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学分析
王深
一、价值取向模糊!与心理健康
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价值追求、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选择与追求。
我们把那种面对价值选择在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称之为价值取向模糊!。
价值取向模糊,与个体在原有价值观念内化不深的情况下,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价值信息,并原封未动地将其作为自身评判标准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
据一项调查统计,在高校中,有40.3%的学生竟自认为自已已看破红尘、生活行为无目标、胸无大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象这类学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己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什么都想获取,什么又都缺乏动力和毅力,常表现为见风使舵、无信仰、无理想等。
如果概括其特点的话,就是一个混!宇: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的原则,不求业精、只求及格;在恋爱中推崇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信条,缺乏道德责任感;在集体活动中则漠然置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价值取向模糊的人内心最为冲突,有了冲突就必然会产生焦虑。
何谓焦虑呢?罗洛 梅(Rollo Ma y)认为,焦虑乃是因个人基本存在感所信赖的价值观受到威胁而引发的一种恐惧心理。
虽然适度的焦虑是心理正常发展之必需,但过度的焦虑不仅本身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过分敏感、自卑、依赖心重、恐惧、害怕等;而且又是大部分心理症状和少部分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为了减轻焦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有的学生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与现实保持游离状态,而变得离群索居、冷漠孤僻;有的为了排谴内心的孤独寂寞,会轻易地爱!上一个人,作为可倾诉的对象;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嗤之以鼻、糊涂无定见,或是过分从众、过分纠缠、过分的角色装扮等。
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学生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容易发展成为分裂症或恐惧症。
二、价值评价偏差!与心理健康
价值评价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或自身行为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评价偏差!则是指个体的价值判断与真实情况大不相符或大不一致。
评价偏差大致有三种:1.跨元评价!,指个体无论判断何种事物时,都用一种需要作尺度,尤其是只用自己的需要来衡量一切事物,对自己不好的总以为对别人也一定不好。
2.单一评价!,指个体只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客体,以偏概全、以点代面,造成价值认知结果的片面性。
如,一些大学生在思考人生、观察社会时,不是从理性出发,而是从感官看到的现象出发,从一时一地的情况推而广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双重评价!,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不一,持有双重标准:一方面把功利尺度指向自己,作为期待和要求社会对自己应该怎么样的标准,另一方面却以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人,批评社会的功利化倾向。
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求义务,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等特点。
在有的大学生中存在自卑、自负、嫉妒、空虚、虚荣、双重人格、自杀等心理,跟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偏差有很大关系,或者说这类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评价的偏差上。
象自卑、自负心理!,就是因自我评价不正确、过多地自我否定或自我肯定而引起的一种自惭形秽或狂妄自傲的情绪体验。
嫉妒心理!的产生,也是因只注意暂时的表面利益、看重优越的地位及孤立浅薄的评价方式而引起的。
而空虚心理!的形成,同样也是因个体对社会现实、人生价值存在片面的认知,以偏概全、过分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万念俱灰等错误观念导致的。
而双重人格!的形成,更是大学生律人律己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并存中彼此消长的反映。
至于自杀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价值评
价的客观性与多维性等因素的不合理性造成的,这种不合理性使个体对当前挫折产生了错误的态度与认知,从而酿制了自杀行为。
三、价值认同失衡!与心理健康
一般说来,人格同一性的确立有赖于同一性文化价值的影响,如果文化越复杂个人认同就越易引起混乱。
当今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在重建新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同的失衡。
价值认同失衡易导致自我封闭、盲目从众等心理。
自我封闭!主要是由同化过强!引起的,具有封闭心理的人很少或不受外界影响,极力维持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拒绝接受变化了的现实,常常陷入怀旧、失衡、自怜的境地。
这种过度的恋旧倾向使他们变得思想闭塞,不愿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也无法同自己进行交流和沟通,因而感到非常的孤独。
荣格说过:越是孤独的人,越可能更多地与想象中的人物打交道,而且这种人物形象对于他也就越重要,完全孤独的人只有和幻想中的人物交往。
!当个体只有靠创造一个幻想世界作为生存依据时,便陷入了一种完全封闭的精神病态之中。
盲目从众!心理则是与顺应过强有关。
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潮文化时,会刻意地去追求时髦,对新的观念思潮、娱乐方式、流行文化在未作理性分析与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就积极投入、盲目模仿、奔忙于各种流行之中。
这种心理的学生易导致社会角色混乱,严重者还会形成妄想症或戏剧化人格。
四、价值观念错位!与心理健康
价值观念错位!是指那种由不正确、不合理的价值认识概括形成,并占主导地位的错误价值观念,如先进与落后、勤俭与奢侈、文明与愚昧的错位等。
价值观念错位!与价值评价偏差!不同,评价偏差是指评价的片面性!,而观念错位强调的是与正确理念的对立!:是对合理观念的全面否定!。
价值观念错位也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自私心理、享乐心理等。
逆反心理!本义是指个体在接触某种信息时所呈现出的一种反向思维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不盲从、不迷信等。
但是逆反心理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表现为否定性放大心理!时,就成了病态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对正面的宣传教育、对所反感的东西往往不分正误、不问是非地一概排斥,而对那些与主流文化不一致的负面文化却有浓厚的兴趣,甚至以此来抗拒学校的基本价值,从而造成更多的行为失范。
自私心理!则指个体以纯粹功利的观点看待一切,主张一切为自己,否认高尚的利他行为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会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满足个人私欲的一种手段,要达到目的就必须利用他人。
这种心理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影响力相当大。
至于享乐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更为普遍。
享乐心理的人常以享乐!为生活目标,以占有!的眼光看待一切,认为衡量一个人生存价值的尺度在于他所拥有的东西,他们追求的是物质中心,却将自身发展置于无足轻重的地步。
但这种瞬间的乐感并不能中给他内心的安宁,随着满足感的逝去,接踵而来的将会是一种深深的沮丧心理!。
综上所述,个体的价值观问题会诱发心理问题,而心理异常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无人诱导、无法自我调适或调适不当时,也易转变成相应的价值观问题。
如人的利他!品德需在移情!的心理能力上形成,如果缺少这种移情能力的话,个体将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体验,其价值观也就谈不上什么爱护他人、关心集体了。
又如,某些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形成的一种享乐欲望,这种缺少自制而膨胀起来的欲望,本能地制约着他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则表现为吃喝玩乐。
再如,某些大学生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度自卑,会以一种近于自傲的姿态出现,这种自视高明的姿态无疑招致了他人的反感,当他无法正确调适时,极可能反过来对社会、他人充满怨恨与敌视。
参考资料:
1.宋广文等著∀价值观及其教育的心理学深讨#,∀教育科学#1996年第2期;
(下转第13页)
正越来越成为这种接触性群体最适宜的环境。
因此,寝室建设的方向是要把学校的群体价值取向渗透到寝室管理中去,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来推进学生价值观整合的进程。
寝室文化建设应当突出价值导向性。
(4)初级群体指其成员因相互熟悉了解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在高校中初级群体主要有老乡、朋友、伙伴等等。
这些群体的特点是规模小,成员之间接触频繁、深入、情感交流多而丰富,相互之间的人格契合程度高,由于这些特色,初级群体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整合的影响是相当有效的,有时甚至会超出其他因素。
因为,个人要取得社会的认可,首先要取得周围人群的认可,而初级群体是第一关。
六、高校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整合的效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精神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整合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意昧着这种影响的效果必定是正向的。
从根本上来说,当作为高校精神的内核的群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导向处于比较和谐、统一的状态时,它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整合效应是正向的。
但是当它与社会价值导向处于冲突状态时,这种效应就会呈负面态势。
从校园精神的组成部分看,包括超越社会主导价值部分、与社会主导价值和合的部分和落后社会价值主导价值部分。
(1)超越部分过多,容易导致学生过激的思想和行为,不足则会使学生缺乏创造性.这都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
只有保持恰当才能促进价值观的整合。
(2)和合部分总体上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但高校精神的非物质性,导致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形成的青年文化心理缺乏现实的检验和磨炼,容易在以纯理想的态度去面对现实时产生变异。
这种脆弱的文化心理,给青年学生的社会化带来困难,会在无形中降低他们与社会的价值整合度。
(3)落后于社会主导价值的部分,其负面功能自然十分明显,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会凭借其文化认同性以及群体压力施加影响于容易与之认同的青年学生,促使他们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形成,而这种价值取向是背离社会发展的。
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把握高校精神在大学生价值观整合中的作用,扬长避短,是高校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孙抱弘
(上接第15页)
2.刘宜文:∀焦虑的防范与消除#,∀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第37页;
3.安东尼 斯托尔著∀荣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9年出版,第71页;
4.邵龙宝:∀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现现状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5.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杜,1988年出版,第212页;
6.扬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现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7.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3期,第49页;
8.(美)A.H.马斯洛著∀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张日:∀青年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0.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肖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