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合集下载

浅谈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浅谈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浅谈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摘要:地下水常构成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对地质环境和建筑物的低级稳定性均产生影响。

地下水可使地基软化,降低地基承受力;地下水常常是滑坡、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地下水工程建筑物基坑防治1、地下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由于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与各种岩土体相互作用,而岩土中的可溶性物质(很多是矿物)随水迁移、聚集,使地下水成为一种复杂的溶液,这种复杂的地下水溶液通常具有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和导电性等等的物理性质。

在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有:O2、N2、H2S、CO2等,地下水中气体分子能够很好地反映地球化学环境。

地下水中含有的离子有:地下水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离子有七种,即:Cl-、SO2-4、HCO3-、Na+、K+、Ca2+、Mg2+。

地下水中的化合物有:Fe2O3、Al2O3、H2SiO3等。

由于地下水具有如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因此在地下水中通常具有如下的化学性质:①.地下水的矿化度。

②.地下水的酸碱度。

③.地下水的硬度。

④.地下水的侵蚀性,具体地说,即为侵蚀性的CO2和游离的CO2。

另外,SO2-4与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结晶,体积膨胀,使混凝土结构破坏,,也称为结晶式侵蚀。

另外,镁盐和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形成Mg(OH)2和易溶于水的CaCl2,而使混凝土结构破坏。

2、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危害①.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影响极大,如地下水位上升,可引起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的降低,在有地震砂土液化的地区会引起液化的加剧,岩土体产生变形、滑移、崩塌失稳等不良的地质作用。

再有,在寒冷地区产生地下水的冻胀影响。

其实就建筑物本身而言,若是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内发生上升变化,水浸湿和软化岩土,因而使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建筑物则会产生过大的沉降,导致地基严重变形。

南京工业大学水文考试地质学复习资料

南京工业大学水文考试地质学复习资料

1、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彼此密切联系,经常不断互相转化。

这种彼此转化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与地下水的关系:水循环的一部分渗入地下,转换成地下水。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和径流。

3、岩石是空隙性: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颗粒组合而成的,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空隙: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受力破裂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水流长期溶蚀扩展而形成的空隙4、松散岩石孔隙率的大小有关的因素:①岩石的分选性②岩石的密实程度③岩石颗粒形状④岩石的胶结程度;通常情况下颗粒越小,岩石越疏松,分选性越好,磨圆度和胶结度越差,孔隙度就越大。

5、岩石中各种形式的水及其特点:①气态水:即水汽存在于未饱水的岩石空隙中。

②结合水:在岩石颗粒的静电吸附能力的作用下,水分子能牢固地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分子薄膜,这层水膜就是结合水。

③毛细水:赋存在地下水面以上毛细空隙中的水。

④重力水:重力影响大于吸引力,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的水。

⑤固态水:当岩石的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储存于岩石空隙中的水便冻结成冰,从而形成固态水。

6、持水性越强的岩石,给水性与透水性不一定越强。

7、容水性指岩石空隙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理论上等于孔隙度。

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颗粒越小持水度越大。

给水性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容水度减去持水度。

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主要与岩石的孔隙大小有关。

8、粘土的孔隙度比粗砂大,但粘土是不透水层粗砂是很好的透水层,为什么?因为粘土属细颗粒土,细颗粒土由于结合水占据了大部分空隙,粒间孔隙极小,地下水流动阻力极大,所以透水能力差。

9、为什么岩石颗粒越大,越均匀,透水性越强?因为岩石颗粒越大,越均匀,颗粒之间的空隙便越大,地下水流受阻力较小,水从中透过的能力就越强。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ppt课件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ppt课件
19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 氢离子浓度 地下水的酸性和碱性的程度,取决于水中氢离子的浓
度大小 大多数地下水的pH值在6.5-8.5之间,北方地区多为
pH=7-8的弱碱水
20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 硬度 总硬度:地下水中所有Ca2+、Mg2+离子的总含量 暂时硬度:将水加热至沸腾周,由于形成碳酸盐沉淀
第四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和化学成分
1
-
4.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2
-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特征是地下水与环境 (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为认识和了解地下水形成的地质历史 条件和过程提供依据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裂隙或溶洞中储存和运动时, 溶滤和溶解着岩石的可溶成份,使地下水变成了含有各 种矿物质的天然溶液,而且随着运动环境和运动过程的 变化,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不断地更迭着
(6) 镁离(Mg2+)
-
泥石
18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 总含盐量与总溶解固体(TDS) 总含盐量:存在于地下水中的离子、分子和微粒(不
包括气体)之总含量 总溶解固体(TDS):通常在105-110℃温度下将水样蒸
干后所得干涸残余物的总量
TDS ≈总含盐量-1/2HCO3TDS是反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要指标:TDS含量低的 淡S要O水成42-为以分主HC要O3成-为分主;要T成DS分含;量T高DS的含盐量水中和等卤的水盐常质以水C常l-为以主
36
-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作用
(2)水中阳离子的浓度 水中某种阳离子浓度越大,则其交替吸附能力就越强,
甚至可以发生吸附能力小的交替岩土颗粒表面吸附能力 大的阳离子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氧、氮、硫化氢、二氧化碳2、地下水中气体成分及其反映的地球化学环境(1)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越多,说明其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愈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2)氮气的单独存在,常可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3)硫化氢的出现说明地下水处于缺氧的还原环境;(4)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愈多,其溶解碳酸盐类的能力以及对结晶岩类进行风化作用的能力愈强。

1、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2、离子成分与矿化度的变化(1)矿化度发生变化,地下水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

低矿化度水中常以碳酸根离子、钙离子与镁离子为主;(2)高矿化水则以氯离子与钠离子为主;(3)中等矿化水中,阴离子常以硫酸根离子为主,主要阳离子可以是钠离子,也可以是钙离子。

1、微量成分Br、I、B、Sr、Ba等;2、胶体Fe(OH)3、Al(OH)3、SiO2及有机质胶体;3、微生物(如硫细菌、脱氧细菌等);4、物理性质(如温度、透明度、颜色、放射性等)。

1、地下水的总矿化度(g/L)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成为总矿化度;2、库尔洛夫式1、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即为溶滤作用;溶滤作用结晶作用2、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1)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解能力;(4)水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决定着某些盐类的溶解能力。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氧气的含量愈高,水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5)水的流动状况。

3、溶滤作用在时间上的阶段性(1)溶滤作用是一种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相联系的历史过程。

(2)首先易溶物质如氯化物由岩层转入水中,成为地下水中主要化学成分,并被水流带走而逐渐贫化;然后相对易溶物质如硫酸盐溶入水中,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成分;随着溶滤作用的长期持续,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几乎只是难溶的碳酸盐和硅酸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就以碳酸盐和硅酸盐为主。

第4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第4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第四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形成的原因? 研究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主要化学性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煤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阴离子:HCO3-、SO42-、Cl-
阳离子:Ca2+、Mg2+、K+、Na+
次要离子:CO32-、NO3-、NO2-、H+、NH4+、Fe2+、Fe3+、Mn2+
岩浆岩
含钠类矿物 含钾类矿物 含钙类矿物 含镁类矿物
K+ Na+
Ca2+
碎屑岩类
含钠类矿物(钠长石) 含钾类矿物(钾长石)
盐岩类
含钙类矿物 含镁类矿物
地表
生物残骸
Mg2+
其它
岩浆岩
含氯类矿物 含氯类矿物
SO42-
碎屑岩类
长石类分解成HCO3
硫化物
石膏 盐岩类 石灰岩 含氯类矿物 酸雨 人工污染 其它
ClHCO31-
地表
海水
采空区
主要离子构成的盐类溶解度有关:
碳酸盐类 < 硫酸盐类 < 氯化物 常见离子在水中的相对含量与地下水中的总固体溶解物 (TDS)——或矿化度有关: 矿化度(g/L) :低(<1) 阴 离 子: 阳 离 子: HCO3Ca2+ 中(1-10) SO42Ca2+,Mg2+ 高(10-30) ClNa+,K+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抽水季节可选在枯水期,抽水时间可灵活掌握,以 达到目的为原则。可能的话时间要尽量长一些。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一、补给量
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1.天然补给量
降水入渗量:Q降水=αPF 河流补给量:W河=(Q下-Q上)( 1-λ)L/L‘ 侧向径流补给:Q侧入=KIF 灌溉回渗量:Q渠=β渠Q渠灌
Q井=β井Q井灌 β=μΔH/h灌
2.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侧向径流补给量增量,由于开采时分水岭外移引起。 ②河流入渗补给增量,由于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水位差增 大引起。 ③越流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层水位下降,与相邻含水层水位 差加大引起。 各项补给增量的计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解 析法多用粗略估算的方法,数值解更合理一些。计算的关健 是正确地分析开采时的条件。
一般用于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计算,尤其是在研究程度较差的 地区。
(1)适用条件
含水层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如松散含水层分布区,较为均匀 的裂隙水分布区。岩溶水分布区一般不适用。
(2)计算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计算 全区允许开采量。
①抽水试验
可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施工或选择一眼完整井,并在与 地下水流向成45º的方向上布置3眼观测孔。观测孔 距主孔的距离为:第一个可取2~20m,一般多为10 ~15m;第三个观测孔可结合影响半径的经验值来 确定。
计算均衡要素

地下水

地下水

地下水定义: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经土壤渗入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影响环境的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地基土中的水能降低土的承载力;基坑涌水不利于工程施工;地下水常常是滑坡、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些地下水还腐蚀建筑材料。

第一节地下水概述1.地下水: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以及结晶水和结构水。

重力水(自由水):不受静电引力影响,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可传递静水压力,能产生浮托力、孔隙水压力,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动水压力,具有溶解能力。

2.含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饱水、透水并能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土层。

含水层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岩土层中有较大(指能透水)的空隙;含水层要为隔水层所限,以便地下水汇集不至流失;含水层要有充分的补给来源。

3.隔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不透水或透水相对微弱的岩土层。

它可以是含水甚至饱水(如粘土),也可以是不含水的(如致密的岩石)。

4.滞水层:弱透水层。

5.岩土的水理性质:指岩土与水接触时,控制水分储存和运移的性质。

(1)容水度:岩土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2)持水度: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后,保持在土中水的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这部分滞留土中的水为结合水和毛细水。

(3)给水度:在重力作用下排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4)透水性:岩土允许重力水渗透的能力。

用渗透系数表示。

(5)达西定律:地下水线性渗透的基本规律。

Q=kiA; v=ki第二节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按含水介质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面以下、稳定地下水面以上为包气带。

稳定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1.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颜色。纯水是无色 的,而地下水的颜色取决于水 中的化学成分及悬浮物。
1.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4)嗅味。纯水无嗅、无味 ,但当水中含有某些气体或有机质 时就会有某种气味。例如,水中含 H2S时有臭鸡蛋味,含腐殖质时有 霉味,等等。
(5)口味。地下水的味道主 要取决于水中的化学成分。
(6)比重。地下水的比重取 决于所含各种成分的含量。纯水比 重为1,但当水中溶解的各种成分 较多时可达1.2~1.3。
(1)主要离子成分。地下水中的阳离子 主 要 有 H+ 、 Na+ 、 K+ 、 NH4+ 、 Ca2+ 、 Mg2+ 、 Fe3+ 和 Fe2+ 等 , 阴 离 子 主 要 有 OH- 、 Cl- 、 SO42-、NO2-、NO3-、HCO3-、CO32-、SiO32和PO43-等。一般情况下,在地下水化学成分 中占主要地位的是Na+、 K+ 、 Ca2+ 、 Mg2+ 、 Cl- 、 SO42-和HCO3-离子。它们是人们评价地 下水化学成分的主要项目。
1.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2)主要分子成分。地下水中的主要 分 子 成 分 有 Fe ( OH ) 3 、 Al ( OH ) 3 和 H2SiO3等。
(3)主要气体成分。地下水中常见的 气体有N2、O2、CO2、H2S。一般情况下, 地下水的气体含量每升只有几毫克到几十毫 克。
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
1.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温 度、颜色、透明度、嗅味、口 味、比重、导电性及放射性等。
(3)透明度。纯水是透明 的,但当水中含有矿物质、机械 混合物、有机质及胶体物质时, 水的透明度就会改变,所含各种 成分越多,透明度越差。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 4、氧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1)O2决定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状态,溶解氧含量
愈多,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氧化环境)愈 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从而影响水中元素的迁移。
如在含氧多的地下水中,Fe形成高价化合物而从水中 沉淀;反之,地下水中含O2少,形成低价态化合物而 易于在水中迁移。
(2)对金属材料具有侵蚀作用。如自来水管的锈蚀。 (3)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自然地理与地质发展历史给予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以深刻影响。
§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水温、颜色、透明度、味道、气味、比 重、放射性、导电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 存在的环境条件。
一、地下水的温度
水温变化范围可达100℃以上。在寒带和多年积雪地带,浅层的地下水 温可低达-5℃以下;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区浅层地下水的年平均温 度一般接近于当地年平均气温;在火山活动地区及地壳深处,地下水的温度很 高 , 可 超 过 100℃ 。 如 我 国 广 东 丰 良 地 区 在 地 下 800m 深 处 , 打 出 了 103.5℃的热水。
①变温带特征:
❖ 处于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 ❖ 由于太阳辐射能的周期变化,本带呈现地温的
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 地温昼夜变化影响地表以下1-2m深。年变化
影响深度一般为15-30m。
②常温、增温带的特征:
❖ 处于变温带以下一个厚度极小的地带。地温的年变化幅度<0.1℃的 地带。
❖ 地温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1一2℃,可将当地的多年平均气温 作为常温带地温。
地下水的温度主要受当地气温、地温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地温 。
要研究地下水的温度,首先要研究地温的变化规律。
地壳表层有两个热能来源:

六.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六.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一、地下水主要的气体成分
氧(O2)、氮(N2)、二氧化碳(CO2)
硫化氢(H2S)、甲烷(CH4),
常见气体成分与地下水所处环境和地下水来源有关
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地下水中含量多的有七种离子
阴离子: HCO3- , SO42- , Cl-
阳离子: Ca2+,
Mg2+,
K+, Na+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

常温带以下的地下水温度同地温一样随深度而增 加,可用下面公式来计算:
2.地下水的透明度
测定方法: 量筒(高100cm,直径3cm)+黑十字线(粗3mm)



透明度分级: 透明的—无悬浮物,>60cm水深见图像 半透明的—少量悬浮物,30~60cm水深见图像 微透明的—有较多悬浮物,<30cm水深见图像 不透明的—大量悬浮物,似乳状,水深很小也看 不清图像
硬度表示方法 德国度(H0):一升水含10mgCaO或7.2mgMgO; 毫克当量数(meq/L):每升水中含有Ca2+、Mg2+毫克当量的 总数; 摩尔数(mol/L):每升水中含有Ca2+、Mg2+摩尔的总数。
第三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地下水中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各种成分的形成 与地下水的起源及其以后的活动过程有关。 一、地下水原始化学成分的特点 地下水有着 多种不同的起源,不同起源的地下水,其原始 成分各有特点。
如氧、钙、钾、钠、镁等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甚广, 它们在地下水中也最常见,并且含量也较多。 而有些元素如硅、铁等在地壳中分布虽广,但由于 其溶解度低在地下水中含量并不多。 相反,另一些元素如氯等.在地壳中含量虽然较少, 但因其化合物的溶解度大,在地下水中却大量存在。 在地下水中这些元素一般以离子、化合物、分子及 游离气体状态存在,但以离子状态为主。

地下水的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

地下水的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

承压水含水层
潜水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的比较
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 从理论上来看:
• 弹性给水度是可以恢复的 • 实际上弹性是有限恢复的 • 越过含水层弹性范围(限定),将产生一次性的变形—即永 久性不可恢复的变形 • 最终导致含水层的弹性给水与释水能力降低
承压水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的比较
包括温度、颜 色、透明度、气 味、味道、比重 、导电性和放射 性等。
1.地下水的温度
➢ 地壳表层热能来源 : 1. 太阳的辐射 2. 地球内部的热流 ➢ 地壳表层分带(根据受热的情况 ): 1. 变温带:受太阳的辐射影响,地温有季节、昼夜变化,下限深度1-2m
。地下水温度随季节变化。 2. 常温带:不受太阳的辐射影响,地温变化很小,下限深度15-30m。地
地下水的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
宝丰能源集团丁家梁煤矿技术管理科 授课人:王强 专 业:地质工程
一 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分广义地下水: 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带岩层空隙中的水—重力水 地下水分类:主要依据—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
埋藏条件(赋存部位) 含水介质三类,埋藏三分,组合共分为9类
含水层厚度-
潜水埋深-

潜水面
潜水埋深 h1
流向 含水层厚度 h
潜水位 潜水含水层 H
隔水层
基准面
1.3主要特征
A)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比它水位高的地表水的渗入补给; B)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C)潜水的埋深因地而异,与水位、水量变化有关; D)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底流动,称潜水流。
潜水面的形状
岩石颗粒由细变粗 含水层厚度增大

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分析误差计算: 阴离子毫克当量总数
阳离子毫克当量总数
分 析 误 差 ( e) = K K a a
全分析:e < 2%,简分析: e < 5%。
3)毫克当量%表示法 某 一 阴 ( 阳 ) 离 子 的 毫 克 当 量 百 分 数 阴 ( 阳 该 ) 离 离 子 子 的 的 毫 毫 克 克 当 当 量 量 数 总 数 1 0 0 %
77.3 5.9 100.0 4.6 0.9 94.5
CO2=11mg/L 总矿化度= 120mg/L 水温=11℃ 流量=2.6L/s
总计 142.4
2.38
100.0
9.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
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表示方法 2. 库尔洛夫表示式法 H 2SiO 0 3 .07H 2S0.021C O 0 2 .031M 3.2N C a l8 7 4 1 .8 .6 S C O a 1 4 2 4 7 .3 .8t52
9.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
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表示方法 4. 皮伯三线图解法 由两个三角形和一个菱形组成。 若水样较少,则可用圆圈表示矿化
度的大小。 优点:能将大量的水质分析资料表
示在图上,依据点的分布情况,解释
皮伯三线图
9.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
三、地下水化学成分分类 舒卡列夫分类
(2)水 水溶解能力 水中已溶组分的多少——随着盐分在水中的含量增高,溶解能力
降低; 水中某些气体组分——O2增加硫化物的氧化;CO2增加碳酸盐和硅
酸盐类的溶解度 水的流动状况 通常刚渗入到地下的水TDS低,随着水在含水岩层的运移不断有
新的盐分溶解到水中,水中TDS升高,水溶解能力降低,最终水的溶 解能力降为0,溶滤作用是否停止?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 溶解气体意义: • 气体成分能够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 – O2、N2:主要来源于大气;指示地下水是大气起源, 若只有N2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且处于还原环境 – CH4、H2S:来源于封闭还原环境下微生物参与的生 • 会物增化加学地作下用水;溶指解示某还些原矿环物境组分的能力 - CO2主要来自与土壤中有机质残骸的发酵作用与植 物的呼吸作用,可增加水对碳酸盐岩等的溶解能力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
目录
1 概述
目录 CONTEN
TS
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3 地下水的化学成性质
1.概述
• 地下水含有各种组分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特征。 • 水是良好的溶剂,在空隙中运移时,可溶解岩石中的成分。
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 同时发生着水量和化学成分的交换。
•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阴离子常以
SO42-为主,阳离子则以Na+或
谢பைடு நூலகம்观看 !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离子成分
阴离子:Cl-、SO2-4、HCO-3 阳离子:Na+、K+、Ca2+、Mg2+
来源于相应矿物、岩石的溶解风化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
• H+、Fe2+、F3+、Mn2+、NH4+、OH-、NO2、NO3、 CO32-、SiO3-及PO43-等。
• 微量组分,有Br、I、F、B、Sr等。 • 胶体Fe(OH)3、Al(OH)3、H2SiO3等。 • 有机质:经常以胶体的方式存在于地下水中。有机质
• 意义:水质评价,水化学找矿;地震预报等

第4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4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由水力学:
Q V
V
Q

即(对地下水也适用) 达西定律也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流速):
V KI 式中:V––––渗透流速,m/d,cm/s;
K––––渗透系数,m/d,cm/s; I––––水力梯度,无量纲(比值)。 具体到实际问题:
关于有效孔隙度ne: 1)ne<n; 2)一般重力释水时,空隙中有结合水、毛 细水,所以 <ne; 3)对于粘性土,空隙细小、结合水所占的 比例大,所以ne很小,尽管n很大; 4)对于空隙大的岩层(如大的溶隙、裂 隙),ne≈≈n。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正交;在各向 异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斜交
流网的画法: 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稳定流) 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 正交网格。 水文地质边界: a. 定水头边界H(t)= c;(一类边界) b. 隔水边界,零通量边界;(二类边界) c. 地下水面边界。
2)流线由源指向汇:根据补给区、排泄区判 断流线的趋向(由补给区指向排泄区)。
2、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1)两层介质,渗透系数K2>K1,K2=3K1; K2中流线密度为K1的3倍,因此,K2径流强, 流量大,更多的流量通过渗透性好的介质。
2)两块介质: a. K1中等水位(头)线密,间隔数为K2的3 倍;K1中水力梯度大,K2中水力梯度小; b. 在渗透较差的K1中,消耗的机械能大,是 K2的3倍。
叙述粘性土渗透流速(V)与水力梯度(I)主要存在的三种关系? 叙述流网的画法,以及利用流网图可解决的问题? 在等厚的承压含水层中,实际过水断面面积为400平方米的流量为10000立 方米/天,含水层的孔隙度为0.25,试求含水层的实际水流速度和渗透速 度。 一底板水平的含水层,观测孔A、B、C 彼此相距1000米,A位于B的正南 方,C则在AB线的东面。A、B、C的地面高程分别是95、ll0和135米,A中 水位埋深为5米,B中和C中的水位埋深分别是30米和35米,试确定通过三 角形ABC的地下水流的方向,并计算其水力梯度。 有三个地层,每个25米厚,互相叠置,如果在这个层组中设置一个不变流 速的垂向水流场,使其顶部h=120米,底部h=100米,试计算内部两个边 界处的h值(设顶部地层的渗透系数为0.0001米/天,中部地层为0.0005米 /天,底部地层为0.001米/天)。 考虑一个饱和、均质、各向同性、长方形、垂向剖面ABCDA。其上部边界 为AB,底部边界为DC,左侧边界为AD,右侧边界为BC,使DC的距离为 AD的两倍。BC和DC是不透水的。AB是一个不变水头边界,h=100米。 AD被分为两个相等的长度,其上半部分为不透水,下半部分是不变水头边 界,h=40米。试示意绘出流网图。 已知一等厚、均质、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其渗透系数为15米/天,孔 隙度为0.2,沿着水流方向的两观测孔A、B间距L=1200米,其水位标高分 别为Ha=5.4米,Hb=3米。试求地下水的渗透速度和实际速度。 已知一等厚、均质、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其渗透系数为20米/天,A、 B两断面间距为5000米,两断面处的承压水头分别为130.2米和125.2米。 试计算两断面间的水力梯度和单宽流量。

程地质课本习题解答(第4、5章)

程地质课本习题解答(第4、5章)

工程地质课本习题解答(第4、5xx)第4xx1.岩石风化有哪些类型?答:岩石的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2.残积土有何特征?答:残积土从上到下沿地表向深处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残积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一般不具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具有较大孔隙,厚度在山坡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残积土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和岩石风化程度不一,厚度变化很大,在同一个建设场地内,分布很不均匀。

3.简述坡积土、洪积土和冲积土的形成及特征?答:坡积土是岩石风化产物在地表水的作用下被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坡积土是搬运距离不远的风化产物,其物质来源于坡上,一般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坡积土随斜坡自上而下逐渐变缓,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作用。

在坡积土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应注意下卧基岩表面的坡度及其形态,坡积土组成物质粗细混杂,土质不均匀,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加上坡积土的厚度多是不均匀的,因此在这种坡积土上修建建筑物时应注意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洪积土是山洪急流、暴雨或骤然大量的融雪水形成搬运力很大的急流,它能冲刷岩石,形成冲沟,并能把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麓平原堆积而形成洪积土。

当山洪挟带的大量石块泥砂流出沟谷口后,因为地势开阔,水流分散,搬运力骤减,所搬运的块石、碎石及粗砂就首先在沟谷口大量堆积起来;而较细的物质继续被流水搬运至离沟谷口较远的地方,离谷口的距离越远,沉积的物质越细。

经过多次洪水后,在山谷口就堆积起锥型的洪积物,称为洪积扇。

洪积土具有的特征是物质大小混杂,分选性差,颗粒多带有棱角。

洪积扇顶部以粗大块石为多;中部地带颗粒变细,多为砂砾粘土交错;扇的边缘则以粉砂和粘性土为主。

洪积物质随近山到远山呈现由粗到细的分选作用,但碎屑物质的磨圆度由于搬运距离短而不仍佳。

山洪大小交替的分选作用,常呈不规则的交错层状构造,交错层状构造往往形成夹层、尖灭及透镜体等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续作用,较易溶SO42-盐类被溶入中→随水带走,贫SO42-盐类
持续,(岩土中)只剩较难溶的碳酸盐类。 因此,分析溶滤作用及其地下水的成分特征:
① 要从地质历史发展的眼光(角度)来理解—它是地质历史长期作 用的结果
② 地下水是不断运动的—溶解的组分会被带去(岩土组分变化)前 期溶滤作用—溶滤什么组分,水中获得相应组分 后期溶滤作用—长期强烈溶滤作用的结果是难溶成分的低矿化水 要用地质历史的观点去考察,去分析与研究问题!!
二、浓缩作用: 地下水因蒸发失去水分,造成盐类积累浓缩的作用
理想的蒸发浓缩模式:
18℃时 pH=6.52+lg[HCO3-]- lg[CO2] 25℃时 pH=6.37+lg[HCO3-]- lg[CO2] 式中:6.52、6.37分别是18℃、25℃时碳酸一级电离常 数的负对数。
二、氧化、还原电位Eh
——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电位差,单位V。
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即电价升高)为氧化(还原剂),得到电 子(即电价降低)为还原(氧化剂)。
第二节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不是纯的H2O,而是成分复杂天然溶液。 水是良好的溶剂,在空隙中运移时,可溶解岩石中的成分。 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同时发生着 水量和化学成分的交换。 化学成分:气体成分、离子成分、胶体物质、有机质等。
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
理论上:揭示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自然地理、地质背景 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地区地下水的 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可以回溯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历 史,阐明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
• 饱和度、温度(图4-9)、PH值、侵蚀性
– 水的交替能力是决定溶滤作用的关键因素 – 溶滤作用的时间性
一、溶滤作用——结果
通常刚渗入到地下的水,矿化度很低,随着水在地下含水岩 层 的运移,不断有新的盐份溶解到水中,水中TDS↑,水的 溶解能力下降,最终水的溶解能力→0。
地下水是如何保持它的溶解能力的?
地下水水流过程的阴离子变化 Cl++ ++
+++ + ++
SO42++
+ ++
+++
HCO3+
+ ++ +++
• 三、地下水中的同位素(表4-8)
– 主要同位素有:氢(1H、2H、 3H)、氧(16O、 18O)、碳(12C、13C、 14C)、硫(32S、 34S、)富集程度:
18 16 8 样 O [ ] 18 16 ( O/ O) SMOW
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
实际应用:水质评价 A、确定饮用水、工农业用水 B、提取化工原料 C、确定含水层之间及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D、查明地下水的侵蚀能力
E、查明地下水水质污染源 F、揭示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规律,实现水质找矿 G、医疗用水、地方病 研究方法:
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作用必须与地下水的流动条件结 合
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
F、揭示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规律,实现水质找矿
岩溶 迁移 沉积 地下水
富有化学成分
分散 富集
卤岩、金属矿产、油田
一、地下水主要的气体成分
1、氧(O2):具有氧化作用
主要来源——大气、地表水和植物光合作用。 含量——通常在0-14mg/l之间。 氧化作用——若>3.5mg/l,即处于氧化环境
2
Kap
将析出BaSO4,直至平衡。
• 如 [ Ba
2
][SO4 ] Kap
2
溶液与足够量固体BaSO4接触,则BaSO4溶解进入水中, 直至平衡。 • Note:若溶液未和足够量固体BaSO4接触,可以任何浓度存在。
一、溶滤作用
• 溶滤作用的影响因素
– 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越易溶 滤。表4-13 – 岩石的空隙越大,越易发生溶滤作用 – 水的溶解能力越强,越易发生溶滤作用
第三节 地下水主要化学性质
一、酸碱性
按pH分类(表4-9) 野外测试:pH试纸、酸度仪
pH值:溶液中H+浓度负对数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pH值决定了水中HCO3-、CO32-、CO2的含量。 (图4-3)
(表4-7)
对于含有机质不多且矿化度不大的水来说,pH<8.4时, pH值与游离CO2和HCO3-含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 BaSO4饱和溶液中: BaSO4(s)=Ba2++SO42温度一定时,K为常数
[ Ba ][SO4 ] K [ BaSO 4]
溶度积
2
2
[ Ba ][SO4 ] Kap
• 如 [ Ba2 ][SO 2 ]
4
2
2
[Ba • BaSO4溶液与固体BaSO4接触达平衡时,
2
] [SO4 ]
– 酸性侵蚀
Fe 2H Fe H 2

2
第四节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溶滤作用—水岩相互作用时发生
浓缩作用—蒸发排泄时发生


脱碳酸作用—在温度与压力发生变化时产生
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下发生:SO42-→ H2S↑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岩土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水
一、地下水主要的气体成分
4、硫化氢(H2S)、甲烷(CH4):
地下水中出现H2S和CH4,意义恰好和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
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来源
(1)生物化学作用 SO42-+2C+2H2O→2HCO3-+H2S (2)地壳深部的变质作用及火山作用
CH4 ,地下水是封闭构造的油田水; H2S,缺氧的还原环境
地表
生物残骸
Mg2+
其它
岩浆岩
含氯类矿物 含氯类矿物
SO42-
碎屑岩类
长石类分解成HCO3
硫化物
石膏 盐岩类 石灰岩 含氯类矿物 酸雨 人工污染 其它
ClHCO31-
地表
海水
采空区
主要离子构成的盐类溶解度有关:
碳酸盐类 < 硫酸盐类 < 氯化物 常见离子在水中的相对含量与地下水中的总固体溶解物 (TDS)——或矿化度有关: 矿化度(g/L) :低(<1) 阴 离 子: 阳 离 子: HCO3Ca2+ 中(1-10) SO42Ca2+,Mg2+ 高(10-30) ClNa+,K+
中阳离子发生交换
• •
混合作用— 2种不同类型地下水混合时发生 人类活动的作用——影响越来越大
一、溶滤作用
• 溶滤作用:水和岩石相互作用时,岩石中的 一部分物质溶于水中的作用。
水分子结构示意图
水溶解盐类过程示意图 左侧表示水的极化分子吸引结晶格架中的离子,右侧 表示结晶格架破坏。离子溶入水中
一、溶滤作用
第一节
一、地下水的温度
H h TH TB G
二、地下水的颜色 三、地下水的透明度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表4-1)
H (TH TB )G h
(表4-2)——比色管
(表4-3)——量筒(高100cm,直径3cm)+黑十字
线(粗3mm)
四、地下水的气味(表4-4) 五、地下水的味道(表4-5 ) 六、地下水的比重(表4-6 ) 七、导电性 八、水的放射性 物理性质的应用:大致判断化学性质。
——地下水的流动(交替)性 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和交替强度( V 与 Q ) 地下水如果流动速度快,水交替(更新)迅速,CO2, O2不断被补充,低TDS水不断更新溶解能力已降低的水。 长期作用下去,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如何?
一、溶滤作用——结果
长期、强烈溶滤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以低矿化度的难溶离子为主, HCO3—Ca水 或 HCO3—Ca Mg 这是由溶滤作用的阶段性决定!在由多种盐类组成的岩石中: 早期,Cl盐最易溶于水中→随水带走,岩土贫Cl盐
2-、Ca2+、Na+为主
II. M中等,SO4
(图4-6)
III.M高,Cl-、Na+为主
四、地下水的硬度
•由于水中含有Ca2+、Mg2+而具有的性质,水中Fe3+、Al3+ 也具有硬度。 •总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是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的总和。 •暂时硬度:水加热沸腾后,析出的钙、镁离子的含量。 • Ca2++2HCO3-→ CaCO3↓+H2O+CO2↑ •永久硬度:水沸腾后,仍保留在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 主要是Ca2+、Mg2+的硫酸盐和氯化物。 •碳酸盐硬度:与HCO3-平衡的钙、镁含量。 •负硬度:水中HCO3-含量大于总硬度,多余的这部分HCO3含量称为负硬度。 负硬度=r( HCO3-)-r(Ca2++Mg2+)
•地下水按硬度分类,见表4-12
五、地下水的侵蚀性
– 侵蚀性CO2对混凝土的侵蚀
– 硫酸盐侵蚀
(图4-7)
CaCO3 H 2O CO2 Ca
2
2HCO
3
4CaO Al2 O3 12H 2 O 3CaSO4 nH2 O 3CaO Al2 O3 3CaSO4 nH2 O Ca(OH ) 2
能斯特公式——25℃时,Eh与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Eh Eh0
0.059 [氧化态] lg n [还原态]
式中:Eh——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V Eh0——标准电位; n——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数 [氧化态]、[还原态]分别表示反应中氧化态物质和 还原态物质的摩尔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