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济宁的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与济宁的渊源
来源:孔孟之乡作者:孙家臣
说到甲骨文人们都知道它出自河南安阳的殷墟,但却少有人知道它与山东的渊源,更少有人知道它与济宁的联系。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较为一致的意见,山东包括齐地在内的渤海湾地带是商朝文化的来源地。著名考古人类学家、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先生在他的《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殷商文化的基础来自4800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王玉哲先生在他的《中华远古史》中也认为:“从文献记载和田野考古两方面考察,我们认为商族最早的祖居可能是山东,后来才到了河北的中部,即游牧于北至易水,南至漳水等流域。到夏的末叶,主力定居于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卒能向西灭夏,建立商王朝。”
资料显示,在山东济南市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和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的龙山文化层,都曾发现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灼卜甲骨。
商朝早期曾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南,一说安徽省亳县,又一说河南偃师市,早商多都并存。)后又多次迁移,至商代的第20个王盘庚时,又把王都从奄(今山东济宁曲阜)迁到北蒙(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今本竹书纪年》“盘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14年,自奄迁北蒙,曰殷。”(商朝曾在奄地建都22年)盘庚迁殷原因不明,学者研究有异族压迫,水旱洪涝,游牧行国,土地退化等。但绝非风水不好,不然怎么会有都城自奄迁于殷,殷民怨不欲徙,作《盘庚》以告谕之呢。奄地包括今济宁泗水的一部分,韩云山先生在其《甲骨文化寻因》一书中甚至考证说,“奄都故地应位于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即卞邑)遗址区中。”当时的奄地自然环境非常好,有山有水,有茂林修竹,有象兕出没,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如果出现洪水猛兽,天灾人祸,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用你盘庚动员吗?人们早就为顾及身家性命而徙迁别处了,也绝不会出现口吐怨言,不想迁走的事情。此时,盘庚迁都已不是整个部族的大徙迁。迁都的过程中,仍留下部分居民和少量的军队。从盘庚迁殷至纣王帝辛亡国的二百七十三年里,商王仍不忘旧都故地,还经常组织人马
到济宁的兖州、邹城一带巡视田猎。甲骨卜辞就有一个兖州的兖字,并记载了商王在兖州打猎的情况。
殷墟出土大约15万片甲骨文,但第一个认识甲骨文并为之断代的却不是河南人,而是山东福山人(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时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安阳殷墟的农民把甲骨当成垃圾废弃于路边、沟坎甚至填入枯井。后来又把牛骨肥田,龟板入药,治疗疥疮或内服治疗痢疾、癫痫,还可以像“伟哥”一样壮阳健身。王懿荣的发现避免了我国商史文物资料大量人为的毁灭。
山东不仅是发现、收藏、研究、传播甲骨文最早的省,同时还是除殷墟外,第二个发现商代甲骨文的地方。2003年被称之为国内考古六大发现之一的济南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商代遗址发现了距今约32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济宁也曾在2000年运河电厂建设时,发现并出土了商代卜甲和卜骨。其中一牛肩胛骨刻有一字,疑是“斥”字。经考,卜骨的加工与形制与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相同,只是没有发现成条的卜辞,其时代应为商代晚期。今后若再次在济宁地区发现甲骨文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济宁历史上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和长期生活的区域之一。
山东不仅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和出土甲骨文的省,同时也是收藏甲骨最多的省,也是研究甲骨文有较大成果和贡献的省。山东的甲骨文收藏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和济宁。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说:“谈国内的甲骨文收藏,当以北京图书馆为最,计3万余片,故宫次之,得明义士等有2万余片。再下来就属山东博物馆了。”
总之,山东与甲骨文渊源很深,与济宁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殷墟研究应与山东商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甲骨文资料,积极探索商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