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山西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山西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A . 秦始皇B . 唐太宗C . 汉武帝D . 康熙2. (2分) (2017高一上·许昌期中) 历史学家周一良说:“中国的祖先崇拜起源极早,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
”这在很多出土的对祖先的甲骨卜辞和铭文中也能得到证实。
这里其实要证实的是()A . 礼乐制的萌芽B . 宗法制的起源C . 分封制的形成D . 世袭制的来源3. (2分)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 . 内外服制度B . 分封制度C . 宗法制度D . 礼制4. (2分) (2019高二下·内蒙古期中)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 .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D .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5. (2分) (2016高一上·江苏月考)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 郡县制的推行B . 科举制的设置C .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 . 中央集权的加强6. (2分) (2017高二下·三明期中)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关于其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政府重视是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B.商业逐渐占据了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C.古代都会因商业的繁荣而兴起D.明清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参考答案:C2. 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
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C.棉花种植成为中国农民的主业D.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参考答案:A3.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
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 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参考答案:B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 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4. 柏拉图说:“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柏拉图意在强调A.法律约束了自由B.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C.雅典人崇尚自由D.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山西省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山西省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
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 . 禅让制B . 分封制C . 礼乐制D . 郡县制2. (2分)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
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其主要含义是()A . 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B . 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C . 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D . 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3. (2分)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
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
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己。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徳。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 . 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 . 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 . 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4. (2分) (2016高一上·太原月考) 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
”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 .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 .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 .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5. (2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
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C.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D.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故A排除。
材料也未涉及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故D排除。
2. 请仔细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宗法制度最基本最核心的一项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从表格中信息可以判断应该由A来继承王位。
根据西周宗法制中“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妾一、妾二的儿子虽然比妻的儿子大,且成年了,但妾的地位不如妻高贵,排除BCD三项。
故选A。
3.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加强B. 宗法制的衰落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及其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姓名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的现象,D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A项是政治上的体现不是血缘关系的体现,排除;B项提及的是土地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思想上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D。
4.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级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一年级月考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反映出西周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2.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的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3、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展了西周的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造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 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B. 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地位的变化D.井田制的兴衰4、中华民族具有尊宗敬祖、长幼有序的传统,对这一传统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5、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等级是: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B、士-卿大夫-诸侯-周天子C、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D、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6、下列对西周王朝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 ①③B. 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7、成语“问鼎中原”所反映周朝的政治状况是A 西周早期周王室实力强大B 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C 宗法观念维系社会稳定D周王室衰微,无法控制诸侯8、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实行内外服联盟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C.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D.实行分封制9、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
这一传统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有直接关系。
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有利于强化皇权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无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无答案)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
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
”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A.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 形成大一统的格局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世卿世禄制D. 中央集权制3.《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西周、秦朝、三国 B.汉朝、唐朝、明朝C.秦朝、汉朝、唐朝 D.战国、汉朝、宋朝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7.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
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A.王室子弟B.功臣C.商代贵族D.诸侯2.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商纣王,名辛。
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
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
遂少子辛为帝。
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4.“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是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6.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7.《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2.歌曲可以反映国人的情结。
成龙和刘媛媛合唱的《国家》有这样一句歌词:“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反映了“国与家”血脉相连的情结。
中国人有“家国一体政治观念”是由于A.皇帝制度的影响B.宗法制度的影响C.郡县制度的影响D.分封制度的影响3.钱穆曾评论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在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请在“”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A.“中朝”制度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6.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
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A.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B.促进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C.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D.便于中央派遣官员到达各地控制地方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8.苏格拉底为了说明希腊民主制的一个问题,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比如一条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船的舵手是抽签产生呢,还是请懂得航海技术的人来担任,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与下表内容相符合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王位世袭制D. 宗法制2.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
我国古代就重视寻根祭祖活动。
与这种传统习俗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4.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社会等级森严D.音乐发展迅速6.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7.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这一论述最能说明他( )A.赞扬嬴政统一全国的意义B.明晰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C.认同西周宗法制度的弊端D.肯定秦朝郡县制度的功效8.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9.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哪一变化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0.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
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2.假设甲、乙、丙、丁四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在西周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7.“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朱元璋8.王国维《秦郡考》考证秦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秦有46郡。
这里的郡是秦A.地方最高行政单位B.地方基层行政单位C.地方上的选官机构D.地方上的监察机构9.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郡守是齐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齐郡无权任免烟台的县令D.烟台是齐郡的封地10.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在本质上说明了A.西周诸侯之间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等级制度森严5.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7.秦汉时期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
这一做法A.标志着封建制度由此开始B.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C.强化了察举制的重要地位D.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失误8.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黄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4.鉴于天然气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发改委要求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放在第一位。
如果在唐代,此项工作最终由哪个部门来落实()A.工部B.吏部C.礼部D.户部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6.“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使希腊城邦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A.闭关锁国,重视农业B.人民主权,轮番而治C.小国寡民,独立自主D.贵族统治,僭主政治7.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他的改革开始的。
”“他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材料中涉及的是哪一位人物()A.伯利克里B.梭伦C.克利斯提尼D.亚里士多德8.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西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
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度2.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
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这一变化根源在于:A.铁器牛耕使用B.分封制度崩溃C.礼乐文明崩坏D.社会动荡不安3.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4.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5.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D.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
”材料中的“轮廓”:A.保证了皇权独尊B.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7.明代监察“组织之密、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一月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 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 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各诸侯国建立秦朝。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控制地方采用的是分封制,道路秦朝统一以后,吸取周灭亡的教训,秦始皇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D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夏朝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开始,排除A。
B项中的“封邦建国”是周朝初年的历史特征,不符合材料中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排除。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本题B项为易错项,学生需掌握好材料中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情况应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B项中的封邦建国是西周时期的状态,与题意不符,即可排除错误选项。
2.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 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答案】A【解析】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常常因为大权独揽对皇权形成威胁,因此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分散相权的根本目的就是皇权的加强即专制主义的加强,故A项正确,C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
B项中的民主政治的表述有误;D项混淆了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3.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牢固的血缘关系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C. 浓厚的专制色彩D.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秦朝到清朝中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一直在不断加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 选项不是主要特点;B选项说法错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都存在;C选项不够全面,没有注意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官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B.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 唐朝开始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D. 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不是世官制,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唐朝以科举制为基础选拔官吏,故C项错误;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以考试成绩与才学为依据,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5.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废除了地方的旧秩序,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并不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法官滥用权力,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不是罗马法官建立的,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马法巩固帝国的统治的角度出发,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6. 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审判原则。
这说明古罗马A. 减少诉讼案件B. 维护贵族利益C. 注重法律程序D. 强调证据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告不理”审判原则,就是民不告,官不究,反映出古罗马对法律程序的注重,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减少诉讼案件,而是强调注重法律程序,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维护贵族利益,而是强调注重法律程序,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告与不告,不是证据,排除D。
7. 《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由此可见它A. 维护私有财产B. 维护平民利益C. 维护贵族利益D. 维护奴隶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
材料中“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说明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正确;B项维护平民利益不符合史实;C项和D项材料没有体现。
故选A。
8. 在古希腊的一些城邦,“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每个公民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这反映出其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A. 小国寡民B. 所有人都有投票权C.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D. 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享有民主权利,并且可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获得公职,故选C项。
9. 下列属于对万民法的表述的是①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②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用性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答案】D【解析】万民法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活与变通性,故①错误;公民法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不是万民法,故②错误;适用于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内容侧重于注重调节贸易和财产纠纷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故③正确;万民法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故④正确。
故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
10. 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
这些史实表明()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C. 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D. 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悲剧性罪行”等字眼体现的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等人并不仇视民众,主张实行民主政治而非贵族政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不了全体雅典人的利益,因为很多雅典人没有民主权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 “英国革命圆满落幕了,我们不能不被它独有的特征所打动。
这里,只有在这里,13世纪的君主制保存到17世纪而延续;而后没有议会代表的同意,任何立法文件都不能出台。
”其意为:A. 肯定了逐次渐进的模式B. 推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C. 权力的更替未引发动荡D. 遗留下君主专制的隐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革命保留了英国国王长期存在的历史传统,但也使议会的权力上升,这是肯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渐进性,A正确。
英国保留了国王,排除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了40多年,期间政治权力多次更替,社会也随之动荡,C错误。
光荣革命后,议会限制了国王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光荣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妥协、渐进、不流血,学生结合材料所述,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2.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这一叙述揭示了A. 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B. 《权利法案》颁布的背景C. 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D. 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背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据材料“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应该是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体现,于是出现了1832年议会改革,故C项正确;故A、B、D项错误。
1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权对抗神权和王权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其主要意义在于它A. 最先提出人权高于神权和王权B. 建立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C. 颁布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宪法限制王权D. 首次把封建君主送上了断头台【答案】B........................14. 欧洲近代史上某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该宪法A.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B. 是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标志C. 标志着代议制民主的形成D. 是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内容,1875年宪法是是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故D项正确;A是权利法案,B是1871年德国宪法,法国代议制民主之前已经形成,故ABC三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15.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杰弗逊的意图是A.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B. 实施监督与制衡C. 建立责任内阁D. 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答案】B【解析】据材料“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思想,说明杰弗逊主张实施监督与制衡,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政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建立责任内阁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