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思考共6页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思考商品经济的社会,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学生是在不得已或很茫然的情况下选择了就读中文系,因不是出自个人兴趣的选择,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教学的首位。教师要颖悟性地指导学生走进文学世界,引领学生充分领略文学的魅力:飘逸洒脱的自由境界,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爱的等待与守候,离奇芜杂的人性展示……尤其是在淡化“文学史”教学的大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不言而喻地成为文学欣赏的过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在许多文科类院校作为平台课,在中文系不同专业开设,在学生对文学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独立面对一篇篇(部)文学作品,不是要学生领略其经典意义和文学史的价值,而是要培养和熏陶他们文学审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作品阅读问题。阅读原著,这是文学作品鉴赏的第一个基本环节。然而,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因难得的自由忽视了阅读,他们或在中学的课外阅读中曾接触过,或太多的社团活动,或各种考级,种种原因导致阅读原著的人寥寥无几。此外,因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环境与当代较远,或一些作品思想较沉重,与他们生活较隔膜,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比如他们不能理解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爱而不能又反反复复的行为;他们简单的人生阅历也不足以承受生活的沉重,也就无法感受片刻优游的轻松自在,如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在平和冲淡中蕴蓄的是对现代生活的抗拒、对充满人情味的已逝岁月的怀旧情绪的流露,有浓厚的古典理想主义
情感,而在他们读来周的散文实在寡淡无味。因此,如何诱导学生阅读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摆在这门课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首先采用了课堂复述作品内容的办法。逼着学生阅读作品。再就是“现身说法”,从文化、地域、自身等角度解读作品,领悟作品的魅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思考-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思考-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等文学财富,呈现着民众和中国的精神发展历程。因此,发掘其所蕴涵的精神资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该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总结、强化教学方法。这里是笔者一些浅陋的看法。
一、拓展实践
拓展实践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各异的课外教学,也就是将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这种方法更为形象直观、灵活生动。具体来讲包括剧情表演影视欣赏专题报告学术小组等多种环节。
(一)剧情表演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仍是行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分组,编演课本剧。组织学生集体演出短幕剧,同学们的表演既能娱乐身心、丰富生活,又调动自身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还可在合作、交流、互助等主题理念中陶冶情操、塑造个性。
(二)影视欣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许多文学名着经过改编加工都被搬上了银幕,如《林家铺子》《边城》《日出》《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影视作品。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这些经典影视作品,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学发生的时代环境、因果缘由以及文学由文本到剧本的演变样式。
(三)定期举办学术小组专题报告等活动
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负责某个发言主题。
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材料、查询资料,并写出发言报告,届时在课堂作专题演讲,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再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评。另外,要积极邀请国家级、省内知名教师、学者和作家进行演讲或开课,将前沿的文学信息输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时下热点的学术思想。总的说来,教学方法是无定式的,只要行之有效,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重要作家的作品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3.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作家或一篇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同时,教师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启示,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继续关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关于民族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
36学法教法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中
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的文学,其研究对象
主要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学。它面向20世纪中国文学,又有
其作为当代创作相对的独立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演变历史与创作面貌。其内容侧重于:(1)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2)现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3)现当代代文学领域里的重点作家作品研究;(4)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让学生在了解现当代文艺生态环境、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宏观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2)让学生深入了解现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从中认识现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3)让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坛上的重点作家作品,通过具体的文学实践与文本解读,来把握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面貌。一般开设阶段为大一至大二阶段,占据6-8学分,上课时间多为一年至一年半。作为文学课,中文系学生对这门课是爱恨交织,爱是因为这门课多以小说为
主,阅读理解较易,尤其是当代文学更是接近现实,有亲切感。恨是因为该门课程作家众多,作品庞杂,思潮迭出,所以记忆
有些困难,这些是普通院校中文系学生对这门课的普遍认识。然而在民族高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不同的语言谱系、民族背景、认知能力,理解水平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民族院校上课的差异性。笔者在民族院校担任这门课程教学多年,因此,对如何上好这门课,有自己的思考。一、绪论有激情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都是绪论,绪论是对一门课程的总体阐述,在绪论课上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一个新老师,最关键是能够做出判断,自身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有些老师往往忽视绪论的讲述,上课慢条斯理,或者拖沓冗长,毫无激情,这样学生自然就觉得这门课程又是一个玩手机或者睡觉的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也不例外,这门课程在上课时,应该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一条线索,上至先秦,下至当代。通过梳理,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知道中国文学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也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对各自民族的文学知识或许了解一二,对汉族文学了解不多。加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初高中在较为偏僻,教学水平一般的地区受教,如果一开始就进入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显得如此突兀,并且看到课本较厚,作家较多,作品繁杂,首先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这门课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那么再好的老师也难改变。所以,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绪论课上就要充满激情的将课程上好,使得他们知道文学课是如此充满魅力,文学作品是散发诱惑的“苹果”,这样就会有意识的去阅读作品,当然在这里,教师的讲课水平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二、有意识增添少数民族文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博杂,少数民族文学仅仅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但是对于民族院校的这门课程,打捞少数民族文学不应是“取一瓢饮”,在上课时,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上课班级学生的民族成分,这样就能有意识地增加相关民族的作家作品内容的讲述。例如,如果回族同学多,那么霍达、张承志的作品或者回族史诗就必讲,藏族同学多,扎西达娃、阿来、格萨尔王传就必须涉及。这样能够有的放矢,自然就会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兼容相包而又突出特色,教学相长,和谐同进。实例是:笔者曾在中文系带过一个纯藏
关于《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关于《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点,以能力驱动为手段,通过对教学内容知情达意地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加强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养成,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标签:知情达意;领会运用;思考创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1〕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据此,我们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当代文学教学为例,总结出了“知·会·思”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知·会·思”,即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做到知情达意、领会运用、思考创新。
一、知情达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
知情达意,是对课程教学内容最低层次的把握,即要求学生了解《当代文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大致梳理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轮廓。
众所周知,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当代文学是一种动态的文学过程,活跃文坛的作家在不断创作和变化,文坛走向与社会发展以及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而信息量大,争鸣性强,课程本身具有现实性、前沿性、开放性的特征,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点。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课上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后将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类课程,是一门集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及文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学科课程,其本质是文学与思想的结合。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思想品德与文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思政教学突出特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文学与思想的结合。在思政教学中,要将文学知
识与思想品德结合起来,通过文学作品来阐释思想品德,以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
2、注重实践性。思政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
把文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深刻体会实践的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意识。
3、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在思政教学中,应该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进行正确的政治思考,以及健全的政治观。
三、思政教学实施方法
1、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借助文学作品来揭示思想品德,
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
2、以现实案例为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文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深刻体会实践的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意识。
四、思政教学的意义思政教学的意义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思想品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五、结论思政教学作为一门文学类课程,其本质是文学与思想的结合。教师要突出文学与思想的结合,注重实践性,以及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使学生能够提高思想文化素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
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传递给学生知识是基本的要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具体授课中,不要只讲授是什么,而要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在传统的教学中,十分看重知识本身,而当下,在新形势下,许多观念在改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品缺乏整体的认知,也缺乏系统的阅读,对经典文学的兴趣转向对时尚文学、影视作品的关注,所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分析、提高写作的能力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只有彻底改变教学方法,才能够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本阅读能力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的实践能力便是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很少去认真阅读,更谈不上去理解和感悟,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为了切实提高上课教学效果,要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一是上课时,一定要有文学作品的课堂解读,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在自己思路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思考,但切实要在一定语境下进入文学作品本身,不能抛开文本去臆想,更不能断章取义,要通读作品的基本要义才能进行局部的细解。同是作品的一些段落,上下之间的衔接和段落本身要表达的意义要认真体会,同时,应有自己的感悟和认识。二是课外的阅读,阅读的面要宽,阅读同时要有阅读笔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只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够改变阅读量小、阅读面窄、阅读缺乏感知的问题。
事实上,要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兴趣问题。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产生时间较早的、尤其是语言更加深奥一些的、缺乏扣人心弦的情节等文学作品,无疑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而如果作品反映的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就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当代学生更喜欢青春、时尚、娱乐性强的作品,而对时代比较有隔膜的文学作品就产生排斥心理,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即使勉强阅读,也很难产生感觉,难以走进文学作品本身,难以理解文学作品,难以产生精神的相通。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老师的课上引导,老师在布置阅读作品任务时,可以抛砖引玉说出一些有关作品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多去关注,另外,时代的大环境和作家创作的特定语境可以简要与学生沟通,常与他们交流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和不解,应在不惑之处多质疑、多思考,特别要重视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悟与局部解读相结合,梳理出自己看后的感悟,而这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关键的一步,如果缺乏对文本的理解,那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成了无本之木,学生就很难深入走进文学作品,自然也无从领会和把握其经典文学的魅力。兴趣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能力的关键,要找到与当代大学生契合的一些因素和关键点,否则,学生会觉得一些作品离现实社会太遥远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只要找到一些让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产生的阅读兴趣就更浓厚些,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更行之有效。
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花”的 日子 ,却在穷苦人家无钱时免费治病,发大水时 冒着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
生命 危 险 到 处 救 人 ,这 种 朴 实 善 良的劳 动 人 民 的形 象 和 当 下 了优 质 的教 学环 境 。 因此 我 们 充分 利 用 多 种 媒介 ,不 光 是教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切 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对 比,但这恰恰是我们民 师 书 面 的讲 解 ,在 必 要 时 选 择 一些 合 适 的 视频 及 其 它 音 像 资
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李
婷
摘 要 :在 当前 高等院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的背景下,现代 文学教 学出现 了 时压缩 、就业压力、传统课堂的转 课
型等一 系列问题 ,本文拟从调整教学 内容 、改革教 学方 法等方 面提 出在新形势下实现现代 文学课程华丽转型的途
径与方法。
定 学 校 ,进 行 非 常 有 针 对 性 的 专 业 学 习 ; 就 业 , 则 寻 找 更 多机 会 锻 炼 提 升 自 己 的 综 合 素 质 , 课 余 时 间 或 参 加 各 种 社
团活动 ;或进 行社会 实践 ,留给 专业学 习的时 间也就越来 越 少 。而要 学好 中国现 代文学这 门文学课 程 ,其 中最主要
族 的 宝贵 财 富 。 再 比如 介 绍 郑板 桥 《 县署 中 寄舍 弟 墨 第 四 料 ,让学生直观感受 ,避免了枯燥 的说教 。此外我们还给学 范 书 》 时 ,重 点 讲述 了郑 板 桥 的重 农 思 想 , 农业 重 要 、 农 民辛 生 推荐 一 些 学 习 网站及 课 外 学 习资 料 , 以加深 认识 。 苦 、农 村 艰 难 这 一现 代 农 业观 其 实 早 在 郑板 桥 的信 中 就 得 以 体现 ,这 一 点 对 于我 校 的 绝 大 多数 学 生 来说 是 深 有 体 会 的 。 总 之 , 大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能 帮 助 大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设计理解当代文学思潮与创新形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设计理解当代文学思潮
与创新形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思潮、创
新形式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文学也经历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理解当代文学思潮与创新形式
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设计现当代
文学教学,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当代文学的思潮和创新形式。
一、背景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涵盖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
文学的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展示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让他们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新形式。
二、启发学生思考当代文学思潮
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
所体现的思潮和主题。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问题、人文
关怀等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品背后表达的当代社会思潮。同时,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与作家的作品对话,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当代社会问
题的观点和看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
除了理解当代文学思潮外,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
文学作品。例如,通过学习不同文学理论,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等,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结构、主题等内容,进而理解作品的
独特之处。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评论活动,让他们用
批评的眼光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四、关注当代文学的创新形式
在设计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潮,还要
关注创新的文学形式。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学、微小说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要在“专题”上下工夫,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上做合理的改革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上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专题教学创新能力课程考核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
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在“专题”上下工夫。
专题教学本身是一种选择性的教学,它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打破教材既定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组合。在专题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研究特长等进行合理安排。因为教师选择的余地大,专题教学反而较一般的课程教学自主性要高。
现当代文学学习心得体会
1、文:文学想象。
我们所面对的首先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是现代作家用语言文字所构造的亦真亦幻、多彩多姿、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我们要通过作家的笔端深入其境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想象,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给予一种同情的理解,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和艺术享受,增益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鲁迅笔下的未庄,巴金笔下的高公馆,老舍笔下的北平大杂院,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都是我们要深临其境的艺术世界。
3、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系的基础课、必修课
对中文系学生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最容易入门、最基础的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相比,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容易理解和接受,是最少门槛的学科。与古典文学相比,它没有文言文这语言工具上的门槛;与外国文学相比,它没有历史背景、民族差别上的门槛;与文学概论相比,它没有理论抽象、哲学思辨上的门槛。我们这个学科所面对的,主要是上世纪中国作家使用现代白话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表达的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现代人的文学想象和思想情感。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于今天的我们,并没有语言表达、文化背景上的隔阂,是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中文系大一新生最先学习中文专业课程,都是现当代文学。学好现当代文学,也就为学好其他中文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同时又与其他文学学科乃至文史哲人文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相通相融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的 把 握 能 力 和 阅 读 、 析 、 赏 文 学 作 品 的 能 力 以 及 分 鉴
评 论 写作 的 能 力 近 年 来 . 由于 教 学 体 制 等 方 面 的 原 因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课 程 教 学 面 临 以下 一 些 困 境 : 《 的
一
现 在 的青 年 学 子 对 文 学 的 热 情 已 经 远 不 能 与 8 O年 代 人 相 提 并 论 越 来 越 多 的 面 向 就 业 市 场 的 新 兴 、 门 热
《 国 现 代 文 学 》 程 是 高 校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的 中 课
一
压 缩 与 课 程 内 容 不 断 扩 充 之 间 的矛 盾 。
二 、 生学 习兴 趣减 弱与 课程 学 习要 求之 间的矛 盾 。 学
门 专 业 基 础 必 修 课 . 课 程 主 要 培 养 学 生 对 文 学 史 该
的评 价 . 乏 对 文 学 的热 情 和 对 作 家 作 品 的 个 体 理 解 缺
与 审美 观 照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减 弱 导 致 对 作 家 作 品 阅 读 的 缺 乏
的 文 学 学 科 的学 时 被 压 缩 , 《 国 现 代 文 学 》 程 最 如 中 课
早 有 2 0 多 个 学 时 . 后 来 被 压 缩 到 1 0多 个 学 时 . 0 0 有 的 学 校 甚 至 只有 几 十 个 学 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尝试
拿学分 、应 付考试 、获学位 的 E t 的。 同样 , 为从教者 的文 学课 教 作
对 于文学文本 , 往往表现为麻木 、 默然 、没有感觉 ,不能讨 论与 争
鸣 , 能 形 成 观 点 的 交 锋 、 念 的 不 观
所侧重 , , 了用 , 毫无 疑j 学 为 这 失去 了这一出发点 ,不仅会 写
学生学 习失去动力 和兴趣 ,磕 把我 们 的教学 引 入一 个误 区 , 教与用 相脱节 。首先 ,强调涝
碰撞 ,当然也就 难 以产生 思想 的 火 花 。 样 , 生 只 能 处 于 非 常 被 这 学
学教 育
“ 的线 索 , 文学 史、 史” 对 文学运 动 及论争 、 文学流派作简要介绍 , 只 情。二. 老师要伸缩 自如地掌控课 堂 。 我 充 分 利 用 自己 的影 响 力 在 课 堂 中营 造 一种 有 利 于 传 递 知 识 , 迪 思 维 , 造 能 力 , 中所 启 锻 集 有 学 生 注 意力 和 学 习 热情 的气 氛 , 学生 身处其 中陶 醉 、 让 痴迷 、 心灵受到震颤 、 灵魂受到感染 , 得 到美好情操 的熏 陶,在 不知不觉 学, 尽可能使学生获得不 同类 型 、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影响较大的一门学科。
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胡时候,尝试做一些教学改革,以期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文学史和作家作品哪一个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重心,是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现当代文学课的开设目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兴趣,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家作品学生都无法深入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伟大的作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是文学史中最重要、最显着的文学现象,目前世界性的文学评价体系,也是以是否具有伟大的作家和经典性的作品,来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或时代的文学成就的最重要标准。而且,无论是文学流派、文学社团,还是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它们的发达与繁荣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文学的发达与繁荣,最终都需要靠作家和作品体现出来。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都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它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它的目的固然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但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却常常被许多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挡与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最重要功能。而且,单从教学实践方面看,相当多的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分的依赖于文学史教材中对作品的权威定论,而忽略了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它的感悟和理解,不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此这些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却对自身的人格提升和素质成长未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元素
《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元素
《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系或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载着传授文学知识的重任,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对该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分析:一、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通过描绘国家的历史变迁、民族命运以及人民的奋斗历程,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现当代文学作品往往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生存状态和社会责任,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对人类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同时,作品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道德情操与品格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道德情操和品格特征,他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和道德情操。例如,作品中的正直、勇敢、坚韧等品质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创新思维与批判精神
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这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重要资源。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创新元素和批判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质疑传统、追求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活提供一定 的智力支持——这 对学生学 习主体性 的发
挥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 。这就要求 教师在授课 时不仅把 中 国现代文学 的最新研究成果 引入课 堂 ,还要加强对 学生各 种能力 的培养 如 : 赏析 、 评判 、 感悟 和研 究文学
语 言文学专业基础课 的现代文学课 时锐减 ;而现代信
息技术 的广泛应用 , 大众 传媒成 为时代宠儿 , 使 又使文 学逐步 边缘化——现代文 学课程 面临前所未有 的 困境 和挑战 。面对这些无 法 回避的问题 , 作为一名多年讲授
驼祥 子》 以前都把 分析 重点放 在祥子 身上 , 重 于对 , 侧
关键词 : 中国现代 文学; 学改革 ; 教 解决方案 ; 兴趣 中图分类号 : 4 . G6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92 (0 2 0 — 17 0 17 — 3 4 2 1 )2 0 6 — 2
由于大学课程改革 , 中文系课程结构调整 , 作为汉
路, 更好 的学 习、 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如学 习老舍 的《 骆
作 品的能力 ; 文学作 品的能力 ; 创造 更重要 的是把文学 作 品的赏析 、 品评 与当下生活相结 合 , 指导学 生少走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要在“专题”上下工夫,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上做合理的改革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上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专题教学创新能力课程考核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
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在“专题”上下工夫。
专题教学本身是一种选择性的教学,它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打破教材既定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组合。在专题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研究特长等进行合理安排。因为教师选择的余地大,专题教学反而较一般的课程教学自主性要高。
从目前国内可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材看,各个专题的设置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样板戏研究”“朦胧诗研究”等等。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章节体系上,做出更为切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如将鲁迅与周作人的章节合而为一,将样板戏与红色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自设教材上没有的专题,等等。
既为专题,就意味着专题的内容不应面面俱到,而宜“专”而“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深入化”。这种“深入”还得顾及该研究领域
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范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辛辛苦苦地准备、在某一届学生中教学效果较好的内容,换一届学生再上,就有可能对牛弹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专题教学,还有个研究“学情”的问题,得因材施教,实时做出调整。那种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师不是有研究地“教”,学生不是有研究地“学”,就会失去这门课程应有的特色。从教师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研究地“学”,却不那么容易办到。因为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人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是看看热闹,甚至不乏混学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不能强迫学生应该怎样,但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可以怎样,却是可能做到的。
培养研究的氛围,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一般是采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督促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有
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尚存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发言的方式,由学生逐个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听取的过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样改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做研究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都会渐渐养成习惯,配合教师的教学。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既然带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然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与我们的教改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已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大胆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2]其中心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翻转课堂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吸收内化”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常常会遭受挫败,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翻转课堂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则放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实现。在课前的“信息传递”阶段,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甚至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不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闭卷笔试,或是写作课程小论文等常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谓低,却也缺乏新意,很难看出学生经过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学习后所取得的实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实效。为此,我们就要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设计出与本门课程“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