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现象与民族关系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语言学常识第二章
2.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取向。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1)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从语言本身的各种现象来看: 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词汇学、语用学 从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现象来看: 文字学、方言学、获得(习得)语言学 从各种语言的联系和发展看: 历史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形态、孤 立)
构》《句法理论要略》。
60年代“转换语法”
70年代“生成语法”
80年代“管辖与约束理论”
90年代“最简方案”
18
(1)生成语言学研究的目标“普遍语法” 假设人的语法知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各语言特有 的“个别语法”;另一部分是人类语言共有的“普 遍语法”。 (2)生成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句法自治” 在语言各要素中,只有句法形式才可以从人脑全部 认知系统中抽象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或者说只 有句法形式才是一个可以穷尽推导和通过有限手段 重复使用而实现的系统。 基础部分:我看书——我/看书; 转换部分:我看书——书我看
6
从研究语言的不同观察角度: 生成语言学(从语言形式角度研究语言的结构生成机 制) 功能语言学(从交际功能的角度解释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探究人脑中的语言 表达和理解机制) 文化语言学(联系民族文化来研究语言文字并探求语 言文字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从语言研究的应用领域看: 应用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 学、病理语言学。 法律语言学、新闻语言学、广告语言学 写作学、修辞学、语文教育学 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7
2、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 全世界语言研究有四个传统: 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希腊古罗马语言学传统、古代 中国语言学传统、古代阿拉伯语言学传统 (1)古印度语言学传统: 公元前10世纪,梵语《吠陀》 研究梵语的语音、语法、语义,公元前4世纪出版《梵 语语法》 (2)古希腊古罗马语言学传统: 公元前3世纪《希腊语法》 公元前2世纪《论句法》 古罗马《拉丁语》、《语法学》 12 文艺复兴时期《普遍唯理语法》
民族学第十二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问题和我国语言文字政策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南、汉藏语系1阿亚二 ( 中 克 彝 沿 克 傈 其 民 口 维 历 喇 创 二 ( 中 克 彝 沿 克 傈 其 民 口 维 历 喇 创(((拼、共萨纳文颇金川拼、共萨纳文颇金川(中改到的萨颇34排 5语京、 、尔(( 中 改 到 的 萨 颇、语、 1华 、 、 用 文 僳 中 族 较 吾 史 文 制 、 1华 、 、 用 文 僳 中 族 较 吾 史 文 制123音傈有克西和文平滇音傈有克西和文平滇22语阿 尔 泰 语 系国 革 传 克 文32湾系朝约)))))泰)0国 革 传 克 文32南印系南民少人傣傈至、文,中少尔上,的少人傣傈至、文,中少尔上,的和苗族文僳2、、川分傣黔文僳2、、川分傣黔壮政 了 世 统 文 至0)有、未鲜原原所有转他使兼各新0新0语和汉改政 了 统 文 至世岛 欧族朝数民、僳今朝、蒙广,文的分文数民、僳今朝、蒙广,文的分文亚瑶个个字文朝侗西景文东字文朝侗西景文东8藏 语侗府 文 纪 彝 恢 今改语有有谓语们用用通民0创创布定印系语进府 文 彝 恢 今纪鲜语种民 共 俄 、 的 鲜 啦 古 泛 近 或 景 别 字 民 共 俄 、 的 鲜 啦 古 泛 近 或 景 别 字语语 语少少,、鲜、规颇、苗,、鲜、规颇、苗语缅族从字文复仍8进的的欧兼言,原本其族制制嫩 :左语的0言从字文复仍8族和罗佤传文祜文使年汉颇是,族和罗佤传文祜文使年汉颇是,数数即哈、土范文傣文即哈、土范文傣文系 系系语年民民,所老在2通外是来0民他中的的的右语怒苗的语 京壮文国斯、统、文、用来文文文文国斯、统、文、用来文文文22民0民民苗尼柯族彝和绷、苗尼柯族彝和绷、年,所老在2门哈阿瑶语藏系: :):族族00,,指固族民转侗民民代又代文使世0民(支语语语傣( ( ( 满 通世世字成、拉文柯、藏。已。、字字成、拉文柯、藏。已。、字巴尼昌语支语族族文尔等文载文黔文文尔等文载文黔族代又代文使世东语文文水是还一有语族用印 (族族佤,帮替字用纪族未支系2语纪纪语、语支未概立锡祜字尔俄文俄基傈很概立锡祜字尔俄文俄基傈很使使克瓦东克瓦东((124((12412哈 固 3 、 古文、支,帮替字用纪)匈4422语字字指使个的言语其文文5种 种 5种 种) )度1定 :未拉助 。 而 之5文崩支种种种种景纳:定上上况 以 伯 、 有 克 罗 、 罗 本 僳 不 况 以 伯 、 有 克 罗 、 罗 本 僳 不)用 用个 个后孜文苗后孜文苗:萨语)锡斯20字拉助。而之5朝支伊一用民语的言他语字字;;;;%: 苗定:丁年傣 改 停 中蒙突尼0字))))颇 西 瑶 :龙2半半前、纳蒙孜斯维斯上文完前、纳蒙孜斯维斯上文完3民3民,、文,、文22藏斯、、、、:1丁年傣 改 停 中克满伯语1个一族言鲜情的民00傈种苗傈种苗1白 语,朗支壮语 、 、 畲55文代族 革 止 。%叶叶,塔西古文文吾文不、备,塔西古文文吾文不、备古厥西种种族族我锡、我锡、、0语壮侗壮侗拉侗个个文代族 革 止 。民种或,况情族僳;文僳;文、 、、、支有―个语、支 傈 勉 语语:的起之之蒙塔、文、、尔、再拉,蒙塔、文、、尔、再拉,和 使嘉文文各各国伯湘国伯湘语语亚文文文文支、语语夫族或其采羌 步待况语文傣有文傣有的起、 和 使语布撒赫:―: 僳 语前前族古尔景锡苗文塔使祜使古尔景锡苗文塔使祜使((戎柯字字有有彝,政、西政、西拉 改 用、、、、水族族22语系支:、 努于除几中用言分文滇分文滇族依彝,语拉 改 用景 、7种种拉哲鄂通、由由、、颇伯文、塔用文用、颇伯文、塔用文用,,一一府拉苗府拉苗:文曾外祜 进尔、4布佤布佤普 语进::族使种的别的、老分东老分东佤颇 拉%文曾外祜 进族))西西藏乌、文,哈尔,、人藏乌、文,哈尔,、人其其、语温古种种先祜文先祜文东毛、依文依文被帮,族 的塔克米一傣用其一的情傈西北傈西北语 祜蒙西:、被帮,族 的:方方、孜京、共萨文这滇数、孜京、共萨文这滇数中中文文后、后、55南藏藏乌克斯乡文、文、废助德、 文步、吉语孜一他部民况僳双老僳双老种种、古匈高废助德德、 文传传维别等傣克和部东很维别等傣克和部东很11蒙蒙字字、帮佤帮佤俄文文、土、土研珞孜、语、止维宏景 字33种民分族基文版苗文版苗。。克、彝、语山止维教教个个吾克民文文乌分北少吾克民文文乌分北少宏景 字仫古古,,助、助、昂、、彝族彝族究巴罗,吾傣颇 ,诺或族因的别鄂族保和纳文和纳文语语图佬士士民民尔、族 、 孜人苗。尔、族、孜人 苗。((、、另 另,壮壮吾11傣颇,达 支族维 维解、、文文文 文22语斯11几 的 某语被新 傣、新傣、尔文族 除支克 伦:安种种、佤为为族族、柯已朝别已文、柯已朝别已文个个藏藏外外、、被尔吾吾文族除决独、等、等斡 :、布缅种语种言傈文滇傈文滇语:经族、改维))、 春(、拉传传11朝尔有鲜克分、朝尔有鲜克分、民民、、彝彝布布。龙、尔尔、、经族黎。黎。、改维语尔 维阿55本言原的朗僳、东僳、东彝整、拉进吾珈种种播播鲜克了文文别佤鲜克了文文别佤族族1塔 语东维维文依依、文文景景文到文到西支整、拉进吾民的因现、文德北文德北、 吾)汉眉语语理哈祜了尔文文宗宗、孜文在使使族、孜文在使使族创创土吾吾分分、、、、颇颇塔部、目、目:理哈祜了尔部族现放象宏苗宏苗22藏土 尔满斯和萨文文文家字字教教哈、字各用用的哈、字各用用的制制尔尔传传种种哈哈哈哈文文载纳前纳前尔裕和萨文文文固象弃。傣文傣文语裕族 、语、规克。。而而、字、萨苗。自人了撒萨苗。自人了撒11、、统统;;尼尼萨萨、、瓦西全西全语固55。规克文、文、、字、系、、种种哈哈范族彝彝景景、、景。哈、支、文国文国、、范族景。哈语: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地推动着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中国境内多民族共存,各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与演进。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例如,与汉族文化接触最早最直接的蒙古族、满族等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使得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明显,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形成和兴起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既促进了两种文明的交融与发展,又带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例如,北方的辽金时期,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交替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各个民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形成了统一的政权,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经济上,贸易和物资的交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互动。
例如,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等,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到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的元素,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互相融合交流,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对话语言学家余志鸿文库
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成语,也是语序颠倒的,如唯利是图(唯图利)、一以当十(以一当十)等
等,句中“之”“是”“以”等相当于日语的宾格助词。
可见,古代汉语的这种语序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古代汉语会产生这种语序
族间的交融和混合也直接促成了民族语言的发展。
探讨语言与民族关系之间的互动,将有助于正确定位语言关系,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古代汉语的构成与发展:古代汉语并不是一种纯一的语言,而是多种语言的混合体
余志鸿(以下称为余):从名词短语的语序上说,上古汉语的修饰成分在核心词的后面。比
如中原叫“原中”,中国叫“国中”,蝗虫叫“虫蝗”,濮城叫“城濮”,农神叫“神农”,当时都
记者:您这个最初是指什么时候?
余:就是指上古的原始汉语。要从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时代算起。
记者:是文字史之前吗?
余:对。因为有文字之后,语言就固定下来,变化就慢了。汉族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又说是“龙的传人”,这种说法就已经表明我们至少有3 个祖先:一个是炎帝、一个是黄帝,还
有一个是蚩尤。黄帝的图腾是熊,炎帝的图腾是牛,蚩尤的图腾是龙和鸟(凤)。黄帝发源于天
记者: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少数民族在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随着环境发生
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找到一个途径,使少数民族既能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能顺
利地融入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语言应该怎样变化才更符合语言的规律,同时也符合民族的发展
规律?
余:这就涉及到了民族观和语言观的问题。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失去信心,也会对自
记者:继元朝之后,清朝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王朝。那么它对汉语的影响是什么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的期末复习答案
一、填充题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2.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3.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C4.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D5.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F6.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M7.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8.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9.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2.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3.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4.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知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道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综合测试四一、填充题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和()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的、()的经济增长方式。
6.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和作用。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和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科学、()、哲学、()、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1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和(),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和()的长期稳定。
1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规律、()规律和()规律。
1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和()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1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和()。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综合测试四一、填充题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和()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的、()的经济增长方式。
6.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和作用。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和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科学、()、哲学、()、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1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和(),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和()的长期稳定。
1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规律、()规律和()规律。
1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和()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1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和()。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符号之间形成的纵向关系。
2。
语用学: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殊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3.菲尔德:4。
索绪尔:5。
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往往可以从音质的角度去划分,划分到不能再分析为止,分析出最小的语音单位,得到的就是音素。
6.音位:音位是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词、语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7。
条件变体:具有互补分布关系的各音素对它们分布的环境总体来说是相互补充的,而对其中某个因素所能出现的特定位置又是相互排斥的。
它们彼此间不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所以并归并为一个音位,这些因素就是这个音位的若干变体.这种变体都有各自出现的条件,所以叫做条件变体。
8。
超音段音位:在语流中,音高、音强、音长这样的非音质要素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因此也能归并成音位。
由于这些音位不是局限于一个音段音位,而是常常是添加到音段音位的序列(包括音节、词等)上面,它们具有超音段的性质,音位学上把它们叫做超音段音位,也叫非音质音位。
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9。
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之所以区别于别的音位,是因为它有某种特殊的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这种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
10.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11.肌肉紧张度说:12。
语流音变:人们说话时,具体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长短不一的一段段的语流。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教语流音变.13。
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14.语义场:在语言学中,凡是具有共同语义特征,在词义上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的一群词聚合在一起,在语义上形成一个场,称之为语义场。
语言学概论 复习题汇总
语言学概论一、术语解释1.语言学: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2.2.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
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3.布龙菲尔德: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
他们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
其著作有《语言论》4乔姆斯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5.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全世界所有的语言。
普通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一般原理。
“语言学概论”课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程。
普通语言学还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侧面再分为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风格学、修辞学等各门学科。
6.任意性:[概]:符号虽然是由形式和内容构成的结合体,但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关系是任意的,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
[纲]: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7.理据性:指的是语义形成的可释性,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或根据。
《人文地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人:小才啥都有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3.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5.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6.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7.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
8.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9.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10.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
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11.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12.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1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民族与民族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族与民族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和民族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是指一群人拥有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特征所形成的群体,而民族关系则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民族与民族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民族与民族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合作方面。
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经济的发展。
以中国为例,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例如,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合作,可以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此外,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推动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民族与民族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市场经济方面。
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需求和消费行为存在差异,这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是国内重要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来自各个民族的消费者。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多元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而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各个民族在这里进行商业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市场环境,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充分发挥不同民族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和动力。
此外,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于投资和贸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不同民族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互通有无,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例如,中亚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中亚地区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与中国开展投资和贸易合作可以帮助中国满足能源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投资方面,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加强资本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提高国家的产业链水平和创新能力。
最后,民族和民族关系对于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有重要影响。
语言学史与语言学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学
语言学史与语言学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学影响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度很重要今天我带大家一起来学习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学在民族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当然,民族学研究语言的角度同语言学相比,自有其不同之处,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
语言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
民族学研究语言则站在另一个角度,他把语言看成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注重探讨语言对于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现象的作用。
民族学家要通过现代语言中保留的古代语言的遗迹来探讨古代文化史上的未知因素,要通过语言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某种民族的接近程度。
要通过语言的分布、扩散及互相借贷的过程来推论历史上民族的迁徙、接触和文化交往情况,还要通过求索语言从萌芽到成熟,从原始记事手段到文化发明的具体过程来印证原始文化的发展历史。
祖国的大好河山然而,不管研究目的和侧重点有何差异,人们只要对语言进行研究就必须以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为基础。
民族学自身并没有一套独特的研究语言的方法,因而只能用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并努力从语言事实的规律性中引出民族学需要的理论。
从这个意义讲语言学材料具有同考古学材料一样的权威性,当然民族学家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论方法和成果给语言学家以启示和补充,进而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祖国的枫树民族学在研究实践中获益于语言学成果之处甚多,其中最明显的是能随时借鉴语言学中的历史比较法及其成果。
历史比较法给语言学带来的最丰硕成果就是把世界上被研究过的即做过历史比较的语言按亲属关系作出分类,这就是语言所熟知的语言谱系分类。
在这种谱系分类中最高的谱系单位是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在来源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个语言系中的语言无论多寡都应有一种语言都是从这种祖语中分化出来的。
语言的谱系分类对于民族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科学的民族学研究总是要以民族分类为基础,而民族分类就应该提供关于世界各地的民族,接近程度的概念,鉴于语言的相似程度,在许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民族关系的主要标志,所以现代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所采取的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按民族语言接近的原则进行分类。
《语言学概论练习题》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B 6、D
2 、C
7、 D 12、B
8、 D
13、 A 18、B
14、 C
19、 A 24、A
20、 A
25、 A 30、C
26、 C
31、 C 36、C
32、 D
3、A 9 、A 15、 B 21、 C 27、 D 33、B
4 、B 10、 C 16、 B 22、 D 28 、C 34 、C
6、音位变体⁄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 音位变体指的是因为彼此没有对立性差别(具有相同辨义功能)而归为同一音位的一组音素 。 在音位变体中可以区分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彼此有语音差异的音位变体受到发音条件的限制,按规范的发音方式不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出 现而不构成对立性差别,但如果违反发音规范硬让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出现也不会引起辨义功 能的变化,这样的音素构成的音位变体就称为条件变体。 彼此有语音差异的音素可以自由地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出现而不引起辨义功能的变化,这样的 音素构成的音位变体就称为自由变体。
三、多项选择题:
1、ACD
2、ABD
6、AC
7、AB
3、AD 8、ACD
4、BC 9、BCE
5、ABDE 10、AC
更正: 1、第7题“述谓结构”改为“论元结构”。 2、第9题“从属性述谓结构”改为“从属性论元结构”。
四、填空题
11
三车资料库
1、相互依存关系 2、形式 3、现场语境、背景知识 4、美学功能、元语言功能 5、规则系统 6、认知能力、知识结构 7、发音部位 8、气流在声腔中是否受阻 9、辨义 10、条件 11、音位 12、社群、语体 13、区别特征(义素) 14、形象意义 15、注意中心 16、心理痕迹 17、结构成分 18、符号互动 19、使用者
中国的主要语言和民族
语言政策对民 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
语言政策对民 族教育的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语言政策对民 族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语言政策对民 族关系的和谐 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
民族语言在全球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全球化时代为各民族语 言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挑战:全球化时代也可能导致 一些民族语言逐渐消失
第三章
语言使用现状及影响
普通话普及程度
普通话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越 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普通话
普通话的普及有助于促进全 国各地的交流与合作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
普通话的普及也有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方言与文化传承
方言的定义和 特点
方言与地域文 化的关系
方言在文化传 承中的作用
语言教育政策与规划
国家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教育政策:加强语言教育,提高国民语言素质 规划目标:到2025年,实现普通话基本普及,少数民族语言得到有效保护 挑战与应对: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加强语言教育和研究,提高语言竞争力。
第五章
语言与民族关系展望
民族团结与语言和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汉语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 底蕴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汉语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
少数民族语言种类
方言种类及分布
第二章
主要民族及其语言
汉族及汉语
汉族:中国最大的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 汉语: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声调、词汇丰富、语法简单 汉语的发展历程: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经历了多次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化
民族关系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民族关系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民族关系对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民族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则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分裂。
因此,如何促进良好的民族关系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首先,民族关系的和谐与政府的管理密切相关。
政府应该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保护各民族的权益,避免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产生。
同时,政府也需要根据各民族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促进各个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平衡和公正是保持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其次,教育也是促进良好民族关系的关键因素。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消除对于其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学校教育不仅应该注重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民族的交流和对话。
因此,教育系统应该加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
除了政府和教育系统,媒体也对民族关系的和谐起着重要的影响。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的报道对于公众的认知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媒体应该以客观、公正、平衡的态度报道民族问题,避免制造和煽动民族矛盾。
同时,媒体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弘扬多元文化的理念,打破各民族之间的壁垒,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此外,公民个人对于民族关系的处理也至关重要。
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尊重、包容和和谐的价值观,摒弃歧视和偏见。
人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通过对话和交流解决民族间的矛盾和分歧。
在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时,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宽容和包容,积极推动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
在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上,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可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
国际交流可以让人们意识到各民族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减少对于其他民族的陌生感和误解。
民族学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关系的研究
民族学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在人类社会中,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而深入研究民族学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关系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
一、民族学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及特点民族学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民间传统等独特的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并形成了各个民族之间独特的文化特征。
民族学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包括:1. 多元性: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表现出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面貌。
2. 历史性: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演变源远流长,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变迁。
3. 边界性: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界限是相对固定的,但也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4. 区域性:民族的文化传统通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
二、民族关系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研究民族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知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相互影响所带来的变化。
民族关系的研究意义包括:1. 促进多元共存:研究民族关系可以为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寻找更有效的路径,促进各个民族的平等交流与互动。
2. 丰富文化资源:通过研究民族关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3. 传承与创新:民族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民族关系的研究内容包括:1. 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研究各个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了解它们的互动与交流历史。
2. 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探究其对文化传统的改变与创新。
3. 地缘政治与民族关系:分析地缘政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探讨它如何塑造民族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发展与保护民族学文化多样性的措施为了促进民族学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并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倡导尊重与包容:各个民族应相互尊重,互相包容,保护并发扬各自的独特文化传统。
民族关系的演化
民族关系的演化民族关系是指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种种表现形式和特征。
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民族关系也在不断演化。
1. 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在中国古代,由于历史原因,汉族成为了主体民族,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如唐朝时期的“吐蕃贡献”,就是吐蕃王朝向唐朝进贡,并获赠草原和牲畜。
这种关系表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一种以“众寡不敌”的力量对比为主体的权利关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少数民族逐渐走向振兴和繁荣。
南宋时期,翻译家撰写了《葡萄牙航海志》和《马可波罗游记》,对国内外的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成果。
此外,元代时期蒙古、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20世纪初,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多种民族政策,如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教育、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发展,保留和推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建立与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等等,使少数民族走向了逐步均等的道路。
例如,在云南省文山州,政府为了推广彝族民间音乐,特地成立了彝族交响乐团,并成功举办了多场音乐会。
此外,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自然资源、能源等领域的紧张竞争也带来了新的民族关系问题。
北京奥运会期间,火炬传递引发的藏独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些事件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对抗,但是也同样促发了更加深入的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
3. 未来的民族关系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家实力的持续增强和各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
因此,如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建立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之,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体现。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主要有战与和两种形式,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 HEI LONG J I ANG NATIONA L SERIES 一九九九年第二期(总第五十七期)No.2,1999(General No.57) ・民族理论・・Nationality Theory・民族语言现象与民族关系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斯琴高娃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民族内部和外部进行交往的媒介。
所以,民族语言除了具有思维思索的功能、社会政治文化的功能之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现出交际认识的功能。
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状况既反映了该民族自身发展的水平,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的反映。
民族问题当中某些方面是由民族语言文字引发出的问题。
如果我们想很好地理顺、协调好民族关系,就必须认清民族语言的本质特征,遵守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掌握和执行好党的民族语言政策,使民族语言在各民族中间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功能。
一11民族语言的属性。
(1)民族属性:不同的民族操着不同的语言,所以,民族语言就成为民族首要特征,它是认识和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也是维系民族内部成员、增进内聚力的粘合剂。
对其他民族语言的接受或排斥是通过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分布特点形成的心理因素的决定,抗拒语言的被同化离不开民族意识的增强,任何一个民族的成员由它对本民族实体和民族语言的深厚感情而转换成维护语言权力的行为。
18世纪末,德国学者海德尔把民族语言总结为“一种民族语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它的语言”①。
正因为民族语言有着这样的特殊作用和意义,才得以代代相传。
(2)社会属性:民族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各民族操持着不同的语言,用它来维系各自的内部成员,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语言。
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情,提高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是重要的和特殊的社会现象。
(3)文化属性:民族语言是通过各民族特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口头语言和用文字符号表现出来的书面语言共同构成语言文化。
民族语言传播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传统、文学、艺术、审美、性格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科学技术,这些无不与文化发生着联系。
各民族的成员对民族的语言文字掌握的水平越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就越高,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坚实的基础。
同时,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就对民族关系的巩固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4)历史属性: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使用的语汇、表达方式都有差异。
因为各种民族语言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就像给人的肌体注入新的血液一样滋生出表现不同时代的特有的新生语言细胞,这就给词汇量的增加带来可能性,这里包括民族自身在物质生产中出现的新词汇,也包括从其他民族接触中吸收进来的一些词汇。
另外,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上也逐渐发生变化,每一个古老民族,它本身的语言有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之分。
在以上这些内容上明显带上了每个历史时代的特点,无一不是表现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推移。
21民族语言的特点。
(1)敏感性:一种民族语言被一定民族所掌握使用,就成为这个民族的特征之一。
任何一个民族总要发动全民族维护自己民族语言应有的地位,抵制外族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同化。
把是否尊重一种民族的语言作为是否尊重这个民族的重要标准,所以在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中,语言问题的地位较为突出。
当一个民族的语言受到冲击、排斥、歧视或取代时,总是要作顽强的努力和斗争、仇视民族语言的同化和取缔。
只要是在民族的语言没有获得平等地位和权力时,不惜一切代价,作顽强的努力,把斗争坚持到最后,斯琴高娃:民族语言现象与民族关系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甚至发展到语言民族主义的地步。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种民族语言虽然受外族文化较深的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是顽强地保留着本民族语言原有的很多特点,特别是在一些词汇的保留、发音方式、句型结构、语序沿用等。
回族很早以前就已转用汉语,但至今仍保留着“阿訇”、“礼拜”、“把斋”、“开斋”等词汇,甚至它潜移默化地成为汉语中的借词。
(2)稳定性: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文化积淀,它被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沿用,这种规律是由于民族语言的稳定性所决定的。
只有民族保持着语言的稳定,可能使他的语言成为民族的特征,才能使一个民族的特点稳定发展,也只有民族语言的稳定,才能积累一个民族的丰富的经验和文化。
如果失去了语言的稳定,就会失去民族的基本特征,就会失去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语言的稳定性并不排斥它本身的发展和向别的民族语言吸收优秀的成分和科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才能巩固和发挥民族语言的特长和作用。
(3)传承性:民族语言是先民给我们创造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民族对语言的理解不亚于一个人生存过程中对空气、太阳和水分的需要程度。
为了使语言得到延续,必须保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
同时,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使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传承给本民族的后代人,而且被更多的民族吸收和使用。
如我国的汉语文不仅在汉族中广泛使用,也被我国的回、满、畲等民族转用,甚至被世界上很多民族学习和研究,形成学习汉语的热潮。
总之,一个民族的经济实力越强,文化越发达,越注重民族间的交往,其语言传播就越广泛。
(4)可交溶性:社会历史的变革,造成了一些民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自身生存条件的变化,形成迁徙和混居,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隔阂的逐渐消除,以往的民族壁垒被打破,民族间往来增多,带来了相互的影响,必然会带来语言上的相互吸收,借词现象开始增多,形成语言现象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民族语言的交溶现象,它是民族交往程度不断加深带来的必然结果,它完全符合民族发展规律和民族语言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语言现象。
(5)发展性:民族语言的发展性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自身发展的水平。
社会的进步,即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活动内容增多,活动领域拓宽,加上生产技术手段的提高,不断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新的发明,通过普及和提高文化教育事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又促进了民族总体素质的提高,这一切将对一个民族的语言发展创造各种可能,加上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建设和扩大,广播、电视网的扩建,报刊、书籍的发行和图书馆的利用程度,都给语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人类总是不断地向文明推进,所以,民族语言的发展繁荣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实现语言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文字得到繁荣发展的时期。
到将来,各民族充分繁荣发展对语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
但是目前阶段,各民族语言的发展是相互的溶合,它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也不是跳跃式的过程。
二11民族语言的发展取决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程度。
民族语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民族的发展水平。
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起着决定作用。
一般情况下,语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同时,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决定于民族关系的状态,当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频繁往来,密切协作,必然使语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关系的和谐,给民族语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历史和民族实体的发展规律看,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列宁在1913年就揭示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的国际统一形成。
”②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 总第五十七期在社会主义时期,实现了民族间的平等、团结的新型关系,它将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各种联系,民族壁垒进一步打破。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内聚力空前加强,列宁预测的这两种趋向的本质发展为“一个是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增多的趋向……,另一个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进步和提高过程中日渐意识到本民族的价值的存在,这种意识越来越明显,我们称之为民族意识增长趋向。
”③这两种倾向决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时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民族日益频繁的交往又将决定语言发展的趋同性,对族际间的共同语的需求日趋明显。
各民族在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完善机构,搞好教育教学和书刊的发行之外,将出现更多的借用词汇,用来充实自己,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甚至互相学习语言用以交流,这种作法反过来又增进了民族间的感情,巩固了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使语言增加了溶合的因素,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发展。
21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
从事农业的民族禁锢在世世代代生活的小圈子里,很少走向外界,年复一年,所以语言发展也较缓慢。
但是当它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语言也开始变化。
例如满族,进关前有着自己坚实的语言,清朝也极力推行“国语制”,甚至要求汉官学满语并给予奖励,经济生活上想极力保留“骑射”的传统,但是由于在汉族的包围下逐渐放弃骑射,结果最后转用了汉语。
又如回族由于沿袭传统的商业经济,为适应环境,放弃了阿拉伯语,转用了汉语。
但是居住在海南的回族较少与外界接触,弃商从农,又受到周边黎族文化的影响,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带有一定黎族文化特点的回辉语。
从事牧业的蒙古族驰骋在大草原上,虽然地域辽阔,但很少与外界联系,所以语言有坚实环境。
但一离开故土,尤其是弃牧从农,就在语言上出现变化。
31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速了民族语言的交溶。
计划经济体制下,各民族习惯和局限在传统的单一经济下,工业不发达,商业更落后,加上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与外界接触机会少。
所以民族语言表现为独立性、纯洁性和局限性。
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经济,促进了民族间相互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协作增多,这样自觉不自觉地互相学习语言,而且产生使用族际间共同的语言的要求。
41民族间文化交流使民族文字得到创制和发展。
在历史上,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大多只有语言,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
发展到奴隶制以后几个阶段的民族大多有了自己的文字。
但文字形成途径各有特点:(1)受民族关系和他族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文字。
当无文字的民族与文字发达的民族一旦接触,就会萌发对文字的需求。
蒙古族就是这样的民族之一。
成吉思汗曾聘请既精通回鹘文又懂蒙古语的塔塔统阿为掌印官,又令他用回鹘文写蒙古语。
经过刻苦钻研他终于创制出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拼音字母。
成吉思汗的部下、贵族及儿孙们“不久学会了”④,还很快用这种文字写下了不朽巨著《蒙古秘史》。
此后,虽然忽必烈曾请帝师八思巴创制新文字,但不久就失传,而塔塔统阿所创文字历时800多年沿用至今。
满族先民初无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