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读书笔记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部医学著作以脾胃为主要论述对象,深入探讨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读完《脾胃论》,我深受启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脾胃论》首先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张仲景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主持消化吸收,调节水液代谢,保护气血等重要功能。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
这种对脾胃的重视,使我深刻意识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脾胃健康。
其次,《脾胃论》详细阐述了脾胃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张仲景认为,脾胃病变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过度等。
在病因方面,他提出了“脾胃虚实”、“湿热痰浊”等病机,为后世中医医生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他主张“和胃和中”、“健脾和胃”等方法,强调调理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这些治疗方法不仅丰富了中医治疗脾胃病变的理论体系,也为后人治疗脾胃病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脾胃论》,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调理阴阳平衡,重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这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脾胃论》中的治疗方法,强调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体现了中医“以治未病”、“以防未然”的治疗理念。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脾胃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经典,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也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脾胃论读书笔记
脾胃论读书笔记脾胃论读书笔记1脾胃论著书立说的时代背景金元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中原混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人民生活极不稳定。
东垣观察到人民所患疾病,多由饮食失节,劳累过度所伤。
死亡原因,一是,由于当时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战争,饥饿,寒暑,劳累,优恐,流离失所所造成的疾病;二是,一般儒医抱残守缺,执古不化,不能正确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硬搬治伤寒外感诸方以治内伤各症,重伤胃气造成诊断治疗上的错误。
三是,东垣在老师【张元素】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的学术思想影响下加之本人脾胃久衰,精神不足等症的切身体验,专靠古方是不够用的,所以别开生面,创立新法,历时数载完成【脾胃论】这一不朽巨著,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脾胃论读书笔记2脾胃学说,主张升阳益气,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
由于阳气不足,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往往导致阴火上僭。
元气不足于阴火上僭的矛盾,元气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双方,既要甘温以益脾胃中元气,也要佐以甘寒泻阴火而安定心神。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这是东垣脾胃论立论的要点及中心思想。
脾胃论读书笔记3庄子云“鸟影不移”,是说鸟飞过时速度很快,其影在人的视野中好像是在一瞬间出现,又在同时消失。
如此即生即灭,顿生顿灭的存在,反而造成了一种错觉,就好像是没有移动一样。
而事实上,正是一种连续的、快速的移动才能够形成这种效果。
一旦这种连续的移动停止,即使是在瞬间,才会令人意识到原本应该是运动的。
李东垣著《脾胃论》,始终贯彻着“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的原则。
因此,其说以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为起点,徐徐展开,在《内经》的基础上全面而精致地论述了脾胃衰而五脏病,他脏病必累脾胃的过程。
他以《黄帝内经》为旨,引述了多篇论述,并阐述了他的观点:“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读后感》读《脾胃论》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在中医知识海洋里的探索之旅。
刚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有点吃力。
因为里面有很多中医学上专业的术语,像“元气”“中气”等等。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里面的奥秘非常值得去探究。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强调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支撑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我不禁想到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饮食作息不规律,整个人变得虚弱不堪,经常感冒、乏力。
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脾胃在“闹脾气”。
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可能就是因为过度地消耗了脾胃之气,才使得身体陷入这样的状态。
读到关于脾胃虚损会引发多种病症的时候,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病理上的阐述,更是一种养生理念的传递。
比如他提到劳倦、饮食不节等原因会损伤脾胃。
这让我想起身边很多朋友为了工作长时间熬夜劳累,吃饭也是随便应付,这样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的脾胃。
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脾胃健康的重要性,追求各种外在的东西,身体却变得越来越虚弱。
书中有许多具体的养生建议,虽然有的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例如,在饮食方面要合理适度。
这一点让我想到自己家人有时候在聚餐的时候大吃大喝,虽然是愉快的聚会,但是这种过度饮食对脾胃是个不小的负担。
后来我明白了,养生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要从关注脾胃这样的基础开始。
从这本书中,我还得到了未来对于健康管理的启发。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规律自己的作息,好好地吃饭,不过度劳累。
也要把从《脾胃论》中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脾胃健康就是在守护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另外,书中还谈到一些药物的使用,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我想这也是值得深入学习的部分。
毕竟对于一个疾病,准确的用药也是基于对病理的正确理解,这更体现出脾胃功能正常的重要性,因为脾胃功能正常,药物才能更好地被吸收和发挥作用。
总之,《脾胃论》这本书让我对健康和养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脾胃论读书心得
脾胃论读书心得脾胃论是一本由明代医学家李东垣所著的医学经典,它是关于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对于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在阅读脾胃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脾胃的功能特点和生理机能。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后天之本”,它们主要负责人体对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运化。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通过对脾胃功能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了脾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明确了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其次,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功能失调常常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甚至引发其他器官的疾病。
通过对脾胃功能失调病机的深入了解,我对中医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功能常常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
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食疗、针灸等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脾胃论,我对中医脾胃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我对中医理论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也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脾胃论心得体会
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主要阐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健康。
首先,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功能正常,能够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吸收,从而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反之,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状态。
其次,脾胃论强调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脾胃的升降功能对于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至关重要。
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不仅会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还可能影响到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定量的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这些都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作。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能促进脾胃的气血流通,增强脾胃的功能。
在治疗脾胃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而对于脾胃湿热的患者,则需要清热利湿。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脾胃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脾胃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也为我们维护脾胃健康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更加明白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的健康。
我读《脾胃论》
我读《脾胃论》
医分门户于金元,金元时期医学昌盛,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分别继承和发挥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著书立传,后世把他们分为补土派,寒凉派,攻下派和养阴派。
《脾胃论》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著作,鉴于医者对内外伤区分混乱,卓越性的提出了疾病的内伤学说,所提出的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为升降的枢纽,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法,升阳散火法,益气活血法,甘温除热法,所制立的补中益气汤,三黄丸,羌活胜湿汤,以及临床对风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法方药学术体系。
为后世医者必读的书目之一。
这本《脾胃论》购于2008年,差不多每年都要拜读。
现在中医真是太幸福了,各种医学书籍都可以看到,读书环境比前辈们好了无数倍,金元时期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因饥饿,惊恐,劳役,寒温失调等导致的内伤病屡见不鲜,现代人因为暴饮暴食,各类游乐声色犬马,空调的普及导致寒温失调,各类内伤病的病因又是如此的相似。
学习《脾胃论》受益良多,临床上我喜欢运用风药治疗气机逆乱,清阳不升的病症,《黄帝内经》“——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对于各类肠道疾病属于清浊逆乱的我都选用几味风药来升发清阳,比如最近治疗一例肠惹激综合征,患者每天大便5-8次,一紧张或者吃刺激性食物或者着凉都要赶紧跑厕所,选用吴茱萸,干姜温肝胃,砂仁豆蔻苍术健脾化湿,略加升麻,柴胡各3克,几年的顽疾数天告愈。
还有很多类似的疾病,都是学习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我想一本好书,要么给以人生指导,要么树立健康的三观,要么可以帮助很多人,中医薪火相传,在于这些宝贵的书籍。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一部关于中医养生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
这部书以脾胃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脾胃的功能、疾病与调理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读完《脾胃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人体的中枢,主管消化吸收,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东垣在书中指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保护脾胃健康是中医养生的首要任务。
通过调理脾胃,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对脾胃的重视,我还从《脾胃论》中学到了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知识。
李东垣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饮食的建议,比如饮食应当清淡,避免过饱过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等。
这些饮食调理的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实际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不健康,导致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理自己的饮食结构,保护脾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脾胃论》还对药膳的烹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药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调理脾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在书中,李东垣列举了许多适合不同体质的药膳食谱,这些食谱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烹制方法,使药膳更加美味可口。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药膳的烹制方法,为自己和家人制作营养健康的药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总的来说,读完《脾胃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学到了许多关于脾胃调理、饮食调理和药膳烹制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保护自己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养生意识。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脾胃论》中的知识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脾胃论心得体会篇1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涉及到人体脾胃系统的健康和调节。
这篇论文旨在探讨脾胃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脾胃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
脾胃论认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身体内部的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理论体系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为气血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即脾胃能够生成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脾胃还与脏腑功能有关,如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三、实践应用1.饮食调理:脾胃论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等食物,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2.药物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
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症状。
3.按摩治疗:按摩腹部、脾胃经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脾胃疾病的症状。
4.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脾胃健康有一定影响。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四、总结脾胃论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脾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了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治疗和情绪调节等综合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脾胃的健康,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建议读者在学习脾胃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理和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脾胃的健康,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脾胃论心得体会篇2脾胃论心得体会一直以来,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兴趣。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其理论体系、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脾胃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部
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病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脾胃论》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对脾胃的重视,以及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在《脾胃论》中,张仲景详细地阐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他指出,
脾胃是人体的中枢器官,主管消化吸收,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保护脾胃健康对于维护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脾胃论》,我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不要过度依赖药物,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及适当的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保护脾胃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借助中医的方法来调理脾胃,比如通过饮食调理、药膳调理、针灸调理等方法来保护脾胃健康。
另外,通过阅读《脾胃论》,我也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
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治未病,强调预防保健,这与西医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有所不同。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以及强调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病症有着独特的疗效。
因此,我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信任中医这一宝贵的传统医学。
总之,《脾胃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它,我对脾
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重视脾胃健康,也更加尊重和信任中医这一宝贵的传统医学。
岭南脾胃论读后感
岭南脾胃论读后感李东垣乃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补脾派一代宗师,师承易水派张元素,在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读后感分作以下几点阐述。
一、“升降浮沉”学术观点:1、“升降浮沉”与阴火的关系李东垣熟谙《黄帝内经》之道,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临证经验,创立脾胃学说,自成一家,发前贤之未备,其学术思想对后人的中医理论探讨和临证思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人以胃气为本”,元气源于肾而壮于脾胃。
李东垣所指胃气与《黄帝内经》一样宽泛,包括了人体的一切生发之气,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贵有胃气。
阳生于阴,脾为死阴,得胃气而升清阳。
脾胃合和,谷气上升,行春夏生长之令,阳气得以舒伸。
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清阳下陷,收藏令行,则失生长之气,阳气郁闭不伸。
故既虚,阳气必弱,不得开宣升发而消沉,上焦元气不足,肺虚失于清肃,则肾肝相火离经上乘而为阴火。
阴火不仅损害脾胃、元气、阳气、营气、卫气,而且资助心火,呈现一派阴火上乘之证候。
2、“升降浮沉”与脏睹病变脾气一虚,清阳不升,肺气先绝,清肃不司,湿热不能尽退,症见脾虚,脾失升清,阳气、元气、卫气皆不得生发舒伸,或开而不全,甚至郁闭,化气为火,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本虚标实的症状,本虚指的是脾虚,脾气虚,标实为脾气虚弱,阳气郁闭,外邪侵袭。
脾胃虚衰,肺气不生,肝木无制,肝风与脾湿相搏,乃生风湿。
脾胃亏虚,清阳不升,下陷阴分,浊阴不降,逆于阳分,则五脏六腑及四肢九窍皆为之不利。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不能承托脏腑,则可出现脏腑下垂,补中益气汤主之,而补脾胃升脾阳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疾患的基本原则,李呆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创立补中益气汤。
调理脾胃琐谈——《脾胃论》读后感
调理脾胃琐谈——《脾胃论》读后感脾胃是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可以养生、防病、益寿延年。
如果没有好的脾胃,在现代医学里叫营养不良,吃什么也吸收不了。
为什么很多名医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善治未病”?这就是说他们是注重养生,把握健康,调整脏腑功能,维护身体健康,从而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
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个误区,认为自己的胃肠道功能不如外国人好,外国人能吃肉,我们吃素,他们更容易吸收营养。
其实不然。
五谷杂粮是有养分的,肉食能补充各种营养素,还能促进消化和吸收,使机体强壮。
动物性食品是完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植物性食品高得多。
[gPARAGRAPH3]是比较好的膳食结构,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太西方化了,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才是正确的。
《脾胃论》里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人体五脏六腑都靠脾胃供养。
“脾胃和则五脏安,身体强壮;脾胃不和则五脏不安,百病由生”。
若脾胃受损,可引起人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脑胀、抵抗力差等诸多问题。
俗话说:“三分药七分养”,养脾胃才是关键。
那么该怎么养脾胃呢?《黄帝内经》里说“脾喜甘而恶燥,一旦遇到干燥的环境,则损伤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
也就是说脾喜欢温润,怕干燥。
所以在养生时应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理饮食,因此夏天应吃清凉食物,不宜吃油腻、生冷食物,否则会导致胃肠疾病;冬天应进食温热食物,不宜吃寒冷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引发疾病。
总之要多吃易消化、易吸收、性温、偏淡的食物,对于酒、茶、咖啡、冷饮等都要少喝或不喝。
另外在养生中,我们还需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法”。
做到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只有脾胃好了,才能让人远离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脾胃病症有腹痛、腹泻、呕吐、嗳气、便秘、恶心、厌食、胃溃疡、胃炎、胃癌、胃切除、十二指肠溃疡等。
平日饮食中注意避开生冷硬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多吃些软糯香甜的食物,保持乐观情绪及精神舒畅,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首先,《脾胃论》从脾胃的生理功能入手,详细阐述了十四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强调脾胃对于人体的营养吸收和消化代谢的重要作用。
张仲景在书中指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决定人体的气血生成和运行。
脾胃失常,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还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对于脾胃功能的论述,以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的描述,让我对中医学中的脾胃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脾胃论》具有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在诊断上,张仲景强调望闻问切的观察手段,通过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和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来判断病情。
他还提出了“寸口脉”、“胸腹部观察”等辅助诊断方法,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在治疗上,他提出了“清实学说”和“调和学说”的治疗原则。
他认为,治疗脾胃疾病,既要清除体内的病邪,又要进行调养,使脾胃恢复正常功能。
他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以及一些养生方法,对于治疗脾胃疾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脾胃论》还对脾胃病的分类和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张仲景根据脾胃疾病的病因分为寒证、热证、虚证和实证四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还提出了湿邪、痰湿等概念,强调湿邪的入侵对于脾胃的影响,并指出湿邪与痰湿的分别。
通过对于脾胃疾病的分类和病因病机的解释,他系统地总结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脾胃论》的阅读让我深刻领悟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不仅要针对病症直接治疗,还要从整体情况出发,调理整个人体。
中医强调人的内外调和,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改善脾胃功能,让身体恢复健康。
这种脾胃学说的理念和治疗方法,让我对于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读完《脾胃论》后,我不禁反思现代医学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局限性。
现代医学普遍偏重于症状的治疗,而忽视了人体的整体状况。
与之相比,中医通过观察病情特点,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脾胃论》学习笔记:君臣佐使法第一
《脾胃论》学习笔记:君臣佐使法第一君臣佐使法第一《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一法,力大者为君。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
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
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芪。
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
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
群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小白按】以上是东垣有关配伍方法并药论及相关君药介绍。
一、东垣有关配伍方法论,即君臣佐使法。
《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谓毒,这里特指药性之峻烈程度),所治为主(所治之病为择药的主导因素。
在这里,东垣引用此话是说明,一个方子中哪一味药为主,还是由病症决定的。
)主病者为君(就是针对一个病的主要矛盾用的药,还可以说是,对主症用的药,是方子中的君药。
),佐君者(帮助君药,增加药效的)为臣,应(顺应,互应)臣者为使。
一法(另一种说法),力大者为君(即方子中药力最大者为君,一般是指剂量最多者)。
二、东垣之有关药论。
凡药之所用(功用,药效),皆以气(空间概念,空间决定气)味(时间概念,时间决定味)为主,补泻在味(补泻择药之法,要考虑药味),随时(时令)换气(随着时令不同,要考虑药气。
这个气,主要是指药闻起来的气之浓淡)。
气(气为阳,主功能)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味为阴,成形)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
辛、甘、淡(这三味为阳)中热(热者,阳也)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寒者,阴也)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这三味是阴)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李东垣《脾胃论》读后感
李东垣《脾胃论》读后感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脾胃弱。
我们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就一定要保护好脾胃。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的理论深刻全面、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令人耳目一新。
他把病因归结为六个字:“忧思伤脾”。
心情忧郁、情绪不畅是造成脾胃失调最常见的原因。
《药王“三镜”也许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其中的秘密,但我相信一个医学家总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李东垣说:“夫病之本,不由外而得者多矣。
如寒热之伤于人也,多由风寒暑湿燥火之不时适而得之;劳役汗出中于风雨霜露之邪者,多由外感而得之;饥饱劳逸,气血乖戾,阴阳偏胜,以及气禀刚强,恣意饮食,嗜欲无节,水谷入胃,不能久留,复出于皮肤之外,变而生他病者,多由食而得之。
”李东垣《脾胃论》所谈之气血,重点讲脾胃之气与肺之气,以及脾与肝、胃与肾的关系,认为脾胃之气以升降为顺,若上逆或下陷,则可引起肺、肝、肾的功能失常。
此外,脾胃之气的运化,必须依赖肺之宣发和肾之蒸腾气化。
李东垣在养生方面首先提出了饮食宜忌,饮食应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
认为饮食对脾胃有直接影响,脾胃虚弱者更需注意饮食的节制。
过度吃喝,会使脾胃损伤,导致生病。
李东垣还根据四季变化,不同气候对脾胃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夏季酷热季节,高热量食物,易消耗人体津液,不仅脾胃受损,而且肺也遭受损害。
要使脾胃免受热毒侵袭,就要多喝水,进食蔬菜水果,既防止中暑,又不失水分的补充。
秋季空气干燥,要减少食物对脾胃的伤害,就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滋润的食品,有利于保护脾胃。
冬季严寒,此时的饮食必须保持温热暖食,对于儿童,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只注意食物的数量和质量,还要保证食物温热,有利于身体吸收。
李东垣在养生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脾胃的调养展开的,因为只有脾胃健康才能为身体输送营养,才能够促进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李东垣在这篇著作里提出了“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得阳则发,得阴则止”的观点,其意思是说:只要有了适当的气候条件,人体的气血就可以发挥出它正常的功能,脏腑组织功能就会协调正常,这就是得到阳气可以驱除阴寒,得到阴气可以消除阳热。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探讨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脾胃来维护身体健康。
在《脾胃论》中,作者详细地阐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脾胃被视为人体的中枢,是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
它不仅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还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因此,脾胃的健康对整个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脾胃的深入研究,我了解到了脾胃失调可能引发的各种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肥胖等,这些疾病都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阅读《脾胃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脾胃调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调理脾胃的方法,如饮食调理、药物调理、针灸调理等。
其中,饮食调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可以有效地保护脾胃功能,预防各种脾胃疾病的发生。
此外,药物调理和针灸调理也是调理脾胃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脾胃功能,加速康复。
通过阅读《脾胃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对脾胃的重视,以及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脾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脾胃的健康功能。
同时,我也更加重视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愿意在需要时寻求中医师的帮助。
总的来说,阅读《脾胃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脾胃来维护身体健康。
我也更加重视了中医对脾胃的重视,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保持脾胃的健康功能,享受更加健康的生活。
李东垣《脾胃论》读后感
李东垣《脾胃论》读后感在浩瀚的中医海洋中,李东垣的《脾胃论》无疑是一颗闪烁的明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有幸拜读这部经典之作,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我深受李东垣对脾胃理论的独到见解所折服。
他强调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是升降运动之枢纽。
这与其他中医理论有显著区别。
在《内经》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而在李东垣的学说中,脾胃的地位更为重要,它关乎整个身体的健康,是人体元气生成的关键。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是中医理论的一大进步。
我对《脾胃论》中的临床治疗思路产生了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李东垣详细地阐述了脾胃病的具体论治方法。
他不仅疾病的局部表现,更重视人体内部整体机能的调节。
他强调“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即通过补中益气、升阳降火等方法,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对《脾胃论》中的方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李东垣列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这些方剂不仅疗效显著,而且组方精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平衡观和整体观。
我深受启发,对中医药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
总结起来,读《脾胃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通过调节脾胃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重要意义。
李东垣的方剂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中医经典。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饮食和健康。
读完《脾胃论》后,我更加明确了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脾胃是人体健康的枢纽,保养好脾胃,就能使身体的各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同时,《脾胃论》也教会了我如何在生活中应用中医理论。
通过食疗和药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身体得到更好的调养。
例如,春季是养肝的季节,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枸杞、山楂等养肝的食物;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可以多吃一些补益的食物,如红枣、核桃等。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一本关于人体健康的书,由古医学大家孙思邈撰写。
书中探讨了脾胃彼此如何协作,并涵盖了中医学的五行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内外调节、疾病发生的根源和医治的本位。
书中提到的概念和观点令人深思,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作者的论点,加以评述。
《脾胃论》认为,脾胃是人体内部重要的机能器官,它们不仅调节人体内外环境,还能控制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脾因其调节、分泌和控制机能而享有“主宰”之称,其气血的调节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关键。
脾与胃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胃是脾的外戚,两者相互依存,协同工作,共同促进人体的健康。
在《脾胃论》中,孙思邈还重点论述了中医学的五行理论,它强调合理的营养摄入,以及风、寒、湿、热、燥等各种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以保护脾胃。
摄入合适的食物有助于补充能量,提高抵抗力,平衡身体;而摄入不健康的食物,很容易造成脾胃的失调,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护脾胃,就是保护人体的健康。
此外,《脾胃论》还介绍了脾胃虚弱时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脾胃虚弱情况,采取不同的保健措施,维护健康。
书中提到,如果脾胃太弱,会出现体虚、消化不良、腹泻、虚汗、消渴、乏力等症状,这时应当少吃肥甘丰腴之物,增加补偿性质的温热食物,同时可以给脾胃用药补药,比如黄耆、枸杞、神曲等。
日常保健也很重要,比如少吃快餐,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饮水增加水分,勤洗澡以及多锻炼身体等。
总之,《脾胃论》从脾胃功能、五行理论、症状及治疗的角度,提出了如何保护脾胃的完整理论,让读者对脾胃维护与保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就脾胃之争深入探讨,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令人深思,读者受益良多,这篇文章应该是一首永恒的诗,值得被反复阅读。
我读完《脾胃论》之后,深刻体会到调节脾胃是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一环,针对当前这个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我们每个人应当多加注意调节自己的脾胃,不断学习以及实践书中的理论,而且也要加强身体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才能更好的保护脾胃,保持身体健康。
《脾胃论》学习笔记:脾胃胜衰论第十四
《脾胃论》学习笔记:脾胃胜衰论第十四脾胃胜衰论第十四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
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营经。
《经》云:阳本根于阴。
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
《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
正谓此也。
【小白按】以上,是进一步介绍脾胃之生理功能及脾胃病之病因、病机并治法。
一、夫饮食入胃(人吃的食物,喝的水,当然首先是进入到胃中),阳气上行(此处阳气,是指饮食物经过消化,化成的水谷精微),津液与气(水谷精微的具体成分),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是说津液与气在人体的流动顺序)。
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这是说脾之运化功能,脾运化胃中水谷精微,以养五脏,营养身体气血也)。
二、今饮食损胃(胃之损伤主要与饮食有关),劳倦伤脾(脾之损伤主要与劳倦有关,何者?脾主四肢也。
四肢之过用,必得伤脾也。
),脾胃虚则火邪乘之(是据天象言病象句,长夏气虚,夏之气必乘之也),而生大热(阳虚生热也。
何者?依天象以观病象也。
长夏气不至,夏之盛火必侵之!),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火生土也),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还是依天象来言病象,祛火气以正湿土气也),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先行祛除心火,此为治标;然后补脾胃之虚也,此为治本)。
三、且湿热相合(是提出热的根源在于湿,即胃先行虚了,胃消化水谷,胃虚水不消化,必得形成湿;胃中有湿,又蒙水谷必得生热。
何也?到农村去体验农家沤粪之事,必悟得其理也!一笑。
中医之理,乃自然之理,果不虚言哉!),阳气日以虚(是说湿热相合,阳气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阳升也,阴降也),而脾胃之气下流(不升即降,阳不举,则阴必下沉也),并于肾肝(肾肝位居人体下焦也),是有秋冬而无春夏(还是依天象言病象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读书笔记
题目(中文):读脾胃论有感
(英文):Read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of inductive 学号:201117450059
姓名:王溯源
专业:中医七年制
指导教师:无
所在院部:中医学院
完成时间: 2015年1月
中文摘要:李东垣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热中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 对于丰富与发展祖国医学, 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后人调治疾病, 维护健康, 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他关于脏腑病机的研究及脾胃学说的理论更为历代诸多名家所推崇, 如后世温补学派的代表薛立斋,李中梓, 以及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胃阴学说等均在传承其学说的基础上, 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色。
English abstract: li dongheng in his masterpiece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was founded with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vigour, spleen and stomach for nutrients lift hub, internal heat treatment, etc.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the formulas for the ri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he posterity modulation disease, health maintenanc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Especially his research on pathogenesis zang-fu organs and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more past many famous artists, such as the later removing school representatives, shelly jai Li Zhongzi, and the stomach Yin theory of warm disease everyone Ye Tianshi both in succession, on the basis of its theory, formed their ow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李杲,字明之,号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南宋淳佑十一年,他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探讨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诸多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了脾胃学说,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代表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 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生,这是其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
对于脾胃所以受病, 李东垣提出3种常见原因: 饮食不洁伤胃; 劳倦过度伤脾; 七情所伤。
李东垣认为,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则胃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
喜怒忧恐则损耗元气, 三者在内伤脾胃病中互为因果, 相互交错。
饮食先伤胃, 胃伤之后伤及脾; 劳倦先伤脾, 脾伤之后伤及胃; 五志七情太过则影响脾胃阴阳升降, 进而引起气机紊乱, 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这是脾胃病的一般发病规律。
因此, 无论是饮食伤胃及脾还是劳役伤脾及胃, 抑或七情损耗元气, 均可造成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 即使是六淫外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的内因, 这就是李东垣倡导的升阳益气, 补脾健胃的理论依据。
他重视内因在病变中的作用, 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 均是由于人体气虚。
即疾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 而气之所以不足, 是因脾胃损伤所致。
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又曰:“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可见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 元气又是人身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因此, 必须重视脾胃,这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论点。
可见脾胃健运, 升则上输心肺, 降则下归肝肾与膀胱, 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若脾胃升降失常, 则内而五脏六腑, 外而四肢九窍, 均会发生种种病变。
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 在治疗时喜用升麻、柴胡之类药物, 以遂其生升之性。
并由此而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 元气不足, 诸病所生等论点, 以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 从而构成了土为万
物之母之说。
治疗上虽然主张升发脾胃之气, 但同时也注意潜降阴火, 二者相反相成。
李杲认为方剂之中, 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提出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之论。
李杲通过升提脾气、和降胃气、清升浊降, 而使阴阳各归其位, 气机运行畅达, 内则五脏之气和顺调达, 外则顺应天地四时之气。
李东垣论治脾胃病治则特点:1首创甘温除热法,甘温除大热是指以味甘性温的药物为主要组成方剂, 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发热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大热”首见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2 立足脾胃,五脏相关。
3 寒温并用。
东垣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热者寒之”,此清热法运用其一也; 其二,“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若一味补气升阳,恐过之为反;其三,脾胃虚气血化生不足,气虚则阳气不升,阳热内郁,血虚阴亏则生阴火。
故升阳泻火,甘温除热,即寒温并用为东垣组方绝妙之处。
配伍用药特点临证多配风药小制其剂。
分主辅,重引经,兼顾“四气”李氏不但重视对脾胃病基本治法的应用,而且还相当重视主辅药的配伍及引经药的运用,与此同时又不忽视药物的“升降浮沉”。
药量轻,用风药,改散扶胃。
【1】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 【2】秦玉龙尚力.《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
【3】杨威孙明杰于友华.《《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刍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
【4】张佩江.《《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J】.河南中医,2009,29(9)
【5】方向明.《《脾胃论》学术特点探讨》【J】.安徽中医药学院学报,2007,29(1)
【6】王玉超.《《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J】.甘肃中医,2008,21(6)
【7】杨雪梅.《《脾胃伦》与胶腑辫证》【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
【8】崔永霞王彩霞.《从《脾胃论》的学术思想看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9】李赛美.《从《脾胃论》看东垣对仲景学说的继承与发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1)
【10】董尚朴.《李杲脾胃论病机论点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
【11】夏永良周建豪夏永宏.《论《脾胃论》补益脾胃方剂的用药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