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3蜡烛(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课文导读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颤巍巍(chàn)契柯拉耶夫(qì kē)拂晓(fú)更夫(ɡēnɡ)手臂(bì)二、词语释义烧灼:烧、烫,使受伤。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目睹:亲眼看到。
匍匐:爬行。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穆:严肃安静。
颤巍巍: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企图:图谋,打算。
三、语句解读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吐血推荐)
《蜡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3 蜡烛(练)(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蜡烛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⑦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课件2 (新版)新人教版【含答案】
④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 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 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 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 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 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 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 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 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 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 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 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 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 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最后一次,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苏联作家。生于军 官家庭。 1934年开始 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 者,之后一直从事战争 题材的创作。代表作 《俄罗斯人》、《日日 夜夜》,《生者与死 者》。1949年访问中国, 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人 民解放战争的《战斗的 中国》一书。
课文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 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 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 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 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 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 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 性。 •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 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 事件的本质意义。 •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3蜡烛练习3(新版)新
《蜡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圣诞夜休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
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母亲吩咐儿子:“去把赫尔曼捉来,还要6个马铃薯。
”赫尔曼指的是那只唯一留着的公鸡,本来打算等被征去当民防消防员的父亲回家过节时一同享用的。
正布置餐桌时,来了4个德国兵。
儿子吓得浑身不能动弹,因为窝藏敌军是要作为叛国罪论处的。
母亲虽然也害怕,还是镇静地迎上去:“圣诞节快乐!”“我们找不到部队,能在这里休息一下么?”带队的下士问。
“当然。
”母亲说,“还可以吃一顿热饭。
可是,这还有3位客人,你们也许不会把他们当朋友。
我们要过圣诞夜,不准在这里开枪。
”“是美国兵吗?”“听着,”母亲严肃地说着,“你们,还有里面的几个,都可以做我的儿子,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
”4个德国兵一时呆住了。
母亲说:“话已经说够了,请进,把枪支放在屋角的柴堆上,该吃饭了。
”德国兵恍恍惚惚,听话地放下了全部武器,美国兵也照这样做了。
德国兵和美国兵紧张地挤在小屋里,表情十分尴尬。
母亲神态自若,“这下赫尔曼不够分了,快去拿些马铃薯和燕麦来,孩子们都饿坏了。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屋里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
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
母子俩用尽所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
八年级上册《蜡烛》课后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课后题及答案导语: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课后题及答案,同学们,店铺欢迎大家来读一读,帮助自己学好课堂知识!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本题通过默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本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蜡烛》是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篇小说,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
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
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
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课时测练 (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共30分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拂.晓( ) 地窖.( ) 瓦砾.( ) 匍匐..( ) 腋.窝( ) 偷xí( ) píng( )障 jū( )躬肃mù( ) 颤wē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3分)A.她已经精疲力竭....(有气无力)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B.毒胶囊、地沟油等一系列事件告诉人们,我们需要名副其实....(名不副实)的产品质量。
C.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名垂千古)。
D.红军的偷袭企图..(打算)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
3. (株洲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4.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5.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4分)(1)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 )(2)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 )(3)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 )二、阅读杀光一个村子周海亮冰天雪地里,无辜的村民被驱赶到一个天然的椭圆形的大坑面前。
我们在村子里的干草堆里发现了这些。
上士用脚尖指指摆在面前的一排手榴弹,毫无疑问,村子里混有游击队员。
没有人说话,三四十个村民弓着腰,深低着头,微微颤抖着身体,眼睛瞅着脚尖。
谁是上士给他们三分钟时间。
机关枪早已准备好,黑洞洞的枪口指着排成一排的人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蜡烛 西蒙诺夫《蜡烛》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西蒙诺夫《蜡烛》课文解析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
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段析】开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
【品味】“只有……还……”一句,强调了夺取萨伐河上的桥和桥头堡对全面解放贝尔格莱德的重要性。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①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段析】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方场周围的环境。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品味】“烧毁”,说明敌人的炮火很猛烈。
画线句对“树”的描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这里的战斗残酷激烈,也象征着南斯拉夫人民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
在放场中央,我们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段析】写过方场时,在敌人追击炮的轰击下五个红军战士四伤一死。
【品味】“半小时之久”,说明敌人轰击时间长。
“稀了一点儿”,说明敌人的炮火非常密集,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一个“爬”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个人回程的艰难,一方面刻画人物,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战斗的无情、惨烈。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段析】交代牺牲的战士的名字、牺牲的时间。
【品味】“战死”,准确、简洁地交代出死因。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段析】写红军的偷袭使敌人加强了警戒,炮火更猛烈了。
【品味】“吓坏”,写出敌人的胆怯。
短的几次间歇。
“整整一天”“短短的几次”,写出敌人炮火的猛烈,也说明敌人在用炮火仗胆及红军的英勇。
最新精选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蜡烛]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五十八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蜡烛]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五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对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破折号表示解释)B、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
(冒号表示解释说明)C、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括号表示补充说明)D、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
(破折号表示转折)【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选词填空。
她一直舍不得用,——( )到今天。
A、珍藏B、保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空白处( )。
老妇人( )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
( )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 )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 )走。
A、跪舀舀舀抄拖B、站捧捧捧抓拉C、跪捧捧捧抄拖D、站舀舀舀抓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边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B、颤巍巍(chàn)契柯拉耶夫(qìe hē)匍匐(púfú)C、腋下(yè)迫击炮(pǎi)拂晓(fú)D、更夫(ɡēnɡ)手臂(bì)【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 )。
A、停顿B、间断C、间隔D、间歇【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国籍)的______。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蜡烛”的象征意义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惴______ ______ 揣______ ______竭______ ______ 渴______ ______障______ ______嶂______ 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课文导读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颤.巍巍(chàn)契柯..拉耶夫(qì kē)腋.下(yè)迫.击炮(pǎi)拂.晓(fú)更.夫(ɡēnɡ)手臂.(bì)二、词语释义烧灼:烧、烫,使受伤。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目睹:亲眼看到。
匍匐:爬行。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企图:图谋,打算。
三、语句解读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 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 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 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 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 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 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 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 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 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 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 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 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 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 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 “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 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 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 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 “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 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烧 灼:烧,烫,使受伤。 瓦 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请同学们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随堂检测: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随堂检测: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随堂检测:上册
同学们觉得功课学起来有难度呢?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了八年级语文蜡烛随堂检测,帮助大家轻松愉快地学习功课,请同学们参考下文!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
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
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03蜡烛(练)-- 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解析版)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pínɡ()障jū()躬肃mù()颤wēi()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
(17分 2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7分)
杏荫井台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
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
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
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
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
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
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
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
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
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
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
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
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
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
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
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
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
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
”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
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
”说罢,便起身赶路了。
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
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
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
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1.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超过5个字。
答: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答:
2.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请简要赏析。
(3分)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答:
3.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
(4分)
答:
4.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3分)答:
5.“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1.(1)没人喜欢(关心、照顾);没人陪伴。
(2)这样写意在强调“我”没人关心的寂寞,引出下文写“我”在杏荫井台所获得的快乐,为突出汉子对“我”的关爱作铺垫。
2.比喻、拟人。
答案示例一: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同时又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写出它们成群结队尽情享用杏儿的情景,突出了杏儿味美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富有童趣。
答案示例二:(1)比喻,作者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形象地写出其开裂、甜美的特点。
拟人,作者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形象地写出其成群结队聚集在裂缝处品尝果肉的情景,突出了杏儿的味美。
3.答案示例:“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吆喝声)像唱歌一样好听;麻利脱下布褂去捡拾杏儿(换羊肉的迫切);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过去(怕赶不上汉子);羊肉红光闪闪(色泽诱人);并拢双手接受羊肉;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心猛儿一跳,担心汉子后悔,把肉要回去。
4.答案示例:第⑨段:“踮起脚尖、大声回应”表明“我”努力想让汉子知道“我”会听从他的关照,
表现了“我”对他的理解和感激。
第⑩段:“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与汉子“细瘦的身影”形成强烈反差,暗示汉子生活艰辛,体现了“我”对他的怜惜之情;“远了,远了……”,用反复手法,写出“我”目送汉子渐行渐远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与不舍之情。
第(11)段:写“我”重回杏荫之下,似又听到汉子的叫卖声,说明“我”至今仍会想起汉子,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①杏荫给“我”带来的清凉;②杏荫给“我”带来的快乐;③汉子给“我”的关爱呵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