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导言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
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青岛的城市空间发展日益突出,并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本报告将对青岛的城市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用地结构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首先,城市中心区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拥有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商业中心。
其次,住宅用地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区。
此外,还有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交通设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用地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住宅用地过于分散,导致城市扩张过快,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二、交通设施青岛的交通设施发达,包括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交通设施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青岛还拥有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有轨电车,方便市民的出行。
然而,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车辆增加和道路容量不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出行选择不够多样化。
三、城市绿化青岛是一座以山、海为特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绿化景观。
城市绿地和公园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青岛还拥有壮丽的海滨风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城市绿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绿地面积不足。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一些绿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和商业项目,破坏了生态平衡。
四、城市发展潜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青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青岛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其次,青岛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此外,青岛还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五、城市发展挑战青岛城市空间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
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其中,全域统筹结合功能区的设置,把全域的海陆资源、城市发展资源统筹在一个大的城市群框架下、突破各区市行政界线,在全域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城乡协调,构建以新型功能区为特征的全域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城乡统筹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源禀 赋 和 社 会 开 放 程 度 等 问题 的 影 响 , 不 同地 方 的 城 乡统 筹 发展 状 况 也 不尽 相 同 。 青 岛 市作 为 山 东省 最 大 的 经 济
城 市, 近 年 来 出 台 了一 系列 文 件 要 加 快 推 进 城 乡统 筹 发 展 , 但 在 实 践 中也 存 在 许 多 问题 。 为 了继 续推 进 青 岛 市城
目前 , 青岛市 已经到了“ 以工促农 、 以城带 乡” 的 发 展 阶
田水利设施建设 8万余项 。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 . 6 , 节水
灌 溉 面积 占有 效 灌 溉 面 积 的 4 9 . 5 %。到 2 0 1 0年 , 农 机 装 备 总
动力 达 到 8 3 0万 千 瓦 以 上 ,玉 米 生 产 全 程 机 械 化 水 平 达 到 8 0 %。农 业 科 技 贡献 率 不 断 提 高 , 主要 农 产 品 良种 覆 盖 率 达
升级 , 截至 2 0 1 0年 , 畜牧 业 在 农 业 中 的 比重 已 达 到 4 5 %以 上, 肉、 蛋、 奶 总产 量达 年增 幅 5 %; 水 产 品 总 产 量 年 增 幅
பைடு நூலகம்
的十六大也 明确提 出 , 解 决“ 三农 ” 问 题 必 须 要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青 岛市 作 为 山 东 省 最 大 的 经 济 城 市 。是 东 部 地 区重 要
源工 程 为 重 点 的农 田水 利 工 程 。 到2 0 1 0年 底 , 全 市 已完 成 农
然 存 在 较 大 差 距 ,城 市 和 农 村 统 筹 发 展 问 题 还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本 文基 于 青 岛市 城 乡 统 筹 现 状 .针 对 实 践 中存 在 的 问 题, 提 出 了 继续 推 动青 岛 市城 乡统 筹 的对 策 建 议 。 二、 青 岛 市城 乡统 筹 水 平 现 状
滨海人居环境设计的探索——以青岛融创红岛湾居住区设计为例
侧眺望胶州湾,东侧与大海贴邻,规划打造该区域为高品质居住社区(见图1)。
红岛湾项目共36万 m 2,产品业态丰富,有高层住宅(见图2)、多层住宅、别墅联排(见图3、图4)、商业别墅(见图5)、Loft 公寓产品,可供首次置业、升级置业、终极置业、商业办公业主提供多价位和多方向选择性,增加该区域生活和工作复合活力。
该项目方案设计由AAI 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完成,施工图设计由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完成。
笔者前期为乙方设计师,图纸绘制完后,后期为融创驻场设计师,经历了2018年开始图纸设计,到2021年项目竣工的整个过程。
2 项目区位作为该区域首个主要项目之一,也是胶州湾大桥红岛门户位置,融创红岛湾将是该区域开发催化剂,通过对该区域城市空间路网及步行系统分析,该区域是城市空间的双路系统延续,是城市设计关键空间组合节点,同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自然、无限感受大海的人居环境。
3 总体布局由于该用地容积率较低,容积率为1.01,如何在原控规基础上做出最合适方案,需要认真思考。
6号地(融创红岛湾项目)用地面积164 776 m 2,总建筑面积240 117 m 2,住宅建筑面积75 572 m 2,商业建筑面积88 967 m 2,配套建筑面积1 884 m 2,地下总建筑面积73 693 m 2,容积率1.01,居住人数483户,居住总人数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舒适的空间体验,符合建筑美学的外立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利用好滨海特点,打造滨海居住区设计特色。
对于青岛市高新区来说,应吸引更多的人来此置业、就业,提供完善的生活、休闲、工作空间,为该区域增加活力和动力。
文章通过对青岛融创红岛湾项目设计研究,为以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滨海居住区设计;建筑美学;融创红岛湾中图分类号 TU98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4.33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people are having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Beautiful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space experience, and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façade ar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quires making good use of the coastal characteristics to create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al residential area. For High-Tech Zone in Qingdao, how to attract more people to buy real estate, to find employment, and to provide perfect living, leisure and working space to add vitality and motivation to the area needs to be considered.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design of Qingdao Sunac Hongdao Bay Project,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coastal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unac Hongdao B ay1 项目概况滨海建筑,拥有海岸线景观资源,建筑、碧海、蓝天形成美丽天际线,如何利用海景景观资源非常关键。
青岛市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方案
青岛市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方案近年来,青岛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双重挑战。
如何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保护好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提出一个青岛市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案,以期为青岛市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背景青岛市,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而闻名。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拆除或忽视的风险。
与此同时,城市更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但也给历史文化保护带来了压力。
二、目标为了实现青岛市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我们的目标是:1.保护和传承青岛市的历史文化,确保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2.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3.实现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方案1.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2.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对青岛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了解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3.建立历史文化保护的机制和机构设立专门的历史文化保护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保护计划,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监督管理。
4.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尽量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风貌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5.加强历史文化教育与宣传加大对历史文化教育与宣传的力度,提高居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总目次
《城f沁則》杂志2〇2〇年总目次规划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的维度和温度城市规划70年的回顾与展望从古代都江堰灌区看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 —兼论对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启发 "城市人"理论的基本逻辑和操作程序未来城市及其规划探索的*■杭州样本"政策干预对区域均衡发展绩效的检验京津冀地区产业演化的历程解读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转型•结合汕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探讨《诗经•大雅•公刘> 的规划解读元.明宫城平面规模研究—基于元大都宫城规模及象征意义分析 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的难点及建议 空间规划的困境.变革与思考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联系与规划 基于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庄少勤,等01 -9 杨保军,等01 -14 袁琳01 -63梁鹤年02 -68 张京祥,等02 -77 张逸群,等04-12陈昭.等05-9郭璐.等〇5-74 赵春晓05-83黄征学06 -9于立,等06 -15 赵玉萍,等06-55多元主体参与的情境化评图模式探析 刘淑虎,等〇6-106—以城乡规划专业高年级设计类课程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治理的沿革与发展 杜雁07 -10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跨区域协调规划实践分析邱建,等〇8-53 —以威州、水磨,淮口三镇为例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曾九利,等08-112简论〈民法典》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联性 吕一平,等09-61经济学实验方法对规划评估的启示 陈铭.等〇9-78非正式“恋地情结":流动空间的人地依恋魏航.等10-20 —形成过程.权力生产与规划转向新时代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特性与构建 余云州,等11_23—基于广东省的实践探索近代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 的规划知识体系李季,等11-58 中国城镇化率60%后的趋势与规划选择 王凯,等12-9规划机构改革与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苏冬.等12-18 高质量城镇化下浙江省城市群格局新态势研究张雍雍,等增刊1-10 城镇密集区跨县域协同发展的浙江实践与思考周俊,等增刊1一19 从接轨到融合 马素娜.等增刊1-26—上海大都市毗邻区发展策略研究城市化从•半工半耕‘‘到"半工伴读" 蒋宇阳01 -35—教育驱动下的县域城镇化新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演进历程.特征与方向乔艺波01-44 —基于人口、经济与制度视角新兴田园城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理论重构罗震东 〇3-9 城镇化与流动人口家庭空间结构关系研究 陈宏胜.等〇5-19—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的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空间分异与治理效率王凯,等06-22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情感及其社区生活感知研究邹雪瓶,等—以广州市为例城镇化与居民主观福祉关系研究 陈宏胜,等—兼论对城乡规划的检视与启示土地利用发达地区存量建设用地减量化治理研究 郭旭------个新的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国土空间开发*■源汇•■格局对河道水质的影响陈前虎,%—以杭州市11个排水分区为例从空间规划到土地利用变化 何志超赵春红,等----差异、现状.挑战和未来方向重庆建城以来城市空间扩展及特征研究 郭欢欢,等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演化与规划应对 曹阳,等总体规划城市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实践与思考陈志诚.等—以厦门市为例-冲突"抑或“协作~ 马淇蔚一生态博弈机制下的城市幵发边界划定路径公共利益共识的形成 安晓娇.等—澳门新城区总体规划公众咨询引发的思考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轨迹研究 王慧,等—基于••时间-空间-社会-三维视角的分析重庆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 彭瑶玲,等—基于公共服务功能组织视角上海市老龄化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李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北京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究司志杰,等我国产业园区及其规划技术方法的发展与转变胡壳,等—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献综述住有所居居乐其境单樑,等—新时期深圳宜居城市规划的探索与实践存量发展时期社区足球场建设的方法研究 陈振羽,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表达技术实践特征与思考王新哲,等—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为例临空经济区的空间范围识别 胡科.等—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实证分析"城市人"视角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评估方法魏伟.等—以武汉市为例构建更为韧性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策略研究张帆.夸—以北京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为例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模式及策略研究 许丽君,等—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特定群体就业中心识别方法的修正和检验 王慧,等残疾人视角的无障碍设施低使用率研究 夏菁,等----以南京市为例上海郊区的半化服务现象及空间分布06-3107-1801-52;07-28;10-910- 3011- 8802- 5903-11503-13004-3105-5406-3906-4707- 8107-11008-7109- 8509-9310- 71;11-911- 1511- 7812- 47周建斌,等12-95浙江省县市全域规划的演进与创新 陈勇,等增刊1-5—从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两山*•转化路径探索 罗湘璟增刊1-41—以浙江省德清县西部地区为例浙江经济转型与县市域总规转变的回顾及实证钱家潍,等增刊1-75—浙江省经济发展中县市域总规的作用研究初探详细规划强制性.开放性,引导性 黄明华,等01-24—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居住地块(街坊)开发强度指标体系构建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杜立群,等〇1-72Open Space Ratio的译名、概念辨析与适用价值陈璐,等08-98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司法审查及影响的探讨 何明俊11 -38控规调整的技术管理要素与方法研究 衣霄翔,等11-45—兼论实质内容安排的重要性规划与规则 黄明华,等11-52—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社区步行环境的主动式健康干预 谭少华,等12-35----体力活动视角郊野地区全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路径探索王場,等增刊1—84—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语境城市设计精细化治理时代的城市设计运作 唐燕02 -20—基于二元思辨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研究翁阳03 -102—以北京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睹始知终方能完善发展徐苏宁,等〇4-62—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溯源城市中心区垂直空间密度解析与立体形态研究曲冰,等05-44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开敞空间分形秩序研究田达睿.等〇7-38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研究 杨俊宴〇7 -59广场空气质量与空间设计要素相关性分析 闫利,等08 -61—以乌鲁木齐钻石城广场的六个设计方案为例促进公共健康为导向的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陈婧佳.等〇9-35—来自空间失序的视角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导向型人居环境规划研究谢劲,等〇9-48—以杭州市为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 牛雄.等10-81景与观:城市眺望体系的空间解析与建构途径杨俊宴,等12-103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协同再创作思考陈桂秋,等增刊1-100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探索 郑浩,等增刊1-106—以台州市中心城区为例本土文化导向下的老城区特色塑造与活力复兴吴宦漳.等增刊1-120—以浦江县城西区块城市设计为例规划管理用途管制中相邻关系的重构 何明俊05—29—先占原则vs科斯定理面向村民住宅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践研究潘裕娟,等 〇7-46----以珠海市农村地区为例疫情下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标准研究探索与反思周亚杰,等〇9-5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的探讨相秉军,等1〇-93保护与更新1949一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阳建强,等02-9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研究 黄伟欣02-103—以1978—2014年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为例创新街区的场所营造研究 邓智团,等04 -22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与政策演进的时空响应研究曾鹏,等04 -43—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农村工业化地区的城市更新:从破碎到整合郭炎,等04 -53----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多模式研究张星,等04—97—以宁波市镇海区憩桥村为例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周广坤,等05 -62居民自建:规划之外的地方实践与地方智慧赵旭.等05 -89—以陕西省汉阴老城的更新与发展为例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合作 韩文超,等05 -97—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机制演变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进程.特点及趋势 张杨,等〇6-73—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5C战略背景下古城边缘区保护与发展探索 卓想.等〇6-83—以深圳市大鹏所城文化创意园区为例城中村更新改造进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司南,等06 -90—以深圳市为例产权重构.土地租金与珠三角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郭旭,等06—98------个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证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传统村落图景分类研究覃巧华.等07 -52从外部引入到内部融合 陈铭,等〇7-73—传统特色街区的社区营造与商住矛盾研究小城镇有机更新的“枫桥经验莫洲瑾.等〇8-42—源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城镇更新机制探索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张慧,等〇8-90《城f成糾》杂志2〇2〇年总目次多元治理视角下的存量规划效用研究 李杨,等09 -120—以深圳市湖贝旧村更新改造为例住房规划基于智慧城市思想的社区健康服务均衡性研究王彦钧.等〇2-95—以深圳市为例深圳社区规划治理体系的改善途径研究 司马晓.等07 -91新冠疫情考验下的武汉社区治理新思考 盛洪涛.等〇9-9村镇规划自然营法:一种由内而外的乡村朴素设计探索杨俊宴,等04-73 ----以陈庄为例"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洪亘伟.等〇5_35从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 申明锐〇7-9—政府项目市场托管的成效与困境近现代乡村规划理论的源与流 乔鑫.等08 -77基于城乡融合理念的新型镇村发展路径研究陈建滨.等〇8-120 —以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例乡村"福利型"产业逻辑内涵与发展路径探讨段德罡,等〇9_28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乡村空间发展透视刘彬,等09-106 村庄建设用地再开发实施后效应评估体系研究郑沃林,等09-113—以广州市林和村和横沙村为例公共健康导向的乡村空间基因提取与优化研究袁青.等10-51 —以严寒地区乡村为例时空视角下白洋淀村庄空间规划与治理探索王怡鹤,等1〇-63 —以淀中四村为例从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探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张伟.等11一97特色田园乡村引领下的县域乡村振兴路径探析赵毅.等11-106 —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陈超,等11 —117—以溧阳市塘马村为例式微的山地乡村 万成伟,等12-77一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意愿特征,问题.趋势与规划响应从犯罪预防看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王益12-87浙江省村庄设计经验及典型手法 张建波.等增刊1-47都市近郊区乡村振兴规划探索 张如林.等增刊1-57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桐庐乡村振兴规划实践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特色小镇实践探索张如林.等增刊1-67城市生态规划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 汪小请.等08-129—-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实践城市边缘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研究 邢忠.等12-57—公益性产出保障导向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及规划应对蒋蓉,等12-70—成都市中心城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探讨风景旅游高标准规划"水城共融’’的城市副中心的探索杨舒媛.等01 -85开放空间视角下城市绿地概念的现代演变潘仪.等04 -83城市社区绿道的服务效率及设计优化研究 韩西丽.等04-90—以深圳市为例新形势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定位与发展 李鑫.等增刊1-34—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下的研究可辨、可塑.可感余伟,等增刊1-91—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城市交通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发展策略浅析 徐铮鸣.等m-8〇分行业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及路网交通需求分异时振钦.等02 -87—以广州市为例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汪光焘,等03-31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性质及作用分析姚晓霞.等〇5-104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协同的时空响应研究张纯.等05—111----以北京为例可达性叠加效应与空间发展潜力研究 殷子渊〇5-118—剖析香港轨道站域居住空间集聚形态面向实施的公共停车场用地规划方法研究 王波〇8-107—以广州为例国土空间规划构建期大城市交通实践与探索马小毅.等09 -100—以广州市第三轮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为例新技术、工程规划智慧社会数据基础设施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戴慎志,等02 -27高密度城市的多尺度空间防疫体系建构思考杨俊宴.等〇3-17城乡■•安全健康单元"营建体系与应对策略钱振澜,等03-25一基于对疫情与灾害防-适-用"响应机制的思考赣州古城理水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吴庆洲.等03-84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 王益〇3-93国内城市与区域语境下的韧性研究述评 许婵等〇4-1〇6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提升社区韧性的方法研究马超.等06 -65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考验 吴志强.等〇8-9针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城市空间干预策略 王兰.等08-13面向大气防疫的城市公共空间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李绥,等08-21建成环境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循证实践 张庭伟08-33—对美国城市新冠肺炎分布的初步分析重大疫情下城市脆弱性及规划应对研究框架邱建.等09-13城市活力恢复及其影响因子 马琦伟,等09 -22—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情景下的探索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王宁.等11-30大数据背景下的通勤模型构建与应用 顾家焕.等11-69----以上海市为例市场05地摊06村庄07短板08周期09价值10局校11配套12国外研究德国规划体系空间要素纵向传导的路径研究周宜笑.等09-68—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思考 周宜笑1〇-40一基于德国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践<1961纽约区划则例> 立法目的及其实施路线周剑云.等10—102其他活力城乡美好人居人居与高质量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国土空间规划怎么做责任规划师路在何方?地下空间从规划到实施有多远城市非正规发展与治理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方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城市的可听性孙施文.等01-92吴唯佳.等01 -99王树声,等01 -105孙施文,等〇1-112施卫良,等02 -32李迅.等02-39叶裕民.等〇2_44李金路,等02-50华晨02-110致"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三十周年"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02-11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倡议书联合教学共促规划学科发展城镇风貌管控的制度化路径更有效的城市体检评估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〇3-1吴唯佳.等03-43吕斌,等03-57石晓冬,等〇3-65张京祥.等03 -74周一星 03 -139一读胡序威先生〈一生无悔地理与规划研究》有感处理“六大关系"实现"五个转变"范锐平〇4-9一以片区综合开发推动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成都实践202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10-114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国土空间演进的影响耿慧志.等12-28<城市规划〉杂志2020年总目次 12潮涌推征途.风劲好扬帆写在浙规院成立四十周年之际陈桂秋增刊1-编者絮语情感免疫学习石楠0102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文境:一种追求城市空间格局人文境界的规划模式李小龙.等01-•彩页端凝:一种凝神会心的人文空间规划设计方法陈旭,等02-彩页绾合: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李小龙.等〇3_彩页并立联辉:一种并置人文标志提振城市格局秩序的规划手法王树声,等〇4_彩页环峙:一种环布人文标志提振城市格局的规划模式张薇,等05-彩页品峙:一种鼎立标志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秩序的规划模式王树声,等06-彩页澄心涤虑:一种追求城市人文空间境界的营造理念高元.等〇7-彩页胜绝宜学:一种择胜地巧营文教空间的规划理念王凯,等08-彩页闬捍:一种把控水脉关键处巧营人文节点的规划方式朱玲.等09-彩页以文凝边:一种促进边疆治理的人文空间规划手段徐玉倩,等10-彩页肃其敬:一种追求城市人文空间敬慕感的营造理念来嘉隆,等11-彩页文荫武备:一种兴文事与修武备融合并重的规划设计理念王树声.等12-彩页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古镇赵逵.等01—彩页海南省澄迈县大美古村袁菲.等02-彩页福建省古田县杉洋古镇袁菲.等03-彩页浙江省绍兴市沥海所城袁菲.等04-彩页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考坑村袁菲,等05-彩页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阜山乡袁菲.等06-彩页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陈宅村袁菲.等07-彩页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大耿古村段亚鹏.等〇8-彩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界首古镇赵逵.等09-彩页河北省邢台市路罗镇英谈古寨黄燊.等10-彩页湖北省恩施市红土溪集镇赵苒婷.等一彩页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疏口古村李久君.等12-彩页04。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青岛市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导则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等内容。
通过这些规划,青岛市力求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包括城市的发展方向、布局结构、交通系统等内容。
青岛市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划分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青岛市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需求。
导则还强调了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联通,以确保城市各项功能的良性运转。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和特色的窗口。
青岛市在导则中提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包括环境美化、景观布置、交通便利等方面。
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青岛市将打造一个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还关注建筑设计的品质和风格。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品质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文化。
青岛市在导则中提出了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注重建筑的功能性、美观性和节能性,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打造具有环保意识的建筑。
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份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文件,将对青岛市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遵循导则的规划要求,青岛市将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希望青岛市未来的城市建设能够在导则的指导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示例:青岛市城市设计导则青岛市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国际知名的滨海城市。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划和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青岛市一、引言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效益。
青岛市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之一,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地下空间的概念和分类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地下与地面相交的空间,包括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地下绿化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城市地下空间可以分为商业空间、交通空间、绿化空间等。
三、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1.商业空间:青岛市目前商业空间的地下利用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商业街和商业中心。
地下商业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和人流压力,并提高商业空间的利用效率。
2.交通空间:青岛市地下交通空间主要包括地铁、地下停车场和地下通道等。
地下交通空间的建设能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3.绿化空间:青岛市地下绿化空间的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仅限于少数地下广场和地下停车场。
开发地下绿化空间有利于提高城市绿化率,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议1.综合规划:编制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规划,明确地下空间的开发重点和目标,合理规划各类地下空间的布局和结构。
2.审批机制:建立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审批机制,加强对地下空间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开发利用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
3.技术研究:加强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探索新的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和方法,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
4.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地下空间的开发,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
五、结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加强技术研究,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青岛宝龙城市广场全案策划推广思路47页
利基点
1、提供舒适、休闲,充满游乐趣味的购物空间 2、满足全生活体验式消费需求 3、超大商业量体及多种大型业态组合,形成强大聚客魅力 4、新城区核心位置以及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成 5、强大的商业配套,满足现代消费需求
青岛宝龙城市广场是什么?
■品牌部分 ………………………………………………………………………………………
开发商:宝龙集团
………………………………………………………………………………………………………………………………………………
企业领袖 许健康总裁 时代建设的参与者、2006年中国房地产品牌贡献人物…… 集团理念 “诚信、恭谦、创新、敬业”诚信恭谦做人,创新敬业做事 背景实力 拥有房地产业、酒店旅游业、信息产业、工业、商业等五大产业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企业荣誉 中国10大商业地产运营商·200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 2007中国房地产年度社会责任感企业
■ 市场背景 ………………………………………………………………………………………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规划
功能篇
日韩制造业加工基地 半岛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 半岛城市群的重点区域 青岛北部城市中心
功能描述
日韩资中小企业投资日益增多,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日益扩大的市场,逐渐吸引欧美等地区工业、商业投资 城市三极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远期目标,成为青岛市北部的城市中心
■ 市场背景 ………………………………………………………………………………………
青岛市规划简述
青岛城市规划定位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
战略布局
区域
诠释
一湾
环胶州湾城市圈
青岛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第五章青岛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5.1 模式选择5.1.1 模式借鉴5.1.1.1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一)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典模式①城市——工业导向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路易斯提出并经过拉尼斯·费景汉完善的,用于说明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经典模式。
此模式主张以工业做为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载体,通过工业的高利润率鸡高收入不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聚集,如此以往,直到所有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向城市转移,以达到农业的边际收入与工业持平,农民、工人的收入以此达到平衡,这种城乡联系的模式是一种工业城市的主导模式。
②小城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小城镇,通过各种小城镇做为联系城乡系统的节点。
由弗里德曼提出的农业城镇发展模式表达了一种在农村区级管理层次大力发展中心城镇,分散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的思想,该理念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交流的空间,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融合。
郎迪里主张建立分散的城市体系,均衡城市布局,实现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以此为通道实现城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城市第二产业、服务行业以及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
③地域空间单元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城市和乡村两大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两大社会系统的不断协调,对撞,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域空间单元,他是城镇乡村化、乡村城镇化的过程。
这种地域单元也称为城乡边缘区,即大城市郊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集聚带。
该模式注重城乡融合是自然形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产生的。
④农村综合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托达罗思想为代表,认为是政府对城乡发展的不公平政策导致了城乡隔离、乡村落后。
他认为片面强调了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乡村农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削弱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托达罗认为要消除城乡分隔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最根本就是要政府制定农业发展的激励化政策,如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缩小城乡就业机会的差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业自我发展培育发展能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尺度研究
o f Ur ba n a n d Rur a l I n t e gr a t e d De ve l opm e n t
刘瑞 强 张 沛
L i u R u i q i a n g Z h a n g P e i
中图分 类号
Tu一 0 2 4
文献标 识码
A
an d r ur al econom i c an d s oci al dev el opm ent ,an d al s o been t h e bas i c c ar r i er t o u r ban an d r ur al
i nt egr at ed devel opm ent w h i ch ex i s t ed as t he pr oduct and pr odu ct i v i t y r e s ou r ces and s oc i et y.
作者信息
刘瑞强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 究生,l r q q 1 2 2 6 @1 6 3 C O I住环 境建 设 等方面 的 同城 化开 发建 设 ,或者 说城 乡之间 能形 成一种 极强 的 协 作与 合作 关 系 :而对 于城 市相 隔 无穷远 的地 方 ,其 无论如 何 也无 法 实现与 城市 的一体 化 同城 建 设 ,此时 ,城市 与 乡村 之间 表现 为 完全 的离 散 ;对介 于两 者 之间 的广 大 乡村 区域 ,其 与城 市 的联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预测试题14(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镇规划的工作范畴包括()A.为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适应并满足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B.镇的现状等级层次一—行政体系C.镇的规划等级层次一一规划体系D.县城关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的工作范畴E.一般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其他建制镇)规划的工作范畴正确答案:B、C、D本题解析:镇规划的工作范畴包括:(1)镇的现状等级层次——行政体系;(2)镇的规划等级层次——规划体系;(3)县城关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的工作范畴;(4)一般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其他建制镇)规划的工作范畴。
2.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新兴产业B.城市文化C.全球化D.科学技术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下列关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基本要求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城市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组团的分界线B.城市道路的功能应当与城市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C.城市道路系统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D.城市道路系统应当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①满足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要求:a.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组团、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b.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组团、各片区地段、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c.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
②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a.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b.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c.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和道路用地面积率;d.城市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e.城市道路系统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f.城市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8•【字号】•【施行日期】2021.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引领,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青岛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2035年发展宏伟蓝图,符合青岛实际,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好《纲要》,为顺利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青岛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18日目录第一章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四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则第五节2035年远景目标第六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二章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第一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第二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第三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第四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三章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第一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二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三节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第四节建设活力迸发的创业之城第五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四章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推进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和组织方式变革第二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三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第四节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第五章发挥数字牵引作用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第一节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第二节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第三节建设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第四节建设智慧互联的数字社会第六章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建设高能级湾区大都市第一节共建山东半岛城市群第二节优化市域城镇发展总体格局第三节提升城市品质第四节构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第七章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第一节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八章促进人的现代化构建适配城市功能的人口发展格局第一节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集聚策略第二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三节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第九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山海城共融的美丽青岛第一节系统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第二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三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十章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多彩包容的人文时尚魅力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二节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四节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第一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三节显著提高居民收入第四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五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十二章增强安全发展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岛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三节强化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第四节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第五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十三章深化市场化改革塑造高效青岛制度新优势第一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二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三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第四节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第五节推进国家级新区改革创新第十四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心聚力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第一节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二节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三节广泛凝聚开拓奋进合力第四节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从2021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5.01•【字号】青政发〔2016〕14号•【施行日期】2016.05.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2016年1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号,以下简称《批复》),原则同意《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十三五”期间我市谋篇开局的科学依据,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定蓝图。
为贯彻《批复》要求,依法科学实施《总体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目标任务。
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围绕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以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提升、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增强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配置各类空间资源,构筑“一轴、三城、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源,传承历史文脉与风貌特色;增强城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构建城市安全防灾体系;适应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改革创新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推进陆海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将青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走在全国前列。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省政府转报国务院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主要内容摘选:规划指导思想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构想,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统筹区域发展,实施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城乡发展战略,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2.坚持海陆统筹,实现蓝色跨越。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示范区。
3.坚持区域协作,实现共赢发展。
立足山东半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亚,不断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4.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生态基底保护,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5.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优化城镇化布局,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6.坚持科学布局,实现集约发展。
转变城市治理方式,加强城镇化管理、生态安全管制、城市安全防护,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妥善处理好新增用地和存量挖潜关系,构建紧凑高效、特色鲜明的组团式、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与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1.国际职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
2.国家职能国家蓝色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科技城、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
构建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作者:毛振鹏来源:《商周刊》2023年第25期到2035年,青岛都市圈在国际国内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资源配置中心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同城化机制更加健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基本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
青岛都市圈建设应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青岛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完善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都市圈,是从日本、美国等城市发展经验中,诞生出的一个城市功能概念。
我国在2014年正式提出了这一说法,并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青岛都市圈是分别以城阳区政府和黃岛区政府为中心节点,车程半径一百多公里的范围之内、联系紧密的周边县级市(区)共同组成,横跨青岛、潍坊、日照、烟台等四个地级市。
在青岛都市圈范围内,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极两区六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一极。
发挥青岛环湾都市区的龙头作用,提升城市创新、产业支撑、资源组织、融通辐射和服务保障能力,强化辐射服务功能,引领都市圈更高质量的同城化发展。
两区。
指青潍日和青烟两个同城化片区。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基础设施、创新创业、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共建,成为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在经齐快速的背景下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
从珠三角城乡的实践看,城乡融合与新农村建设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城乡融合毕竟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不仅会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移动方向,也会影响农村未来的发展走势。
在实施中如把握不当,有可能影响到乡村的发展。
因而要坚持城乡互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
本文以珠三角城镇群边缘的山地城市高明为案例地,提出高明区的城乡融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关健词:城乡融合;实现路径;研究引言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施偏袒城市的政策,“重城市、轻农村,重城区、轻郊区,重工业、轻农业,先居民、后农民”,将积累剩余投资到城市,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城乡间农业与工业产品“剪刀差”更使农村成为为城市发展提供廉价土地、丰富劳动力和工业品市场的附属品。
1.问题的提出由于集体土地转用的巨大利益,南海、顺德一些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农村社区工业化使得空间上出现了大量“半城半乡”低效使用的农村土地,城镇、村庄、工厂和零星农田在景观上很难分清的独特景观。
产业和居住分散化的发展模式使得这些地区往往无法维持起基本的服务设施,成为一种“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灰色区域”,这种发展模式与其称为“城镇化”,不如用“非农化”更为贴切。
这种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近年宏观政策的走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对于城乡发展的认识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宏观政治经济背景转型中两条突出的主线:从“粗放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实质上的城市主导”到“高调突出农村”再到“突出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是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1.“后发”地区,如何赶超?高明在珠三角区域城市竞争中,处于后发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青岛大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5.1 模式选择5.1.1 模式借鉴5.1.1.1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一)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典模式①城市——工业导向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路易斯提出并经过拉尼斯·费景汉完善的,用于说明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经典模式。
此模式主张以工业做为城乡两大系统的联系载体,通过工业的高利润率鸡高收入不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聚集,如此以往,直到所有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向城市转移,以达到农业的边际收入与工业持平,农民、工人的收入以此达到平衡,这种城乡联系的模式是一种工业城市的主导模式。
②小城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小城镇,通过各种小城镇做为联系城乡系统的节点。
由弗里德曼提出的农业城镇发展模式表达了一种在农村区级管理层次大力发展中心城镇,分散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力机构的思想,该理念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交流的空间,实现城乡两大系统的融合。
郎迪里主张建立分散的城市体系,均衡城市布局,实现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以此为通道实现城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城市第二产业、服务行业以及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
③地域空间单元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城市和乡村两大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两大社会系统的不断协调,对撞,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域空间单元,他是城镇乡村化、乡村城镇化的过程。
这种地域单元也称为城乡边缘区,即大城市郊区、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集聚带。
该模式注重城乡融合是自然形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产生的。
④农村综合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托达罗思想为代表,认为是政府对城乡发展的不公平政策导致了城乡隔离、乡村落后。
他认为片面强调了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乡村农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削弱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托达罗认为要消除城乡分隔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最根本就是要政府制定农业发展的激励化政策,如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缩小城乡就业机会的差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业自我发展培育发展能力。
⑤佩——布城乡联系通道模式该模式认为区域中存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增长极,大量的推进型产业存在于增长极中,而受增长极中推进型产业影响的是被推进型产业,让他们之间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的连接体,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增长极这个概念适用于不懂等级规模的城市、城镇与乡村镇,不同规模的中心城镇构成了空间增长极的等级体系。
通过不懂等级、不同规模的城镇体系来实现中心城镇对腹地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城乡联系节点。
该模式认为必须通过构建不同等级规模的中心城镇并大力发展带动性产业体系来作为城乡两大系统交流融合的联系通道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典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城乡资源通常流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其对资源调节存在的盲目性、滞后性、趋利性,也不能协调关系中一些重大问题,不能自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
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实践,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主要体现为三种。
1① 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型模式我国的二元结构更多的是政府制度安排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推行的“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政策使得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长期积累不足。
目前我国已进入“以工哺农”的时代。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现阶段大量资源向农村回流,而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化的必由之路。
这种模式主要是要通过国家权威调动各种资源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进行输血和造血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城乡一体发展论》p49②市场自上而下推动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市场的手段,推动城乡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但是该模式需要实现需要三个先决条件。
首先需要较为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发达的市场体系;其次是需要相对开放、先进的文化传统;最后我们还需要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
由于上述几个先决条件的限制,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我国苏南等东南沿海。
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内陆地区,能够承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性负担;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在“靠海”、“靠外”,具有发展市场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再者,这些地区自古就有开放的商业氛围,不仅容易接受市场规则,而且有浓厚的市场意识。
③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型模式这种模式兼顾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既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重视市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的同时,有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积极作用。
政府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政策、发展规划、投入资源中,而且在各项工程实施中,还要致力于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明确政府领导和相关执行者的责任,有效整合资源。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和协作你补了政府力量的有限,也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和成熟。
比如上海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他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强大而工业基础,随着工业企业向郊区转移,城市开始大规模的郊区化,同时带动农村地区的非农业化,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这种模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具有着普遍的意义。
5.1.1.2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启示(一)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韩国的新村运动将着力点放在农村、农民身上,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从而推动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而拉美国家遭遇城市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没有在农村吸收而过度集中于大城市,推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
由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解决好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解决好农民的致富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前提。
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存在于城乡对立的背景下的,而农业、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相对低于市民也是存在于国内外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状态,必须优先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农业会在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中处于相对劣势,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及保护,农业的发展就会出现缺乏活力,产业萎缩等,而农民的收入及生产积极性也会因农业萎缩收到影响。
所以,科学的解决好三农问题,科学的处理好城市化、三农、生态等协调发展的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对于光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没有产业的发展将是没有发展潜力的。
各种国外的城乡一体化实践表明,要想迅速稳定的发展好城乡一体化,必须先实现城乡产业的一体化,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和基础。
例如日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周边城区经济技术发展,达到了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新都市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结构优化、城乡互补的产业结构体系,尤其是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产业联动体系。
而对于我国来说进一步调整城乡各自的产业结构,在实现城乡产业互补上下功夫,彻底打破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各自为阵的孤立状态是尤为关键的。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保障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交通设施是城乡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一个地区内交通发达、可达性高,就会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使货物运输、人们出行获得极大地方便,从而是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达。
如法国巴黎大区的交通系统非常发达,由市区地铁、区域快速地铁、郊区铁路网、环城快速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镇辖道、和乡村公路组成。
其中地铁承担了巴黎公共交通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地铁网还在不断向人口稠密的郊区延伸;区域快速地铁从地下横穿巴黎市中心,伸向外围新城,以其高速有效的运输苏瑾了新城经济的发展,保证了新城的建设速度,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到新城居住、工作;郊区铁路系统共有28条辐射式线路,构成一个密集的铁路网,连接市区和郊区,环城快速路则承担三分之二的郊区到市区以及郊区之间的交通流量;由于全法国的高速公路网都是以巴黎为中心的,因此巴黎的高速公路系统与整个国家的交通系统以至整个西欧的高速公路系统机密相关。
高度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促进了巴黎大区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拉美国家遭遇的城市化困境情况来开:农村迁移人口素质与工业化要求不匹配、现代化进程被极大压缩以及农村人口增长过扩是主要客观因素;而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而导致的尴尬局面则与主观因素有很大关系。
以此为鉴,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大量农村人口全部流入城市肯定不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只能采取大中城市与中小城镇共同发展的举措,但是,随着我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缺乏活力,最主要就是没有产业支撑。
其深层次的原因,大多与地方政府贪大求多的思想有关。
从容纳劳动力的角度来分析,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大企业远远不如小企业,许多地方将扶持中小企业不是看做一种经济策略,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政策,目的就是要大量吸纳劳动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进行健康、有序的发展。
要将就业率,特别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不能盲目的追求数据,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略了推进城镇化的目的。
5.1.2 模式选择近年来,青岛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根据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所处阶段可以得出,青岛市处于工业化时期向后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演变的阶段,青岛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已经逐步具备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的条件。
近期,青岛市应继续实施非均衡化发展模式,继续引导与强化集聚,实行“宏观集聚、微观适度分散”战略,以中心城市集聚化、非均衡化发展为核心,次中心城市集聚发展为辅。
远期,城市发展模式也将逐步实现由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等级结构模式向都市区模式演变,形成以都市区发展为核心的网络化空间、城镇结构与经济体系。
5.1.3 模式内涵及特征5.1.3.1 模式内涵以大都市区模式统领青岛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建立以都市区发展为核心的空2王景新:《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84-85页,北京,中国经济间格局、产业布局、经济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青岛大都市区城乡经济、社会、功能、环境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5.1.3.2 模式特征(1)促进大都市区产业升级与空间转移,重构产业格局体系。
(2)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加快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