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全部术语 (2)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汇总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汇总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经济生活1、影响价钱的因素:(1)价值决订价钱,价值是价钱的基础。
(2)供求影响价钱,求过于供,价钱上升;供过于求,价钱下跌。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钱币的价钱(增值、贬值)市场调理限制性也会惹起价钱变化。
2、价钱改动的影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钱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置;价钱下跌,会增添对它的购置。
②不一样商品的需求量对价钱改动的反响程度不一样。
价钱改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③价钱的改动会影响有关商品的花费需求。
某种商品价钱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代替品的需求会增添,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理产量。
2、调理生产因素的投入。
3、影响花费的主要因素:(1)根本源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即生产决定花费。
(2)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易物价整体水平的影响。
①收入是花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花费水平不单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受将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整体花费水平。
④物价改动会影响人们的花费。
(3)花费心理也会影响花费行为,主要有务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如何提高花费水平:(1)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鼎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②增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固。
③完美收入分派政策,调理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正,提高社会整体花费水平。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提高居民的花费信心。
⑤培养新的花费热门,加速花费构造升级。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看管力度,为花费者创建优秀的花费环境。
(2)公司:要提高产质量量,建立优秀的公司信用和形象。
(3)个人:要经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添个人收入;建立正确的花费观。
4、生产与花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花费。
生产决定花费的对象、花费的方式、花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花费创建动力。
(2)花费对生产拥有反作用。
.花费拉动经济增添、促使生产发展;花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花费是生产的动力。
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万能答题术语

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万能答题术语
1. 人权:指人类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信仰、平等、教育和私人财产等。
2. 公民:指具有特定国籍或居住在特定国家,并享有其权利与义务的人。
3. 宪法: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 法治: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5. 国家:人类社会的最高政治组织形式,具有独立的领土、国民和主权。
6. 政权:指控制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力量或组织。
7. 三权分立:指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国家权力部门相互独立互制衡的制度安排。
8. 公民权利: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教育、工作、财产等权利。
9. 公民义务:指公民依法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遵守国家法律、参加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
10. 革命:指以武力或非武力手段推翻旧的政治体制、建立新的政权的行动。
11. 合法性:指政权合乎法律和宪法规定,被人民所认可和接受,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力。
12. 国家主权:指国家独立、自主制定内外政策、拥有最高权力和管辖权的特性。
13. 政党:指为争取政权、参与政治活动,代表特定利益群体的团体组织。
14. 民主:指人民通过选举、公民参与、言论自由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和国家事务管理的政治制度或价值观。
15. 司法独立:指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关,自主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正、公正公开、公正公正等原则。
希望这些术语可以帮助你理解政治与法治领域的重要概念,并为答题提供基础知识和思路。
请根据具体试题要求进行分析和回答。
202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政治常考时政名词整理(收藏)

2023王军高考政治总复习高申政治常考时政名词整理(收藤)经济篇(一〉经济概念类z1.【宏观经济】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店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2.【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
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真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
3.【下行压力】是指下降带来了压力,与”上行压力”同属于新闻常用语。
4.【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5.【经济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进行某项经济活动之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及真变化,冥中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作出一定的估计和判断。
经济预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静态预期;非理性预期、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
6.【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
包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
7.【中央财政预算】通常称为中央预算,由国务院负责编制中央预算。
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8.【正逆回购】债券回购交易指债券交易的双方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以契约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由债券的”卖方”向”买方”再次购回该笔债券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方就是抵押出债券,取得资金的融入方;而逆回购方就是接受债券质押,借出资金的融出方。
9.【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真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相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高中政治高考必背的政治术语模板

高中政治高考必背的政治术语模板【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原理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同时,它们在一定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202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时政术语大全(经济、政治、文化、成就)

2023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时政术语大全(经济、政治、文化、成就〉经济篇一、以创新点燃科技强国引擎1.我们党在新时代下应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党继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科技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党支持人大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要充分发挥党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 4)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我国应如何加快科技创新( 1)坚持创新发展,优化研发投入结构,穷实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
( 2)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坚持市场导向,激发各类科研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 3)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科研管理、科技评价奖励等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
( 4)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5)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按生产要素分配机制,提高基础科研人员的待遇。
( 6)要加强科学研究开放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1)增加经费投入,为科技研发提供了资金保证。
( 2)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 3)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加速了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成长,创新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 4)国家财政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5)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对我国科技进步起决定性作用。
4.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 1)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优化科技创新企业营商环境,激发我国科技创新活力。
高中政治高考必背各类时政术语汇总(经济+政治+文化+成就)

高考政治必背时政术语一、经济篇(一)以创新点燃科技强国引擎1.我们党在新时代下应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党继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科技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党支持人大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要充分发挥党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4)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我国应如何加快科技创新(1)坚持创新发展,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夯实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
(2)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坚持市场导向,激发各类科研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3)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科研管理、科技评价奖励等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
(4)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5)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按生产要素分配机制,提高基础科研人员的待遇。
(6)要加强科学研究开放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1)增加经费投入,为科技研发提供了资金保证。
(2)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加速了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成长,创新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4)国家财政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对我国科技进步起决定性作用。
4.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1)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优化科技创新企业营商环境,激发我国科技创新活力。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政治高考答题术语

政治高考答题术语
政治高考答题术语:
1. 国家:指一个独立的、统一的、稳定的、有人民的正式政治组织形式。
2. 政治: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争夺、制定制度的活动。
3. 政府:指由国家的权力机关构成的组织,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和服务人民。
4. 民主:指人民通过选举或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行使权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
5. 公民:指在一个国家内具有一定身份,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人。
6. 市场经济:指由市场需求和供给来调整经济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
7. 社会主义:指一种以社会公有制为基础,同时存在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
8. 共产主义:指一种无阶级的、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即实现了每个人按需获得物质财富的社会形态。
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以选举为基础,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10. 人权:指个体在社会中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和公民权利。
11. 中共中央:指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党的政策和决策。
12. 政治信仰:指个体对于政治原则、价值观和理念的信仰和追求。
13. 政治体制改革:指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重塑政治权力的组织方式和行使方式。
14. 党的十九大: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总结和部署的重要会议。
15. 政治宣传: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公众广泛宣传政治思想、政策和决策。
请注意,以上答题术语不包含任何标题相同的文字。
高中政治总结专用名词

高中政治总结专用名词高考高三政治术语1财税政策方面1.减税降费的作用:①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
②减税降费能够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发展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最终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 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1)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小微企业大量发展。
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2)减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鼓励更多的小微企业勇于创业,敢于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构建创新型社会。
(3)有利于扩大就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3.个税改革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大幅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②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③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经营者税收负担,有利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作用:①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促进了收入来源单一者与多元者之间的税负公平;②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了居民整体税负水平,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采用个性化的费用扣除标准,综合考虑和尊重了个人生活负担的差异性;④拓宽低税率适用的所得级距,有更多的人适用低税率,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5.电信资费降低的意义:①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扩大电信消费需求。
②改善用户上网环境,提升民众获得感。
③降低下游企业成本,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加油助力。
④提升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水平,树立企业形象,形成竞争优势。
高考高三政治术语2乡村振兴扶贫方面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①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高考满分必背术语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高考满分必背术语考点04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必背术语]1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 为什么(1)原因: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A坚持人民民主的必要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B坚持专政的必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意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能确保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有利于打击国内外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3 怎么办: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的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考点04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必背术语]1 是什么: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 为什么: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1)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高中政治必修知识:全面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知识:全面总结本文将对高中政治必修知识进行全面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政治基本概念1. 国家:指人民共同生活的地区,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由一定的人口组成,实行一定的政权的社会组织。
2. 政权:指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通过某种形式组织起来的、用以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力量。
3. 政治:指人们在国家范围内,通过政权行使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和现象。
二、国家的组成部分1. 领土:指国家实际控制的土地范围。
2. 人民:指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家的主体。
3. 主权:指国家在一定领土范围内独立行使最高权力的能力。
三、国家机关和政党1. 国家机关:指国家行使权力的组织和机构,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等。
2. 政党:指具有一定纲领和纷争性的政治组织,是实现一定政治目标的重要力量。
四、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1. 政治制度:指国家政权组织的形式和基本制度安排。
2. 政治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有关政治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五、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1. 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2.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学科。
六、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领导1. 党的基本路线:指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客观实际和主观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制定的总体方针、总任务和总要求。
2. 党的领导:指中国共产党对全国各项工作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2. 中国梦: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以上是对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的全面总结,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全面概述:高中政治必修知识

全面概述:高中政治必修知识1. 政治基本概念- 政治:指人类社会成员在共同生活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 政权:指一定范围内的统治者掌握的国家权力。
- 国家:指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的统一组织形式。
- 政党:指在政治竞争中追求政权的集团组织。
2.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民主集中制: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制度。
3. 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
-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 国家的根本任务- 繁荣富强:通过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 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 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5. 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 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群众自治和群众监督:发展基层民主,推动群众自治和群众监督。
6. 国际政治与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发展中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 和平与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为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的全面概述,包括政治基本概念、政治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以及国际政治与外交等内容。
高中政治答题术语

高中政治答题术语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那么高中政治这门学科有哪些术语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答题术语,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答题术语第一、经济意义描述国内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高中政治答题术语第二、政治意义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党的政治意义:(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开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开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张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开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张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张规律的客观性,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

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高中政治常用专业术语归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术语归类一、基础1、价值就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与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就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就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就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就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就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就是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与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就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就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与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就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就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与前提。
23、正确认识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就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就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与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6、正确认识与把握国情,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8、民主就是专政的基础。
29、工农联盟就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建立其她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1、“一国两制”的前提与基础就是一国。
32、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3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民族平等就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5、国家力量就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就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前提1、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商品服务市场就是基础市场,就是建立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
3、自力更生就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与基础。
4、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就是人类有效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5、我国的体制改革就是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前提的。
6、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就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就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与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8、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就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9、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就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10、量变就是质变的前提与必要准备。
11、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1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
13、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延续的前提条件。
14、顾全大局,就是成就大事业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15、正确认识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就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就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与前提。
16、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17、民主与专政就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前提的。
18、有法可依就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19、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就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2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就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21、中国共产党就是执政党,这就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22、与平就是发展的前提。
23、与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国家间与平共处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
三、目标1、世界贸易组织就是目标就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她贸易障碍与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2、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发行事宜,并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对各金融机构实行监管。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夺取政权与维护政权,就是政党的政治目标。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与平与发展。
四、目的1、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
2、企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3、消费就是生产的目的。
4、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产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目的就是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
7、实践就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8、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目的就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9、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10、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就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2、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
五、标准1、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优劣的标准,就是瞧它就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就是瞧它就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远大的发展前途。
3、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就是瞧它就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就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5、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衡量现阶段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标志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就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社会保障制度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4、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就是税收区别于其她财政收入的重要标志。
5、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6、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段手里,实行为哪个阶段服务的政策。
7、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8、政党与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就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9、近代国际法诞生的标志,就是1688年签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与约》。
10、与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1949年9月出1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七、主导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2、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国际商品贸易就是一国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
就是一国对外贸易中的传统形式。
4、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八、主体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2、企业就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3、物质就是运动的主体。
4、人民群众就是实践的主体。
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5、“一国两制”下,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6、我国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7、公民在法律上,既就是权利的主体,又就是义务的主体。
九、性质1、我国税收的性质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质变就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3、我国的国家性质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5、人民政协的性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就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十、属性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就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开放性就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内在属性。
3、运动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4、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
5、阶级性就是政治、国家的根本属性。
6、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7、阶级性就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十一、核心1、企业兼并的核心就是竞争。
2、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
3、订立劳动合同的核心原则就是平等自愿原则。
4、正确认识与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5、为人民服务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6、要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的地位。
7、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的政权问题。
8、中国共产党就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9、党的基本路线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10、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就是“强权就就是真理”。
11、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就是与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与基础。
12、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与根本准则就是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
十二、关键1、经济的发展就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2、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就是公有还就是私有,关键就是瞧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瞧它的控股权掌握谁手里。
3、发展“二高一优”农业,关键就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4、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就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5、在我国,银行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
6、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就是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7、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性的作用。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就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9、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10、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而加快发展的关键又在于深化改革。
11、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国家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这一划分原则有利于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就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
12、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与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