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梁驰驰
一去二三里情景表演教案
一去二三里情景表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表达“一去二三里”这一情景表演的基本内容;2. 能够模仿并表演“一去二三里”这一情景表演;3. 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表演技巧,提高表演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情景表演的基本内容;2. 模仿并表演情景表演;3. 运用相关的表演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情景表演的意义和技巧;2. 表演时的情感表达和身体语言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情景表演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对情景表演产生兴趣。
2. 学习情景表演的基本内容(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去二三里”情景表演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情景表演的具体内容。
3. 分组训练(3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段情景表演的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训练并准备表演。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演的质量。
4. 表演展示(20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进行评价。
教师也可以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讨论(1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情景表演的要点和技巧,讨论如何提高表演的质量。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建议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继续练习情景表演,并准备下节课的表演。
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表演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情景表演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验,能够初步掌握情景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要点。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情感表达和身体语言运用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投入到表演中去。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一去二三里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教授《一去二三里》这首古代儿歌,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去二三里》这首古代儿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律和美感。
2. 导入话题:与学生共同回忆并讨论他们对《一去二三里》这首歌曲的印象,以及歌曲中可能包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
第二步:学习歌词1. 分发《一去二三里》的歌词,让学生阅读并尝试理解歌词中的词意和歌曲要表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解析歌词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并记住这些词汇。
3. 学生齐读歌词,并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理解,并关注其中的古代文化元素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文化解读1. 介绍古代文化背景:通过简要讲解古代的出行方式和地名变迁,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一去二三里”的含义。
2.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找到与歌曲相关的古代文化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第四步:创作任务1. 分发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一去二三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个短小的古风诗句或插图。
2. 学生展示:让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创作,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
第五步:听说练习1. 听力训练:播放《一去二三里》的音频,要求学生反复听辨其中的词句和语调,并写下自己听到的歌词片段。
2. 口语发展:让学生分成小组,模拟情景对话,讨论一位古代旅人的旅程经历,并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
第六步: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可以通过故事、图片、书籍等形式展示。
2. 组织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亲身感受和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结束语:通过学习《一去二三里》这首古代儿歌,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中文听说能力,还能够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希望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性改进措施提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 度,增加一些辅助性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性。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加强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为 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同时,鼓励学 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知识点梳理与整合
古诗背景介绍
《一去二三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 首代表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
诗词解析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如离别之情、自然之美等,培养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
详细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 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学生活动组织及指导
朗读练习
组织学生分组或个别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朗 读水平。
诗意描绘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乡村的美丽景象,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体验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在乡村漫步的经历或感受,与古诗中的情感产 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04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记录
学生参与度
01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对于老师的提问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积极参与讨论。
课堂氛围
02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之间的互动频繁,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
的理解和记忆。
知识点掌握情况
03
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
教案新部编本《一去二三里》
教案新部编本《一去二三里》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内容和意境。
2.学唱古诗《一去二三里》,提高学生的口语和朗诵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内容。
2.学唱古诗《一去二三里》。
教学准备:《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课件、录音。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去二三里》的录音,引导学生观赏、聆听,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诗歌(10分钟)1.教师给学生播放《一去二三里》古诗的课件,帮助学生辨认每个字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容。
三、分组练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古诗。
2.学生根据选定的古诗段落,进行小组练习,互相帮助,共同学唱古诗。
3.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唱游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改进。
四、整合展示(15分钟)1.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整合各小组的唱游成果,组成完整的《一去二三里》。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合唱古诗《一去二三里》。
五、诗歌创作(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一去二三里》的内容和意境,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自由创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一首唱游古诗。
六、总结评价(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
2.学生自评、互评,给自己和其他同学一些建议和鼓励。
教学延伸:1.并了解古代古诗唱游的背景和发展。
2.扩大学生的诗歌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古代古诗的欣赏和学唱。
教学反思:通过唱游古诗《一去二三里》,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和朗诵能力。
通过小组练习和整合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诗歌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素养。
此外,通过学习和唱游古诗,学生还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升对文化的认知和自身修养。
《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doc
《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
这首童谣巧妙的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还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1. 学习汉字数字一至十,了解古人计数方式,感知熟悉的实指与虚指的不同。
认识“里”并初知意义。
认识田字格, 学习汉字“一”的写法。
2、学习古诗,通过游戏,想象对比,配乐选择等方式体会诗意,练习朗读。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课前准备】畅言课件【教学过程】一、数字游戏,激趣导入1、学生玩手指游戏,讲述古代计数故事。
2、引出十个数字,了解学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录音,要求听仔细,说说听到了什么?(生自由说)2.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 同桌互读,评议、正音。
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亭台”和"一”字的变音三、诵读古诗,感悟诗意过渡: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1 •理解“一去二三里” O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长度单位,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操场走两三圈。
)2.理解“烟村四五家” o图片对比,理解烟村3、理解“・亭台六七座”什么是“亭子”呢?(出示:亭台)师: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
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4、理解“八九十枝花”图片对比,初步了解数字的虚指5、出示填空题,学生读。
师说: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如果能加上背景音乐就更棒了!6、三段音乐欣赏,学生选择。
1>说带数学的词语,师师范,学生练习。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3)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并背诵《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2.理解古代的田园生活和农耕文化;3.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追求;4.提高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境分析;3.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解析;4.口语表达和朗读练习;5.创作类活动:写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农耕音乐,让学生感受农耕的节奏和田园的宁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段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想象。
2. 探究古诗(20分钟)教师将古诗《一去二三里》分段展示,让学生首先自己默读诗歌,然后共同探究如下问题:•这首诗的作者叫什么?你知道他的背景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信息?•诗中有哪些重要的词句?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词句解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析诗中的重要词句,包括:•“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意味着作者在途中遇到了一片人烟稀少的宁静村落。
•“云淡风轻”:诗人用这样的形容词来表达诗中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宁静。
•“路上行人欲断魂”:描绘了作者在田园中的美景引发的思乡之情。
5. 口语表达和朗读练习(20分钟)教师将诗歌分段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朗读和模仿练习。
学生们可以使用适当的语调和情感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
6. 创作活动(20分钟)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将有机会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
学生可以参考《一去二三里》的写法和意境,自由发挥创作。
7. 展示和评价(15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向全班展示,并进行互动和评价。
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能够体现对《一去二三里》的理解和表达?2.学生在口语表达和朗读练习中的发音准确性和语调感情是否到位?3.学生能否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4.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古代的田园生活和农耕文化?5.学生能否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并理解其意义?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2.组织学生进行田园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农耕之美;3.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行情感表达和写作。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2.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把图中事物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小诗。
(二)过程与方法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将学生引入山村的美境之中。
通过借助拼音读,不断地自读和自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生字,读熟课文。
课中设计了读绕口令这个拓展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奇妙,并牢记读准字音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会观察,体会山村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四)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诵课课文。
(五)难点:把图中事物同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六)教学突破:《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小诗。
这首诗将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和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
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构成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儿童特点,做以下几点突破。
1.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山村的美妙意境中:“这是什么地方?”。
2.以读为主,激情悟美。
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识字的经验。
指导写字时,老师直观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村情境图)音乐,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初读小诗,理解诗中的景物,会读会写“一、二、三”3个字。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画面,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你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2.据画面提问:你喜欢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3.板书课题:领读课题。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检查自读情况。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富有童真和趣味的儿歌,通过这首歌曲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数数和节奏感。
本教案针对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内容设计,旨在帮助幼儿通过歌曲的形式学习数数,培养其数学兴趣和音乐感。
一、教学目标1. 认识数字1-5,掌握数字的顺序和概念。
2. 听懂并学唱《一去二三里》这首歌曲,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欣赏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唱活动增强互动和合作精神。
4.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和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准备1. CD播放器及《一去二三里》的音乐CD。
2. 数字卡片1-5。
3. 小组合唱分组名单。
4.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彩色贴纸等。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利用数字卡片1-5引导幼儿认识数字,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幼儿认识数字的形状和数量,并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概念。
2. 学唱歌曲放《一去二三里》的音乐CD,引导幼儿跟随节奏一起学唱歌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段教唱,先教唱前几个数字,逐步加入后面的数字,保证幼儿能够跟上节奏。
3. 组织小组合唱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部分让他们合作完成小组合唱。
老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和帮助幼儿,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歌曲的内容和节奏。
4. 活动延伸在歌曲学唱完成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根据歌曲内容制作与数字或动物相关的手工作品,增强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通过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小组合唱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歌曲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小测验或观察记录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后续辅导。
五、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幼儿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经过此次《一去二三里》教案的设计与实施,相信幼儿们能够在快乐的歌声中学习到知识,享受音乐的魅力,培养自信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教材《一去二三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美文,通过描写乡村自然美景和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淳朴风情。
本教案将以该篇文章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一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感受乡村自然美景,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 启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培养语感和修辞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表演和朗读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4. 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故事背景介绍,简单直观地向学生介绍《一去二三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准备课堂所需教学工具和辅助材料,如图片、幻灯片、音频等。
3. 教师认真阅读教材,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的问题。
4. 整理学生资料,包括小组分工、课前预习内容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乡村美景和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
二、整体阅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去二三里》,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韵味和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乡村风光和孩子们的快乐,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三、分段学习1. 第一段:教师解读第一段文字,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乡村景色的描写。
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增强理解。
2. 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第二段中涉及到的孩子们的游戏和快乐,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3. 第三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第三段文字,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朗读技巧。
四、课堂互动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互动。
比如:你感受到了什么样风景?你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五、延伸拓展1. 分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表演《一去二三里》,鼓励他们通过朗读和表演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2. 写作联想: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故事,写一篇类似的描述乡村美景和快乐生活的文章。
一去二三里的教案
一去二三里的教案教案标题:一去二三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儿歌《一去二三里》。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数字1-1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
3. 学生能够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歌曲的理解和背诵。
2. 数字1-10的认识和运用。
3. 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达。
教学准备:1. 儿歌《一去二三里》的录音或视频。
2. 数字卡片1-10。
3. 图片或实物展示自然环境的素材。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 引导学生一起做体操操练,活跃身体。
- 通过数数游戏,复习数字1-10。
2. 歌曲学习:- 播放儿歌《一去二三里》的录音或视频。
- 学生跟随歌曲的节奏拍手或跺脚。
- 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逐渐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 逐句教唱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
- 分组合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数字认知:- 准备数字卡片1-10,展示给学生观看。
- 引导学生一起读出每个数字,并进行数数练习。
- 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游戏,让学生按顺序排列数字。
- 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老师的指示进行数字的组合和分配。
4. 自然环境观察:- 展示图片或实物,如花草、树木、小动物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不同自然环境。
5. 综合活动:- 将歌曲、数字认知和自然环境观察结合起来,设计综合活动。
- 比如,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数字,找到对应数量的自然环境图片或实物,并进行描述。
6. 总结与评价:-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互相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儿歌或歌词,以巩固数字认知和表达能力。
2.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更多的自然环境,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 结合其他相关教材或故事,拓展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是根据儿童文学作品《一去二三里》设计的一堂语文课教案。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和人物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和人物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一去二三里》赏析•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等要素;•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阅读理解练习•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帮助学生从作品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根据所读作品,进行创作练习;•提供给学生一些写作话题,引导他们展开自由创作;•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5分钟)•引入《一去二三里》的故事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本堂课的主题和目标。
第二步:赏析文学作品 (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一去二三里》,感受诗意的语言;•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等要素;•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阅读理解练习 (20分钟)•准备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步:写作练习 (30分钟)•提供给学生一些写作话题,如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美丽乡村、描绘理想的家园等;•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 (10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发表对这堂课的感想和建议;•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分享。
教学资源1.儿童文学作品《一去二三里》2.班级黑板/白板、粉笔/马克笔3.幻灯片投影仪4.学生作文本、笔扩展活动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写下读后感;2.设计一个小组作品分享的环节,鼓励学生合作创作,并在班级展示;3.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然风景,并进行写作练习。
《一去二三里》教案:引导孩子认识不同的交通工具
《一去二三里》教案:引导孩子认识不同的交通工具。
一、学习目标1、经过教学,孩子们了解几种交通工具的名称和特点。
2、听、说结合,能准确地吟唱《一去二三里》儿歌。
3、开发孩子们的操作能力,接触交通工具的模型,拼装成功。
二、课前准备1、拟定教案。
老师应先编写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授课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
2、播放《一去二三里》儿歌视频或音频,让孩子们听几遍,孩子们根据音乐节奏,可以自行学习这首歌的歌词或者通过板书展示歌词供他们参考。
3、在教室的一角备好几种交通工具的模型,如小汽车、公共汽车、货车、轮船、火车等等。
4、准备一些图片,介绍交通工具的基本知识。
三、课堂活动设计1、热身活动:带动好情绪幼儿园教室中,正确的情绪和气氛是关键所在。
孩子们的学习也需要在愉悦的氛围下进行。
在学生到场之后,首先进行以互动形式的问候和简单的唱歌活动,为今天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习活动:认识一些交通工具第一份提示,老师表演一遍《一去二三里》这首儿歌,孩子们尽情跟唱。
第二份提示,老师准备好了交通工具的图像,分定制式、非定制式交通工具两类。
老师展示给孩子们看,然后要求孩子们根据图片说出它的名称,老师一一点名认可。
或者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图片,向所有同学展示自己拿到的图片,然后向同学介绍图片里面的交通工具名称和特点。
第三份提示:老师将教室里准备好的各种交通工具模型和孩子们分享。
让他们拼装自己喜欢的那种车辆,并向所有同学展示自己拼装的成果。
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帮助孩子们轻松地完成正确的拼装。
3、延伸活动:更好地理解交通工具当孩子们完成了制定式交通工具的操作后,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向孩子们介绍非定制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用途,如飞机、单车等等。
同时,通过一些小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加深对交通工具认知的理解,并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孩子们更加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交通方式。
四、总结:在这堂交通常识课程中,通过《一去二三里》这首儿歌,使孩子们认识并理解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同时也通过实际操作、听、说、看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交通概念,如此一来,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社会认知的发展,使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
小学语文第一册《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和4种基本笔画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在田格中正确书写“四”,特别注意字的笔顺。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看图读拼音识字第1课,认识了5个生字,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卡片:一、三、五、七、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生字。
板书:看图读拼音识字2二、有顺序观察插图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本课插图:提问:你们看看这幅图的远处有什么景物?再看看近处有什么?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三、朗读儿歌1.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读不准的音节旁边画上?号。
2.质疑读不准的音节,请同学解疑。
3.再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4.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
边读边借助插图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6.教师范读,读出乡村孩子们快乐的心情,强调“一去、烟村、亭台、八九”后面要停顿。
7.学生练习朗读。
四、学习生字(一)学习生字的音1.读儿歌,用“”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最准确?3.抽读生字卡片,教师纠正èr(二)的读法。
4.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的音做。
教师发给学生5个生字的卡片和生字的音节卡片,做找朋友游戏。
如:拿着èr的卡片来到讲台,说:“我是èr,谁是我的好朋友?”手里拿着“二”字的同学,边说边走到讲台:“我是二,我是你的好朋友。
”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二)了解字义1.回忆昨天学习的“一、三、五、七、九”这几个生字是表示什么的?是什么数?2.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生字也是表示数字的,是双数。
3.引导学生分别用这些字练习口头组词、说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三)分析字形结构1.学习四种基本笔画:(1)出示卡片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点、捺(2)书空新笔画,知道这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
《一去二三里》教案
1、《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出示贴图)仔细看,这位新朋友就是谁呀?他是我们的小博士。
听听,他叫——,和他打打招呼吧。
预设:生齐声说:“你好,小博士!”师:小博士呀,给我们带来了音节宝宝,你们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音节,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Li qu san yan ting er zuo jia si shi二、学习生字师:在拼音王国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月了,今天小博士要带我们去汉字王国看一看,想不想去?(想)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坐上时光穿梭机,出发咯!(出示飞机图,配上声音)正看眼睛看看,这就是“汉字王国”。
小博士说了,要去汉字王国呀,先要去一个非常古老、非常美丽的村庄。
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看,这村庄是不是又美丽又古老?睁大眼睛哦!师:咦?怎么不是美丽的村庄!而是一首——(诗)。
师:对了对了,小博士说的美丽的村庄就藏在这首诗里,只要把这首诗读好了,村庄就出现了。
你能读好吗?师:这首诗的题目是——生答:《一去二三里》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
师:看这两个字,如果你们能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好,小博士就会给你们变个魔术。
谁来试试?指名读:带拼音读“去”和“里”。
师:又准确又响亮。
看,小博士给我们变什么魔术了。
(出示两个字变红)把这两个字读重一点,我们就能读好课题了。
齐读课题。
读好重音。
师: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一读。
边读边观察,这首诗里藏着一个什么秘密呢?生自读古诗。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找到了吗这首诗里有很多的什么?预设:诗里有许多的数字。
课件出示生字“一”到“十”。
师:你们认识这些汉字吗?是怎么认识的呢?预设1:借助拼音学会的。
预设2:爸爸妈妈教的。
预设3:电视里学到的。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掌握诗歌韵律、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掌握简单的韵脚组合和韵律规律。
4.能够诵读和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听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互动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培养学生对人民文学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呈现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使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2.结合多媒体工具,让学生通过图片和音乐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针对学生语言水平,进行词汇和韵律的讲解和练习。
4.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难点1.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中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运用方式。
2.带领学生弄清楚韵脚组合和韵律规律,掌握下一步分析诗歌的手段。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通过团队协作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什么地方,或者听老师讲述一次旅行经历,让学生体验旅行的欢乐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诗歌品读1.师生共诵《一去二三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2.阐述作者罗敷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来龙去脉。
3.引领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从文化、自然和人生三个角度分析解读诗歌。
韵律分析1.学习韵脚组合和使用规则,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
2.分组合作,让学生自主从诗歌中寻找韵脚组合分析。
3.互评和评比,让学生了解评价标准。
语言清华1.针对学生语言水平,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
2.针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美学魅力。
3.拓展感官词汇和多元文化知识,使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16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
该设计是基于《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中华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一去二三里》的内容、结构及意义;•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了解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熟练朗读一首古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古诗的意义;•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的故事内涵,并结合课本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通过朗读和模仿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古诗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出示《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让学生朗读。
2.介绍古诗的作者和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讲解1.详细讲解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整篇古诗的意义。
2.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表达的景象。
朗读练习1.教师对古诗进行逐句朗读,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发音和语调,让学生模仿跟读。
2.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停顿和语音变调,使学生朗读更生动、自然。
思考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表个人对古诗的感受体会。
2.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观点互通。
总结1.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朗读整首古诗。
2.让学生大声朗读整篇古诗,展示学生在这堂课中所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
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现出多大的积极性和热情。
2.朗读表现:评估学生朗读古诗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3.情感表达:评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反思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可以把学生分为听力较差的和口语表达较差的两大类进行帮助。
对于听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供简单、易懂的情景展示,以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课文《一去二三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学习并朗读课文《一去二三里》。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一去二三里》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自然环境的美景。
3. 学生的朗读评估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展示的自然环境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二、学习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10分钟)1. 讲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感等。
2. 通过示范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学习课文《一去二三里》(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朗读评估(10分钟)1. 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
2. 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朗读和创作诗歌,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区或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保护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表现和自主创作的诗歌作品。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梁遐驰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
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
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
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太多时间.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复习之前学过的拼音,帮助孩子加深记忆。
出示数字和汉字图。
让学生观察数字和汉字的区别,为学汉字做铺垫,接着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利用这十个数字导入《一去二三里》歌曲,引入课题。
告诉孩子为什么诗人能用十个数字把诗歌写的这么美。
再一起听读诗歌了解下,并注意在朗诵时要注意停顿的地方,随文识字。
接着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的小桥,()的桃花,()的房
子等等。
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
如果现在一年级慢慢训练孩子说话表达能力,对二年级看图画说话会有很大帮助。
二、诵读课文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的教学,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能及时地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所以在做课件时,我分句展示,一句诗,一幅图继续引导孩子看图说话,根据诗意去看图,锻炼孩子观察能力,为了让孩子能以最清楚最快的方式理解诗意,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法,让孩子看图,看到什么给我说,我在白纸上画,最后诗读完,我也画好了,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去二三里》的诗意。
这一环节简笔画环节我应该画到黑板上,这样孩子看的更清楚,也更感兴趣对这首诗的意思理解的也会更透彻。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
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
我在教学时范写一个,就让孩子写。
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记住,比如在课本上描红。
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孩子们今天表现不是特别好,部分孩子有些紧张,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但是总体课堂氛围还是不错。
这次的教学设计真的非常感谢我们上庸镇小学部语文教研组长杨红艳老师给我的指导,如果不是杨老师认真耐心的帮我修改教学设计,告诉我这一课主要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做什么,每个环节的过度要怎么讲,怎么衔接住,课件每个插图要放在什么
位置合适,可能我到现在还稀里糊涂的。
真诚的感谢杨老师给我的指导,让我对124教学模式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这一课又有了更清晰的讲解思路。
杨老师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老师。
也感谢其他资深前辈给我的教学经验。
以后我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