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郭婷
迷信心理的分析与解读
迷信心理的分析与解读一、引言- 迷信心理在人类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普及了科学思维,但迷信仍然存在。
- 分析迷信心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迷信的原因,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迷信。
二、迷信心理的定义和特点- 迷信心理是一种相信与科学无关的超自然力量、巧合和符号等的心理状态。
- 迷信心理的特点包括片面性、主观性、情绪化等。
三、迷信心理的原因分析1. 对未知的恐惧- 人们对未知的事物常常充满了恐惧和好奇心,无法解释的现象容易导致迷信的出现。
- 解决方法:提倡科学教育,加强对未知事物的科普宣传,帮助人们理性认知真相。
2. 不确定性的需求- 迷信常常与人们的不确定性需求有关,人们希望通过迷信来获取安慰和信心。
- 解决方法: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提倡正面思维,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
3. 社会文化因素- 迷信心理在社会文化中常常受到传统观念、宗教信仰、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传承。
- 解决方法:加强科学普及教育,扩大知识面,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四、迷信心理的影响和后果1. 损害身心健康- 迷信的坚持和信仰可能导致心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 解决方法:正确引导民众,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
2. 偏离正常价值观- 迷信的盲目追求会导致人们在追求功利心、忽视道德伦理等方面失去正确判断和价值导向。
- 解决方法: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3. 浪费财力和时间- 迷信行为可能导致财务和时间的浪费,带来不良经济影响。
- 解决方法:科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理性思维和财务管理能力。
五、正确对待迷信心理的方法和建议1. 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正确对待迷信心理的关键,人们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世界。
- 解决方法:加强科学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2. 推广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摆脱迷信的困扰,正确对待未知和巧合。
- 解决方法:科学宣传、科普教育等方法,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科学的意义和作用。
2024年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2024年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他们的信仰状况,既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风貌。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信仰状况的多样性1. 信仰缺失与迷茫在当今社会,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信仰持有迷茫和缺失的态度。
他们对传统宗教、哲学或道德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到困惑。
这种迷茫和缺失,往往源于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个人成长的困惑。
2. 宗教信仰与此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持有宗教信仰。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宗教信仰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心灵的寄托和道德的指导。
宗教信仰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不可忽视的是,一部分大学生持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信仰。
他们认为信仰的价值在于其实用性和功利性,而非其内在的精神追求。
这种信仰状况,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社会地位,但长期来看可能缺乏内在的支撑和意义。
二、原因分析1.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诱惑、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体系。
此外,社会上的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等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负面影响。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塑造大学生信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忽视了信仰的培养,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坚定的信仰支撑。
这种缺失可能源于家长自身信仰的迷茫或忽视,也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有关。
3. 个人成长的困惑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人生问题,这对他们的信仰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人生困惑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导致信仰的迷茫和缺失。
探究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论文
探究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论文探究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论文迷信来源于人类意识,因人们的主观意识有限和客观技术条件的局限导致对自然世界产生一些迷信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越来越深的相对正确的认知,许多传统迷信思想已消失不见。
但迷信观念及活动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而可见,并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Tobacyk 提出的超自然信念量表( ParanormalBeliefs Scale,PBS) ,是首个从心理测验的角度来测量超自然信念的量表,是大多数现在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测量超自然信念的量表。
此后,有很多探讨迷信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人格控制点,自尊,自我效能感,压力情景等。
雒焕国主张可采用斯金纳强化原理,维纳归因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等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迷信的形成和传播。
当然使人们产生迷信心理还有多种原因,如社会因素,家庭学校,人格等。
张尚书等调查了河南省研究生的精神信仰状况,发现社会信仰最多,其次是实用信仰,最后是超自然信仰。
而且精神信仰在性别、年级、专业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可能更倾向实用信仰,研一更倾向社会信仰等。
李小龙认为老年人容易产生迷信,但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迷信。
老年人产生迷信心理源于年老带来的结果如迷信文化、寻求寄托、衰老等。
Tobacyk 和Dag 研究表明,外控型人格和迷信心理存在正相关。
Randall 使用RotterI - E量表,发现外控型人格的人更易相信超自然现象。
但因样本太小,且没有测量超自然信念可信度较高的量表,所以研究结论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姜涛的研究表明,中学生迷信心理与外控型人格显著正相关。
刘美婷的研究结论是心理控制源中有势力他人、机遇量表得分与大学生迷信心理总量表、以及迷信信念、迷信行为、迷信动机3 个分量表得分均显著正相关。
在我国以往研究中,多侧重对大学生迷信心理总体状况的描述,对于迷信心理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不够深入成熟。
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艺
(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 院,广州 50 4 ) 16 0
要 :通过 问卷调 查发 现 , 当代 大学生的现代迷信 心理颇 为 明显 , 尤其表现 在迷信 动机 方面 , 次为迷 信信 其
念 ; 迷信程度上 看, 从 当代大 学生的迷信程度 总体呈现 中等偏低 ; 问卷的平均值来看 , 从 大学生在迷信动机 问卷 上 的平 均分最高 , 次为迷 信信 念 , 其 最后 为迷信 行为。要 正确 看待 大学生现代 迷信 心理 , 学校 、 家庭 、 社会都 应
— —
些渴 望而 不可 及 的东 西 时 , 内心会 产生 恐 惧 并
可见迷 信 一 开始 就 不 是 宗 教 ; 洲 近代 的 欧
进 入心 理不平 衡 的状 态 , 促 使 迷信 者产 生 摆 脱 这 困境 , 以达 到心理 平衡 的需 要 。二是 认知 成分世 纪 法 国唯 物 主义 者 , 无 神 从
词 源 为 sprt e 原 意 为 “ 驾 于某 物 之 上 ” u es r , a 凌 ¨。
看 此定 义 , 将 “ 信 ” 分 为 三种 心 理 成 分 : 可 迷 划 迷
信动机 、 迷信信念 和迷信行为 。其 中, J 非理性
的心理 需要 是 “ 迷信 动机 ” 在 此基 础 上 产生 了对 , 客观事 物错 误 或 虚幻 的认 识 —— “ 信 信 念 ” 最 迷 ,
混淆了迷信与宗 教的关系 ;0世纪 以来 , 2 西方学 者倾 向于将 迷信 规 定 为一 种非 理 性 的 , 即缺 乏理
性 实质 的信 仰 或 习俗— —但 这一 定 义未 免 又显得
过 于宽泛和抽 象 。
一
为成分 , 迷信行为是迷信动机和迷信信念 的外在
心理学-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阎宏:浅谈大学生迷信心理,构建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法制与社会,2007年2月:615-616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3] Vyse, Believing in Magic,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New York: Oxford, 1997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1):80~86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李 丹 孙延军 雷 雳(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 100037)摘 要在全面总结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探讨。
文章首先梳理了迷信的概念;其次从观察学习、归因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反思了大学生迷信心理形成的心理机制;并从性别、人格控制点、自尊和自我效能、认知风格和受暗示性、不确定性情境、压力情境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迷信心理,大学生,心理机制,影响因素。
分类号 B8441 引言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在许多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并已有千年历史。
民意调查显示,迷信在现代社会有继续盛行的趋势。
研究者一直都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1]。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里具有迷信思想的大学生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000年12月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20名大学生中对电脑算命“完全相信或比较相信”的占17.6%,“有时候信或有些方面信”的占12.2%,“说不清楚”的占8.8%,明确表示“不相信”的占61.4%,此次调查还显示,26.5%的大学生承认读过有关宣扬“现代‘科学’算命、看相”之类的书籍,23.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过迷信行为,与两年前的相关调查[2]比较,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迷信思想和行为的人数比例有明显的增加[3]。
这种社会心理动向应该引起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收稿日期:2005-04-04∗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十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01JA880064)、北京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习与认知)的资助。
通讯作者:孙延军,E-mail:yjsun@,电话:(010)68980999遗憾的是,对迷信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领域,而心理学界对之关注甚少。
大学生迷信心理
大学生迷信心理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目前状况、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
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一)迷信的定义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摘要:“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
”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碰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例如有人碰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摘要: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猜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摘要:(一)社会原因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
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
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
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张健薛云珍*摘要:为了在大学生中进行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指标的调查,并 为学校及相关部门了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动思维 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效能量表、简版自尊 量表、特质愤怒问卷、压力知觉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对某高校3509 名大一新生进行宗教信仰一般状况和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
结果 表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在不同人口学因素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 始关注信教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宗教压力缓冲假说认为,人类可以从宗 教信仰及其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信仰一亲社 会”假说认为,宗教信仰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减少冲突,创*张健,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
薛云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①M. A. Tahak, K. D. Mickelson, Religious Service Attendance and Distress: The Moderating Role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Race/Ethnicity. Sociology of Religion, 2009, 70 ( 1) :49-64.■ 289 •麂.....Psychology of Religion (Vol.4)造更加和谐的心理环境。
®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鉴于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的高度联系,有关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很多,调查的对象也十分丰富,有少数民族个体®、农村居民®、地震灾区老年人®、中年基督教信仰者@等,但是关于信教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还十分有限。
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3 施测 程序 及 数据 处理 .
被试 中仍有 4 8名大学生 的迷 信心理平 均分大于 3, 占被调 查 人 数 的 1% , 明仍 有 一 部 分 大 学 生 2 说
1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描述性统计 . 对大学生的迷信心理进行描述性统计 , 可以看 出平均值集 中在 2附近( = .8 S 06 ) 见 M 2 1 , D= .5 ( 表2, ) 从总体上来看 , 大学生迷信心理低 于中等水 平 3分 , 进 一 步 统计 分 析得 出 , 但 被调 查 的 40名 0
中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 I、 ( )机遇( ) P、 c 。该量表的 K dr Rca s 信度 I ue — i r o hdn 为06 , .4P为0 7 , 07 , .7 C为 .8分半信度分别为 06 、 . 2 06 及 06 , .6 .4重测信度在 06 . 0—07 . 9之间。
一
算机网络迷信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主要的迷信形式。 许多研究发现, 迷信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涂建华对 38名大学 生 的调 查显示 , 生 中相信命 9 大学
大学生迷信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表1 调查问卷“ 基本资料 ” 分析表
学习和生活 , 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些有迷 信倾向严重的大学生心态失衡 , 理想失落 , 自我迷
茫, 人格扭曲 , 造成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的倾斜 ,
阻碍 了大 学生 正 确世 界 观 的形成 , 导致 大学 生 逐 步 背离依赖度 , 进一步加强优化 大学 生健康成 长的社会环境及加 强心理健康教 育 , 以提 高大学生
政治文化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 : 大学生; 信; 迷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 5 5 G 7.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 3 17 (0 8 0 - 13 0 17 — 5 32 0 ) 10 0 - 3
维普资讯
20 年 3 08 月
河 北 经 贸 大 学 学 报 (综 合 版 )
Ju 7oH b i nvrh"f cnmi n ae C m r esv dt n o ̄, f e e U i s ̄ E o o c adT d ( o pe ni E io ) 1 e o s r h e i
一
、
大 学 生迷 信 状 况 的调 查 结 果
表2 调查 问卷部分“ 基本状况” 的分析
A B C
我们采用定性的调查方法 , 通过调查 问卷 的方 式 进行收集资料 , 图就提 出的问题 做出心理学 和社 并试 会学 的分析 。问卷调查 的对象是河 北经贸大学 、 石家 庄铁道 学院 和河北师 范大学 的各 10 o 名在 校本 科生 , 采用宿舍发放问卷形式 。 问卷发放考虑 了理科 和文科 的学生 的比例及男女 比例 , 回有效 问卷 27 。 共收 6份
( 越多 , N) 迷信越深 , 并且具体如下 : N0 = 不迷信
浅析大学校园“迷信行为”的特点及矫正对策
行为以其行为形式 的伪科学性、 行为 目的的娱乐 消遣性 、 行为载体 的非本土性 、 行为途径的准合法 性等特征与传统的、 非校园的迷信形式有所区别 ,
与精英文化混同构成 了青年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内
容。
客观事实依据, 同属 唯心 主义 的世界观和理论体
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形态 中表 现 出迥异 的功 能。发展到社会主义 的今天 , 迷信 已成为时代 的 绊脚石, 它以对神秘 力量 的崇拜衍生 出依 附的人
郭 小兵
( 南大 学 政 治与公 共 管理 学院 , 庆 4 0 1 ) 西 重 075
摘 要: 现代迷信在 大学校 园蔚然成风 , 与传 统的迷信行 为相 比, 呈现 出几大新 的特 点 , 行为形 式 的伪科 学性、 为 行
目的的消遣娱乐性、 行为载体 的非本土化、 为途 径的准合法性是其 最突 出的表现 。结合专 业学 习加强科普教 育, 行 对青 年不 良行为进 行心理疏导 , 开展 丰富健 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 大对传媒 的监 控和 引导, 些措施有 利于 引导青年大学生 加 这
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 词 : 迷信行 为; 大学生 ; 新特 点 ;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7 5 G 5 文献标 识码 : A
当代大学生应该是有着 良好 的文化知识 、 政
的混乱和无序。因此 , 党和政府对一切形式的迷 信活动予以坚决取缔 和严厉打击。十六大报告中
就明确提出 “ 要在全社会形成崇 尚科学 , 鼓励创 新 , 迷信和伪科学 的 良好 氛围” 反对 。十七 大报 告也指 出“ 要全面认识祖 国传统文化 ,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弘扬科学精神 , 普及科学知识。 ”
中, 选择 ‘ 看看运 气 ’ 占 了 2% , 的 1 选择 ‘ 奇 ’ 好 占 2 .% , 择 ‘ 遣 、 乐 ’ 5 % , 23 选 消 娱 占 8 其它 选项 的 占
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作者:彭轶夫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2期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归因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以4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
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整体迷信心理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而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成长环境、宗教信仰等人口学变量会影响被试的迷信水平;(2)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运气归因对于迷信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迷信心理;归因方式;大学生1.引言1.1迷信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对于迷信这一概念中西方的学者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界定。
早期的研究者将迷信定义为:将可以自然解释的现象归因于神秘或超自然的原因,或者是公认的讲错误科学化的信仰[1]。
我国学者雒焕国将迷信看做个人态度的一部分,而态度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所以迷信也由迷信观念、迷信情感和迷信行为组成,他将迷信定义为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厉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所谓的吉凶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2]。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迷信信念主要有五类[3]:一是相信传统世俗迷信,如良道吉日;二是相信“鬼魂、神仙”迷信;三是相信星相学预测,即星座性格说;四是相信“特异人体功能”现象,如天外来客等;五是个人崇拜迷信,盲目崇拜帝王将相或“大师”、“伟人”等。
多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表明,影响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
从人口学变量上来说,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迷信的影响,但也有研究指出男生在传统世俗迷信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
而从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不同的人格控制点、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受暗示性高都会影响个体的迷信心理,其中外控型人格特点与迷信心理、超自然信念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自我效能感则与迷信心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较于高自尊个体,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跟容易受到迷信信念的影响;同样外受暗示性高的个体也更容易受到迷信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迷信心理浅析
大学生迷信心理浅析近年来,传统迷信借助新媒介、高科技的力量,演化为“现代迷信”,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思维和生活,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分析、探讨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内涵和结构,了解当代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解释大学生产生迷信心理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标签:大学生迷信心理当今知识经济信息化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
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心理活动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心理结构和品质。
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是在遗传基础上,经后天教育影响逐渐形成的以心理机能为主体的心理特性或本质。
事实上,大学生迷恋“迷信”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现。
一、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原因1.满足好奇心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强阶段,对于网上算命、星座占卜等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成熟和独立,想借助外部工具完成自我认识。
如网络上对于星座特点的阐释一方面迎合青年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为他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提供意见。
2.面对现实的茫然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也未完全形成,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和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失调,产生一些心理偏差。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被形式各异的迷信活动所误导,产生迷信思想与迷信行为3.学业、工作压力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青年大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家庭期望值比较高。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常常对现实感到焦虑、对前途感到迷茫。
而星座栏日里有许多关于学业和工作状况的预测,不少青年学生就把它当作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减压的方式,从而“心安理得”地逃避困难和压力。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对策1.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了正确的理想信仰,有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就可以引导人们往正路上走,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和接受迷信谎言。
倘若信念缺乏,没有理想追求,便很容易为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所俘虏和侵蚀。
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
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迷信现象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因此更容易受到迷信的影响。
然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后果,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最终,本研究将揭示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后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抵御迷信的能力。
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为其他领域的迷信现象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迷信现象在大学校园中的存在和影响力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
因此,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等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迷信心理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许多学者指出,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时,可能会因为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应对机制,而转向迷信寻求心理安慰。
在表现形式上,大学生的迷信心理通常表现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对神秘现象的痴迷以及对传统习俗的过度遵从等。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迷信念理的关系姓名系别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迷信念理的关系内容摘要迷信是一个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的奇妙心理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将自己难以解释或不能接受的客观事实与迷信思想结合在一起,迷信念理在接受唯物教育、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也屡见不鲜,且近年来具有迷信念理的大学生比例还有上升趋势。
为了探究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迷信念理的关系,本研究根据对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320名大学生采纳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大学生迷信念理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探究了大学生迷信念理产生同异的相关因素。
从中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大学生迷信念理的产生与其年级、性别具有一定差异,与是否有宗教信仰呈显著正相关,但其迷信念理与父母受教育水平、自身所学专业、居住地等没有呈现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迷信念理人格特质产生机制Tit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andSuperstitious PsychologyAbstractSuperstition is a mysterious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is accompanied by human civilizatio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ople combine their objective facts that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 or unacceptable with superstitious thoughts.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 is also 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o accept materi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superstition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RSC)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Superstitious Mental Scale for 320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School of Modern Arts and Sciences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In-depth analysis explore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 From this, we can sum up certain rules: the generation of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ifferent from its grade and gender, and i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whether there is religious belief, but its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 and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their own majors, residences, etc.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presented.【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 personality trait production mechanism目录一、引言 (XX)二、对象与方法 (XX)(一)对象: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320名大学生 (XX)(二)研究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大学生迷信念理量表………………………………………………………………………………^(XX)(三)统计方法:SPSS17.0 …………………………………………………^(XX)三、结果 (XX)(一)大学生迷信念理的现状分析 (XX)(二)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迷信念理相关分析 (XX)(三)大学生人格特质对迷信念理的回来分析 (XX)四、商议 (XX)五、结论 (XX)参考文献 (XX)致谢 (XX)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迷信念理的关系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一、引言迷信思想在几乎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下都占据一定的篇幅,且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进展的社会背景下,迷信思想仍然为很多人接受,结合相关资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以发觉迷信念理在社会上仍然流行,具有迷信念理的大学生比率也不断攀升。
迷信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迷信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刘连忠徐汉明武汉市精神病医院,武汉430022中图分类号R39511文献标识码A在人类历史发展漫长的过程中,迷信活动对个体、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曾经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迷信的观念及其活动仍然以较高的频度闪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国解放后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禁止迷信活动。
但迷信活动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迷信观念更是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
深入研究迷信活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迷信的表现形式、迷信的心理社会基础以及对迷信行为的干预方法。
1迷信的概念与起源[1]原始人群在和自然界的严峻斗争中,遇到许多不可理解的现象如雷电、风雨、做梦、疾病死亡等时,他们对这些自然现象既不能理解,又无法控制,因而产生了恐惧、疑惑的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周围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些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符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他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
这就产生了原始信仰。
主要有大自然信仰,如对天象、大地、山、石、水、火等的信仰;动植物信仰;图腾信仰,祖灵信仰等。
在后来的发展中,原始信仰主要有3种走向。
第一种是一部分原始信仰经过系统化、抽象化、理论化,逐渐形成原始宗教,最后形成现代宗教。
第二种是部分原始信仰通过民间流传,继续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现代迷信。
迷信与原始信仰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不宜把原始信仰都称为迷信,因为当时的社会不能,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现象。
在后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有了不断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证明了原始信仰是没有事实基础的错误认知的情况下,仍继续坚持和发展关于自然现象的超自然信仰,这才可以说是迷信。
第三种是部分原始信仰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转化为社会心理现象,形成所谓的俗信或民间信仰。
析解大学校园迷信的泛滥
析解大学校园迷信的泛滥
胡萍;李辉
【期刊名称】《当代青年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思想信仰的真空导致了各种迷信活动泛滥在大学校园里,除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导致这种现象的流行还在于校园思想政治建设的缺失和信息传递渠道的多样化.我们应该对此现象有足够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多方联手填补大学生信仰危机.
【总页数】4页(P53-55,7)
【作者】胡萍;李辉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从职业风险浅析封建迷信泛滥的原因及对策 [J], 李龙昌;
2.高考后的迷信活动泛滥到惊人地步 [J], 葛剑雄
3.是宣扬孔子文化还是泛滥迷信——正月初一去国子监、孔庙有感 [J], 华欣
4.封建迷信在云南一些地方泛滥的调查与思考 [J], 陶跃宏;张兴斌;郭向周;杨菊芬;严萍
5.现代迷信和有神论泛滥原因简析与对策建议 [J], 陈松友;刘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迷信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迷信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蹇璐亦摘要: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外部原因, 即偶然的相倚联系使个体相信某种行为会带来某种结果; 迷信行为形成以后受到间歇强化, 个体的单次行为虽然不定伴随有强化结果, 但却总有得到强化结果的可能, 使个体不愿放弃再次得到强化结果的努力。
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内部心理原因则可以用人类追求意义的本能和归因理论来解释。
关键词: 迷信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归因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人们作出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行为称为迷信行为, 实质上, 也是荣辱观念在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上的一个认识偏差行为。
最常见如过去巫师通过某种仪式或用一些复杂而莫名其妙的方法给病人治病, 有的情况下只是贻误病情, 有的时候却真有一定效果; 古代大旱时人们常去龙王庙求雨, 在现代人看来这毫无意义, 但求雨偶尔也会奏效, 古人也对求雨的作用深信不疑。
生活中普通人常表现出一些微小的迷信行为, 如有的赌徒在大赌前一定不会洗手, 认为洗手就把运气全洗掉了, 必然会输; 或者有的足球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射点球前可能有一番例行公式: 系系鞋带、亲吻足球、闭眼念念有词等。
实践表明, 人们不但易于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迷信行为, 而且一旦形成, 还不会轻易改变这种行为。
那么, 其中原因何在?1. 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外部原因1 .1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Skinner) 在《科学与人类行为》一书中对迷信的定义是:“只要呈现强化物, 就总会强化着什么, 因为它一定和某一行为相联系。
当反应和强化物之间只有偶然的一次联系, 由此而形成的行为就叫迷信行为。
”[ 1] 理解了这个概念, 就等于理解了斯金纳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对迷信行为作出的解释, 这就有必要先了解他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将人类行为分为两类: 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反应行为是由某种特定刺激(S) 引发的行为(R) , 如看到美食会分泌唾液, 大多数人看到蛇会惊声尖叫, 这类似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称之为反应性条件反射) 。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
贾红棉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大学生信教增多,有着社会、家庭、民族、心理、认识等多方原因.在社会、经济大变革时期,对于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和马克思哲学观教育,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现,避免受到邪教拉拢、毒害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贾红棉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由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谈高校宗教工作
2.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对西安市13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
3.宗教渗透视阈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4.马克思宗教思想视域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5.马克思宗教
思想视域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郭婷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迷信心理现状原因自我调适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
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
”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预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
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
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
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
人们并未从本质上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尚未普及,以感性经验为本质特征的实用理性仍然发达,相信“能见为实”,甚至道听途说不注重实验检验,科学推理,使得许多迷信思想以讹传讹,久酿成灾;也使许多迷信思想死灰复燃。
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变动的加剧,市场经济风险,加上我们社会体制、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使整个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迷信思想乘虚而入。
2.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地开发和塑造期,也因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
但是至今社会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方式来有效抵制迷信思想的传播和迷信行为的发生。
同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重学习轻思想,重成绩轻素质,
重课堂轻课外,重批评轻引导。
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学生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迷恋。
教师队伍应对封建迷信保持清醒的认识,但这方面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二)个体原因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迷信操纵者善于察言观色,使得迷信行为以假乱真,甚至迷信借助科学,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
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这是现代迷信的基本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己经享有崇高的威望。
传统的迷信如果要继续生存下去,如果要想占领部分市场,就必须变换形式,进行科学的包装,些现代的占术师、算命先生,便精心策划,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方式为自己披上件“科学”的外衣,把占卜、算卦说成是科学预测,重拾封建糟粕说成是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大多数尚未掌握科学方法的人来说,听是某某预测学,便误以为是门与其它学科并立的科学,其实与真止的科学预测风马牛不相及。
由于现代迷信以科学的借口出现,常使一些科学索养较低的人们真假难辩,从而把些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的东西加以信奉。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
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
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
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
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
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3.模仿和从众心理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
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
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4.病态心理作祟
大学生们都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经受了各种的挫折和困难,灰心失望,不能接受现实,满腔热血无处洒,英雄无用武之力,渐渐的却只剩下自鸣自怜。
由此,外界环境的压力就很容易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
事实上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
由于病态心理的作祟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通过迷信行为来逃避现实,而反过来这种迷信心理和迷信行为却又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甚至精神疾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阎宏:浅谈大学生迷信心理,构建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法制与社会,2007年2月:615-616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3] Vyse,Believing in Magic,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New York:Oxford,1997
[4] Jahoda,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s. Jason Arousou:New York,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