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_贫困陷阱_现象的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

王俊喆,丁

翔,沈文伟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近年经济发展形势表明,我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正在由原生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而经济学领域内的一

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理解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性的贫因现象。

“贫困陷阱”的产生是由不合理的制度影响下产生的资本临界点效应所致。根治“贫困陷阱”,政府应通过改善制度取代资本补助,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从制度建设而非经济补助的角度突破“贫困陷阱”,解决好发展型贫困问题。

[关键词]贫困陷阱;资本临界点;帕累托效率;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Governance on "Poverty Trap"in China

WANG Junzhe,DING Xiang,SHEN Wenwei

Abstract:The rec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shows that the poverty in China is transmitting from original to developmental pover-ty.One important challenge in economics,however,is to know and solve the continuous poverty in social progress.The "poverty trap"results from threshold effect of capitals influenced by unreasonable systems.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and administrative rights of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olve the developmental poverty to breakthrough poverty trap from system construction but not from economic assistance.Key words:poverty trap,threshold effect of capital,Pareto efficiency,social security

[收稿日期]2011-05-16

一、“贫困陷阱”的含义

“贫困陷阱”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

,要想出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简而言之就是:因为穷,所以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穷,所以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而丧失了投资致富的途径;因为穷,所以限制了活动范围和自由,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穷,可能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二、“贫困陷阱”产生的机制和原因

(一)资本的临界点效应

有关理论认为陷入

“贫困陷阱”的原因在于贫困的地区资本和要素的缺乏导致了该地区的经济一直都是在帕累托改善的状态下运行的。该理论认为“贫困陷阱”的根源正是受制于资本量,当资本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该地区就可以摆脱“贫困陷阱”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发展形势。例如:

在一个陷入了“贫困陷阱”的地区,由于资本量有限,贫困者承担不起在健康上的较大规模的投资,这导致预期寿命的降低。这样个体的工作时间变短,从而

所带来的预期经济收益就较少,这反过来又降低他们进行私人投资的愿望,从而继续陷入贫困之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导致较低的储蓄和积累水平,而较低的储蓄和积累又反过来导致较低的产出,二者的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低水平的均衡状等。

(二)制度的影响作用

资本贫乏地区出现的富裕和资本集中地区出现的贫困告诉我们,资本不是影响贫困的根本原因。既然资本和要素的缺乏不是贫困的根本而只是贫困的表现形式,那么什么才是决定贫困与否的根本呢?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贫困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制度是否有效率。有效率的制度是保障一个地区资源有效利用的有力工具,当制度和资源配置相协调统一时,制度是经济们按着帕累托最优的方式去运行。

三、治理“陷阱”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我们应该把治理“贫困陷阱”的重心放在政府推行是的制度改革上。那么,就应该结合当下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

(一)通过改善制度取代“资本补助

资本不足是贫困的循环结果而不是原因。我国目前

第2011年第6期(总第375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1Total No.375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1)6-0020-0220--

立足治理“贫困陷阱”的主要措施就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当政府更多的将资金用于就业保障的时候,对于事业的贫困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本上的补助,但是,其摆脱贫困的能力却丝毫没有提高。当政府给予陷入“贫困陷阱”的地区更多的资本补助时,地区的生产能力和购买水平却保持不变,这与制度改善来摆脱贫困的本意是相悖的。政府在今后的制度改善时,需要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那些提高贫困者自身发展水平的自主意识上,通过“授人以渔”来“授人以鱼”。

1.重视教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要想彻底摆脱贫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开展有效的现代教育,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教育作为有极大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需要在今后的治贫工作中充分提供和保障。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的制度建设:继续坚持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适当收费的政策;坚持用市场经济思路引导和帮助贫困生贷款读书;充分发挥财政对学校举债发展和贫困生贷款读书的引导、保障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中心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等。

2.重视就业培训

针对失业补助金的发放制度,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做出一定金额的缩减。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再就业保障方面减少投入;相反,政府在减少失业救济金的同时应该组织开展更多的就业培训。政府通过将部分救济金转换为培训金的方式,使深陷“贫困陷阱”的人们又逐步提高摆脱陷阱的可能。这种制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提高贫困者的生存能力,摆脱“贫困陷阱”,同时还能够防止目前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隐性就业”现象的出现。

(二)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

在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关于救助经费的转移支付。上级政府根据预定的反贫困目标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救助经费,地方政府根据上级政府行动进行活动,以使上级政府对自己投入的最大化。二是关于救助政策的落实。地方政府在上级政府投入既定而又必须完成上级政府所规定的救助任务但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将很可能根据自身财力来修订自己的救助行为,以在表面上满足上级政府所制定的目标。例如,根据自身财力而不是地方实际生活水平和贫困者的贫困程度来制定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事实上,在博弈中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是检查或不检查,地方政府是欺瞒或不欺瞒。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级政府对欺瞒行为的惩罚越重,地方政府选择欺瞒行为的概率越低;上级政府检查的成本越高,地方政府欺瞒的概率就越大。

在反贫困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很大的财权和事权的分离,中央把持着转移支付的资金量,控制着财权;地方政府把持着地方的更完善的信息,在实施时采取变通的手段,控制着事权。而就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看来,中央政府的计划和目标很难得到保证和完成,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制度的不合理。

1.地方财力不足

中央政府在设定社会保障目标过程中对地区经济信息了解太少,在估计地方政府支付能力是过高,导致中央政府转移支付金不足,地方政府又无力负担起部分社会保障金。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只能通过降低保障水平来弥补财政不足。中央政府在今后的制度改善中一定要对当地贫困状况和地方政府财力做出准确的评估,这才是防止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举措。

2.地方贪污寻租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金预算还可能因为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同样存在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委托——

—代理关系,由于地方政府是当地信息的优势方,不少地方政府都以此虚报谎报当地贫困状况,以获取政府更大的投入。针对这些问题,中央政府在今后的治贫工作中一定要把较强制度的监督惩罚力度放在重中之重,加强制度的监督和评估。在财权和事权的问题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在继续牢牢把握财权的同时,将地方政府事权有限下放,通过完善监督制度来控制地方事权,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中切实帮助人们走出“贫困陷阱”。

四、总结

在今后的发展中,厘清“贫困陷阱”的成因不在于资本缺乏而是制度欠妥,坚持中央政府实施治贫制度改善,重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处理好改善制度和提供要素的关系,协调统一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财权和事权,我国面临的“贫困陷阱”问题就一定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赵亚奎.贫困陷阱的生成机制:一个文献综述[J].Dong

Yue Tribune,2009(5)

[2]陈柳钦.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研究[J].东南

学术,2002(6)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EM][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曹清华.社会救助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N].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2008(5)

[5]邓新华,袁伦渠.中国城镇贫困陷阱问题研究[J].Jo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07(12)

[6]杨文举.贫困陷阱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6(5)

[7]梁仪.贫困陷阱理论的嬗变[N].上海证券报,2007-02-05

[责任编辑:刘玉梅]王俊喆,丁翔,沈文伟: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

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