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_贫困陷阱_现象的治理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个定律
第三,保护主义、保守主义和“去全球化”风险上升。
第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面临的国内挑战:
第一,全要素生产力显著下降,主要表现就是利润总额和增幅 显著下降。 第二,货币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流通速度显著下降。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边际效果下降。
第四,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信心不足,这可能是我国经济所面
福利社会陷阱
一些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贫富不均、社会收入差距 拉大的趋势,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的制约,过早地 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福利赶超”,结果导致财政赤字过大、国内 外债台高、就业率下降,进而引发高额通货膨胀、债务危机、金 融危机、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照搬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想在“经济赶超”的同时,
第五,文化精神迷失方向,社会价值观日益单一化、极端化、 情绪化、表象化。
第六,“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发展中国家可能陷入“贫困性增长
陷阱”——你生产越多,出口越多,你的国际相对收入水平可能 越来越低。
第七,从国际政治方面,中国与传统大国可能陷入“崛起和遏制” 的相持阶段。
2、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 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 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
1987年超过 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
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
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 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精准扶贫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了贫困线,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
在中国的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战略是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多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的精准扶贫取得突破的过程。
一、政府政策突破贫困陷阱中国政府一直将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
其中,精准扶贫战略是其中一项利用大数据和精确评估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综合评估和筛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为其提供贷款、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支持措施,确保了扶贫资源的准确分配,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贫困陷阱。
二、产业发展带动扶贫效果除了政府政策,中国也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工作。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降低了贫困率。
例如,在贫困地区推行的电商扶贫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消费者,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教育扶贫改变命运教育被视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了更多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并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此外,政府还通过创新的方式,如“辍学有罪”政策等,鼓励贫困家庭提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些举措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未来和家庭的命运。
四、健康扶贫保障基本生活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贫困地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条件改善。
例如,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保障,开展了大规模的健康扶贫工程,向贫困地区派出医疗队伍进行巡诊和治疗。
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国在健康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保障和希望。
总结起来,中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推动,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的措施,都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帮助和机会,使他们逐步走出了贫困陷阱。
我国贫富差距治理之策
我国贫富差距治理之策我国贫富差距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急需解决。
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治理贫富差距。
以下是一些治理贫富差距的策略。
首先,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分配不完善,对一些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力;二是薪酬和资本收益的分配不公,高收入者和企业利润情况良好,而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却相对较低。
因此,需要加强调整税制,对高收入阶层和企业进行积极调控,限制其获得过高利润,进一步推进薪酬管理和福利保障体系的改革,压缩收入差距,促进富有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平衡。
其次,加强贫困群体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和获得自主就业。
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投入,将培训贫困人口转化为技术人才,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并帮助其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扶贫帮扶力度。
本着“谁帮扶,谁受益”的原则,我们应该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扶贫力度,增加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投入,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接着,鼓励和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
在扶贫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支持,发挥乡村经济的潜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最后,强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资产管理与保障。
增加资产管理资源的配置,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给予贫困人群一些支持和帮助,帮助其在财产保障方面具备自我扶持的能力,为扩大收入平等化和贫富差距缩小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破除贫困区域与贫困人口的贫困陷阱,缩小贫富差距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治理贫富差距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扶贫力度、鼓励和支持乡村民族工业的发展、强化对资产管理与保障的支持等,都是治理贫富差距的关键措施,这些措施将最终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的目标。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贫困陷阱。
贫困陷阱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外部和内部因素的交织作用,难以摆脱贫困困境。
这种陷阱能够长期困扰一个地区,制约着其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贫困陷阱的形成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面对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发达国家的经济霸权。
它们的经济增长往往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或者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往往会陷入困境。
此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较低,难以获取公平的贸易机会,导致其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赖程度高。
这样的情况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并且通过自身力量难以跳出贫困陷阱。
其次,内部因素也是导致贫困陷阱的原因之一。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经济层面上,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经济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潜力。
政治层面上,国家治理水平不高、官僚机构腐败、政府政策不稳定等问题也给贫困陷阱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问题如教育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也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脱离贫困循环的原因。
要解决贫困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它们应该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
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获取更多的贸易机会,减少对外依赖程度,提升自身对外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科技和创新的投入。
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应制定稳定的政策,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鼓励外商投资,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然而,解决贫困陷阱不能依靠单一的措施。
发展中国家需要综合施策,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扶贫政策和项目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减少农民的贫困率。
如何破解社会贫困陷阱
如何破解社会贫困陷阱贫困,是一个困扰着社会发展的难题,而“贫困陷阱”更是让许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所谓贫困陷阱,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贫困人口难以摆脱贫困状态,甚至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要破解社会贫困陷阱,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贫困陷阱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孩子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难以掌握改变命运的知识和技能。
就业机会的缺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得人们难以通过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贫困人口在面临疾病、灾害等突发情况时,容易陷入更深的贫困。
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可以积极参与,通过捐赠图书、设立奖学金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摆脱贫困陷阱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扶持本地特色产业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既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又能带动就业。
同时,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破解贫困陷阱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确保贫困人口在遇到疾病、灾害等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加强医疗保障,降低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建立健全的灾害救助机制,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除了政府的努力,贫困人口自身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摒弃“等、靠、要”的思想。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相对快速的经济增长。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陷入了所谓的“贫困陷阱”。
这是一种阻碍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本文将探讨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贫困陷阱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缺乏经济和教育资源,一些国家的贫困人口很难脱离贫困。
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无法获得高薪工作,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此外,发展中国家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富裕阶层占据绝大多数资源,导致贫困人口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长期处于贫困的循环之中。
然而,经济增长也可以为缓解贫困陷阱提供机会。
经济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
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贫困问题。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陷阱。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摆脱贫困陷阱,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是不够的。
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在制度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
通过改革教育体系,推动技能培训,贫困人口将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其次,政府要采取有效的贫困减轻措施,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阶层,减少不平等的现象。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实施扶贫政策的机构,为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多元化,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此外,国际合作和援助也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知识等支持,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对国际贸易体系的改革,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待遇,为他们创造更加公平的国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学解读贫困陷阱
社会经济学解读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一个深层次、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经济上长期陷入困境,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贫困陷阱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那么,我们可以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贫困陷阱,探讨其中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首先,贫困陷阱与结构性失业密不可分。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经济体中,常常存在着一些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
这导致一些劳动者在旧产业中失去了工作,却无法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因此,他们陷入了失业的困境,无法脱离贫困。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贫困陷阱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使其有能力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有效减少结构性失业。
其次,贫困陷阱也与代际贫困传递有关。
代际贫困传递是指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在成年后仍然无法摆脱贫困,而又将贫困传递给下一代。
这一现象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有关。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这使得他们难以逃离贫困陷阱。
因此,解决贫困陷阱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打破代际贫困传递的恶性循环。
此外,贫困陷阱还与制度环境息息相关。
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一些公司和个人可以通过不公平的手段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贫困家庭往往处于制度环境的弱势地位,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因此,改善制度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是解决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
这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法治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最后,贫困陷阱也与文化观念有关。
一些贫困地区存在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例如依赖思维和消极态度,这使得他们对于摆脱贫困缺乏信心和动力。
要解决贫困陷阱,我们需要关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
更科 学 的统 筹规 划 ,并 尽快 完是 经济基础 薄弱、 产 业支撑乏力、 公共设施落后、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种 制 度安排 新格局 。 用普惠性政策解决普遍性问题 , 用
供 给缺 乏。即使是最低 生活保 障制度 , 也 因为 当地 财 政 困 难 , 其 受 助 人 口 的贫 困 深 刻程度 虽然明显高于其他 一般 贫困地 区, 第一 , 应 当 在提 供 公 正 、 有 效 的 制度 供 给 上 下 大功 夫 。 在 中 国经 济 已经 具 备 日益
贫精准度 、 建 立 扶 贫 退 出机 制 、 尽 快 消 除 一
教育救助、 医疗救助等在 内 伴 随 农 村 承 包 责任 制 的推 行 和 农 村 劳 切 制 度 安 排 或政 策 中 的歧 视 现 象 , 无 疑 应 最低生活保障、 的各 项 救 助措 施确 实惠 及 上 亿 人 口 ,但 各 动 力 到非 农领 域 就业 的大规 模 化 , 农村 居 民 当 成 为 新 时 期 反 贫 困 战 略 的 关 键 组 成 部 种 专 项 救 助 迄今 仍 只 简 单 地 叠 加 在 低保 制 收入保持 了持续大幅增长势头 , 加上近十年 分 , 也是应当优先考虑的部 分。 只有确保相 度之上 ,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并不能得到相 来奉行 “ 少取、 多予” 的惠农政策, 免税、 补贴 关制度供给 的公正与有效 , 才能从根本 上 应 的 公 共 援助 ,这 样 极 易 形成 贫 困 陷 阱 与 加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 , 乡村贫 困问题确实 解 决贫 困 问题 。 贫 困 的代 际传 递 。 得 到 了极 大缓 解 。然 而 , 农 村 人 口大 规模 地 第二, 必须 充分 调动 社 会 资源 与市 场 资 第五, 新 时 期 的反贫 困还 必须将 保 护 生 向城镇 转 移后 , 却 可 能成 为城 镇 新 增 贫 困人 源 , 不 断壮 大反 贫 困 的物质 基 础 。 反贫 困 离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陷阱化解分析——基于社会投资视角下
关键 词 : 最低 生 活保 障 制 度 ; 会 投 资 ; 困 陷 阱 ; 激 励 社 贫 负 中 图 分 类 号 : 9 C1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2 1 —0 90 1 7 —1 8 2 1) 30 4 .2 当 地 城 市 居 民最 低 生 活 保 障 标 准 全 额 享 受 ; 尚 有 一 定 收 对
一
致 的 , 有 劳 动 能 力 的 被 救 助 者 的 救 助 还 只 停 留 在 发 放 对
制 度 的 实 施 主 要 是 通 过 缓 解 贫 困 , 终 实 现 贫 困 者 脱 离 贫 救 助 金 上 。 最 ( ) 待 遇 的 发 放 方 面 , 先 , 国 实 行 的 最 低 生 活 保 3在 首 我 困 , 现 自助 。 因 此 , 保 制 度 将 有 限 的 资 金 用 到 了 最 需 要 实 低
的人 身上 , 解决 了城市 贫 困群 体 的 生活 困难 这 一最 直 接 的
目标 。但 是 应 该 看 到 , 于 经 济 的转 型 , 市 中 的 贫 困 人 群 由 城
主 要 是 以 失 业 、 岗 为特 征 的 有 劳 动 能 力 的 城 市 贫 苦 者 , 下 但
障制度 是 以收入核查 为基础 , 据标 准 预算方 法 , 考低 收 根 参
1 我 国 低 保 制 度 中 的 贫 困 陷 阱
按 贫 困陷阱通 常 讲 是 指处 于 贫 困 状 态 的个 人 , 庭 , 家 群 入 的 城 市 居 民 , 照 家 庭 人 均 收 入 低 于 当 地 城 市 居 民 最 低 但 体 , 域 等 主 题 或 单 元 由于 贫 困 而 不 断 地 再 生 产 出 贫 困 , 区 长 生 活 保 障 标 准 的 差 额 享 受 , 是 在 对 被 救 助 对 象 的 管 理 中 , 期 处 于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中 不 能 自拔 。 我 国 的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并 没 有 特 别 明 确 地 去 区 分 有 劳 动 能 力 者 和 无 劳 动 能 力 者 , 制 度 是 由政 府 实 施 的 , 生 活 在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标 准 下 的 城 对 有 劳 动 能 力 和 无 劳 动 能 力 者 所 采 取 的 各 项 措 施 基 本 上 是 对 市贫 困人群 实 施 的 救 助 制度 , 城 市 反 贫 困 的主 要 措 施 。 是
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及对策研究
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及对策研究发展经济学将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称为“贫困陷阱”,1000-3000美元称为“起飞阶段”,3000-5000美元称为“中等收入陷阱”,1万美元被看成高收入的门槛。
2011年我国的人均GDP有望达到5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正处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阶段。
按照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对策选择。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制度创新历史经验和发展经济学的国际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这一阶段恰恰是中等收入国家需要应对诸多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挑战的关键阶段,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存在较大变数。
处理得当,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反之,则可能出现经济震荡,徘徊不前,陷入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境地,故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2011年我国的人均GDP有望达到5000美元,《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排名第26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但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当前,我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
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
我国万元产值能耗分别是日本的8倍、德国的7倍、美国的6.5倍,甚至是印度的2.3倍,在过去高速发展的3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GDP总量的10%。
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 问题背景贫困是全球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贫困问题,但贫困仍然存在且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应对贫困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2. 主要问题2.1. 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某个经济阈值以下被困住,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现象。
贫困陷阱造成的主要问题是长期贫困的固化,导致低收入人群长期无法获得社会福利,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
2.2. 贫困教育贫困对教育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经济条件,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缺乏基础设施和教育机构,无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这导致了较高的辍学率,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2.3. 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机会不足是贫困问题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缺乏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使得贫困现象更加普遍。
缺乏工作机会不仅影响了个人赚取收入的能力,还使得贫困家庭难以改善生活条件。
3. 对策建议3.1. 破除贫困陷阱为了打破贫困陷阱,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确保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权益;其次,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最后,积极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来源。
3.2. 改善贫困教育为了改善贫困教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在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二是建立和优化贫困地区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确保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
3.3. 扩大就业机会为了扩大就业机会,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鼓励创业的政策,鼓励私营部门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引导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在当今世界,贫困问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形象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有大量人口被困在贫困之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贫困陷阱,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了持续的贫困循环。
贫困陷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教育水平的低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匮乏,很多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这限制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使他们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和脱贫的机会。
因此,教育的不平等和贫困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使贫困变得更加顽固。
另一个与贫困陷阱有关的因素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农业或低附加值产业。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
农业的收入往往不稳定,面临着天气、价格波动等风险。
低附加值产业无法创造高薪工作和技术创新。
这使得这些国家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脱贫。
同时,贫困陷阱还与社会不公和不平等有关。
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广泛的收入差距和机会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
贫困人口往往缺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他们难以获得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需求。
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贫困状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解决贫困陷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教育是打破贫困陷阱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需要实施一系列政策,确保教育机会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为所有人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其次,发展中国家需要改革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提供创新驱动的支持来推动经济转型。
此外,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引入外来投资和技术,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
最后,需要解决社会不公和不平等问题。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基本的福利制度。
同时,推动社会平等和机会公平,减少社会的分割和不平等现象。
这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使贫困人口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资源。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深入分析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接着讨论了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反贫困政策的成效。
本文给出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启示,探讨了未来反贫困政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实现贫困减少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贫困陷阱、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制定、实施、案例分析、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是指一种导致个体和家庭在一代又一代之间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情况。
贫困陷阱不仅影响到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贫困陷阱中,穷人往往处于恶性循环中。
由于缺乏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缺乏就业机会等原因,他们很难脱离贫困状态。
这种情况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打破贫困陷阱,各国纷纷制定了反贫困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教育补助、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服务等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许多人成功摆脱了贫困状态,社会也实现了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反贫困政策,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措施。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陷阱的彻底打破,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贫困陷阱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种困境具有以下特点:1. 循环性贫困:贫困陷阱常常呈现出循环性的特点,即贫困在一代又一代之间延续传递。
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也会面临贫困的困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缺乏机会:贫困陷阱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机会。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本文围绕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展开讨论,首先介绍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然后分析实证研究结果。
接着探讨反贫困政策的内容、策略和实施效果,以及与贫困陷阱理论的互动关系。
结论部分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启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反贫困工作的思考。
本文旨在揭示贫困陷阱理论对贫困现象的解释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为增进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陷阱理论、反贫困政策、重要性、内涵、原理、实证研究、内容、策略、实施效果、互动关系、启示、未来反贫困工作、关键词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贫困陷阱理论揭示了贫困的根源,指出贫困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结构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机制使得个体或群体陷入贫困困境无法摆脱。
了解贫困陷阱理论有助于深入分析贫困问题的本质,找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反贫困政策作为对抗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实现减贫目标。
反贫困政策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深入研究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贫困问题的本质,拓展减贫思路,为贫困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帮助,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与基本原理贫困陷阱理论是指贫困个体或群体在贫困状态中循环往复、难以摆脱的现象。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贫困的多维性: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欠缺,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 自我强化机制:贫困陷阱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即贫困个体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很难摆脱贫困状态。
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
商 业 经 济
S HANG I YE JNGJ I
No6。01l . 2 Toa .75 tl No3
【 编号 】 1 9 64(01602—2 文章 0 - 0321) 00 0 0 -
我 国“ 困陷阱" 象的治理 贫 现
困陷阱”要想出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简而言之 , 就是 : 因为穷 , 所以享受不到 良好的教育 , 引起人力资本
的退 化 ; 因为穷 , 以缺 少物 质资 本 的投 入 , 所 而丧 失 了投
资致 富 的途径 ; 因为穷 , 以限制 了活 动 范围 和 自由 , 所 而 游离 于主流社 会之 外而 日益边 缘化 ; 因为 穷 , 可能影 响情 绪和 精神状态 , 而一蹶不振 而荒度 人生 。 从
王俊醋 , 丁 翔 , 文伟 沈
10 7 ) 0 85 ( 京师 范大学 , 北 京 北
【 摘
要】 近年 经济发展形势表明 , 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正在 由原生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 变。而经济学领域 内的一 我
个很重要 的挑战就是理解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持续性的贫 因现象。“ 贫困陷阱” 的产 生是 由不合 理的制度影响下产 生的资本临界点效应所致。根治“ 困陷阱” 政府应通过改善制度取代 资本补助 , 贫 , 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 中地方政府和 中央政
’
Ab t a t T e rc n c n mi e eo me t r n h w a ep v r i ai a s t n o sr c : h e e t o o c d v lp n e d s o st t h o e t i Ch n t n mi igf m gn l od v l p na v r e t h t yn sr t r ia e eo me tlp e- t o
西部农村贫困陷阱反思及终结治理
邓
鹏
67 0 ) 70 0
经济 学部 , 南 临沧 云
摘
要: 西部农村贫 困现状 问题是 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重要 问题 , 其先 天 的 自然条 件、 口素质 、 人
公共资源缺失 、 农业结构调整错位滞 阻了西部农村脱贫步伐 , 构建适宜西部农村 的“ 人本” 治理 、 劳动力 转移治 理 、 村发展 方式转变治理 、 农 农村信 息化治理 范式是缓解西部农村脱贫 的有效路径抉择 。
出 占大部 分 , 远高 于全 国平 均水 平 。西部 “ 困人 口人 贫 均食 品支 出 4 9元 , 2 绝对 量 又 明显不 足 , 占生 活 消费支
入 人 口都落后 于 东部 和 中部 , 部 成 了我 国贫 困 人 口 西 最集 中 、 困面积最 大 、 困程度最 深 的地区 。 贫 贫 ( ) 二 西部 农村 贫 困地 区经济发 展 的主要特 点 第 一 , 困面大 , 贫 脱贫 速度 慢。 西部 是 “ 老少边 穷 ” 的主要集 中 区 , 也是我 国少 数 民族 的 主要 聚居 区 , 面积 广 阔 , 口密度 相对较低 , 困人 口基 数大 。贫 困人 口 人 贫 主要集 中在深 山区 、 山 区、 石 高寒 区 、 黄土 高原 区 、 方 地 病 高发 区。这些 地 区土地 贫瘠 , 均 占有 资 源很少 , 人 可
口的 5 . %、8 6 。无 论绝 对贫 困人 口还是 农 付收 3 9 5 . %”
第二 , 困程 度 深 。西 部农 村 的贫 困主 要 是 属 于 贫
生存 性贫 困 的绝 对 贫 困 。表 现 为生 产 难 以 为继 , 饱 温 不能解决 , 命 延续 受 到严 重 威胁 的 困境 状 态 。西 部 生 农村 贫 困农户年 收入 低 , 物消 费支 出 比例 高 , 食 食品 支
扶贫治理的“四大陷阱”及现代化转向
一、问题的提出
断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在对贫困的界定研究中,大部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国家治理 分学者认为贫困是由于人们遭受资源剥夺而造成被 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都要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排斥的一种状态[1]。阿玛蒂亚·森认为,当人们
扶贫治理理论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扶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有效获取资源,权利不能充分行使 贫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扶贫治理主体、机制、内容、模 或者所处环境有所障碍就会使其陷入贫困[2]。但在
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在扶贫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调整贫困群体的资源分配、维护贫困群体权利、减少
中还存在诸多陷阱和误区,给扶贫治理理念转型和能 社会排斥并促进整体社会环境融入等方面的减贫行 力提升带来巨大挑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政策 动通常会受到社会及国家战略背景的影响[3]。林毅
社 会
扶贫治理的“四大陷阱”及现代化转向
李全利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提 要: 扶贫治理现代化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政策转型和快速城市化时代背景下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必然 走向。实现扶贫治理现代化必须认清数字化扶贫陷阱、军令状扶贫陷阱、扶贫机会成本陷阱以及扶贫返贫四大传统扶贫治理陷 阱,预防扶贫短板效应,有效规避扶贫负面风险。扶贫治理现代化转向首先要实现扶贫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发挥 扶贫治理宏观规模效应;建立扶贫治理部门联动机制,实现扶贫职能转变;引进扶贫治理先进模式,实现扶贫政策创新发展;最 后,融入精准、生态、可持续的扶贫治理先进理念,构建现代化的扶贫治理指标评估体系。
贫困陷阱与持续失业现象
贫困陷阱与持续失业现象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那就是贫困陷阱和持续失业现象的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影响不仅给个体带来沉重的负担,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本文将对贫困陷阱和持续失业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贫困陷阱的本质。
贫困陷阱是指一个人或一家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困境,无法从贫困中摆脱出来。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或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接受到与之相匹配的良好教育资源,无法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这进一步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同时,贫困内部也存在着一种信念,即贫穷是一种命运,无法改变,这种心态也会进一步加剧贫困陷阱的形成。
那么,如何打破贫困陷阱,帮助那些陷入贫困的人摆脱困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建立和改善学校设施,招聘和培训更多的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些都是有效的措施。
此外,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教育项目,为那些没有经济能力上大学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其次,持续失业现象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变革,许多岗位消失或者需求减少,导致大量失业人口在就业市场上无处安身。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使得一些劳动力技能落后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对于科技进步造成的失业问题,缺乏持续的职业培训和转行机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企业界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劳动力市场,包括提供更多转职培训机会、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
其次,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提高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培训和贷款等支持措施,鼓励大家积极创业就业。
社会福利政策与贫困陷阱
社会福利政策与贫困陷阱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政策被认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贫困人口中存在着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即贫困陷阱。
贫困陷阱指的是一种状况,贫困个体无法通过努力工作摆脱贫困,因为他们可能会失去享受社会福利政策的资格。
本文将探讨社会福利政策与贫困陷阱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社会福利政策被制定出来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保障。
然而,一些贫困个体依赖社会福利政策来满足基本需求而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政策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捆绑”,阻碍了他们从贫困中走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社会福利政策的提供和鼓励劳动力参与的需求。
其次,贫困陷阱还与社会福利政策的不完善性有关。
对于许多社会福利政策来说,其标准是相对固定的,无法很好地应对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
一个人只要收入低于一定的水平,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福利,然而,这种方式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
有些人可能只是暂时陷入困境,而其他人可能由于某些原因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灵活、个性化的社会福利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贫困个体的实际需求。
另外,社会福利政策与贫困陷阱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心理因素。
一些贫困个体可能出于依赖心理而不愿积极寻找工作,因为他们害怕失去社会福利的支持。
这种心态会使他们陷入无尽的贫困循环中。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改变这种心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
解决贫困陷阱问题的关键是综合施策。
首先,我们需要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使其更加符合现实需求。
通过准确评估个体的情况,我们可以确保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和效果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帮助贫困个体提高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鼓励他们尝试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增值。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责任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王俊喆,丁翔,沈文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近年经济发展形势表明,我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正在由原生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
而经济学领域内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理解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性的贫因现象。
“贫困陷阱”的产生是由不合理的制度影响下产生的资本临界点效应所致。
根治“贫困陷阱”,政府应通过改善制度取代资本补助,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从制度建设而非经济补助的角度突破“贫困陷阱”,解决好发展型贫困问题。
[关键词]贫困陷阱;资本临界点;帕累托效率;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Governance on "Poverty Trap"in ChinaWANG Junzhe,DING Xiang,SHEN WenweiAbstract:The rec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shows that the poverty in China is transmitting from original to developmental pover-ty.One important challenge in economics,however,is to know and solve the continuous poverty in social progress.The "poverty trap"results from threshold effect of capitals influenced by unreasonable systems.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and administrative rights of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olve the developmental poverty to breakthrough poverty trap from system construction but not from economic assistance.Key words:poverty trap,threshold effect of capital,Pareto efficiency,social security[收稿日期]2011-05-16一、“贫困陷阱”的含义“贫困陷阱”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出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穷,所以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穷,所以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而丧失了投资致富的途径;因为穷,所以限制了活动范围和自由,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穷,可能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二、“贫困陷阱”产生的机制和原因(一)资本的临界点效应有关理论认为陷入“贫困陷阱”的原因在于贫困的地区资本和要素的缺乏导致了该地区的经济一直都是在帕累托改善的状态下运行的。
该理论认为“贫困陷阱”的根源正是受制于资本量,当资本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该地区就可以摆脱“贫困陷阱”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发展形势。
例如:在一个陷入了“贫困陷阱”的地区,由于资本量有限,贫困者承担不起在健康上的较大规模的投资,这导致预期寿命的降低。
这样个体的工作时间变短,从而所带来的预期经济收益就较少,这反过来又降低他们进行私人投资的愿望,从而继续陷入贫困之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导致较低的储蓄和积累水平,而较低的储蓄和积累又反过来导致较低的产出,二者的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低水平的均衡状等。
(二)制度的影响作用资本贫乏地区出现的富裕和资本集中地区出现的贫困告诉我们,资本不是影响贫困的根本原因。
既然资本和要素的缺乏不是贫困的根本而只是贫困的表现形式,那么什么才是决定贫困与否的根本呢?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贫困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制度是否有效率。
有效率的制度是保障一个地区资源有效利用的有力工具,当制度和资源配置相协调统一时,制度是经济们按着帕累托最优的方式去运行。
三、治理“陷阱”应注意的问题既然我们应该把治理“贫困陷阱”的重心放在政府推行是的制度改革上。
那么,就应该结合当下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
(一)通过改善制度取代“资本补助资本不足是贫困的循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国目前第2011年第6期(总第375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6,2011Total No.375[文章编号]1009-6043(2011)6-0020-0220--立足治理“贫困陷阱”的主要措施就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当政府更多的将资金用于就业保障的时候,对于事业的贫困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本上的补助,但是,其摆脱贫困的能力却丝毫没有提高。
当政府给予陷入“贫困陷阱”的地区更多的资本补助时,地区的生产能力和购买水平却保持不变,这与制度改善来摆脱贫困的本意是相悖的。
政府在今后的制度改善时,需要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那些提高贫困者自身发展水平的自主意识上,通过“授人以渔”来“授人以鱼”。
1.重视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要想彻底摆脱贫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开展有效的现代教育,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
教育作为有极大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需要在今后的治贫工作中充分提供和保障。
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的制度建设:继续坚持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适当收费的政策;坚持用市场经济思路引导和帮助贫困生贷款读书;充分发挥财政对学校举债发展和贫困生贷款读书的引导、保障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中心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等。
2.重视就业培训针对失业补助金的发放制度,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做出一定金额的缩减。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再就业保障方面减少投入;相反,政府在减少失业救济金的同时应该组织开展更多的就业培训。
政府通过将部分救济金转换为培训金的方式,使深陷“贫困陷阱”的人们又逐步提高摆脱陷阱的可能。
这种制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提高贫困者的生存能力,摆脱“贫困陷阱”,同时还能够防止目前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隐性就业”现象的出现。
(二)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在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关于救助经费的转移支付。
上级政府根据预定的反贫困目标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救助经费,地方政府根据上级政府行动进行活动,以使上级政府对自己投入的最大化。
二是关于救助政策的落实。
地方政府在上级政府投入既定而又必须完成上级政府所规定的救助任务但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将很可能根据自身财力来修订自己的救助行为,以在表面上满足上级政府所制定的目标。
例如,根据自身财力而不是地方实际生活水平和贫困者的贫困程度来制定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事实上,在博弈中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是检查或不检查,地方政府是欺瞒或不欺瞒。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级政府对欺瞒行为的惩罚越重,地方政府选择欺瞒行为的概率越低;上级政府检查的成本越高,地方政府欺瞒的概率就越大。
在反贫困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很大的财权和事权的分离,中央把持着转移支付的资金量,控制着财权;地方政府把持着地方的更完善的信息,在实施时采取变通的手段,控制着事权。
而就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看来,中央政府的计划和目标很难得到保证和完成,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制度的不合理。
1.地方财力不足中央政府在设定社会保障目标过程中对地区经济信息了解太少,在估计地方政府支付能力是过高,导致中央政府转移支付金不足,地方政府又无力负担起部分社会保障金。
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只能通过降低保障水平来弥补财政不足。
中央政府在今后的制度改善中一定要对当地贫困状况和地方政府财力做出准确的评估,这才是防止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举措。
2.地方贪污寻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金预算还可能因为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同样存在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地方政府是当地信息的优势方,不少地方政府都以此虚报谎报当地贫困状况,以获取政府更大的投入。
针对这些问题,中央政府在今后的治贫工作中一定要把较强制度的监督惩罚力度放在重中之重,加强制度的监督和评估。
在财权和事权的问题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在继续牢牢把握财权的同时,将地方政府事权有限下放,通过完善监督制度来控制地方事权,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中切实帮助人们走出“贫困陷阱”。
四、总结在今后的发展中,厘清“贫困陷阱”的成因不在于资本缺乏而是制度欠妥,坚持中央政府实施治贫制度改善,重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处理好改善制度和提供要素的关系,协调统一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财权和事权,我国面临的“贫困陷阱”问题就一定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1]赵亚奎.贫困陷阱的生成机制:一个文献综述[J].DongYue Tribune,2009(5)[2]陈柳钦.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研究[J].东南学术,2002(6)[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EM][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曹清华.社会救助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N].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2008(5)[5]邓新华,袁伦渠.中国城镇贫困陷阱问题研究[J].Jornal of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07(12)[6]杨文举.贫困陷阱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6(5)[7]梁仪.贫困陷阱理论的嬗变[N].上海证券报,2007-02-05[责任编辑:刘玉梅]王俊喆,丁翔,沈文伟: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