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在哪里?

合集下载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

走进新课程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对新课程的见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推出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新课程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注重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首先,新课程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教育往往只注重教会学生各种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而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和体验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新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过去的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积累。

而新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最后,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了成功的关键。

新课程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新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程的引入标志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我相信,新课程将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谢谢大家!。

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小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小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小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新课程教学体会良多。

首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点更多地放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新课程则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大量课堂活动和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
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教学往往会
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

而新课程则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
资源和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动力。

再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程则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升他们的分析、推理和创造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情
境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有机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总的来说,新课程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和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
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教师,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教学,以提供更
好的教育服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

课程倡导的新学习理念,是对现行教学方式 的
丰富、补充、完善和发展。 观点四:合作是形式,探究是内容,自主是动力,三位 一体。不可能没有探究的合作,也不存在没有 自主的探究。
改变之一:自主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着的单一、
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 “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概括为: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 材 分 析
学 生 分 析
教 学 策 略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用 具
教 学 程 序
课 后 反 思
关于方法转变观点
观点一:改变学习方式不是否定传统的、有效的学习 方式。 观点二:改变学习方式从改变教学方法开始。 观点三:课堂上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管理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 生有效地学习。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 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 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 案的过程。
过程与 方法



学习方式上
合作性 探究性
新课程,新在哪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新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标,“新”在哪里?——小学初中语、数、英新方案新课标(2022)解读

新课标,“新”在哪里?——小学初中语、数、英新方案新课标(2022)解读

新课标,“新”在哪里?——小学初中语、数、英新方案新课标(2022)解读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相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如何精准领会课标理念?“新课标”相关要求如何在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得到细化落实?第一时间,成都市教科院组织学科专家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称“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2011版课程标准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读“新课标”,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新课标”的如下特点:1.强化素养导向。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聚焦学习任务。

“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大不同层面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同时,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3.关注学习情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教育

一、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教育

一、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一、学生变了。

课改以后,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把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的一个根本标准。

突出表现在:学生识字量增大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二、教师变了。

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观念变了。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变了。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

三、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答: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新课程标准新在哪里

新课程标准新在哪里

新课程标准新在哪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

2017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这一新的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那么,新课程标准到底新在哪里呢?首先,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过去,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应试。

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有动力,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是分科教学,各科目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

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跨学科整合,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能够更加灵活和有力。

再次,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

过去,教育往往停留在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实践性教学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最后,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和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注重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标准》在学生个性化发展、跨学科整合、实践性教学和素质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使得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新课程)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新课程)

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精简版)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精简版)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精简版)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新课标新在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度解读

新课标新在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度解读

新课标新在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度解读新课标新在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度解读引言:2022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更新和修订,这是一项重要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新课标的发布不仅直接关乎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还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这个“新”究竟在哪里?本文将深度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讨它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一、立足现实需求,突出实践性新课标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实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各门学科中,加入了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增加了更多的数学建模题目,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了阅读与写作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外,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学生不再只是学习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自身。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音乐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使其具备美的情感享受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三、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跨界思维能力新课标强调跨学科融合,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跨学科思维和多元思考。

通过设定共同的主题和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引入了跨科学科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能量、生命等的相互关系和综合运用;在社会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四、强化学科的延伸与拓展,促进个性发展新课标在各门学科中注重学习的延伸与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科深造和拓展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对教学的认识需要结合视角区别对待. 对教学的认识需要结合视角区别对待.
案例1:借班上课 案例1:借班上课 A校一名特级教师在B校一间完全陌生 校一名特级教师在B 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个个脸庞,居 然从容不迫的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他的“ 然从容不迫的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他的“作 文教学” 文教学”,整个授业以师生之间的短平快 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线路推进,在场的听课教师全神贯注地欣 赏着教师那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表演,课毕, 赢得一片掌声. 赢得一片掌声.
对教学不同目标的梳理学习是科 学设计教学以及改变教学行为的关键. 学设计教学以及改变教学行为的关键.
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之一:
案例: 案例:历史题该怎么考? 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 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同样这道题,在美国世界史的题目不是 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 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 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 三方面分析。
逻辑归属角度
1.把教学归属为一种教育活动 1.把教学归属为一种教育活动 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五院授教育学为代表 2.把教学归属为一种认识活动 2.把教学归属为一种认识活动 以上海师范大学编的教育学为代表 3.把教学归属为一种实践活动 3.把教学归属为一种实践活动 以钟启泉为代表 4.把教学归属为一种交往活动 4.把教学归属为一种交往活动 以叶谰为代表
日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 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 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 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 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 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 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 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 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新课程新在哪里

新课程新在哪里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体现在指导思想上,新的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对以前的教学大纲而言,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对物理知识、规律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

而以前的教学中在知识和技能训练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忽略了科学素养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更多的注重了以人为本,注意到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严谨的态度对学习、对我们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培养的。

同时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 新课程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强调课程的选择性。

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为了将来自己的发展来选择物理的内容。

因此,在这里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五.内容新。

如说在科技方面的新的发展,科学技术新的研究方法,在新课标中都有体现。

六.高中物理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所长,也有所短。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能够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进行选择。

那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率,达成我们的教学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是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

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做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

超越教材,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内容进一步地延伸、修改、重视、再创造,让教师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

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超越课堂,不仅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赋予知识以生命,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生命的成长中。

教师的自我超越,使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全书。

你觉得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课程?

你觉得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课程?

你觉得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教育的目标也正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教育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许多人开始思考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课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此,我将提出几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创新思维课程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创新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门课程可以包括创意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创新案例分析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面对复杂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学生常常无法有效应对。

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门课程可以包括情绪管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三、全球视野课程现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学校应该增加全球视野课程,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

这门课程可以包括国际关系、跨文化沟通和全球问题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社会问题,培养出开放包容的态度,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环境保护课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学校应该增加环境保护课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这门课程可以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活动的参与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综上所述,学校应该增加创新思维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球视野课程和环境保护课程等。

这些新的课程将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全球意识和环保意识。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做出积极贡献。

你觉得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科目?

你觉得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科目?

你觉得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科目?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提供有针对性的新科目,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那么,学校应该增加哪些新的科目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一、创造力培养课程现代社会对创造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应该增设创造力培养课程,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边界,培养创新精神。

这门课程可以包含艺术、音乐、设计、写作等元素,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1 通过学习艺术,学生能够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

他们可以学习到不同风格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内涵。

1.2 学习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听觉感知和表达能力,培养音乐素养和音乐专业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信息素养课程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应该增设信息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

这门课程可以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安全、信息搜索和处理等内容,让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具备良好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2.1 学习计算机基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效率和应用能力。

2.2 学习网络安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中的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社交能力培养课程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学校应该增加一门专门的社交能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和沟通。

这门课程可以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演讲和领导力等内容,让学生在培养个人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1 学习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以及如何处理和调节情绪,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3.2 学习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科技创新课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校应该增加科技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实践能力。

谈谈高中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

谈谈高中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

谈谈高中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
宁明县宁明中学吕振宁
第一新,高中物理教材新。

高中物理新课程是模块教学,分多层次的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种类的教材。

有利于对不同层次分明的学生进行分散教学,比如说对以后志愿学理科的学生,学文科的学生,他们在物理学科应该了解的程度不同,分层次引导。

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第二新,课程目标新,教学目的新。

课程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的也是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

从教学实践上看,老师们比较好地掌握知识教学这个维度,后面两个维度的教学有待提高。

对比起来,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落实教学目的理侧重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较忽视。

比如说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来定量研究加速度与物体的受力和质量的关系,进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结论。

而新课程标准有一个过程性的要求,要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因此,后面两个维度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

第三新,与国际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接轨,四大方面:一是强调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物理技能的训练;二是强调研究方法,物理学的思想的学习;三是强调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四是反现在的科学技术社会的一些理念渗进我们的课程,渗进我们的目标。

第四新,注重实效,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资源,多样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上课,目的在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达成我们的培养目标。

怎样理解物理新课程的“新”?

怎样理解物理新课程的“新”?

怎样理解物理新课程的“新”?以下是关于怎样理解物理新课程的“新”?,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怎样理解新课程的“新”?一、结构新——采用“模块课程”,在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1.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结构新课程的设置是以“领域——科目——模块”的结构呈现,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每个模块占2个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

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

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可灵活地进行组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采用了“模块课程”结构,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2.高中物理新课程结构具有的特点⑴课程设置模块化高中物理新课程由12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一级主题)和相应的目标,每个模块又由相关的二至三个二级主题构成,体现出模块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独立性的特点。

⑵强调共同基础学习新课程规定全体高一学生共同修习模块物理1和物理2课程,共同必修模块的内容设计充分体现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

⑶选择选修模块灵活高中物理新课程有10个选修模块,分别组成三个侧重点不同的系列: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的系列一,侧重从技术应用角度展示物理学的系列二和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内容,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的系列三。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四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四

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一)新课程新在哪里1、教材全新的设计理念。

一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二是主张“双主体”互动论。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

三是强调“新三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2、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达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象、质疑与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与能力与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与体验丰富人生的环境。

3、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讨论式——参与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学习;小组协作式——小组成员协作,互相分享;与谐合作式——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平等合作;综合活动式——在活动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

4、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与权利。

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与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

给予学生这些自由与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得到发展。

(二)新课程如何实施1、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进行现场点评。 要达到好课标准,你有什 么成功经验或好的建议?
好课标准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型
教师:围绕目标--层次推进--凸击两点-
-目标达成; 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活跃--反馈正确-有所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型
学生: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
-自评互判; 教师: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教研员参与式培训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
需要弄清的问题
什么是参与式培训?
为什么要使用参与式方法
组织培训? 怎样进行参与式培训?
组建小组
组成小组
自我介绍,做名片 小组角色分工
(召集人、记录员、计时员、汇报员)
? 听课听什么?怎样听? 如何进行评课?请结合课
评课原则与方法
明了好课标准
把握评课内容 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讲究评课技巧 特色突出、优点说全、缺点抓准 因课因人制宜 “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
谢谢大家的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