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构建核心竞争力——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理性思考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这一论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或提高生产效率,引起产品数量的增加、产值的增长、劳务总量的增加等。
其衡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收入(ni)等。
但经济发展不仅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的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升级、资源配置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增加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的内涵型转变。
但无论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并不要求经济质量的改善。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仅包括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重要的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二、从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1.资源问题瓶颈凸显,能源消耗过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分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分析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根主线,才能做到科学承接。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上要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抓住国家批复的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做好产业转移;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支点,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坚持以产业转移与各省的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相一致,为产业转移提供各种有效的支撑;坚持分工合作,在区域联动发展中促进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招商引资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部地区;产业转移;路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实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中指出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这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指导性的文件。
目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部六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举措之一,如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意见》指导下做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一、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近年来,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注重节能减排,一些工艺落后和污染较重的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并出现了由内地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转移的动向,这种转移的结果是污染的“梯度转移”,这就必然造成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
因此,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是产业承接首先要考虑的原则。
如湖北省就指出在产业转移方面,不论规模大小,不论轻与重,不论一二三产业,只要符合环保就可以引进。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
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以快速的速度获得提升并取得经济增长。
这种高速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中高速增长时期,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质量的改善成为了当务之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由增长速度为核心向质量效益为核心转变的一种改革措施。
这种转变不只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随之得到提升。
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的变革。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经济向高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其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再次是消费结构的调整,要加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这需要我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需要指出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企业要加大创新力度,注重质量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个人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转变阶段,实现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的统一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就、挑战与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就、挑战与战略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与之相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在全球经济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徘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深入推进、国际范围新一轮工业化浪潮逐步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绿色科技正逐渐打破传统,使社会向合作和分散关系纵深发展,为应对要素成本上升、资源价格扭曲、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以发展方式的新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收入差距发展平衡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12-02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性转变及成就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同时伴随经济结构的改善,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本质上就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方式持续、循序渐进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简言之,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理念、路径及体制机制等进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是中心环节、结构升级是战略基点、开发区是产业升级的战略阵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1.消费结构促推(促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消费结构对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宏观角度理解。
消费结构的调整既可以改变投资决策与方向,促进社会投资结构优化,也可以促推产能过剩的行业改造升级,从而从整体上促进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升级。
其次,从中观的角度理解,某一消费行业需求(电子行业)不断变动会促进该行业整个市场结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乃至产业链的优化发展,进而引导各种要素(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重新配置,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最后,从微观角度理解,消费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会使企业不断创新技术,在产业关联效应和价格引导效应的作用下,大量资源将会投入到与之相对应的领域,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动态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从高速增长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点入手,探讨我国经济转型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也将分析我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措施,展望我国经济转型的前景及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意义。
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在结论部分得到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转型、现状、挑战、路径、措施、前景、意义、趋势。
1. 引言1.1 我国经济发展背景我国经济发展背景十分复杂多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从封闭向开放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的成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模式低效、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迫切要求。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背景,才能有效应对,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在追求数量增长的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以下重要性: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推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了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重 大 成 就 , 综 合经 济 实力 显 著
增 强 。2 0 1 2年 , 中部 地 区 的 GDP总 量 超 过 1 1万
的一般 规律 , 表 明 中部 地 区 产 业 结 构 正 逐 步 向 高 级 阶段 演 进 。 中 部 地 区 第 一 产 业 比 重 下 降 的 同 时, 就业 比重也 有 所 降低 , 劳 动 生 产 率 却 在 不 断
的 1 2 . 0: 5 3 . 3- 3 4 . 7 ( 见表 1 ) , 产 业 结 构 演 进 呈
2 .第 二 产 业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 主导 作 用 突 出 。
① 以 当年价 计算 , 下 同。 ② 指全 国各地 区合计值 , 下 同。 ③ 按可 比价计算 , 下同。
[ 3 8 ] 孟赞: 《 气候 变 化 对 国 际粮 食 贸 易 的 影 响 分 析》, 武汉理工大学 , 2 0 1 0年 。
[ 3 9 ] 吴群 : 《 中国耕 地保 护 的体 制 与政 策研 究》 , 科
学 出版社 2 0 1 1 年版 。
[ 4 0 ] 赵文先 : 《 粮食 安全 与粮农 增收 目标 的公 共 财
年
份
第 一 产 业
l 6. 7 】 3. 2
1 2. 0
第 二 产 业
46 . 8 5 2 . 7
5 3. 3
第 一 产 业
3 6. 6 3 4.1
3 4. 7
2 0 o5 2 01 0
2 Ol 2
●
倔衙 碍宪考 考2 0 1 3 年第3 8 期( 总第2 5 2 6 期)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问题与对策
二 、中部地 区经济发展存在 的问题
1战略观念 淡薄 . 由于传统 发 展观念影 响 ,加 之地 处 内陆 相对封 闭和
聚 焦到沿海 发达地 区 ,获取 先进技 术和经验 ,轻视 区 内 省际问 的经济联 系 ,在 中部崛起 战略方 面就 出现 了 “ 离
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发展高附加值 产业的积极性 ,着力挖 心”趋 向 ;另一 方面 ,六 省的共性 和优势 ,使得 它们在 掘 中部地区发展潜 力,增强其崛起 的后劲 ;正积极推进建 经济发 展 中具 有优化组 合和发 挥优势 的愿望 ,并已经 和 立 重要 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建设 中部地 区实现崛起的载 正在形 成战略 合力 ,推 进 中部地 区崛起 ,从而 在 中部地 体 ,构造 中部地区与区外及国外联 系、实现对 内对外开放 区的崛起方面 出现 了 “ 向心” 趋向 。中部地 区经济 呈现 的动脉网络 ,实现全国乃至世界生产要素 、信息流 、资金 区内与区外两个协调发展的互动。 流汇集中部地区 ,助推 中部崛起 。 2 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带动城市化加速 . 5中部地区经济步 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 中原城市群 、武汉 城市群 、长株 潭城市群 、皖江 城 随着 “ 促进 中部崛起”战略 的稳步推进 ,中部地区经 市带 四大城 市群 已经成为 中部崛起 的重要 支点 ,中部地 济社会正逐渐步入又好又快 发展 的轨道。这主要表现在三 区城市经济 圈建设 呈现 加 速发展 态势 。从 中部地 区的发 个方面 :①区域 崛起吸引人才 “ 回流” 。例如 ,湖南全省 展现状和 发展条件 来看 ,中部 四大 城市群 已经成 为吸纳 20年 “ 07 回流型”企业达到33 多个 ,吸纳了近10 .万 2 万农 产业和人 口的强 聚集体 ,太原城 市群和环鄱 阳湖城 市群 村劳动力 , “ 务湘军”回乡创业已成气候 。②试验探 索 劳 正在发 育和 完善 ,城市 经济 圈的形成和 发展具 有进一步 造就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2 0年末 ,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 07 集聚经济 、人 口的巨大空间和潜 力。 城市 圈和长株潭城 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3 产业 结构趋于优 化升级 . 社 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探索在 资源环境压力 日 中 部 地 区 正 在 加 强 能 源 基 地 、 原 材 料 基 地 建 益加大 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为中部经济崛起 设 ,加 强现 代 装 备 制 造 及 高 技 术 产 业 基 地 建 设 ,加 打造新的 引擎。③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已见实效 。中部地区 快 发 展 新 兴 产 业 ,推 进 工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 三 次 产 六省着力促进经济发展 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 与消费 、出 业结构20 年为l 8 4 7 03 6. 9: 6. 5:3 3 6. 6,2 0 年 为 04 口拉动并重转变 ,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 1 .2: 7 6 3 .1 0 5 7 8 4 .7: 4 5 ,2 0 年为 1 .7: 6 7 3 .6 66 4 .7: 6 5 , 变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0 年 为 l . 4 . 3 . 。虽然 产业 比例 有 波动现 06 5 3: 8 5: 6 2 象 ,但 总体上 ,第一 产业呈逐渐 减少 ,第三 产业呈逐渐 增加 的趋势 。而且 ,为 了实现 产业升级 ,区域 内产 业正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1. 引言1.1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可以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和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两方面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
全球化浪潮下,全球价值链日益复杂,国际竞争逐渐激烈,中国产业结构需要不断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挑战,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既有国内经济转型的需求,也有国际市场变化的压力,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转型升级来实现经济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前瞻性的政策思路来引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1.2 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背景“十四五”是指2021年至2025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十四五”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重组等因素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国内经济结构亟待调整。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创新驱动,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关政策需要制定,促进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四五”规划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战略纲领,旨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2. 正文2.1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的传统产业面临着环境压力和市场风险,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_途径和思路
中国经贸导刊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途径和思路文黄颖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一、工业化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特点总的看,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生产要素从初级向高级,国际贸易从限制为主向开放为主,政府管理由管制为主向引导为主,发展目标从满足民生需要,扩大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节能环保等更多社会目标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一)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再到注重内外需均衡发展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工业体均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时期开始重建,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发展日用品产业,实现进口替代,这一阶段一般为时不长。
进而以比较优势为依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换取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外汇。
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普遍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出于应对国际压力和维持内部经济稳定的双重考虑,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内外需均衡发展。
(二)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到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之初,拥有近乎无限的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土地、容易获取的资源能源,以及鼓励储蓄政策形成的高投资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增速快,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继续增加要素投入的空间日趋有限,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特别是科技创新的贡献,经济增长普遍由高速走向平缓。
(三)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创新密集型产业根据发展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新兴工业体一般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技术、人才、资金实力具备后,再发展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重化工化。
中部地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对策——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禽 、 叶 、 茶 、 丝 绸 、 竹 、 麻 、 业 、 菜 茶 油 茧 毛 大 渔 蔬 等 1 0大 特色 产 业 化 进程 。商 贸 流通 、 通 运 输 、 交 城 市建 设 和 房 地 产业 快 速 发 展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人 和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分 别 年 均 增 长 2 .%、 74 推 动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总 额 年均 增 09 1 .%,
展 。2 0 0 5年 以来 , 市 三 次 产业 结 构 由 3 : :4 全 1 53 3
调 整 为 2 :13 , 产 总值 由 2 9亿 元 增 至 5 4 44 :5 生 7 8
亿 元 , 均 增 长 1 .% , 量 由全 省 第 1 年 37 总 O位 上 升 至 第 6位 。工业 发 展 由分 散 向集 群跨 越 、 由传统
宽松 的货 币 政策 , 动 配合 国家 产 业 政 策从 “ 主 两
从金 融方 面 看 , 信贷 投 放 结构 与 经济 结构 匹
配度 不 高 , 金融 支持 地 方经 济发 展 的 活力 没有 完
全 释放 , 尚存 在 较 大 的优 化 空 间 。一是 信 贷投 放
一
工业 向新 型 工业 跨 越 、由 低 附 加 值 向高 附 加 值 跨 越 , 极 培 育 了新 材 料 、 能 源 、 物 制 药 等 积 新 生
新 型 产 业 , 点 发 展 了汽 车 零 部 件 、 铁 、 电 、 重 钢 机 农 副产 品 深 加 工 、 材 、 力 、 织 服 装 和 特 色 建 电 纺 高 新 技 术 等 8大 支 柱 产 业 ;加 快 了 由 传 统农 业 向现 代 农 业 跨 越 , 由初 加 工 向精 深 加 工 跨 越 , 由 农 产 品 区域 输 出基 地 向农 产 品加 工 出 口基 地 跨 越, 重点 发 展 了输 出 型 高 效 农 业 、 市 型设 施 农 都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湖南新作为
阅读3“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以总书记指示为遵循,旗帜鲜明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赋予了丰富内涵、指明了实践路径、注入了强劲动力。
将“三高四新”战略落到实处,关键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在新发展阶段,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对照坐标系,找准新方位。
从时间节点看,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2035年是远景目标实现之年。
我们要把握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一年一个台阶往上迈,力争每年有突破、两年大提升、五年开新局。
从面临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疫情进入加速演变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加快实现期,经济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进入关键期,湖南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坚期。
从发展要求看,新发展阶段之新,是从全面建设惠及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升级转段之新,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新。
总之,新发展阶段的湖南既面临严峻的挑战,更处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关键突破期,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以积极作为应对不确定性。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部地区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新材料产业
中部地区在新材料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未来将更加注 重高附加值、高性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推动地区经 济增长的新引擎,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新型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区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先导 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 、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5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
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的统筹协调和重大决策。
加强部门间协同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产业、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 的协同配合,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强化省市县联动
推动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加强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形成上下 联动的良好局面。
政策措施和建议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01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
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02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吸引海内外高
层次人才来中部地区创业发展。
推进开放合作
03
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推动中部地区
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Liaoning Economy我国的经济发展内涵呈多样化。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正逐渐改变过去高能耗、高污染以及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改善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一)对于创新驱动的影响创新驱动是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重点,也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理念。
产业转型升级首要目标是推动产品的质量提升,生产过程中要对过去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而创新驱动是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产品的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优化升级成为了新的发展焦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创新驱动理念,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等多种传统结构,为经济的发展发现新路径指明了方向。
(二)对于协调发展的影响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重要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通过带动城市的住房、就业、生产方面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生活成本逐渐降低,让过去经济发展不足的区域逐渐向经济发达区域做梯度转移,化解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
另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使得区域间的发展更加协调,为各种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均衡的土壤,使各地区能够建立自身的发展优势,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实现资源更高效的流动,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对于绿色发展的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目标是实现绿色发展,改变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局限性。
当前,国家提倡绿色发展理念,并已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我国很多高能耗产业通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找到了节能环保的发展路径,既减少了我国高速发展下的资源压力,同时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四)对于开放发展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经济推动作用,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我国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更加强大的竞争力,更多的高端产品占据国际市场蓝海,将传统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同时为其他国家带去更多发展机遇,推动我国和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河南省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为贯彻实施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和我省物流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至2020年。
第一章总论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有机整合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复合型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经济、金融、物流的全球化进程向纵深发展,跨国物流企业面向全球布局,我国主要经济区域、各大中心城市在物流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省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物流资源丰富,劳动力和仓储成本较低,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步伐加快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经济开放度较低等问题和挑战。
未来5—10年,是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获取物流领先优势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把区位、交通、资源等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物流、市场等综合竞争优势的战略机遇期。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我省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能够直接带来物流业的规模扩张,同时,将为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餐饮、会展等相关服务业带来客观的配套服务需求,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另外,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区域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创新创业环境问题研究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创新创业环境问题研究【摘要】河南省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大省,但其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需要进行优化升级。
创新创业环境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主要问题包括技术水平不高、创业氛围不浓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等。
总结了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展望未来发展的景象。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创业环境改善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创业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分析、影响、措施、建议、路径、方向、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成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其产业结构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其中创新创业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前,河南省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如何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新征程中,河南省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
而目前,河南省在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急需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创新创业环境问题的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创业环境改善,促进河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创新创业环境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支持,促进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基本实现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转变,创新内涵式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商丘市预制混凝土构件需求和供给现状的市场调研报告一、行业发展概述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各地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热度还在不断增加,从各地反馈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工程的信息来看,取得了一些产业化成果,值得总结提升并推广应用。
但产业化实施过程中暴露问题较多,实施效果还远未达到预期目标,目前的建筑业管理制度和建筑企业生态亟需改革,加快推进装配式全产业链实施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否则将严重影响未来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健康发展和规模化推广应用的进程。
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整合提升和软硬件建设尚未完成,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生产单位的从业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对产业化技术管理能力和工程经验欠缺,依然按传统现浇结构的最低价竞标理念来管理产业化项目,经常造成产业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合理,选择的承包商和构件加工厂不具备专业化技术和产业化实施能力,严重影响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效果,造成工程实施过程存在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现行建筑管理体制还不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建设主体条块分割问题造成责任和权利的交叉,工程统筹协调非常困难,建设或监理单位投入的人员和资源严重不足,对于产业化项目统筹协调管理能力非常欠缺,施工单位的专业化技术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差、工期长、成本高等问题,甚至得出产业化不如传统施工好的结论。
应及早探索改革现行建设管理模式,推进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鼓励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依靠科学管理提升质量和效率。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采用工业化精益建造手段建造高品质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目标。
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证明,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工程管理的项目实践,夯实产品生产和施工质量根基,才能最终实现装配式建筑的优质高效发展目标。
全行业应该认识到没有人才和质量做基础,停留在赶工期和大规模复制低品质建筑的做法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 17 F 2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75 (0 10—000 17— 152 1)407—5
丰裕 经 济体 的发 展往往 慢 于资 源缺 乏 的经济 体 。 我 国 中西 部 地 区 与 东 部 地 区 的 巨 大 发 展 落 差 也 印 证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中部地 区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廖才茂
( 中国井 冈山干部学院, 江西 井 冈山 3 30 ) 460
【 作者简 介】 廖才茂 (95 男 , 14 0, 江西龙 南人 , 中国井 冈 山干部 学院特聘教授 、 审, 究方 向为发 展 编 研 经济学。 【 摘 要】 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 的不 断创 新 中, 在 当今 风行全 球的竞争优势 理论揭 示 出, 区域产 业和 企 业核心 竞争力是 区域 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 的源泉。 区域要在未 来赢得竞争优势 , 必须拥有产业和 企 业核心 竞争力, 这给我们开拓 了欠发达 的 中部 地 区在加速工 业化 阶段产业调整 升级 的新视野。 直 面技 术和制度创新能力 弱、 产业结构层次低 、 原材料工 业比重大 、 重化工 业比重大 、高碳” “ 特征突 出 的实 际, 当前 , 中部地 区要全 力提 升生态 竞争 力 、 科技 竞争力 、 结构 竞争力 、 自主 品牌 市场 竞争力和
业 化 阶段 , 是发 达 阶段 。 外 , 有 赫希 曼 的不平 三 此 还 衡 增 长 理 论 、 斯 托 的 主 导 部 门 理 论 等 等 。 入 到 罗 进
2 0世 纪 9 0年 代 , 国 密 西 根 大 学 商 学 院 教 授 普 拉 美 哈 拉 德 和 伦 敦 商 学 院 教 授 哈 默 尔 提 出 了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理 论 。 认 为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指 的 是 组 织 中 他 的积 累性知 识 , 别是 关 于如何 协 调不 同的生 产技 特 能和整 合 多种技 术 的知识 , 据此 获得 超越其 它竞 并 争 对手 的独 特能 力 。 随后一 些学 者将 企业 核心 竞争 力 理 论 应 用 于 区 域 竞 争 力 研 究 , 识 到 区 域 产 业 和 认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是 区 域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的源 泉 , 区 域 要 在 未 来 赢 得 竞 争 优 势 , 须 拥 有 产 业 和 企 业 的 必 核 心 竞 争 力 。 别 值 得 研 究 的 是 哈 佛 大 学 商 学 院 教 特
授迈 克尔 ・ 波特 的著名 的 “ 争 三部 曲” 竞 —— 《 争 竞
收稿 日期 :0 1 0 — 5 2 1- 2 2 ※基金项 目 : 本文受到中国保监会部级课题 ( 目编号 Z A 0 0 1的资助 。 项 D 2 10)
21 年 第 4期 01
廖 才茂: 在产 业结构 转型升级 中构建核心竞争力
事 实 上 , 产 业 结 构 转 型 升 级 并 提 升 竞 争 力 的 对 前 沿 理 论 研 究 并 没 有 止 步 。 0世 纪 7 2 0年 代 , 以钱 纳 里 为 代 表 的 经 济 学 家 深 入 研 究 了产 业 结 构 转 型 升 级 的 三 个 阶 段 : 是 初 级 产 品 生 产 阶 段 , 是 工 一 二
了这一 点 。
、
理 论 视 野
在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中 , 内外 经 济 学 家 长 期 以来 国
大 多认 同 比较优 势理 论 。 比较 优 势 理 论 是 英 国经 济 学 家 大卫 ・ 嘉 图在继 承 和 发 展 亚 当 ・ 密 的 国际 李 斯 地 域 分 工 理 论 基 础 上 首 先 提 出 的 ,最 早 见 之 于 他 11 8 7年 出 版 的 《 济 学 及 赋 税 原 理 》 之 后 , 经 。 日本 经 济 学 家 筱 原 三 代 平 发 展 了 李 嘉 图 的 静 态 比较 成 本 说 , 出了动 态 比较成 本 说 。 们 的理 论 核 心都 强 提 他 调 各 国或 地 区 应按 照 劳 动 生产 率 或 要 素 禀赋 的差 异 确 立 各 自的 比较 优 势 , 而 以较 低 的 生 产 成 本 或 从 密 集 使 用 丰 富 资 源 所 生 产 的产 品 参 与 国 际 分 工 , 获 得 比较 利 益 。 较 优 势 理 论 长 期 以 来 成 为 区 域 经 济 比 发 展 的理 论 基 础 。 是 , 着 全球 化 进 程 的 深入 和 但 随 科 技 进 步 的 日新 月 异 , 本 、 动 力 和 自然 资 源 等 资 劳 生 产 要 素 实 现 了 区域 间 的 自 由流 动 , 学 技 术 推 动 科 了 新 工 艺 、 能 源 、 材 料 对 劳 动 及 自然 资 源 的 节 新 新 约 和 替 代 。 纯 遵 循 比较 优 势 原 则 展 开 区 域 产 业 布 单 局 和 结 构 调 整 , 不 能 形 成 自己 的 竞 争 优 势 。 0世 并 2 纪 8 0年 代 以 后 ,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注 意 到 一 个 比较 优 势 理论 不能 解 释的现 象—— “ 源 诅咒 ” 即资源 资 ,
2 1 年 第 4期 01 总第 5 8期
湖北行政 学院 学报
Ju n lo I b iAd ns ain I si t o ra fIu e miirt n tue - t o8 n rl No 5
・
经济研究 ・
D :0364i n17 - 152 1. . 4 OI1. 9.s . 175 .0 0 0 9 s 6 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