人论诗1.学生介绍辛弃疾及生平2.教师补充相关内容辛词的艺术创造1.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2.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3.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且登“高”处,为赋“辛”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板块中的最后一首词。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但却意味深远仿佛是辛弃疾人生况味的凝缩,应当以“小”文本教“大”境界。

高二的学生也已学过大量的古典诗词,对于辛弃疾其人其词也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这首词为起点,以辛弃疾的登临词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品读稼轩词,实现“由文及人,由人及品”的审美提升。

本班学生已上过“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词”品读等诗词阅读课,对简单的“群文阅读”并不陌生,因此可让学生结合预习单主动探究和品读。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朗读、思考、讨论、表达,让学生能一课有一得。

教学目标:1.品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全词“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2.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

3.体会稼轩词之“高”,并进行微写作。

教学重难点: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体会稼轩词之“高”。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登临层楼高山,凭栏远眺,一向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志士展抱负、抒豪情、啸长歌、赋壮词的慨然之举。

因此,我们能读到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的气定神闲;能读到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阔大气象;能读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深重悲苦;也能读到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壮胆魄。

南宋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也爱登高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就是辛弃疾。

他的登临词作中到底寄寓了几多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辛弃疾的登临词,由《丑奴儿》说开去。

二、预习初读课前,大家已经结合预习单预习了整首词,我们先来看看主问题,请同学来说一说。

全词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词人复杂的心情。

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

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

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苏教版选修<丑奴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丑奴儿》这首词的含义,把握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而深沉的人生感慨。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词意。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词的理解。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有快乐,有忧愁,有无奈。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在《丑奴儿》中所表达的独特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但始终未被采纳。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丑奴儿》这首词约作于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期间。

当时他历经仕途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心中充满了愁苦和无奈。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苏教版语文高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一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1、朗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2、看注解,补充背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丑奴儿教学设计

丑奴儿教学设计

丑奴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丑奴儿》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表达。

2、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2)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1)体会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愁”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词中领悟人生哲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愁’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愁’的词——《丑奴儿》。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词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疑难问题,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对重点字词、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

5、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丑奴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丑奴儿》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首词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宋词鉴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宋词,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愁的不同感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辛弃疾的作品,对他的创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丑奴儿》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引导和探讨。

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阶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理解词中“愁”的内涵,体会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诗词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愁”的含义,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江苏高考高二语文《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性教案Word版

江苏高考高二语文《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性教案Word版
核心环节:
2、“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拓意境:“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创设氛围: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尽”:
表达感情: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境: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结构作用:领起“欲说还休”
规范性:
鉴赏“炼字”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八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性教案
主备人
严海娟
内容要点
规律性
策略点拨
规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
规律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语言运用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的特点。
方法:
1.不可孤立谈论,要将该字放在具体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
2.要注重表意作用,要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目标】1. 鉴赏词作的艺术手法。

2. 在朗读中体味词作的意境之美。

【活动过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活动一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读懂诗歌的字面义。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2、诵读诗歌,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本词通篇言愁,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活动二精读作品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明确:不一样。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2、全词中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明确:词的上片,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刻画了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的形象。

词的下片,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刻画了忧愁苦闷、饱受创伤、报国无门的形象。

活动三品读探究1、“爱上层楼”、“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味。

明确: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

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背景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宋词作为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学遗产, 经久不衰,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因此,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中的一首名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正确的审美品位。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兴趣,掌握阅读和欣赏唐诗宋词的技巧;2.通过学习唐诗宋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中华文化精华;3.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较好地理解思考并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丑奴儿》这首唐诗。

该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通过丑奴儿不识愁滋味的形象, 表现出了人生的不易和人生苦短的思想情感, 使人在欣赏丑奴儿这首诗的同时, 提升审美能力,增强人生体验。

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该诗,使学生对于诗歌韵律把握更加准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抒情能力;2)解析法:通过老师对于诗歌的解读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歌背后的含义和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的解读唐诗宋词;3)鉴赏法:通过针对诗歌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让学生对于诗歌整体有更好的了解。

四、教学计划1. 教学准备1)准备《丑奴儿》这首唐诗的剪报和PPT,并对该诗歌的故事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分析;2)准备相关的课堂教学设备,如黑板、投影仪等。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5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丑奴儿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对这首唐诗的好奇心和热情;2.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丑奴儿》这首唐诗的剪报或者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创作者及该诗歌的背景。

第二步:课堂讲授(20分钟)1.首先先向学生讲解唐诗的基本特征,如韵律、节奏和意境等;2.老师朗读唐诗《丑奴儿》并辅助学生学习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故事情节和诗意;3.指导学生仔细品读并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和诗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第1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味道,喜爱登高远望,喜爱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牵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味道,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注释: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①: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①:层楼:高楼。

①:强说愁:无愁而牵强说愁。

①: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丑奴儿》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自1162渡淮水来到南宋,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报复就始终无法施展,南宋统治者一心求得自保,无心应战,对于辛弃疾的一腔热血熟视无睹,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远远地任职于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远离抗战前线,这使得辛弃疾心中非常郁闷,而这一次落职长达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郁,就在这种抑郁难抒的状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上下两片将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剧烈对比,少年不知愁味道,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时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对前途布满了信念和盼望,虽然他生长在中原沦陷区,但他的思想却丝毫未受到影响,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勇敢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他盼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挥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业。

那时的他,只是爱上层楼,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即使要他说愁,也是强说。

一个强字,便写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少年轻狂,在他心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用愁来解释的,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吟诗作赋时,才学着古人悲天悯人牵强说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为人豪爽,尚气节,具备出将入相的文才武略,而一生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其词多咏恢复之志,长于议论,感愤淋漓,承读苏轼的豪旷词风,拓展出南宋豪放词派的新境界。

辛词风格多样,豪纵雄放之外,或清丽妩媚,或苍凉沉郁。

其词内容博大深厚,艺术造诣之高超、创作个性之鲜明皆超出前人,为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诗词故事
辛弃疾的执政才干
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
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

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

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

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

两种愁,宜对比读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
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不得抒发的曲折表达。

二、悟读,诗情画境
他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他深知人生的无
奈,才“欲说还休”。

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
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不得已
的选择,一首《丑奴儿》道尽“天凉好个秋”!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

可见“欲说还
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的生活处境。

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他这首词外表虽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反衬(对比)。

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3.“爱上层楼”、“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味。

答案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

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

因此,“爱上层楼”的反复,有表达年轻人故作姿态的意味。

下片说,人到中年,便真正懂得“愁”是什么,即便真“愁”也因为具有某种承受力而不愁了。

因此,“欲说还休”的反复,有表达默默承受、从容坚忍的意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风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

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理,极富情趣。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表达了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