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对现代公务员的启示
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
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___在荐举制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需要建立更为完备的选拔人才制度。
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正式创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明朝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公平,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
科举制度分为三级考试制度,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由县举行的考试,会试是由省举行的考试,殿试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
通过这三级考试,才能获得进入官场的资格。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公平,不再局限于家族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
三)科举制度的改进明朝科举制度的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长期的改进和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进是南北卷制度的实行。
南北卷制度是指南方和北方的考生所面对的试卷内容不同,以平衡地域差距,使得南北地区的考生都有公平的机会。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学校制,为考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四)八股文的创制八股文是明朝科举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制度。
八股文是指考生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要求,写出固定的文章。
八股文的创制,使得文章的写作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但是,八股文的实行也有其积极意义,它规范了文章的格式和内容,使得文章更加规范、统一。
同时,八股文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明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最鼎盛的阶段,它对以前各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逐渐完备了三级考试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学校制,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平衡了地区差距。
虽然八股文的创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科举制度的建立,源于___对元朝科举制度的弊端的深刻认识。
元朝虽然待遇优异,但权贵豪强却纳纳奔竟之人,___抱道者却隐居山林不出。
___深感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于1367年下令设文武科取士,标志着明朝科举制度的开始。
论我国传统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论 我 国传 统 科举制 度对公 务 员制 度改革 的 启示
河 南大 学哲 学与 公 共 管理 学院 岳 英 杰
科举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历 史悠 久 的文 明古 国的文化遗 产 , 与我 国现 代 的公
务员制度之 间却有着相通 的关系 。 科举制度给 中 国古代社 会 留下 的
痕迹 即使在今 天 看起来也 还 是清晰而浓 重 , 而 现代公 务员 制度在 当
我 国 的公 务员 选拔 制度 。
第一 , 德才兼 备 , 德 为先 。 公 务 员 是代表 国家行使行政监 督管理
权
的国家工
作人员
其素质不
,
仅仅体现在专业
技能上
更
,
关键地
是体
现在其道德 品行上 。 古代科举考试 通过者还 需 经 过考察合格方可 为
官
。
封建社会科举选
官
也是很注重
,
考察应试
者德行
的。
人无德不立
,
国无 德 不 兴 。 不 同社 会 、 不 同 的统 治 者 对 “ 德 才 ” 的理 解 不 同 、 要 求 各
异 . 但 都 希望 能够选 拔 到符合他们 自己 “ 德 才兼 备 ” 标 准 的人 才 。
第 二 , 形 成有 效 的竞争机 制 。 古 代 的科 举 考试 对 所 有 士 子 都具 有
代西方 社会 乃 至 我 国 发挥 的作用 正 在变得 日益 巨 大而 深 远 。
,◆ 一 、 我国 传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从产生
发展
、
、成熟
、
到衰落经
历
了漫长
的过
程
。
科举制
创立 于 隋代 . 在唐代发展 并逐 步成熟 . 明清走 向衰落 。 作 为一 种具 有
浅谈科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
月 (98 )女 , 苏 17一 , 江
6 ・ 6
维普资讯
识, 中国古代并没有概括科学知识整体的词汇。 当 童生士子们跃过龙门 、 登科入仕之后 , 大多数的进
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三十老明经 ,五十 “ 少进士” 2 。I 1 科举制度 录取的名额极 少 , 并不能完 全弥补选拔官员的缺口。 如在唐代 , 一年明经与进 士及第者不过 区区百人 ,但每年以荫袭等其他非
科举方式任命的官员 , 多于“ 正途” 几十倍。这样 , 相 比较而言真正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原则进入
⑧ 吴 志 男 齐 月 .
( . 中山陵园管理局 , 1 南京 江苏 南京 200 ; . 10 0 2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 院, 江苏 南京 2 09 ) 10 7
【 摘
要 】科举制 度是 中国历 史上考试选拔官 员的一种基 本制 度 , 它的产生可以说是 历史的必然和一 大进
步。 它对 于我国的古代文化教育 、 官僚政治和社会 历 史进程都 产生过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分析科举制度局限性 的基础之上 。 出科举 制度对 于我 国公务 员制度的启示。 提
一
除机制 : 科举考试向全社会开放 , 但漫长的求学 、 应试的历程要耗费大量钱财 ,需要稳 固可靠的经 济支持。 因此 , 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人仕 的学子中绝 大多数是富家子弟。 第: 科举制度在效率实现上具有局限性 。 二, 科 举制度给行政体系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可能,但是 由于其背后的政治体系运行的规则 ,使得其不可
【 关键词 】科举 制度; 公务员制度 ; 启示
【 中图分类号】D 9 【 6 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0 620 )506—3 0933 (060—060
科举制度对现代党政机关的启示
科举制度对现代党政机关的启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制度,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用经过考试选拔的人才,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终于清代,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虽然科举制度在今天并已经不再适用,但科举制度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却仍能为我们提供启示,尤其是在现代党政机关的管理上,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以才为本”的用人理念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便是重视人才,并且从全社会中选拔最适合的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用人思想不仅促进了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使得中国封建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能够发挥出人口红利。
因此,在现代的党政机关中,依然应该坚持“以才为本”的用人理念。
只有顶尖的人才才能够担起显赫的责任,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不断努力。
同时,现代社会也应该有选择性的培养有天赋的人才,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公务员或者做领导。
应该深挖人才潜力,将有天赋并愿意为职业发展付出努力的人才,培养到最好的领导和公务员岗位上。
这些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道德能力,成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和拥有超强的沟通衔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科举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科举考试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层级管理制度等,这样的管理机制可以确保官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现代的党政机关也应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应该明确责任和分工。
清晰的职责分工才能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同时也能够杜绝因为职责不清所引发的工作争执和错失。
其次,应该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全面强化对公务员的规范化管理。
再次,机构要灵活,紧抓时机的变化,根据新的变化需要对机构结构进行改革,确保管理效率和公共利益,这一点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三、推动公平竞争科举制度在推选官员方面强调的是公平竞争,而公平竞争正是现代党政机关建立起来的竞争环境。
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
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摘要: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最鼎盛的阶段,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以前各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
逐渐完备了三级考试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学校制,并根据地域的差异,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平衡了地区差距。
影响最深远的是创制了八股文,对后世影响巨大。
关键词:明朝;科举制度;三级考试制度;八股文;南北卷制度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创制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时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元末以来的动乱。
明太祖在即位以后,改变了元朝的一些政策,为了巩固新建的明王朝,他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经验,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而实行招揽人才的科举制度则更是如此。
特别是为了解决新王朝建立之初,人才极为短缺的状况,迫切需要大批的人才,以稳固封建统治,巩固朱明王朝。
(一)明初的荐举制明太祖在统一明朝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在他即位以后,便极力地笼络人才。
由于当时国家初定,各项制度还没有完善,为了获取人才,他采取了荐举法。
洪武六年,下诏曰:“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1]而且把荐举优秀的儒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治国要靠制度,治国理政的各项制度是儒士们制定的,而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且主要是靠儒士们去推行”[2] “致治之道在于任贤”[3]在洪武十五年以后,更是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天下郡县访求经明行修之士,年七十以下,三十以上,有司以币聘之,送至京,共论治道,以安民生”[4]由于上述措施的有力实施, “征至秀才不下数千”[4]明太祖因此获得了大批的人才,对于明朝的巩固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太祖强调将来治国“必选用贤能,以隆治化”[5]这也可以说明荐举制的作用。
这一做法也的确收到了成效,获得了大批人才,如当时的名士刘基、宋濂等人。
(二)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由于元朝对科举不太重视,以及以吏入仕,导致人才的匮乏,明太祖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比较与分析
結合当今公务员考试制度论述科举制度的现代启示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本文将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加以比较,并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借鉴到我国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之中。
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一)政治角度1、科举制它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
、它是对血统论和世袭制的彻底倾覆。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阶层界限的凝固化,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希望,缓和了因社会地位差别形成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又极大地强化了“读书做官”的官本位意识—这一点才会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浓厚社会文化氛围和强烈的社会文化心理。
3、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由各级政府组织进行的。
这一作法也许是当时的权力构架下的唯一选择。
而在现代社会中则不可取。
而由另一个权威的专门考试机构专司此事,就有可能把此种弊病降到最小程度。
由人大组织实施,更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二)经济角度科举把国民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这一渠道,冷落了其他学科和行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思想自由发挥,这大大钳制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能力的发挥,从而经济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文化角度1、科举制将文化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正确的原则。
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来进行管理,文官执政与武士专权两者相比,其优劣高下一目了然。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从它的产生到最后的消亡,其原因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而是考试内容的僵化,导致它的灭亡。
它对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实行多式考试制度,全面选拔社会良才1、科举选才实行的是有效的竞争机制。
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招考的大多是中、低级、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竞争客体范围较小,层次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竞争也不够激烈,从而不利于广泛的获取人才资源。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自唐代开始出现,至清末废止为止,历时近千年。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度由进士科、举人科和秀才科组成,进士科是最高科,其次为举人科,再次为秀才科。
每达到一个科目的考试成绩就能够晋升相应阶段的文职,最终进入官场。
官员按照从低到高逐级提拔,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以晋升到上级机构并获得更高的待遇。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1.选拔官员的严格标准科举制度的核心特点是选拔官员的严格标准。
科举考试不论在何种科目中,考试的难度都很高,以进士科为例,几十万人报名,只有几百人通过。
难度之高,可见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次进士科考试,120,000人报名,3,893人通过。
考试内容涉及诗歌、文章、典故、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广泛而深入。
因此,中国的官员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文学技巧、深刻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才华。
2.制度的公平性和竞争性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公平性和竞争性。
科举制度在测试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很高的公平性,因为每个人都只是通过一次考试,并且考试问题都是同样的,这使得参与考试的人都有了同样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为每个人都要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竞争强化了国家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并让公务员们意识到了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3.制度与较为公正的待遇科举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如果一个官员在任期内表现出色,他就有可能被越级提拔。
此外,科举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贵族、权贵和地方势力的干涉,相对地,使得公务员可以被更加公正地评价和提拔。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制定了清廉高效的官场规则,培养了大量官员人才并获得了开发中国南方土地的机会。
1.培养官员人才科举制度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官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明代科举的特点
明代科举的特点
明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
一、考试制度完善。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分别为殿试、乡
试和状元及探花考试。
殿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关,考生需要在殿试中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乡试。
乡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第二关,考生需要在乡试中通过考试,才能进入状元及探花考试。
状元及探花考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考生需要在状元及探花考试中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二、考试内容丰富。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哲学、历史、
法律、经济、军事等多个学科。
考生需要在这些学科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三、考试形式多样。
明代科举考试的形式多样,包括书面考试、口试、实践考
试等。
书面考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考生需要在书面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口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需要在口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实践考试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需要在实践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获得状元及探花的称号。
明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是考试制度完善、考试内容丰富、考试形式多样,为中国
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反思
明朝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反思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唐朝到清朝,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官员选拔的主要形式。
其中,明朝的科举制度更是进一步完善,并不断改革,成为历史上最为独特、优秀的一种。
作为后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科举制度的优良传统,还需要反思和清醒地看待其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明朝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反思。
一、科举制度培育人才的优良传统明朝科举制度为培育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明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共六次考试,每三年一次。
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按照一定的体制规范和考试体系,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
各级朝廷在进行考试的时候,都要对考生的回答进行认真、详尽、严格地审查和打分。
在明朝的科举制度中,选拔官员不仅是要看好他的学养,更重要的是要看好他的品德和社交技巧,具有几方面的优点:首先,考试制度培养了社会精英。
在一种社会中,精英也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在特定的领域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可以为社会的良好发展作出有效贡献。
其次,考试制度提升了教育水平。
在明朝科举制度中,由于思想开放和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随着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学校和教育的普及,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也更加延续和深入。
因此,科举制度的优秀传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明朝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可以被改进的方面,其发展缺乏某些方面的领导和挑战。
一方面,考试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陈旧和单一性,不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
另一方面,“铁饭碗”文化的影响,缺乏选拔灵活度和差异化,导致官场腐败、人才流失等问题。
此外,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虽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普遍性和纠正性,但缺乏机会平等性和公平性,削弱了考生的竞争意愿和激情。
三、科举制度的启示及在现代人才选拔中的借鉴1. 坚持公平公正、激发竞争热情。
竞争是人才选拔的基础。
要想选拔出人才,就必须保障公平公正,并激发竞争热情。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摘要: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
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辅助自己治事。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明朝官制的特点
明朝官制的特点明朝官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官僚体制,其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解释明朝官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其影响的讨论。
明朝官制的特点之一是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的建立。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共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试范围涵盖经义、史书、诗文等各方面的知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被称为进士,他们在官场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明朝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公正,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
明朝官制的特点之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明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
明初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员和权贵的监察,防止他们私欲膨胀,保持政权的稳定。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军民合一的政策,将地方武装纳入中央军队统一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这一集权制度的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明朝官制的特点之三是官员的职责分工明确。
明朝设立了吏部、礼部、兵部等各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事务,官员之间的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专门负责监察官员和地方豪强,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职责分工明确的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保障政府的正常运转。
第四,明朝官制的特点之四是官员的选拔途径多样化。
除了科举考试外,明朝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选拔途径,如举荐、优贤、选举等。
这些途径的多样化,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才干的人才加入政府,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
同时,这也有利于防止科举考试的弊端,避免出现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情况。
第五,明朝官制的特点之五是官员的考核制度健全。
明朝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的表现和行为,对不称职的官员进行惩罚和处分。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举贤使能的政策,鼓励官员勤政廉政,奖励表现优秀的官员。
这种健全的考核制度,有利于激励官员努力工作,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明朝科举制的特点
明朝科举制的特点
明朝科举制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考试制度完善到位。
明朝开考前,举行全国性的“国家考试”,每
年有十几次监考,让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考试,这使得考试透明、
公平公正。
二、考试内容丰富多元。
考试内容的设置既有普通考试,也有研究内
容的考试,所参加的考试内容包括近代史、文学、哲学、天文数学等,还有一些对外文和外国政策的考试。
三、精英培养。
明代通过考试科举制度培养一大批来自社会底层的贫
夭子弟,扩大了招贤途径,提高了中国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
了中国精英层的整体素质。
四、科举制减少了官职的腐败行为。
明朝在科举制度上颁布了许多条例,要求考生必须仪容端庄,有修养,不得任意贪污受贿。
它促使政
府官员以更严格的态度来维护朝政,这促进了明朝政府的透明化,也
缓解了腐败问题。
浅析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浅析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作者:邓平摘要: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理学、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和“观政进士”四个方面为角度,浅析了我国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科举制度、学校教育、八股文、进士科、馆选庶出科举始创与隋唐,而后经历了宋元明清的发展,直到1905年废除。
每个朝代虽然都用的是科举制度,但每朝每代又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尽相同。
明朝科举制度,上承唐、宋、元三代,下启清朝,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讨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明朝科举制度的了解和研究,明朝时期的科举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这也正是本文要论述的。
一、学校教育为科举考试服务明朝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从学校学习的内容到科举考试内容的学习,科举考试方式方法的培训及各级学校教育的教学、管理、考核、奖惩以及通过科举入仕等诸多方面,都充满了浓厚的为科举考试服务的色彩。
《明史·选举志一》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正说明了学校作为科举取士的基础教育作用,明朝科举取士的过程也正是学校科举一体化的过程。
明朝的学校包括两大基本系统:在中央一级,即所谓的京师首善之区有国子学;在地方一级,按照行政区划,其级别依次为府、州、县学。
国学由三个分支即南京国子学、中都国子学、北京国子学。
国子学中的学员一般来自官僚子弟和平民中的德艺优秀者。
府、州、县学的诸生,只有通过岁贡和选贡进入到国子学当中才有机会被授予官职。
明朝万历年间,国子学已经达到能够垄断教育教学的所有层面。
而且自明初以来的中央国子学的学校功能是越来越为科举服务也愈益在形式和内容的衔接上靠近科举。
明朝地方学校的另一大系统是地方儒学——府、州、县学。
它承担着为国子学输送监生的责任和义务,在不同时期输送的名额都有一定的规定。
地方的府、州、县学同中央国子学一样纳入了科举的轨道。
当时的地方的府、州、县学无论是在督学之制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体现着其是为科举服务的。
浅析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对现代公务员的启示
目录摘要: (2)前言: (3)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程序 (5)二、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8)(一) 人才选拔途径逐渐一元化且科举与学校完全融合 (8)(二) 制度完备,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且更加规范化和程式化 (9)(三) 以八股文为格式,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命题 (9)(四) 科举不仅只限文科,而且也设武举 (10)三、明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现代公务制度的启示 (10)(一) 考试资格平等,放宽考试限制,扩大公务员录用视野.. 10(二) 合理设置考试内容,提高考试的科学性 (11)(三) 考试过程平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11)(四) 考试的内容评判平等 (11)(五) 录用平等,任用符实 (12)结语 (12)参考文献: (14)感谢: (15)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兴起至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在选择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录取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严密的要求和规范,明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一个顶峰状态。
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世袭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经过历时的选择,科举制度逐渐占据了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主流地位,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行政领域中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同时对其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明朝科举制度、发展、特点、我国现代公务员、启示2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兴起以后科举制度就作为一项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在科举制度产生前,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世袭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过历史的选择,科举制逐渐占据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主流地位。
科举发展到明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选择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录取方法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点,对其进行研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有诸多启示。
科举制度对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
I理论纵横I科举制度对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文/羊芷萱摘要:本文将科举制度与当今公务员选拔制度对比,希望吸收其优势,规避其缺点,以期完成对科举制度的超越,完善 公务员选拔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利弊公务员选拔制度法律体系完善启示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自此,在中国延续了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离科举制度废除已100多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这一重大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举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科举制度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所启示。
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比较(一)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297年。
(二)公务员考试制度是我国的公务员考试选聘制度(招 录制度)的简称。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而从根本上废除了干部职务终身制,解决了官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机关作风和服务意识。
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必须通过严格、公正的考试程序,方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政策,从而结束了公务员选拔的非制度性、非程序性和随意性。
这无疑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
从两个制度中不难看出,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存在共性。
科举制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本文将主要从科举制度的优劣方面进行探讨。
科举制度被废除100多年以来,人们用褒贬不一的眼光看待它,更多的是对科举后来趋向僵化的批评与指责。
不得不承认,科举被废有其必然性,但几乎贯穿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其合理性。
明代科举考试的纵、横向特点及现代启示
我们 首先 关注 的是 明代科 举考试 的纵 向层 级 。关 于 这 一问题 , 学术 界有 三级 、 四级 、 五级 等几种 说法 , 较 通 行 的观 点认 为 , 明代 实行 乡 试 、 会试、 殿 试 三级 考 试, 如 吴宣 德 《 中国教 育制 度 通史 ・ 明代 卷 》 、 王凯 旋
考试 科 目的广泛性 向注重纵 向的考试层 级 的严密 性
某种应 试资格 , 而科 名的概 念便应 首先加 以界定 。 齐 如 山在《 中 国的科名 》 一书 中说 : “ ( 科举 ) 造 成 了一 项
科名 的阶级 , 由秀 才到 状元 , 共 有 十几 种 名 词 , 这 些
转变 。相 应地 , 在 士人 的知 识结构 方 面 , 由多 元化 的 才 能表 现 逐 渐 向单一 化 的儒 学 ( 理学 ) 阐释 转变 ; 而 在社 会 心 理 方 面 , 则 由多元 的价值 认 同向较 为 单 一 的功名 崇 拜转 变 。这 一 趋 势开 始 于宋 , 至 明清 发展
《 明代 科举 制度 考论 》 等均 持此说 。 刘海 峰则 认 为“ 明
清 时 期科 举 大体 分 为 童 生 试 、 乡试 、 会 试 和 殿 试 四 级” , [ 1 郭 培 贵 将科 考 、 乡试 、 会试 、 殿 试 和庶 吉 士 考 试作 为 明代科举 考试 的五 级体 系 。[ 2 ] 笔者认 为 ,在科举 考试 体 系 中是 否构 成一个 独
明代 科 举 考试 ,典 型地 体 现 了上 述 变 化趋 势 。
作者简介 : 周勇 , 男, 四 川 泸州 人 , 湖 南 文理 学 院 文 史学 院副 教 授 , 文 学博 士 , 主 要 研 究方 向 为 明 清 文 学 、 明 代 科 举 与 文 学
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启发
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启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土地上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科举制度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隋代开始便拉开了帷幕。
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才退出了以前三百多年历代王朝都籍由此方式选拔任用官史的历史舞台。
这在一千三百多年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其它各国都争相效仿。
它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官史的政治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的公务员考核录用制度脱胎于科举制,经过发展、完善,最后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也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进入了法治化阶段。
然而任何一项制度的存在,在其有点背后一定有与之对立的缺陷存在。
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加以分析借鉴,吸收其有利的经验,摒弃其封建残渣,为当今公务员录用所用。
(一)科举制的作用1.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回顾这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一项薄弱的人权在科举制度上可以得到一点细微的体现。
它的最初作用,是改变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不合理现象,使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更趋于公平、公正性,让贫寒士子也有机会参政。
随着制度的演变,更多的积极作用逐次体现出来:第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二,科举不仅为中国历代发掘了大量的人才,对普及知识、促使教育体制向完善迈进也起到积极作用;第三,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管理效率。
2.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如果不看科举考试的内容,而只看科举的制度,那么无疑它是先进的。
可以屹立在中华一千三百年之久,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然而再好的制度及政策,都是由人来贯彻执行。
当操作上越来越腐化,考试内容越来越僵化的时候,这个制度也终将会走向绝境。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场科举考试不曾添加过人为的干扰因素,徇私舞弊、取士不公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在市井街巷。
观古以知今。
科举制度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优劣之处,但它依然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浅论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浅论科举制度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作为一种社会精英选举机制,科举制度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科举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尤为重大,同时也塑造出有科举制烙印的中国式公务员制度。
研究公务员制度发展与完善必定离不开对科举制的探究,对科举制进行辨证性剖析,分清利弊,扬长避短,对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有着创造性启发。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制度、影响、启发一、科举制度是公务员考试的历史渊源科举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善于宋代,程式化于明清。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为定期举行、自由报考、逐级考试、以考试结果定去留。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公平、公开、公正地选拔官员,从而为历代的封建朝廷网罗了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官吏。
1、科举制实行“怀牒自进”,自由报考的原则。
它的产生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格局,为庶出寒门的才学之士开辟了一条宽广的仕进之路。
与以往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合理的多。
2、其二,实行“平等竞争,择优入仕”的录用原则。
第一次撇开了血缘、门第、出身、家世等先赋因素,而将学问这种成就取向的因素作为官员录用的基本标准。
同时,严格的科举考试法规保证应试者的公平竞争。
3、在科举制度下,造成了精英层之间及社会上下层之间的流动性。
科举制行成了社会精英的再生机制。
功名、地位与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获取,从此以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基础。
在科举制度下,教育达到近代以前最为广泛的普及与提高。
4、科举制强化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使社会价值高度一体化。
儒家学说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保证了录用对象在思想上与统治阶级保持一致,在政治上符合标准。
经过长期的渗骨人髓式的思想灌输,最终使得儒生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统治集团的政治目标完全融于一体。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不单改善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而且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有才能的人士。
浅议科举制度对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
浅议科举制度对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本文阐述了科举制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分析了我国公务员现行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借鉴科举制度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对策。
要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全国统一或者统一分级考试;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促进考试内容多样化、合理化,提高公务员招考的科学性;要建立独立的考试部门,增强公务员招考的公平与公正性。
标签:科举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问题;启示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肇始于隋朝,1905年废止。
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把政权和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途径,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提高了封建国家的管理效能。
虽然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它的贬过于褒,但无可厚非的是这个在中国流传上千年的制度,仍然包含很多合理之处,尤其对我国当前公务员的录用及考核制度有较多可借鉴之处。
当前,有关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各项法规制度正逐步趋于完善,但考试录用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由于公务员考试成为热门,如果没有好的制度规范,势必会对社会的公平公正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分析科举制度的运行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科举制度的含义及其影响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的最初目的是为政府从社会中提拔人才,破除贵族世袭现象,拓宽官吏来源,优化朝廷用人体系。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较为公平、公开及公正的选才办法,体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
后来东亚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日本科举的废除甚至还要在中国之后。
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
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
明代科举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社会选拔性制度,它构成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其发展以及背后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明代科举系统发展中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把学习考试作为选择官员考试的主要方法,从而强调考生的学习努力;二是官职的文字考试内容的不断完善,以促进封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三,关注招贤纳士,以人“民本”为尊。
在明代科举发展的过程中,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受到强调,把考生的智力学习与服务于国家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更注重择优和挑选,有效地把天赋优秀的人才通过官制进行荐推出来。
此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文化继承和发展,明朝实施了文字考试制度,以此提升国家人才的文化头脑,增强国力。
回顾明代科举,历史的启示比实际的发展更重要。
一是要强调把学习作为强国的重要基石,考试制度的科学完善,背后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压力,这些压力可以把优秀的人才通过考试准入获得公共职位;二是要注重文化传承,使人才成为全新的文化空间,从而促进文化发展;第三,要注重招贤纳士,把优秀的人才紧密地结合新的社会秩序,将其培养成新的精英人才。
明代科举的发展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启发我们,一方面应不断加强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获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应重视人才培养,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因此,借鉴明代科举的发展,充分发挥它的动力,对现时的导引教育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前言: (3)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程序 (5)二、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8)(一) 人才选拔途径逐渐一元化且科举与学校完全融合 (8)(二) 制度完备,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且更加规范化和程式化 (9)(三) 以八股文为格式,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命题 (9)(四) 科举不仅只限文科,而且也设武举 (10)三、明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现代公务制度的启示 (10)(一) 考试资格平等,放宽考试限制,扩大公务员录用视野.. 10(二) 合理设置考试内容,提高考试的科学性 (11)(三) 考试过程平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11)(四) 考试的内容评判平等 (11)(五) 录用平等,任用符实 (12)结语 (12)参考文献: (14)感谢: (15)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兴起至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在选择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录取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严密的要求和规范,明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一个顶峰状态。
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世袭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经过历时的选择,科举制度逐渐占据了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主流地位,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行政领域中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同时对其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明朝科举制度、发展、特点、我国现代公务员、启示2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兴起以后科举制度就作为一项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在科举制度产生前,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世袭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过历史的选择,科举制逐渐占据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主流地位。
科举发展到明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选择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录取方法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点,对其进行研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有诸多启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步入了繁盛时期,无论是在成果的迅速增加,视野的扩大,内容的拓展,还是在许多方面的研究深入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之后研究方向多是对明朝科举制度发展的概述进行了研究,列如,王凯旋先生的博士论文《明代科举制度考论》及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郭培贵对其的评书,加深了人们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于科举制度在传统皇权专制,官僚体制中的定位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再如,张德信先生长期研究明史,著有《明代官职年表》、《明朝典制度》、《明史研究》、《明朝科举制度述论》等等,其中《明朝科举制度述论》中对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同时把明朝科举制度放到社会历史的演变中,对它的继承、发展变化及特点、弊端进行了考察。
其次在其弊端的研究更是屡见不鲜,如郭培贵先生的《论明代开机制度的发展及消极影响》深入分析明代科举制度考论的发展及消极影响,加深人们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认识。
还有王若梅的《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其负面影响》、宗韵的《明代人才选拨制度的特点及弊端》等等,都对明朝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研究。
最后,对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深入到各个方面,如王凯旋先生的《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论述》一文中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再如方媛的《明代科举与教育一体化对其政治风气的影响》一文中对明朝科举制度与教育一体化就行了概述从而深入分析对政治风气的影响;再如王天平的《有明代科举考试卷看古代科举及选用制度》一文中,从科举考试的试卷分析明朝科举制度;再如胡3海义《明代科举史的分期研究》一文中对明朝科举制度的历史分期进行了研究;再如朱子彦的《论明代中期科举改革(以嘉靖朝为中心)》一文中,对嘉靖一朝的科举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再如黄明光的《论明代科举制度对自然科学的间接影响》分析研究了科举制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还有其他各种对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层出不穷。
本文,首先在对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进行简单概述,再由此分析总结明朝科举制度的各种特点,进而来分析对我国现在公务员的启示。
4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程序科举制度是自隋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多年。
其中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鼎盛时期(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创制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时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元末以来的动乱。
明太祖在即位以后,改变了元朝的一些政策,为了巩固新建的明王朝,他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经验,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而实行招揽人才的科举制度则更是如此。
特别是为了解决新王朝建立之初,人才极为短缺的状况,迫切需要大批的人才,以稳固封建统治,巩固朱明王朝。
1、明初的荐举制明太祖在统一明朝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在他即位以后,便极力地笼络人才。
由于当时国家初定,各项制度还没有完善,为了获取人才,他采取了荐举法。
洪武六年,下诏曰“: 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1而且把荐举优秀的儒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治国要靠制度,治国理政的各项制度是儒士们制定的,而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且主要是靠儒士们去推行”○2“致治之道在于任贤”○3在洪武十五年以后,更是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天下郡县访求经明行修之士,年七十以下,三十以上,有司以币聘之,送至京,共论治道,以安民生”○4由于上述措施的有力实施,“征至秀才不下数千”○5明太祖因此获得了大批的人才,对于明朝的巩固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太祖强调将来治国“必选用贤能,以隆治化”○6这也可以说明荐举制的○1《明史卷七十一》,张延玉,中华书局,1974○2《明代科举图鉴第一卷》,龚笃清,长沙,岳麓书社,2007○3明太祖实录卷六十[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4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5明太祖实录卷十四[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6[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5的作用。
这一做法也的确收到了成效,获得了大批人才,如当时的名士刘基、宋濂等人。
2、明朝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由于元朝对科举不太重视,以及以吏入仕,导致人才的匮乏,明太祖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竟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录。
才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
风俗之弊,一至于此。
”○1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明太祖深感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1367 年,即吴元年“下令设文武科取士”○2这是明朝科举制设立的最初诏令, 此时明朝尚未建立, 但是已经很重视科举制度了。
1368 年,明太祖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明王朝。
在1369 年,即洪武二年令天下府、州、县各建儒学明太祖亲自制定了天下的儒学教学和管理制度, 规定了学校具体课程的设置,学官的俸禄,无求实才,因此可以看出明太祖不仅在指导思想上把兴学校置于治国之本的地位, 而且所采取的兴学措施也最为切实际,这些做法,成为明代地方的官学发展超越前代的重要原因, 这也为明朝科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洪武三年,即1370 年,诏曰“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
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
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3正式确立了科举制,随后便在京师行省各举乡试,录取了大部分人,而且还诏令“高丽、安南、占城,诏许其国士子与本国乡试,贡赴京师。
○4”即允许藩属国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也录取了一些藩属国的举人到京师参加会试。
1371 年,即洪武四年,在京师举行会试取中一百二十名,明太祖在奉天殿亲自进行了策问。
这次一共录取了120 名进士,授予第一名吴伯宗为礼部员外郎, 其余的也都各自授予了相应的官职。
这样一来,科举制度便在全国正式确立起来。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既而谓所取多俊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
使科举制度出现一些弊端,选拔不出实用型人才。
“乃但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
○5”○1、○2、○3、○4、○5明太祖实录卷二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转引>6停止了科举考试,而用察举制度代替了科举制度。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又复设科举制度,在洪武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之后荐举制逐渐被废除,从而最终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使之成为了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二)、明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个台阶, 乡试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参加由提学主持院试,院试合格,就成为了正式的官学学生,也就是所说的“生员”,俗称“秀才”。
进入了士的行列,享受了一些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
取得秀才的资格“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一个必要前提”。
乡试“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属于省一级的考试,乡试的地点“直隶于京府,各省于布政司”乡试每逢三年的子、午、卯、酉年的八月举行,在初九日为第一场。
因为在秋天举行,所以又被称为“秋闱”。
乡试考试的主考人为二人,同考四人,由翰林担任,考官一般被称为“内帘官”,具有较高的地位及声望。
乡试一共考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天进行,乡试的时候,对考生有严格的规定:他们只能待在贡院的一个个号房里,门被锁上,吃住都在里面,考完试之后才被放出,而且进去之前还要经过严格的搜身,以防止作弊乡试考中的人成为“举人”,这就取得了参加下一阶段考试即“会试”的资格了○1。
便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了。
2、会试会试是明朝科举考试的第二个台阶,会试在京举行,会试属于中央一级的考试,在京城的礼部举行,会试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直接决定了日后的命运,因为如果通过了会试,就有了进入仕途的资格了,会试在辰、戌、丑、末年举行,在每年的二月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
会试地主考以及副主考都由翰林出身的人担任,会试录取的比较严格,大概是平均300 人左右,录取的人都称为贡士,可以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了。
3、殿试○1《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陈梧桐,P31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7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台阶,也称廷试,在皇宫的奉天殿前,由天子亲自担任主考,当天就考完,考试的内容为策论一篇,考察实际的能力,没有淘汰的人,录取的人称为甲榜,名次分为三甲。
给予相应的官职。
4、八股文明朝科举考试的科目沿用了唐朝和宋朝的旧制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以四书五经为主,在考试形式上最主要的是八股文,由明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访宋经意,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