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耐盐性研究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概述了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耐盐研究现状,并对作物耐盐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作物耐盐机制,为未来的作物耐盐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耐盐机制分子育种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为盐碱地,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当,次生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全球大约有57亿亩土地受到盐害影响,其面积占据了全球6%的土地面积[1]。
而土壤中盐分过高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绿色植物的主要生理过程光合作用、能量和脂肪代谢等都会受到盐胁迫的影响,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2]。
目前,农业用地的盐碱化程度仍在不断加重,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将有超过50%的耕地盐碱化。
众所周知,全球人口仍在急剧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研究关注焦点。
如何利用盐碱土地对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想解决此问题,一种方法是优化土壤,降低盐份含量;另一种方法是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使其适应盐碱含量较高的土地。
但改良土壤不仅耗资巨大、时间长,而且随着化学物质的大量引入进一步的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摸清作物耐盐机制并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是对盐碱地改良的最佳手段。
本文基于查阅大量耐盐相关文献,对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的耐盐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概述现阶段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植物耐盐机制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1、作物耐盐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对于植物耐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耕地盐碱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研究粮食作物的耐盐机制成为保证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盐。
当土壤的ECs值大于等于4dS/m时,该土地就被称为盐渍化土壤。
农作物耐盐性的提升方法与策略
农作物耐盐性的提升方法与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问题。
盐碱地的面积不断扩大,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改善盐碱地的利用和农作物的生长,提升农作物的耐盐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升农作物耐盐性的方法与策略。
一、选择耐盐农作物品种选择耐盐性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是提升农作物抗盐碱能力的第一步。
一些农作物品种对盐碱地有较好的适应性,并能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生长和发育。
例如盐蓬、碱蓬等盐生植物,以及耐盐水稻、耐盐小麦等耐盐性强的品种,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并保持较高的产量。
因此,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应优先选择耐盐性较强的品种,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调整土壤环境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环境对提升农作物耐盐性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减少土壤盐分积累。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添加有机肥料、石膏等,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灌溉水中的盐分浓度,减少土壤盐分的移入与累积。
使用高质量的农业用水,并采取适当的灌溉方法,如滴灌、渗灌等,可以有效减少盐碱地的盐分积累。
三、调节农作物生理代谢农作物在盐胁迫下的抗逆能力与其生理代谢有密切关系。
通过调节农作物的生理代谢,可以提高其抗盐碱能力。
例如,提高农作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和产生可溶性蛋白等,可以降低盐胁迫对细胞的损伤程度。
此外,适当调节植物激素的水平,如乙烯和脱落酸等,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
通过外源施用适量的激素或抗氧化剂,可以调节农作物的生理代谢,并增强其抗盐碱性。
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为提升农作物的耐盐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农作物中导入耐盐基因,如SOS1基因、NHX基因等,以提高其抗盐碱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针对农作物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精确修饰,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
然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仍面临一些伦理和安全性问题,需要在合法的途径下进行研究和应用。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随着海水倒灌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土地的盐碱化问题愈发突出。
而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面临盐碱地的适应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则是该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差异小麦对盐分的耐受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一些耐盐品种在高盐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而一些沙质耕地上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盐碱度高的土地却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探究小麦品种间的耐盐性差异是耐盐育种的重要前提。
二、耐盐性的遗传性小麦的耐盐性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经过许多研究现场表明,小麦的耐盐性遗传性较高,与耐盐品种的遗传基础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很多耐盐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这增加了耐盐育种的难度。
三、耐盐相关基因的筛选在探究耐盐性的遗传性的同时,寻找耐盐相关基因也逐渐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方向。
2016年研究人员通过建立高盐条件下小麦差异表达基因谱,筛选出12个耐盐相关基因。
又有研究表明,小麦的耐盐性与根部离子采集、转运和调节有关。
因此,针对小麦耐盐基因,如调控根部离子平衡的SOS1基因、ABF转录因子、BARE3基因、MYB转录因子等,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四、遗传工程在耐盐育种中的应用近年来,遗传改良在育种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方法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得小麦的耐盐相关基因得到了增强,从而在盐碱土壤上更好地生长和产量。
当前,农业界在耐盐育种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实验。
例如利用OsAKT1水稻基因进行小麦转化,通过增强小麦根系的离子平衡调控,提高了小麦的耐盐性和产量。
总之,研究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不仅能够为耐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还能为了解小麦遗传变异规律和遗传育种的理论完善做出贡献。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作物耐盐碱能力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作物耐盐碱能力作物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而耐盐碱能力是作物在干旱、盐碱化等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生长的关键因素。
然而,全球范围内的土地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作物的耐盐碱能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或调节作物基因表达来改良作物性状的方法。
通过引入耐盐耐碱相关基因或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作物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和抗性,从而增加作物的耐盐碱能力。
首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引入耐盐相关基因来增强作物的耐盐能力。
例如,从耐盐植物中鉴定和克隆与耐盐相关的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作物中,从而使作物具备更好的抗盐胁迫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基因启动子、延迟叶片衰老相关基因等手段,提高作物对盐胁迫的适应能力,并抑制盐胁迫导致的叶片老化和死亡。
其次,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改善作物的耐盐能力也是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例如,一些与盐胁迫响应和适应相关的基因在盐胁迫下表达上升,而另一些基因的表达则受到抑制。
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或利用RNA干扰技术来调节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增强作物的耐盐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一些非编码RNA(lncRNA)在作物的盐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调节lncRNA的表达也可以提高作物的耐盐能力。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提高作物抗氧化能力来改善作物的耐盐能力。
盐胁迫会引起作物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导致氧自由基的生成和蓄积,进而引起细胞损伤。
因此,通过调节作物中与抗氧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强作物对盐胁迫的抵抗力。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引入一些耐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以提高作物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加作物的耐盐能力。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改善作物的耐盐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特定的酶系统精确地切除、插入或修改基因组中的特定DNA序列,可以实现对作物基因组的精确改造。
水稻耐盐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水稻耐盐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耗水量大的作物。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时,如何提高水稻的耐盐性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水稻的耐盐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因此,分子机制研究是提高水稻耐盐性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水稻耐盐性的分子机制进行讨论。
一、水稻中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水稻的耐盐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至少有三十个基因与水稻的耐盐调节网络相关。
其中包括质膜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离子通道基因、转录因子基因等。
例如,基因 OsHKT1;5 能够影响离子通道的功能,进而调节水稻的盐分吸收和转运。
基因 PPR756 能够介导 RNA 编辑,与质膜和线粒体功能相关。
基因 VqSAP1 能够调节水稻的酸碱平衡,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基因的不同组合,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也不同。
二、离子调节的机制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细胞内外离子生成差异,导致离子稳态失衡。
调节离子转运的蛋白质是水稻耐盐性的关键因素。
其中,K + / Na + 转运蛋白、Na + / H + 交换蛋白、Cation/Proton Antiporter 以及 Chs 一家四名家族蛋白质等协同作用,参与了水稻的离子调节机制。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够调节离子进入或离开细胞,以达到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作用。
例如,基因 OsHKT1;5 编码的蛋白质实现了对进入根系的钠离子的调控;OsNHX1 能够调节细胞内部的钠离子浓度,以及 pH 值的平衡。
另外,一些离子调节蛋白质具有多层次的调节作用。
例如,SAPS 单反式钾通道蛋白能够通过与 F-box 相结合,调节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细胞分裂、抗氧化防御和激素信号等多种生理过程。
这些蛋白质的精确调控,是水稻耐盐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抗氧化剂和蛋白质途径盐胁迫会改变植物的代谢水平和生理状态。
水稻能够通过抗氧化系统,减轻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损害。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2020.06种植技术盐害是一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随着全球土壤盐渍化形势不断加剧,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玉米是我国三大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玉米属于盐敏感作物,盐害能够抑制其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造成颗粒绝收。
与盐渍土壤改良相比,培育耐盐玉米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1 玉米耐盐的重要性禾本科是最重要的易受非生物胁迫影响的农作物,其中玉米属于盐敏感作物,在缺水或盐碱胁迫时表现出严重的减产,其耐盐性表现出种内变异性[1]。
土壤盐渍化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更限制它的产量和品质。
当盐浓度超过250mM时玉米受到损害,较高的渗透压导致其籽粒不能正常吸水萌发,造成根部生理代谢不正常,从而抑制生长发育。
2 盐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盐胁迫对玉米的危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次级氧化胁迫。
渗透胁迫属于初级胁迫,是由玉米生长过程中缺水造成的一种高渗透压胁迫,通常发生在盐胁迫响应的早期阶段。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决定玉米能否存活的因素,而苗期是玉米对盐最敏感的时期。
离子毒害是盐胁迫的第二阶段,土壤中的盐分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植物在吸水过程中同时吸收大量盐离子。
玉米对NaCl产生的盐害非常敏感,Fortmeier等[2]通过实验探究NaCl和Na 2SO 4在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证明玉米在盐胁迫第二阶段的主要问题是由Na +毒性而不是Cl -毒性造成的,但是严杰等[3]认为不能排除Cl -对玉米的毒害作用。
次级氧化胁迫是盐胁迫的第三阶段,通常情况下,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当活性氧的含量超过活性氧清除剂的阈值范围时,大量的活性氧会加剧膜脂的过氧化速率,产生丙二醛(MDA),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常用MDA作为衡量植物衰老和抗性的指标,其含量能够反映植物遭受盐胁迫的伤害程度。
3 玉米耐盐分子研究进展玉米耐盐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耐盐机制涉及一系列的形态改变和生理生化过程。
植物耐盐能力
植物耐盐能力
作物的耐盐能力是指作物正常生长所能承受土壤盐分最大含量的能力。
作物的耐盐能力取决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段,土壤的物理性质、肥力状况、盐分组成和气候条件等。
一般来说,作物的耐盐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轻度耐盐性:作物能够在含盐量为0.5-0.8%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2.中度耐盐性:作物能够在含盐量为0.8-1.5%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3.较耐盐性:作物能够在含盐量为1.5-3%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4.极度耐盐性:作物能够在含盐量为3%以上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耐盐性强的作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根系和较弱的茎叶,以便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
同时,耐盐性强的作物还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将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农作物耐盐性研究及其遗传机制分析
农作物耐盐性研究及其遗传机制分析盐碱地的大面积存在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重要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寻找能够在高盐浓度下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农作物品种,是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这个方向上,我们需要研究农作物耐盐性的遗传机制。
一、农作物耐盐性的现有研究成果农作物耐盐性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筛选,获得具有较强耐盐性的品种,并研究其生长发育的适应机制;另一方面是通过生理生化分析,探讨农作物在高盐环境下的耐受性影响因素。
针对第一个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方式筛选出具有较强耐盐性的品种。
例如,有研究使用遗传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高盐适应能力的水稻品种;还有研究发现,某些作物如秋茄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可以直接应用于盐碱地的改良。
针对第二个方面,研究人员发现,提高作物耐盐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其生理活性物质进行调控。
比如,辅酶Q-10能够通过保持调节细胞中的离子平衡,保护细胞不受高盐环境的影响;另外,某些植物激素对于胁迫环境下植物生长发育的适应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耐盐性与遗传机制的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农作物耐盐性的遗传机制。
在植物生命过程中,基因是控制生长和适应能力的基本单位,在耐盐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也不例外。
以水稻为例,其耐盐性遗传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的表达调节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发现,水稻在高盐环境下,部分基因会发生异常表达现象。
因为高盐情况下大部分蛋白质的稳定性出现问题,所以出现了某些基因的大量表达,这些基因会影响到植物的离子平衡和膜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植物的耐盐性。
2.离子转运水稻的耐盐性主要依赖于其离子转运系统的功能。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离子吸收和排出两个方面。
高盐情况下,水稻的离子排出功能高效,但对于离子的吸收却出现了问题。
因此,通过对其耐盐性相关基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对于植物离子转运功能的影响。
三、前景展望虽然耐盐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在我国水稻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
水稻和小麦耐盐性研究
水稻和小麦耐盐性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始受到盐碱化的影响,这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提高农作物对盐碱土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着重介绍水稻和小麦的耐盐性研究进展。
一、水稻的耐盐性研究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其生长受到盐碱土的严重制约。
研究表明,水稻对盐的适应性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生长过程中调节植株内部的离子平衡,保持正常的渗透调节;二是通过根系分泌次生代谢产物,与盐离子进行离子交换,降低盐离子在植株内积累。
目前,许多研究者利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水稻的耐盐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利用转录组技术和代谢组技术分析了高耐盐性水稻品种与普通水稻品种的差异,揭示了一些关键基因和代谢通路。
同时,还有一些研究在开展对水稻耐盐性的分子育种。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耐盐性关键基因进行改良,以提高水稻对盐碱化土地的适应能力。
二、小麦的耐盐性研究小麦是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长江以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样受到盐碱化土地的危害。
只有通过针对小麦耐盐性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抗逆性。
目前,小麦的耐盐性也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小麦的耐盐性可通过提高根系的离子调节和产生导管阻塞物等方式来实现。
近年来,许多基于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小麦耐盐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考察小麦品种的抗盐性差异,发现了一些关键基因和代谢通路。
在小麦的分子育种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在开展。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向小麦中导入耐盐基因以提高其对盐碱土的适应能力。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研究在工作,力图揭示小麦保持稳态的分子机制。
三、总结水稻和小麦耐盐性研究的进展使我们逐渐揭开了农作物对盐碱土的适应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其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通过结合品种培育和分子育种等多种手段,我们有望培育出更为适应干旱盐碱化土地的新型农作物品种。
水稻品种间耐盐性的比较分析
水稻品种间耐盐性的比较分析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盐碱地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和选育具有较高耐盐性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水稻品种进行比较分析,包括日本晴、杂交稻和适应性水稻。
首先,日本晴是常见的传统水稻品种,对盐碱地的耐受性较差。
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日本晴水稻叶片会显著受损,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然而,日本晴具有较高的产量和风味品质,在非盐碱地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品种。
其次,杂交稻是通过杂交技术选育出的具有高产量和较高耐盐性的水稻品种。
杂交稻通常通过将耐盐性较强的亲本与高产量的亲本杂交而得到。
耐盐性较强的亲本可以提供耐盐性基因,从而提高杂交稻对盐碱地的适应能力。
杂交稻的耐盐性较好,但对比日本晴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适应性水稻是近年来新引进的水稻品种,它是在盐碱地上进行长期驯化和选择得到的。
适应性水稻具有较强的盐碱地适应能力,可以在高盐碱度条件下正常生长和发育,产量相对较高。
适应性水稻具有多种耐盐机制,包括离子调节、抗氧化能力和盐分共存耐受性等,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程度的盐碱胁迫。
然而,适应性水稻的耐盐性和产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而言,杂交稻和适应性水稻相对于传统的日本晴水稻具有较高的耐盐性。
然而,不同的盐碱地条件下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选择品种时需根据当地的盐碱度水平进行调查和选择。
此外,通过杂交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的耐盐性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改善作物耐盐性和抗旱性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改善作物耐盐性和抗旱性作物耐盐性和抗旱性是当今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和盐碱化等灾害频繁发生,如何提高作物在这些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技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耐盐性和抗旱性。
首先,培育耐盐性的作物离不开对盐胁迫机制的深入研究。
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时,高盐分会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的限制。
过去,科研人员主要通过人工选择和杂交培育,从而获得耐盐性更强的杂交品种。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研究盐胁迫引起的生化和遗传机制,寻找与耐盐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这些基因导入到普通作物中,最终实现对耐盐性的培育。
目前,已经有一些基因工程耐盐性作物在试验田或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例如耐盐水稻、耐盐玉米等。
其次,抗旱性的培育同样需要深入研究作物的生理和遗传机制。
干旱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之一,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通过选择和育种的方法培育出了一些抗旱性较强的品种。
然而,因为抗旱性是由多基因的复杂系统调控的,通过传统育种很难获得高度抗旱性的作物品种。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抗旱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作物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寻找到与抗旱性相关的基因,并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普通作物中,提高其抗旱能力。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利用转录因子基因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培育技术所依托的土壤改良也是提高作物耐盐性和抗旱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盐碱地和干旱地上种植作物时,土壤中的盐分和水分条件一般较差,对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
因此,通过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对于提高作物的耐盐性和抗旱性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有机肥施用、灌溉技术改进、土壤调理剂的使用等。
植物的耐盐性与机理研究
植物的耐盐性与机理研究海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
因此,世界上60%以上的农田位于海岸线附近。
这些土地受到海水和沿海排水的盐分污染的影响,使许多作物产量减少。
经过研究表明,一些耐盐种植物具有在高盐环境中生长的能力。
因此,研究耐盐植物的耐盐机制是很必要的。
一、耐盐性定义植物要在高盐度环境中有一个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这就产生了耐盐性概念。
但是,什么是耐盐性呢?耐盐性是指植物对盐胁迫的抵抗能力,包括植物对钠(Na+)和氯(Cl-)等离子体系的负面影响所产生的适应措施。
耐盐能力可以分为细胞水分调节、细胞膜保护、离子稳定性和抗氧化保护等制约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生理特点。
耐盐性通常被用于评估作物在土壤、水或大气中的生长和生产受盐胁迫的影响程度。
作物表现出较高的耐盐性,可以在半咸水体系或高有机盐土壤中生长,从而发挥其农业生产的潜力。
二、耐盐植物的分类耐盐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态发现地选择性或生理适应选择性进行分类。
根据生态发现环境耐盐性,可将耐盐植物分为两类:咸生和荒漠植物;根据植物的生理适应,植物还被分为定义型和非定义型植物。
定义型植物是那些通过调节盐离子的吸收、转运和分布等生理机制来适应高盐环境的植物。
非定义型植物是那些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分利用率来适应高盐环境的植物。
耐盐植物的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理机制,同时为养殖者在咸水区保护和管理植物提供宝贵的信息。
三、耐盐机制耐盐机制因植物类型和环境变化而异。
然而,许多植物通过吸收和调节盐分负载来适应高盐环境。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机制之一,钠离子的呼吸分布和水平调节。
1. 钠离子呼吸分布和水平调节植物细胞具有离子转运系统,其中钠离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进入植物细胞和整个植物体系。
在咸水环境下,植物细胞的钠离子浓度会明显增加。
太高的钠离子浓度会损害植物体系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避免过多的钠离子进入植物体系,植物体系发展了有效的调节机制来控制这种进程。
头一种调节钠离子浓度的措施是将钠离子排出植物体系。
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与研究
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与研究在全球变暖的今天,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其中,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目前,地球上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越来越多,而且仍在增长。
尤其在干旱地区,如何利用我国丰富的盐碱土资源,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因此,如何筛选出适合耐盐的作物,特别是水稻品种,成为了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难题。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之一,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水资源压力。
因此,耐盐性水稻品种的研究成为中国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水稻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掘诸如耐盐配合基因等新型“优秀基因”富集优势基因资源,可以为水稻育种以及育种库的建立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由于高盐并非水稻的稳定生长环境之一,因此筛选出的耐盐性基因,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盐碱土资源,也可以促进水稻增产。
在水稻基因组研究中,耐盐性基因的筛选和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寻找适合耐盐性的种质资源。
耐盐性种质资源选择的关键在于地理位点、环境、生长状态和次生代谢产物等因子的影响。
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资料、现场观测和实验室补充信息等多方面进行筛选。
其次,应该对已有的耐盐性品种进行拆分。
耐盐性是由一系列基因共同协同所致。
我们需要对已有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并发掘关键耐盐性基因。
此外,通过构建耐盐性基因网络,可以为基因功能的解剖提供一个阶段性的基础。
在筛选耐盐性基因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其参与途径的解剖,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基因与耐盐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分子机制、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态性等进行研究,可以为水稻种子的制备和育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结而言,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和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盐碱地资源,而且对保持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利用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水稻育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探索人类应对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支撑。
大豆耐盐性研究及其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
大豆耐盐性研究及其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大豆的耐盐性研究是指通过研究大豆对盐胁迫的生理和分子反应来了解其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大豆对盐胁迫的耐受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豆能够调节离子平衡。
盐胁迫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升高,对大豆根系造成伤害。
大豆通过调节根系吸收和渗透调节器来平衡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第二,大豆能够增强自身的抗氧化能力。
盐胁迫会产生过量的活性氧,对细胞膜、蛋白质和DNA等结构和功能产生损害。
大豆通过增加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来清除自由基并减轻氧化损伤。
第三,大豆能够合成和积累特定的蛋白质和类胡萝卜素,来维持细胞稳态和适应盐胁迫。
这些蛋白质和类胡萝卜素可以作为抗盐胁迫的信号分子参与调控,从而保护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第四,大豆能够调节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以适应盐胁迫的要求。
例如,大豆具有较强的侧根发育能力,并且可以调节根毛数量和长度,以增强对深层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大豆的耐盐性在盐碱地改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盐碱地改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手段,使盐碱土壤恢复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质土壤。
大豆作为优质油料和粮食作物,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生长适应性,可以在盐碱地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大豆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导作物。
大豆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盐碱地上正常生长并且产量稳定。
通过大豆的种植和生长,可以改善盐碱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后续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其次,大豆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套种作物。
套种是指在主要农作物生长周期内,种植适宜盐碱环境的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大豆本身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种植大豆作为套种作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盐碱地资源,并且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大豆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盐碱地改良中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和肥料利用,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盐碱地改良的关键在于提高土壤的盐分浓度、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地以及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提高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提高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土壤盐渍化成为农作物生产的严重问题。
高盐度的土壤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寻找提高农作物耐盐性的方法成为了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遗传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已经在提高农作物耐盐性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针对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提高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耐盐性相关基因的发现与克隆在提高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中,首先需要找到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
通过对一些耐盐植物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耐盐性密切相关的基因。
例如,SOS1基因编码一种钠/质子反向转运蛋白,可以调控植物对盐分的吸收和排泄。
NHX1基因则参与了植物细胞内钠离子的转运和贮藏。
在克隆这些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时,遗传工程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PCR扩增和基因克隆技术,可以快速而精确地获得这些基因的完整序列。
此外,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转基因植物模型,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在耐盐性提高过程中的功能。
二、耐盐性基因的功能研究为了了解耐盐性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沉默、基因过表达等手段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
例如,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SOS1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植物对盐分的耐受性显著下降。
这表明SOS1基因在调控植物耐盐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单一基因的功能研究外,还有许多研究关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SOS1基因与NHX1基因在植物耐盐性中呈现协同作用。
这些功能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耐盐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耐盐性研究中的应用利用遗传工程技术进行农作物耐盐性研究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构建转基因农作物。
通过将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转移至农作物中,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盐分的适应能力。
在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常常选择盐生植物中的耐盐性基因作为引导基因。
例如,转移SOS1基因到玉米中,使玉米根系对高盐度土壤中的钠离子具有更好的排泄能力。
木薯的耐旱和耐盐机制的研究
木薯的耐旱和耐盐机制的研究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然而,木薯的生长环境要求相对苛刻,在干旱和盐碱地区的耐受性限制了木薯的种植和产量。
因此,研究木薯的耐旱和耐盐机制对于提高木薯的适应能力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木薯作为一种耐旱作物,具备一系列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首先,木薯的根系发展旺盛,根状茎呈纺锤状,有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同时,木薯根系还能通过生理调节增加水分的吸收能力,例如增加毛细根和根毛的生长,增强水分的吸收能力。
此外,木薯根系还能通过调整根系表面积和体积比例来适应不同干旱环境的水分需求。
此外,木薯还具备一系列耐旱的生化机制。
例如,木薯具有较高的根系渗透调节能力,能够调节细胞内的渗透物质浓度,维持正常的细胞水分平衡。
另外,木薯还能促使植物体内产生抗氧化物质,如抗氧化酶、非酶抗氧化物质等,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些生化机制的发挥,使得木薯能够在干旱条件下存活并保持生长。
与耐旱机制相比,木薯的耐盐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一些研究已经显示出木薯对盐胁迫的一些适应机制。
例如,木薯能够通过积累有效的盐分,将盐分转移到植物较低的组织部位,减少对细胞的伤害。
此外,木薯还能够调节离子吸收和排泄,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
例如,在高盐环境下,木薯可以减少对钠离子的吸收,并增加对钾离子的吸收,维持正常的离子平衡。
除了上述适应机制外,木薯在耐旱和耐盐机制中还与激素信号和基因调控密切相关。
木薯在干旱和盐胁迫下会产生一系列激素,如脱落酸、乙烯等,通过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吸收过程来适应环境。
此外,一些特定的基因在木薯的耐旱和耐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木薯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来适应干旱和盐胁迫环境。
这些基因涉及到水分调节、离子平衡、抗氧化能力等方面,通过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木薯能够适应和抵御干旱和盐胁迫。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许多研究已经对木薯的耐旱和耐盐机制进行了探究,但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物耐盐性研究范文
作物耐盐性研究范文作物耐盐性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研领域,尤其针对盐渍化土壤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于寻找能够适应盐渍土壤生长的作物品种以及提高作物耐盐性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作物耐盐性研究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应用进行探讨,以促进相关研究的开展和进一步提高农作物耐盐性水平。
一、概念二、研究方法1.盐渍化土壤调查和分析:通过野外取样、分析土壤pH值、电导率、离子组成等指标,了解盐渍土壤的特点和水分状况。
2.作物耐盐性评价:通过田间试验,辨别不同品种(种质资源)的抗盐性差异,如对溶解盐(海盐、硫酸钠等)进行不同浓度处理,观察植株叶片脱水、黄化和死亡情况,评价作物的抗盐性。
3.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相关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盐耐性相关基因的克隆等。
三、应用1.培育耐盐作物品种:通过筛选出抗盐品种,进行人工杂交,培育耐盐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提高作物对盐渍化土壤的适应力。
2.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浇水、施肥,控制灌溉水中含盐量,提高土壤渗透性等,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减轻盐胁迫对作物的影响。
3.盐渍化土壤治理: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追施有机肥料、添加石膏等,提高土壤的结构和富含有机质,改善土壤透水性和通气性。
四、发展前景综上所述,作物耐盐性研究旨在寻找能够适应盐渍土壤生长的作物品种以及提高作物耐盐性的方法,通过盐渍化土壤调查和分析、作物耐盐性评价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推动农作物耐盐性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在未来的发展中,作物耐盐性研究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与应用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土壤退化的加剧,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们的关注。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提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就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耐盐碱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农作物的耐盐碱性指的是农作物在高盐碱土壤中生长发育的能力。
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过高会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
因此,耐盐碱性的提高可以让农作物更好地适应高盐碱土壤的生长环境。
影响农作物耐盐碱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盐碱含量:盐碱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越高,对农作物的影响越大。
2. 土壤水分:土壤中的水分状况会影响农作物对盐碱的耐受能力,适度的水分可以稀释土壤盐分。
3. 植物遗传性:不同植物对盐碱的耐受性不同,有些植物天生对盐碱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
4. 高盐碱土壤中的其他因素:如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也会影响农作物的耐盐碱性。
二、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方法为了提高农作物的耐盐碱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筛选耐盐碱的品种通过大量筛选,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农作物品种具有较高的耐盐碱性,可以在高盐碱土壤中正常生长。
这些品种可以作为耐盐碱育种的材料,通过杂交和选择培育出具有更高耐盐碱性的新品种。
2. 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农作物中导入一些与盐碱胁迫相关的基因,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耐盐碱性。
例如,一些耐盐植物中的相关基因可以被转移到其他作物中,使其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
3. 土壤改良措施改良盐碱土壤,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通透性,减少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质、施用石灰等。
三、农作物耐盐碱性的应用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更是为了解决盐碱土壤造成的农业生产困难,确保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种植选择根据地区盐碱土壤的情况,选择适合种植的耐盐碱作物,提高种植的成功率和产量。
植物耐盐性基因筛选及其生理分析研究
植物耐盐性基因筛选及其生理分析研究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盐碱化土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盐胁迫已成为限制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情况下,植物耐盐性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而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基因的层面去解析植物耐盐性的机理,从而为作物的育种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着重介绍植物耐盐性基因的筛选及其生理分析研究。
一、基因组筛选1. 转录组分析转录组测序技术是一种针对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探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基因的表达情况。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我们可以挖掘出与植物耐盐性相关的基因,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目前,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在盐胁迫下植物的转录组变化情况,如拟南芥、水稻、小麦等,这些文献为我们分析耐盐性基因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突破性的生物技术,它可以直接改变基因组,精确地制定或修改对特定生理过程影响的基因。
这种技术可以精准筛选耐盐性基因,进而快速推广到耐盐性作物育种上,从而应对当前严峻的盐碱化土地环境。
二、生理分析1. 莫尔反应莫尔反应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植物细胞膜完整性的方法,可以通过测定膜透性、离子渗漏等指标来评估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情况。
2. 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变化在盐胁迫环境下,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会受到破坏,离子渗漏增加,造成细胞内外的盐浓度失衡,导致水分的流失和组织退化。
同时,由于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也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三、未来展望盐胁迫对植物的损害程度取决于植物的耐盐性水平,因此,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耐盐性基因的研究,但是我们仍需要在生理和遗传水平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期为耐盐性作物的研发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依据。
总之,本文阐述了植物耐盐性基因筛选及其生理分析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我们相信,在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植物耐盐性研究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与克隆研究
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与克隆研究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土壤盐渍化逐渐加剧,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世界粮食安全。
然而,水稻作为人类最主要的食物作物之一,它却往往深受盐渍土影响而收成减少。
因此,为了提高水稻的耐盐性,寻找和研究水稻耐盐性基因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一、水稻耐盐性的研究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者发现了许多水稻耐盐性基因,并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应用。
科学家们发现水稻耐盐性基因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调节离子吸收、转运、积累和排泄来提高耐盐性;另一类是通过抗氧化防御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代谢而提高耐盐性。
二、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筛选水稻的耐盐性基因大多来源于天然存在的种质资源。
对于水稻耐盐性的筛选,一般可以采用对不同种质的对比试验来进行。
一种常见的筛选方法是通过大规模的突变或自然变异体系,来检测水稻的耐盐性变异。
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找到一些表现出较高耐盐性和具有相关抗逆性状的突变体或变异体。
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特定基因(例如通过对一些认为参与水稻耐盐性的基因进行突变或有针对性的RNAi抑制),在转基因水稻中检测其对水稻耐盐能力的影响。
三、水稻耐盐性基因的克隆研究水稻耐盐性基因的克隆研究是一项关键的基因挖掘和利用技术。
水稻耐盐性基因的克隆研究可以是通过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面的结构、功能和表达的研究来进行。
此外,通过建立水稻珍稀遗传资源的核心收藏库,并建立高质量和大范围的基因组资源,也是克隆研究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水稻耐盐性的不同品种进行了详细的转录组测序,通过深入阐述不同基因的表达动态和水稻的生长分化过程,从而挖掘和鉴别出了一大批耐盐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四、水稻耐盐性基因的应用前景水稻耐盐性基因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前景。
首先,水稻耐盐性基因可以用于提高水稻在盐渍土中的种植和收获量,从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解决全球增加的人口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l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的盐害,称为盐害或盐胁迫,包括渗
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
前者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过多,土壤渗透势增
高而水势降低,造成作物的吸水困难,即生理干旱;后者由于离子的拮抗作
用,吸收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正常的代谢作用。
作物对盐害的耐性称为耐盐性,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
把氯化钠与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实际上难以绝对划分,把盐分过多
的土壤称为盐碱土,简称盐土,相应的对耐盐碱性称为耐盐性[1]。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
清除等[2]。
⑥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含盐量往往可达%~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
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2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
发试验等。
按照耐盐试验的地点分为水培、盐池、重盐碱大田。
耐盐实验的
对象又可分为群体、个体和单株和细胞。
品种耐盐指标:耐盐系数、耐盐力(生物耐盐力、农业耐盐力)[4]。
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
目
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土壤基质含盐量达0.4%作为棉花耐盐鉴定的通用浓
度[5]。
叶武威等[6]采用盐池鉴定法,统计各材料在施盐10d后(3叶期)的相对成活苗率(以生长点活为标准)来判断棉花的耐盐性,将棉花的耐盐性分为4级,即不耐(0-49.9%)、耐(50.0%一74.9%)、抗(75.0%一89.9%)、高抗(>90%)。
3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泌盐是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滨藜、柽柳.盐腺的泌盐机理,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
此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的表皮细胞在发育过程
中分化成盐腺,通过盐腺把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
稀盐:形态学上的适应:茎或叶的肉质化.碱蓬(黄须菜)茎或叶的薄壁细胞组织大量增生,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既可以
克服植物在盐渍条件下由于吸水困难造成的水分不足,又可将吸收到体内的
盐分稀释,保持低水平。
拒盐植物的抗盐机理
拒盐:不让外界盐分进入植物体(大麦)或允许土壤中的盐分进入根部,但进
入根部后大部分储存在根部,不再向地上部分运输,使地上部分盐分浓度保
持较低水平,从而避免盐分的伤害作用。
如芦苇
脯氨酸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
几乎所有的逆境,如干旱、低温、高温、冰冻、盐渍、低pH、营养不良、病害、大气污染等都会造成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累积,尤其干旱胁迫时脯氨酸累
积最多,可比处理开始时含量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脯氨酸在抗逆中有两个作用:
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用来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
它可与胞内一
些化合物形成聚合物,类似亲水胶体,以防止水分散失。
二是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
脯氨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能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
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
盐胁迫与信号传递:现已确定,细胞内Ca2+信号是最重要的信号分子之一,处于调节细胞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多种信号途径的交叉点上。
钙离子可以减缓植
物盐害、增强植物耐盐性,其重要作用在于能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并调节离子运输等。
盐胁迫下,细胞游离Ca2+浓度的增加显着减少了细胞Na+的浓度,这可能是通过Na+吸收和运输两方面完成的,有证据表明:Ca2+是通过降低质膜透性来减少Na+进入细胞的。
当植物受到盐胁迫时,细胞内的Ca2+浓度增加,Ca2+通过与其主要受体CaM结合,从而进一步激活适当的蛋白激酶,激发细胞产生应激反应,这Ca2+的一般作用方式。
通过栽培措施也可提高耐盐性[13]:培肥、中耕、水旱轮作、地膜覆盖、灌水
洗盐、淤泥压盐等。
另外,还有化学物质改良(如石膏)、种子处理(如VB6)等措施。
4耐盐品种的选育
耐盐品种选育的方法有杂交和回交育种、远缘杂交、体细胞突变筛选、分子
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
5.提高植物抗盐性途径
(4)改造盐碱土:合理灌溉,泡田洗盐,增施有机肥,种耐盐绿肥和耐盐树
木以及耐盐碱作物
(1)选育抗盐品种:采用组织培养等新技术选择抗盐突变体,培养抗盐新品种。
(2)抗盐锻炼: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浸种。
(3)使用生长调节剂:利用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生长,稀释体内盐分。
脱落
酸
ABA是一种胁迫激素,它在植物激素调节植物对逆境的适应中显得最为重要。
ABA主要通过关闭气孔,保持组织内的水分平衡,增强根的透性,提高水的通
导性等来增加植物的抗性。
在低温、高温、干旱和盐害等多种胁迫下,体内ABA含量大幅度升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逆境胁迫增加了叶绿体膜对ABA的通透性,并加快根系合成的ABA向叶片的运输及积累所致。
外施脱落酸对抗逆性的影响许多试验表明,外施适当浓度(10-6~
10-4mol·L-1)的脱落酸可以提高作物的抗寒、抗冷、抗盐和抗旱能力。
外施
脱落酸后要经过一定时间(24h以上)的代谢变化,才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提高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提高抗逆性,已被广泛地应
用于生产。
外施脱落酸提高抗逆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列3点:
(1)减少膜的伤害逆境会伤害生物膜,而脱落酸可能使生物膜稳定,减少逆
境导致的伤害。
有人认为脱落酸可以提高膜烃酰链(hydrocarbonacylchain)的流动性;有人则认为脱落酸阻止还原态谷胱甘肽的减少;也有人认为脱落
酸使极性脂类脂肪酸去饱和作用。
(2)减少自由基对膜的破坏经脱落酸处理后,会延缓SOD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的下降,阻止体内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降低丙二醛等有毒物质的积累,
使质膜受到保护。
(3)改变体内代谢外施脱落酸,可使植物体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
蛋白质等的含量,从而使植物产生抗逆能力。
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良环境
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叉适应(或交叉保护)。
干旱或盐处理可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冷性;
生长素能降低玉米根系对Na+的吸收能力。
(5)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植物抗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