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ppt课件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三、社会文化与学前教育
1 文化的一般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 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主要限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
2 学 文前化教与育教的育内容、手段和设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学前教育学
LOGO
1
目录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儿童观与儿童发展 第四章 幼儿教育目的
第五章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2
目录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七章 幼儿园的游戏 第八章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第九章 幼儿园教育的衔接
第十章 幼儿教师
3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3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 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
二
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
三
社会文化与学前教育
14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社会政治与学前教育
1 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性质的制约作用
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
2 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
① 教育可认为是文化的一个因素,是根据一定社会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而设计、创建的一种文化形式,一种 文化行为。
② 文化传递与教育 ③ 文化选择与教育
17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3 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作用
① 中介作用; ② 渗透作用; ③ 制约作用。
4 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① 对教育目标的影响; ② 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③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
身体攻击 直接攻击
言语攻击 间接攻击(借助于第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施的攻击)
敌意性攻击(打击和伤害别人)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某件事物)
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2)嫉妒行为 不要批评挖苦 静静倾听 力求转化 家长是表率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3)退缩性行为 (孩子太乖是“退缩行为” 过份安静也需重视 ) 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 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用游戏和童话启发孩子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4、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5、兴趣有不良倾向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 社会性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 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 • 亲社会行为 • 反社会行为 •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0-3岁儿童道德和道德感的产生和 发展
• 3岁前是儿童道德和道德感萌芽 的时期
• 1岁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 感,到了2、3岁,儿童才出现道 德感的萌芽
(二)幼儿期道德和道德感的发展
1、服从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道德感的发展 小班幼儿: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
人的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一些概括化的道
(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日渐社会化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2、相似性对象的再认阶段 3、新异性探索阶段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1、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2、直接兴趣较多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因素
我评价、自我调节。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主要表现在
独立性上。1岁之前,儿童的一切行动是依赖成人 并通过成人实现的;3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独立的 需要,他们最普遍的一个词就是“我”:“我要 干”,“我要引起注意”“我要获得一定的地位” 等。
• 在区分了自我与非我之后,儿童的自我认识主要
• 而难带和迟缓的儿童气质类型特点属于缺乏规律
性,活动水平低,情绪消极甚至烦躁易怒,对新 刺激、新事物及其变化适应缓慢且有退惧、畏缩 现象,属于消极气质,这阻碍了其更多与外界环 境相协调适应的机会。
二、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影响
•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
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自我认识的对 象包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动作和行动、 自己的内心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 最后,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的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 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 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第四节 社区与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有自身 发展的积极动因,从环境寻找、选择适宜 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交互 作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图式),通 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认知结构发生 同化和变异,丰富和发展社会性。
• 众多研究认为,儿童出生不久,就在不同的方面
表现出社会认知的萌芽,其中,依恋能力是个体 早期社会认知的重要形式之一。
• 一切外界影响,只有在儿童注意并认识了其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优秀文档
猜人测验法:
提名法的一变式,是让被试根据对某种 五、社交测量法
实验室实验法: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 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通过了解和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观察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现
矩阵法: 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团体内部 8种人际关系形态:孤立、被拒、互选、串联、小团体、明星、领袖。
通过了解和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观察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现 象和问题。
将社会测量的结果整理在一个n×n的矩
阵表中,即构成一个社交矩阵。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2、问卷法的主要类型主要有哪些? 下次课预习要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系图。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团体内部 8种 实验法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 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人际关系形态:孤立、被拒、互选、串联、 掌握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社交测量法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的正确运用。
行为特征的描述找到团体中最符合描述的人 象和问题。
通过了解和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观察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现 象和问题。
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室实验法: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 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提名法:要求被试根据某种人际关系标准从同伴团体提名若干成员,然后对团体内全部被试提名结果进行分析;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包括情感表达、合作、分享、争取注意和解决冲突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如下:1. 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开心、生气、害怕等。
他们能够用词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行为来理解他人的情感。
2. 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学前儿童逐渐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他们开始能够遵循规则、分工合作和分享资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3. 分享意识逐渐形成:学前儿童开始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经验。
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主动帮助他人。
4. 争取注意和关注的行为增多:学前儿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如大声说话、做出夸张的动作等。
他们开始懂得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5. 解决冲突的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常会遇到冲突,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解决冲突。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学会妥协、合作解决问题。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家长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和倾听儿童的意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2. 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型: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身边的大人和同伴,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他们良好社交行为的榜样,展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
3. 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学前儿童需要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可以通过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活动,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儿童互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考试大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考试大纲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明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明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要求。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内涵和价值。
本章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儿意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
2.领会:学前儿章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1.识记:(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2)社会化的概念;(3)社会性的概念;(4)个性的概念:(5)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6)个体社会化的两个主要途径。
2.领会:(1)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2)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3.简单应用:(1)人际交往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2)社会适应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1.识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简单应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价值。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应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类型,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理解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本章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1.识记:(1)社会认知的概念;(2)自我意识的概念;(3)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方面;(4)学前儿童对他人认知发展的内容。
自考00398学前教育原理(各章要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学前教育第二节近代的学前教育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第四节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第三节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四节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五节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第三章掌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第一节儿童与儿童发展第二节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目标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第四节学前儿童德育第五节学前儿童美育第五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二节社区学前教育第六章幼儿园教育第一节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第二节幼儿园教育目标与原则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内容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组织与实施第五节幼儿园教育评价第七章幼儿园教师,第一节幼儿园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第三节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第四节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第八章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合作对于儿童的入学年龄及学前教育的起始年龄的界定关系到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学与学前教育有何区别,学前教育学是怎样产生并发展的,研究学前教育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有但什么是学前教育?目前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尚未取得共识。
学前”,顾名思义,即入小学之前,当儿童入学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就已经能够达到进入小学的需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各国对于儿童接受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在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学尚未独立,相关思想主要散见于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的各种著作之中,这些思想是零散的、片段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此阶段,国外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关注学前儿童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应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忧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 家庭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夫妻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夫妻关系和谐,子女的安全感就强;反之,子女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感会给儿童的 社会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 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亲子依恋 国内外心理学家将亲子依恋分为积极的依恋(安全型依恋)和消极的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和拒绝型依恋)。
学前儿童自身因素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 性格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客体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 • 气质对性格的形成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性格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 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着
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四、 家长的教养观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我国学者张文新总结了家长的教养观念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模式,如图2-1所示。
• 家长的教养观念制约着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 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宽容型、专制型 • 作为家长,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我国学者刘金花将早期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归结如下: 第一,亲子依恋为儿童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基础。 第二,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第三,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 的方面。
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自尊。
自尊的特点
幼儿自尊的特点: 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问题的难度; 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非常零乱,还不 能对自己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观看“延迟满足”实验视频。
延迟满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 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 放弃眼前的诱惑。
“延迟满足”实验的研究结果
自控能力强的幼儿: 学业优秀 社会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 自信、坚强、自我效能感高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自我概念
2.同伴影响。在5、6岁,孩子们就能够用社会比 较来评价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不同,并以此评判他 们的行为比同伴更好或更坏。这种比较随着年龄 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微妙的自我评价,在孩子 们的能力和总体自尊方面有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征:
幼儿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直接等同于自己 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 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简单重复;
3岁:识别“快乐”的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的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与母亲有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社会交 情绪特 语言能 游戏行 玩具的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1.引言1.1 概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的与他人建立联系、合作、分享和表达感情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期间,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有关系,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的互动开始,逐渐进展到更复杂的社交技能。
最初,学前儿童主要通过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使用言语来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虽然每个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都有所差异,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在社交场景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
他们渴望与他人互动,并试图理解和模仿大人的行为。
其次,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意图,并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社交技能。
同时,他们的情感发展也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逐渐学习到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学会感受和应对他人的情感。
最后,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的支持和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幼儿园和社交活动等社会环境也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学习经验,促进了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包括积极的社交兴趣、认知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通过理解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展开讨论。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概述,介绍学前儿童在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然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后续的内容铺垫。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定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对该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以便读者对后续内容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媒体环境也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可能 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性别刻板印象等不良社会行为。
05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培养 策略
家庭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树立榜样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 通过自身行为展示积极的社会行 为,如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
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01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社 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02
良好的社会行为有助于学前儿童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社 会交往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 生活奠定基础。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友善合作的社会 行为,而专制、溺爱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依赖、自私等不良社 会行为。
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儿童获得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良好的 社会行为,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家庭结构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孤独、 自卑等不良社会行为。
幼儿园环境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
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
01
评估指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包 括儿童社会行为的频率、持续 时间、强度等方面,以全面反
映其变化情况。
02
数据收集
采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如观 察记录、家长和教师报告、心 理测验等,确保数据的客观性
和准确性。
03
分析方法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到 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 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等, 以揭示儿童社会行为的变化规
涉及儿童在社交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归属 感、同情心和自尊心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文档资料
易抚养型儿童的气质特点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难抚养型儿童的气质特点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男孩相对于女孩来说亲子冲突发生较多,更可能违背父母意愿
(2)影响学前儿童的依恋模式
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前儿童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连 结。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大环境
外环境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父母工作单位
传统习俗
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989)1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 (一)气质的涵义: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生物基础,使人的整个心
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发展的特点。
• 气质的特点:与生俱来,稳定性
• 气质的类型划分:
1,传统的气质类型:抑郁质(林黛玉) 胆汁质(张飞) 粘液
质(沙和尚) 多血质(王熙凤)
2, 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
活动
•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上 1~3 岁出现独立性的需要,特别是“我”字的出现,是儿 童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独立性还体现在要求“自己来干”
幼儿期,出现对自己的社会性的“我”的意识,自尊心明 显的发展起来,追求在人际关系中取得一些地位。
13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内在因素主要指学前儿童自身的特性,外部因素则包括各层级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具体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
第一节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儿童自身的因素是一个基础,因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自身才能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生理成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根据格赛尔的成熟理论,个体的发展要以成熟为基础,而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
在尚未成熟之前,儿童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个准备阶段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不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不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巩固,最严重的莫过于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因此,在成熟的基础上对儿童提出适度适当的要求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当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相匹配时,孩子能够积极地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教育者要尽可能在孩子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提出恰当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以促进积极的社会学习,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如孩子往往有身体活动的需要,只有让孩子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相反,当儿童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种的问题行为,如一些身体缺乏运动经验的孩子在身体和空间感知觉上表现滞后,感觉统合失调症。
空间混乱会引起阅读和书写困难,同时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儿童不断地惹麻烦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身体位置与他人有关。
成人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身体活动进而更好地帮助儿童,而不是总想着尽力使儿童保持安静。
另外,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对其社会性发展也会有影响,如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爱与支持,其往往也是自信的,一个不漂亮的或残疾的孩子,她往往更容易自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儿童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有助于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 2. 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3. 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 教师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对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 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 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影响
四、家长教养观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养观念。父母采取 民主的方式和孩子相处,不能只让孩子服从家长的命令。
第二,父母双方的教养观点要一致,方法要统一。在 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观点要取得一致,即使出现分歧,也 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第三,注意家园沟通,保持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幼儿园 的教育要求一致。
第三节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幼儿园物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 幼儿园心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关注儿童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 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3. 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4. 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 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是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运动和操作能力自 儿童出生时起,就已经出现。二是一般能力和特殊 能力。三是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主导能力又 称优势能力,非主导能力又称非优势能力。
第二节 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教育独生子女方面家长必须要注意以下方面:
(二) 气质与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三) 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 2. 气质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3. 气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 4. 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Page 5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 差异(3~6、7岁) (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LOGO
Page 6
O
Page 7
二、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LOGO
Page 13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
自身因素
家庭因素
LOGO
Page 14
四、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激素水平 遗传基 因因
气质类型
LOGO
外貌长相
Page 15
知识经验
媒体的影 响
(二)
社会文化 氛围
社会文化 因素
同辈群体 家庭因素
LOGO
Page 16
以他人为指向,目的在于打 击、伤害他人
非愤怒 的主动 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LOGO
Page 9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 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儿童的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4岁达到顶峰;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 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Page 11
LOGO
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 男孩的攻击形式多为身体攻击, 女孩多为言语攻击与关系攻击 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 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
攻击行为的 性别差异
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 或异性之间多得多
LOGO
Page 12
欺负—特殊的攻击
欺负行为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攻击。它常在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间发生,对 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 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 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 者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可见,儿童欺负问题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 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外心理学家 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我国还是空白,应 当引起我门的关注。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 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LOGO
Page 8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 去控制 为了获得玩具或物品而做出抢 夺、推搡等攻击性行为
愤怒的反 应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
未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 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攻击性行为 的种类
LOGO
Page 17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1)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 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 亲社会方向。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为就会 明显增加。
(4)受到挫折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 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 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LOGO
Page 19
媒体的影响
LOGO
Page 20
五、控制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
宣泄法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冷处理
移情训练
代币法
LOGO
Page 23
具体措施: 允许幼儿有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 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 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 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 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 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 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 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 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LOGO
Page 22
具体措施:
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
引导幼儿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如: 体验同伴痛苦、难受的表情,从而达到抑制自 身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今儿实施帮助、互助、 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通过多讲故事、与幼儿一起观看有益于亲社 会行为的电视节目等途径为他们提供分享、谦 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2)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有关
他们对冲突性社会情境解决或是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 法往往都运用攻击性行为。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不 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更强。
LOGO
Page 18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3)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
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暴力 问题有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的攻击性行 为,并且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规 范。
儿童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2)家长过分限制幼儿 (3)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 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 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 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 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 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 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 父母自己如何表现。
LOGO
Page 21
具体措施:
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 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 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 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 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LOGO
Page 10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趋势
年 龄 攻击型 幼儿比例 6.89% 最小
攻击方式 下肢动作居 多
原
因
3~4 4~5 5~6
自我意识较差、控制 力差、缺乏分析能力
20.77% 骤增
8.03% 明显减少
以上肢大动 作为主
头部动作居 末位
多为有意性、嫉妒、 恶作剧
能注意到攻击行为的 隐蔽性,如避开老师 视线桌下挠人,往人 身上抹鼻涕
LOGO
第二章 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人类行为
本 能 行 为
LOGO
社 会 行 为
Page 2
社会行为
亲 社 会 行 为
LOGO
反 社 会 行
攻 击 性 行 为
Page 3
LOGO
Page 4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有益或对
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助人、安慰、捐 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