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
是以事行而不悖bei。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 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xí 衍沃也[1],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 善而备败,其[5]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夫民 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 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4]王于彘
正
壅 yōng
ng 矇 mé
音
瞽 gǔ
i 悖 bè
庶 shù 彘 zhì
箴 zhēn
i 瞍 sǒu 耆艾 qíà
《召公谏厉王弭谤》 •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王曰: “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3],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 目。 [1]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 恶谥厉王。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 人 • [2] 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 [3]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 报告给厉王。莫:没有谁。 •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 怒不敢言。
这样做事就不违背事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 上有山水,财物用度从这里生产出来;就好比土 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 食物也从这里出产.百姓能够发表言论,国家治 乱就可以从这里发现.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才是 用来使财物衣食增多的办法.老百姓内心考虑的 事能说出来,思虑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 来,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 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 了.过了三年,把王放逐到彘zhì.
•
• [1] 原:高而平的土地。隰(xí ):低湿的土地。 衍:平原。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宣言: 发表议论。 • [2] 阜:丰厚、盛多,此处用作使动。 • [3] 与:参与者、追随者、同盟者 • [4] 流:放逐。彘(zhì ):地名,在今山西霍县 境内。 • [5]所以,用来……的方法。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原文厉王虐②,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
以告⑥,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⑧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矇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25。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
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
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
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
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
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
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
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23)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24).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26)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障碍。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
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
民之有口也。
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
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
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堵住百姓的口。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
王喜。
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
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
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犹土之有山川也,史官献书,让他们讲话。
口用来发表言论,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善败于是乎兴。
百姓心里考虑的,亲戚弥补监察。
口之宣言也、太史进行教诲。
故天子听政。
夫民虑之于心,寻得卫国的巫者,天子要成全他们。
召公说:厉王虐,庶人传语:周厉王暴虐。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1)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①国人:国都之人,贵族、工商业者,或许还包括一部分近郊农民。
国,一指国都,二指国家。
国,诸侯封地称国。
都,士大夫封地中设宗庙的地方称都。
邑,士大夫阶层封地称邑。
②谤:从旁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公开指责,批评的分量重。
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讥,微言讥讽。
讽,背诵。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指责。
诵,背诵,高声朗诵。
谏,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诽”、“谤”又由指责别人过失,汉代后引申为不顾事实地说人坏话或恶意攻击。
③以告:以(之)告(王)。
之,代谤者。
④注意句子主语的省略和变化。
(王)得卫巫,(王)使监谤者,(卫巫)以告,(王)则杀之。
⑤莫:没有一个人。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比较“莫愁”。
⑥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2,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3,道路以目4。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6,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7,为民者宣之使言8。
故天子听政9,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曚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21,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3;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4,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5。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6。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29。
词句注释1.召:一作“邵”。
弭(mǐ)谤:消除议论。
弭,消除。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
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塞。
6.壅(yōng):堵塞。
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
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
宣,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
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
至于: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2篇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左传·哀公十九年》的一篇。
该篇通过
召公谏告厉王兄弟之间的内讧和相互中伤的行为,旨在告诫君王要重
视国家大义,不以个人私欲而忽视国家利益。
下面将逐段为您翻译并
注释这篇文言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县令者,其先武公也。
武公卒,故以县令奉君子也。
士授县令,
是有礼也。
君子出于社稷,而不可以县令为贫鄙,又非君子所任也。
注释:
- 召公:即“召公奭”,召姓,公名。
- 县令:即“召公奭”在逝世前担任的县令之职。
- 故以县令奉君子也:指召公奉命出使各国,在途中担任了县令一职。
- 礼:指封建社会中的礼仪规范。
- 社稷:国家的根本利益,泛指国家大事。
(待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品原文厉王虐(1),国人谤王(2)。
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
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
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1]词句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
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7)弭(mǐ米):消除。
(8)障:堵塞。
(9)为川者:治水的人。
(10)宣:疏导。
(11)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2)公卿:指执政大臣。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及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及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
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
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召公谏厉王弭谤选修课文原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选修课文原文恰当生动的比方与严肃仔细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下面是整理的召公谏厉王弭谤选修课文原文,欢迎来参考!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然后根据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然后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然后是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反道理。
高中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
高中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高中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导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希望对你有帮助!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的是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的是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所以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召公谏厉王弭谤成语
召公谏厉王弭谤成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典故。
召公是古代晋国的贤相,而厉王则是晋国的国君。
史书中记载,厉王热爱酒色,荒淫无度,不听劝谏,而召公为了纠正厉王的错误行为,虽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此失去官位,但仍毅然决然地前去劝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以委婉的方式规劝恶人,以期改其过失。
下面是对这个成语的解读和相关参考内容。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个象征性的成语,它反映了一个对错误行为进行规劝的场景。
在这个典故中,通过召公趋利避害、舍官位不惜,用温和的方式规劝厉王,弭谤成语的含义也就是在规劝他人时应该以温和的方式去说服,以期达到改变他人错误行为的目的。
这个成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策略,用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错误行为,如猖獗的贪腐、违法乱纪、虚伪做作等等。
面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当然需要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态度,但如果直接去批评指责,很有可能引发冲突,甚至适得其反。
在这种情况下,召公谏厉王弭谤成语就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即通过温和的方式去规劝,以期达到改变错误行为的目的,而不是要将对方弄得灰头土脸。
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谏厉王弭谤呢?首先,我们应该尽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要深入了解对方为何会犯错误,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和背后的原因。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找到共鸣点,并且用更好的方式去解释和规劝,从而取得对方的认同。
其次,我们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来规劝。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方式,有的人喜欢直接明了的表达,有的人则喜欢委婉细腻的方式。
在规劝对方时,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性格和喜好选择合适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同时,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要用平和的语气,尽量避免激动和过激。
最后,我们应该倡导包容和理解。
在规劝他人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劝诫,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包容和宽容的心态。
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对方时间和机会去改变,相信他们能够趋利避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篇关于召公(召无择)劝谏周厉王的古代文言文。
这篇文章通过深入剖析厉王的错误行为,强调了君臣关系中的忠诚、正直和廉洁的重要性。
以下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很久以前,周朝的国君厉王沉湎于享乐,纵容邪恶,不以法度为准则。
召公(召无择)深感忧虑,顺从差遣,前来谏言,希望能使国家重归于正。
召公,在朝中自愿居于边缘,一心救国。
他将忠诚和正直视作举足轻重的品质,绝不害怕说出心底的话。
他勇敢地向厉王陈述了国家面临的危机以及其错误的行为。
召公坚决地谏诤并劝谏厉王迅速改正自己的过失。
然而,厉王并没有认真对待召公的忠告,反而诬蔑他的动机,挑拨离间。
厉王的诬陷迫使召公离开了朝廷,到外地隐居。
召公并不气馁,他在隐居的地方继续尽心竭力地尽己所能救济百姓。
然而,厉王却错误地将召公的善举解读为对自己的攻击,并追捕了他。
此举彰显了厉王的昏庸和无理,更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召公依然保持他的正直和廉洁,并意图再次前去谏言厉王。
他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善意挽回王朝的危局,将国家恢复到正确的道路上。
召公最终再次见到了厉王,恳请他放弃私欲,转变错误的行径。
他诚恳地劝谏厉王,期待他能承认自己的过失,重新执掌统治,并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然而,厉王依然执迷不悟,既不听取召公的劝告,也不后悔自己的错误。
相反,他将召公当作敌人,并重新加以迫害。
厉王以武力对待召公,试图让他闭嘴。
尽管面对厉王的迫害,召公并没有放弃。
他坚定地保持着他的忠诚和坚持正义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敦促厉王悔过改正。
最终,召公离世。
临终前,他写下了一篇《忧民之根》的文章,深刻地反思了厉王的错误,并呼吁厉王尽早改正自己的行为,从而纠正他们王朝的错误。
正如召公所言,国家至上,君王应该保持正直和忠诚,以符合百姓的期望和要求。
厉王的错误行为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祸和困境。
注释:1. 召公(召无择):字名无择,召姓,召嗣君的重臣。
2. 忠诚:指对国家和君王忠心耿耿,坚持正直的品质。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原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原文召公谏厉王止谤(选自《国语·周语上》)【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①!”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②。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③。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④。
”召公曰:“是障之也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⑥。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⑦。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⑧。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⑨。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⑩。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⑪?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⑫?”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叁年,乃流王于彘⑬。
【注释】①厉王:名胡,公元前878年至前841年在位。
国人:指住在国都里的人口。
谤:指责。
召公:名虎,谥穆,故又称“召穆公”。
时为厉王的卿士。
告:禀告。
民不堪命:人民忍受不了残暴的政令。
②得卫巫:找到卫国的一个巫者。
③道路以目: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来示意,不敢讲话。
④弭(mǐ):止,禁止,消除。
⑤障:本义为防水之堤,这里用做动词,堵塞之意。
⑥壅:堵塞。
如之:像这样。
⑦为川者:治水的人。
决:疏浚。
宣:开导。
⑧听政:处理政事。
公卿:即三公九卿。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列士:又称“元士”,即上士。
瞽:盲乐师,古代乐师都以盲人充任。
史:史官。
书:指史籍。
师:少师。
箴:一种规谏的韵文。
瞍(sǒu):没有眸子的盲人。
赋:带有一定音节腔调的诵读。
矇(méng):有眸子而失明的人。
百工:百官。
庶人:一般老百姓。
近臣:国王身边的臣子。
规:规劝。
亲戚:指与国王同宗的大臣。
补察:弥补国君的过失,监察国君的行为。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白对译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周厉王暴虐无道。
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
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
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
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 召公曰:"是障之也。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讽喻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qí、艾ài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翻译原文厉王虐②,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
以告⑥,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⑧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矇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25。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注释: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g)、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
“召”,一作“邵”。
厉王,即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
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
弭(mǐ),消除、阻止。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②〔虐〕暴虐。
③〔民不堪命〕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
堪,能忍受。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
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⑤〔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
⑥〔以告〕把批评厉王的人告诉(厉王)。
⑦〔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形容政治黑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⑧〔障〕堵塞,阻隔。
⑨〔壅(yōng)〕阻塞。
⑩〔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
为,治。
决,挖开、排除。
导,通行、通畅。
⑾〔宣〕疏通,疏导。
⑿〔公卿〕三公九卿。
⒀〔列士〕古代一般官员称“士”,此为总言之。
列,众、各。
⒁〔诗〕指采自民间的讽谏性歌谣。
⒂〔瞽(gǔ)〕没有眼睛叫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矣!”
都城中
的人民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 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 的暴政了!”
监视
►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 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用眼神示意, 名词用作动词。
译文:
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派 其监视议论厉王之人,巫师把他监视到的 情况告诉厉王,厉王就杀掉被告者。老百 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 眼神示意。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才 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代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却副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结
► 《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 实主义名篇。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 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 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 “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 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 史规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要广开 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 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 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正字音
召公(shào) 弭谤(mǐ)
川壅而溃(yōng)
彘(zhì)
瞽献曲(gǔ)
瞍赋(sǒu)
矇诵(méng)
耆(qí)
隰 (xí)
阜(fù)
题解
劝说,劝告
公开批评过失
召公谏厉王弭谤
消除,阻止
译文: 召公对于“厉王消除别人的公开批评”的进谏
课文解析
残暴
公开批 评
不能忍受
►1、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
问题5:“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读) 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听)
使
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意 见
王“斟酌”采用意见 效 果
事行而不悖
问题6:召公是怎样说出“宣之使言”的好
处
喻3
土之有“的山呢川?” “原隰衍沃” 民之有“口”
产 出
►
► 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谏,以刑杀压制批评),于是京城里的老百姓没有人敢讲话。过了三 年,老百姓终于把周厉王流放到彘。
内容总结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 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 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 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思考
►厉王形象如何?文中如何描绘的? ►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 ►“宣之使言”的好处是什么? ►召公在进谏时运用了哪些手段? ►效果如何?为什么?
艺术特色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比喻生动形象。 ►详略得当。详于言略于事。以事证言。
诗两首
►《焚书坑》唐·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
►7、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 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老百姓在心里考虑好了,在口里发表出 来,考虑成熟了自然会流露出来,怎么能加 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能维 持多久呢?”
►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 乃流王于彘。
流放
晋地,今山西霍县内
译文:
厉王不听,于是国人不敢说话。三 年后,就把厉王流放到了彘地。
说 出
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
有关国家生存死亡,治乱兴衰 行善而备败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问题7: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怎样的
效果呢?
效 果
王不听
后 果
流王于彘
虚词归纳
以告
按照 介词
道路以目
用 介词
以 是以事行而不悖
因为 介词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
良乃入,具告沛公 就 副词
低湿的地方
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 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低平的土地
增加
译文: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 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 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 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 由此而体现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 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六十岁谓耆 , 五十岁谓艾
不合情理
►译文: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 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 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 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 工匠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 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 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 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 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 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第七单元 以史为鉴
召公谏厉王弭谤
选自《国语》
《国语》简介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国记事的国别史。它 记载了西周穆王征犬戎 ( 前967)到东 周智 伯被杀 (前 453)500多年的历史。全书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 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以记述 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它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 表现出来的思想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它的文风也不 统一。它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 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和《左传》相比,从 史学角度看,它比《左传》多出两百多年,有些史实是 《左传》没有的;从文学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明质朴, 不及《左传》精炼蕴藉,叙事情节一般也无波澜起伏, 不及《左传》婉转多姿。但它善于记言,有些谏对之辞 写得十分出色,
消除止 住
►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 言。”
译文: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够制 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他们再也不敢说什 么了。”
堵住
比…严重
►4、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 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堵塞
决堤
疏通
引导
译文: 开通水道
解题
►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 ► 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
士。 ► 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
败,对内进行“专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 之利收归王室所有。 ► 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纷纷议论,严厉批评。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 国人,禁止批评,违者杀头。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厉王不听,以致矛盾愈来愈尖锐。 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 厉王出逃。 ►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谏 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闻蓝药师被拘有感》 ►自古变乱自上作,书生焉能坏长城?箝尽万
民悠悠口,天怒人怨总无声。
四大自由
►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创作自由。 ►信仰自由 ►免于匮乏 ►免于恐惧
问题1:厉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虐”、“怒”、“杀” 暴虐、凶残、昏庸 “喜”“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
问题2:厉王“以棒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 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君民对立
问题3:召公要向厉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为民者宣之使言”。
问题4: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
喻1
说明
“防川”
“防民之口”
民言不可堵
壅川的后果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喻2
壅民言的后果 压迫、残害,使人民不服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 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 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 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 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 欲言。
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者
少师
眼里没瞳仁的盲人
有瞳仁的人,但 睁不开眼的人
►5、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
全文译文
► 周厉王(推行)暴虐的(专利法),住在京城里的老百姓都公开批评厉王。召公告戒厉王说: “老百姓忍受不住暴虐的专利法了。”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批评(专 利法)的人。卫巫把批评者报告厉王,厉王就杀死批评者。于是京城的老百姓没有谁敢讲话, 人们在路上相遇只用眼神示意。
►
►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批评了,老百姓终于不敢谈论(专利法)了。”召 公说:“您这是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堵老百姓的嘴巴,比堵河流(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 河流堵塞了会决口,那样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后果)也会像(河流决口) 一样造成危害。所以治理河流的人,疏浚河道,使水畅通;治理老百姓的人,引导他们, 让他们敢于讲话。所以(以前)天子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下级官吏进献民间诗歌,乐 官太师进献民间乐曲,太史进献史籍,少师进献箴言,没有瞳人的盲人朗诵献的诗歌,有 瞳人的盲人朗读献的箴言,百官规劝,老百姓(通过官吏)传达意见,左右侍从尽力规劝, 本族亲属弥补(王的)过失,监察(王的)是非,乐师和史官(用阴阳、天时、礼法之书)教诲, 年长的天子的老师整理这些教诲,(报告天子,)然后天子对以上各种意见斟酌取舍,(付之 实施,)因此政令通行而不违背常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山河,社会财富从这里产出; 又像地上的平原、湿地、低地、沃土,人类衣食从这里生产。嘴巴是发表言论的,好的言 论、坏的言论从嘴巴里发表出来。(我们要)推行老百姓认为好的政令,防止老百姓认为不 好的政令(出台),这大概就是增加财富衣食的好办法。老百姓在心里考虑好了,在口里发 表出来,考虑成熟了自然要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要堵塞老百姓的口,那能堵 塞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