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素养形成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2.构建时间轴,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
3.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其特点和意义。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学法指导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联系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等资料,理清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尤其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的】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2、能了解«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提高意义;3、能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辛亥革命迸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效果探求】一、武昌起义1、背景资料1: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对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敲诈19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支出的16倍。
«辛丑条约»签署前夕慈禧:〝量中国之物力,给与国之欢心〞。
阅读课本62、63页注释文字,结合资料1,归结武昌起义前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事预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机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中央性的局限,缺乏以指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
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
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
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一、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之背景1、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失败后,;2、清朝推行新政:清政府内外交困,;3、革命党人准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
(1)建立革命组织①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它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兴起。
②革命政党:____年,______在东京成立。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机关刊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治纲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2)宣传革命理论同盟会成立后,同改良派围绕着、要不要等问题展开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
(3)领导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以最为著名。
4、预备立宪骗局:使清王朝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是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惊天动地谱华章——辛亥革命之过程1、爆发:武昌首义(1)_____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_______、_______率先发难,革命爆发。
(2)起义胜利后,成立____________,推举____________为都督,定国号为________政体为_______。
2、发展:全国十几个省相继________,响应武昌起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____________。
3、高潮:两大革命成果(1)_______(时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_____________成立。
(2)3月,颁布《_____________》,规定: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意义: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意义。
第13课 辛亥革命【人教版】(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编制:山西省交城中学孟成审核:赵婕学时:2学时编号:1.13 【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使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统治使民国名存实亡,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评价。
【学习难点】:三民主义的剖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一、基础巩固(自主完成,检查知识)(一)武昌起义1、原因:(1)必要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与控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有识之士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愿望;《亲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政治工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为拯救民族危机,推翻清政府势在必行。
(2)可能性:第一,经济基础:甲午战争与晚清“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新式学堂及留学教育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第三,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第四,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与文学社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第五,军事磨炼: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与1911年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锻炼了革命党人。
第六,政治基础:1906年清政府开始推行“预备立宪”,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使立宪派转向革命派,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
第七,革命动力: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的重要武装力量,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
(3)偶然性:1911年5月,四川爆发保路风潮与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的空虚,革命党人乘机起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精品学案(含答案)
基础知识梳理一、武昌起义1.背景(1)《________》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清政府相继进行“新政”和“________”,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酝酿(1)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①主要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________、自由平等学说。
②中心:________和日本的________。
③代表人物:________、邹容和陈天华等。
(2)组织:创建领导机构(从兴中会到同盟会)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纲领是。
②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________。
A.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恢复中华,________,________”。
B.机关刊物:《_____》,将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C.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军事①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__________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__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3.导火线:1911年5月,四川爆发__________起义,致湖北防务空虚。
4.爆发:________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12日,占领________。
随后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这是中华民国第一个地方政府。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______年元旦,定都________,以________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以为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春,临时参议院通过,孙中山颁布)(1)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问题导引1.简要归纳辛亥革命爆发原因。
(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和军事、导火索等方面概括)2.归纳《临时约法》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________和被选举权;④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文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部革命过程。
狭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1911年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课文知识学习一、武昌起义【学习目标一】: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角度分析其背景。
【学法指导一】1.了解武昌起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2.识记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其含义。
【自主学习一】1.2.《同盟会总章》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纲领,《民报•发刊词》把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自主检测一】1. 某历史学家认为:“从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议会民主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
”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的最主要目的是( )A.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B.抵制革命以维护统治C.与民族资产阶级实现和解D.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2.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提出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 D.提出了民主主义【讲解提高一】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学习目标二】1.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识记武昌起义时间,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首都及国旗。
理解辛亥革命中各方的妥协。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学法指导二】在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其意义。
【自主学习二】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_______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独立→_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________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南北议和→1912年2月______帝退位,清王朝结束→3月,________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篡夺→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________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约法内容:①主权在民:主权属于_______,各民族一律______;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________②三权分立制: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责任内阁制:约法______规定此制,用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突破1.背景:202.(1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宣传家有(2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紧接时间:1905年8内容:通过《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3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起义士兵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此即“辛二、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2.(1)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2)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1.(1(2)过程:①1912年2③1912年3(32.(1)辛亥革命的性质:(2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典例导析【例1】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A.B.C.D.解析: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增多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人数增多,故B参考答案:B【例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B.C.D.解析:题中四个选项中,C参考答案:C【例3】洪仁玕、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是(①主张推翻清政府②主张君主立宪③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①②B.C.①③D.解析:该题考查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8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文档
第13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2、能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3、能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问题探究】一、武昌起义1、背景材料1: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辛丑条约》签订前夕慈禧:“量中国之物力,给与国之欢心”。
阅读课本62、63页正文文字,结合材料1,归纳武昌起义前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事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时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辛亥革命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设计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设计 (word 版含答案)1 / 1导学提纲 第13课 辛亥革命(2课时)【学习目标】1. 武昌起义:背景、过程2.中华民国成立: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辛亥革命的失败、意义【教学重难点】1.重点:武昌起义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导学流程】 一、 【导】 二、 【学】1.【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13课P62—65,完成基础知识的自学。
2.【自学要求】(1)研读“武昌起义”(P62—P63)子目,动笔勾划出:①第一段: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经济 ②第二段:辛亥革命的背景——思想 ③第三、四段:辛亥革命的背景——组织 ④第五、六段: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形势 ⑤第七段:武昌起义的过程(2)研读“中华民国成立”(P64)子目,动笔勾划出:①第一段:中华民国成立②第二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意义(3)研读“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P64—P65)子目,动笔勾划出:①第一段:辛亥革命的失败 ②第二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探究未知】划出或写出你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及不理解的地方三、【测】【武昌起义】1.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4)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历史纵横】 (教材第63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历史纵横】 (教材第64页)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面对革命浪潮,列强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袁世凯。
【名师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深受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但同时又为个人专门设法具有人治色彩。
【图解历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条件【误区警示】(1)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仅仅是结束了绵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
主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史料探究]1.内容及意义史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③。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①体现了主权在民。
②体现了平等的原则。
③三权分立。
思考(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意义?提示①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
②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史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①限制临时大总统。
思考(2)依据史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构建的特点。
有何意义?提示①特点: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意义: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
2.局限性史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①,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②。
——N.佩弗《远东》注:①指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②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思考这种政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史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提示(1)原因:盲目照搬美国政体。
(2)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5)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名家论史] 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观点:“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导读: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但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主题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史料探究]1.进步性史料一注:注意图片中辛亥革命斧头砍向帝制这一信息。
思考(1)图片反映了辛亥革命怎样的历史意义?提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史料二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的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①、神位被黜、洋货畅销②、西学昌盛③……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注:①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西方文化的传播。
思考(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提示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史料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①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注:①说明辛亥革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思考史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理由是什么?提示(1)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
(2)理由: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史论形成] 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3)从社会史观看: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4)从文明史观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从全球史观看: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尤其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名家论史] 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史料: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导读: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课堂小结1.(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
据下图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解析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故答案为B 项。
答案 B2.(2015·福建学业水平)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A.兴中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解析十八星旗为武昌起义的标志旗帜,根据这一信息可以得出武昌起义。
答案 D3.(2016·河南学业水平)下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答案 D4.(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废除了君主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但封建制度没有终结,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 A5.(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
这说明辛亥革命()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说明“革了皇帝的命”;“革了辫子的命”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6.(2016·新疆学业水平)下图是民国初年的辛亥革命纪念章,纪念章上将中华民国的“国”写成了“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