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味子在《脾胃论》中的运用
中药材五味子临床应用

中药材五味子临床应用五味子,又称五味莲子,为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中药材之一。
五味子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故名五味子。
五味子在中医药理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临床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本文将探讨五味子的相关知识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味子性味归经五味子性平,味辛、甘、酸、苦、咸,归心、肺、肝、肾经。
其中辛味具有温散寒湿、散寒止痛的作用;甘味具有润肺生津、补中益气的功效;酸味具有收敛涩精、固肾安胎的作用;苦味具有燥湿祛风、清热解毒的功效;咸味具有软坚散结、行水利湿的作用。
根据五味子的性味归经特点,中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灵活运用五味子进行治疗。
五味子临床应用1. 调理肝脏:五味子具有清肝明目、理气止痛的功效。
在临床上,五味子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同时,五味子对于改善视力、减轻眼疲劳也有一定作用。
2. 补肾填精:五味子具有壮阳补肾、益精填髓的作用。
对于男性性功能减退、精子不足等问题,五味子可以作为辅助保健品使用。
同时,五味子还可用于治疗肾气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3. 润肺止咳:五味子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
在临床上,五味子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对于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4. 调和脾胃:五味子具有健脾开胃、调中止泻的作用。
在中医经典中,“五味子生津开胃,健脾开胃”为人们所熟知。
五味子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5. 美容养颜:五味子对皮肤有一定的护肤美容作用。
五味子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具有抗氧化、美白肌肤的功效。
常饮用五味子汤水,可使皮肤紧致有光泽。
在正确定位五味子的作用风味的同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或者滥用五味子,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在使用五味子时,应根据医师的建议和指导合理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综上所述,五味子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材,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五味子的理性应用,可以更好地调理人体脏腑功能、维护人体健康。
五味子的各家各论

10.《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
11.《药品化义》: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盖肺性欲收,若久嗽则肺焦叶举,津液不生,虚劳则肺因气乏,烦渴不止,以此敛之、润之,遂其脏性,使咳嗽宁,精神自旺。但嗽未久不可骤用,恐肺火郁遏,邪气闭束,必至血散火清,用之收功耳。
12.《本经疏证》: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之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有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
6.《丹溪心法》: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
7.《本草会编》: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8.《纲目》: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9.《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

摘
要
( 胃 ) 僻 论) 中所用药物有 补 中益气类、 清热泻火类 、 疏风解毒类 、 阴生津类 、 中散寒类 、 湿理气类 、 养 温 化
平肝熄风 类、 宣肺祛痰类 、 活血化瘀类 、 收敛止血类 、 凉血 止血类 、 消食导滞类及其他 类, 其用药具有①补脾升脾 阳 ,
兼泻阴火; ②分主辅 , 重引经, 兼顾四气; ③师古法, 不拘泥 , 善创新 意; ④药量轻, 用风 药, 改散扶 胃等特 点。
点:
.
2 1 补脾 胃升脾阳 , . 兼泻“ 阴火 ” 《 胃论》 复地 强调 , 脾 反
许多慢性疾病 制定 了有效 的治则方药 , 涉及病 种广, 实用 价
值高。 究 《 胃论》 研 脾 的用药特 点, 有助 于探 讨李东垣 的学术 思想和对脾 胃学说 的进一步研究 。笔者不揣浅陋就此谈谈
膏、 知母、 寒水 石。淡渗利湿类 : 茯苓 、 猪苓 、 泽泻 、 防己、 滑
石、 灯芯草 、 车前子 。养 阴生津类 : 熟地黄 、 生地黄、 五味子、 天 门冬、 门冬 。温中散寒类: 麦 附子 、 肉桂、 干姜 、 茱萸、I 吴 』 l
乌、 丁香、 茴香 、 川花椒、 胡椒 、 草豆蔻 、 白豆蔻、 益智仁 。 化湿
黄芩 ; 阳下陷严重者加羌活 、 清 防风 、 葛根 、 叶: 荷 阴火上升
蚕、 天麻 、 全蝎 。宣肺祛痰类 : 桑皮 、 桔梗 、 杏仁 、 紫菀 、 冬 款
花、 葶苈子 、 佛耳草 、 半夏。 活血祛瘀类 : 桃仁、 红花、 苏木、 丹
者加酒炒黄连 、 黄芩 ( 泻心火) 盐水炒 黄柏 、 、 知母 ( 降肝肾离 位之相火) 伤津加麦 门冬、 ; 五味子 ; 肝郁加 白芍 、 青皮 ; 气滞
浅析五味子在《脾胃论》中的运用

东垣 先生 不仅 继 承 了 《 经 》 仲 景 学 术 思 想 , 与 其 内 、
老 师 张 元 素 一 样 ,对 唐 代 孙 思 邈 亦 推 崇 有 加 。 东 垣 先
哀 宗天 兴元 年 ( 2 2年 ) 蒙军 二 围汴 京 。 《 十 四史 13 二
・
金史 》记 载 当 时 河 北 大 饥 ,人 至 相 食 ;汴 京 大 疫 ,
凡 五十 日 ,诸 门 出死 者 九 十余 万 人 ,贫 不 能 葬者 不 在
是 数 。 东 垣 先 生 认 为 此 疫 不 是 伤 寒 , 用 治 伤 寒 的 方 法 是 错 误 的 。 他 通 过 治 疗 实 践 创 内 伤 学 说 ,认 为 劳 役 所 伤 、饮 食 不 节 、 寒 温 不 适 , 脾 胃乃 伤 ; 内 伤 脾 胃 , 百
1 五昧 子功效
11 益 气 生津 , 泻 丙火 ,补 庚 大 肠 ,益 五 脏之 元 气 : .
脾 胃肺 三 脏 , 湿热兼 夹 而 制 ; 人参 芍药 汤 用 治 暑天 脾 胃 虚弱 , 气促 憔 悴 。而麻 黄 人 参 芍 药 汤 则 是 人参 芍 药 汤 合 麻 黄汤化 裁 , 治虚 人表 有大 寒 , 用 壅遏 里热 。
《 胃论 》书 中运 用 五 味子 多 与 人 参 、麦 冬 相 配 , 脾 方名 生 脉 散 ,人 云 该 方 出 自东 垣 先 生 《 内外 伤 辨 惑
论》 ,实 则 出 自其 师 张 元 素 之 《 学 启 源 》 药 类 法 象 医
篇 十七 ,“ 门冬气 寒 ,味 微苦 甘 ,治肺 中 ( )火 , 麦 伏 ( )气 欲绝 。加 五 味子 、人 参 ( ) 味 ,为 生 脉 散 , 脉 二
五味子的临床应用与应用

五味子的临床应用与应用五味子,又称五味花椒、红果子、草果,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辛、甘、温的性味。
五味子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调养身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下面将就五味子的临床应用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五味子的临床应用1. 暖肺止咳五味子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临床上,五味子可以用于治疗寒冷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
五味子研粉后,可以与蜂蜜混合服用,能够有效缓解咳嗽症状,促进痰液排出,有助于恢复呼吸系统功能。
2. 补肾壮阳五味子对于肾阳虚有明显的补益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五味子具有固肾止泻、滋阴壮阳的功效。
常用五味子泡酒或熬粥食用,可以增加人体的阳气,提升性功能,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等不适症状。
3. 调理消化五味子对于肠胃功能不佳的患者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五味子具有增加胃液分泌、促进消化的功效,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胃胀、腹泻等症状。
制作五味子煎剂或饮片,能够舒缓胃肠道不适,促进营养吸收,维护肠胃健康。
二、五味子的应用1. 中药煎剂五味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在中药煎剂中,五味子常常与桂枝、干姜、黄芪等药物一起使用,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感冒、哮喘、肠炎等。
药剂煎煮后,既可以口服,也可以外用。
2. 食疗调理五味子还可以用于食疗调理。
将五味子研磨成粉末,可以加入食物中,如煮粥、炖肉等。
通过食物温补的方式,可以达到滋养身体、调养脏腑的效果。
但需注意适量,不可过量食用。
3. 酒类制品五味子也可以用于制作酒类制品。
将五味子与黄酒、白酒等搭配,进行浸泡或煮沸,制成五味子酒或五味子醋。
这些酒类制品不仅香甜可口,而且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适合用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综上所述,五味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多种功效,如暖肺止咳、补肾壮阳、调理消化等。
同时,五味子的应用也多样,可以制成中药煎剂、用于食疗调理、制作酒类制品等。
在使用五味子时,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合理使用,避免过量或使用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五味子在临床医学的应用

五味子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五味子,又名五味真子,是一种中草药,常用于中医临床医学中。
据古籍记载,在中国古代,五味子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现代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促进消化等。
下面将就五味子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味子的性味归经五味子味辛、苦,性温,归肺、肾经。
在中医理论中,五味子的性味归经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起到了指导作用。
根据五味子的性味特点,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用法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五味子的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五味子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五味子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2. 抗氧化作用:五味子中的活性成分对抗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延缓衰老,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3. 促进消化:五味子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4. 抗过敏:五味子中的化合物对过敏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三、五味子的临床应用1.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五味子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化痰止咳、平喘止嗽的作用。
2. 改善免疫功能:五味子中的活性成分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用于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3. 缓解消化系统不适:五味子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痛、消化不良等,对于胃寒、脾弱的患者尤为适用。
4. 辅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五味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焦虑症、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四、五味子的药物相互作用五味子具有一定的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在使用五味子的同时需避免与以下药物同时使用:1. 不宜与苦寒药同用:与苦寒药同用会导致气滞痞满,不利于五味子的疗效发挥。
2. 不宜与酸涩药同用:与酸涩药同用会导致气滞内结,影响消化吸收,减弱五味子的效果。
3. 不宜与橙皮类药同用:与橙皮类药同用会导致气机不畅,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
中医五味学说如何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五味学说如何调理脏腑功能中医五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食物和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而这五味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合理地运用五味,可以有效地调理脏腑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酸入肝,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对于肝来说,酸味能够收敛肝气,防止肝气过度疏泄。
比如,五味子就是一味酸味的中药,常用于治疗因肝虚导致的自汗、盗汗等症状。
在日常饮食中,山楂、乌梅等酸味食物适量食用,也有助于滋养肝脏。
但酸味食物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的流通。
苦入心,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
心主火,炎热的夏季容易导致心火亢盛,此时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能够清心泻火,缓解烦躁、失眠等症状。
黄连是苦味的中药代表,常用于治疗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等病症。
然而,苦味食物过量食用,可能会损伤心气,导致心气不足。
甘入脾,甘味具有补虚、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甘味食物能够滋养脾胃,增强脾胃的功能。
像大枣、山药、蜂蜜等甘味食物,是健脾益胃的佳品。
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甘草等甘味药物,能够补中益气,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过多食用甘味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气滞,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辛入肺,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辛味食物能够宣发肺气,促进肺气的宣通。
生姜、葱、蒜等辛味食物,在感冒初期,适量食用可以帮助驱散风寒,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麻黄、桂枝等辛味中药,常用于治疗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病症。
然而,辛味食物食用过量,可能会耗气伤津,损伤肺气。
咸入肾,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肾主水,藏精,适量食用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有助于滋养肾阴。
芒硝等咸味中药,常用于治疗便秘等病症。
但过食咸味,则会损伤肾阴,导致肾的功能失调。
在实际的调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以及季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

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数则。
标签: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中医;临床应用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从《神农本草经》、《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开始,到历代医家方剂,其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
在后世医家的临床应用中往往注重药物四气(寒、热、温、凉)在临床中的运用,忽视了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
本文从五味理论的历史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并举医案数则。
1理论渊源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分析总结中药性质的中药药物学体例。
自此之后在各种中药书籍中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之说。
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以补肾虚。
从阴阳属性上来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為阴,淡味渗泄为阳。
”从气味厚薄上分阴阳认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2临床应用中医治疗疾病是调理脏腑功能,也就是说,运用中药使因疾病而导致紊乱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五味理论,如《内经·藏气法时论》所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是以药物五味调理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高度概括。
徐文兵五脏有虚损,可用五味补

徐文兵五脏有虚损,可用五味补一直以来,可能你只知道所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却不知道这些东西吃下之后,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为什么有些东西吃了会上瘾?为什么有的人爱吃甜的,有的人爱吃酸的,有的人却爱吃辣的?相信看了徐老师关于五味的解释,了解了五味的补泻,你的这些疑惑都将被解开。
甘味(甘、淡、甜)对人有什么用要说五味,就要先从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味道——甘开始说起。
甘味又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补脾胃的。
脾胃虚弱的人(通常指那些肌肉消瘦,嘴唇薄,胃壁薄,吃东西不消化、不吸收的人),就需要补脾胃。
困难时期大家没有东西吃,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逃荒要饭,这时候也需要补脾胃。
1.甘味能补脾胃李东垣写了一本书叫《脾胃论》,他是金元时代的人。
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当时(也就是在元朝实现大一统之前),人们整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所以李东垣当时用补脾胃的方法救了很多人。
现在的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饮食质量也变好了,这个时候可就不能再大补脾胃、多吃甜的东西了。
2.甘味过多会削弱肾和膀胱的功能有补就有泻,但是,大补脾胃的后果是什么呢?补了脾胃就会泻肾和膀胱,削弱肾和膀胱的功能。
大补脾胃后有什么具体的症状?就是排尿过频(比如吃西瓜会不停地排尿,喝水多了会不停地起夜……)、早泄、骨质疏松、牙疼、牙龋齿,或者牙变成碎片……经常听到有人劝我们多喝水,很多医生也会这样嘱咐我们。
但是水喝多了会伤肾。
很多人喝水喝到最后,就出现了憋不住尿,或者是一咳嗽就会排出尿的症状。
还有,饮水过多的糖尿病患者到后期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不停地喝水、不停地排尿。
因为他们喝进去的水存不住,只会以尿的形式排出来,不能变成体液,不能生津,因而也无法止渴,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越喝水越感觉渴。
3.甘味能缓肝急什么叫缓肝急呢?肝是克土的,这就好像别人来打你,然后你用一个很厚的棉花垫子垫着,这样就会有一个缓冲的作用,甚至都不会感觉到疼痛。
中药养生五味子的健脾作用

中药养生五味子的健脾作用五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养生。
其中,五味子的健脾作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五味子的药理作用、应用范围以及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味子的药理作用五味子为五味科藤本植物,其主要成分包括五味子甙、五味子醇、五味子酸等。
据研究,五味子具有以下主要药理作用:1. 健脾开胃:五味子可以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有助于消化。
其独特的酸甜味可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2. 补肝益肾:五味子对肝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以调节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肾脏排毒功能。
3. 安神益智:五味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并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4. 抗氧化:五味子富含多种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预防衰老和各种慢性疾病。
5. 抗炎镇痛:五味子具有一定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二、五味子的应用范围由于五味子的多种功效,它在中药养生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健脾养胃:五味子可以帮助消化,增加食欲。
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2. 养肝护肝:五味子可以调理肝脏,增加肝细胞再生能力,对于肝气不舒畅、肝炎及肝功能损伤等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3. 安神助眠:五味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包括用五味子泡水饮用或者用五味子熬粥食用。
4. 抗衰老防病:五味子富含抗氧化剂,可以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包括将五味子研粉食用或者加入茶水中。
三、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除了将五味子直接食用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健康养生方法可以利用五味子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1. 养心安神:将五味子研末,加入蜂蜜调匀,每日早晚各食用一勺。
可以帮助舒缓压力,改善焦虑和失眠等问题。
2. 健脾消食:将五味子与糯米一同煮粥食用。
五味子的配伍与应用

五味子的配伍与应用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肾、心经。
本品五味俱备,唯酸独胜,虽曰性温,但温而能润。
上能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以固涩下焦,内能益气生津、宁心止烦渴,外能收敛止汗,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神的功效。
临床可用于:肺虚久咳、气短喘促、肾虚精滑、五更泄泻、自汗、盗汗、津枯口渴,以及心虑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证。
1、五味子配伍五倍子。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入肺、大肠、肾经,本品药性收敛,既能敛肺止咳、降火化痰,又能收敛止汗、涩肠止泻、涩精固脱、收敛止血,二药合用,益肾固精、敛汗止汗、涩肠止泻益彰。
2、五味子配伍乌梅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止汗、生津止渴、养心安神、涩精止泻;乌梅味酸,清凉生津、益胃止渴、敛肺止咳,二药合用,养阴强心、敛肺止汗之力增强。
施今墨老中医爱用此对药,配伍比例为l:1;3、五味子配伍酸枣仁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渴、敛汗涩精,药理研究证实它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智力活动。
酸枣仁酸平,内补营血安神志、外敛营阴止虚汗,为宁心安神、固敛虚汗之要药,二药合用可治证属阴血不足所引起的心神秘不宁、惊悸失眠、烦躁多汗等。
4、五味子配伍干姜五味子以酸涩收敛为主、干姜以辛散温开为要,二药一收一散、一开一阖、互制其短而展其长。
敛不碍邪、散不伤正,利肺气、平喘逆、化痰饮、止咳嗽甚妙。
五味子、干姜伍用见于《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
5、五味子配伍细辛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五味子酸敛又制细辛之辛散,二药一散一敛、相互制约、止咳平喘甚妙。
古人谓:五味子之敛、细辛之升发,二者参合,则升降灵而咳喘自止矣。
6、五味子配伍麦冬、人参《千金方》生脉饮。
麦冬甘寒滋阴、清肺泻火、清心除烦,人参不寒不燥,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挽救虚脱之功,还能益心安神,三药合用治疗心阴不足、气阴两虚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心悸怔忡、体虚多汗、脉虚等症。
7、五味子配伍制大黄五味子用于肝炎恢复期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久不恢复,效果较佳;制大黄用于急性肝炎,祛湿热效果颇佳。
五味子代茶饮,补足心、肝、脾、肺、肾

五味子代茶饮,补足心、肝、脾、肺、肾今天讲的这味中药非常独特,酸、甘、辛、苦、咸,五种味道它都有,这味中药就是五味子。
五味子有哪些功效呢?五味子,五脏都能补。
药王孙思邈曾说过:“五味子能补五脏之气。
”《本草纲目》里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说:“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第一,它能补肺。
久咳的人,可以用点五味子泡水来喝。
中医有句话叫久病必虚。
咳嗽反反复复老不好,这是肺虚,肺气不断往外散,收不住。
肺是华盖,它就像一口钟,钟可以从外面撞,也可以从里面撞。
肺气降不下去,老往外散,往上冲,这就好比从里面撞钟一样,钟受到撞击会发出剧烈的声响,在人体而言,就是咳嗽。
五味子虽然五味俱全,但是酸味独盛,《内经》里面提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五味子可以收敛肺气,实际上是通过敛肺来达到补肺的目的,就是把人体的这些很宝贵很精华的东西收住,让它不那么散。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久咳,初咳的人不要用,容易闭门留寇。
为什么这么说?咳嗽最初可以看作是身体的一种排邪反应,可能是因为有寒,也可能是因为有热,总之,就是有邪气侵袭肺脏了,要通过咳嗽的方式给它排出去,这叫驱邪外出。
五味子有收敛的作用,它一去,这个邪气就被收在了体内,想出也出不去了。
所以说,尽管都是咳,但是因为咳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治法也不一样,久咳是虚症,要补,要把受损的脏器补回来。
初咳是实症,要攻,要把邪气赶出去。
第二,它能补心。
心气虚的人容易失眠,这种失眠有什么特点呢?明明很累,但就是睡不着,或者说睡不沉,稍微有点儿动静就要醒过来。
这说明心神没有潜藏下来。
在中医里,心是藏神的,心气虚的人管束不住心神,心神老在那儿溜达,能有好觉睡吗?当然没有。
五味子可以补心气,心气足就能把外散的心神收回来,就用五味子泡水喝,坚持喝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睡眠变好了,呼吸也变深沉了。
爱出汗的人也可以用五味子泡水喝。
中医把出汗多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汗,一种是盗汗,白天汗多叫自汗,晚上汗多叫盗汗。
浅谈五味子打碎应用的重要性

浅谈五味子打碎应用的重要性568实用医技杂志2006差鲞塑塑旦型坚!:!!:!!:!!部哕音减少,血气分析好转等的时间和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文治疗组总有效率94.O,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8.7,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O.05),说明酚妥拉明,地高辛加营养支持是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的理想方案.参考文献:[1]丁全福.药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 135—138.[23叶任离.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3]钮善福.慢性呼吸衰竭的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4):236.[4]陆如山.慢阻肺度肺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4):218.(收稿日期:2005-11-05)浅谈五味子打碎应用的重要性刘春玲(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2)[关键词]五味子;打碎;重要性[中图分类号]R28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6)04-0568-01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还有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sphentheraRehd.etwils的成熟果实[1].它们都具有收敛固涩,生津益气,补肾宁心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五味子有镇咳祛痰,降转氨酶,扩张血管,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镇静,抗溃疡,抗衰老的作用.因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药典明确规定:五味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笔者就此调查过几十家医院和药店,发现五味子打碎应用的不过十分之一.那么五味子打碎用有什么好处呢?就此作一下阐述.1历史沿革古代医家在长期I临床应用中早已认识到五味子打碎应用的好处.早在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就载有"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为两片".东汉张中景《金匮玉涵论》中也有"五味子, 碎用"的记载.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有"五味子,打破" 用.明《本草蒙荃》中有"五味子,宜预捣碎,方投煎"的论述, 清代蒋仲芳在《医家说药》中有"五味子,凡用打碎"的论述. 由此可见,五味子打碎应用,历史久远.早就为历代医药家所沿用的人药方法.2药理研究五味子以辛甘酸苦咸五味俱全而得名[2].果肉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糖类,味酸甘.种子中主要含有挥发油,脂肪油,味辛酸微有咸味.清代杨士泰《本草述钩元》中指出:"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皆具,人药,不去核,必打碎核,方五味备."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言:"五味子酸咸人肝而补肾,辛苦人心而补肺,甘人中宫益脾胃."其辛甘主升浮,苦酸咸主沉降,因而五味子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由此可见五味子核中辛苦咸三味是发挥其全部功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五味子的核壳质地坚韧,不打碎人煎剂,核中有效成分无法煎出.所以五味子用时必须打碎.从化学方面来分析口],其核中含有挥发油,脂肪油,木脂素等有效成分.种子的非皂化部分含有五味子素等三种结晶性物质.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的种核所含有效成分与其临床药效是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第一,五味子种仁醇提物可延长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抑制动物攻击行为,对抗电休克和化学性惊厥,这说明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第二,五味子素对人的注意力,智力,协调动作及体力活动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口服五味子5g~i0g即可显效.这与五味子适应原样作用和滋补强壮作用密切相关.第三,五味子种仁醇提物有保护肝细胞作用.可以抑制转氨酶释放,使ALT活性降低,能明显诱导小鼠和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活性, 增加肝脏解毒能力.这是五味子保肝降酶作用机制所在,而果肉醇提物却无此疗效.第四,五味子种核的挥发油以及五味子索有镇咳作用,五味子素对呼吸中枢具有直接的兴奋作用,这与五味子治肺虚咳喘作用密切相关.第五,五味子种仁提取物即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也能加强其抑制过程,增加神经调节的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从以上几点分析,五味子种核所含有效成分是五味子赖以产生l临床疗效的重要物质.这些成分只有打碎后才能煎出.因此,只有充分打碎才能提高煎出率.3试验依据取五味子40g,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直接放人煎锅,另一份打碎后方人煎锅.各加水500ml,浸泡2Omin,用同样的火候,同时煎煮30min.滤出药液,观察残存药渣,发现未打碎的五味子,果肉膨胀破裂,内部种子完好无损,药液清稀.而打碎的五味子药渣破碎成糊状且数量明显减少,药液浓稠. 取出两份药渣,放人烘箱,烘干后称重.未打碎的五味子药渣重l3,5g,其煎出率为32.5,而打碎的五味子药渣只有9.4g,煎出率为58.口尝两份药渣,末打碎的其味酸而辛苦,打碎煎煮的味淡而微酸.由此可以看出,五味子打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五味子打碎应用于I临床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碎煎煮才能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要严格按药典要求对五味子进行科学合理的炮制,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4:169,[2]郝近大.鲜药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3.[3]沈映君,李仪奎.中筠筠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4.I收稿日期:2005—10-26)*作者简介:刘春玲(1968一),女,四川营山人,200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主管药师.。
补气要药:五味子

补气要药:五味子补气要药:五味子五味子是很重要的中药,也是我很喜欢用的补气药。
今中药学教材,或把五味子归入收涩药。
我认为,最好把它看作补气药。
试看教材说,此药应用于:1.久咳虚喘;2.自汗,盗汗;3.遗精,滑精;4.久泻不止;5.津伤口渴;6.心悸,失眠,多梦。
其中没有一种不是虚证。
显然应该把五味子视为补益药。
或问:那么,五味子补益什么呢?答:今中药教材说,五味子的功效是: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显然,此药可以补气且补肾。
或再问:收敛固涩,不是收涩之意吗?答:此说很勉强。
比如,久咳虚喘,不宜于收涩。
津伤口渴,更不宜固涩。
治遗精,滑精,是补肾的结果。
久泻不止,需要的是健脾补肾。
总之,收敛固涩之说,站不住脚。
再看《本草纲目》载,五味子主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经》)。
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别录》)。
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虚劳,令人体悦泽(甄权)。
明目,暖水脏,壮筋骨,治风消食,反胃霍乱转筋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大明)。
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好古)。
可见,古人从未言及五味子的固涩作用。
《本经》把它的“益气”作用放在第一位。
《别录》也首列其养五脏,故五味子首先是补益药。
至此可以说,把五味子归入收涩药,毫无道理。
五味子有南北之分,以北五味子为佳。
读者须知,直到清代,五味子还很贵重。
那时一次用量一般为几粒,多者也不超过20粒。
数十年前,西医有五味子糖浆,用于治疗神经衰弱。
现代研究发现,五味子含有挥发油、有机酸、鞣质和维生素等。
它对神经中枢有双向调节作用,还有降压、利胆、保肝、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洪钧只查到单味五味子验案一案如下。
烦渴多饮:王某,女,20岁,1985年4月20日初诊。
证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形体消瘦,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洪数。
嘱用五味子120g,放入250g醋中浸泡12小时,然后取出五味子在适量面粉中拌匀,再放入锅中微火加热炒焦,放入瓶中随时取用。
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

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以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为标题,我们来谈谈五味子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五味子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它味酸、甘、苦、辛、咸五味并存,具有温中益气、润肺止咳、安神定魄等功效。
在中医临床中,五味子经常被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和症状,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
五味子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五味子有温中益气的功效,可以调理脾胃,增加消化功能。
因此,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五味子来改善。
五味子可作为药物单味或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如与黄连、法半夏等配伍,具有更好的效果。
五味子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五味子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对于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尤其对于肺热咳嗽、干咳无痰等情况,五味子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临床上常常将五味子与川贝、百部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止咳化痰的效果。
五味子还被广泛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五味子有安神定魄的作用,对于失眠多梦、心烦不宁、健忘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临床上常常将五味子与当归、远志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安神效果。
同时,五味子还可以调节心脑血管功能,对于高血压、心悸、头晕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在临床运用五味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确定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不能盲目使用。
其次,需要注意五味子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五味子有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最后,需要注意五味子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五味子有一定的毒性,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慎重使用。
总结起来,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味子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中都有一定的应用,具有温中益气、润肺止咳、安神定魄等功效。
在使用五味子时,需要注意用药剂量、相互作用以及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五味子补五脏气,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五味子补五脏气,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五味子补五脏气,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五味子------转载五味子补五脏气,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明·李时珍五昧俱全养五脏五味子入药较早,远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上品”之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晋代葛洪《抱朴子》曾载:“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
淮南公羡门子服之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颇有神话色彩。
唐朝时,还曾以河中府(相当今山西永济、河津、闻喜、临猗)所产的五味子,为每年进贡之品。
清光绪皇帝还遵照药王孙思邈“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滋·肾”之训,常于“六月初用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渣,再熬似饴,少兑蜂蜜收膏”,以作补益强身之用。
查考中药的取名,往往都是有着它一定道理的,五味子也不例外。
宋朝名医苏颂说过:“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这就是五味子名称的出典。
祖国医学认为:酸入肝,苦人心,甘入脾,辛人肺,成人肾,五味子五味俱备,所以,唐代孙真人有“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之说,《别录》也提到有“养五脏”的功用。
,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也认为“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人心而补肺,甘人中宫益脾胃。
”同代医学家李士材说得更具体:“五味子入肺肾经,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
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
”还誉之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
纵观古今中医药典籍,上至《神农本草经》,延及《本草纲目》,直至今日《中药大辞典》、《中药学》教材,均谓之“味酸”,诚如《药品化义》所说:“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历代名医,均善用五味子酸收之性,巧妙配伍,治疗各种病证。
诸如明末清初的傅青主,以五味子配白术、茯苓、车前子、吴茱萸、酸枣仁,名“分水神丹”,以止水泻之证;以五味子配熟地、麦冬、桑叶,名“遏汗丸”,或以五味子配生地、天麦冬、玄参、枣仁,名“敛汗丸”,以止头顶汗出;还以五味子合黄芪、当归、桑叶,名“止汗神丹”,治大汗之病。
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

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以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五味子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经验。
五味子,又称益智仁,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的性味酸甘微温,入肺、肾经,具有滋阴润燥、收敛肺气、固精止遗的功效。
临床上,五味子常被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遗精频繁等症状。
我们来看看五味子在治疗肺虚久咳方面的应用。
肺虚久咳是指由于肺气不足,导致咳嗽持续时间长久不愈的症状。
五味子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可以滋养肺阴,增强肺气。
临床上常用五味子与百合、麦冬等药物配伍,制成煎剂或丸剂,用于治疗肺虚久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咳嗽症状会明显减轻,同时伴随的痰多、声音低哑等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五味子在治疗久泻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久泻是指腹泻时间长久不愈的症状。
五味子具有收敛肺气的作用,可以收敛肠道,减少腹泻。
临床上常用五味子与黄连、橘红等药物配伍,制成煎剂或丸剂,用于治疗久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腹泻症状会明显减轻,同时伴随的腹痛、腹胀等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五味子还常被用于治疗遗精频繁的症状。
遗精频繁是指男性在没有性生活或性梦的情况下,出现频繁的遗精现象。
五味子具有固精止遗的作用,可以收敛精气,减少遗精。
临床上常用五味子与龙眼肉、山药等药物配伍,制成煎剂或丸剂,用于治疗遗精频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遗精现象会明显减少,同时伴随的腰酸背痛、倦怠乏力等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五味子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治疗肺虚久咳、久泻、遗精频繁等症状时,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五味子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剂量和疗程,同时也需要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手段,如饮食调理、运动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希望临症运用五味子的经验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希望。
五味子五脏皆补

五味子五脏皆补在吃东西品尝味道的时候,一般都味道格外讲究。
其实不仅仅是食物需要讲究味道,中药也同样讲究味道,无论是食物,还是中药,对于味道有一个共同的词汇,那就是——“五味”。
一般来说,很多的中药它本身涵盖的味道也就两三个,但是却总有那么一些中药材会出乎你的意料。
在众多中药里,就有这么一味奇妙的中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它都有,因此它便有了“五味子”的名称。
五味子“五味俱全”,这无论是在美食界,还是在中药界,都是比较少见的。
那么,五味子既然这么独特,那它的药用功效是否也很独特呢?对于五味子的药效,用大唐药王孙思邈的话来说,就是“补五脏之气”。
而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对于这一点也有提及,说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所以说,就单凭这一味中药,就可以触达到体内的五脏,是不是觉得特神奇。
一味中药,五味俱全,五脏皆补,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中医的骄傲。
那么,这样一味神奇的中药,它究竟是如何发挥同补五脏的作用的呢?我们不妨跟着古代中医先贤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味奇妙的中药。
1.补肝肝脏属于我们体内的“大将”,在《黄帝内经》里面就说过,“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铁血柔情”,如果发起怒来,场面还是很可怕的,因此中医也有“肝在志为怒”“大怒伤肝”等说法。
但同时肝脏这个“将军”也有“柔情”的一面,正常的肝脏都是“柔软”的。
肝脏作为“将军”,自然是很“英勇”的,一般受点伤害,它都会默默承受。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肝脏又被称为体内的“哑脏”,比如说常见的慢性肝炎,刚开始受到病邪的侵袭,是不会表现出来的。
但也就是这样,当你发现肝病的时候,几乎都是中后期,这个时候,如果病症的发展较为严重,常常难以医治。
因此,有一味专门为肝脏服务的中药,那便是肝脏的福音。
《本草求原》中明确指出,“五味专精于肝”,意思就是说,五味子这味中药是肝脏的“守护神”。
《黄帝内经》讲到,肝苦急,甘缓之,肝欲散,辛补之,酸泻之,而五味子五味俱全,哪里需要它就到哪里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做好对肝脏的保护。
五味子的临床药理与临床应用

五味子的临床药理与临床应用五味子,别名:山花椒、乌梅子、软枣子。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含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新五味子素、五味子醇、五味子酯、A、B、C、D、E、F、G、H、J、Kl、K2、K3、L1、L2、M1、M2、N2,O,R等。
性温,味酸、甘。
归肺肾心经。
1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用于久嗽不止、肾虚遗精、五更肾泄、遗精、阳痿、久泻、自汗、盗汗、心悸失眠。
2 药理研究五味子的多种成分有明显的呼吸兴奋作用,其作用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并可祛痰。
可影响皮质内抑制过程,使内抑制过程加强和集中,产生正诱导使分化更完善,从而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
对氧自由基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五味子醇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1]。
五味子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五味子的益智健脑作用,以五味子配伍益智仁、龙骨、人参、龟板、石菖蒲、远志、茯神制成的益智壮骨冲剂,能显著延长小鼠避暗的潜伏期,减少错误百分率;显著延长小鼠台上停留时间,减少下台百分率;明显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显著提高大鼠血清中Ca、P、Zn的含量,提示本冲剂具有显著增进动物学习记忆力、抗疲劳、提高血钙、磷、锌等益智健脑、固本壮骨作用。
3 临床新用3.1治疗糖尿病五味子味甘酸性温,甘能益脾,酸能收敛,敛之极则藏,肾主藏,故能补肾、治糖尿病,尤其对于2型糖尿病经治疗血糖降至正常而尿糖仍不降者,在复方中加入五味子,每多获效。
五味子入肺肾二经,敛肺补肾,止渴涩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上源津液不足,下源肾关不固,是糖尿病口渴,尿糖不降的主要原因。
而故用之有效。
3.2治疗小儿泄泻五味子15g,补骨脂10g,吴茱萸6g,肉豆蔻12g,焦白术12g,炒山药15g,茯苓10g,党参15g,钩藤12g,山茱萸10g,焙干研面冲服,每日3次,每次3g。
另用五味子、五倍子各15g研面用纱布装好,敷贴于肚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分享。 关键词 : 胃论 ; 脾 五味子 ; 医经验 名
d i1 . 9 9 j i n 1 0 —9 4.01 . 1 1 2 o :0 3 6 /.s .0 3 8 1 2 0 1 . 2 s 文 章 编 号 :0 3 8 1 2 1 一 12 2 .4 1 0 —9 4( 0 0)l .1 80
Ab ta t T eS hsn r a nin dt e t-iet si h o ko rai ns l na dSo c .I c nn uihf eog n ’Qi n sr c : h c ia daw sme t e w nynn i nteb o fTe teo pe n tmah t a o rs v ra s o me s e i d a e g n e h us i n e g a d d r lytr u e .T e a e lns h se c , e ei L n n a itt pen a d n e d rtep l wt Gisn n wa i —u tb r h yc n rpe ih te esn eQi b n f u g Qia d fclaeS le n e h f l f t i
东 垣先生 不 仅 继 承 了 《 内经 》 仲 景 学 术 思 想 , 、 与
其老师 张元 素一样 , 唐 代孙 思邈 亦 推崇 有 加 。东 垣 对 先生在 文 中曾反复 述及 孙 真 人评 述 五 味 子之 言 , 先 首 在黄芪人 参汤 方项 下 , 孙 思邈 云: 五月 常 服五 味 子 , “
Pr lm i r n l ss o he Us e o hia ei na y A a y i n t ag fSc s ndr n Tr a ie o ple nd S o a h a i e ts n S e n a t m c
W u Jn J n s rv c C opt , aj g2 0 2 i g i gu Po i e M H s i lN n n 1 0 9 a n T a i
摘要:脾胃 计二十九处言及五味子, 《 论》 其益五脏之气, 与人参、 麦冬合而生脉, 补天元之真气, 补肺金之不足, 助脾 胃之气。五
味子亦敛肺止汗, 涩肠止痢, 止嗽, 生津, 为长夏正旺之时药, 并与他药相伍以除客气及时蒸浮热。本文从《 脾胃论》 中五味子的运
用, 初步探析了李东垣治疗用药基于脾胃、 因时制宜、 因病制宜、 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并以徐景藩教授两则医案进一步解读, 与同
o p e n a d So c .T i a t l l n rd c d t o c s n ls so rf so iga Sp t n st e n t t u n e sa d n f n S le n tma h h s ri e as i t u e w a e a ay e fP oe s rXu Jn fn’ ai t 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mo sr e o ru d r tn ig o c o o e a
读 元 好 问《 胃论 ・ 序》 们 不难 看 出李 东垣 脾 原 我 学术思 想 的起 源 与背景 , 中所 述 “ 序 壬辰 之变 ” 指金 哀 宗天兴 元年 ( 公元 1 3 2 2年 ) 蒙军 二 围 汴京 , 史称 “ 壬辰
1 五 昧子益气 生 津 , 泻丙 火 , 补庚 大肠 , 益五 脏之 元气
S o a h. S hs nd a a c n tan tm c e ia r c n o sr i Lu a so s ai ng nd tp we tng, a ti g it sie n so dirh a, r le e o g a p o uc lqud. srn e n e tn a d tp are e iv c u h nd r d e i i S hia dr s h dii fs c sn a i te me cne o umme i nd tc n g trd o vlfc o s nd u me m p e t o . Th sa tce a ic s e te Li rtme a i a e i fe i a t r a s m rda h a to i ril h d d s u s d h Do y n’ c de c i e n te t nta c r i o d fee e s ns d s a e n y dr ng ua S a a mi d a i r ame c o dng t if rnts ao , ie s sa d s n ome y a l zn s g fSc s nd a i e ts sb nay i g u a e o hia r n Traie
・
21 28・
光 明 中 医 2 0年 1 01 1月 第 2 5卷 第 1 l期
CG J MCM N v mb r2 1 . o 5 1 o e e 0 0 V l . 1 2
浅析五味子在《 胃论 》 脾 中的运用
吴 静 江 苏 省 中 医 院 消化 科 ( 京 2 0 2 ) 南 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