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贫困陷阱汇总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陷阱化解分析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陷阱化解分析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证低保家庭的基本生存需求,缓解城市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收入为本”的消极救助理念对于脱贫的意义却不大,陷入了与制度初衷相悖离的贫困陷阱中。
因此,试图找寻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社会投资理论的视角下寻找化解的路径,最终达到完善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标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投资;贫困陷阱;负激励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4902 1我国低保制度中的贫困陷阱贫困陷阱通常讲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题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政府实施的,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下的城市贫困人群实施的救助制度,是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措施。
制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缓解贫困,最终实现贫困者脱离贫困,实现自助。
因此,低保制度将有限的资金用到了最需要的人身上,解决了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这一最直接的目标。
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经济的转型,城市中的贫困人群主要是以失业、下岗为特征的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苦者,但是由于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这部分不应该长期依靠救助维持生存的群体陷入了制度所创造的贫困陷阱中,对制度产生了福利依赖,陷入了与制度事与愿违的困境中。
2低保制度中的贫困陷阱的成因分析(1)救助理念落后,首先,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在收入核查的基础上,对贫困人群的救助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都要对贫困人群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将贫困人群“选择”出来进行救助,要想取得低保资格,除了在收入方面达到明确划定的标准以外,受助者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和固定资产也会被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范围。
因此,为了获得低保资格,申请者试图构造一一种与其低收入状况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贫困文化色彩。
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
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日益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空间贫困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空间贫困指的是特定区域内贫困程度较高或分布不均的现象。
在许多国家,特定的区域往往比其他区域更加贫困,甚至形成了贫困陷阱,这种现象对于贫困的持续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首先分析空间贫困分异的特征,接着探讨空间贫困陷阱的形成,最后分析导致空间贫困的主要因素。
一、空间贫困分异特征1. 区域贫困集中空间贫困分异特征的第一点是区域贫困集中。
在许多国家的城市中,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而其他区域则相对富裕。
这种现象导致了城市贫困区与富裕区之间的鲜明对比,形成了“贫富分化”的空间结构。
2. 社会福利不均空间贫困分异的特征还体现在社会福利不均上。
在贫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等原因,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低。
而在富裕区,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则相对较高,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
3. 经济活动边缘化空间贫困分异还表现在经济活动的边缘化上。
贫困区域往往缺乏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主要依靠低技能劳动和传统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而富裕区域则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和活动,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二、空间贫困陷阱的形成1. 区域内部溢出效应空间贫困陷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区域内部的溢出效应。
贫困区域内部的低教育水平、低技能劳动力、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这将导致富裕区域更加富裕,而贫困区域更加贫困,形成区域内部的贫富差距。
2. 资源配置不均空间贫困陷阱的形成还受到资源配置不均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向富裕地区投入更多的资源,而对于贫困地区的资源投入则相对较少。
这将导致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难以脱离贫困状态。
3. 社会资本缺失空间贫困陷阱的形成还与社会资本的缺失有关。
在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信任程度低等原因,社会资本的积累相对较少,难以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3章 贫困陷阱
人口陷阱
当人均收入小于OS时 人口增长率为负, 当人均收入小于OS时,人口增长率为负,表明 由于生活极端贫困导致人口死亡率超过人口出 生率 人均收入大于OS时 人口增长率为正, 人均收入大于OS时,人口增长率为正,并随人 均收入增加到OC OC时 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点, 均收入增加到OC时,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点, 意味着人口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点 此后,人均收入增加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率进一 此后, 步上升
本章内容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原因分析)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原因分析)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 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政策建议) 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政策建议)
第一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增长应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当趋同 现实中,各国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 现实中,各国人均收入、 不同,因为:各国生产函数、储蓄率、 不同,因为:各国生产函数、储蓄率、 人口增长率、距离经济稳态远近不同 人口增长率、
技术陷阱
技术陷阱
思考: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能一点一点积累资本, 思考: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能一点一点积累资本, 扩大市场容量。 扩大市场容量。这样经济就会像新古典增长理论 描述那样,走向唯一均衡, 描述那样,走向唯一均衡,避免恶性循环或贫困 陷阱的出现? 陷阱的出现? 回答:贫困陷阱存在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 回答: 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是技术进步(产出的增 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是技术进步( 长率和投入的增长率之间的差), ),也称全要素生 长率和投入的增长率之间的差),也称全要素生 产率。只要全要素生产率为正, 产率。只要全要素生产率为正,便表明存在规模 报酬递增 这种贫困陷阱的成因是由于总量生产函数的技术 特性,故称为“技术陷阱” 特性,故称为“技术陷阱”
发展经济学习题解析贫困陷阱与经济发展策略
发展经济学习题解析贫困陷阱与经济发展策略1. 引言在当今世界,贫困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致力于研究贫困陷阱的原因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贫困陷阱与经济发展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解析。
2. 贫困陷阱的定义与原因贫困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或地区长期无法从贫困状态中摆脱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教育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制度不公等。
其中,教育水平是影响贫困陷阱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会导致人们无法获得高薪工作机会,从而无法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
此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贫困陷阱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足时,如道路、电力、通信等,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并使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
另外,一些社会制度不公平的现象,如腐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等,也会导致贫困陷阱的形成。
当贫富差距过大时,社会稳定性会受到威胁,也会阻碍经济的良性发展。
3. 解决贫困陷阱的经济发展策略为了摆脱贫困陷阱,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策略。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3.1 提升教育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是摆脱贫困陷阱的关键一步。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此外,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便培养更多的技能工人和专业人才,提高就业率和人们的收入水平。
3.2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
良好的基础设施将促进产业发展,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创新,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3.3 推进社会制度改革社会制度的改革对于减少贫困陷阱也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反腐败斗争,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此外,还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教育和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4. 结论贫困陷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通过发展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贫困问题的策略。
贫困陷阱与社会经济不发达
贫困陷阱与社会经济不发达贫困陷阱和社会经济的不发达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问题。
贫困陷阱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陷入贫困,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困局。
而社会经济的不发达则是指整个社会或某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贫困陷阱与社会经济不发达之间的关系。
首先,贫困陷阱和社会经济的不发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个地区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将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无法提升,更容易陷入贫困陷阱。
贫困的人们难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很难摆脱贫困。
同时,贫困也会导致经济的不发展,因为贫困人口无法投资或消费,无法形成有效需求,进而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因此,贫困陷阱和社会经济的不发达相互加剧,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贫困陷阱与社会经济不发达之间存在重要的心理和文化方面的因素。
贫困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困人口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机会持悲观态度,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种心理状态会使他们在面对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困境时更加无助和被动。
同时,一些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加剧贫困陷阱和社会经济不发达的问题。
例如,某些地区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分层体系,社会资源的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这种不公平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贫困人口更难以摆脱贫困陷阱。
此外,教育和技能水平的不足也是贫困陷阱和社会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贫困人口由于受限于资源和环境,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而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缺乏教育和技能的人会更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和获得高收入。
这也很容易陷入贫困陷阱,无法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同时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摆脱贫困陷阱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的配置。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和素质,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贫困化陷阱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
贫困陷阱可分为两种: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
所谓“贫困陷阱”,通常地讲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从里边跳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20世纪50年代有三位经济学家揭示了“贫困陷阱”的产生根源:
(1)纳克斯(Nurkse)于1953年提出“贫困恶性循环”(vicio 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
(2)纳尔逊(Nelson)于1956年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论;
(3)缪尔达尔与1957年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和贫困的累积性恶性循环之中,用纳克斯的话说:“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9414 贫困陷阱及其打破策略(以某个国家为例)
贫困陷阱及其打破策略(以某个国家为例)引言贫困陷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贫困陷阱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以某个国家为例,研究其贫困陷阱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打破贫困陷阱的措施和策略。
贫困陷阱的形成原因贫困陷阱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资金投入首先,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非常少,主要是政府投入不够,无法形成生产力,使得贫困人群无法摆脱贫困。
2.教育程度低下其次,贫困地区的教育程度低下,人们对于生产力的认识不足,很难形成一种依靠自身力量摆脱困境的意识,最终不能脱离贫困的陷阱。
3.资源的片面开发再次,贫困困境的原因之一是资源的片面开发,没有发挥资源的效益,就使得生产不足,不能创造财富,最终不能摆脱贫困。
打破贫困陷阱的措施和策略1.加大财政投入首先,切实加大投入,投入到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这样才有可能使贫困地区走上富裕之路。
2.促进教育改革其次,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改革也非常关键,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
3.合理开发资源最后,贫困地区的资源也需要加以合理开发,仅有的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其效益,促进产业的发展,引导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自我发展,从而逐步走出贫困。
总结总的来说,贫困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任何国家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本文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形成和打破贫困陷阱的关键措施,并结合某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贫困陷阱虽然难以破除,但只要各国充分认识到其严峻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轻松摆脱贫困,并实现经济上繁荣和社会稳定。
社会经济学解读贫困陷阱
社会经济学解读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一个深层次、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经济上长期陷入困境,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贫困陷阱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那么,我们可以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贫困陷阱,探讨其中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首先,贫困陷阱与结构性失业密不可分。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经济体中,常常存在着一些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
这导致一些劳动者在旧产业中失去了工作,却无法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因此,他们陷入了失业的困境,无法脱离贫困。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贫困陷阱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使其有能力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有效减少结构性失业。
其次,贫困陷阱也与代际贫困传递有关。
代际贫困传递是指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在成年后仍然无法摆脱贫困,而又将贫困传递给下一代。
这一现象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有关。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这使得他们难以逃离贫困陷阱。
因此,解决贫困陷阱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打破代际贫困传递的恶性循环。
此外,贫困陷阱还与制度环境息息相关。
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一些公司和个人可以通过不公平的手段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贫困家庭往往处于制度环境的弱势地位,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因此,改善制度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是解决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
这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法治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最后,贫困陷阱也与文化观念有关。
一些贫困地区存在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例如依赖思维和消极态度,这使得他们对于摆脱贫困缺乏信心和动力。
要解决贫困陷阱,我们需要关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贫困陷阱理论研究新进展
贫困陷阱理论研究新进展杨文举㊀㊀贫困陷阱理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它的第一次大讨论始于20世纪中叶,发展经济学界对 贫困恶性循环 的大量研究.近年来,随着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以及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贫困陷阱研究再掀高潮.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寻求贫困陷阱产生的微观基础及其作用机制㊁验证贫困陷阱的存在性和探讨摆脱贫困陷阱的路径选择.本文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一㊁贫困陷阱产生的微观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一)非凸性㊁互补性㊁不完全竞争与贫困陷阱K r e m e r(1993)通过一个 O-环 (O-R i n g)生产函数,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互补性和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均衡结果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每个行为人仅对一项工序负责,一旦某处失误,则全盘皆输,但是技能劳动者的合理匹配会引致规模报酬递增.他对此模型分析后发现:(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边际报酬递增会放大工资收入的初始差异;(2)信息不完全和技能拥有者的有限性促使劳动者发生相应的集聚,从而强化技能劳动者初始分布的地区差异; (3)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受制于不完全信息而不能被全部观察到,这使得他们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溢出效应和战略互补的特征,从而投资补贴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放大人力资本水平的初始差异,而且那些投资补贴不足的经济还可能陷入低水平人力资本投资陷阱.B a l a n d e t a l.(1996)将市场结构内生化于一个基于 创造性破坏 的多部门增长模型中,探讨了创新溢出和不完全竞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他们的模型中,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得以垄断为特征的产业结构提高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回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垄断租金,这些垄断租金进而激励更多的创新,从而创新是一个自我持续的过程.如果经济中通过成功创新而成为垄断者的部门越少的话,增长的稳态就越不可能达到高水平均衡,甚至可能是零增长的低水平均衡陷阱.最后他们指出,为了避免或跳出这种陷阱,落后地区需要对私人研究提供补贴以激励更多的创新,从而引导经济增长步入创新自我持续的良性循环.总之,非凸性㊁互补性和不完全竞争一起,共同促成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的必要性.如果协调成功,则报酬递增会通过正反馈效应来促进生产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旦协调失败,不仅行为人对前景产生悲观信念(b e l i e f),政府部门也不再持乐观态度,这会导致生产活动开展不足并强化悲观信心,结果是贫穷地区长期贫穷.显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有必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协调经济活动的开展.(二)信息不对称㊁风险㊁生产不可分性与贫困陷阱A z a r i a d i s e t a l.(2004)将收入风险引入一个行为人的职业选择模型,建立了一个保险约束引致的贫困陷阱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每个行为人只有一个孩子,而且他们都将一生的收入以相同比例留给下一代作为他们初始财富的惟一来源;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每个行为人都要进行职业选择.一旦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冲击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则投资的净收入为零的概率为正,而且贫穷的行为人没有足够的财富来购买保险以弱化这种风险,从而只好选择从事获得工资收入的工作;对于那些初始财富足以支付投资的固定成本的行为人来说,他们则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来弱化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选择投资;下一代的初始财富通过获得遗产的形式由上代的总收入决定,从而这种多重均衡结果长期存在,而且那些贫穷的行为人将陷入贫困陷阱之中. M a t s u y a m a(2004)在一个标准的新古典世代交迭模型中引入信贷市场不完善,分析了金融市场全球化对世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各个国家必须在出具担保物的前提下才能从国际金融机构融资,从而落后国家因不足以提供所需的担保物而受到信贷约束,发达国家则不受限制.当对称破坏(s y mm e t r y-b r e a k i n g)发生28的时候,那些受到相对坏(好)的冲击的国家将处于不利(有利)条件,它们偿还贷款的能力被减弱(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面临的信贷约束被强化(弱化),这导致它们的投资和国民收入减少(增多),从而经济被推入一个向下(向上)运动的螺旋之中,世界收入状况最终就内生地极化成贫穷和富裕共存的格局.这些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的存在,贫穷者因自身财富贫乏而遭受到保险约束和信贷约束,这使得他们不能跨越资本的门槛效应以应对生产的不可分性,从而长期陷入贫困之中.显然,为了避免或跳出贫困陷阱,要么对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进行完善,要么采取其他的资源集中方式.S a d l e r (2000)在一个存在着信贷约束的两部门模型中,引入一种自愿承担风险(v o l u n t a r y r i s k-t a k i n g)的资源集中方式后,发现贫穷者可以避免信贷约束而冲出贫困陷阱.这种资源集中方式通过博彩式(l o tGt e r y-t y p e)的公平博弈来实现:每当面临进入现代部门的机会时,贫穷者就开始博弈;那些博弈失败者必须支付一笔费用并留在传统部门,而那些博弈成功者则利用集中起来的资源来支付一次性总付成本而进入现代部门.他还指出,如果不存在类似的资源集中方式,那些存在信贷约束的两部门模型就可能得出贫困陷阱存在的结论.(三)有限理性㊁路径依赖与贫困陷阱人类有限理性的存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使得交易具有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存在决定了制度的重要性;第二,它意味着行为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解释建立在一系列基础之上,如个人和当地的经历㊁个人的推理和演绎,以及知识㊁价值观和习俗的代际传播等,这些不同国家的特征形成了它们的制度(A z a r i a d i s e t a l.,2004).然而,制度的设定并不必然是,甚至通常不是对社会有利的(N o r t h,1993),而且它们的路径依赖特征还会将那些不好的结果长期锁定.M e h l u me t a l.(2004)对经济中源于正规制度失灵的食利者进行了模型分析,发现他们的大量存在会引致贫困陷阱.他们假定企业家由生产者和食利者构成,在任意时间点上,每个食利者仅对一家生产公司提供服务.当更多的企业家从事生产的时候,食利者进行敲诈的金钱来源更多,而且在生产者少于食利者的地方,这还可以减小食利者的拥塞成本并提高他们找到目标公司的概率.对于生产者来说,大推进式的需求溢出随生产者比例的增大而增大,而且当这个比例大于食利者的比例时,被敲诈的概率随着生产者的相对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在稳态均衡的情况下,不同的初始条件将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当初始条件同时满足相对高的生产利润和相对大的生产者比例时,最终会出现经济起飞;反之则会出现贫困陷阱.他们进一步指出,如果以好且完善的制度作保障的话,不仅生产者比例的足够增加将内生地避免贫困陷阱的出现,而且足够的国内储蓄和来自国外的资源将被用于生产性活动的开展,这也会将财富创造的路径引向好的均衡结果.H o f f e t a l.(2005)则以家族制度(k i ns y s t e m)这种非正规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贫困陷阱模型.他们通过在现代部门中启用家族成员和在城市租住的住房中留宿家族成员两个例子表明,由于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受家族制度约束的个体通过实物转让以履行义务会给现代部门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雇主就会降低他们的报酬,而房东则提高他们的租金.为了增加从农村部门流动到城市部门的机会,那些受家族制度约束的个体不得不切断与家族的联系,这同时会降低那些呆在农村部门的家族成员的福利.为了避免这种负外部效应的发生,家族群体就事先采取集体行动来设立足够高的退出壁垒,以有效阻碍能力强的成员从农村部门流动到城市部门.这种 现状偏见 使得家族成员在面对市场经济扩张带来的致富机会时具有 集体保守 的特征,结果是扼杀了家族成员流动到现代部门的机会,并引致贫困陷阱的出现.B a k e r(2004)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她发现非洲农村之所以长期贫穷,原因在于那里以风险分担为特征的非正规保险制度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总之,人类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制度的形成并非完美无缺,而且政府通常未能将各种制度予以充分实施,这使得各种非生产性寻租活动和非正规制度形成并阻碍了经济发展.比如,当政府不能提供足够的产权保护时,经济动机就会从生产转向掠夺,使得生产活动开展不足而引致贫困陷阱(M e h l u m e t a l.,2004);一旦政府官员也参与其中的时候,腐败和院外活动等公共性寻租活动还会严重阻碍创新活动的开展(M u r p h y e t a l.,1993).又如,一些落后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则催生了以风险分担和收益分享为特征的家族制度,它们的存在强化了有限理性者对新生事物的悲观信心,结果是维持现状和经济的不发达.38«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5期二㊁贫困陷阱存在性的实证检验前面回顾的这些研究表明,经济现实中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贫困陷阱.然而,这些理论模型的定量含义缺乏可测试性(A z a r i a d i se ta l.,2004).其部分原因在于,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不是很适合于多重均衡分析,而且还可能得出令人误解的结果(D u r l a u f e t.a l,1995).虽然如此,贫困陷阱的实证研究在最近几年还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研究以一些观察到的经济数据为基础,对贫困陷阱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介绍.(一)基于宏观数据的实证研究为什么一些国家那么富裕而其他国家如此贫穷?B l o o me t a l.(2003)指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根本不同的思路:赞成多重均衡的存在性和追溯到影响经济结果的基本力量 地理㊁气候或文化等.不过,就外生因素与收入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来说,第二种思路的结论是惟一的,但若存在贫困陷阱,则至少存在两种关系.为了检验贫困陷阱的存在性,他们建立了如下两个模型:(1)任一时刻的人均G D P要么在p(x)的概率水平上由较低稳态国民收入y∗1(x)和扰动项构成,要么在1-p(x)的概率水平上由较高稳态国民收入y∗2(x)和扰动项构成;(2)任一时刻的人均G D P由惟一的稳态国民收入y∗(x)和扰动项构成.其中,可能的稳态由外生变量x决定,扰动项代表偏离稳态值的大小.当测试模型由(2)转向(1)时,拟合程度显著提高则说明存在贫困陷阱,反之亦然.他们以1985年152个国家的宏观数据为样本,先后将一个替代性地理变量(纬度)和4个具体的地理变量(沿海100k m内的土地比重㊁最大的月均气温㊁月降雨量和其标准差)作为外生变量引入前述模型,测试结果都显著地拒绝了模型(2)而接受模型(1),即,存在贫困陷阱.他们还发现:所有国家都具有相似的高水平均衡;在低水平均衡下,那些具有有利地理条件的国家具有相对高的收入水平,而且它们相对容易摆脱贫困陷阱而跳到高水平均衡状态.G r a h a me ta l.(2004)则从模型校准(c a l i b r aGt i o n)思路出发,以1988年127个国家的宏观数据为样本,对一个具有可变规模报酬特征的两部门开放经济模型的定量含义进行了考察.在这个模型中,农业部门使用报酬递减的技术,而非农部门使用的技术因存在外部性而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从而理论上存在着多重均衡.为了对此模型进行校准,他们在得到模型的均衡条件后,假定样本显示的情况为一个均衡,然后以此为基础在约束参数(包括非农部门的资本份额和生产外部性参数㊁农业部门的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的取值下求解出另一个均衡.他们的主要分析结论如下:即使在中等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下,两个均衡水平之间的收入差距就相当大,而且样本中约有1/4的国家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个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那些贫穷的农业经济国与中等收入国之间的差异,但它对东亚和拉丁美洲这些中等收入国与O E C D间的差异解释力相对弱些,而且除非假定难以置信的强规模报酬递增,它不能解释世界上最大的收入差异;贫困陷阱的发生率随规模报酬递增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他们通过对资本报酬分析后发现,如果增长部分地源于均衡转换(e q u i l i b r i u ms w i t c h i n g),那么转换效应将会冲抵资本报酬递减,这意味着他们的模型有助于解释资本较少流动到穷国的现象.(二)基于中观和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信贷约束真的能引致贫困陷阱吗?B a r r e t te t a l.(2001)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对非洲120户水稻种植农户在1993~1995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汇率贬值这种政策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劳动力和资产在农场和非农场中的再配置.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在土地拥有㊁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和流动性方面相对占优的农户转向了非农场就业,从而明显地使实际收入增加;那些禀赋相对贫乏的农户因信贷约束而滞留在不可贸易品的生产活动中,而且其实际收入显著下降.另外,他们结合肯尼亚的以工代赈工程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案例表明:如果政策改革不能缓解贫穷者面临的经营资本㊁流动和技能等方面的约束的话,结果只会是扩大农户间的收入差距,而且相对贫穷者长期陷入贫困状态;反之,则有助于消除动态的随机贫困陷阱.J a l a ne t a l.(2002)以广东㊁广西㊁云南和贵州4省的5600家农户在1985~1990年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证实了地理贫困陷阱(g e o g r a p h i c p o v e r t y t r a p)的存在.他们指出,如果地理外部性(g e oGg r a p h i c e x t e r n a l i t y)改变私人投资回报,并且借款约束限制资本流动的话,地理贫困陷阱就会存在.为了对此进行验证,他们通过假定资本不流动和引入地理资本(g e o g r a p h i c c a p i t a l) 同一居住区所有家庭共有的那些特征 对拉姆塞最优消费增长模型(R a m s e y,1928)进行了扩展,并得到一个最优消费增长率满足的欧拉方程.基于上述欧拉方程,他们建立了一个实证分析模型.其中,因变量为家庭消费年增长率,自变量包括基期每个家庭的人均财富(HW)和家庭所在县的人均财富(C W).计量48结果表明,HW和C W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22和0.0602,而且都统计显著.也就是说,农户的消费增长率是地理资本(自有资本)的增(减)函数,而且地理外部性的作用相对大得多,从而证实了地理贫困陷阱的存在.他们在随后的一个包含有较多地理变量和家户水平变量的经验测试模型中也得出了同样的定性结论.他们还发现,某地区的农村公路㊁农业机械㊁医疗状况㊁婴儿死亡率㊁化肥使用量和农户在非农部门的就业率等地理资本一旦低于某门槛值,地理贫困陷阱就会出现,而且这些门槛值都位于偏离特定地理资本的样本均值的一个标准差之内.三㊁结语虽然早期贫困陷阱研究也认识到了它的 存在性 和部分诱因,并对摆脱它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但它们基本上都停留在对贫困恶性循环这一现象的宏观且抽象的理论阐释之上.这不仅无助于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也难以得出一些具体适宜的政策建议.最近10多年来,经济学界不仅将贫困陷阱研究推进到了微观层次,对可能引致贫困陷阱的各种微观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以及摆脱贫困陷阱的对策进行了广泛探讨,而且还借助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工具,对贫困陷阱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当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来指导经济发展时,政策制定者必须谨慎行事.因为这些研究都局限于贫困恶性循环背后的特定机制,从中得出的避免或跳出贫困陷阱的对策也就只适合于特定情况.特别是当分形(f r a c t a l)贫困陷阱存在的时候,局部的政策调整根本就无济于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多重动态均衡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分析规模中,而且它们会通过正反馈效应而自我强化(B a rGr e t t e t a l.,2006).正如M a t s u y a m a(2005)所言, 经济可能陷入的陷阱有成百上千种,而且任何尝试将经济拉出某一陷阱的政策干预将以把它推入另一陷阱而告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解决一个问题的任何尝试经常可能成为另一个,甚至是更大问题的来源. 因此,如何帮助特定落后国家(或地区)选择性地制定摆脱贫困陷阱的政策,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研究论题.参考文献:A z a r i a d i s,C.&J.S t a c h u r s k i(2004), P o v e r t y t r a p s",E c oGn o m i c sD e p a r t m e n t o fM e l b o u r n eU n i v e r s i t y W o r k i n g P aGp e r,N o.913.B a k e r,E.(2004),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b a r r i e r st ot e c h n o l o g y aGd o p t i o n i n r u r a lA f r i c a",m i m e o,S t a n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B a l a n d,J.-M.&P.F r a n c o i s(1996), I n n o v a t i o n,m o n o pGo l i e s a n d t h e p o v e r t y t r a p",J o u r n a l o f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Gn o m i c s49:151-178.B a r r e t t,C.B.,M.B e z u n e h&A.A b o u n d(2001), I n c o m e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p o v e r t y t r a p s a n d p o l i c y s h o c k s i nCØt ed'I v o i r e a n dK e n y a",F o o dP o l i c y26:367-384.B a r r e t t,C.&B.M.S w a l l o w(2006), F r a c t a l p o v e r t y t r a p s",W o r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34(1):1-15.B l o o m,D.E.,D.C a n n i n g&J.S e v i l l a(2003),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p o v e r t y t r a p s",J o u r n a l o f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8:355-378.D u r l a u f,S.&P.J o h n s o n(1995), M u l t i p l er e g i m e sa n d c r o s s-c o u n t r yg r o w t hb e h a v i o r",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E c oGn o m i c s10:365-384.G r a h a m,B.S.&J.T e m p l e(2004), R i c hn a t i o n s,p o o r n aGt i o n s:H o w m u c hc a n m u l t i p l ee q u i l i b r i u m e x p l a i n?"I I I S D i s c u s s i o nP a p e r,N o.17.H o f f,K.(2000), B e y o n dR o s e n s t e i n-R o d a n:T h e m o dGe r n t h e o r y o f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G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W o r l dB a n k A n n u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D e v e lG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H o f f,K.&A.S e n(2005), T h eK i ns y s t e m a sa p o v e r t y t r a p?"W o r l dB a n k P o l i c y R e s e a r c h W o r k i n g P a p e r,N o.3575.J a l a n,J.&M.R a v a l l i o n(2002), G e o g r a p h i c p o v e r t y t r a p s?A m i c r om o d e l o f c o n s u m p t i o n g r o w t h i n r u r a l C h iGn a",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E c o n o m i c s17:329-346.K r e m e r,M.(1993), T h eO-R i n g t h e o r y o f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Gm e n t",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n o m i c s,A u g u s t:551-575.M a t s u y a m a,K.(2004), F i n a n c i a l m a r k e t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s y mm e t r y-b r e a k i n g,a n de n d o g e n o u si n e q u a l i t y o fn aGt i o n s",E c o n o m e t r i c a72(3):853-884.M a t s u y a m a,K.(2005), P o v e r t y T r a p s",h t t p://w w w.f a cGu l t y.e c o n.n o r t h w e s t e r n.e d u/f a c u l t y/m a t s u y a m aM e h l u m,H.,K.M o e n e&R.T o r v i k(2003), P r e d a t o ro r p r e y?P a r a s i t i c 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E uGr o p e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47:275-294.M e h l u m,H.,K.M o e n e&R.T o r v i k(2004), P a r a s i t e s",E c oGn o m i c sW o r k i n g P a p e rA r c h i v e a tW U S T L,N o.0406003.M u r p h y,K.M.,A.S h l e i f e r&R.W.V i s h n y(1993), W h y i s r e n t-s e e k i n g s oc o s t l y t o g r o w t h?"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83(2):409-414.N o r t h,D.C.(1993), T h e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 W o r k i n g P a p e r A r c h i v e a t WU S T L,N o.9309002.S a d l e r,M.A.(2000), E s c a p i n gp o v e r t y:R i s k-t a k i n g a n d e n d o g e n o u s i n e q u a l i t y i na m o d e l o f e q u i l i b r i u m g r o w t h", R e v i e wo fE c o n o m i cD y n a m i c s3:704-725.(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责任编辑:香伶)58«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5期。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在当今世界,贫困问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形象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有大量人口被困在贫困之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贫困陷阱,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了持续的贫困循环。
贫困陷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教育水平的低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匮乏,很多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这限制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使他们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和脱贫的机会。
因此,教育的不平等和贫困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使贫困变得更加顽固。
另一个与贫困陷阱有关的因素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农业或低附加值产业。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
农业的收入往往不稳定,面临着天气、价格波动等风险。
低附加值产业无法创造高薪工作和技术创新。
这使得这些国家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脱贫。
同时,贫困陷阱还与社会不公和不平等有关。
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广泛的收入差距和机会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
贫困人口往往缺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他们难以获得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需求。
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贫困状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解决贫困陷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教育是打破贫困陷阱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需要实施一系列政策,确保教育机会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为所有人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其次,发展中国家需要改革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提供创新驱动的支持来推动经济转型。
此外,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引入外来投资和技术,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
最后,需要解决社会不公和不平等问题。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基本的福利制度。
同时,推动社会平等和机会公平,减少社会的分割和不平等现象。
这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使贫困人口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资源。
第3章贫困陷阱课件
提出的问题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有什么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实现资本形成?(现代西方发
达国家靠暴力实现)
6
资本认识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把物质资本看作经济发展的关键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更
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 20世纪80—90年代,社会资本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热门问
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 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得这个制度具有了真正 的操作依据。196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 规定(草案)》,进一步划分了城市之间人口迁移的界限。
2
引例 中国的户籍制度
➢这个看似因为偶然事件临时起用的制度,并没有随着国 民经济的恢复而取消。
18
评论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 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19
第二节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
产生技术陷阱的前提是经济中的规模报酬递增 经济中规模报酬递增的来源
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 经济行为的互补性 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
规模报酬递增会导致合作失灵和锁定。这就使历史 和预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妨碍着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 美国(Rosenstein-Rodan,R.N.)
发展中国家要有效地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必须全面 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供给方面:
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 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 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
需求方面:
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
才能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 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 获利性。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深入分析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接着讨论了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反贫困政策的成效。
本文给出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启示,探讨了未来反贫困政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实现贫困减少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贫困陷阱、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制定、实施、案例分析、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是指一种导致个体和家庭在一代又一代之间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情况。
贫困陷阱不仅影响到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贫困陷阱中,穷人往往处于恶性循环中。
由于缺乏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缺乏就业机会等原因,他们很难脱离贫困状态。
这种情况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打破贫困陷阱,各国纷纷制定了反贫困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教育补助、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服务等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许多人成功摆脱了贫困状态,社会也实现了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反贫困政策,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措施。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陷阱的彻底打破,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贫困陷阱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种困境具有以下特点:1. 循环性贫困:贫困陷阱常常呈现出循环性的特点,即贫困在一代又一代之间延续传递。
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也会面临贫困的困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缺乏机会:贫困陷阱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机会。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第3章贫困陷阱
✓SC(社会间接成本),基础设施,不可分、规模大、周期长、 收益慢 ✓DPA(直接生产活动),周期短、收益快 ✓如何延迟选择SC或DPA项目?
优先发展DPA引致投资最大
✓SC先扩张,会使DPA生产成本下降,使私人企业家乐于投资
✓DPA先扩张,对SC需求上升,也会促使SC增加供给
✓SC优先扩张使DPA扩张只是一种可能,但DPA优先扩张则必然 促使SC瓶颈部门扩张
小量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slide30
摆脱贫穷落后的Leabharlann 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全面、大规模在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 通过投资推动冲破经济停滞,达到经济增长。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 年”的伟大时期。会议调整“二五”计划指标,钢产量由 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粮食从5000亿斤上升到7000亿 斤。
缺乏资本 储蓄能力小
低收入
投资引诱小
资本数量少 低生产率
Slide13
双重恶性循环及其突破
两个恶性循环:
资本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 率低收入
资本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诱致不足低 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
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 增加储蓄、扩大投资, 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投资,形成行业间相互需求, 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
题。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 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1993)
8
3.1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
资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贫困陷阱: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
贫困陷阱: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一、概述作为一个复杂且多面的社会经济现象,其核心在于揭示了贫困状态的持续性和自我强化的特性。
这一陷阱不仅体现了贫困人群在经济层面的困境,更揭示了他们在社会、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脆弱性。
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正是构成这一陷阱的三个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贫困陷阱的复杂机制。
风险是贫困陷阱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贫困人群往往面临更高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健康风险等。
这些风险不仅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可能通过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加剧他们的贫困状态。
经济风险可能导致贫困家庭无法承担教育费用,从而影响到人力资本的积累,进一步加剧贫困的恶性循环。
人力资本传递是贫困陷阱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由于贫困家庭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来投资于子女的教育和发展,导致人力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受到阻碍。
这不仅限制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发展潜力,也使他们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
而脆弱性则是贫困陷阱的显著特征。
贫困人群在面临风险和挑战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资源,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不仅加剧了他们的贫困状态,也增加了他们陷入更深层次贫困的风险。
要深入理解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就必须从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这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贫困陷阱的本质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反贫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贫困陷阱现象概述是一个复杂且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描述了一个群体或个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期陷入贫困状态,难以自拔的困境。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有所体现,成为阻碍社会公正与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贫困陷阱的形成是一个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缺乏资源和机会是导致贫困陷阱产生的直接原因。
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限制了当地居民获取资源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
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也逐渐加大,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其中空间贫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空间贫困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或社区中出现了相对偏低的收入水平和相对偏高的社会问题发生率。
空间贫困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失业和非正规就业、低收入群体和低货币和非货币收入、居住质量不佳和持续不断的社会排斥和歧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不足等。
空间贫困分异的特征是什么?在分析空间贫困分异的特征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于空间贫困分异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难以到达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往往容易出现空间贫困现象。
例如贫穷地区的贫困人口往往较少。
2.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引起空间贫困分异的重要原因。
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特别是工业、采矿和农业等传统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容易产生空间贫困。
3.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产生空间贫困分异的另一个因素。
人口过剩的地区,特别是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的确容易产生空间贫困。
4. 政治经济因素。
政治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空间贫困分异的因素之一。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影响了经济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发展,是导致空间贫困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空间贫困形成的陷阱是什么?空间贫困形成的陷阱主要包括:1. 社区的边缘化。
社区的边缘化是产生空间贫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那些没有发展的社区经常承受着社会因素的压力,如失业率、犯罪率和普遍的不良居住条件。
2. 教育的不足。
教育是消除贫困陷阱的一项重要措施。
贫困人口在接受教育方面往往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经常缺乏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
3. 缺乏机会。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获取成功的机会很少,他们无法获得好的工作或良好的教育,这使他们更难摆脱贫困的陷阱。
4. 约束和歧视。
社会上的歧视和约束也是导致空间贫困的陷阱之一。
因为经济、种族和性别等权力和资源不均等因素而受到约束的人易陷入贫困。
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陷阱的研究
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陷阱的研究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陷阱一直以来都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通过多个角度探讨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陷阱的研究,以期增进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
首先,社会不平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表明,不平等的分配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社会中的资源和机会无法平等分配。
例如,在教育领域,贫困家庭的孩子通常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导致贫富差距世代传递。
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机会让那些出身贫困的孩子更难以摆脱贫困,形成了一种贫困陷阱。
此外,在就业和收入方面,社会不平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一些研究发现,社会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过高的收入差距会加剧社会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动荡。
其次,探讨贫困陷阱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与贫困陷阱之间的关系。
贫困陷阱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陷入长期贫困无法自拔的状态。
研究发现,贫困陷阱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完全性会导致部分贫困人群陷入贫困陷阱。
这种陷阱可能源于教育水平低下、技能匹配度不足等多种因素。
一些研究认为,有效的减贫政策需要注重改善教育水平和培养技能,以帮助那些陷入贫困陷阱的人群走出困境。
此外,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陷阱也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
一些国家通过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保障,以减少不平等的扩大和贫困陷阱的形成。
然而,这些保障措施的实施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例如,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政策执行的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到社会保障的有效性。
因此,这些挑战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完善相关制度来解决。
最后,要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陷阱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机会和公平的收入分配来减少不平等。
此外,社会组织和非政府机构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帮助那些处于贫困陷阱中的人群摆脱贫困。
城市低保中的贫困陷阱成因及解决
城市低保中的贫困陷阱成因及解决作者:王喆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4期摘要贫困陷阱是指低保者在城市社会保障补差制和低保捆绑式救助的负激励效应下而陷入一个低水平生活的长期恶性循环,是一种制度性贫困。
对其解决措施有实行负所得税制、强制工作和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分类施保等。
关键词贫困陷阱负激励效应负所得税制制度性贫困作者简介:王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178-02一、贫困陷阱概念界定从文献来看,贫困陷阱一词概念所指甚多,在一些文献中,它甚至可以代指贫困,但它的界定基本分为两类:(一)广义的贫困陷阱广义的贫困陷阱一般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或区域等主体,由于主客观原因难以摆脱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因而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的状态,如程厚思的“技术长期停滞陷阱”、康晓光的“阶层性贫困陷阱”与“区域性贫困陷阱”、张新伟的因扶贫资源效率不高(仅指解除贫困的效率)导致的新“贫困陷阱”都是这类广义的贫困陷阱。
(二)狭义的贫困陷阱狭义的贫困陷阱指贫困人口在接受社会保障救济的收入并不比他努力工作时的收入少或者两者相差无几时,宁愿接受社会保障的救济而不努力工作,从而无法自贫困中解放出来,陷入一个低水平生活的长期恶性循环的状态。
在我看来,狭义的贫困陷阱只是将贫困陷阱的主体限定为接受社会保障救济的个人。
从经济学角度界定的理论上的贫困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初始人均资本存量小于临界值K*时,该国(地区)经济将会逐渐收敛于更低水平的稳定状态,经济难以发展,即使有外来资本,但只要外来资本注入不足使人均资本突破临界值K*,经济仍会回落到低水平。
本文中所述的“贫穷陷阱”(povertytrap)是狭义的贫困陷阱,是税制诱发的贫穷。
对于接近贫穷者,任何微薄薪资上的增加,都将造成其社会给付权利的丧失,甚至成为国家课税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推进”战略和“平衡增长”战 略
这两个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外部效应 内部化”。
– 投资的社会收益大于其私人收益 – 这两个战略实际上是使每一个单独的投资项目 都成为一个全面的投资计划的一部分。
然而,这两个战略在实施中面临着不可克 服的实际困难,在理论上也有问题。
– 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能力 – “外部效应内部化”理论有自相矛盾之处
“不平衡增长”战略
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 在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之间,先发展后者, “诱导”效果更强 。
“不平衡增长”战略
在直接生产活动内部,应优先发展那些与其他产 业有着最强的联系效应的产业。
炼铁 铁路 煤炭 炼钢 航运 采矿 机械 消费品 出口
制度建设
新制度经济学主张:发展中国家跳出贫困陷阱应 该靠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组织的有效 性,也就是创新能力和适应性效率。 提高组织的有效性的途径
历史,预期与经济增长
经济的初始状态(历史)以及人们的预期决定了经 济发展的前景,而预期也取决于历史。
第三节
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
走出贫困陷阱的途径
– 通过提高储蓄率/投资率,来摆脱技术陷阱 – 通过降低人口增长率,来摆脱人口陷阱
怎样提高储蓄率/投资率?
– “大推进”战略和“平衡增长”战略 – “不平衡增长”战略 – 制度建设
技术陷阱
资本积累是贫困陷阱中的关 f’(k)>0,
0, f ' ' (k ) 0, 0, 当0 k k a 当k a k k b 当k k b
当人均资本存量介于ka和kb之间时,该经济 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而在其他阶段则表 现为规模报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 将出现多重均衡。
技术陷阱
人口陷阱
当一国人均收入很低时,由于储蓄率非常 低,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本。即使出现 经济增长,其成果也会被加速增长的人口 瓜分殆尽,使人均收入回到生存水平附近, 无法摆脱贫困。这就是“人口陷阱”。 要逃离人口陷阱,需要在短期内大量投资, 使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陷阱
人口陷阱
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低水平均衡
互补性
随着采取某种行为的人数或行为本身的数量增加,个人 采取这种行为的成本降低或收益增加。
互补性引起的低水平均衡
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 一个简化的博弈矩阵
投资活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先投资者往往需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自承担成本。
在低水平均衡下,两个家庭都没有动力进行投资, 经济无法向高水平均衡移动。
“平衡增长”战略
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平衡增长”:各个 产业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必须达到平衡。 应当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 收入弹性为依据来确定投资比率。
– 如果某种产品的这两个弹性大,说明生产这种 产品的部门发展不足,但发展潜力大,应提高 对这个部门的投资。 – 反之,价格与收入弹性小的部门已经发展过快, 应降低对它的投资比率。
– – – – – 界定和保护产权 将组织置于竞争性的环境中 允许组织进行分散决策并鼓励实验 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制定和完善破产法
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
规模经济和互补性的并存
– 中间产品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而中间产品 与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中间产品生产之间又 有互补性。
规模经济和互补性具有同构性
– 规模经济是存在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 增 – 互补性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规模报酬递增
合作失灵和锁定
当先行动者需要承担额外成本的时候,互 补性会引起合作失灵。 合作失灵使经济锁定在低水平均衡状态中: 任何人都没有动力来努力打破这种均衡。
– 技术陷阱 – 人口陷阱
技术陷阱
如果规模报酬不变,经济将在长期中自动 达到均衡——索洛模型。 然而,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一国的 人均收入只有越过一个“门槛”,经济才 能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 就是由于没能越过这道“门槛”,还处于 贫困陷阱之中。 这种贫困陷阱的成因是由于总量生产函数 的技术特性,故称为“技术陷阱”。
人口陷阱
人口陷阱
第二节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
产生技术陷阱的前提是经济中的规模报酬递增 经济中规模报酬递增的来源
– 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 – 经济行为的互补性 – 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
规模报酬递增会导致合作失灵和锁定。这就使历 史和预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 此,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妨碍着现在和未来的经济 发展。
“大推进”战略
要克服经济中的“不可分性”,就必须进行整体 的、同步的“大推进”,即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 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大推进”战略要求实现宏观经济计划化。
– 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 – 即使市场完善,在短期内大量筹集资本并将其配置到 各部门,单靠市场也是不可能的。
对“社会基础资本”的投资最为必要,应该先行。
第三章
贫困陷阱
本章内容
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多重均衡,而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幸处于低 水平均衡——“贫困陷阱”中。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 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
第一节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
储蓄/投资、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可 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也有可能形 成相互牵制的恶性循环。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是指,发展中国 家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故而陷于贫 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 贫困陷阱按其形成机制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