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1]
考研政治:各个时期我国我党的土地政策
考研政治:各个时期我国我党的土地政策考研政治:各个时期我国我党的土地政策【摘要】不管你有没有开始复习考研政治,只要学过政治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我们国家我们党各个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而这些土地政策也是考研常考的问题,因为多而杂,所以总是不容易记住。
今天小姐姐为大家整理了我国我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复习助力!【重点梳理】一、非我党时期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2、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3、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二、我党时期的土地政策1927年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要处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面的内容,在这其中考试中涉及考点最多的就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也各有所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大革命时期(1924-1927)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
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
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第二个土地法是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翻身,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初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争取地主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保障解放区的社会稳定。
但抗战时期的这一土地政策也有局限性,封建势力虽有所削弱,但封建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广大农民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之后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政治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值不竭的人力资源,奠定了阶级基础。
考研政治-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 9 月 13 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 10 月 10 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 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 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 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山林、水利、芦 苇地、果园、池塘、荒地等可分土地按标准分配;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 大牧场、大荒地、湖泊归政府管理。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 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 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这个大纲在分配土地时,允许中农保有高于贫农的土 地量,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土地。既适应了农民的愿望,巩固了后方,又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
经过土改运动,大约在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一亿多 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解 放区生产的发展,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广大农民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 线的热潮,并且积极参加民兵、出民工,支援前线。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 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第一次 抗日战争时期(1941 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
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 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考研政治之土地政策总结
考研政治之土地政策总结
来源:文都图书
土地政策不仅在史纲中有所涉及,在毛中特里仍然有提到。
而且土地政策的变化涉及到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共产党对待各个阶级的不同态度,所以说土地政策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
而考生往往在分期的时候能够弄懂,一旦遇到整合的时候就容易混乱,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把每一个分期的土地政策汇总一下。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未付诸实施。
(2)辛亥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未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提出“耕者有其田”。
(4)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
(5)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6)解放战争时期: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7)新民主主义社会: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8)改革开放以后——“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考题一般多为选择题,容易以单选题为主,可以结合着任燕翔老师的《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强化特训1200题》来进行强化训练,把这些知识点掌握巩固。
土地政策
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
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这可以在一些老电影片中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影子,如《红孩子》、《翠岗红旗》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土地革命之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土地革命之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土地革命之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1927年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要处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面的内容,在这其中考试中涉及考点最多的就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也各有所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大革命时期(1924-1927)。
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这一时期不要涉及两个政策的不同。
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这个政策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是有利的,但是对于略有薄产的中农还是不公平的,因此这个政策也是遭到了中农的反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这一时期主要考点就是由《井冈山土地法》变为《兴国土地法》,由没收一切土地变为没收没收地主和公共的土地,主要照顾中农的利益。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这一时期停止了原来的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做法,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了民族矛盾,所有中华儿女都为了民族的独立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党这一时期也是为了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共同抗日,这一时期也是我们党对于地主最温情的时期,也是我们党对于地主政策最不一样的一个特殊时期。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开展,国内的主要矛盾也从民族矛盾变为了阶级矛盾,我们党的土地政策也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我们还没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土地只不过由地主的私有变为了农民的私有。
我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我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历来考研政治的重点之一,试卷中的题目形式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知识点,并灵活运用。
下面就对这一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1)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即《井冈山土地法》其意义在于,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取土地的权利。
另一方面还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禁止买卖土地。
(2)1929年4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其中规定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与此同时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土地,在原来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减瘦。
其意义在于,极大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胜地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
2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一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调整了土地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意义在于减租减息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提高广大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交租交息的同时又照顾了地主的利益,有力于争取地主站到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上。
3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1)1946年5月4号,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其主要内容是: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947年7月-9月,中共在河北平山县土地会议上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内容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基本情况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六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虽然肯定了没收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的原则,但也存在严重的错误:首先,没收所有的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其次,没有将富农与地主严格区分来,再则,主张土地国有或公有。
此期间实施的《井冈山土地法》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戳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兴国土地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政策。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努力发展生产,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暂时搁置,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水平。
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农民交租交息,虽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经极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可以有效的发展生产;团结了地主抗日,地主虽然收入减少,但土地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有助于稳定地主阶级的情绪,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考研政治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它是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缺点: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意义: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
⏹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24年,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这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意义:首次肯定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取土地的权利、缺点: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制订。
修正:对井冈山土地法有原则性的修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毛泽东与邓子恢)中共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双减双交: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意义:减租减息照顾到了地主和富农的利益,有利于争取地主中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而交租交息,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考研政治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政策的变化(1840-1949)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士地所有制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未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
八七会议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耕者有其田”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第一个(未实施)
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
权利
《兴国土地法》
“没收—切公共土地及地主的土地”
保护中农利益不受侵犯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
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打击富农、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地主要"减租减息”
农民要“交租缴息”
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
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指示》“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高频考点:各时期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1.颁布的土地法1.“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局限: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法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2.“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相对于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一个原则性的修改,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2.阶级路线(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原因1.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5.意义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基本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意义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纲领性文件1.《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原因1.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考研政治大纲之土地政策专题复习
2013年考研政治大纲之土地政策专题复习一、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1851——1864)(1)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土地。
(2)评价:一方面,具有进步性。
实际上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强烈愿望,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另一方面,具有局限性。
仅仅是愿望,不符合实际,是空想的性质。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政策(1894——1918)(1)政策:"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2)评价:具有进步性,但是并不是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历来是考试的重点。
1.土地革命时期政策(1927——1936)(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937——1945)(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946——1949)(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3)区域:解放区(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一)史实: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二)认识: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4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
新民主主义⾰命时期,不同的4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政
策
新民主主义⾰命时期4个⾰命时期的不同⼟地政策:
⼀、⼤⾰命时期——是新三民主义中的社会⾰命(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加上耕者有其⽥)
⼆、⼟地⾰命战争时期——井冈⼭⼟地法(党第⼀个⼟地法)——⾸次农民可以以⾰命⼿段获得⼟地主张没收⼀切⼟地,第⼆个兴国⼟地法——将“没收⼀切”改为:没收⼀切公共⼟地及地主阶级⼟地。
保护中农。
三、抗⽇战争时期——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原因是国难当头,调动各阶级建⽴统⼀战线来抗⽇)
四、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将减租减息变为耕者有其⽥政策、《中国⼟地法⼤纲》——明确规定:明确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的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
新民主主义⾰命时期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政策新民主主义⾰命时期
⼀、⼤⾰命时期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原则,后来⼜提出耕者有其⽥)并提出要改善⼯农的状况。
⼆、⼟地⾰命战争时期
1、井冈⼭⼟地法(第⼀个⼟地法,⾸次肯定以⾰命⼿段获得⼟地,⼟地政策为——没收⼀切⼟地归苏维埃政府)
2、兴国⼟地法(将没收⼀切⼟地改为没收⼀切公共⼟地及地主阶级⼟地,保护中农。
三、抗⽇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原因——国难当头,联合⼀切阶级抗⽇,救中国)
四、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指⽰》⼜叫做《关于清算、减租及⼟地问题的指⽰》——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地转移到农民⼿中,⽤⼀切⽅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不侵犯中农。
⼀般不变动富农⼟地,区别富农和地主(这就将减租减息改变为实⾏耕者有其⽥的政策。
《中国⼟地法⼤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的⼟地制度。
【考研政治】土地政策考点整合
11《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土地所有制。
另一方面,具有局限性。
仅仅是愿望,不符合实际,是空想的性质。
(注: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2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1(1) 1928 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了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政策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 1928 年制定井冈山土地法。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公众号:考研军火库)。
(3) 1929 年制定兴国土地法。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4) 1930 年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2(1)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2)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12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公众号:考研孙悟空公众号:考研孙悟空公众号:考研孙悟空公众号:考研孙悟空1(1) 1946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消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孙中山
⏹旧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它是民
生主义的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缺点: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意义: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
⏹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1924年,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希望
实现“耕者有其田”,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这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意义:首次肯定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取土地的权利、
缺点: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制订。
修正:对井冈山土地法有原则性的修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毛泽东与邓子恢)
中共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双减双交: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意义:减租减息照顾到了地主和富农的利益,有利于争取地主中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而交租交息,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中共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五四指示:1946年5月四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
“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到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土地会议上制定通
过,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缺点:“征收富农多余财产”的规定有侵犯部分中农和工商业者的现象。
此次会议之后解放区农村掀起了土改的热潮。
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中共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时期(1949年-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修正: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改为保存富农经济
目的: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与解放区土改的区别:1.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
民族地区推行);2.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中共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
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3.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分为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个阶段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牲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办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阶段是高级社。
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
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意义: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味合作经济,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三大改造的意义):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从而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开辟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前提。
中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
⏹意义: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
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附表: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