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唐太宗贞观五年
略论岑仲勉的突厥史研究
引发了岑仲勉对突厥史料整理的兴趣 。
揭示 中华民族与突厥族的关系 ,阐扬突厥古代文化 , 是 引发岑仲勉研治突厥史 的又一重要原 因。岑仲勉在 突厥集 史 溯 后再记中 自言研究突厥史的 目的有 二, 其中之一是“ 旧 时读突厥史略, 脑海 中已留着中华 民族与鎏 蔚族 ( 学者相承 认为突厥族的前身 ) 在上古时关系如何的问题 , 故整个突厥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突厥史研 究的 目的
史研究也就是汉族源流史研究的一部分; 历年来所写的揭出
中华民族与突厥族之密切关系 , 阐扬突厥族 的古代文化、狄
名探原、 突厥与兜鍪等篇 , 都在向这一 问题寻求解答。”【 I 】
突 厥 是 我 国古 代 北 方一 个 重 要 的少 数 民 族 , 曾创 造 了具
有 自己民族特色的璀璨文化。近代 以来 , 突厥史研究 引起了
中外学者的重视 ,其中法 国学者 沙畹 的研究尤其 引人注 目, 他 的著作 酉突厥史料 >曾轰动一时,被中外 许多学者允为 ) 名著。 不过沙畹之书也存在不少问题 。 岑仲勉在 突厥集史
中有 这样 一段 论 述 :
早在 14 9 5年 ,岑仲勉就在 东方杂志 四一卷三号上发表
岑仲勉 (8 5 9 1 18 —16 ),字仲勉,别名汝懋 ,广东顺德 人, 中国现代 著名历史学家。 岑氏一生治学甚勤, 出版有 佛 游天竺记考释》(9 4 、 元和姓纂四校记 > 14 )、 府 1 3 ) )(9 8 兵制度研究 (97 、 隋唐 史 (9 7 黄河变迁 15 ) 15 )、 史 (9 7 、 突厥集史 (9 8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 15 ) 15 )、 考证 (9 8 、< 15 ) < 隋书求是 (9 8 、 15 ) 唐史余审> 16 )、 )(9 0 唐人行第录》 (9 2 中外史地考证 (9 2 郎 16 )、 16 )、 官石柱题名新考订>(94年)等著作 ,其中 ( ) 18 < 突厥集史 、 ( <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 的代表著作 , 集 中反映了他治突厥史的成就和贡献。
粟特人的分布
粟特人的分布对于粟特人在各地分布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
唐长孺论述了魏晋时期卢水胡、羯胡中粟特人的成分,以及他们在秦陇、巴蜀等地的分布(《魏晋杂胡考》,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
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对唐代昭武九姓聚落的分布、迁徙、延续情况做了一些介绍,认为其中对唐代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分布在灵、夏二州南境的六胡州。
隋代昭武九姓在突厥汗国即以部落形式存在。
粟特人的东来是沿着怛逻斯河、楚河流域推进的,葱岭以东包括蒲昌海地区、播仙镇、西州、伊吾、长安、蓝田、洛阳、灵、盐、夏州和后来的云朔等州,范阳、营州的柳城等地都有昭武九姓部落。
钮仲勋《六胡州初探》(《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对六胡州的建置、沿革与地望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周伟洲《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进一步讨论了"康待宾之乱"的性质和影响。
王北辰《唐代河曲的"六胡州"》(《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也探讨了这个问题。
姜伯勤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了粟特人在吐鲁番等地的活动《敦煌、吐鲁番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敦煌·吐鲁番とシルクロ-ド上のソグド人》,《季刊东西交涉》1985年第5卷第1、2、3期)。
陈国灿《魏晋隋唐河西胡人的聚居与火祆教》(《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讨论了河西胡人主要是粟特人的聚居,并提出8世纪中叶敦煌从化乡的粟特居民来自且末河流域(《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宿白指出武威居民中可能至今尚有粟特人之苗裔(《武威行(中)》《文物天地》1992年第7期)。
卢兆荫《唐代洛阳西域昭武诸国》(《河洛春秋》1993年第3期)认为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一直有粟特人移居洛阳,唐代移民的身份包括昭武九姓上层统治者的后裔和胡商,居住地集中在北市和南市附近。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8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选择题1.自大运输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输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行忽视的意义。
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涵在同一政区之内。
江都郡的设置( )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解析: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扬州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具有重要意义,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的设置是为了防范分裂割据,故选B项。
行省制度是在元代时创立的,解除A项;据材料“将长江天险包涵在同一政区之内”可知,具有“犬牙交织”特征,解除C项;扬州是重要都市,并非市镇,解除D项。
2.隋朝社仓初为民办,不久便遭到破坏。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下诏:“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
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灵、夏、甘、瓜等十一州,全部义仓杂种,并纳本州。
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
”隋文帝旨在( )A.增加粮食储备B.维护社会稳定C.抑制豪强地主D.防止灾荒发生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隋文帝下诏广设社仓,加强在灾荒之年的救济实力,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性,故选B项。
广设社仓能够增加粮食储备,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解除A项;广设社仓的目的在于加强在灾荒之年的救济实力,与抑制豪强地主无关,解除C项;社仓的设置并不能防止灾荒的发生,解除D项。
3.(2024·茂名高三月考)“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输河D.兴建洛阳城解析:选C。
依据材料“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开凿大运输河造福后世,故选C项。
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解除A、B两项;兴建洛阳城并不能开万世之利,解除D项。
4.(2024·湛江模拟)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听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
突厥世系新证_唐代墓志所见突厥世系
如果将史书有关记载与5阿史那摸末墓志6互证, 即可明了染干与沙钵略、处罗侯之间的关 系。5 墓志6 记载 :
公讳摸末, 漠北人也 , , 曾祖阿波设, 祖启(染 干)可 汗, 父啜 罗可汗。可汗 者, 古 之单于也 , , 春秋 卌 三, 以贞观廿三年二月十六日, 薨于宜阳之里第。¼
摸末, 5阿史那勿施墓志6记墓主之父为摸末单于郁射设, ½ 史书也记为奥射设, 摸末则为 其单于号。据5摸末墓志6, 启民( 染干) 父为阿波设, 可能有人会联想到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阿 波可汗, ¾ 这是不必要的。¿ 因为关于染干之父, 史书记载虽然有歧异, 但是范围很确定, 在摄 图与处罗侯二人之间。那么, 阿波设到底是二人当中谁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 既 然摸末曾祖无论是摄图还是处罗侯都是东突厥大可汗, 何以5摸末墓志6追述其曾祖舍可汗之 名号, 而以突厥贵族子弟担任的官职/ 设0来追述曾祖的显赫的地位呢? 这是判定/ 阿波设0身 份的关键所在。从5墓志6文本, 我们可以推测: 以/ 阿波设0指代突厥大可汗, 或者说以为大可 汗的名讳, 说明其已不是一般意义的突厥职官。此种以职官代可汗名的例子又如岑仲勉先生 曾指出的, 5阙特勤碑6之/ 阿波 yarCan 达干0, 乃毗伽可汗之名, 而非职任。À 另外, 摄图继位 后, 号/ 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0, 给隋文帝上表自称/ 大突厥伊利俱卢设始波罗莫何可汗 臣摄图0。Á 其中/ 俱卢设0即是摄图成为突厥最高统治者后, 为表示其可汗至尊地位所加名号 的一部分, 是专有名号, 而非职官, 并为突厥与中原所共知。因此, 5摸末墓志6中的/ 阿波设0也 当是大可汗尊号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既然沙钵略可汗尊号为俱卢设, 则/ 阿波设0不可能指摄 图, 只能是处罗侯。所以, 5墓志6所记阿波设非沙钵略可汗, 而是处罗侯, 即染干父为处罗侯。
《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唐太宗贞观五年
備考 此稱岑文本爲「中書侍郎」。突厥集史五編年錄本條,校勘記:「按,憲公是年未爲中書侍郎,此
追稱耳。」(207 頁)
〔一〕呂王,唐會要作「高昌王」。冊府「呂」當爲「昌」之訛字,前奪「高」字,據正。 備考 「五年正月癸酉」,唐會要二八作「貞觀五年正月十三日」。本年正月辛酉朔,十三日癸酉,二書 合。
獨孤開遠,貞觀初,詔典屯兵。突厥初降,諸蕃遠至,太宗校獵於昆明池, 以示威武。令開遠總統左廂六衛兵馬,軍令嚴肅,太宗大悅,賜雜綵二百段。
備考 參見下文貞觀二十一年第 1 條「參見資料」引新唐書二一七下回鶻傳下斛薛。
4隋末,中國人多沒於突厥,及突厥降,上遣使以金帛贖之。五月,乙丑,有司
奏,凡得男女八萬口。(通鑑一九三,6087 頁。)
參見資料 夏四月壬辰,代王 簡薨。以金帛購中國人因隋亂沒突厥者男女八萬人,盡 還其家屬。(舊唐書三太宗紀下,41 頁。)
備考 突厥集史五編年錄本條,校勘記:「新書二書此於五月初七日乙丑下,元龜四二亦作五月,舊書是 年無五月事,今本殆有奪文也。」按,舊唐書校勘記二稱:「以金帛購中國人,張氏宗泰據新紀補 五月乙丑。按,通鑑五月乙丑有司奏凡得男女八萬口,其以金帛贖仍在四月。」(206 頁)此存疑。
五月乙丑,以金帛購隋人沒于突厥者,以還其家。(新唐書二太宗紀,32 頁。) 五月,有司言贖得男女八萬口。初,隋末大亂,中國人多沒於北夷。至是, 突厥來降,帝遣使以金帛贖購之。(冊府四二,477 頁。)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天道福善禍淫,事猶影響。昔啟人亡國來奔,文 帝不吝粟帛,大興士眾,營衛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強盛,子孫不思念報德 〔一〕。纔至失(脫)〔畢〕〔二〕,即起兵圍煬帝於雁門。及隋國將亂,又恃強深 入,遂使昔安立其國家者,身及子孫,並爲頡利破亡。豈非背恩忘義所至也!」
契苾何力—搜狗百科
契苾何力—搜狗百科展开全文旧唐书《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九》契苾何力,其先铁勒别部之酋长也。
父葛,隋大业中继为莫贺咄特勒,以地逼吐谷浑,所居隘狭,又多瘴疠,遂入龟兹,居于热海之上。
特勤死,何力时年九岁。
降号大俟利发。
至贞观六年,随其母率众千余家诣沙州,奉表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
何力至京,授左领军将军。
七年,与凉州都督李大亮、将军薛万均同征吐谷浑。
军次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行,为贼所攻,兄弟皆中枪堕马,徒步而斗,兵士死者十六七。
何力闻之,将数百骑驰往,突围而前,纵横奋击,贼兵披靡,万均兄弟由是获免。
时吐谷浑主在突沦川,何力复欲袭之,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
何力曰:“贼非有城郭,逐水草以为生,若不袭其不虞,便恐鸟惊鱼散,一失机会,安可倾其巢穴耶!”乃自选骁兵千余骑,直入突沦川,袭破吐谷浑牙帐,斩首数千级,获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浑主脱身以免,俘其妻子而还。
有诏劳于大斗拔谷。
万均乃排毁何力,自称己功。
何力不胜愤怒,拔刀而起,欲杀万均,诸将劝止之。
太宗闻而责问其故,何力言万均败恧之事,太宗怒,将解其官回授,何力固让曰:“以臣之故而解万均,恐诸蕃闻之,以为陛下厚蕃轻汉,转相诬告,驰竞必多。
又夷狄无知,或谓汉臣皆如此辈,固非安宁之术也。
”太宗乃止。
寻令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敕尚临洮县主。
十四年,为葱山道副大总管,讨平高昌。
时何力母姑臧夫人、母弟贺兰州都督沙门并在凉府。
十六年,诏许何力观省其母,兼抚巡部落。
时薛延陀强盛,契苾部落皆愿从之。
何力至,闻而大惊曰:“主上于汝有厚恩,任我又重,何忍而图叛逆!”诸首领皆曰:“可敦及都督已去,何故不行?”何力曰:“我弟沙门孝而能养,我以身许国,终不能去也。
”于是众共执何力至延陀所,置于可汗牙前。
何力箕踞而坐,拔佩刀东向大呼曰:“岂有大唐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又割左耳以明志不夺也。
可汗怒,欲杀之,为其妻所抑而止。
初,太宗闻何力之延陀,明非其本意。
唐代司法审判中的勾检程序:设置、运行与价值
[日]赤木崇敏:
《唐代官文書体系とその変遷—牒·帖·狀を中心に》,载[日]平田茂树等编:《外交史
东京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
料から十~十四世紀を探る》,东京汲古书院2003年版。
前引⑨,刘俊文点校书,第114页。
(唐)刘肃撰:
《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举错案职责:
所谓“
”
官举稽及事涉私者,曹司依法得罪。唯是公坐,情无私曲,检、勾之官虽举,彼此并无罪责。
自觉
举”,是指勾检官如发现案件有失当之处,应及时纠举,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说,勾检程序普
遍存在于唐代司法审判活动之中,发挥着维系司法体制正常运转、有效避免冤假错案的审核监督功能。
唐代中央和地方司法审判系统中的勾检官设置十分复杂,下面将对唐代中央司法审判机构和地方司法审
“
的含义作了如下解释:
检者,
谓发辰检稽失,
诸司录事之类。勾者,
署名勾讫,录事参军之类。……其无检、
”⑨ 这说明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
勾之官者,
虽判官发辰勾稽,
若有乖失,
自于判处得罪,不入勾、检之坐。
构大多设有专职勾检官,有些机构虽未设专职勾检官,但仍由判官“发辰勾稽”,行使勾检职能。
唐代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和司法机构,只要下发和上报公文书,就必须履行勾检程序。关
罪最重要的依据,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上海市教委 2017 年度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新
发现的古代各民族的法律文书整理及研究”(
2017 01 07 00 02 E0004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历史上的今天(10月14日)
中国历史上的今天(十月十三日)663年10月14日(唐高宗龙朔三年九月戊午)唐军大破百济军及倭国兵于白江。
660年,唐灭百济国,停其王扶余义慈。
义慈在长安死去,其子扶余丰在倭国帮助下复国。
唐军与新罗军在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400艘,扶余丰脱身而走,百济军及倭军皆降,百济诸城又复归顺。
其后百济渐为新罗占据。
679年10月14日(唐高宗调露元年九月壬午)唐裴行俭智擒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
当时,西突厥勾结吐蕃,侵扰安西。
唐朝欲发兵征讨,裴行俭建议计取。
唐高宗以装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王方翼为副使,护送波斯王子泥洹师归国。
途经西州,召安西四镇胡兵近万人,伪为败猎,急行军掩袭西突厥,遂生擒可汗。
裴行俭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筑碎叶城。
824年10月14日(唐长庆四年九月甲子)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
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公主信佛,劝赞普亦信奉佛教。
此后,佛教在吐蕃逐渐传播。
唐代佛教胜地,首推五台山,相传即是《华严经》之清凉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北魏时,孝文帝在中台建大孚寺。
北齐时,山上有寺200余所,朝廷划出八州租税以供费用。
唐时,此地佛教愈加昌盛。
高宗龙朔中(661-663),敕遣长安名僧会颐往修寺塔,相传佛显形像,并多奇瑞。
咸亨中(670-674),玄奘弟子窥基曾往修寺并布施。
武则天时,建安王武攸宜重修清凉寺。
玄宗天宝七年(748),杨贵妃从兄杨铦为清凉寺写一切经5048卷,般若四教、天台疏论2000卷。
唐代宗时,于五台山建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费钱巨亿。
五台山寺塔建筑,为当时天下之冠。
故吐蕃遣使求图。
1049年10月14日(北宋仁宗皇祐元年九月乙巳)广源州蛮酋依智高反,侵犯邕州。
侬氏世为广源州蛮酋。
当时,依智高据有傥犹州和安德州,僭号称南天国。
他谎称粮尽,煽动部属进攻邕州,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
当时广南州郡军备空虚,依智高连陷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八州,进围广州。
民族史着作目录
著作目录相关专著(南朝齐)顾欢:《夷夏论》。
(清)钱向:《夷夏用兵鉴古录》。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重印版。
王戎笙、陈祖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文明》,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章)刘美崧著:《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希都日古:《清初蒙古文文献与档案研究:以17世纪相关史料为主》,博士后报告。
李珍:《魏晋至宋元时期民族史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资料汇编吴玉贵:《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华书局2009年版。
罗焱编:《二十四史中北方民族文化史料长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志文,吴平凡编:《回鹘史编年》,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廷贤:《云南民族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乾嘉道三朝哈萨克史料》,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82年。
青海民族学院政治教育系民族史编写组:《明实录清实录:撒拉族史料摘抄》,青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苏晋仁等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1982年版。
徐丽华主编:《回族研究文献题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民族史专著、论文集与博士论文: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尤中:《尤中文集》第1卷《云南民族史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治安:《元代华北地区研究:兼论汉人的华夷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庆彰:《从“华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学华夷观研究》,(台湾)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唐朝治疆历史
唐高宗麟德四年(667年)吐蕃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陷龟兹拨换城。公元670年,吐蕃攻下安西四镇,唐朝 将安西都护府撤回了西州。吐蕃势力继续深入西域并威胁到河西走廊地区。
唐太宗时期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遣使朝贡。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占领高昌,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 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自此,唐控制了西域东部地区。乙毗咄陆可汗向西逃 去,唐太宗另立乙毗射匮为西突厥可汗。乙毗射匮挥师东征,很快就打败了原可汗乙毗咄陆系的残余势力,似乎 为唐朝和平统一西域铺平了道路。但是,随着势力的壮大,乙毗射匮却与唐朝发展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派遣昆丘道副大总管郭孝恪讨伐龟兹,破都城,郭孝恪自留守,龟兹国相那 利率众遁逃。那利等率众万余,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攻郭孝恪。郭孝恪中流矢死,将军曹继叔收复都城。公元 647到648年,唐太宗再次发兵西域,沉重打击了乙毗射匮的势力,平定了焉耆,龟兹等战略要地,并建立了碎叶 (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龟兹、于阗、疏勒四个军事重镇,史称“安西四镇”。同时设立隶属安西 都护府的瑶池都督府,任乙毗咄陆系的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管辖西突厥原役使的西突厥十姓地区。至此,唐 王朝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
唐朝治疆历史
唐太宗贞观八年各国觐见
目录
总材山、关辅天灾与后突厥汗国的建立:以王仲玄、赵惠满墓志为中心
DOI:10.16614/j.gznuj.skb.2024.02.012总材山、关辅天灾与后突厥汗国的建立:以王仲玄、赵惠满墓志为中心李锦绣,张慧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以《王仲玄墓志》《赵惠满墓志》为中心,探讨骨咄禄复兴突厥汗国早期的地利、天时因素。
根据《王仲玄墓志》,可以确定总材山在突厥第一次反叛中已具有重要地位,第三次反叛时骨咄禄“保总材山”,占据了复兴突厥汗国的地利优势。
骨咄禄起兵后,唐对其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这固然有西域政局不稳、唐周易代内乱多发、武则天排斥异己残杀武将等内外原因,但也不能忽视永淳前后关辅与漠北天灾对骨咄禄坐大的影响。
永淳元年关辅等地区的天灾,削弱了唐反击骨咄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由骨咄禄在总材山与黑沙城发展势力;而之后的漠北三年大旱,为突厥进入于都斤山、瓦解唐漠北羁縻体制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总材山;骨咄禄;后突厥汗国;王仲玄墓志;赵惠满墓志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4)02-0129-10 2019年和2022年,蒙古国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和哈萨克斯坦“国际突厥科学院”,在蒙古国后杭爱省哈沙图苏木的诺贡木谷联合发掘了9座祭祀遗址,确定“诺木贡2号”为颉跌利施(骨咄)祭祀遗址,出土了刻有古突厥文和粟特文“QutluqQaγan(骨咄可汗)”的石碑①。
突厥第二汗国的创立者骨咄禄再次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
关于突厥的复兴,两唐书《突厥传》记载较为简略,如《新唐书·突厥传》所记载骨咄禄起兵建立第二汗国的经过为:骨咄禄,颉利族人也,云中都督舍利元英之部酋,世袭吐屯。
伏念败,乃啸亡散,保总材山,又治黑沙城,有众五千,盗九姓畜马,稍强大,乃自立为可汗,以弟默啜为杀,咄悉匐为叶护[1]6044。
史籍语焉不详之处较多。
夏德②、岩佐精一郎③、岑仲勉④等最早以中文史籍及《暾欲谷碑》《阙收稿日期:2023-10-10基金项目: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基金项目重大课题“古代吉尔吉斯(柯尔克孜)历史文化研究(LSYZD201901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突厥问题研究(2023YZD001)”的阶段性成果。
七年级历史和同为一家
吐蕃的松赞干布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 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高 原,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 吐 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 蕃 接着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问题 :
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王室求婚? 唐太宗为什么同意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7
这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 此画以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 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李世民坐步辇接见 松赞干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2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3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 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 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
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 民族政策。
政治发 展
与唐朝 的关系
靺鞨
种植谷
松花江、 物,酿
黑龙江 酒、穴
一带
居
7世纪中 ①唐玄宗 期粟末 授大祚荣 部强大, 为渤海郡 7世纪末 王。
建立政 权。
②与内 地往来
频繁。
17
“车书本一家”
渤海石灯塔
18
民族
生活 地
经济发 政治发 与唐朝的关
展
展
系
南诏
云南洱
(彝族 和白族)
海一带
受中原 影响, 丝织、 冶铁、 建筑业 发展加 快
14
回鹘衣装回鹘马
15
民族
生活地
经济发 展
政治发 展
与唐朝的关 系
回纥 色楞格
关于突厥的历史文献
关于突厥的历史研究参考(一)关于突厥文献1.汉文文献官修历代《突厥传》(周书、北史、隋书、新、旧唐书等);突厥属部传(臣属于突厥的部族传记等);与突厥相关的人物事迹记载(帝王本纪,将相大臣使者等传记)。
2.突厥碑铭文献鲁尼文碑铭——敦欲谷碑,毗伽可汗碑,翁金碑,雀林碑等;粟特文献、吐火落语文献、于阗塞语文献等;吐蕃文文献——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述》(文物出版社1985年),《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英】托马斯编著《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3.西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史料;张星烺主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岑仲勉《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法】沙畹《西突厥史料》,中华书局2004年;【苏】克列亚什托尔内《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土耳其】奥尔昆《占突厥文献》4卷本,1936-1941年。
(二)突厥碑铭的发现和解读1发现18世界~19世纪初陆续予以科学报道1889年,雅德林采夫在鄂尔浑河流域发现刊布双(三)语合璧《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1891年,拉德罗夫在翁金河畔发现《翁金碑》;1897年,发现《塔拉斯碑》《敦欲谷碑》此后,更多的突厥文碑铭座刻刊布。
2.解读和研究奠基性学者及成果:汤姆森(1893年)、拉德罗夫。
汤姆森1896年刊布《鄂尔浑碑文解读》;拉德罗夫,1866年-1907年间记载10卷本《突厥方言材料》(德、俄文),1894-1899年刊布《蒙古古代突厥碑文》5册(德文版);土耳其学者奥尔昆《古代突厥碑文》4卷,1936-1941年;俄国学者马洛夫《古代突厥文献》(1951年),《蒙古和吉尔吉斯古代突厥文献》(1959年);(三)研究对象的扩大1950-1960年代,苏联学者先后在蒙古境内发现51个古突厥文和2个粟特文刻石。
1958-1959年,捷克-蒙古联合考察队对阙特勤碑及其附近遗址发掘研究成果涉及突厥人的外貌,宗教观,碑铭,岩画,文物的保护等;1970-1980年代,克列亚什托尔内关于回鹘人的突厥碑铭研究成果;突厥学的鼎盛时期,1990年代,蒙-土,蒙-日联合考古队,重新考察和研究突厥碑文和遗物,掀起心得研究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是,五年,詔開河曲地爲十六州,是年党項等羌前後內屬者三十萬口。(冊
府九七七,11480 頁。)
貞觀五年以思結部落於縣境置懷化縣,隸順州。(新唐書三九地理志 河东道忻州秀容
县,1006 頁。)
備考 突厥集史五編年錄本條,校勘記:「同書四三下作六年,與此異。」(207 頁)
參見資料 五年正月癸酉,大蒐於昆明池,蕃夷君長咸從,帝謂(吕)〔高昌〕王 麴文 泰曰〔一〕:「丈夫在世,樂事有三耳。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 肥,以禮田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咸慶,張樂 高宴,上下歡洽,三樂也。今日王可從禽,明當歡讌耳。」丙子,至自昆明 池,親獻禽于太安宮。(冊府一一五,1376 頁。參唐會要二八蒐狩,612 頁。)
冬十月,右衛大將軍、順州都督、北平郡王 阿史那什鉢苾卒。(舊唐書三太宗紀
下,41 頁。)
五年十月,帝將逐兔於內苑,左領軍將軍執失思力諫曰:「天授陛下爲華夷 父母,何過自輕〔一〕,儻使萬一馬有顛蹶,將若之何?」帝顧而異之。又將 逐鹿,思力乃脫巾帶,跪而固請,帝爲之止焉。(冊府一○一,1206 頁。參冊府四○
〔一〕呂王,唐會要作「高昌王」。冊府「呂」當爲「昌」之訛字,前奪「高」字,據正。 備考 「五年正月癸酉」,唐會要二八作「貞觀五年正月十三日」。本年正月辛酉朔,十三日癸酉,二書 合。
獨孤開遠,貞觀初,詔典屯兵。突厥初降,諸蕃遠至,太宗校獵於昆明池, 以示威武。令開遠總統左廂六衛兵馬,軍令嚴肅,太宗大悅,賜雜綵二百段。
〔一〕共率所部朝見,校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太平寰宇記一九八作『自統』。」 備考 本條反映斛薛入唐前的情況,姑附于此,下文新唐書二一五上突厥傳同。
頡利之立,用次弟爲延陀設,主延陀部,步利設主霫部,統特勒主胡部,斛 特勒主斛薛部,以突利可汗主契丹、靺鞨部,樹牙南直幽州,東方之眾皆屬 焉。(新唐書二一五上突厥傳上,6038 頁。)
2 癸未,朝集使趙郡王 孝恭等上表,以四夷咸服,請封禪;上手詔不許〔一〕。(通
鑑一九三,6086 頁。) 〔一〕朝集使,胡註:「此元正朝集既畢將歸者。唐制:凡天下朝集使,皆以十月二十五日至京 師,十一月一日,戶部引見訖,於尚書省與群官禮見,然後集於考堂,應考績之事。元日, 陳其貢篚於殿庭。」
參見資料 唐太宗 貞觀五年正月,朝集使趙郡王 孝恭等僉議,以爲天下一統,四夷來 同,詣闕上表請封禪。帝手詔曰:「省表具懷。自有隋失道,四海橫流,百 王之弊,於斯爲甚。朕提劍鞠旅,首啓戎行,扶翼興運,克成鴻業,遂荷慈 睠,恭承大寶。每日昃思治,弗敢康寧,(競競)〔兢兢〕夕惕〔一〕,用忘興寢, 履薄馭朽,不足爲喻。賴三靈顯命,百辟同心,海外無塵,遠夷慕義。但流 遁永久,凋殘未復,田疇多曠,倉廩猶虛。家給人足,尚懷多愧,豈可遽追 前代,取譏虛美。所望恂恂濟濟,叶力盡誠,輔其不逮,致之王道。如得雅、 頌形於金石,菽粟同於水火,反樸還淳,當如來議。」 (冊府三五,384 頁。參唐
參見資料 貞觀五年,突厥 斛薛部叛於靈州,道宗與霍國公(紫詔)〔柴紹〕追擊破之〔一〕, 虜男女、六畜萬餘。(冊府二九一,3429 頁。)
〔一〕霍國公紫詔,殘宋本冊府「紫詔」作「柴紹」,據正。
多濫葛在薛延陀東界,居近同羅水,勝兵萬人。自古未通中國。其大酋、俟 斤多濫葛共率所部朝見〔一〕。斛薛,亦鐵勒之別部,在多濫葛北境,兩姓合 居,勝兵七千。(通典一九九斛薛,5468 頁。)
備考 參見下文貞觀二十一年第 1 條「參見資料」引新唐書二一七下回鶻傳下斛薛。
4隋末,中國人多沒於突厥,及突厥降,上遣使以金帛贖之。五月,乙丑,有司
奏,凡得男女八萬口。(通鑑一九三,6087 頁。)
參見資料 夏四月壬辰,代王 簡薨。以金帛購中國人因隋亂沒突厥者男女八萬人,盡 還其家屬。(舊唐書三太宗紀下,41 頁。)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天道福善禍淫,事猶影響。昔啟人亡國來奔,文 帝不吝粟帛,大興士眾,營衛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強盛,子孫不思念報德 〔一〕。纔至失(脫)〔畢〕〔二〕,即起兵圍煬帝於雁門。及隋國將亂,又恃強深 入,遂使昔安立其國家者,身及子孫,並爲頡利破亡。豈非背恩忘義所至也!」
(貞觀政要集校八,466 頁。參舊唐書一九四上突厥傳上,5159-5160 頁。) 〔一〕子孫不思念報德,舊唐書作「當須子子孫孫思念報德」。 〔二〕纔至失脫,校勘記:「鈔本作『失畢』。『失畢』即『始畢』。」按,舊唐書正作「纔至始 畢」,「脫」當作「畢」,據正。
五年十月己酉,順州都督、北平王 阿史那什鉢苾卒,帝舉哀于永安門,賵 贈甚厚,詔中書侍郎岑文本爲立碑。什鉢苾,始畢可汗之子,初與頡利有隙, 故來奔,帝禮之甚厚。(冊府九七四,11442 頁。)
備考 此稱岑文本爲「中書侍郎」。突厥集史五編年錄本條,校勘記:「按,憲公是年未爲中書侍郎,此
追稱耳。」(207 頁)
唐太宗貞觀五年(辛卯、六三一)
1【正月】癸酉,上大獵於昆明池,四夷君長咸從。甲戌,宴高昌王 文泰及群臣。
丙子,還宮,親獻禽于大安宮。(通鑑一九三,6086 頁。)
備考 本條未明確提及突厥,但下文冊府四一八「突厥初降,諸蕃遠至」云云,知事因突厥降唐而起, 且下文玉海引兩京記詳載本年宴突利可汗,君臣賦詩事,疑宴高昌王與宴突利可汗爲同一事。
備考 突厥集史五編年錄本條,校勘記:「新書二書此於五月初七日乙丑下,元龜四二亦作五月,舊書是 年無五月事,今本殆有奪文也。」按,舊唐書校勘記二稱:「以金帛購中國人,張氏宗泰據新紀補 五月乙丑。按,通鑑五月乙丑有司奏凡得男女八萬口,其以金帛贖仍在四月。」(206 頁)此存疑。
五月乙丑,以金帛購隋人沒于突厥者,以還其家。(新唐書二太宗紀,32 頁。) 五月,有司言贖得男女八萬口。初,隋末大亂,中國人多沒於北夷。至是, 突厥來降,帝遣使以金帛贖購之。(冊府四二,477 頁。)
(冊府四一八,4985 頁。)
兩京記:貞觀五年,太宗破突厥,宴突利可汗於兩儀殿,賦七言詩栢梁體, 御製「絶域降附天下平」,神通曰「八表無事悅聖情」,無忌曰「雲披霧歛天 地明」,玄齡曰「登封日觀禪雲亭」,蕭瑀曰「太常具禮方告成」。(玉海二九唐
栢梁體詩,562-563 頁。參太宗兩儀殿賦柏梁體,全唐詩一,20 頁。) 備考 「神通」、「無忌」、「玄齡」分別爲淮安王 李神通、長孫無忌、房玄齡。
大詔令集六六答請封禪詔,367 頁;全唐文五,62 頁。) 〔一〕競競夕惕,全唐文「競」作「兢」,據正。唐大詔令集作「兢懷夕惕」。
3【四月】壬寅,靈州 斛薛叛〔一〕,任城王 道宗追擊,破之。(通鑑一九三,6087 頁。)
〔一〕靈州斛薛叛,胡註:「斛薛部內附,處之靈州,今叛。」 備考 斛薛何時入居靈州不詳。上文貞觀四年第 2.3 條及 12 條,思結部貞觀四年降唐,安置於朔州,或 可作爲斛薛入唐時間的參考。據舊唐書一八五上崔知溫傳,唐 高宗 麟德年間,斛薛部始遷離靈州 。參見下文麟德二年「補錄」引。又,「斛薛」或作「斛薩」,通鑑一九八貞觀二十年「斛薛等十 一姓各遣使入貢」下考異:「回紇傳、陳彭年唐紀作『斛薩』,鐵勒傳作『解薛』,今從實錄。」
蔚州 興唐郡,下……唐初沒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靈丘、飛狐二縣, 僑治陽曲。七年僑治繁畤。八年僑治秀容故北恆州城。貞觀五年破突厥,復 故地,還治靈丘。(新唐書三九地理志 河東道蔚州,1007 頁。)
備考 突厥集史五編年錄本條,校勘記:「同書四三下云:『六年……分思結部置懷化縣,僑治秀容。』 據此條,則僑治秀容乃貞觀五年已前事,新書四三當誤,此志之自相矛盾者也。」(206 頁)
補錄 突利初自武德時,深自結託,太宗亦以恩義撫之,結爲兄弟,與盟而去…… 五年,徵入朝,至并州,道病卒,年二十九。太宗爲之舉哀,令中書侍郎岑 文本爲其碑文。子賀邏鶻嗣。(通典一九七突厥上,5413 頁。參見舊唐書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5161 頁;新唐書二一五上突厥傳上,6038-6039 頁;冊府九六七,11371 頁。) 備考 通鑑漏書突利可汗之死,諸書稱被徵入朝,至并州病卒。據下文貞觀十三年第 2 條:「初,突厥 突 利可汗之弟結社率從突利入朝,歷位中郎將。居家無賴,怨突利斥之,乃誣告其謀反,上由是薄 之,久不進秩。」結社率曾誣陷突利可汗謀反,太宗因而對結社率極爲不滿,唐廷徵突利入朝, 顯然與結社率的誣陷有關。我們甚至懷疑,突利可汗很可能並不是因病而死,而是死於謀反罪而 被枉殺,因爲祗有如此,才能解釋太宗對結社率「由是薄之,久不進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