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14章(5学时,有机)
《安全人机工程》教学大纲(14章版)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506119课程名称:安全人机工程英文名称:Safety Man-machinery Engineering (Safety Ergonomics)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另有安排学分:3适用对象: 安全工程本专科先修课程:安全学原理执笔人:孟现柱审定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安全人机工程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包括:人机工程学概论、人体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应用、人的感知与反应特征、人的心理特征、人的作业特征、显示器与控制器的设计与布局、作业空间与作业环境设计、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典型的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应用范例。
本课程的目的是:研究实现以保证工作效率为必要条件和以追求实现人的安全为目标这一要求所需要的人机学理论、方法和采取安全设备工程或其它工程措施的依据。
本课程的任务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人机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这些知识包括:1)使学生系统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领会“人—机—环境系统”的含义。
2)使学生系统掌握人、机的不同特性及人机功能的分配原则。
3)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体特性参数、人的反应、人体疲劳的测量方法。
4)使学生系统掌握显示装置、操纵装置、作业空间与作业环境的设计要求与设计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安全人机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安全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人机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对一般企业中人机系统进行检查与评价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使学生了解安全人机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人机工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应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着重加强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渗透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的观点、概念和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安全人机学的研究方法,对知识的形成、建立过程要作深入的分析,并适当地介绍有关的知识。
护理学基本技术 教学大纲
《护理学基本技术》教学大纲适用于3年制高职高专教育护理专业课程编号:035 编写时间:2013年课程名称:护理学基本技术英文名称:Basic of Nursing学时:144 学分:10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性质:职业技术课适用专业:护理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一、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护理专业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素养的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护理学基本技术》课程在充分调研临床护理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并深入分析出护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学生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掌握这些核心能力,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兼顾执业护士考试要求,形成包涵四个模块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支撑课程”模块主要是为护理专业提供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生命周期课程”的学习搭建知识和技能平台。
《护理学基本技术》作为专业支撑课程之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紧紧围绕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根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在课程剖析和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参考2008版的教学大纲后制定的,最终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可行性论证。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护理学基本技术》课程是护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其授课对象是高中、中职毕业生。
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学生学习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等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以《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等“专业支撑课程:为基础,为后续的《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等“生命周期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护理理论、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基础。
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锻炼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在正确的护理理论指导下,使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工作方法,独立完成护理技术操作,以解决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
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就业指导》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就业指导课是中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属于文化基础素质课程平台,旨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
其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当地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职业目标、职业方向、社会需求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职业;对学生进行职业适应、就业权益、劳动法规、创业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课程学时:34学时三、课程学分:2分四、课程目标(一)专业能力1、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基本原则和方法;2、熟练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法规;3、掌握目标职业对个人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的要求;4、熟练掌握求职的方式、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求职信息的分析与利用;5、熟练掌握求职材料的准备要求,掌握求职信及简历的写法;6、熟练掌握面试礼仪、面试的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以及面试的注意事项。
(二)方法能力1、了解职业的一般知识及现代职业发展的趋势;2、了解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明确所学专业适应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3、了解就业上岗应注意的事项,掌握树立好第一印象的技巧;4、了解自主创业的意义,掌握自主创业的准备及一般过程。
(三)社会能力(1)培养学生根据目标职业对个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合理制定个人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的能力;(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3)熟练地运用有关知识填写各种求职表格、写作求职文书;(4)培养学生恰当地运用相关技巧进行自荐,参加面试的能力;(5)培养学生各种求职、创业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六、学习情景设计(一)学习情景设计总体框架(二)学习情景描述七、教学建议(一)课程教学方法建议1、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完整版(汪小兰第四版)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饱和烃 (2)第三章不饱和烃 (6)第四章环烃 (14)第五章旋光异构 (23)第六章卤代烃 (28)第七章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33)第八章醇酚醚 (43)第九章醛、酮、醌 (52)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63)第十一章取代酸 (71)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 (77)第十三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85)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 (88)第十五章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99)第十六章类脂化合物 (104)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 (113)Fulin 湛师第一章 绪论1.1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答案:1.2 NaCl 与KBr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的溶液与NaBr 及KCl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是否相同?如将CH 4及CCl 4各1mol 混在一起,与CHCl 3及CH 3Cl 各1mol 的混合物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NaCl 与KBr 各1mol 与NaBr 及KCl 各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
因为两者溶液中均为Na +,K +,Br -, Cl -离子各1mol 。
由于CH 4与CCl 4及CHCl 3与CH 3Cl 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混合物。
1.3碳原子核外及氢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它们是怎样分布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
当四个氢原子与一个碳原子结合成甲烷(CH 4)时,碳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是用来与氢成键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及甲烷分子的形状。
答案:C+624H CCH 4中C 中有4个电子与氢成键为SP 3杂化轨道,正四面体结构CH 4SP 3杂化2p y2p z2p x2sH1.4写出下列化合物的Lewis 电子式。
a.C 2H 4b.CH 3Clc.NH 3d.H 2Se.HNO 3f.HCHOg.H 3PO 4h.C 2H 6i.C 2H 2j.H 2SO 4 答案:a.C C H H HHCC HH HH或 b.H C H c.H N Hd.H S He.H O NO f.O C H Hg.O POO H H Hh.H C C HHH H HO P O O H HH或i.H C C Hj.O S O HH OH H或1.5下列各化合物哪个有偶极矩?画出其方向。
有机化学B(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提纲 - 北京大学
有机化学B(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提纲本课程为4学分,60学时。
采用的主要教材为蒋硕健、丁有俊与李明谦编写的《有机化学》(第二版)。
讲授内容主要突出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结构的角度阐述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反应,使同学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
教学环节除课堂讲授外,每周安排一次答疑,批改一次作业,四次习题课。
习题课上为同学做示范性总结,除探讨和分析基本例题外,还练习一些较难的例题,使各种水平的同学都有收获和提高。
共考试两次,期中考试占40%,期末考试占60%。
第一章绪论(2 学时)1.1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3 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 共价键一. 共价键表示方法二. 共价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三. 杂化轨道四. 共价键极性、电负性、偶极距1.4 有机反应类型一. 均裂二. 异裂三. 协同反应1.5有机化合物分类1.6反应速度、活化能与过渡态1.7 酸碱概念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5 学时)(一) 开链烷烃2.1 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现象2.2 烷烃的结构特征与命名2.3 烷烃的物理性质2.4 烷烃的化学性质卤化反应:甲烷卤化的历程(反应机制的概念、自由基连锁反应的三个阶段、反应热与活化能、卤化反应速率的比较)丙烷的卤化(1、2、3级氢的活性的比较、自由基的稳定性、氯化与溴化反应的选择性)(二) 环烷烃2.4 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2.5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2.6 拜耳张力学说2.7 构象异构体一、乙烷的构象 1.构象的定义 2. 构象的稳定性(重叠型、交叉型)3.构象的表示方法(锯架式、伞式(立体式)、Newman投影式)二、正丁烷的构象(全重叠型、邻交叉型、重叠型、对交叉型)三、环己烷的构象四、取代环己烷的构象五、十氢合萘的构象构象第三章旋光异构体(4 学时)3.1 异构体分类3.2 分子的对称性、手性和光活性一、分子的对称性和对称因素、手性和非手性二、偏振光和旋光现象3.3 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一.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手性中心和手性碳原子、对映体、外消旋体、旋光异构体的命名、RS构型、DL构型、旋光异构体的表达方式、)二. 含两个(或多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旋光异构体的数目、非对映体、苏式与赤式)三. 含两个(或多个)相同(相象)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内消旋体、假不对称碳原子)四. 含手性碳原子的单环化合物(命名、判别单环化合物旋光性的方法、取代环已烷的光活性与构象)3.4 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丙二烯型、联苯型)3.5 外消旋混合物的拆分第四章卤代烃(5 学时)4.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与物理性质4.2 化学性质一、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 (1. 概述 2. 溶剂解 3.反应机理:S N1、S N2、构型转化 4. 影响S N1、S N2反应速度的因素(烷基的结构、离去基团、溶剂效应、试剂的亲核性)二、消除反应 1.反应机理:E1、E2 2.影响消除反应速度的因素,烷基的结构、试剂的影响 3. 消除反应的方向—扎依切夫规则 4.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反式消除三、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四、不饱和碳原子的取代与消除反应五、卤代烃与金属的反应六、卤代烃与还原七、卤代烃的鉴定第五章烯烃、炔烃和共轭二烯烃(5 学时)(一) 烯烃5.1 烯烃的结构、异构(顺反)与命名5.2 烯烃的物理性质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5.3 烯烃的化学性质一、亲电加成二、自由基加成三、催化氢化四、氧化反应五、硼氢化反应六、烯烃的 -卤代反应(二) 炔烃5.4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5.5 炔烃的物理性质5.6 炔烃的化学性质一、末端炔氢的反应二、催化氢化三、亲电加成四、自由基加成五、亲核加成六、氧化反应(三) 共轭二烯烃5.7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分子轨道、共轭效应5.8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1,4加成作用,分子轨道理论,狄尔斯- 阿德耳反应5.9 烯烃、炔烃、共轭二烯烃的鉴定5.10 共振论简介第六章芳香烃(5 学时)6.1 苯的结构6.2 芳香烃的分类与命名6.3 芳香烃的物理性质6.4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一、加成反应二、芳环侧链上 -氢的卤素取代反应三、氧化反应四、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五、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和定位效应六、亲电取代反应在合成上的应用七、芳香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6.5 稠环芳烃一、萘、蒽、菲的命名和结构二、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亲电取代反应、定位效应2、加成反应3、氧化反应6.6 芳香性与休克尔4n+2规则第七章醇、醚、酚(5 学时)(一) 醇7.1 醇的分类、结构与命名7.2 醇的物理性质7.3 醇的化学性质一、醇的酸性与碱性二、羟基的亲核取代反应三、酯化反应四、醇的消除反应五、醇的氧化和脱氢、碘仿反应六、多元醇的氧化7.4 醇的鉴定(二) 醚7.5 醚的分类、结构、命名与物理性质7.6 醚的化学性质一、自动氧化二、形成徉盐三、醚键的断裂四、环醚的化学性质7.7 冠醚(三) 酚7.8 酚的结构、命名与物理性质7.9 酚的化学性质一、酸性二、成酯与佛里斯(Fries)重排反应三、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磺化、硝化、Fridel-Crafts反应) 四、柯尔白Kobel反应五、莱穆尔- 梯曼反应(Remier-Timan)反应六、成醚的反应七、酚的鉴定第八章醛、酮、醌(5 学时)8.1 醛酮结构、命名与物理性质8.2 醛、酮的化学性质一、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含碳的亲核试剂、含氧的亲核试剂、含硫的亲核试剂、氨及其衍生物对羰基的加成) 二、羰基的α-氢的反应(卤代和碘仿反应、羟醛缩合反应、酚与羰基化合物的加成) 三、还原反应(还原成醇、还原成亚甲基) 四、氧化反应 1. 醛酮的鉴别--吐伦试剂、菲林试剂、本尼地试剂 2. 康尼查罗反应 3. 安息香缩合反应8.3 共轭不饱和醛酮的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麦克尔加成)8.4 醛酮的鉴定8.4 醌的结构和化学反应 (羰基的加成反应、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1,4-加成反应、醌的还原反应)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6 学时)(一) 羧酸9.1 羧酸的命名、结构与物理性质9.2 羧酸的化学性质一、酸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对酸性的影响、羧酸盐与活波卤代烷的反应)二、羧酸的α-氢的卤代反应三、羧羰基的反应(加成-消除反应历程) 四、羧酸的还原反应五、脱羧反应(二) 羧酸衍生物9.3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结构与物理性质9.4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一、羧羰基的亲核加成-消除反应二、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三、羧酸衍生物α-氢的酸性及其反应(克莱森缩合反应、狄克曼缩合反应、诺文葛耳反应) 四、β-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药物设计与合成五、霍夫曼重排反应-酰氨氮上氢的反应六、酯的热裂消除反应第十章胺(4 学时)10.1 胺的分类、结构、命名与物理性质10.2 胺的化学性质一、胺的碱性二、胺的烷基化反应三、磺酰化-兴斯堡反应四、与亚硝酸的反应五、胺的氧化反应六、芳香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七、烯胺的反应八、曼尼烯反应九、四级胺碱及N-氧化物的消除反应十、芳香重氮盐及其反应(置换反应、偶联反应) 十一、胺的鉴定第十一章杂环化合物(4 学时)11.1 含杂原子的五员杂环化合物一、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员杂环化合物 1. 呋喃、噻酚、吡咯的命名、结构与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与重氮盐偶联反应、与酸碱作用)二、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员杂环 1. 唑的结构与命名 2. 唑的化学性质11.2 含杂原子的六员杂环化合物一、吡啶的结构、命名与物理性质二、吡啶的化学性质 1. 吡啶的碱性与亲核性 2.氧化反应 3.亲电取代反应 4.亲核取代反应 5.侧链α-氢的反应 6.还原反应三、吡啶衍生物11.3 含两个杂原子的六员杂环化合物(二嗪的结构与命名)11.4 稠杂环化合物一、苯并呋喃、噻酚、吡咯二、喹啉、异喹啉三、嘧啶和咪唑的并环体系---- 嘌呤11.5 核酸与生物碱一、核酸 1. 核酸与生命遗传的化学本质 2. 核酸的结构 3.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二、生物碱第十二章碳水化合物-糖(4 学时)(一) 单糖12.1 单糖的立体构型及构象一、变旋光现象二、单糖的环状半缩醛结构12.2 单糖的物理性质12.3 单糖的化学性质一、羰基上的反应(糖苷的形成,糖腙,糖脎) 二、羟基上的反应(成醚、成酯、缩醛、缩酮) 三、氧化-还原反应四、碱作用下的互变异构五、单糖的递升与降解六、糖的结构鉴定(二) 双糖12.4 还原性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12.5 非还原性双糖(蔗糖)12.6 多糖12.7 糖的鉴定第十三章氨基酸和蛋白质(4 学时)(一) 氨基酸13.1 氨基酸酸碱性和等电点13.2 氨基酸的反应一. 与酰氯、酸酐的反应-氨基的保护二. 酯化反应-羧基的保护三.与茚三酮的反应四. 热分解反应五. 氨基酸的消旋13.3 氨基酸的合成一、卤代酸的氨解二、斯特瑞克反应三、盖布瑞尔反应(二)肽13.4 肽的结构、命名与合成13.5 多肽合成一.保护基策略二.多肽合成方法(碳二亚胺法、混合酸酐法、活泼酯法) 三、固相法合成多肽13.6 多肽的结构测定第十四章天然产物、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1学时)异戊二烯规则、链型单萜、单环萜、双环萜有机化学(B) 讲课进度表。
苏教版生物 八年级上册 第14章 第二节 植物的有性生殖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第二节 植物的有性生殖 学案 (2学时)科目:生 物 主备人:蒋志芳 审核:课题:生物的无性生殖 课 型:新 授 讲学时间: 年 月【学习目标】: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学时安排】:2学时【学习过程】:一、复习上节所学内容,什么是无性生殖?二、有性生殖1、有性生殖的概念:由亲代产生 ,经过 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2、有性生殖的意义:三、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问: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班次 姓名● 受精:当花粉落到成熟的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 ,内有 个精子。
然后穿过 、 ,到达子房里的 中。
然后花粉管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分别与胚珠中的 和 结合成 和 。
(植物这种特殊的受精方式称为“双受精”)想一想:一棒玉米上结了150粒玉米,受精时至少需要 个精子。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 子房壁————胚珠———— 珠被————受精卵———— (注:子房中有几个胚珠,果实中就有几粒种子。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用连线的方式把下列植物的名称与它们的果实、种子的传播方式表示出来。
豌豆附着在人或动物的身体上蒲公英随风飘散苍耳弹射出去虞美人三、自我评价:课本第12页,1—3题四、巩固练习1、下列能发育成被子植物种子的是()A、子房壁B、受精卵C、胚珠D、胚2、在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主要是下列哪个环节受到影响()A、开花B、传粉C、受粉D、结果3、一朵花中,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是()A、花冠B、雄蕊和雌蕊C、只有雄蕊D、只有雌蕊4、下列关于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可以不经过传粉B、有两性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C、植物体自身产生生殖细胞D、要形成受精卵5、小麦、豌豆的主要传粉方式是()A、自花传粉B、人工传粉C、风力传粉D、昆虫传粉6、西红柿的食用部分是由下列哪项发育的()A、果皮B、子房C、子房壁D、珠被7、苹果内的种子数是由子房里的什么数决定的()A、胚珠B、卵细胞C、极核D、花粉管8、下图是发育成熟后的几种花的模式图,最可能自花传粉的是()9、西瓜子壳是由 发育而成的,葵花子壳是由 发育而成的。
大学化学教材
大学化学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3、新大学化学(第二版)4、大学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化学功能材料概论——高等学校教材6、新编普通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7、大学基础化学/高等学校教材8、大学化学9、大学化学10、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11、大学化学教程——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12、大学化学13、化学实验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4、大学化学(高等学校教学用书)15、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高等学校教材16、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7、大学基础化学/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18、新大学化学19、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册20、普通化学(英文版)21、近代高分子科学22、绿色化学与环境23、普通化学简明教程24、大学化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金继红主编•丛书名:•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97221•出版时间:2007-1-1•版次:1•印次:1•页数:403•字数:679000•纸张:胶版纸•包装:平装•开本:16开•定价:39 元当当价:30.6 元折扣:78折节省:8.40元钻石vip价:30.60 元••共有顾客评论0条内容提要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本书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酸碱滴定、重量分析)、氧化还原和电化学基础(含氧化—还原滴定)、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含配位滴定)、单质和无机化合物、表面与胶体、环境化学及材料化学等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对化学要求较多的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冶金、海洋等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使用。
药理学课程大纲,目录
《药理学》编写大纲教学时数分配表建议56-72学时,《药理学》教材编写秘书:李意奇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教学学时:1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药理学概念,任务。
2.熟悉新药研发过程。
教学内容1.药理学性质与任务2.药物与药理学发展简史3.新药研发过程4.药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教学学时: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物作用两重性、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不良反应。
药物的量效关系及: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极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效能、效应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
2.熟悉受体的概念和特征。
3.了解受体类型及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
教学内容1.药物的基本作用:作用的基本表现、作用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2.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曲线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效能、效价强度及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的概念和意义。
3.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于受体及其它生理生化过程;受体理论,亲和力、内在活性与药物作用强度、效能、激动药、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的关系;亲和力参数pD2和拮抗参数pA2的概念;受体类型、受体的调节及第二信使在受体—效应之间的作用。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学时: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跨膜转运主要形式、特点及规律;基本概念:首关消除、肝药酶、肝肠循环、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清除率和稳态浓度;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2.熟悉药物体内过程的基本规律。
3.了解药物的房室概念、多次用药的药时曲线。
教学内容1.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药物的吸收(首过消除)、分布(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生物转化与排泄。
3.基本参数及概念:生物利用度、血药峰值浓度与稳定浓度、血浆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房室模型、曲线下面积、清除率和消除速率常数等。
4.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与药物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9024014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A(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学分:3学时:48 (上机:16 )适用专业:会计、审计、财务、工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建议修读学期:第5学期开课单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课程负责人:江雨燕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VB程序设计》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形式,理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上机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1.管理信息系统江雨燕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出版2.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出版3.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出版4.管理信息系统王恒山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出版5.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贺超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出版6.管理信息系统肯尼斯C.劳顿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年出版内容概述:《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信息类课程。
该门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强,课程内容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技术。
该课程注重于开发满足用户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原则、技术和工具,并结合管理工作实际,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技术基础,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
通过上机实验实现一个实际的MIS应用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an information class course which combi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strongly and includes management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methods to arranged, organize, coordinate and control the proces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The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ethods of analysis, desig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based knowledg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master the methods of planning, analysi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 on experiments to implement an actu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24014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A/(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学分:3学时:48 (上机:16 )适用专业:会计、审计、财务、工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建议修读学期:第5学期开课单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课程负责人:江雨燕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VB程序设计》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管理信息系统A》是一门信息类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造价工程、会计、审计、财务、工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主干核心课。
家畜育种学 课程简介
家畜育种学课程编码:3023009115 课程名称:家畜育种学总学分: 3 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Breeding先修课程:普通遗传学、动物数量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一方面它与前期所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育种措施的设计和优化,育种技术的新发展及其运用于育种实践,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知家畜品种、品系的概念和标准、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选择、育种值与遗传评定、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些选种、选配和杂交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动物生产各论课的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为学好《家畜育种学》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1.正确理解性能测定、遗传评定、选种、选配等育种基本环节和常用育种基本技术;2.深刻理解品种标准、性能测定、选择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个体育种值估计,品质选配与亲缘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利用,遗传资源保护等基本理论和方法;3.熟悉各种常见家畜品种的特征和生产力类型,熟练掌握系谱编制、综合选择指数计算、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计算、个体育种值估计等基本技能;4.能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育种方案并确定相关的育种措施,并能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家畜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家畜育种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使学生初步了解家畜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理解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以及本课程在畜牧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第14章 卤 素
第14章卤素[教学要求]1.掌握卤素的通性、制备和用途。
2.初步掌握卤化氢、卤化物的一般性质和制备。
3.掌握常见的含氧酸及其盐类的性质。
4.一般了解拟卤素。
[教学重点]1.卤素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2.卤素常见的含氧酸及其盐类的结构和性质[教学难点]卤素常见的含氧酸及其盐类的结构和性质[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卤素的通性2.卤素的单质3.卤素的化合物4.拟卤素14-1 卤素的通性一、卤素的存在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氟单质是目前已知最强的氧化剂,所以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氟存在,只有氟的化合物。
萤石──氟化钙CaF2───就是氟的天然化合物,因为在黑暗中摩擦时发出绿色荧光而得名。
氯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为0.031%,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蕴藏在海水里,海水中含氯大约为1.9% 。
在某些盐湖、盐井和盐床中也含有氯。
在自然界中,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地壳中碘的质量百分数为3×10%,主要以碘酸钠NaIO3的形式存在于南美洲的智利硝石矿中。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很少,但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如海藻、海带等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和聚集碘的能力,是碘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卤素原子的性质卤素原子的一些性质三、卤素的电极电势φθ(V):2.87 1.36 1.07 0.54F2———F-Cl2———Cl-Br2———Br-I2———I-14-2 卤素单质一、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二、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1、卤素与金属的反应卤素单质的氧化性是其最典型的化学性质.氟在低温或高温下都可以和所有的金属直接作用,生成高价氟化物。
氟与铜、镍、镁作用时,由于在金属表面生成薄层金属氟化物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因此氟可以贮存在铜、镍、镁或它们的合金制成的合金中。
氯气能与各种金属作用,反应比较剧烈。
例如钠、铁、锡、锑、铜等能在氯气中燃烧,甚至连不与氧气反应的银、铂、金也能与氯气直接化合。
但氯气在干燥的情况下不与铁作用,因此可以把干燥的液氯贮存于铁罐或钢瓶中。
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大纲
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制药类各专业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大纲(试用)讲课学时:80 学时;实验学时:64学时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2 0 0 9 年7 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本大纲参考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拟订的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制订。
讲课学时80。
章次目录第1章结构与性能概论4学时第10章醛酮醌6学时第2章分类及命名5学时第11章羧酸及其衍生物5学时第3章同分异构现象5学时第12章有机含氮化合物6学时第4章结构的表征 4 学时第13章杂环化合物5学时第5章饱和烃4学时第14章糖3学时第6章不饱和烃7学时第15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2学时第7章芳香烃5学时第16章生物碱类脂萜及甾族化合物0学时第7章卤代烃6学时第17章有机合成基础4学时第9章醇酚醚5学时第18章绿色有机合成2学时教材: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国家精品教材—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章结构与性能概论(4节4学时)纲目注释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讲述定义,一般特性2 有机化学发展史讲述定义,发展史,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国民经济关系1.2 分子结构1 学习方法2构造及构造式路易斯式、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3共价键的形成甲键理论(杂化轨道,单、双、三键),分子轨道理论4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键的极化性5共振论简介简介共振论概念、用途,共振结构式书写规则,6 键的极性在链上的传递------诱导效应给电子基、拉电子基及其相对强度1.3 反应、试剂与反应控制1 有机反应中共价键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反应过程共价键电子得失,均裂、异裂,共价键形成2 有机反应中间体的概念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的活泼性、构型3 试剂的分类亲电试剂、亲核试剂及其相对强度,亲电与亲核的相对性1.4 酸碱的概念和反应溶剂1酸碱理论共轭酸碱对,强度,酸碱的相对强度包括lewis酸碱与亲电、亲核试剂的关系2 溶剂的分类与溶剂化作用以界电常数、是否能形成氢键分类溶剂化作用,对化学反应的影响第2章分类及命名(5节5学时)2.1 分类方法和命名方法重点以碳架、官能团分类1 分类方法2 命名用介词8个介词的用法,基的命名,正、异、新,伯、仲、叔、季用法3普通命名法重点是普通命名法4俗名和简称2.2系统命名法重点三个规则2.3 烃的命名重点脂肪饱和链烃命名1开链烃命名,2 环烃命名,2.4烃衍生物的命名官能团做取代基、在链端、中间、任意位置四类1 烃衍生物命名(卤烃、硝基烃、氨基烃),2烃衍生物命名(含氧化合物),2.5 混合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运用三个规则第3章同分异构现象(5节5学时)3.1 构造异构和构象异构现象1 构造异构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互变异构2链烷烃的构象重点乙烷、丁烷的构象3小环烷烃的结构及不稳定性重点环己烷、取代环己烷的构象3.2 几何异构现象1含双键化合物的几何异构顺/反、E/Z标记方法2含碳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顺/反标记方法3.3 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现象1分子的手性与旋光性,手性概念、旋广度、比旋光度2手性分子的判断与表示,三种方法,重点费歇尔式,R/S、D/L标记3含两个手性碳分子异构现象,4含多个手性碳分子异构现象,3.4 非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现象和构象对映体异构现象1含手型轴和手型面分子异构现象,1,2-丙二烯类,螺苯类2环状手性化合物,3.5 化合物的旋光性与对映体的拆分及合成1外消旋体的拆分分子结构决定旋光性重点化学拆分2不对称合成的概念第4章结构的表征(4节4学时)4.1 研究结构的基本程序4.2 红外光谱鉴定官能团4.3 核磁共振谱鉴定相邻碳原子及其相连的氢原子数目4.4 紫外光谱和质谱鉴定共轭体系、确定分子结构及相当分子质量第5章饱和烃(3节4学时)5.1 结构及链烷烃的物理性质给出各种骨架烷烃包括特殊的立方烷1同系列概念,同系列概念;2烷烃的物理性质,正构烷烃的物理常数变化规律5.2 烷烃的化学性质1 烷烃卤代反应氯代反应机理,卤代反应规律,碳自由基稳定性规律2卤代反应机理3 氧化反应4 裂解及异构反应5.3 环烷烃的性质1小环烃加成反应,不对称取代小环烷烃加成反应规律2环烷烃的氧化反应,3稠环烷烃及饱和烃来源。
高教第二版(徐寿昌)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4章
第十四章B -二羰基化合物命名下列化合物:1. CHK . COOH CH 'OOH2—环己酮甲酸甲酯4.C1COC 2COOC 5氯甲酰乙酸乙酯5.CHCOC 2CHO3-丁酮醛写出下列化合物加热后生成的主要产物:三、试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1.Ch 3COCH (CHCOOCH 5,CHCO C (CH )CO °CH5C 2H5解:加溴水:褪色不变2.CHCOCHCOOH,HOOCCCOOH2. CHCOCHCOOCIC 2Hs2 —乙基—3— 丁酮酸乙酯2.0二C —CH 2C00H C — CH 2CH 2CH 2COOHO=CCHCHCHCHCOOH 3.C 2H 5CH(COOH)C 2H 5CH 2COOHH解:分别加入饱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3-丁酮酸生成晶体,而丙二酸不能四、下列各组化合物,那些是互变异构体,那些是共振杂化体?1.O OIIC —OCHsOHOIIC-OCHs互变异构体2.CH_C —0共振杂化体O3.OH互变异构五、完成下列缩合反应:1.2 CHCHCOOCH 51. NaOCHs2.H +CfCfCOCHCOOC + QH s OHChb2.Ch b CHCOOCiCOO 2H s1. 3.CH b CfCOOCt +COOC 54.CHCHCOOC 5ChiCF b C^COOCHs 5.1. NaOCH fe “ COCHCOOH^2.H+NaOCH s 2.H +1. NaOCHs2.H +CH3Ch b CHCOCHCOOCCH3O=C CHCOOC 5CH JO =CCHCOOC 5 CfOIICCOOCH5O OIIIIX C X+ HCOOCt -1. NaOCH s ------------------------- ► C -CHO2.H +— '六、完成下列反应式:2.Zn ,H1-O 3 +5%NaOH2-CH 3COC 2COO 2H5NaOCHsCHCH CHONaCH 3COCHCO 2H C3-4-CHCOCHCO 2H CCHCOQ&CHCH 3COC 2COO 2H 51-2 C 2HjMgBrNaCH(CDOCH s )2H 2C l5 % NaOH--------------- ►HOCCHOH HC 2H 5CHCOCH — QWOHNaOCH 5COOCHs CfCCHCHCOCH \COO 2H5NaBI 4七、写出下列反历程:解:反应历程:CHOCH CIC H COOCSCH 3COC 2CHCOOH5i ,NaOF|H 2O 2-H +,cfC HCHCH c HCH COOH OHCHC W CHCO 懐Cf=CHCOGH KOC(CH)3CH?CH(COO 2H 5)2H +ACfCHCHCHCOCHOCH3O11C6H5CHCCHC6H5O11 _C6H5CHCCHCH5OII NaOCHGH s CFiCCHCH s ----------------------CfCHCOCHO八、以甲醇,乙醇为原料,用丙二酸酯法合成下列化合物:1 • a —甲基丁酸CHOH PC E CHCI QHsOH PC% CHCHCI2.正己酸OIIC6H5CHCCHC6H5NaOCHC6H5+ CH2二CHCOCH -CH3OHC=O/CH3 C6H5一IIC6H5CHCCH6H5CH2COCHC6H5CH C CHCH5C Ch2Ch2HO CH3C2H5OOCCCOOC5 NaO讐CHCI CHC2H5OOCHCQOCNaOCHbCHCHCICHIQHsOOCCCOOC1CHCH1. H2O,-OH------ ►2. H S O HCH CHI 1HOOCCCOO^^ CHCHCHCOOHCHCHCHCHOH[O]” CHCHO5 %NaOHaq----------------△H2 CatCH3CH=CHCH ——CH3CHCHCHOHNaOCHCH2二CHCOGHPCI 33. 3—甲基己二酸4. 1, 4 —环己烷二甲酸2 NaOCsHsCH 2(C00C 2H S )2 ---------- ■IIaCH(COOC 2X5)2y H(cooc 缺XC 2H 5OOC COOC HCH 22 MX 恥 班⑺ 2CH 2B1>4^°c 川 5 ------------------- » --------------------------------------- ►CH 2I J 、CH(COOC 2H 5)2><C 2H 5OOC Z COOC 2H 5J. hlaOH p H 2d ----------------2-H J O +COOHCOC 2B 5ICHNaICCCC-5CHCH t CHCHCICHCH 2CHCHCCCC2HICHC i CHCfCHICCCC51. H 2C, CH ------------ A2. 出0」Ch fc CHCHCHCHCOOHMg,(C 2H 5)2OCHCHCI ------------- ► BrBr 2'2 丁 CHCHC 2BrCHCHMgCICHO HsC fH 3PO 4CH 3CHCHOH ----- ► CHCH=CH△Na 2 C 2H 5OOCCHCOOC BrCh b CHCfeBrCF3IHOOCGCHCHCfCOOHCH 3I(C 2H 5OOCCHCH2JCH(COOCt)21. H 2O ;OH -------- —► H O"—CH 3CH 2OKK2SO4CH 2=O (2 —B J BrCH 2CH 2BrHaCH(CCOC 2»5)2 BrCK 2CH 2BrCuO HCH 3CH 2OH H 2S °4 _ CH 2=CH 2Br 2BrCH 2CH 2Br2CH 2(COOC 2H 5)2 5•环丙烷甲酸 2NaOC 2H 5 C 2H 500CCHC00C 2H5 + BrCH 2CH 2B I ------- ”Ka C 2H5OOCCCOOC 2H 5 ---------------- > CsH sCCCOOC 2H 5 CH2CH2B1 CK2-CH2C2K5OOCCHCDOC 2H5 CH 2CH 2Brr NaOH’HjOHaOC 2H 5九、以甲醇、乙醇以及无机试剂为原料,经乙酰乙酸乙酯合成下列化合物:(1) 3 —乙基一2—戊酮PCI 3CH 3CH 2OH CfCfdNaNaOGHsCH3COCHCOOCH 5 —• CfCOCHCOOH sCfCfCIC 2H 5CfCOCHCOQCsNaOCH 5CHjCH>CICH^CHs cfCOCcOOC 5CH?CH 35 % NaOH-------------- ►HQ CH^CHs 3. CHCOCHC 2CH△(2) a —甲基丙酸PCI 3CH3OHCH 3CINaOGH 5J CH 3COCHCOOH 5 CH 3CH3COCHCOOCH5 NaOQH 5 CfCI*NaCH 3CICH3COCCOOC 540% NaOHCfCOCHCOOG%+CH 3H 3C T3CH 3CHCOOHCH 3(3) Y —戊酮酸5% Na°HH3°+----------- A-------- A△z\(4)2, 7 —辛二酮CfCfOH ---------- C f=CfCl 2CICH z CfCINaOCHsNa2 CHsCOCHCOOCHs2CHCOCHCOOH 5(5)甲基环丁基甲酮CHCHCHCI5% NaOH H3°h --------- A ------- ►---------------- <△ △;/-C — CH 3十、某酮酸经硼氢化钠还原后,依次用溴化氢,碳酸钠和氰化钾处理后, 生成腈。
分析化学
§1.2.3 按试样用量和被测组分含量分 类
常量分析 痕量 试样质量m >0.1g 试样含量wx >1% 0.1~10mg <0.1mg 0.01~1% <0.01% 微量分析
2013-8-15
WZU-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Material Science
16
§1.3 分析化学进展 Advance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1.3.1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
追述分析化学产生的确切时间已无 法考证,但据记载,应当在炼金术前 后已有分析化学的萌芽。根据化学家 在化学史上的作用,认定波义耳是定 性分析的创始人,定量分析则是从贝 格曼开始的。
2013-8-15 WZU-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Material Science 14
光化学分析: 是根据物质对特定波长的辐射能的吸收 或发射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 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 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波谱 分析等。
色谱分析: 是以物质的吸附或溶解性能不同而建立 起来的分离、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 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1.2 分析化学的分类 §1.3 分析化学进展
2013-8-15
WZU-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Material Science
4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Task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1.1.1 分析化学任务 ──化学中 的信息科学
Java程序设计-第14章 附录《Java程序设计实验课安排》
Java 程序设计实验课安排[1] 高飞,陆佳炜等。
Java 程序设计实用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ISBN :978-7-302-31695-4)[2] 高飞,赵小敏等。
Java 程序设计实用教程习题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ISBN :978-7-302-32051-7)第一次上机(2学时)1.1、编写一个程序,打印100~200之间的素数,要求每行按10个数(数与数之间有一个空格间隔)的形式对其输出。
1.2、编写一个编程,给定一个t 的值按下式计算y 值并输出,要求分别用if 和switch 语句来实现。
⎪⎪⎪⎩⎪⎪⎪⎨⎧−<≤+<≤⋅−<≤−−<≤−=其它175153)sin(3122101223t t t t t t t t t t t t y 提示:平方根:Math.sqrt(n) 计算sin(t)方法:Math.sin(t)第二次上机(2学时)编写一个Java 应用程序,要求用户从键盘输入一个1—99999这个数,然后判断是否是回文数。
回文数是指将该数含有的数字逆序排列后得到的数和原数相同,例如12121、3223都是回文数。
设有3个数组内容如下:String x[]={"zero","one","two", "three","four", "five","six","seven","eight","nine"} ;String y[]={"ten","eleven","twelve","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 };String z[]={"twenty","thirty","forty","fifty", "sixty","seventy", "eighty","ninety"};用Java命令行输入一个小于100的整数,将其翻成英文表示。
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14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理论篇)
1.羟基的取代反应 磺酸中的羟基可被卤素、氨基、烷氧基等取代生成相应
的磺酸衍生物,如磺酰卤、磺酰胺、磺酸酯。用五氯化磷或 三氯化磷与磺酸共热可制备磺酰氯,也可用过量的氯磺酸与 芳烃直接作用来合成。例如:
24
第14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理论篇)
(3)脱硫反应 硫醚和硫醇相似,可发生氢解反应和热解反应。工业上以
此反应脱硫。热解反应:
雷尼(Raney)Ni催化氢解脱硫反应:
25
第14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理论篇)
二、亚砜和砜 亚砜和砜及其衍生物的命名,只需在类名前加上相应的烃
2.以醇为原料醇蒸气与硫化氢混合后在400℃下通过氧化钍进 行气相反应可以制得硫醇。这是工业制备硫醇的方法。
3.以高价含硫化合物还原这是制备硫酚常用的方法。例如:苯 磺酰氯同锌和硫酸反应,被还原得到硫酚。
8
第14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理论篇)
三、硫醇和硫酚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多 数 硫 醇 是 挥 发 性 液 体 , 有 毒 且 有 恶 臭 , 空 气 中 有 1×1011g·L-1的乙硫醇时即能为人所感觉。因此硫醇是一种臭味剂, 燃气中加入极少量的叔丁硫醇,若密封不严发生泄漏,就可 闻到臭味起到预警作用。黄鼠狼受到攻击时,能分泌出含多 种硫醇的臭气,防御外敌。硫醇的臭味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 增加而逐渐减弱,大于C9的硫醇没有不愉快的气味。
醇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硫醇能溶于氢氧化钠 溶液生成硫醇钠。但硫醇的酸性比碳酸弱,只能溶于氢氧 化钠溶液而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例如:
苯酚能溶于碳酸钠溶液而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但 硫酚的酸性比碳酸强,可溶于碳酸氢钠溶液生成苯硫酚钠。 例如:
有机合成事典目录
第一章卤化反应2-乙酰氧基-2-苯基乙酰氯 (1)乙酰氧 (1)丙烯酰氯 (2)已二酰氯 (2)烯丙基溴 (3)2-氨基-5-溴苯甲酸 (3)2-氨基-5-碘苯甲酸 (4)苯硫氨 (4)苯甲酰氯 (5)溴苄 (5)氯苄 (6)二氯亚苄 (7)双(2-氯乙基)醚 (7)N-溴代乙酰胺 (8)溴乙酰 (8)溴丙酮 (9)溴乙腈 (9)2-溴代苯乙酮 (10)对溴苯甲醚 (10)对溴苯甲醛 (11)溴苯 (11)1-溴丁烷 (12)2-溴丁烷 (12)2-溴丁酸 (13)4-溴邻苯二酚 (13)对溴氯苯 (14)1-溴-2-氯乙烷 (14)α-溴-2-氯甲苯 (15)α-溴肉桂醛 (15)溴甲苯酚紫 (16)溴代环已烷 (16)4-溴-2,5-二氯苯酚 (17)溴代十二烷 (17)溴乙烷 (18)2-溴乙胺氢溴酸盐 (18)β-溴代乙基苯 (19)2-溴乙基乙基醚 (19)β-溴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20)对溴氟苯 (20)溴代十六烷 (21)2-溴正已酸 (21)2-溴代异丁酰溴........................... 22 对溴苦杏仁酸 (22)2-溴均三甲苯 (23)4-溴-1-甲氨基蒽醌 (24)2-溴-4-甲基苯胺 (24)对溴甲基苯甲酰溴 (25)1-溴-3-甲基丁烷 (25)1-溴-2-甲基丙烷 (26)2-溴-2-甲基丙烷 (26)2-溴-4-甲基戊酸 (27)1-溴萘 (27)2-溴萘 (28)6-溴-2-萘酚 (29)间溴硝基苯 (29)1-溴丙烷 (30)2-溴丙酸 (30)3-溴丙酸 (31)溴代十八烷 (32)溴代正辛烷 (32)(±)-2-溴戊烷 (33)9-溴菲 (33)邻溴酚 (34)对溴酚 (34)2-溴丙烷 (35)2-溴代吡啶 (35)N-丁二酰亚胺溴 (36)2-溴噻吩 (36)一溴三氯甲烷 (37)三甲基溴硅烷 (37)4-溴邻二甲苯 (38)丁二酰氯 (38)氯代叔丁烷 (38)叔丁基氯甲基醚 (39)次氯酸叔丁酯 (39)丁酰氯 (40)3-甲氯羰基丙酰氯 (40)邻羧基苯甲醛 (41)氯乙醛缩二甲醇 (41)氯乙醛 (41)2-氯代苯乙酮 (42)氯乙酰氯 (42)1-氯蒽醌 (43)氯化苯甲醛肟 (44)1-氯苯并三唑 (44)邻氯三氯甲基苯 (44)邻氯苯甲酰氯 (45).1-氯丁烷 (45)4-氯-1-丁醇 (46)氯代环已烷 (46)2-氯环已酮 (47)N,N-二甲基-2-氯乙胺 (48)4-氯-3,5-二硝基苯甲醛 (48)氯代十二烷 (48)2-氯乙醇 (49)α-氯乙基苯 (50)2-氯乙基甲基硫醚 (50)氯代十六烷 (51)3-氯吲唑 (51)氯碘甲烷 (52)氯甲基甲基硫醚 (52)4-氯-3-甲基苯酚 (52)2-氯-4-甲基喹啉 (53)2-氯甲基四氯呋喃 (53)2-氯-6-硝基甲苯 (54)4-氯-2-硝基甲苯 (55)1-氯戊烷 (55)1-氯丙烷 (56)3-氯-1,2-丙二醇 (56)3-氯丙醇 (56)3-氯丙烯 (57)2-氯丙酸 (58)3-氯丙酰氯 (58)4-氯间苯二酚 (59)5-氯水杨醛 (59)三甲基氯硅烷 (59)肉桂酰氯 (60)氰脲酰氯 (60)二苯氯乙酮 (61)2,4’-二溴苯乙酮 (61)2,6-二溴苯胺 (62)9,10-二溴蒽 (63)对二溴苯 (63)4,4’-二溴联苯 (64)1,4-二溴丁烷 (64)1,10-二溴癸烷 (65)1,2-二溴乙烷 (65)1,6-二溴已烷..............................66 3,4-二溴硝基苯 (66)2,6-二溴-4-硝基苯酚 (67)1,4-二溴戊烷 (67)1,5-二溴戊烷 (68)1,2-二溴丙烷 (68)1,3-二溴丙烷 (69)1,3-二溴-2-丙醇 (69)二溴三苯基正膦 (70)3,5-二溴对按基苯磺酰胺 (70)二氨胺-T (70)二氯乙腈 (71)2,2-二氯苯乙酮 (71)2,6-二氯苯胺 (72)对二氯苯 (73)2,4-对氯苯甲酰氯 (73)2,5-二氯苯甲酰氯 (74)1,4-二氯丁烷 (74)1,1-二氯甲醚 (74)2,4-二氯苯氯基乙酸 (75)1,3-二氯丙烷 (75)1,3-二氯-2-丙醇 (76)2,2-二氯丙酸 (76)3,5-二氯对氯基苯磺酰胺 (77)N,N-二氯氨基甲酰乙酯 (77)对苯二甲二氯 (78)溴代丙二酸二乙酯 (78)氯磷酸二乙酯 (79)1,4-二碘丁烷 (79)2,6-二碘-4-硝基苯胺 (80)1,3-二碘-2-丙醇 (80)3,5-二碘水杨酸 (81)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酰氨 (81)十二酰氯 (82)乙二酰氯 (82)乙烷磺酰氯 (83)3,5-二氯-4-羟基苯甲酸乙酯 (83)氟乙酸乙酯 (83)草酸-乙酯-酰氯 (84)氟代二氟甲烷 (84)反丁烯二酰氯 (85)呋喃甲酰氯 (85)正已酰氯 (86)碘乙酰胺 (86)对碘苯胺 (87)4-碘苯甲醚 (87)邻碘苯甲酰氯 (88)1-碘丁烷 (88)碘乙烷 (88)2-碘乙醇 (89)碘庚烷 (89)碘代十六烷 (90)碘甲烷 (91)碘甲基甲基硫醚 (91)1-碘戊烷 (92)4-碘苯酚 (92)1-碘丙烷 (93)N-碘丁二酰亚胺 (93)2-碘噻吩 (94)三甲基碘硅烷 (94)氯代异丁烷 (95)异丁酰氯 (95)氯代异辛烷………………………………96氧基乙酰氯 (96)甲烷碘酰氯 (97)5-溴戊酰甲酯 (97)N-甲基-N-苯基氨基甲酰氨 (98)癸二酸一甲酯一酰氨 (98)邻硝基苯硫氯 (99)间硝基苯甲酰氯 (99)对硝基苯甲酰氯 (100)对硝基苄基溴 (100)2,4,6,a,a,a’,a’,a”,a”-九氯三甲101 苯乙酰氯 (101)苯基异腈二氯化物........................102 苯硒氯 (102)苯基三甲铵三溴盐 (103)邻苯二甲酰氯 (103)炔丙基溴 (104)丙酰氯 (104)对苯二甲酰氯 (105)2,4,4,6-四溴-2,5-环已二烯酮 (105)曙红 (106)四溴苯酚磺酰酞 (106)间-双(二溴甲基)苯 (107)邻-双(二溴甲基)苯 (107)对-双(二溴甲基)苯 (108)甲氯邻苯二甲酸 (108)四碘磺酰酞 (109)四(溴甲基)甲烷 (109)四(磺甲基)甲烷 (109)对甲苯磺酰氯 (110)三溴乙醛 (110)2,4,6-三溴苯胺 (111)2,4,6-三溴间甲苯酚 (111)三氯乙酰氯 (112)2,4,6-三氯苯胺 (112)1,2,4-三氯苯 (113)2,4,6-三氯三甲苯 (113)a,a,a-三氯甲苯 (114)三氯甲基苯 (114)2,4,6-三甲基苯甲酰氯 (115)2,4,6-三硝基氯苯 (115)均-三(二溴甲基)苯 (116)第二章磺化反应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氨 (117)茜素磺酸钠 (118)邻氨基苯磺酸 (118)对氨基苯磺酸 (119)对甲基苯胺-2-磺酸 (119)4-氨基-3-甲基苯磺酸 (120)1-氨基-4-萘磺酸...........................120 蒽醌-1-磺酸钾 (121)间苯二磺酸 (122)苯磺酸 (122)苯磺酰氯 (122)2-溴乙磺酸钠 (123)二苯胺磺酸钠 (123)二苯基砜 (124)间硝基苯磺酸钠 (125)1-萘磺酸 (125)2-萘磺酸钠 (126)十二醇硫酸酯单钠盐..................... 126 5-磺基水杨酸 (127)2,4,6-三异丙基苯磺酰氯 (127)2,4,6-三甲基苯磺酰氯 (128)第三章硝化,亚硝化1-硝基-2-乙酰氨基萘 (129)亚硝基苯胲铵 (130)3,5-双(二硝基甲基)苯甲醛 (130)间-双(二硝基甲基)苯 (131)对-双(二硝基甲基)苯 (131)3,5-双(三硝基甲基)苯甲醛 (132)对-双(三硝基甲基)苯 (132)2-溴-5-硝基苯基二硝基甲烷 (133)邻溴苯基二硝基甲烷 (133)丁二酮一肟 (133)4-氯-3,5-二硝基苯基三硝基甲烷 (134)2-氯-2-肟基苯乙酮 (134)4-氯-3-硝基苯甲醛 (135)2-氯-5-硝基苯基二硝基甲烷 (135)2-氯-5-硝基苯基三硝基甲烷 (136)邻氯苯基二硝基甲烷 (136)邻氯苯基三硝基甲烷 (136)2,4-二氯-5-硝基苯甲醛 (137)2,5-二氯硝基苯 (137)3,4-二氯硝基苯 (138)2,4-二氯-5-硝基苯基二硝基甲烷 (138)2,4-二氯-5-硝基苯基三硝基甲烷 (138)3,4-二氯-5-硝基苯基二硝基甲烷 (139)3,4-二氯-5-硝基苯基三硝基甲烷 (139)2,4-二氯苯基二硝基甲烷 (140)3,4-二氯苯基二硝基甲烷 (140)3,4-二氯苯基三湖基甲烷 (140)2-亚硝基-5-二乙氨基苯酚 (141)对-亚硝基-N,N-二乙基苯胺 (141)1,4-二四氧基-2-硝基苯 (142)间二硝基苯 (142)3,5-二硝基苯甲酸 (143)2,6-二硝基-4-叔丁基-3-甲氧基甲苯143 2,4-二硝基氯苯 (144)4-甲基-2,6-二硝基-N-乙酰苯胺 (144)3-(二硝基甲基)苯甲酸 (145)5-(二硝基甲基)-1,3-苯二甲醛 (145)4-(二硝基甲基)溴苯 (146)3-(二硝基甲基)-5-硝基苯甲醛 (146)3,4-亚甲基二氧-6-硝基苯基二硝基甲147 1,4-二硝基萘 (147)2,4-二硝基苯乙酸 (148)3,5-二硝基-2-苦胺基吡啶 (148)2,4-二亚硝基间苯二酚 (149)2,4-二硝基甲苯 (149)3,4-二硝基甲苯 (150)间氟苯基二硝基甲烷 (150)六硝基二苯胺 (151)a,a,a’,a’,a”,a”-六硝基莱 (151)4-羟基-3,5-二硝基苯甲醛 (152)4-羟基-3-硝基苯甲醛 (152)N-亚硝基-1-萘胲铵 (153)2-甲氧基-4-硝基苯胺 (153)邻甲氧基苯基二硝基甲烷 (154)对甲氧基苯基二硝基甲烷 (154)邻甲氧基苯基三硝基甲烷 (155)对甲氧基苯基三硝基甲烷 (155)3,4-亚甲基二氧苯基二硝基甲烷 (155)3,4-亚甲基二氧苯基三硝基甲烷 (156)2-甲基-6-硝基苯胺 (156)间硝基苯甲酸甲酯 (157)1-萘基二硝基甲烷 (157)5-硝基苊 (158)间硝基苯乙酮 (158)10-硝基蒽酮 (159)5-硝基巴比土酸 (160)间硝基苯甲醛 (160)间硝基苯甲酸 (161)4-(对硝基苄基)吡啶 (161)邻硝基氯苯 (162)对硝基氯苯 (162)2-硝基4-4异丙基甲苯 (163)间硝基-N,N-二甲基苯胺 (163)对硝基乙苯 (164)邻硝基乙苯 (165)2-硝基芴 (165)5-硝基间苯二甲酸 (165)2-硝基均三甲苯 (166)硝基甲烷 (167)2-硝基-4-甲氧基-N-乙酰苯胺 (167)2-硝基-4-乙酰氨基苯甲酸 (168)1-硝基萘 (168)对硝基苯乙腈 (169)3-硝基邻苯二甲酸 (170)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170)6-硝基胡椒醛 (171)5-硝基喹啉.................................171 N-亚硝基二甲胺 (172)对亚硝基-N,N-二甲基苯胺 (172)N-亚硝基-N-甲基苯胺 (173)1-亚硝基-1-甲基脲 (173)N-亚硝基-N-甲基氨基甲酸乙酯 (174)1-亚硝基-2-萘酚 (174)2-亚硝基-1-萘酚 (175)对亚硝基酚 (175)2-硝基噻吩 (176)邻硝基甲苯 (176)对硝基甲苯 (177)3-硝基-5-(三硝基甲基)苯甲酸 (177)5-硝基尿嘧啶 (178)1-苯-1,2-丙二酮-2-肟 (178)苦味酸 (179)1,4-二硝基四甲苯 (179)四硝基甲烷 (180)3-(三硝基甲基)苯甲醛 (181)a-三硝基甲基萘 (181)硝基丙二醛二乙醛 (181)第四章酰化反应乙酰苯胺 (183)乙酰乙酰苯胺 (183)N-乙酰甘氨酸 (184)N-乙酰基咪唑 (184)N-乙酰靛红 (185)乙酰硫脲 (185)9-蒽醛 (186)苯甲酰胺 (186)N-苯甲酰苯胺 (187)苯磺酰迭氮 (187)苯甲酰胲 (188)2-苯甲酰基乙酰苯胺 (188)N-苯甲酰苯胲 (189)N-苯甲酰哌啶 (190)氨基甲酰苄酯 (190)迭氮甲酸叔丁酯 (191)肼基甲酸叔丁酯..............................191 正丁酸胺 (191)苄氧羰基甘氨酸 (192)1,1’-羰基二咪唑 (192)N-氯-N-吡啶基乙酰肼 (193)N-氯-三甲氨基乙酰肼 (193)氯乙酰胺 (194)邻氯乙酰苯胺 (194)氰乙酰胺 (195)氰乙酰脲 (195)1,5-二氰基缩二脲 (195)对称二苯甲酰肼 (196)1,2-二(乙氧羰基)肼 (196)2,5-二氯苯甲酸 (197)二乙基硫脲 (197)N,N’-二甲酰肼 (198)N,N’二甲基乙酰胺 (198)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198)二苯基硫代卡巴肼 (199)十二酰胺 (200)2-乙氧基-1-萘醛 (200)迭氮甲酸乙酯 (201)肼基甲酸乙酯 (201)二乙酰乙酰乙酯 (202)甲酰苯胺 (202)N-甲酰-1-萘胺 (202)六乙基亚磷酰三胺 (203)六甲基亚磷酰三胺 (204)正已酰胺 (204)马尿酰 (204)2-羟基-1-萘甲醛 (205)N-羟基丁二酰亚胺 (206)靛红酰酐 (206)异丁酰胺 (207)乳酰胺 (207)对甲氧基苯甲醛 (208)对乙酰甲苯胺 (209)乙酰乙酰甲胺.................................209 N-甲基甲酰胺 (209)癸二酸一甲酸一酸胺 (210)N-1-萘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210)4-硝基邻苯二甲酰肼 (211)异氰酰苯酯 (211)N-苯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212)邻苯二甲酰亚胺 (212)正丙酰胺 (213)水杨醛 (213)水杨酰肼 (214)硫代巴比土酸 (215)N-亚磺酸苯胺 (215)邻苯磺酸胺 (215)对甲苯磺酰胺 (216)对甲苯磺酰肼 (216)对甲苯磺酰迭氮 (217)次氮基三甲酸三酯 (217)草酰琥珀酰三乙酯 (218)2,4,6-三甲基苯甲醛 (218)水杨酰邻甲苯胺 (219)第五章烃化反应丙酮腈 (221)烯丙基腈 (221)间甲氧基苯甲醛 (222)苯甲醛 (222)对胂羧基苯氧乙酸 (223)苯甲酰氰 (223)苄基氯甲基醚 (224)苄基氰 (224)1,4-双(氯甲基)苯 (225)双酚A (226)丁二腈 (226)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 (227)正丁醚 (227)正丁基锂 (228)叔丁基锂 (228)苯基正丁基基醚 (229)O-羧甲基丙酮肟 (229)邻羧基苯乙腈.................................230 4-氯丁腈 (230)4-氯甲基-3,5-二甲基异恶唑 (231)1-(氯甲基)萘 (231)2-氯甲基-4-硝基苯酚 (232)2-氯甲基噻吩 (232)对氯苯乙醚 (233)18-冠-6 (233)结晶紫 (234)氰乙酸 (234)1-萘甲腈 (235)9-氰基菲 (236)环已基苯 (236)环已基乙基醚 (237)a-环已基苯乙腈 (237)对二叔丁基苯 (238)二氰基二甲基硅烷 (238)苄基丙二酸二乙酯 (239)二氯二甲基硅烷 (239)正丁基丙二酸二乙酯 (240)仲丁基丙二酸二乙酯 (240)二乙基氰胺 (241)氰基磷酸二乙酯 (241)3,4-二甲氧基苯甲醛 (241)间二甲氧基苯 (242)邻二甲氧基苯 (243)对二甲氧基苯 (243)2,6-二甲氧基苯甲腈 (244)N,N-二甲基苯胺 (244)N,N-二甲基苄胺 (245)1,2-二甲基-1,2-二苯甲酰肼 (246)N,N-二甲基十八胺 (246)N,N-二甲基-β-苯乙胺 (246)2,4-二硝基苯甲醚 (247)2,2’-二硝基联苯 (247)二苯醚 (248)正十二烷 (249)乙氧基乙酸 (249)3-乙氧基丙腈 (250)2-乙酰已酸乙酯 (250)N-乙基咔唑 (251)2-氰基-2-甲基-3-乙基-3-戊烯酸乙酯251 2-异丙基乙酰乙酸乙酯 (252)N-乙基哌啶 (253)S-乙基异硫脲氢溴酸盐 (253)三甲硅基乙酸乙酯 (254)1-乙炔基-1-环已醇 (254)溴化十六烷基三丁基膦 (255)六甲苯 (255)正已基乙基醚 (255)3-羟基丙腈 (256)3-吲哚乙酸 (256)异丙醚 (257)苦杏仁酸 (258)甲氧基乙腈 (258)邻甲氧基苯甲醛 (259)邻甲氧基苯甲醛 (259)邻甲氧基苯基烯丙基醚 (260)N-甲基苯胺 (261)对四甲基二氨基二苯甲烷..................261 4,4’-二氨基二苯甲烷 (262)亚甲基二氧基苯 (263)N-甲基甲酰苯胺 (263)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 (264)甲基三苯基溴化膦 (264)米氏酮 (264)孟氧基乙酸 (265)2-甲氧基二苯醚 (266)1-萘乙腈 (266)N-(1-萘基)-N-氰基甲胺 (267)2-萘乙醚 (267)2-萘甲醚 (268)邻硝基苯甲醚 (268)对硝基苯甲醚 (269)邻硝基苯基丁基醚 (270)对硝基二苯醚 (270)正辛烷 (271)辛二腈 (271)戊二腈 (272)正戊醚 (272)苯氧基乙酸 (273)3-苯氧基-1,2-丙二醇 (273)3-苯氧基溴丙烷 (274)丙烯丙醚 (274)苯乙醚 (275)乙酸苯汞 (275)苯基(三氯甲基)汞 (276)庚二腈 (276)邻丙氧基苯甲醛 (277)2-喹啉甲酸 (277)水杨醇 (278)氰基硼氢化钠 (278)N,N,N’,N’-四甲基乙二胺 (279)四甲基对苯二胺 (279)2,4,5-三氯苯氧乙酸 (280)原乙酸三乙酯 (281)3,4,5-三甲氧基苯甲酸 (281)2,4,6-三甲基苯乙腈 (282)2,4,6-三甲基苯基氯甲烷 (283)氰基三甲基硅烷 (283)三苯基氯甲烷 (284)第六章氨解胺化反应乙脒盐酸盐 (285)丙氨酸 (285)二乙醇缩氨基乙醛 (286)1-氨基蒽醌 (286)2-氨基蒽醌 (287)3-氨基-5-溴吡啶 (288)2-氨基乙磺酸 (288)2-萘胺 (289)3-氨基-2-萘甲酸 (289)邻苯胺基苯甲酸 (290)DL-ε-苯甲酰赖氨酸 (290)N-苄基苯胺 (291)N,N-二(羧甲基)苄胺 (291)N-苄基甲胺 (292)苄基三甲基氯化铵 (292)叔丁胺 (293)N-叔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293)苄基三乙基氯化铵 (294)苄基三甲基碘化铵 (294)叔丁基脲 (295)N-(2-羧基)苯基甘氨酸 (29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296)1,2-环烷二胺四乙酸 (296)2,3-二氨基萘 (297)二苄胺 (297)3-(二正丁基氨基)丙胺 (298)2,2-二氨基酰胺 (298)N,N-二乙基乙醇胺 (299)2-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丙二酸二乙酯 (299)N,N-二乙基邻甲苯胺 (300)N,N-双(2-羟乙基)苯胺 (300)二异丙胺 (301)4-二甲氨基吡啶 (301)3,4-二甲基苯胺 (302)2,4-二硝基二苯胺 (302)2,4-二硝基苯肼 (303)N-乙基苯胺 (303)N-乙基-N-苄基苯胺........................304 乙二胺 (305)乙二胺四乙酸 (305)甲氨基甲酸乙酯 (306)N-乙基间甲苯胺 (306)呋喃甲胺 (307)氨基乙酸 (307)胍基乙酸 (308)硝酸胍 (308)六甲基二硅氮烷 (309)N-羟乙基苯胺 (309)2-羟乙基肼 (310)N-羟乙基亚胺二乙酸 (310)N-羟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311)亚氨基二乙酸 (311)2,2’-二羧基二苯胺 (311)DL-异亮氨酸 (312)DL-亮氨酸 (313)1-甲氨基蒽酸 (313)甲基亚氨二乙酸 (314)N-甲基-2-吡咯烷酮 (314)N-1-萘胺基乙酸 (315)次氮基三乙酸 (315)1-亚硝基-2-萘胺 (316)2-亚硝基-1-萘胺 (316)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 (317)N-苯基脲 (317)2-苦胺基吡啶 (318)1,3-丙二胺 (318)四正丁基碘化铵 (318)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319)四乙基溴化铵 (319)甲基三正辛基氯化铵 (320)三亚乙基四胺六乙酸 (320)三甲胺 (321)三苯胺 (321)次氮基三乙胺 (322)DL-缬氨酸 (323)第七章酯化反应7-乙酰氧基-4-甲基香豆素 (325)α-乙酰氧基苯乙酸 (325)乙酸烯丙酯 (326)2-氨乙基硫酸酯 (326)亚苄基二乙酸酯 (327)乙酸苄酯 (327)苯甲酸苄酯 (327)氯甲酸苄酯 (328)肉桂酸苄酯 (328)富马酸苄酯 (329)水杨酸苄酯 (329)乙酸叔丁酯 (330)丙烯酸正丁酯 (330)对氨基苯甲酸正丁酯 (331)苯甲酸正丁酯 (332)氨基甲酸正丁酯 (332)氯乙酸叔丁酯 (333)肉桂酸叔丁酯 (333)甲酸正丁酯 (333)异丁酸叔丁酯 (334)异戊酸叔丁酯 (334)亚硝酸丁酯 (335)碳酸叔丁苯酯 (335)丙酸叔丁酯 (336)对甲苯磺酸正丁酯 (336)r-丁内酯 (336)苯甲酸-4-氯丁酯 (337)对甲苯磺酸-2-氯乙酯 (337)氯甲酸邻氯苯酚酯 (338)水杨酸对氯苯酯 (338)乙酸3-氯丙酯 (339)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339)亚磷酸二苄酯 (340)硫酸二正丁酯 (340)亚硫酸二正丁酯 (341)1,3-丙酮二羧酸二乙酯 (341)已二酸二乙酯 (342)丁二酸二乙酯 (342)丙二酸二(乙硫醇)酯 (343)反丁烯二酸二乙酯 (343)丙二酸二乙酯 (344)戊二酸二乙酯.................................344 亚磷酸二乙酯 (34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345)庚二酸二乙酯 (346)草酸二乙酯 (347)癸二酸二乙酯 (347)酒石酸二乙酯 (348)丁炔二酸二甲酯 (348)2,2-二甲基-1,3-二恶烷-4,6-二酮 (349)间苯二甲酸二甲酯 (349)草酸二甲酯 (350)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350)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350)硫酸二甲酯 (351)碳酸二苯酯 (352)对甲苯磺酸十二酯 (352)苯磺酸乙酯 (353)苯甲酸乙酯 (353)正丁酸乙酯 (354)溴乙酸乙酯 (354)2-溴异丁酸乙酯 (355)2-溴丙酸乙酯 (355)3-溴丙酸乙酯 (356)氨基甲酸乙酯 (356)氯乙酸乙酯 (357)氯甲酸乙酯 (357)丁烯酸乙酯 (358)氰乙酸乙酯 (358)α-氰基-β-苯基丙烯酸乙酯 (359)碳酸亚乙酯 (360)乙二醇 (360)乙氧基乙酸乙酯 (361)甲酸乙酯 (361)乙二醇二乙酸酯 (36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362)异丁酸乙酯 (363)异戊酸乙酯 (363)甲基丙烯酸乙酯 (364)甲基磺酸乙酯 (364)亚硝酸乙酸 (365)对硝基苯甲酸乙酯 (365)苯乙酸乙酯 (366)丙酸乙酯 (366)水杨酸乙酯367三氯乙酸乙酯367 对甲苯磺酸乙酯 (368)正十三酸乙酯 (368)三氟乙酸乙酯 (369)氟甲酸奶-芴甲酯 (369)乙酸2-糠醇酯 (370)三乙酸甘油酯 (370)对苯二酚二乙酸酯 (371)乙酸异戊酯 (371)亚硝酸异戊酯 (372)乙酸异丁酯 (372)乳酸异丙酯 (373)亚硝酸异丙酯 (373)乙酰水杨酰甲酯 (374)苯甲酸甲酯 (374)氯乙酸甲酯 (375)氯甲酸甲酯 (375)肉桂酸甲酯 (376)氰乙酸甲酯 (376)2,4-二硝基苯乙酸甲酯 (377)十二酸甲酯 (377)氟磺酸甲酯 (378)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378)丙酮酸甲酯....................................379 水杨酸甲酯. (379)丁二酸一甲酯 (380)对甲苯磺酸甲酯 (380)三氟乙酯甲酯 (381)乙酸枣-萘酯 (381)氯甲酸-1-萘酯 (382)乙酸对硝基苄酯. (382)苯甲酸正辛酯 (383)乙酸苯酯 (383)苯甲酸苯酯 (383)氯甲酸苯酯 (384)肉桂酸苯酯 (384)原碳酸四乙酯 (385)原硅酸四乙酯 (385)氯甲酸间甲酚酯 (386)硼酸三丁酯 (286)磷酸三丁酯 (387)硼酸三乙酯 (387)亚磷酸三乙酯 (388)硼酸三甲酸 (388)亚磷酸三甲酯 (389)磷酸三苯酯 (289)亚磷酸三苯酯 (390)第八章水解反应1-羟基二氢苊 (391)a-乙酰氨基肉桂酸 (391)丙烯酰胺 (392)丙烯酸 (392)烯丙胺 (393)对氨基苯甲酸 (394)6-氨基已酸 (394)对苯二甲醇 (395)均苯三甲醛 (395)1,2,4-苯三酚 (396)苯甲酰甲酸 (396)苄醇 (397)二(对氯苯基)乙酸 (397)对溴苯胺.......................................398 2-溴庚醛 (398)2,3-丁二酮 (399)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 (399)邻氯苯甲醛 (400)2-氯-5-硝基苯酚 (400)4-氯-2-硝基苯酚 (401)巴豆酸 (401)二烯丙基胺 (402)二氯乙酸 (402)3,5-二氯对羟基苯甲酸 (403)2,5-二氯苯酚 (404)二氰二胺 (404)二乙胺 (405)2,6-二羟基苯乙酮 (405)3,4-二羟基苯甲酸 (406)2,5-二羟基对苯二乙醛 (406)1,3-二羟基-2-萘甲酸 (407)6,7-二甲氧基-3,4-二氧-2-萘甲酸 (408)对称二甲肼二盐酸盐 (408)2,6-二硝基-4-甲基苯胺 (409)2,4二硝基本酚 (409)DL-甘油醛 (410)乙醇醛钠 (410)2-庚酮 (411)六甲基二硅氧烷 (411)2-已酮 (412)α-(2-羟基-1-萘)苄胺 (412)3-羟基丙酸 (413)5-羟基戊醛 (413)亚碘酰苯 (414)间苯二甲醛 (414)衣康酸 (415)2-酮基戊二酸 (415)亚油酸 (416)DL-赖氨酸单盐酸盐 (416)甲基富马酸 (417)4-甲氧基-2-硝基苯胺 (417)十四酸 (418)1-萘乙酸 (418)邻硝基苯胺 (419)对硝基苯胺 (420)邻硝基苯甲醛.................................420 2-硝基苯磺酸 (421)对硝基苄醇 (421)对硝基内桂酸 (422)1-硝基-2-萘酚 (422)2-邻硝基酚 (423)对硝基苯酚 (423)对硝基苯乙酸 (424)4-硝基邻苯二甲酸 (424)戊二酸 (425)β-苯氧基丙酸 (425)苯乙酰胺 (426)苯乙酸 (426)苯基硼酸 (426)2-苯乙醇 (427)1-苯基-1,2-丙二酮 (428)苯丙炔醛 (428)邻苯二甲醛 (428)苯基丙酮酸 (429)丙二酸 (429)丙酸 (430)邻磺基苯甲酸 (431)对苯二甲酸 (431)邻甲基苯甲酰胺 (432)邻甲苯酰 (432)2,4,6-三氯-1,3,5-苯三甲醛 (433)2,4,5-三氯酚 (433)3,4,5-三羟基苯甲酸 (434)第九章格氏反应9-乙酰菲 (435)烯丙苯 (436)烯丙基三甲基硅烷 (436)正戊苯 (436)苯硒酚 (437)4-苄基吡啶 (438)1-(间氯苯基)乙醇 (438)环已基甲醇 (439)苯乙酰丙二酸二乙酯 (440)二苯联硒....................................440 2,3-二苯基-1-茚酮 (441)1-萘甲酸乙酯 (441)1,5-已二烯 (442)正已醛 (443)正已醇 (443)3-吲哚丁酸 (444)异丙基对甲苯 (445)2-甲氧基苯乙酮 (445)3-甲基-2-丁醇 (446)2-甲基丁酸 (447)1-萘甲酸 (447)壬醇 (448)正戊烷 (449)9-菲醛 (450)1-苯基-3,4-二氢萘 (451)2-苯基吡啶 (451)正丙苯 (452)1,2,3,5-四甲苯 (452)四甲基硅烷 (453)三乙基硼.......................................454 三乙基甲醇 (454)甲烷三羧羧三乙酯 (455)三乙基硅烷 (455)三甲基乙酸 (456)1,2,4-三甲苯 (457)2,4,6-三甲基苯甲酸 (457)三苯基锑 (458)三苯基甲醇 (459)三苯膦 (459)第十章重氮盐反应苄腈 (461)联苯 (462)4-溴联苯 (462)2-溴-4-甲基酚 (463)邻溴硝基苯 (463)对溴硝基苯 (464)邻溴甲苯 (465)间溴甲苯 (465)间氯苯甲醛 (466)邻氯溴苯 (467)1-氯萘 (467)2-氯-5-硝基苯甲醚 (468)间氯苯酚 (469)对氯苯酚 (469)5-氯喹啉 (470)邻氯甲苯 (470)间氯甲苯 (471)对氯甲苯 (472)间甲酚 (472)邻甲酚 (473)邻二溴苯 (473)间二溴苯 (474)邻二氯苯 (475)间二氯苯 (475)2,4-二氯甲苯 (476)2,6-二氯甲苯 (476)4,4’-二氟联苯 (477)间二碘苯.......................................478 对二碘苯 (478)3,3’-二甲氧基联苯 (479)3,3’-二甲基联苯 (480)邻二硝基苯 (480)对二硝基苯 (481)2,6-二硝基氯苯 (482)3,5-二硝基甲苯 (482)2,2’-联苯二甲酸 (483)苯胺基重氮苯 (484)重氮乙酸乙酯 (484)邻氟苯甲醚 (485)氟苯 (486)对氟苯甲酸 (486)愈创木酚 (487)邻肼基苯甲酸盐酸盐 (488)间羟基苯甲酸 (488)对羟基苯甲醛 (489)碘苯 (490)间碘苯甲酸 (490)对磺苯甲酸 (491)邻甲氧基苄腈 (491)甲基红 (492)对硝基苯偶氮变色酸二钠盐 (493)间硝基苯偶氮水杨酸钠 (493)3-硝基联苯 (494)间硝基氯苯 (494)5-硝基吲唑 (495)间硝基酚 (496)对硝基苯偶氮间苯二酚 (496)间硝基甲苯 (497)橙黄IV (498)苯胂酸 (498)苯肼 (499)间苯二酚黄 (500)对三联苯....................................500 四苯锡 (501)间甲硫酚 (501)硫代水杨酸 (502)邻甲基苄腈 (503)对甲苯甲腈 (504)1,3,5-三溴苯 (505)1,3,5-三氯苯 (505)第十一章傅克反应苯乙酮 (507)N-乙酰基对氯乙酰苯胺 (507)2-乙酰芴 (508)乙酰噻吩 (509)对氨基苯乙酮 (509)二苯基甲酮 (510)3-苯甲酰基丙烯酸 (510)3-苯甲酸丙酸 (511)2-苯甲酰噻吩 (511)对溴苯乙酮 (512)仲丁基苯 (513)叔丁基苯 (513)对叔丁基邻苯二酚 (514)对叔丁基酚 (514)苯丁酮 (515)对氯苯乙酮....................................516 对氯二苯甲烷 (516)二苯乙酮 (516)1,4-二苯甲酰丁烷 (517)反-1,2-二苯甲酰基乙烯 (518)1,2,3,4-四氢萘-1-酮 (518)2’,4’-二羟基苯乙酮 (219)1,1-二苯基丙酮 (519)二苯本乙腈 (520)二苯基甲烷 (521)异丙苯 (522)对甲基苯乙酮 (522)二苯硫醚 (523)苯丙酮 (523)邻-(对甲苯甲酰基)苯甲酰 (524)2,3,4-三羟基苯乙酮 (525)三苯甲烷 (525)第十二章加成反应丙酮氰醇 (527)丙酮肟 (527)丙烯腈 (528)β-丙氨酸 (529)4-氨基-4-甲基-2-戊酮草酸盐 (529)苯胺基硫脲 (530)均苯三醛三肟 (530)苯偶姻 (531)α-苯偶姻肟.................................531 1,4-苯醌二肟 (532)1-溴-3-氯丙烷 (532)2-溴乙醇 (533)3-溴丙腈 (533)环丁烯砜 (534)2-氯对苯二酚 (534)3-氯丙腈 (535)1-氯-2-丙醇 (535)3-氯丙酸 (535)2-氯环已醇 (536)2-氰乙基-2-羟乙基硫醚 (536)1,2-环已二酮二肟 (537)环乙酮肟 (537)3,4-二溴-3,4-二氢香豆素 (538)3,4-二溴-4-苯基-2-丁酮 (539)2,3-二溴丁二酸 (539)N,N-二(β-丙酸乙酸)甲胺 (540)1,3-二氯-2-丁烯 (540)二乙醇胺 (541)α,α’-二氰基-2,5-二羟基对苯二乙酸二乙酯 (541)二氢胆甾醇 (542)1,2-二碘乙烷 (542)二甲基乙二肟 (543)α-联苯酰二肟 (543)双(3-甲基-2-丁基)硼烷 (544)二硫代乙二酰胺 (544)1,1-二(对甲苯基)乙烷 (545)乙醇胺 (545)3-溴丁酸乙酯 (546)氯磺酸乙酯 (546)甲醛肟 (547)α-联糠酰二肟 (547)联糠醛 (547)1,1,1,2,2,3,3,-七氯丙烷 (548)正庚醛肟 (548)羟基乙腈 (549)3,3’-亚氨基二丙腈 (549)DL-乳酸 (550)DL-苹果酸 (550)苯基羟乙腈....................................551 邻甲氧基苯甲醛肟 (551)对甲氧基苯甲醛肟 (551)3-甲氧基丙腈 (552)3-溴丙酸甲酯 (552)氨基甲酸甲酯 (553)甲基二(β-甲酰乙基)胺 (553)3-甲基-3-环丁烯砜 (554)甲基硫脲 (554)1-萘甲醛肟 (555)Β-硝基苯乙烯 (555)3,3’-氧二丙腈 (556)五氧乙烷 (556)β-苯氧基丙腈 (557)4-苯基-1-乙氧基氨基脲 (557)苯基碘二氧 (557)胡椒醛肟 (558)炔丙醛肟 (558)四氧嘧啶肟 (558)水杨醛肟 (559)对苯二醛二肟 (559)1,2,3,4-四溴丁烷 (560)1,1,2,3-丙烷四羧四乙酯 (560)氨基硫脲 (561)硫脲 (561)β-(对甲苯磺酰基)丙腈 (562)1,2,4-苯三酚三乙酸酯 (562)1,2,3-三溴丙烷 (563)2,4,6-三氯苯三醛三肟 (563)三氯叔丁醇 (564)三乙醇胺 (564)氯乙酸乙烯酯 (565)顺-1,2,3,6-四氯苯甲酸酐 (565)第十三章消除反应乙酰胺 (567)炔丙腈 (568)1,3-丙酮二羧羧 (568)乙腈 (569)二乙醇缩丙烯醛 (569)烯丙醇..........................................570 1-溴-2,3-环氧丙烷 (570)顺丁烯二酸 (571)丁炔二酸 (572)氯乙腈 (572)1-氯-2,3-环氯丙烷 (573)1,2-环氯环已烷 (573)3-环已基丙炔 (574)7-氯-4-羟基喹啉 (574)间氯苯乙烯 (575)环丁烷羧酸 (575)3-氰基吡啶 (576)2-重氰丙烷 (576)2,3-二溴丙烯 (577)过氧化二异丙苯 (577)1,3-二环已基碳二亚胺 (578)1,1-二乙氧基乙烯 (579)甲基丙二酸二乙酯 (579)1,3-二羟基萘 (579)3,4-二甲氧基苄腈 (580)2,3-二甲基-1,3-丁二烯 (581)二甲基乙烯酮 (581)二甲基亚甲基碘化铵 (582)二苯乙炔 (582)1,3-二苯基-2-溴-2-丙烯-1-酮 (583)乙烯亚胺 (583)乙基乙烯基醚 (584)呋喃 (584)乙酸庚烯酯 (585)六氯丙烯 (585)已二腈 (586)正已腈 (586)正已酸酐 (587)已烯 (587)邻羧基苯乙酸酐 (587)4-羟基-4-甲基-2-戊酮.....................588 异丁烯 (589)异丁腈 (589)丙二腈 (590)ω-氰基壬酸甲酯 (590)3-甲基呋喃 (591)3-甲基戊二酸 (591)甲基丙烯酸甲酯 (592)4-甲基-3-戊烯-2-酮 (592)3-甲基戊酸 (593)甲基乙烯基酮 (593)2,4-已二烯二酸 (594)异硫氰酸-1-萘酯 (595)硝基胍 (595)硝基脲 (596)辛酸 (596)苯乙炔 (596)4-苯基-3-溴-3-丁烯-2-酮 (597)1-苯基萘 (598)二乙醇缩-3-苯丙炔醛 (598)苯基炔丙醛 (598)DL-2-苯基丙醛 (599)间苯三酚 (600)1,2,3-丙烷羧羧 (600)1,2,3-丙烯三羧酸 (601)甲基丙烯酸丙酯 (602)丙酮酸 (602)苯乙烯 (603)四氰乙烯 (603)对甲苯磺酰甲基异腈 (604)第十四章重排反应1-乙酰环已烯 (605)8-乙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 (605)异硫氰酸烯丙酯 (606)邻氰基苯甲酸 (606)3-氨基吡啶 (607)4-叔戊基酚 (608)二苯基羟乙酸 (608)ε-已内酰胺 (609)α, α-二氯苯酞..............................610 N,N-二乙基乙二胺 (610)3,4-二氢吡喃 (611)2’,5’-二羟基苯乙酮 (611)3,3-二甲基-2-丁酮 (612)二苯基乙烯酮 (612)正已胺 (613)对羟基苯乙酮 (613)对羟基苯甲酸 (614)4-羟基二苯酮 (614)对羟基苯丙酮 (615)2-甲氧基-6-烯丙基苯酚 (615)2,2,2-三苯基苯乙酮 (616)第十五章氧化反应二氢苊醌 (617)1-乙酰氢基二氢苊 (617)苯亚硒酸酐 (618)苯甲酸 (618)邻磺酰苯甲酰亚胺 (619)对苯醌 (619)过氧化苯甲酰 (620)间溴苯甲酸 (621)对溴苯甲酸 (621)反丁烯二酸 (622)正丁酸正丁酯 (622)叔丁基过氧化氢 (623)邻苯二酚 (624)对氯苯甲醛 (624)邻氯苯甲酸 (625)对氯苯甲酸 (625)间氯过氯苯甲酸 (626)邻氯苯基氰胺 (626)4-胆甾烯-3-酮 (627)反-1,2-环已二醇 (628)1,2-环已二酮 (628)过氧化环已酮 (629)L-磺基丙氨酸一水合物 (629)二苄基亚砜 (630)2,6-二叔丁基-1,4-苯醌 (630)过氧化二叔丁烷 (631)1,3-二氧丙酮 (631)偶氮二甲酸二乙酯 (632)酮基丙二酸二乙酯 (632)2,4-二硝基苯甲醛 (633)2,5-二硝基苯甲酸 (634)3,4-二硝基苯甲酸 (634)2,3-二硝基甲苯 (635)二苯卡巴腙 (636)二苯基重氮甲烷 (636)二苯基乙二酮.................................637 过氧化十二酰 (637)2-乙基已酸 (638)丙酮酸乙酯 (638)9-芴酮-2-羧酸 (639)2-呋喃甲醛 (640)联糠酰 (640)正庚酸 (641)已酸 (641)邻羧基苯乙酸 (642)N-羟基哌啶 (642)二氢-1-茚酮 (643)三(三氟乙酸) (644)二乙酰氧亚碘酸苯 (644)异丁酸 (645)马来酸亚胺 (645)薄荷酮 (646)3-甲氧基邻苯二酚 (646)3-甲基-2-丁烯酸 (647)甲基甲硫甲基亚砜 (648)2-甲基-1,4-萘醌 (648)1-甲基-2-吡啶酮 (649)紫脲酸铵 (649)1,2-萘二甲酸酐 (650)2-萘甲酸 (650)1,4-萘醌 (651)1,2-萘醌-4-磺酸钾盐 (652)对硝基苯甲醛 (653)邻硝基苯甲醛二乙酸酯 (654)对硝基苯磺醛氯 (654)对硝基苯甲酸 (655)对硝基过氧苯甲酰 (655)2-硝基-1-萘酚 (656)2-亚硝基-3-硝基甲苯 (656)2-亚硝基-5-硝基甲苯 (657)1-十八烯 (657)过氧乙酸 (658)过甲酸 (659)过氧化丁二酸 (659)过氧苯甲酸 (659)过三氟乙酸 (660)单过氧邻苯二甲酸 (660)菲醌 (661)苯乙醛 (661)苯甲酰甲醛 (662)4-苯基-1,2,4-三唑啉-3,5-二酮 (662)间苯二甲酸 (663)对苯二甲酸 (663)吡啶甲酸 (664)胡椒基酸 (665)炔丙醛 (665)丙醛....................................666 N-氧化吡啶 (666)醌氢醌 (667)喹啉-2-甲醛 (667)玫瑰红酸钾 (668)苯基环氧乙烷 (668)琥珀酸 (669)DL-酒石酸 (669)四氯对醌 (670)对甲基苯甲酸 (670)三氯乙酸 (671)三氟乙酸 (672)氧化三甲胺 (672)2,4,6-三硝基苯甲酸 (673)香草酸 (674)第十六章还原反应对乙酰氨基苯亚磺酸 (675)N-乙酰间苯二胺 (675)邻氨基苯甲醚 (676)对氨基苯甲醚 (676)2-氨基巴比土酸 (677)邻氨基苯甲醛 (677)间氨基苯磺酸 (678)对氨基-N,N-二甲基苯胺 (679)2-氨基芴 (679)氨基胍碳酸氨盐 (680)2-氨基-3-巯基丙酸 (680)1-萘胺 (681)2-氨基-4-硝基苯酚 (681)邻氨基酚 (682)对氨基苯酚 (683)对氨基苯乙酸 (683)DL-3-氨基-3-苯基丙酸 (684)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 (684)苯胺 (685)蒽酮 (686)偶砷乙酸....................................686 偶氮苯 (687)氧化偶氮苯 (687)联苯胺 (688)四苯乙二醇 (689)β-苄基苯乙酮 (689)N-苄基羟胺 (690)N-苄基-3-甲基苯胺 (690)1,4-丁二醇 (691)正丁基苯 (691)5-氯-8-氯基喹啉 (692)7-氯-8-氨基喹啉 (692)邻氯苯胺 (693)间氯苯胺 (693)对氯苯胺 (694)肉桂醇 (694)1,3-环已二酮 (695)环已醇 (695)1,10-癸二胺 (696)1,10-癸二醇 (697)3,3’-二氨基联苯胺 (697)2,4-二氨基甲苯 (698)。
有机化学第十四章参考答案
习题14-1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1)2,4-二甲基呋喃(2)1-甲基-5-溴-2-吡咯甲酸(3)4-吡啶甲酸(4)8-羟基喹啉14-2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碱性大小:Answer:14-3 氯喹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疟疾急性发作一种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具有3个氮原子,试指出哪一个氮原子碱性最强,哪一个碱性最弱?Answer:N3>N1>N214-4 写出下面反应的可能机理:Answer:14-5预测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Answer:14-6 4a,8a-氮杂硼杂萘在与卤素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时得到1-取代和1,8-二取代的产物,而没有得到其他位置取代的产物。
试解释其原因。
(Org. Lett.2014,DOI: 10.1021/ol502339h)Answer:14-7用Hantzsch吡啶合成法合成下列吡啶衍生物:Answer:14-8用Mannich反应和其他转化合成下列化合物:(Org. Lett.2004, 6, 1201)Answer:14-9 某杂环化合物C5H4O2经氧化后生成羧酸C5H4O3,把此羧酸的钠盐与碱石灰作用,转变为C4H4O,后者与钠不起反应,也不具备醛和酮的性质。
试推测该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Answer:14-10 α-吡喃酮与Br2反应主要生成取代产物,而不是C=C加成产物,试写出取代产物的结构和反应的机理。
Answer:14-11* 生物碱(-)-205B是一种来自于新热带毒蛙的天然产物:最近Daniel L. Comins小组报道了这个化合物外消旋体和光学纯天然产物的全合成(J. Org. Chem.2014, 79, 9074−9085),其中外消旋205B的合成路线如下:(1)用R/S标记出生物碱(-)-205B分子中所有手性碳原子的构型。
(2)推测合成路线中第一步反应产物A的结构。
(3)写出第二步反应(从A到B)的机理(用弯箭头表示电子对移动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回流
+
NH2
H2
(N,N-二甲基苯胺) N
(Chichibabin反应) ※ 当吡啶环α-位存在较好离去基团(如-X、-NO2等) 时,其亲核取代反应较易发生。
5、氧化反应(吡啶环难氧化,侧链易被氧化)
SeO2 N CH3 N CH=O 2-吡啶甲醛
※ 特殊氧化条件使吡啶发生类似叔胺的氧化.
(三)化学性质
1、碱性与成盐反应
+
HCl + NH Cl
..
pKa 4.7 5.2 9.2
N
苯胺 < 吡啶 < 氨 < 三乙胺 < 哌啶 10.6 11.2
※ 吡啶碱性较弱,因孤电子对处sp2杂化轨道
上,相对sp3,其S成分较多,孤电子受核束缚大。+ SO3N来自+ N SO3
or N
. SO
3
(Lewis酸)
N-磺酸吡啶(温和 的非质子性磺化剂)
+ CrO3
N
+ N CrO3
or N
. CrO
3
N-铬酸吡啶 (温和的 非质子性氧化剂)
2、与卤代烷、酰卤和酸酐的反应
+ CH3-I
N .. + N CH3 . I
碘化N-甲基吡啶
. Cl
+ PhCOCl
N ..
+ N
COPh
氯化N-苯甲酰基吡啶
(比酰氯更好的酰化剂,因吡啶为很好的离去基团)
3
N1 H
N
1
1H-吲哚
4
3H-吲哚
4
O1
2
2
O
1
4H-吡喃
2H-吡喃
(4)含活泼氢的杂环及衍生物,存在互变异构体
6 1
2
N N
3
5
6
N7 N H
8
9
1
2
N N
3
5
H N7 N
9
4
4
8
9H-嘌啉
OH N OH N
7H-嘌啉
O HN O N H
嘌呤编号 非常特别
2,4-二羟基嘧啶
嘧啶-2,4-二酮
(二)无特定杂环的稠杂环母环的命名规则
(一)特定杂环的命名规则
1、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杂环(从杂原子开 始编号,使取代基所在环碳原子编号较小)
4 5 O 1 呋喃 3 2 β α S 噻吩 β N H 吡咯 3β 2α
furan
thiophene
pyrrole
2、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单杂环
(按照 O > S > -NH- > -N= 顺序优先编号)
极性,可与水混溶(因能形成氢键)。
(二)化学性质 1、碱性和亲核性
N N ..
+
CH3
I
CH3OH + N
N
. I 85%
CH3
◆ 虽有2个N原子,但属一元碱,其碱性
弱于吡啶。
◆ 只能生成单季铵盐。
2、亲核取代反应(较易)
CH3 N N NaNH2 130~160℃ N CH3 N
2
CH3
+
N
6
O N S NH O H2N N
磺胺嘧啶(SD):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NH2 N H3C N
Cl + N S
CH3 CH2CH2OH
硫胺素(维生素B1):治疗脚气药
(一)结构和物理性质 1、二嗪类化合物: 都是平面型分子 2、吡嗪具对称结构,极性小 (μ=0), 水溶性也小. 3、哒嗪与嘧啶:非对称结构,有一定
H2O2 N CH3COOH + N O
H2 / Pt /H2O N N H
(吡啶环优先被还原)
※ 反应条件不同,还原产物不同
Na / C2 H5OH
N
N H
(十氢喹啉)
4. 喹啉的合成(Skraup法,参见p478)
NH2 CH2OH CHOH CH2OH NO2
+
+
浓 H2SO4 FeSO4 N
2
N1 哒嗪
N2
2
N1 H 哌嗪
5、有特定名称的五元及六元稠杂环
5 6 7
N N
8
4
6
N3
2
1
2
N N
3
5
H N7 N
9
N
1
4
8
嘌呤编号 非常特别
喋啶
7H-嘌啉
4
4
5
6 7
3
2
5
6 7
N3
2
N H 吲哚
5
1
N H
1
苯 并咪唑
4
5 3
2
4
6 7 8
6 7 8 1
3
N
1
N2
喹啉
异喹 啉
※※ 苯稠杂环从杂原子开始编号,
吡哆胺
H3C
CH2OH HO N CH2OH
吡哆醇
H3C
二、喹啉和异喹啉
5 6 7 8 4 3 2 6 7 8 1 5 4 3
N1
N2
喹啉: 平面型分子,结构类似于萘。
1、亲电取代反应 (主要发生在苯环上 )
NO2
5
浓 HNO3/H2SO4 N 0℃ N
+
8
NO2 N
50%
48%
★ 异喹啉亲电取代主要发生在C-5上
O NH N H O
5
N N
CH3
◆ 如嘧啶环上无-OH、-NH2等活化,则其硝化、 磺化反应均难发生。
4、嘧啶环的合成方法(p480)
—— 1,3-二羰基化合物与二胺的缩合反应
O
COOC2 H5 CH2 COOC2 H5
HO
NH 2
NH 2
C
N OH N HO
NaOC2 H5
(巴比妥酸)
PCl3 Cl N N HI Cl N Cl N
(嘧啶)
5、氧化反应(二嗪类难氧化)
NO2 NO2 H2O2 N + N O HNO3 / H2SO4 90℃ + N O H2/Ni N PCl3 CHCl3 N NH2
※ 氧原子可由PCl3除去
6、吡啶的还原反应:较苯容易进行
H2 / Pt
25℃ 0.3MPa
95% N H C2H5 64% N H
N C2H5
(哌啶)
N
Na+C2H5OH
O O
呋喃并吡喃 ③ 杂原子数目以及杂原子种类应最多.
N N N
吡啶并嘧啶
N N S
咪唑并噻唑 2、稠合边表示方法 ① 基本环环边编号:1-2原子之间为a;2-3原子 之间为b; ② 附加环: 3-4原子之间为c 等等。 用1、2、3………标注各原子.
(※ 阿拉伯数字代表各环编号顺序)
③ 将稠合的原子所在位次与稠合边方括号之,
N ..
N ..
分子立体图
(二)物理性质 1、吡啶为优良有机溶剂,能与水任意混溶。
当吡啶环上引入-OH时,其水溶性反而下降。
2、IR
=C-H
C=C、C=N
3000cm-1
1600~1500cm-1
3、1H-NMR:环上5个质子δ不同。 吡啶 α-H δ=8.6 ppm、β-H δ7.25 ppm 、γH δ7.64 ppm
CH3
CH3
SO3H N
+ H2SO4
N
HgSO4
(环N原子起决定性 的定位作用)
CH3 H2SO4/KNO3 H3C N CH3 CH3 NO2 H3C N CH3
100℃,5h
(吡啶环上给电子基团 增强其反应活性)
4、亲核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α-位)
+
N PhLi
110℃,8h
N
+
LiH
+ NaNH2
2、亲核取代反应 (发生在吡啶环C-2、C-4上)
4
phCH2 MgCl N CH2ph
+
N 2 CH2ph N
KNH2, 液 氨 N
1
25℃ 加 压 N NH2
-10℃
(异喹啉:主要发生在C-1上)
3、氧化与还原反应:氧化难、还原易.
KMnO4 N 100℃ N COOH
(苯环优先氧化 )
COOH
3、亲电取代:反应活性较苯低,取代基主要 进入吡啶环β位。
+
N C E+ N E
+ +
H
C
H N E N
+
H E
进攻α-位
C
+
特别不稳定
H E N C
+
H E N N C
+
H E
+
N
E+
进攻β-位
H
(中间体相对稳定)
E + C N H E H C N
+ +
E
+ E+
N
N
进攻γ-位
(特别不稳定的极限式)
Ph
6 3 5
1
N N7
3
4
4 3
b
2
S
4
2 1
5-苯基咪唑[2,1-b]并噻唑
N d b 2 a O
1
c
5
1
2
N6 H
N5
6H -吡唑并[4,5-d]噁唑
第二节
六元杂环化合物(最重要杂环)
一、吡啶 (许多药物、染料及生物碱等均含吡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