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三)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二章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面试的组织与实施【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面试的概念、内容与目标;掌握面试的基本程序、面试环境的布置、面试的方法、面试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技巧以及应关注的问题。
【知识要求】一、面试的概念面试是单位最常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测试手段。
调查表明,99%的单位在招聘中都采用这种方法。
在现代社会,单位用人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潜力,而不只是单纯注重知识掌握,因此,面试在人员选择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面试过程中,代表用人单位的面试考官与应聘者直接交谈,根据应聘者对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考查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观察其衣着外貌、风度气质、情态表现,以及现场的应变能力,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应聘岗位的标准和要求。
在面试过程中,考官可以通过连续发问,及时弄清楚应聘者在回答中表述不清的问题,从而提高考查的深度与清晰度,并减少应聘者说谎、欺骗、作弊等行为的发生。
总之,通过直接接触,面试可以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应聘者的社会背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个人修养、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状况;同时,面试也能使应聘者了解自己在该单位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将个人期望与现实情况进行对比,找到最好的结合点。
二、面试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社会的面试已经超越最初面对面交谈的简单含义,而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怪招迭起。
如突破面对面的问答模式,以面谈问答为基础,引入答辩式、演讲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精心设计的、多样化的辅助形式,即通过人们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与应聘者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达到客观了解应聘者的业务知识水平、外貌风度、工作经验、求职动机、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个人修养、逻辑性思维等情况,由表及里地评价应聘者有关素质,并对是否录用作出判断与决策。
在这里,“精心设计”的特点使它与一般性的面谈、交谈、谈话相区别,在“特定场景”下的面试则融合了情境模拟方法的内容,使面试与日常的观察相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理论知识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 选择题(正确答案有一个或多个)1.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实质上是()。
A.企业人力资源永久开发规划 B.企业组织变革及组织发展规划C.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改革规划 D.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2.人力资源规划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占有( )。
A.一般地位B.特殊地位C.重要地位D.突出地位3.岗位分析为企业员工的考核,晋升供应了( ).A.坚实基础B.必要条件C.基本依据B.必要前提4.岗位分析的最终成果是制作出岗位说明书和( ).A.培训制度B.岗位规范C.工资制度D.考勤制度5.( )能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化.A.建工作小组B.工作丰富化C.工作扩大化D.岗位轮换6.岗位设计工作的入手点不包括( ). A.扩大工作内容B.员工工作满负荷C.劳动环境优化D.劳动关系的改善7.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 ).A.人力资源支配B.人员培训C.劳动定员定额D.工作分析8.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是( )A.因人设岗B.因事设岗C.按领导意愿设岗D.因企业结构设岗9.依据生产总量核算定员人数属于( )A.按设备定员B.按岗位定员C.按劳动效率定员D.按比例定员10.( )被称为是企业的”宪法”.A.企业管理制度B.技术规范C.企业基本制度D.行为规范11.(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A.共同发展原则B.学习及创新并重C.适合企业特点D.保持动态性原则12.不属于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基本要求的是( ). A.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合理性B.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收益性C.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精确性D.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可比性13, 组织信息调研的结果处理阶段的两个工作步骤是( )A.实地调查B.整理分析调查资C.对调查表格进行再设计D.对调研的目的进行修订E.写出调研报告14, 进行组织信息调研的具体要求有( )A.精确性B.系统性 C 同一性D.规模性E.及时性15, 组织信息处理的要求有( )。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三级基础知识)PPT课件
平均工资为P1时, 劳动力供需平衡
平均工资为P2时, 劳动力需求小于供 给,会存在数量为 Q2 Q4的失业人口。
平均工资为P3时, 劳动力需求大于供 给,会存在数量为 Q5 Q3的短缺劳动力。
24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 人口规模 2. 人口年龄结构 3. 人口城乡结构
结构
(共1次考题:2007.5)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共13次考题:
2007.5/2007.11/2008.5/2008.11)
9
9
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经济学,是经济学的 一个分支,以劳动力市场为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主线两个层次 四个主线:供给、需求、价格和政府 两个层次:微观和宏观
男性成年人(一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 在敏感的反应
16
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劳动力需求弹性公式: Ed D / D W /W
1)需求无弹性,即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趋向于无 穷大。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17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 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 生变化。当把可变的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 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 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 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 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 总产量绝对减少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要点-强力推荐
企业人力资源治理师〔三级〕课程知识要点★为必须把握内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方案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方案〔即具体的实施方案〕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开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依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需求进行推测,制定适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需求到达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鼓舞职员的过程。
从规划的期限,分为长期规划〔五年以上〕,中期方案〔规划期限在一年至五年的〕,短期方案〔一年及以内的方案〕1、战略规划,是对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2、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3、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4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淌〕的整体规划.5、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本钞票〕、〔人力资源治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操纵。
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职员担当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讲明书〕等〔岗位人事标准〕的过程。
1〕完成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根底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刻、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立、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
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依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职员的素养要求,提出岗位职员所应具有的资格和条件3〕工作岗位分析最终制定出工作讲明书、岗位标准〕等人事文件。
——形成两种书面文件1〕为〔聘请、选拔、任用合格〕的职员奠定了根底。
2〕为职员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革新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总结引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级别,它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提供支持。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1.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与功能定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过程。
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3. 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概述。
第二部分:人力资源规划1.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与企业战略的对接。
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
2. 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平衡分析、规划实施。
3.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作用。
常见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第三部分:招聘与选拔1. 招聘流程确定招聘需求、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录用。
2. 选拔方法面试技巧、评估中心、心理测试等。
3. 招聘渠道与策略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猎头服务等。
第四部分:培训与发展1. 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提升员工技能、促进个人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
2. 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
3. 培训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确定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方法、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与评估。
第五部分:绩效管理1. 绩效管理的目的与原则绩效管理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2. 绩效评估的方法目标管理法、行为定向评价法、结果导向评价法等。
3. 绩效反馈与改进绩效面谈、绩效改进计划。
第六部分:薪酬福利管理1. 薪酬体系的设计薪酬结构、薪酬水平、薪酬政策。
2. 薪酬调查与市场定位薪酬调查的方法、薪酬的市场定位。
3. 福利管理福利的种类、福利计划的设计。
第七部分:劳动关系管理1. 劳动关系的内涵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的类型。
三级人力资源大纲知识点必背
三级人力资源大纲知识点必背一、组织与管理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2.组织管理与组织变革3.组织文化与组织氛围4.组织沟通与组织协调5.组织行为与组织效能二、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意义2.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与工具3.人力资源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的关系4.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过程5.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对接三、人力资源招聘与激励1.招聘与选拔的基本概念和流程2.岗位分析与岗位描述3.招聘渠道与招聘策略4.激励理论与激励方法5.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四、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1.培训与开发的基本概念与流程2.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计划制定3.培训方式与培训方法4.培训效果评估与培训成本控制5.组织学习与员工发展五、人力资源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流程2.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3.绩效评价方式与方法4.薪酬绩效管理与激励5.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六、员工关系与劳动法律法规1.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用途2.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管理3.员工权益与福利管理4.员工关系的处理与调解5.员工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七、人力资源信息管理1.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概念与目标2.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管理3.人力资源数据的收集与管理4.人力资源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5.信息安全与保密八、国际人力资源管理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与意义2.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方法3.跨文化管理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4.国际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劳动力流动5.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九、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与道德1.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德概念与原则2.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风险与应对3.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4.反腐倡廉与职业道德建设5.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上是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知识点必背内容,希望对你参加考试有所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汇总引言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评价。
通过该考试可以证明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人力资源规划1.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了适应组织目标和战略,根据组织未来的需求,对人才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预测和合理配置的过程。
2.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和意义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在于为组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合适的人才,避免组织人力资源短缺或过剩。
3. 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了解组织战略和业务目标•分析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情况•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补充和开发计划•实施人力资源计划•监控和评估人力资源规划的效果4. 人力资源需求和预测方法•定量方法: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进行预测,如人力资源需求量和供给量的趋势分析法、人力资源需求与经济活动关联分析法等。
•定性方法:基于专家判断和主观评估进行预测,如Delphi法、头脑风暴法等。
二、招聘与选拔1. 招聘的概念和目标招聘是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合适的人才加入组织的过程。
招聘的目标是获取具备组织所需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为组织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2. 招聘策略和方法•招聘策略:根据组织的需求和情况确定招聘的目标和重点,如内部招聘、外部招聘、校园招聘等。
•招聘方法:包括招聘渠道的选择和招聘方式的设计,如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猎头公司等。
3. 选拔的概念和方法选拔是通过对招聘者进行评估和筛选,确定其是否适合组织岗位的过程。
选拔方法包括面试、能力测试、实际操作测试等。
4. 招聘与选拔的注意事项•合法性:招聘与选拔过程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歧视应聘者。
•公平性:应保证招聘与选拔过程的公平性,避免内部关系和非职业因素的干扰。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章节重点知识点拨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P3-5(多选、简答)1.任务目标原则2.分工协作原则3.统一领导、权力制衡原则4.权责对应原则5.精简及有效跨度原则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二、组织结构设计后的实施要则P8-9(多选、简答)1.管理系统一元化原则2.明确责任和权限原则1)责任:指必须完成与职务相称的工作义务。
2)权限:指完成职责时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自行行使的权力。
3.先定岗再定员原则4.合理分配职责原则三、组织结构图绘制的实例P12-13(方案设计)绘制组织结构图的基本方法:1.框图一般要画四层:从中心层计算,其上画一层,其下画两层,用框图表示。
2.功能、职责、权限相同的机构(岗位或职务)的框图大小应一致,并列在同一水平线上。
3.表示命令指挥系统线,从上一层垂下来与框图中间或两端横向引出线详解。
其高低位置,表示所处的级别。
4.命令指挥系统线用实线,彼此有协作服务关系的用虚线。
5.具有参谋作用的机构、岗位的框图,用横线与上一层垂线相连,并画在左、右上方。
四、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P14-15(单选、多选、简答)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可以揭示生产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五、岗位规范的概念和主要内容P15-16(多选、简答)1.岗位规范的概念亦称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对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务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2.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岗位劳动规则:包括①时间规则、②组织规则、③岗位规则、④协作规则、⑤行为规则。
2)定员定额标准:包括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双重定额标准等。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总
结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是针对人力资源领域专业人员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其基础知识部分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标、功能以及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2. 人力资源规划: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平衡策略等。
3. 招聘与配置:熟悉招聘流程、选拔方法、面试技巧以及员工配置的原则和策略。
4. 培训与开发:了解员工培训的类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5. 绩效管理:掌握绩效考核的目的、方法、流程,以及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
6. 薪酬福利管理:理解薪酬体系的设计原则、薪酬结构、福利政策以及激励机制。
7. 劳动关系管理:熟悉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
8. 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障:了解社会保险的种类、参保范围、缴费比例
以及劳动保护的相关规定。
9.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掌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以及信息
安全知识。
10. 法律法规: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11. 职业道德与素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和行为规范。
12. 人力资源战略与创新:掌握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人力
资源管理的创新趋势。
这些知识点是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的基础,考生需要对这些内容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
理论和方法。
人力资源三级知识点大全
人力资源三级知识点大全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3.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关系
4.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任务
二、人力资源环境:
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特点
2.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分析
3.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4.人力资源市场的调节机制
三、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和作用
2.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分析
4.人力资源供给调节和控制
四、招聘与录用:
1.招聘的概念和特点
2.招聘渠道和方法
3.招聘流程和程序
4.录用决策和程序
五、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2.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绩效指标的制定和评定
4.绩效考核和激励
六、薪酬管理:
1.薪酬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2.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薪酬制度的设计和调整
4.薪酬福利的计算和发放
七、培训与发展:
1.培训与发展的概念和作用
2.培训需求分析和计划制定
3.培训方法和评估
4.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八、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2.劳动法律法规与劳动合同
3.劳动关系协调和谈判
4.劳动争议处理和仲裁
九、员工关系管理:
1.员工关系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2.员工关系建立和维护
3.员工参与和沟通
4.员工满意度调查和反馈
十、离职管理:
1.离职管理的概念和程序
2.离职事由和方式
3.离职补偿和发放
4.离职办理流程和手续。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1、具有相对的稀缺性;2、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生产力的有限,也正是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
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含义:1、利润为企业生产经营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2、如是“负值”,由越小越好;3、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效用货币收益方面,忽略非货币方面。
三、劳动力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是供给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居民户是劳动者的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四、实证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对经济现象形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据经验及事实进行验证。
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相互关系及影响,搜集并分类相关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
五、规范研究方法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即要说明研究现象的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
2、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六、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提拱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工资供给弹性Es分五大类:①供给无弹性。
即Es=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②供给有无线弹性。
即Es→∞,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绝对值大于0。
③单位供给弹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笔记完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笔记完整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第一单元工作岗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广义: 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 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
】【狭义: 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备, 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企业人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 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 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资源员工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5: 战略, 组织, 制度, 人员, 费用规划】【战略规划: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 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制度规划: 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费用规划: 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整体规划, 包括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核算、审核、结算, 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 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 以及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 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5:1为招聘、选拨、作用合格的员工奠定的基础;2为员工的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是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
】【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4: 1书面资料;2任职者的报告;3同事的报告;4直接的观察。
】【岗位规范: 是对岗位某一事物或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4 : 1岗位劳动规则;2定员定额标准;3岗位培训规范;4岗位员工。
】【工作说明书:对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 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工作说明书分类: 岗位、部门、公司工作说明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知识点一、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模式、态度和习惯,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的组织行为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1.1组织设计: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关系、工作流程等,旨在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员工发挥最佳水平。
1.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等,对员工行为和工作氛围产生重要影响。
1.3组织变革管理:指组织内部变革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推动变革的实施过程。
1.4领导力与管理:指组织内部带领和管理员工的能力和方法,包括激发员工潜力、促进沟通合作等。
二、员工薪酬薪酬管理是指按照员工的工作表现、能力和市场价值确定薪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2.1薪酬制度设计:包括工资结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等,以激励员工获得更好的工作业绩。
2.2薪酬调整:根据员工的能力、工作经验和市场行情合理调整薪资,维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力。
2.3福利待遇: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提供员工基本的福利待遇,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员工。
三、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培训与发展是指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和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3.1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岗位要求和员工能力现状,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合理安排培训计划。
3.2培训方法与工具:包括培训课程、讲师、培训材料等,利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工具提高培训效果。
3.3岗位职业能力发展:通过岗位轮岗、岗位拓展等方式,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通道。
四、员工关系员工关系管理是指维护组织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员工的参与、沟通和合作。
4.1劳动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劳动法律法规,遵守法规的要求,维护员工权益。
4.2劳动关系处理:包括员工投诉处理、纠纷调解、劳动争议处理等,解决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3员工参与与沟通:建立有效的员工参与机制,加强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将为您详细整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与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对组织内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其主要目标包括:1、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满足组织当前和未来的人力需求。
2、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3、促进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力资源供需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
这包括对人员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的规划。
2、招聘与配置招聘是为组织寻找和吸引合适的人才。
这涉及到制定招聘计划、选择招聘渠道、筛选简历、进行面试等一系列活动。
配置则是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岗匹配,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3、培训与开发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开发则更侧重于挖掘员工的潜力,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培训与开发,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4、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以确定员工的工作成果和对组织的贡献。
它包括设定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提供绩效反馈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等环节。
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薪酬福利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是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福利政策,以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
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福利则包括社会保险、带薪休假、节日福利等。
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6、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劳动权益、团队合作等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点整理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一)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二)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1. 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 组织规划。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 制度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 人员规划。
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 费用规划。
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的控制。
二、工作岗位分析概述(一)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服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二)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工作岗位分析位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基础知识笔记总结1-3
第三节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第一单元劳动定额水平(新)一、劳动定额管理的内容劳动定额是一项生产技术性和经济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包括四个环节:(一)劳动定额的制定是劳动定额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搞好定额管理的基本前提。
(二)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评价和衡量贯彻实施情况,可用以下几项标准:1.劳动定额面的大小。
2.各职能部门是不是按劳动定额足足生产管理。
3.车间、班组是不是按劳动定额对工人的劳动量进行考核。
4.企业为了推行新定额是不是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三)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劳动定额的执行效果,新定额存在的问题等,只有通过收集信息,数据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才能加以说明。
(四)劳动定额的修订既是劳动定额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标志着新的定额的产生,使企业的劳动定额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现代劳动定额的发展趋势1.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2.由传统的单一管理逐步转向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
3.由过去的劳动定额与定员分散管理逐步转向劳动定额定员一体化管理。
三、劳动定额水平的概念和种类概念: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行业或企业规定的劳动定额在数值上所表现的高低松紧程度。
种类:1.按定额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工序定额水平、工种定额水平、零件或产品定额水平。
2.按所考察的范围,可分为:车间、企业、行业或部门定额水平。
四、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劳动定额水平不平衡,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劳动定额作用的发挥。
可以从组织生产方面和组织分配方面说明。
五、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保证定额水平既先进又合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应当是确定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
【能力要求】: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一、用实耗工时来衡量实耗工时反映了生产员工实际完成定额的情况。
优点:资料获取方便,可进行综合分析。
缺点:实耗工时统计的准确性、可靠性较难保证。
二、用实测工时来衡量选择具有平均技术熟练程度的员工,在正常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经过现场测定获得的工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三)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1、企业战略具有特征: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2、企业环境的结构:3、现代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对外部环境的调研、预测两个方面。
4、外部环境的调研获取口头信息方法是了解外部环境情况的主要方法。
有:个别交谈、调查、访问、座谈会、讨论会。
5、市场上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这种竞争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因此,竞争对手分析应是企业战略分析的最重要任务。
6、新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威胁大小,取决于:现有的进入障碍、现有竞争对手做出的反应。
7、进入障碍包括(6条):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现有企业的反应。
8、顾客力量的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消费群体分析、顾客购买动机分析、分析顾客消费承受能力。
9、在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中,经济结构包括(5个):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
10、经济政策是国家调节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
1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是生产力中最强大的因素之一。
将技术环境分解为:新的科学原理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采用。
12、社会文化环境即广义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13、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竞争优势分析。
14、企业在能力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才能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弱势及所处的竞争地位。
15、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主要的标准。
在成本竞争中,效率指标对企业特别重要。
通过服务或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的企业,效果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
16、SWOT分析法提供的四种战略: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多种经营型战略(ST)17、总体战略分为: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进入战略又可分为: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
撤退战略中特许经营撤退方式是指企业卖给被特许经营企业以有限权力,而收取一次性付清的费用。
18、一般竞争战略分为:1)低成本战略:(制定原则:领先原则、全过程你成本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的原则、持久原则。
)2)差异文化战略:(实施途径:①使用具有独特性能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②开展技术开发活动;③严格的生产作业活动;④特别的营销活动;⑤扩大经营范围。
制定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3)重点战略:19、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战略控制一般由三方面活动组成:1)制定战略评价标准;2)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3)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动。
20、战略评价标准一般由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标准组成。
定量标准含: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市场占有率、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股票平均收益等。
定性标准含:战略与环境的一致性、存在的风险性、战略与资源的配套性、战略执行的时间性、战略与企业组织的协调性等。
21、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22、科学决策化包括:1)合理的决策标准:由“足够满意化”代替了“最优化”的标准2)有效的信息系统:掌握企业外部的信息渠道和内部的信息流3)系统的决策观念:决策是以整体化最优为目标的4)科学的决策程序:分为: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何必决策三个阶段。
5)决策方法科学化:两大特点:1)数字化、模型化、计算机化;2)发挥人的智慧的所谓“软”技术,即专家创造力方法。
23、确定型决策方法分为:量本利分析法、线型规划法、微分法。
24、经营安全状况分析,可用安全余额和经营安全率表示,安全余额是实际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差额。
考点1: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经营越安全。
考点2: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
考点3: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越安全,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考点4: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提高经营安全率有两个途径:第一,增加销售额;第二,将盈亏平衡点下移。
下移有三种方法:1)降低固定成本、2)降低变动成本;3)增加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使总成本下降。
25、风险型决策方法有:收益矩阵(长方形图)、决策树(树表)、敏感性分析等方法。
26、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分为:1)悲观决策标准:也称“华德决策准则”。
按照“保守”态度采用“小中取大”法。
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又称赫威斯准则。
乐观系数a一般取0.667。
3)中庸决策标准4)最小后悔决策标准:是“后悔值大中取小”法,也称萨凡奇决策准则。
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也称拉普拉斯决策标准。
27、编制企业经营计划的方法有:滚动计划法(连续灵活、有弹性的计划形式)、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循环法、综合平衡法(包含比例关系如:资源分配关系、投入产出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收入与支出关系)。
28、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包括: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
设定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的起点,也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市场营销29、市场营销含义: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俏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它包括:市场营销研究、社会需求预测、新产品开发、定价、分销、物流、广告、人员推销、俏售促进、售后服务等。
30、市场的概念与分类: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市场专指买方,不包括卖方;卖方构成行业,买方构成市场。
市场包含三个因素: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
31、市场分类: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
32、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3、消费者市场是现代营销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消费者市场是商品的最终归宿。
34、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4种):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
35、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参与购买的角色包括(5种):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36、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分为(4个):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复杂的购买行为。
37、购买决策过程由(5个):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五个阶段构成。
38、组织市场的构成有三种类型: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政府市场。
其中产业市场最具代表性,是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是市场营销分析主要对象。
39、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个人因素。
40、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步骤如下:1)分析市场机会;2)选择目标市场;3)设计市场营销组合;4)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41、目标市场选择中市场细分是按照顾客需求差别来进行的。
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根据: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产业市场细分的标准根据:行为标准、地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
42、目标市场的选择有三种:无差异市场营销、差异市场营销、集中市场营销。
43、市场定位的实质就在于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确定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适当位置并留下值得购买的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
定位依据是:产品质量、价格或服务定位;不同心理定位;抗衡性定位、回避性定位;跟随性定位。
44、设计市场营销组合所包含的可控基本变量有:产品、价格、地点、促销。
促销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其中广告是较为重要的方式,分为公共关系广告和商业广告。
45、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包括5个方面:1)制订详细的行动方案;2)建立组织机构;3)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科学的决策体系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而合理的奖罚制度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组织效应);4)开发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5)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46、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主要有: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战略控制。
47、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
48、企业在调整和优化产品组合时,可采取:1)扩大产品组合:包括拓展产品组合的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
2)缩减产品组合:剔除获利很少甚至不获利的产品大类或产品项目。
3)产品线延伸:具有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和双向延伸三种。
49、包装策略主要有5种:相似包装策略;差别包装策略;组合包装策略;复用包装策略;附赠品包装策略。
50、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投入期企业的营销重点是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力。
包括:快速掠取策略;缓慢掠取策略;快速渗透策略;缓慢渗透策略。
51、市场营销组合改良方法有:1)降低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2)提高促销水平;3)改变销售途径;4)扩大附加利益和增加服务项目等。
衰退期的产品可采取:维持策略、集中策略、收缩策略、放弃策略。
52、服务策略包括:提供咨询、协助选购、提供资料、安装调试、提供维修、提供零件、质量三包、技术培训。
53、定价策略:价格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产品的最高价格取决于产品的市场需求,最低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费用。
方法有三类: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
54、边际成本定价法亦称变动成本定价法。
55、需求差别定价法通常形式如下:1)以顾客为基础;2)以地理位置为基础;3)以时间为基础;4)以产品为基础。
56、折扣的折让定价策略有:数量折扣、功能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折扣、推广折让和补贴。
57、心理定价策略有:整数定价、尾数定价、声望定价、招徕定价、分级定价策略等。
58、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有:产品因素(产品价格高低、产品的体积重量、产品款式、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是否为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