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 1 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 在认知发展中, 这一点很突出地表现在探索行为和问题解决的风格
上。 早期安全型依恋者在 2 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 随着儿 童的发展, 这种理智上的好奇心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反映为高度卷入 的持久性和愉快感, 而早期不是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则没有这些表现。 • 2 对情绪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 早期依恋模式对情绪和社会能力影响的证据是混合的。 年幼的儿童 在温暖、 亲密而持久的关系中既获得了满足又能感到愉悦, 反之则 是紧张消极的情绪体验。 同伴社会开始于婴儿期, 在生命第 2 年, 孤立的社会活动逐渐由相互交流所取代, 主要以项目模仿的形式存 在。照料者与儿童之间敏感的相互作用促进同伴社交的发展, 反之 则会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 ( 四)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 • 首先, 注意 “ 母性敏感期” 期间的母子接触。 有研究认为: 最佳依恋
的发展需要在“ 母性敏感期” 。 对于孩子与母亲的接触, 医院的标准 做法是: 出生时让妈妈看一下, 10 个小时后孩子再在妈妈边稍留 一会儿, 然后每隔 4 小时喂奶一次。 理想条件下的做法是: 出生后 3 小时起便有定时的母子接触, 在开始 3 天里, 每天另有 5 小时 让妈妈搂抱孩子。 结果发现, 理想条件下的孩子与妈妈更密切, 面 对面注视的次数更多, 且后期依恋关系好。 • 其次,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研究表明: 孩子与父母 的长期分离会造成孩子的 “ 分离焦虑” , 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 展。 • 最后,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及时、 恰当的反应, 并与孩子 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学前心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来的心理特征和品行。
2、社会性发展(社会化)是儿童从一个生物人(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1、依恋是指儿童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2、依恋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
3、依恋的建立的前提:外在:社会环境内在:儿童的识别记忆、客体永久性的出现。
4、依恋形成的标志:亲近是依恋的核心和外在行为表现;强烈的依存情感是内在心理表征。
5、依恋的发展过程(英国的鲍尔比认为)
(1)第一阶段(0-3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第二阶段(3-6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第三阶段(6-2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4)第四阶段(2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阶段
6、依恋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利用“陌生情景法”)提出儿童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2)焦虑-回避型依恋(3)焦虑-反抗型依恋)
7、依恋的价值(早期亲子关系的价值)
(1)早期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2)早期依恋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3)早期依恋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
(4)早期依恋对儿童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5)依恋的对于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影响是双向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同伴交往的重要价值)
1、有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2、有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
3、有助于儿童提供榜样
4、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5、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性: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具体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同情等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幼儿园前的阶段,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交能力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关系、教育方式等。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1. 父母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较大影响。和睦的父母关系会给儿童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促进他们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合作。
3.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的情感氛围和价值观念。温暖、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能够培养他们的友善、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二、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1. 同伴接触: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和学习,能够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
2. 同伴模仿: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过观察和模
仿同伴的行为,儿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互动、合作和解决冲突。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的基本需求
(一)情感需求 儿童自身的情感需求
一、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的基本需求
情感需求决定着一个人的情商层次,情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 要支撑!
一、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的基本需求
• “奔跑”的自我
• 影片中,跑步是阿甘走向成功的开始,也是揭示生命的意 义的所在。当自己的最爱珍妮悄悄离开时,阿甘选择了奔 跑。它是自我对本我的一种调节。当本我的快乐原则无法 达到满足的时候,自我便开始发挥作用“为本我寻找一个 宣泄的最佳方式”。而奔跑正是阿甘自我调节的结果。
• 自我的角色决定了它的命运必须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 超我之间。它既要听命于本我难以遏制的要求,又要服从 外界环境的现实要求,还要接受超我的自我审视。”自我 尽最大努力让三者保持平衡,从而保障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戏时,有意请她表现。每次提问她,她总是沉默。早上下午放学 时从不跟教师问候或道别。其实她不是没有礼貌,而是有些胆怯 不敢说话。
二、社会性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改变现状,有户外活动时,我提前和她透漏相关内容, 在区域活动时有意让她提前练习,然后户外游戏时再请她师范。 还有每次放学时,我“强迫”她跟我道别,如果她不大声跟我打 招呼,我就不让她走。同时,锻炼她参与体育游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章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二、影响学பைடு நூலகம்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学前儿童的出生即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依据美国心理学 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社会 性的需求,社会性需求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其来源于社会生活; 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幼儿有“积极关注”的需求,即对温暖、 爱、同情、关怀、尊敬、获得别人承认等的需求。
1.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其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基础。 2.认知水平 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于其了解社会知识、社会现象、遵守社会规则及产生相应的 社会行为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3.对周围环境的响应 学前儿童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接受来自环境的 影响。
(二)自我:指的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是人格积极地控制、观 察及学习的功能;自我是由本我分化出来的,是遵循“现实原则”调 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以便使本我适应外界的要求。
(三)超我:使学前儿童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以及如何与他 人相处,从而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 他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学习的过 程就是模仿的过程;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引言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
1. 仿效行为
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
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
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
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
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
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
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
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
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第2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件
第2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学说主要有4种:精神分 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现代生 物学与生态学理论。下面主要介绍前3种理论。
第2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第2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艾森伯 格认为亲社会行为的 产生分为以下3个阶段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四)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1) 对他人需要的 注意阶段
(2) 亲社会行 为意图确定阶段
(3) 意图和行为 建立联系阶段
第2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四)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图2-2 规则养成1
社会性微笑 3~6周
愤怒
2个月
身体痛刺激 味刺激 睡眠中,内部过 程节律反应 新异光、声和运 动物体 高频人语声(女 声),人的面孔 出现
药物注射痛刺激
悲伤 惧怕
3~4个月 7个月
治疗痛刺激 从高处降落
惊奇 害羞
轻蔑
自罪感
1岁 1~1.5岁
1~1.5岁
1~1.5岁
新异物突然出现 熟悉环境中陌生 人出现 欢乐情况下显示 自己的成功 抢夺别人的玩具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3、善用精神奖励
物质奖励:红花、五角星
奖励
精神奖励:a、口头表扬、 言语肯定、鼓励
说原因
Leabharlann Baidu
b、讲道理、
思考练习题:
1、儿童早期就已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通 过哪些方法可以进一步发展这些行为,使 之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
2、如何有效地控制、调节各种环境因素的 影响,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负面效应?
想时,孩子说:“如果他不知道是为了小 猫,他会生气。但如果告诉他是为了救小 猫,他会改变主意。”
二、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概述 1、概念:
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2、表现:
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
思考活动
《看起来很美》这部影片中,幼 儿表现的哪些行为属于攻击性行 为?
第三阶段: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大环境
外环境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父母工作单位
传统习俗
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989)
小组讨论: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与发展 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会正确识别交往中的问题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章 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具体措施:
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当幼儿刚刚表现出攻击行为时, 不一定非惩罚 他们不可, 劝开就行, 或者对这种行为“视而不 见”; 然后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合作, 对他们的 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 则大加 赞赏, 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不断受到强化。同样 也可以通过模仿让幼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 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
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趋势
年龄
3~4
攻击型 幼儿比例
攻击方式
6.89% 最小
下肢动作居 多
具体措施:
了解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对于长期压抑, 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 造成心理 挫折而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家长先要学会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幼儿 合理需要。通过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 来真正 了解幼儿的感受、愿望及需要。如果幼儿的要 求是合理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他们 的需要。对他们一些不合理的需要, 也要心平 气和地与其讲清道理。
具体措施:
允许幼儿有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 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 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 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 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 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 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 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 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PPT课件
(3)教师的观念与行为
教育观念
—— 教师基于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认识而形成的 基本观点和看法。
教育行为
—— 指教师在实际教育中所表现的各种外显性的活 动或动作,是教师教育方法、措施和手段的总和, 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外在表现。
36
•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
儿童发展
37
伟大的转变
• 能力与知识密切相关
• 能力与性格密切相关
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能力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
14
(二)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家庭结构 2、家庭生活环境 3、家庭关系 4、家庭教养观念
15
指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和人数。(概念)
家 一是核心家庭
庭 二是主干家庭 结构 三是特殊家庭
• 如:容易型 亲子交往的积极循环圈 困难型 亲子关系的消极循环圈
11
(二) 自我意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影响
•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 自我意识的三种形式: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调节 •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上 1~3 岁出现独立性的需要,特别是“我”字的出现,是 儿童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独立性还体现在要求“自己来 干” 幼儿期,出现对自己的社会性的“我”的意识,自尊心明 显的发展起来,追求在人际关系中取得一些地位。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第三节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四节 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情绪理解能力:
情绪识别能力 情绪推理能力 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自 己的术语。它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比如外 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从而对自 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 的方面。
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自尊。
自尊的特点
幼儿自尊的特点: 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问题的难度; 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非常零乱,还不 能对自己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
3岁:识别“快乐”的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的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与母亲有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者的行为。 (物体中心阶段)
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彼此的 引导而有互动。但是他们不会扮演互补的角色或通过合作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型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三、个性
(一) 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1.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 2.直接兴趣较多 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4.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5.兴趣有不良倾向
。
3岁前是幼儿道德和道德感萌芽的时期
幼儿道德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初生婴儿:非社会性情绪体验 (2)1-3岁:形成简单的道德情绪 (3)3-4岁:道德情绪与情感进一步丰 富与发展
2、幼儿期道德的发展
(1)服从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幼儿道德认识的水平片面、直观 (3)幼儿道德情感发生较早,具有外露性 、易变性和冲动性 (4)幼儿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坚持性差 ,常与道德认识相脱节。
婴儿期是自我 意识发生的时期。 幼儿前期是自 我意识形成的时期: 1、区分自己和别 人,在镜中认识自我; 2、准确使用代词 “我” ; 3、出现自尊心
(三)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出现,其特点如 下: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的意志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1.定义:人类个体自觉确立目的,并根据目
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 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二、意志与其它心理活动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因为目的的确立、方法的
选择需要对客观现实加以分析概括。 意志努力促进认知的深入和持久。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是非社会性 的;而同以独资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 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彼此之 间有一定联系,说笑;互借玩具;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 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的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幼 儿交往,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 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 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 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 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 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 为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指个体 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 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三)5---7岁: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孩 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 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与性别 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 不哭;女孩要文静、不粗野等。他们认为 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 罚和耻笑,比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 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 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Page 23
具体措施: 允许幼儿有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 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 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 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 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 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 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 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 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2)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有关
他们对冲突性社会情境解决或是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 法往往都运用攻击性行为。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不 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更强。
LOGO
Page 18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3)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
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暴力 问题有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的攻击性行 为,并且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规 范。
LOGO
第二章 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人类行为
本 能 行 为
LOGO
社 会 行 为
Page 2
社会行为
亲 社 会 行 为
LOGO
反 社 会 行
攻 击 性 行 为
Page 3
LOGO
Page 4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有益或对
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助人、安慰、捐 赠等
LOGO
Page 21
具体措施:
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 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 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 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 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LOGO
Page 17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1)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 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 亲社会方向。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为就会 明显增加。
Page 11
LOGO
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 男孩的攻击形式多为身体攻击, 女孩多为言语攻击与关系攻击 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 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
攻击行为的 性别差异
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 或异性之间多得多
LOGO
Page 12
欺负—特殊的攻击
欺负行为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攻击。它常在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间发生,对 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 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 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 者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可见,儿童欺负问题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 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外心理学家 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我国还是空白,应 当引起我门的关注。
LOGO
Page 5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 差异(3~6、7岁) (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LOGO
Page 6
LOGO
Page 7
二、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LOGO
Page 10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趋势
年 龄 攻击型 幼儿比例 6.89% 最小
攻击方式 下肢动作居 多
原
因
3~4 4~5 5~6
自我意识较差、控制 力差、缺乏分析能力
20.77% 骤增
8.03% 明显减少
以上肢大动 作为主
头部动作居 末位
多为有意性、嫉妒、 恶作剧
能注意到攻击行为的 隐蔽性,如避开老师 视线桌下挠人,往人 身上抹鼻涕
LOGO
Page 22
具体措施:
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
引导幼儿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如: 体验同伴痛苦、难受的表情,从而达到抑制自 身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今儿实施帮助、互助、 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通过多讲故事、与幼儿一起观看有益于亲社 会行为的电视节目等途径为他们提供分享、谦 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LOGO
Page 13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
自身因素
家庭因素
LOGO
Page 14
四、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激素水平 遗传基 因因
气质类型
LOGO
外貌长相
Page 15
知识经验
媒体的影 响
(二)
社会文化 氛围
社会文化 因素
同辈群体 家庭因素
LOGO
Page 16
儿童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2)家长过分限制幼儿 (3)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 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 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 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 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 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 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 父母自己如何表现。
(4)受到挫折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 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 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LO百度文库O
Page 19
媒体的影响
LOGO
Page 20
五、控制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
宣泄法 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冷处理
移情训练
代币法
以他人为指向,目的在于打 击、伤害他人
非愤怒 的主动 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LOGO
Page 9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 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儿童的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4岁达到顶峰;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 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 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LOGO
Page 8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 去控制 为了获得玩具或物品而做出抢 夺、推搡等攻击性行为
愤怒的反 应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
未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 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攻击性行为 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