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 t 323-1999汽 车 门 锁.doc
汽车门锁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
推 介Design 152汽车门锁是驾驶室的保护安全部件,当门锁打不开或打开后无法正常关闭时,会给司乘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停车时,门锁无法正常锁闭,会造成驾驶室内财物的不安全。
行车过程中门锁无法正常锁闭,驾乘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在行车急转弯时,由于惯性因素,造成车门突然打开,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研究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有助于更好的设计与开发汽车门锁。
目前汽车门锁的部分厂家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企业标准。
本论文广泛借鉴和吸收了各厂家的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适用于绕汽车车门立柱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汽车侧门锁。
汽车滑动门锁可参照执行。
一、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T2423.17—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
Ka,盐雾试验方法。
QC/T625—1999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二、有关定义门锁,即锁止车门的机构。
包括锁体、挡块(或锁扣)、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锁体,装在车门上,与门柱上的挡块(或锁扣)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挡块(或锁扣),装在车门立柱上,与锁体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操纵机构,将操纵动作传递到锁体上的全部零件的总称。
锁止机构,在车内外将车门锁止的部件。
全锁紧位置,车门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半锁紧位置,车门不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车门反作用力,当门锁处于全锁紧位置时,由车门的密封条和缓冲部件等产生的沿车门打开方向并作用于门锁上的力。
纵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与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铰链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汽车行业标准-QCT
32 QC/T 281-1999 33 QC/T 282-1999 34 QC/T 283-1999 35 QC/T 288.1-2001 36 QC/T 288.2-2001 37 QC/T 289-2001 38 QC/T 29009-1991 39 QC/T 29010-1991 40 QC/T 29011-1991 41 QC/T 29013-1991 42 QC/T 29017-1991 43 QC/T 29025-1991 44 QC/T 29031-1991 45 QC/T 29058-1992 46 QC/T 29087-1992 47 QC/T 29092-1992 48 QC/T 29099-2004 49 QC/T 29100-1992 50 QC/T 29101-1992 51 QC/T 29105.1-1992 52 QC/T 29105.2-1992 53 QC/T 298-1999 54 QC/T 310-1999 55 QC/T 316-1999 56 QC/T 3-1992 57 QC/T 327-1999 58 QC/T 328-1999 59 QC/T 329-1999 60 QC/T 330-1999 61 QC/T 333-1999 62 QC/T 336-1999 63 QC/T 337-1999 64 QC/T 338-1999
65 QC/T 340-1999 66 QC/T 343-1999 67 QC/T 344-1999 68 QC/T 345-1999 69 QC/T 346-1999 70 QC/T 350-1999 71 QC/T 354-1999 72 QC/T 355-1999 73 QC/T 356-1999 74 QC/T 357-1999 75 QC/T 362-1999 76 QC/T 363-1999 77 QC/T 364-1999 78 QC/T 368-1999 79 QC/T 371-1999 80 QC/T 372-1999 81 QC/T 373-1999 82 QC/T 374-1999 83 QC/T 375-1999 84 QC/T 376-1999 85 QC/T 377-1999 86 QC/T 382-1999 87 QC/T 385-1999 88 QC/T 386-1999 89 QC/T 387-1999 90 QC/T 388-1999 91 QC/T 39-1992 92 QC/T 40-1992 93 QC/T 407-1999 94 QC/T 408-1999 95 QC/T 410-1999 96 QC/T 411-1999 97 QC/T 41-1992
汽车用电动中央控制门锁企业标准(修改后)5.22(1)
6.4.3 用电流表及示波器或专用仪器测量控制器的负载电流维持时间。
6.4.4 用游标卡尺、测力计、计时器、电流表或专用试验台测量中控锁的工作行程、输出力、行程时间、
根据《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公司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和销售的 依据。
本标准是 Q/(GZ)JH 1——2005 修改本,本次修改主要改动如下: —— 更新规范性引用文件; —— 按 GB/T 1。1—2005 的规定对原标准文件格式进行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Q/(GZ) JH 1——2005。 本标准由广州市白云区津晖电子厂提出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光明。 本标准于 2009 年 1 月 12 日首次发布,于 2009 年 04 月 1 日第二次修定。
5.4 性能要求 5.4.1 基本性能
a)中控锁的标称电压规定为二种,12V 和 24V 在电压范围内分别为 11V—15V,22V—30V 时,两种中 控锁装置应能可靠地开锁、关锁、无异常现象;
b)控制器的负载电流及维持时间按产品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应在控制器输入信号后能使闭锁器正 常工作;
c)闭锁器标称电压下的工作行程、输出力、行程时间、限制电流等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Q/(GZ) JH 1——2009
5.2 结构
中控锁装置一般由控制器、电动门锁或其它门锁机构组成,但也可以是组合集成化结构。
5.3 外观
5.3.1 中控锁装置金属件必须经防腐蚀处理,或使用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制造。
5.3.2 中控锁装置塑料件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影响使用的变形。
5.3.3 金属零件的涂镀层表面应均匀,不得有明显缺陷。
备案号:QB/440100
企
业
产
品
qc t 323-1999汽 车 门 锁.doc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323—1999
代替ZBT26003—87
ZBT26004—87
汽 车 门 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绕汽车车门立柱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汽车侧门锁。汽车滑动门锁可参照执行。
b)拉力试验机以不超过5mm/min的速度增加负荷,直至满足4.10所规定的要求。
5.2.3耐久性试验
5.2.3.1试验设备
可采用以下试验设备中的任何一种:
a)实车;
b)模拟实车
利用实车的车门,并用实车车身的一部件及相当构件,以代替实车的试验装置;
c)开闭耐久性试验机
采用车门或与车门相应的构件作为试验机,可模拟实车的工作条件,使开闭速度、冲击力、车门反作用力、车门重量、车门重心位置、门锁的安装位置的调整都能实现。
5.2.2静态横向负荷试验
5.2.2.1试验设备
a)拉力试验机;
b)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见图2)。
5.2.2.2试验程序
a)将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安装在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上,使其相互啮合,并分别处于半锁紧位置和全锁紧位置,然后将夹具安装到拉力试验机上,使拉力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面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附 录A
耐惯性力分析
A1原理
利用静力学分析法,对门锁的有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以评定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保持全锁紧位置不变的耐惯性的能力。
A2计算方法
根据下列条件评定门锁承受惯性力的能力:
a)对门锁的各构件连续地施加冲击加、减速度:
客车侧舱门设计
客车侧舱门设计1 侧舱门设计有关标准(1) 车门锁。
M1 类汽车的车门锁应符合GB15086 —1994《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要求;不适用于折叠门、上卷门、滑动门、上开门和对开门;还应符合QC/ T 323 —1999《汽车门锁》及QC/ T 627 —1999《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要求。
(2) 车门铰链。
M1 类汽车的车门铰链应符合GB 15086 —1994《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要求;QC/ T 586 —1999《汽车门铰链》适用于车门上下绕同一轴线旋转的侧门门铰链。
(3) 客车结构。
乘员数大于22 的单层M2 、M3客车结构应符合GB 13094 —199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其他M2 、M3 单层客车结构应符合GB18986 —2003《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4) 气弹簧。
气弹簧应符合QC/ T 207 —1996《汽车用普通气弹簧》的要求。
2 侧舱门分类(1) 侧舱门按材质可大致分为三类:铁舱门、玻璃钢舱门和铝合金舱门。
铁门造价不高,制作工艺采用点焊或包边的连接方式;玻璃钢舱门价格介于铁舱门与铝合金舱门之间,适宜于大批量生产,因用量越大,价格越低,制作工艺采用粘接方式,生产周期长;铝合金舱门具有良好的塑性和抗蚀性,密度小,易加工,而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制作工艺采用粘接或氩弧焊焊接方式,价格较贵,生产周期较短。
(2) 侧舱门按开门形式可分为上移门和上翻门。
上移门一般采用平行四连杆机构,门上沿先于门下沿先打开,完全开启后门体在舱门的上方,存取行李更加方便,另外,也使整车看起来豪华大方;上翻门一般使用各生产厂家自行设计的铰链,样式多样,通常采用围绕一个轴心运动的简单铰链。
3 侧舱门的设计过程按整车及左右侧围图纸画出舱门外廓线,确定门与门之间的间隙,选取锁具及铰链形式,确定油箱口位置,布置门体加强筋。
舱门设计要满足功能和美观的双重要求,曲线和直线要协调好,不要出现尖锐拐点。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一般轿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的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68-1999 汽车罩(盖)锁系统QC 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 T 627-1999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3术语和定义3.1门锁总成实现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3.2开启力通过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需要的最大力。
3.3开启角度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绕其旋转中心运动过的角度。
3.4锁止/解锁锁止:车门关闭后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操作,使门锁内/外开启机构均失效(解锁后恢复),保证车门处于保险状态。
解锁:锁止状态下,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的操作,解除门锁保险状态,恢复门锁开启机构功能。
3.5操纵机构行程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锁芯等)的手柄开启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最大距离。
3.6门锁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或锁止动作时开启臂运动的距离,包括空行程,开启行程,最大行程和锁止行程。
3.7空行程门锁装置的内/外开启臂绕其旋转中心活动的自由尺寸。
空行程的作用主要为消除制造公差和防止路面颠簸对门锁开启产生影响。
3.8开启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门锁开启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9最大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10锁止行程门锁装置执行锁止/解锁动作时,锁止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4技术要求4.1 行程配合要求操纵机构行程与门锁行程有一定的配合要求,以满足通过操纵内/外开启机构能完全打开门锁,通过钥匙或锁止按钮实现门锁锁止和解锁,开启机构的开启角度及钥匙旋转角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QCT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QC/T 627—1999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在综合分析国外先进汽车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试验验证,并结合我国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制定汽车行业传导和耦合造成干扰的标准,本标准中有关抗干扰性要求直接引用ISO 7637—1:1990《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的第一部分和ISO 7637—2:1990《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的第二部分标准原文。
编写规则按GB/T —1993和GB/T —1997。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武汉汽车车身附件研究所和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再华、侯少俊、缪幼熙、顾? 闻、余 ? 红。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627—1999汽? 车? 电? 动? 门? 锁? 装 ? 置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绕车门立柱上下两铰链轴作旋转运动的汽车车门电动门锁装置,其它型式的电动门锁装置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T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 —1985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QC/T 323—1999 汽车门锁QC/T 413—1999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ISO 7637—1: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ISO 7637—2: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二部分:标称电压为24V的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汽车门铰链设计规范
汽车门铰链设计规范汽车门铰链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铰链的设计要点及其判定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开发的M1类和N1类汽车侧门铰链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99-1999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709-2006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10-1991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 11566-1995 轿车外部突出物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QC/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3 术语和定义3.1侧前门从侧面看,当驾驶员座椅靠背调节到最垂直和最靠后位置时,车门50%或以上的开启面是位于该座椅靠背最后点的前方。
3.2侧后门从侧面看,当驾驶员座椅靠背调节到最垂直和最靠后位置时,车门50%或以上的开启面是位于该座椅靠背最后点的后方。
3.3门铰链装置确定车门与车身的相对位置,并能控制车门运动轨迹的装置。
3.4门铰链与车门和车身相联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同一轴线回转且相互结合部件的总称。
3.5纵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门铰链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3.6横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垂直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的方向。
4 技术要求4.1 门铰链支架可靠性好,满足重复试验要求,且碰撞或受冲击后不脱落。
4.2 门铰链衬套转动灵活,不滞涩。
4.3两铰链轴的轴线必须在一条直线上,为了使车门有自动关闭的趋势,铰链轴线应有一定的内倾角度(一般为0°~3°)和前、后倾角度(一般为0°~2°),但不宜过大(图1为某一款车的倾角设计)。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技术条件范文
4.2性能要求
4.2.1基本性能
a)电动门锁的标称电压为12V或24V,在标称电压范围11V~ 15V或20V~32V内,电动门锁装置
17Hz~60Hz/60Hz~200Hz,振副为0.35mm,加速度为50m/s2,周期为15nin,扫频次数为16次。结束 后测试基本性能。
5.10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用交流电压箱输出550V电压对各互不连接的导体零部件与壳体之间进行耐压试验,历时1min,
GB/T2423.4-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GB/T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T4942.2-1985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QC/T 627-1999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Q/22S 261-2004汽车门锁装置
QC/T 323-1999汽车门锁
QC/T 413-1999汽车电汽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应能可靠地闭锁和开锁,无异常现象;
b)控制器的负载电流为W4A(标称电压为12V)或W2A(标称电压为24V),维持时间为0.4s~1.4s, 在其接收信号后应能使闭锁器正常工作;
c)闭锁器在标称电压下的工作行程为(18±2)mm输出力为》25N,空载电流为w0.5mA,空载阻力
为W1.96N。
4.2.2门锁部分应符合Q/1F203-2004中第4条的要求。
4.2.3耐低温工作性
电动门锁装置应能经受-30°C的环境温度,恢复室温后应符合4.2.1的规定。
4.2.4耐温度变化性
电动门锁装置在不工作情况下,应能经受-40°C低温和800C高温的温度变化试验,恢复室温后应
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国家标准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状态中国QC/T 627-1999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2000-07-01QC/T 323-1999 汽车门锁2000-01-01GB 15086-1994 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1995-01-01美国SAE J259 IGNITIONS SWITCH日本JIS D5806-1994 STARTER SWITCHES FOR AUTOMOBILESJIS D5812-1994 “STEERING LOCKS WITH IGNITION SWITCHES FOR AUTOMOBILES” JASO B203 TEST CODE OF HOOD LATCH SYSTEMS FOR AUTOMOBILES供稿人:ISTIS 供稿时间:2005-1-18汽车锁系统在轿车零部件系统中,是集工艺性、装饰性、安全性为一体的特殊部件。
当代轿车锁市场的走向要求车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更多的功能,与整体造型的配合更为协调美观。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高级轿车上采用了电控的中央集控门锁,一般由门锁总开关、门锁执行机构和门锁控制器组成。
大多数汽车的中央集控门锁系统在驾驶室车门上装有门锁总开关,操纵此开关,控制其它门锁的打开。
我国生产的钥匙几乎均用有色金属黄铜和铝材制造。
国外普遍采用钢质镀铬钥匙,既保证钥匙强度,又节约铜材。
通过中国专利局网站和欧洲专利局网站,以“车*门锁”及“(car* or vechile* or a uto*) and door* and lock*”的检索策略查得相关专利,经筛选罗列如下。
国内外专利申请状况:专利名专利号公开日申请日申请人同族专利汽车中央锁及电子控制线路结构 CN1084608 1994.3.30 1992.9.21 陈金章一种汽车中央控制门锁 CN2566590 2003.8.13 2002.12.20 李嫔车门锁 CN3346399 2004.1.14 2003.6.18 王成趋新型轻型车门锁 CN 2525183 2002.12.11 2002.4.19 潍坊五星制锁有限公司汽车中央控制门锁 CN1221847 1999.07.07 1997.12.31 盈佳机电(长春)有限公司Car door lock FR2739646 1997.4.11 1995.10.9 YMOS FRANCE (FR) Automobile vehicle door locking assembly and process for testing corre ct operation of a lock module of this assembly US2001019227 2001.9.1 6 2001.3.5 GIRARD RAPHAEL (FR) FR2805843, JP2001303821EP1130202,DE60106993D,Door lock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US2004227356 2004.11.18 2004.2.18 A ISIN KIKO CO LTD (JP); AISIN SEIKI (JP) JP2004250901,DE102004008001ELECTRONIC CONTROL CIRCUIT COMPRISING A CONTACT SENSOR F OR A VEHICLE-DOOR LOCKING SYSTEM WO03071069 2003.8.28 2003.2.17 SCHAFFNER EMV AG (CH); SCHNEIDER KARL-HEINZ (DE); ZIMPF ER THOMAS (TH) WO9919585; WO9741322; WO0140607; EP0954098; E P0943764; US2001026244Door lock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02171250 2002.11.21 2002.5.1 5 SHIMURA RYOJI (JP); KOBAYASHI FUMIO (JP) FR2824862, JP2002339 625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国家标准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状态中国 QC/T 627-1999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2000-07-01QC/T 323-1999 汽车门锁 2000-01-01GB 15086-1994 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1995-01-01美国 SAE J259 IGNITIONS SWITCH日本 JIS D5806-1994 STARTER SWITCHES FOR AUTOMOBILESJIS D5812-1994 “STEERING LOCKS WITH IGNITION SWITCHES FOR AU TOMOBILES”JASO B203 TEST CODE OF HOOD LATCH SYSTEMS FOR AUTOMOBILE S近年来汽车锁的发展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汽车锁市场的扩张主要源于汽车产量的增加。
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一、 任务来源GB15086-XXXX《汽车门锁及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是根据依据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要求并已列入全委员会车身附件分技术委员会2008年标准制修订计划,并上报的汽车国家强制性标准, 制定工作由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3个单位共同参与起草,项目归口单位全标委汽车车身附件分技术委员会。
二.主要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要起草单位: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工作组成员:侯翠华 黄小枚 李再华三、编制原则和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汽车门锁及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是修改采用GTR《关于门锁和车门保持件的全球技术法规》(英文版)和ECE R11. 02系列,2007年版《关于机动车辆门锁及保持件的认证统一规定》(英文版)法规,在修改采用时,做了一些整合和修改。
编写规则执行了GB/T1.1-2009 标准。
随着全球第一个法规-----《关于门锁和车门保持件的全球法规》(以下简称全球法规)的发布,该法规成为第一项正式出台的全球统一的汽车技术法规,得到世界各国汽车厂商的认同。
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中这一项目采用GB15086-2006《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该标准的原版本为GB15086-1994, 根据ECE R11的02系列修订为GB15086-2006,而全球法规是根据ECE R11和70/387/EEC, 及北美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方面的技术法规制定而成的,因此GB15086-2006与全球法规没有根本性的差异。
但在某些地方,GB15086-2006存在一些与全球法规不同之处,此次修订保留了GB15086-2006原有内容,根据GTR《关于门锁和车门保持件的全球技术法规》(英文版)和ECE R11. 02系列,2007年版《关于机动车辆门锁及保持件的认证统一规定》(英文版)进行了整合,增加了一些内容 。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锁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锁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汽车车门锁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XX公司汽车门锁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125-2012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1508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GB 12122 产品包装质量保证体系SJ/T10466 搬运、贮存、包装、交付质量控制指南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门锁总成用来使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按是否带电动执行器分为电动门锁总成和机械门锁总成。
3.2 电动门锁总成通过闭锁器的正反转实现锁体的锁止和解除锁止动作的车门锁装置,是锁体和闭锁器的总称,按两者的连接形式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
3.3 开门/开启按照操作者的意愿,通过特定的机构,使锁体与锁柱(扣)从啮合变成脱开的状态,反应在门上的即为门的开启。
3.4 关门/关闭通过外力的作用,使锁体与锁柱(扣)从脱开变成啮合的状态。
3.5 闭锁/上保险操作锁体内的特定机构,使开启杠杆和棘爪之间的过渡杆脱离接触,从而使操作者通过拉动外开启臂或内开启臂无法将锁体开启,此过程即为闭锁/上保险。
3.6 解锁/解除保险操作锁体内机构,使锁体从闭锁/上保险的状态恢复至原状态的过程。
4 技术要求4.1 基本要求4.1.1 电动门锁总成为机电一体化车门锁,门锁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4.1.2 对本规范规定的同时国家强检要求的试验项目供方需到国家承认的试验室进行强检试验。
4.1.3 门锁总成要求锁体上永久体现3C标识。
闭锁器技术条件
汽车闭锁器技术条件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2006年11月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闭锁器装置的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贮运等。
本标准适用于摆动式和直动式汽车车门闭锁器装置,其它型式的电动门锁装置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423.4-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GB/T2828-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一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4942.2-1985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QC/T 323-1999 汽车门锁QC/T 413-1999汽车电汽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627-1999汽车电动门锁装置Q/1F 203-2004 汽车门锁装置ISO 7637-1: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为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电源引入线干扰ISO 7637-2: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为24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电源引入线干扰3定义QC/T627-1999中确立的所有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要求4.1 一般要求4.1.1 结构闭锁器的结构分为摆动式和直动式两种。
4.1.2 外观金属件必须经防腐蚀处理或使用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制成;塑料件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影响使用的变形;所有金属件的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应均匀,不得有明显缺陷。
4.2 性能要求4.2.1 基本性能a)闭锁器的标称电压为12V或24V, 在标称电压范围9V ~ 15V或20V ~ 32V内,闭锁器装在电动门锁上应能可靠地闭锁和开锁,无异常现象;b)控制器的负载电流为≤4A(标称电压为12V)或≤2A(标称电压为24V),维持时间为0.4s ~ 1.4s,在其接收信号后应能使闭锁器正常工作;c)闭锁器在标称电压下的行程时间≤0.5S,限制电流≤5A。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前言本标准是为我公司汽车产品全车锁系统的规范设计而编制的,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结构设计、技术要求、试验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以此作为今后全车锁设计时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锁系统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设计的汽车四门锁、背门锁、发动机罩锁等与整车的匹配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11568 汽车罩(盖)锁系统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GB/T 5270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 9797-2005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GB/T 9800 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GB/T 19350-2003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涂覆后钢铁的处理GB/T 6461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QC/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ISO 7637-1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器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DIN 50017 气候及其技术应用,冷凝水试验气候DIN 50021 盐雾试验DIN 53157 油漆硬度测试硬度—摆锤QJ/ZX 01.15 汽车零部件标识、认证标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门锁 door lock锁止车门的机构。
QCT新编优选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Q C/T627—1999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在综合分析国外先进汽车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试验验证,并结合我国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制定汽车行业传导和耦合造成干扰的标准,本标准中有关抗干扰性要求直接引用ISO7637—1:1990《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的第一部分和ISO7637—2:1990《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的第二部分标准原文。
编写规则按GB/—1993和GB/—1997。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武汉汽车车身附件研究所和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再华、侯少俊、缪幼熙、顾?闻、余?红。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627—1999汽?车?电?动?门?锁?装?置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绕车门立柱上下两铰链轴作旋转运动的汽车车门电动门锁装置,其它型式的电动门锁装置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T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 —1985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QC/T 323—1999 汽车门锁QC/T 413—1999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ISO 7637—1: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ISO 7637—2: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二部分:标称电压为24V的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
汽车门锁设计规范汽车门锁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旋转车门门锁系统的开发,滑移车门锁系统可参考执行,2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门锁系统门锁系统是锁块、锁扣、锁芯、钥匙,内外开启把手、连接拉杆/拉线联合动作,以实现车门安全开启和关闭的机电集成动能系统,是集功能性、安全性与装饰性与一体的重要的门盖系统。
主要功能为: 保证车主及乘客在行车、泊车过程中车主及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3设计原则3.1门锁分类3.1.1机械式门锁:目前轿车锁均为卡板式门锁,可实现的常规功能有:内/外开启功能,内锁止/解锁功能,钥匙锁止/解锁功能,防误锁功能,后门锁儿童锁功能。
这种黑匣子产品的零件大部分为钢板冲压件及甲醛制造。
3.1.2动门锁:带电动闭锁功能的门锁的统称。
这种门锁除具备机械门锁常规功能外,可以更加菜单式选择闭锁电机、卡板状态指示信号开关、防盗信号、中控信号等功能。
3.1.3其它种类门锁:其它种类门锁如防盗门锁,无钥匙进入等属于在电动门锁基础上,结合光、磁等感应技术,在ECU对各信号检测处理后,所实现的一些譬如防盗、无钥匙进入等功能的锁系统。
3.2门锁系统组成部件门锁主要由锁块、锁扣、锁芯、钥匙、内/外开把手、连接拉杆/拉线、及其相应卡扣等部件组成。
如下图所示:3.2.1锁块锁体是门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安装在门内板与外板之间,关键件棘爪和卡板一般采用力学性能较好的20#钢制造,车门关闭时,卡板与锁扣碰撞,卡板绕卡板轴旋转,卡板弹簧储存能量,旋转到半锁或全锁定位台阶时,棘爪顶住卡板,使卡板定位,实现闭锁功能。
开启时,棘爪松开卡板,卡板弹簧释放储存的能量,卡板弹开到开启状态,实现开锁功能。
一般开锁和闭锁是通过偏置连接性部件达到内外开同棘爪之间连接的的通和断来实现的。
3.2.2锁扣锁扣是实现闭锁啮合的另外一部分,装在车身立柱上。
3.2.3锁芯整车锁芯有左/右锁芯、点火锁芯、行李箱锁芯、手套箱锁芯等。
汽车零部件CCC认证实施规则-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产品
编号:CNCA—02C—061:2005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产品2005-10-10发布 2005-12-01实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1.适用范围2.认证模式3. 认证的基本环节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2型式试验4.3初始工厂审查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4.5 获证后监督5. 认证证书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5.2认证证书的变更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6. 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6.3加施方式6.4加施位置7. 收费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附件2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附件3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 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M1类和N1类汽车上用于乘员进出的任一侧车门的门锁及车门保持件。
2. 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3. 认证的基本环节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3.2型式试验3.3初始工厂审查3.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3.5获证后监督(抽样)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4.1.1认证的单元划分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无差异的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产品视为同一单元:1)结构和材料;2)车门保持件的销轴(长度与直径)相差在20%之内的。
4.1.2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1。
4.2 型式试验4.2.1型式试验的送样4.2.1.1型式试验送样的原则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本型号的样品。
以多于一个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认证单元委托认证时,应由认证机构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型号,其他型号需要时作差异试验。
4.2.1.2送样数量门锁产品型式试验样品为单元内同一型号4套。
门铰链产品型式试验样品为单元内同一型号2套(上、下铰链各2付)。
4.2.1.3 型式试验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型式试验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在锁体和挡块(或锁扣)上施加890N的横向负荷,使锁体和挡块(或锁扣)有向着开门方向分离的趋势;
c)拉力试验机以不超过5mm/min的速度增加负荷,直至满足4.9所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323—1999
代替ZBT26003—87
ZBT26004—87
汽 车 门 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绕汽车车门立柱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汽车侧门锁。汽车滑动门锁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b)拉力试验机以不超过5mm/min的速度增加负荷,直至满足4.10所规定的要求。
5.2.3耐久性试验
5.2.3.1试验设备
可采用以下试验设备中的任何一种:
a)实车;
b)模拟实车
利用实车的车门,并用实车车身的一部件及相当构件,以代替实车的试验装置;
c)开闭耐久性试验机
采用车门或与车门相应的构件作为试验机,可模拟实车的工作条件,使开闭速度、冲击力、车门反作用力、车门重量、车门重心位置、门锁的安装位置的调整都能实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9纵向负荷
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在半锁紧位置应能承受,4440N的纵向负荷;在全锁紧位置应能承受11110N的纵向负荷均不得脱开。
4.10横向负菏
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在半锁紧位置应能承受4440N的横向负菏;在全锁紧位置应能承受8890N的横向负荷均不得脱开。
4.11开闭耐久性
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啮合开闭次数(以门锁一个完全开闭循环为一次)应能保证105次正常工作。
4.2汽车门锁应符合图样规定的正确安装位置。
4.3门锁能将车门可靠锁紧并能安全打开。
4.4当门锁处于锁止位置时,操纵内外手柄不能打开车门。
4.5门锁必须具有全锁紧位置和半锁紧位置。
4.6门锁所有运动件应灵活,开关车门轻便,不应有异常噪声。
4.7汽车门锁用钥匙不同牙花组合数不得少于1000种。
4.8对门锁的有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利用静力学分析法),以评定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保持全锁紧位置不变的耐惯性能力(计算实例见附录A)。
5.2.2静态横向负荷试验
5.2.2.1试验设备
a)拉力试验机;
b)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见图2)。
5.2.2.2试验程序
a)将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安装在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上,使其相互啮合,并分别处于半锁紧位置和全锁紧位置,然后将夹具安装到拉力试验机上,使拉力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面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3.9纵向
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与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铰链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3.10横向
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垂直于锁体与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的方向。
4技术要求
4,1门锁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与有关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3.4操纵机构
将操纵动作传递到锁体上的全部零件的总称。
3.5锁止机构
在车内外将车门锁止的部件。
3.6全锁紧位置
车门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3.7半锁紧位置
车门不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3.8车门反作用力
当门锁处于全锁紧位置时,由车门的密封条和缓冲部件等产生的沿车门打开方向并作用于门锁上的力。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T2423.17—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
QC/T 323—1999
前 言
本标准是ZBT26003—1987《汽车门锁技术条件》和ZBT26004—1987《汽车门锁性能试验方法》的修订版。本标准主要参照EEC 70/387,ECENo.11—02和JISD1620—1993《汽车侧门锁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ZBT26003和ZBT26004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ΣM0=Fld1+F2d2-F3d3
=0.3×31.5+6.68×10.67-1.80×4.83=72.04N·m
F5=ΣM0/d4=72.04/31.05=2.29N
F6=m4a=0.0422×294.2=12.42N
ΣMp=T-(F5d5+F6d6)/1000
=0.45-(2.30×37.6+12.40×1.91)/1000=0.34N·m
c)弹簧力采用门锁处于全锁紧位置的最小值和打开位置的最大值的平均值;
d)门锁的锁止机构在计算时视为不起作用。
已知:如图A1所示,门锁装置受294.2m/s2的惯性负荷的作用。
按钮弹簧的平均弹力:P=4.5N
棘爪弹簧的扭矩:T=0.45N·m
减速度:a=294.2m/s2
质量(kg):m1=0.0163m2=0.0227
结论:计算结果表明,弹簧扭转力矩ΣMp大于0,说明该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具有保持全锁紧位置的能力。
4.12耐腐蚀性
门锁金属零件的电镀层、化学处理层和镀铬层应符合QC/T625的规定。
5检验和试验方法
5.1检验规则
5.1.1每套产品需经制造商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文件。
5.1.2用户单位有权抽验产品,抽样方法按GB/T2828中一般检验水平Ⅱ,合格质量水平数(AQL)由供需双方协商决定。
QC/T625—1999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门锁(或门锁装置)
锁止车门的机构。包括锁体、挡块(或锁扣)、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3.2锁体
装在车门上,与门柱上的挡块(或锁扣)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3.3挡块(或锁扣)
装在车门立柱上,与锁体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m3=0.0122m4=0.0422
距离(mm):d1=31.50d2=10.67d3=4.83
d4=31.50d5=37.60d6=1.91
计算:
F1=m1a-P=(0.0163×294.2)-4.5=0.30N
F2=m2a=0.0227×294.2=6.68N
F3=m3a/2=(0.0122×294.2)/2=1.80N
——增加“耐腐蚀性试验”。
附录A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汽车车身附件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李再华、车勇。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ZB T26003和ZBT26004。
本标准于1981年首次发布,于1987年第一次修订。
附 录A
耐惯性力分析
A1原理
利用静力学分析法,对门锁的有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以评定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保持全锁紧位置不变的耐惯性的能力。
A2计算方法
根据下列条件评定门锁承受惯性力的能力:
a)对门锁的各构件连续地施加冲击加、减速度:
b)摩擦阻力以及使门锁保持锁止位置的门锁各构件的自重分力和惯性分力均忽略不计;
5.2.3.2试验程序
利用实车、模拟车、开闭耐久性试验机中任何一种形式,用内开和外开方式各做5×104次往复开闭试验,其车门开闭速度和车门密封条反作用力均应符合门锁所配车型的相应要求。。
5.2.4耐腐蚀性试验
门锁金属件的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耐腐蚀性试验方法按GB/T 2423.17的规定进行,试验时间为96h,镀铬金属件的耐腐蚀性试验按QC/T 625的有关规定进行。
5.1.3型式检验的产品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同一批产品(至少100件)中抽取,数量不少于10件。其中纵向负荷试验3件,横向负荷试验3件,耐久性试验2件,耐腐蚀性试验2件。
5.2试验方法
5.2.1静态纵向负菏试验
5.2.1.1试验设备
a)拉力试验机;
b)门锁静态纵向负荷试验夹具(见图1)。
5.2.1.2试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