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第六讲
初三物理满分班(2020暑·学生版)第六讲:电功与电功率
第六讲 电功与电功率一、电能与电功生活中各种用电器都是来消耗电能的,电热水器把电能转化成内能;洗衣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给手机充电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日光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这些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即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它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1. 电能的测量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电能表是累加计数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注意读数时最后一位是小数点位(颜色不同).除了计数器和转盘外,还有其他信息:“220V ”表示电压等级为220V ,说明该电压表适合在220V 的电压下工作;“5(10)A ”表示标定电流是5A ,最大额定电流是10A ,说明电流在5~10A 内波动,不影响该电能表的计量精度;“2500r/kWh ”表示用电器每消耗1kW·h 的电能时,电能表的表盘转2500转.2. 电功的计算实验表明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电功的计算式:W UIt =此公式是电功的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流做功的情况.如果电流做功,只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即纯电阻电路,可通过欧姆定律变形,得22=U W UIt I Rt t R==电功的符号W ,单位是焦耳(J ),常用单位还有千焦(1kJ=103J ),电力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 ⋅h ),俗称“度”,1kW ⋅h=3.6⨯106J .单项电能表kW ⋅h 220V10(20)A 50Hz2500r /kW ⋅h2 0 1 4 1二、电功率1.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即WP UI t== 此公式是电功的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流做功的情况.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通过欧姆定律变形,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2=U P UI I R R== 白炽灯是典型的热光源,它因发热而发光,把90%以上的电能都转化为热能,只有很少转化为光能.所以,在中学电学计算中,白炽灯也近似看作纯电阻.2.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1)额定电压(U 额):能使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由用电器自身决定,一般铭牌上有明确标识.(2)额定功率(P 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由用电器自身决定,一般铭牌上有明确标识.(3)实际电压(U 实):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外部电路决定.(4)实际功率(P 实):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的功率叫做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决定了灯泡的亮度.对于小灯泡(电阻不变),则给定其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可求解小灯泡的电阻,然后可以由实际工作电压,求解此时的实际功率.“6V 3W ”的灯泡在3V 的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求解过程如下:22(6V)===123W U R P Ω额额22(3V)==0.75W 12U P R =Ω实实22==()U U P P R U 实实额实额2=()P U U P U U 实实实额额额或实际电压为额定电压一半时,实际功率为额定功率的1/4.三、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生热(电能转换成内能),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任何导体时,导体都会发热.对于纯电阻电路,电能完全转换为内能;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只有部分电能转换为内能.无论什么电路,电能转换为内能都可以通过焦耳定律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即:2Q I Rt =.纯电阻电路,电能完全转换成内能,且欧姆定律UI R=成立,故: 22U Q W UIt t I Rt R====非纯电阻电路,只有部分电能转换成内能,欧姆定律不成立,故: Q W <,即2I Rt UIt <则除了内能外,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能的多少为:2W W Q UIt I Rt ==其他--如:电流通过电动机时一少部分转换为内能,大部分转换为动能.若汽车所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380V ,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2Ω,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10A ,则电动机工作10min 消耗的多少电能?产生的多少热量?有多少电能转换成了动能?【例1】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转化成能的过程,当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时,将电能转化成_______能.【例2】电热器是利用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下列属于电热器的是( )A .电熨斗B .电视机C .电风扇D .收音机【例3】关于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A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B .电流通过导体消耗的电能越多,电功率就越大C .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越大D .电流做的功时间越短,电功率越大【例4】以下各单位中不是电功率单位的是( )A .kW·hB .J/sC .WD .V·A【例5】很多电视机都有待机功能,在待机状态下电视机仍然会消耗电能。
初中物理_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六章熟悉⽽陌⽣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师电⼦备课⼋年级物理学科第⼀册第六章第⼀课新授教案主备⼈附:板书设计第⼀节⼒⼀、⼒是什么⼒是⼀个物体对另⼀个物体的作⽤。
符号:F⼆、⼒的作⽤是相互的三、⼒的作⽤效果1、形变2、运动状态改变《⼒》学情分析临沂第⼗六中学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
在进⾏教学时,关键是组织学⽣进⾏实验探究活动,让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得出实验结论后,再组织学⽣⾃愿结合组成讨论⼩组,在班级内进⾏交流与讨论。
交流与讨论的内容⾸先是学⽣的实验结果与他⼈结论的不同,对存在的差异要利⽤实验进⾏检验;其次是就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讨论。
为了达到这⼀效果,我在课前对学情进⾏了认真的分析。
在教学中引导学⽣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主学习、探究实验、产⽣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法,从⽽解决问题得出⼒的定义,效果的结论。
但学⽣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还较为薄弱。
这就要指导学⽣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另外要学⽣充分利⽤⽣活物理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科学探究:怎样产⽣感应电流》效果分析本节课经过精⼼准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上我根据本节教学⽬标的要求,适时地对学⽣加以引导和点拨。
使学⽣进⼊教师导演的⾓⾊中,借助多媒体和⼩组合作学习,并采⽤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对⽐分析,推理等多种教学⽅法。
获得了很好的课堂情景和课堂效果。
结合新课标要求,课上我通过指导学⽣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使学⽣了解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法,让学⽣充分利⽤⽣活物理帮助理解,拓宽了知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的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内容的开篇,也是奠定学⽣⼒学基础的关键⼀节。
本节内容是⼒的概念,⼒的作⽤是相互的,⼒的效果三⼤块内容。
课标要求学⽣通过⽇常⽣活中的⼒的⼀些现象总结出⼒的概念认识⼒的作⽤效果,学会⽤⼒的作⽤效果来分析⼒。
第六讲 电荷-【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高二物理暑假精品课程(人教版2019)(解析版)
物理量的单位,下列物理量以“库仑”为单位的是( )
A.电荷量
B.电压
C.电流
D.电阻
【答案】A
【解析】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伦;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故选 A。
6.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这个现象表明( )
A.摩擦后丝绸依然不带电
5
B.摩擦后丝绸也带正电 C.摩擦过程创生了电荷 D.摩擦时玻璃棒将部分电子转移给了丝绸 【答案】D 【解析】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失去电子,玻璃棒将部分电子转移给了丝绸,丝绸 得到电子,丝绸带负电,摩擦起电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故选 D。 7.不带电的 A、B 两物体相互摩擦后 B 物体带正电,则 A 物体( ) A.失去电子,带正电 B.得到电子,带正电 C.失去电子,带负电 D.得到电子,带负电 【答案】D 【解析】不带电的 A、B 两物体相互摩擦后 B 物体带正电,说明失去电子,则 A 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 故选 D。
【解析】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可知,导体近端感应负电荷,远端感应正电荷,即 QA 和 QA′为正电,QB 和 QB′
为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 C 的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 B 部分移动,使 B 部分有多余
电子而带负电;A 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 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 B 部分多余的电
【暑假辅导班】2021 年新高二物理暑假精品课程(人教版 2019)
第六讲 电荷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电荷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 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前者命名为正电荷,把后者命名为负电荷. 2.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失去 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 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这就是摩擦起电. (2)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 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 离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 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感应起电的操作步骤: a.使带电体 C(如带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两导体 A、B(如图甲). b.保持 C 不动,用绝缘工具分开 A、B. c.移走 C,则 A 带负电,B 带正电(如图乙). 如果先移走 C,再分开 A、B,那么原来 A、B 上感应出的异种电荷立即中和,不会使 A、B 带电. (3)接触起电:用带电物体与不带电物体接触或两个带相反电荷但所带电荷量不同的物体相接触,都可以使 物体带电.前一种情况是两物体带同种性质的电荷,如果两个物体相同则平分电荷量,后一种情况是两个 物体先中和相同量的异种电荷,然后分配剩余电荷. 4.到目前为止,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带有跟电子等量的异种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复习和总结
第六章复习和总结质量解析: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方法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从题图中看出指针向右偏,则平衡螺母向左调;根据天平的读数规则,称量物体时,指针指向左侧,表示左物重些,因此应向右移动游码到适当位置,直到天平平衡.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天平的使用:(1)看:观察天平的称量和分度值;(2)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3)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4)测: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最后调节游码使横梁重新平衡;(5)读: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2.量筒的使用:(1)看: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2)放:将量筒放在水平台上;(3)读:量筒里的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量筒里的液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凸面的顶部相平.3.测量液体的密度:(1)原理:ρ=m/V;(2)器材:天平、烧杯、量筒、被测液体;(3)方法:①用天平测得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液体的密度ρ=(m1-m2)/V.密度及其测量(1)用天平测得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后,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2)图(b)显示的是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的酱油的体积(3)酱油的密度ρ= g/cm解析: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为密度的应用测固体密度:(1)原理:ρ=m/V;(2)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针(适用于密度小于水密度的固体);(3)方法:①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m;②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体积V1;③放入物体,并用细针把物体压没于水中,记下体积V2,得物体体积V=V2-V1;④密度ρ=m/(V2-V1).或(2)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适用于密度大于水密度的固体);(3)方法:①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m;②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体积V1;③用细线拴住物体放入水中浸没,记下体积V2;④密度ρ=m/( V2-V1).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6讲 动量与动量守恒
2.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为零,是 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
(2)若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在某一方 向上的外力之和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动量 守恒。
(3)如果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而且如果 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力远大于作用于系统的外力, 或者外力作用的时间极短,这时外力的冲量就可 以忽略不计,可以近似地认为系统的动量守恒。
对于始终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 统,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表达式为 m1v10+m2v20=m1v1+m2v2 式中等号左边是两个物体在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 等号右边是它们在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式中的四个 速度应该是相对于同一个惯性参考系的。四个速度的 正、负号的确定方法跟动量定理中所用的方法相同。
2.物体系的总动量:
是指该系统内所有各个物体动量的矢量和。 P=P1+P2
在同一直线上求总动量的标量化处理办法
在一维的情况下,P1、 P2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时 P1、 P2的方向可以用“+”、“-”号来表示。先选定P1或 P2中的某个方向为正方向即坐标的正方向,则与坐标正 方向同向的为正值,反向的为负值。这样,矢量式就变 成了代数式 p=P2+P1 。 尽管P1、 P2的正、负跟选取的坐标正方向有关,但 p的结果跟正方向的选择无关。 例1. P=p1+p2=2+3=5(kg· m/s) 例2. P=p1+p2=2+(-3)=-1(kg· m/s)
说明:
动量定理说明冲量是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它 定量地描述了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累 积所产生的效果。动量定理跟前一章中的动能定理分别 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描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 因。 动量定理F△t=mv2-mv1 虽然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 F=ma和运动学公式 a=(v2-v1)/△t推导出来,但用动量 定理来的解决具体问题时,比直接用牛顿第二定律要优 越得多。F=ma是一个瞬时的关系式,只跟某一状态相 对应。而一个过程是由无数个状态组成的。运用牛顿第 二定律时,必须顾及到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每一个细 节。而运用动量定理时,只要抓住这个过程的初、末状 态,不必顾及过程中的细节。 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矢量式,等号两边的物 理量不仅大小相等,而且方问也相同。且物体所受合外 力的冲量,也就是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冲量的矢量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教材分析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的重点章,也是难点章.本章涉及“质量”和“密度”这两个重要物理量.通过讲述质量和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及密度概念的引入和测量,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属性有进一步定量的认识.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质量”,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用“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并且直接给出了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通过“小资料”栏目列举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使学生对物体质量有具体的认识.关于质量的测量,课本介绍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第2节“密度”,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点.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其单位.3.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让学生学习使用天平、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最后用ρ=m/V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4.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密度与温度的联系,了解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学会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直接测量液体体积或间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会用天平、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知道密度的应用,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理解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使用天平、量筒测质量、测密度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学重点】天平、量筒的使用,密度概念的引入,密度公式的应用及其物质密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质量、密度的理解,密度的测量与计算,以及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质量………………………………………..1课时 第2节密度…………………………………………1课时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我们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利用同种物质,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体积相同时,可以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来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能利用密度的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应用密度公式计算,解决问题.。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第六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第六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祁东县育贤中学撰稿:陈志华校稿:肖仲春一、【考点梳理】1.简谐运动的三个特征简谐运动物体的受力特征:F=kxm;简谐运动的能量特征:机械能转化及守恒;简谐运动的运动特征:变加速运动。
2.单摆的振动规律单摆的摆角越小,其运动越接近简谐运动。
单摆回复力是重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而不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
3.阻尼振动与无阻尼振动阻尼振动和无阻尼振动的区别只在于外表现象,即振幅是否衰减。
但无阻尼振动不能单一理解成无阻力自由振动,例如:当筹划力补充能量与抑制阻力消耗能量相等时,此时的受迫振动尽管有阻力作用,但由于能量不变,振幅不变,所以仍为无阻尼振动。
4.几个辩析①机械振动能量只取决于振幅,与周期和频率无关;②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与周期和频率无关;波由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只改变波速和波长,不改频率;③波干预中振动加强的点比振动减弱的点振幅大,但每一时刻的位移并不一定大,即振动加强的点也有即时位移为零的时候;波的干预图像中除加强和减弱点外,还有振动介于二者之间的质点。
同时波的干预是有前提条件的。
5.波动问题的周期性和多解性波动过程具有时间是是和空间的周期性。
第一:介质在传播振动的过程中,介质中每一个质点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是是作周期性变化,这表达了时间是是的周期性。
第二:介质中沿波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周期性。
如相距波长整数倍的两个质点振动状态一样,即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移、速度及相关量均一样;相距半波长奇数倍的两个质点振动状态相反,即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移、速度及相关量均相反。
双向性与重复性是波的两个根本特征。
波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波问题通常具有多解性。
为了准确地表达波的多解性,通常选写出含有“n〞或者者“k〞的通式,再结合某些限制条件,得出所需要的特解,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漏解。
二、【热身训练】1.如下列图,两单摆摆长一样,平衡时两摆球刚好接触。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第十讲
•其内容包括有: • 采用何种探究方式、组织形式、何时完成等。 • 计划一般应先让学生提出,教师与学生协商后 •再作出。 •验证假说: •按照计划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二种方法 • a)说教式验证。 •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说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 b) 实验式验证。 • 学生动手做室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果看是否成 •立有效。 • ⑤ 交流提高。 • 教师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结果开展交流、补充、完善。 •总结出正确结论并通过练习,使结论在头脑中得以强化。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6
•二.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 即 • • • •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巩固新课 步置作业
• 这么多年流行,至今仍然被大多数人沿用的教学教学模式。
• 用此模式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
• (理论依据:前苏联教育家 凯烙夫)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16
• 对同一学习内容,就得到同样的结果,就不同的人来说付出 •的劳动不同——学习水平不同。 • 由于学习水平的不同,必然导致后来的学习速度和质量的差别。 • 因此,对于学习来说要建立目标体系。使之有利于引导和控制 •学生达到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多数、不是几个人的) • 由于学习是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逐步递进的,每一个高水平的 •学习之上而获得的。 • 由上面道理: • 可以设计出由低到高的一个紧接一个的程序化目标,通过评 •价学生学习目标所达到的水平。一调整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习条件 •和时间,才能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好的能力 • 2.教学目标 • 根据大纲划分单元,指定单元教学目标,并按单元目标组织教 •学。 • 借助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等活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 •教学目标,为 提供前提。
高一物理 第六讲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
【例2】如图7所示,绳OA、OB等长以O点固定不 动,在手持 B 点沿圆弧向 C 点运动的过程中,绳 OB受的张力将(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③相似三角形法 在数学上,当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其两个三 角形的对应边分别成比例。 这一知识可直接迁移至物体平衡的题目解决 中。物体上的力矢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矢量 的合成与分解又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而演化 为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可分为两个三角形) ,如果能找到一个已知几何三角形与受力三角 形相似,那么就可利用“相似三角形法”规律处理 物体平衡问题。
【例3】一个质量为m=50kg的均匀圆柱体,放在台 阶的旁边,台阶的高度A是圆柱半径r的一半,如图 所示,柱体与台阶接触处是粗糙的。现在图中柱体 的最上方 A 处施加一个最小的力 F ,使柱体刚好能 开始以 P 为轴向台阶上滚,求:( 1 )所加力的大 小;(2)台阶对柱体作用力的大小。
④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把物体受到的各力 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分别求出 各个方向上的力的代数和,这就是正交分解法。正 交分解法的优点是把复杂的矢量运算转化为互相垂 直方向上的简单的代数运算。
2 .在倾角为 α 有斜面上,用竖直挡板挡住一个光 滑球,如图所示。在挡板向左缓慢倾斜至成水平的 各个阶段,球都可处于平衡。试分析斜面对球的弹 力N和挡板对球的弹力T分别如何变化?
3.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比赛中为了减小杠铃上升的 高度和发力,抓杠铃的两手间要有较大的距离. 某运动员成功抓举杠铃时,测得两手臂间的夹角 为120°,运动员的质量为75 kg,举起的杠铃的 质量为125 kg,如下图所示。求该运动员每只手 臂对杠铃的作用力的大小。(取g=10 m/s2)
物理学史与基本物理概念简介 第六讲
图中的热辐射曲线就是依照普朗克 计及能量子假设而导出的辐射公式画成的,与 黑体辐射实验结果相符合。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 学会的圣诞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的能 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提出了与经典物理学格格 不入的能量量子化假设: 辐射黑体是由带电的谐振子组成,这些 谐振子的能量只能处于能量子 的整数倍, 即
模型优点:每个环上电子数目是有限的这一思想是可 贵的。
二、 粒子探针的奇迹
卢瑟福于1871年诞生于新西兰,1894年大学毕业,1895 年进入剑桥三一学院成为J.J汤姆孙的一个外国研究生, 在汤姆孙的指导下,从事X射线,放射性射线的研究。发 现 射线、 射线 卢瑟福开创了用高速运动粒子作为探针轰击原子,这 个研究原子结构的方法已经成为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 理的实验研究中有力的分析手段。 1908年,卢瑟福由于放射性的研究以及 粒子与物 质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维恩公式在短波方面与实验结果符合得 很好,但是在长波方面则理论与实验不一 致。 2.瑞利–金斯公式 1900年,瑞利和金斯根据经典 物理中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则导出了黑体 辐射的理论公式 W (, T ) 2ck4T
这公式在波长很长的情况下与实验曲线还 比较相近,但是在短波紫外光区方面,按公式看来, 将趋向无穷大,完全与实验曲线不符,这就是物理学 史上著名的‚紫外光灾难‛。 下图表示出这两个公式(虚曲线)与实验 值(用 表示)的比较。
二、观念的根本突破 一、基尔霍夫辐射定律 黑体:理想的热辐射体是‚绝对黑体‛,简称‚黑 体‛,它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全部吸收落在它上面 的一切辐射的理想物体。 1895年, 维恩首先指出,绝 对黑体可以用一个 带有小孔的辐射空 腔(见图)来实现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序♌本课的教学内容:♌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初中物理主要问题研究**♌说课与讲课***♌考核(期末笔试50分、平时50 分)♌平时:作业、笔记、试讲、说课、教具♌制作。
第一讲(上)大纲实施细则与教材分析格式§1.1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说明♌大纲对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作了如下规定:♌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物理习惯。
♌4、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大纲将知识及应用分为三个层次♌1、一般知识要求“知道”♌重要知识要求“理解”♌重点知识要求“掌握”♌2、大纲的具体要求:♌92 个知识点、19个学生实验、121个演示实验、171项教学要求(常识性了解24项、要求知道80项、要求理解41 项、要求掌握72 项、要求会的技能19项。
)三、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压强到浮力)♌1、压力与压强♌(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固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3)教学要求: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强的概念♌(4)说明:(无)2、液体内部的压强(1)学生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2)演示实验:液体对器底和器壁的压强。
♌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
♌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教学要求: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和压强公式。
♌(4)说明:不要求计算侧面压力。
3、大气压强(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大气压的存在。
♌托里拆利实验(挂图或录象)。
♌气压计(实物或挂图、录象)。
♌(3)教学要求: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新教材]第六章《力和运动》解读及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力和运动》解读及教学要求临淄区齐陵一中李怀玉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会测量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识、牛顿第一定律及二力平衡。
全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及表现方法;第二部分初步了解三种常见的力的特点,以及力的测量;第三部分着重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及二力平衡,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西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以及高中的进一步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力的初步概念,认识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这些知识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课时建议本章共分6节,建议11课时。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 2课时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1课时第三节重力 1课时第四节摩擦力 2课时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2课时第六节二力平衡 1课时总结和复习 2课时四、旧教材的不同:1、四个大的不同就是:(1)取消了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平衡(2)取消了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3)加进了万有引力概念(4)把旧教材的两章内容合为一章。
2、第3页前言中引入一个“杞人忧天”的寓言,原来认为他很愚蠢的,但在这里有必要给他翻案----他是很有思想,很善于思考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是这个人跟牛顿一样继续思考下去,说不定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课件
教材配有实验指导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 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练习题与案例分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和真实案例分析,培 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与难点突出
教材特别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理解,帮助学生 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
教材编写思路
合作共建
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与教师和学 生进行密切合作,确保内容贴近 实际需求。
教材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科技融合
项目制学习
未来教材将更多地融入教育科技, 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学 习效果。
教材将更多引入项目制学习,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个性化学习
教材将更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 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和评估方式。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PPT课件
本PPT课件旨在对中学物理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全方位展示教材的结构 和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教材概述
通过对中学物理教材的总体了解,掌握教材的主题和基本框架,为进一步分析教材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结构与知识内容划分为多个章节,有 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3 主动思考与提问
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和提问,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积极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班级互动,促进同 学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
教材评价和反馈
教师评价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易于理解,具有很高 的实用性。
学生反馈
学生反映教材设计新颖,兼顾知识难度和学习兴趣, 受到广泛好评。
2
趣味性与互动性
教材通过趣味的案例和互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跨学科融合
教材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六章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六章教案主题:力的效果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和性质。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决力的问题。
3. 理解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特定力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力的作用效果3. 牛顿三定律4. 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特定力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力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1. 介绍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分类讲解作用力、反作用力、合力等力的特点。
三、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和牛顿三定律(20分钟)1. 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3. 解释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四、讲解特定力的性质(15分钟)1. 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特定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
2. 举例说明特定力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
五、练习与检测(15分钟)教师设计力的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力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馈: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特定力的性质和应用是否能正确掌握。
教学延伸:1. 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作用效果。
2. 可以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讲解特定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教科书3. 实验器材※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授课时请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物理初中教材第六章案例分析
物理初中教材第六章案例分析初中物理教材第六章案例分析第一案例:自行车上的动力传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交通工具。
而自行车上动力的传递,是一个涉及到多种物理现象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自行车上的动力传递来进行案例分析。
1. 骑行时的动力产生当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双脚踩踏脚踏板来提供动力。
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到人产生动力的原理。
人骑自行车时,腿部的肌肉会收缩,产生力量。
这里涉及到了人体的生理原理,肌肉受到刺激收缩,这种收缩力量通过脚踏板传递给了链条。
2. 动力传递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在自行车的运动过程中,动力需要通过链条传递给后轮。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就是力的传递。
链条承载着我们用力踩踏脚踏板产生的动力,然后传递给后轮。
链条的运动会带动后轮转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另一个物理现象,就是转动的力矩。
当我们施加力量在链条上时,会产生一个力矩,这个力矩作用在后轮上,使得后轮开始转动。
在后轮转动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动能转化。
当后轮转动的时候,会带动整个自行车向前运动,这就是动能转化的过程。
我们的动力通过链条和轮子的运动,最终转化成自行车的动能。
3. 自行车的动力传递与速度的关系在自行车的运动中,动力传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速度的快慢。
当我们用力踩踏脚踏板的时候,产生的动力会通过链条传递给后轮,进而使后轮转动。
如果我们用力足够大,链条传递的动力也足够强,那么后轮的转动速度会加快,自行车的速度也会相应提升。
同时,这里还要考虑到阻力的存在。
在自行车行驶的过程中,不仅有空气阻力,还有地面摩擦力等多种阻力。
这些阻力会减慢自行车的速度。
因此,我们需要用更大的力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以保持较高的速度。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自行车上的动力传递中,涉及到了力的传递、转动的力矩、动能转化等多种物理现象。
除此之外,动力的大小也会影响到自行车的速度,同时还需要克服各种阻力以保持较高的速度。
物理初中教材第六单元教学方案
物理初中教材第六单元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力的性质及其应用,以及摩擦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性质及其应用、摩擦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验箱。
2. 教学材料:物理初中教材第六单元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材料。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性质及其应用和摩擦力、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让他们主动发现力的性质,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从而深入理解摩擦力和压强的概念,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流程本单元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复习上一单元的内容,为本单元的学习做铺垫。
2. 引入新知识:通过讲解力的性质及其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向量性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3. 深入学习: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摩擦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力的性质及其应用、摩擦力和压强的掌握程度。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和总结,梳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课堂表现,以及讨论和提问的答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 结果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对于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练习题或开展拓展实验,以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和示范操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推荐下载】济南初中物理全套教材分析(第六章)
2.本章编写思路
因为本章着力体现力和运动的关系,所以在设置上就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
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怎样?的思路。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
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
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
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二力平衡
的条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
2
[键入文字]
科学内容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本章概述
1.基本要求
本章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
师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
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探究环节,同时认识理想实验
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语言
表述推理的结果;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力的平衡
要求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随着对本章的深入学习:让学生逐步体会
《标准》中关于分析与论证的要求。
3.全章内容结构图
3
[键入文字]
4
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
状态又如何?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关注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体现的是当物体受到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六章专题强化圆周运动的综合分析
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有mgtan θ=mω2lsin θ,
重点探究
当h越高时,运动半径r越大,周期T越大,选项C错误.
6因mv2的>v细0绳,的此一时端小,球N系A受E一到I个R杆与O向水N下的G的总S拉质U力量O作为Y用mI,N=0.
(3)物体恰好(没有)发生相对滑动,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4)物体恰好要离开接触面,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弹力为0. (5)绳子恰好断裂,绳子的张力达到最大承受值.
例4 (2019·双峰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如图7所示,A、B、C三个物体放
在旋转的水平圆盘面上,物体与盘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是其重力的k
答案
3g 4r
解析 物块恰好离开转盘,则FN=0, 物块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如图所示,
mgtan θ=mω22r tan θ=34 联立解得:ω2= 34gr.
随堂演练
1.(轻绳模型)(多选)如图9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
解析 物块恰好离开转盘,则FN=0,
内侧做圆周运动.圆环半径为R,小球半径不计,小球经过圆环内侧最高点 若物体A与转盘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1),则转盘转动的角速度ω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物体A随转盘转动而不滑动?(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多选)如图4所示,两根长度相同的细线分别系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细线的上端都系于O点,设法让两个小球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由v=rω可知,B球的线速度vB是A球的线速度vA的2倍,vB=2vA,在最低点,
A.小球对圆环的压力大小等于mg 所需向心力由摩托车的重力和侧壁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
初中物理_第六章 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常见的力现象的分析,能说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所观察的力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2)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简单的力现象。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体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力的现象、生活感悟导入新课二、明确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任务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生自学101页---103页,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小组合作与展示1. 利用手中的器材展示一个物体受力的情况2.在日常生活中实例,小组做实验,学生小组内交流,展示。
学生捏气球、压气球。
小结:归纳实验分析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定义(设计意图:由生活实例,归纳力的定义,训练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学生展示讲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通过学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个受力现象中,学生能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析课本中的例子)活动二:用手拍桌子,谈感受用手拍手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实验,感受到手的疼。
探讨为什么痛,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分析手与桌子的关系学生归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回扣课本的准确描述科学的严谨性投放问题,学生列举生活实例,物理回归社会活动三:利用手中器材当力中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会发生那些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动手,通过物体的变化,明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学生展示教师引导总结活动四课堂总结(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创建知识思维导图)学生展示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高中知识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序本课的教学内容: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初中物理主要问题研究**说课与讲课***考核(期末笔试50分、平时50 分)平时:作业、笔记、试讲、说课、教具制作。第一讲(上)大纲实施细则与教材分析格式§1.1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说明大纲对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作了如下规定: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物理习惯。4、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二、大纲将知识及应用分为三个层次1、一般知识要求“知道”重要知识要求“理解”重点知识要求“掌握”2、大纲的具体要求:92 个知识点、19个学生实验、121个演示实验、171项教学要求(常识性了解24项、要求知道80项、要求理解41 项、要求掌握72 项、要求会的技能三、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压强到浮力)1、压力与压强(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固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3)教学要求: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强的概念(4)说明 :(无)2、液体内部的压强(1)学生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的关系。(2)演示实验:液体对器底和器壁的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教学要求: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和压强公式。(4)说明:不要求计算侧面压力。3、大气压强(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挂图或录象)。气压计(实物或挂图、录象)。(3)教学要求: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知道大气压可用气。记住标准大气压的值 (105 帕=1标准大气压 )。4、抽水机和水泵(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活塞式抽水机(模型、挂图、录象)。离心式水泵(模型、挂图、录象)。(3)教学要求:知道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知道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5、浮力(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3)教学要求: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6、阿基原理定律(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阿基米德原理(或看录象)。(3)教学要求:理解阿基米德原理。(4)说明:不要求学生计算综合题。7、物体沉浮条件(1)学生实验:(无 )(2)演示实验:物体的沉浮条件。(观察)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模型或挂图)。(3)教学要求: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原理。(4)说明:只要求分析物体在一种液体里的沉浮,不要求学生计算综合题三、初中物理教学基本要求(细则)(压强——浮力)与大纲对应。§1、压强知识要求一、压力和压强1、了解:压力的定义。2、理解:(1)压强及公式P=F/S的物理意义。(2)压强的单位及物理意义。(3)正确理解受力面积的含义。3、掌握:(1)面积单位的换算。(2)应用压强公式计算压力、压强或受力面积。(3)增大或减少压强的方法。二、液体的压强1、了解:有关液体压强特点的演示实验2、理解:(1)液体压强的物理意义。(2)液体压强的特点。(3)液体压强公式P=gh及物理意义。3、掌握:(1)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同种液体产生的压强。(2)能够计算容器壁是竖直情况的容器底面所受到的压力。三、连通器1、了解:什么是连通器。2、掌握:(1)用液体压强公式分析同种液体在连通器中的特点。(2)用连通器原理定性解释有关现象。四、大气压了解:(1)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依据。(2)大气压的定义。(3)大气压强的单位。(4)大气压强变化的特点。(5)知道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是测量大气压的工具。理解:(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2)托里拆利实验。(3)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掌握:解释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五、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实验要求一、压强计1、了解:压强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二、研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1、了解:实验目的、器材和步骤。2、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成正比。能力要求1、通过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概括总结物理结论和思维能力。2、通过本章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事实或现象的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压强、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或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要求1、结合船闸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葛洲坝枢纽工程中的船闸建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大气压强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大气压的发现,对学生进行实践和认识关系的教育。3、使学生了解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等知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自觉性。§2 浮力知识要求一、浮力1、了解:什么是浮力。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二、阿基米德原理1、理解:(1)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2)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体。2、掌握:(1)应用阿基米德定律计算浮力、体积、密度等问题。(2)应用压力差和视重法计算有关问题。三、物体的沉浮1、理解:(1)物体的浮沉(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条件。(2)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掌握(1)用沉浮条件分析讨论关于物体沉浮的实际问题。(2)根据浮沉条件计算物体的有关体积、密度等问题。实验要求一、研究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1、了解:实验目的、器材、步骤。2、掌握:(1)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或量杯)。(2)物体浮沉条件。二、密度计掌握:利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能力要求1、通过本章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要求1、通过本章介绍我国古代对浮力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结合浮沉条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起决定作用。§1.2教材分析的基本格式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1)思想教育目标;(2)知识目标;(3)能力、技能目标。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1)内容在本书、本章的地位。(2)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重点。(4)难点。(5)关键。(6)需要说明的问题。3、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2)学生必备的知识(3)采用什么方法讲授,从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怎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发展能力。(5)如何根据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本讲重点:大纲实施细则本讲关键:教材分析格式本讲问题:1、按大纲要求对各知识点提出的具体目标是什么?2、大纲对知识层次有何要求?3、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知识点有多少个?、学生实验有多少个?、演示实验有多少个?。作业:阅读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压力和压强第一讲(下)中学物理教学常规§1.3 备课和上课常规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全部准备工作。一、备教材(1)吃透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委对物理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大纲中对中学物理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依据。注意:大纲中“了解”、“理解”、“正确理解”、“掌握”、“牢固掌握”等字眼。了解:大致知道既可;理解:能弄清一般概念;正确理解: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掌握:能运用一般规律;牢固掌握: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重点规律。2、吃透教材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说: “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学,教学,欲教先学。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听懂。想吃透教材有三:(1)通读教材是基础其作用是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分清主次,区别重点与一般,达到纵观全局,居高临下的处理教材。(2)单元备课是桥梁其作用是达到:能通盘考虑全章,理出中心线索,找到知识内在连系,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做到前有铺垫,后有照应。如:“浮力”这章内容:一个重要概念——浮力;一个重要定律——阿基米德定律;二个重要条件——(1)物体沉浮条件,(2)物体漂浮条件。本章重点:阿基米德定律和浮力。这样确定本章各节的教学目的、重点、课型和教学方法等。(3)精读是关键精读是深入钻研教材,达到“懂”、“透”、“化”三字。懂:对教材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对每道习题,每个实验都清楚明白。透:对教材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做到举一反三。化:消化,把教材化成自己的语言,教给学生。在每一节中:都能将知识分解出:①哪些是“已知”,通过复习就可解决。②哪些是“半知”,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自己理解。③哪些是“不知”,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二、备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钻研教材是“知己”的过程,深入了解学生是“知彼”的过程。要知道自己的学生是什么基础,备课时才能“量体裁衣”,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了解学生方法有:考试、提问、课堂反应、作业、辅导答疑等。三、备习题教师在上课前要先将例题和习题逐一地做一遍,然后再选编例题、习题。选题的标准有以下五条:1、目的性:练此题是解决学生什么问题。2、阶梯性:按教材体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3、典型性:有代表性,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4、针对性:针对学生在知识上的“缺”、“漏”和常犯的概念性错误来选题,击中要害。5、多样性:选题多样化,开拓学生思路,从不通角度应用基础知识。四、备实验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备实验是:一是备齐实验器材。二是试做成功,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容易出现毛病的地方要加以改进,保证实验课成功。五、备教法教学有法,叫无定法。备教法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怎样提出问题,引入新课?2、任何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知识来龙去脉?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每次学生学到这里会出现什么毛病和倾向?如何预防?哪些是学生容易模糊的?如何讲清楚前后有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4、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重点”分为教材重点和教学重点。教材重点:是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这是由知识本身在教材中的地位决定的。教学重点: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教材重点必须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多数学生所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及技巧问题。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重点中有难点。关键: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在一节课中起决定性作用。5、做什么实验最有利?学生应配合做哪些实验?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如何边讲边演示?如何得出结论?6、如何精讲多练?如何讲练结合?7、如何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六、写出教案教案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题:章节,授课时间,班级。2、教学目的: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哪些技能?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观点、能力和思想方法?3、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4、课的类型: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讨论课、复习课。5、教具:上课前按教案所列教具的内容,清点一遍是否齐全。6、教学步骤(1)复习提问,约5分钟。A、纠正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拖欠,避免积重难返。B、通过复习提问上节知识,达到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C、通过提问,复习为讲新课需要准备的知识,即为顺利引入和讲新课铺平道路。(2)新课引入,约3分钟要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思维。(3)讲授新课,约20——25分钟精讲——A、“已知”的知识——如何复习? “半知”的知识——如何启发? “未知”的知识——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清来龙去脉?B、重点、难点、关键的处理。C、演示实验的步骤、分析、结论。D、例题的启发式教学。(4)巩固新课,约10-15分钟。多练——第一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和小结,由此使学生进一步理出重点知识。第二步:提问学生回答当堂课的主要内容,由此督促学生当堂记住重点知识。第三步:通过做课堂练习,对基础知识反复训练,达到将知识这转化为能力。(5)布置作业,约 2分钟。(6)板书、板画设计七、使用教案和课后记载写不好教案便讲不好课,写好教案也未必能讲好课。这里有一个“熟悉”和“使用”教案的问题。1、熟悉教案:熟能生巧。生动、灵活。2、使用教案:上课时一定要用教案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克服随意性。3、课后记载:(1)讲课的优缺点。(2)学生的反映,(3)学生作业和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八、上课常规1、师生明确“双基”和培养目的,师生活动要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主线突出,脉络清楚。2、课堂要突出启发式教学,精讲多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3、要全面正确地运用教学原则。4、要掌握好各个教学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5环节)5、要注意教室卫生,教师上课不迟到,不压堂。教师应衣冠整洁。态度和蔼大方。§1.4 作业和考试常规一、布置作业常规1、作业应能使学生明确概念、发展思维、发现问题、修正错误,明确公式意义、应用条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2、布置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不要全出“照猫画虎”的题或完全套用公式的题,一节课大约布置30分钟的作业,要给学生看书的时间。3、作业要规格、完整,整齐清楚,及时完成,严禁抄袭。做错要重做,难题可做必要提示。二、批改作业常规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1、重要要及时批改,以便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批改作业应包括“批”和“改”两项内容,作业要有“批”、有“改”,不能只判“对”、“错”,草草了事。批改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阅:要求每个学生都交作业,可批阅部分作业,从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不同解法,作好记录,以备讲评。评:在讲新课的前或后,利用5——10分钟对上次作业进行讲评,分析典型错误,重视特殊解法,做到一题多解,给出明确答案,然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业。改:要求学生对作业中错误和不完整之处进行修改,使他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会错,以免重犯。采:每次批作业前,应先检查学生对上次作业的修改情况,并以A、B、C 、D四级采分,注在作业本的左上角。阅、评、改、采的好处:1、节省时间、批改效果好,错误量减少,教学质量提高。2、双边活动增多,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通过改错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3、作业成绩写在封面,可督促学生认真做作业和修改作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三、考查常规考查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免“积重难返”。考查分:1、提问或课间练习(抽查)与讲课同步,针对性强,但每节不要超过10分钟。评分可作平时成绩。2、测验测验一般是在讲完一章后的阶段考试。作用有二:(1)学生独立地、定时地试解新题,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极好机会。(2)是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的缺陷和弱点。以便及时祢补和迎头赶上。四、考试常规考试是总结地了解学生、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1、考试命题原则(1)紧扣大纲和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考查。(2)分量和难易程度适当。分基础题、普通题、综合题、灵活题四级。第一级基础题具有记忆性、常识性、直接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双基”的记忆程度。题量为20%。第二级普通题考查学生对“双基”的理解程度。题量为45%。第三级综合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题量为20%第四级灵活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双基”的能力和学生智力。但要防止“超纲”,题量为15%。考试应是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实验、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平均分在7 5分左右。(3)试题排列应由易到难,形成一定的梯度。2、考试命题由各备课组讨论考试内容、类型和原则,由备课组长出题。3、评分要客观、公正。三段评分。(1)列出方程或方程组得该题得1/3分,(2)解出最简方程并正确带入数据得该题的1/3分,(3)得数和单位得该题的1/3分,(4)上面错误造成下面错误扣1分,多次重复出现的错误,看成一次错误。五、物理课分析常规听课后,都要评课。有三方面。1、教学目的的正确性确定的教学目的是否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2、教学内容的适度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难易适度。3、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之间的桥梁,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达到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优质课的标志1、富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生自己去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彼此配合,协调一致。2、体现“精讲多练”。学生练习多而扎实,当堂消化所学内容。3、教学富于艺术性。学生在较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所学知识。本节重点:备课与上课常规作业:讲授课的一般教学过程应是怎样的?第二讲压力与压强的分析本节重点:找出压力与压强的重点、难点、关键。本节关键:如何作好压强的演示实验。提问:1、大纲细则中,对压力和压强一课的知识要求是什么?2、大纲中对压力和要求一课的要求是什么?3、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压强和液体压强一、压力和压强1、看教材中相关内容(1)看教材内容(见展示台)(2)看VCD中相关内容(物理第一册下)现在我们知道:压力和压强这一节的内容可归结为下面八个方面。二个概念:压力和压强一个公式:P=F/S一个单位:1帕=1牛/米2;一个实验:压力小桌实验;一个例题:演员和大象;一个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一个想想议议;六个习题。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分析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渗透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知识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以及压力与重力得区别;掌握压强的概念、单位——帕斯卡和压强公式。能力、技能目标:会作压力的图示;会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A、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B、是学习大气压、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2)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A、压力概念的理解垂直压在物理表面上的力叫压力与物体接触、作用在物体表面、作用点在接触处表面里层、与表面垂直、方向指向物体表面。B、压力与重力的区别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的,许多情况下与重力无关。C、压力与压强的区别与联系定义的区别、意义的区别、单位的区别。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单位帕斯卡的理解:1帕=1牛/米2,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为0.5帕。D、压强的单位换算1M帕=103K帕=106帕。(3)重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公式。(4)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5)关键:作好压力小桌实验(6)需要说明的问题:要强调压力作用在支撑面上;方向垂直于支撑面;受力面积是向接触的面积。3、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1学时;(2)学生必备知识:力的定义、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面积单位、重力。(3)采用什么方法讲授,从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好当堂的实验(4)怎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定义要让学生弄懂关键字、词,结合事例明确定义的意义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垂直压表面力角度向物体位置仍是力(5)怎样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应用定义、概念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A、钉床、海绵、气功师、石头、大锤。•B、两块相同的砖头能产生多少种压强?•C、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增大或减小压强)•“前苏联卫国战争时,苏军主战坦克过沼泽地。”、“冰上救人”。作业分析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一、压力和压强本节要点•找出本节的重点、难点、关键。•关键是:通过实验引入“刚化法”•提问:1、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 2、大纲细则中对”液体压强的计算”有何要求?• 3、本课在什么基础上来讲的?看教材(投影器)看录象或VCD (物理第一册下、1中0.5——11之间) 。看教学软件•液体压强的计算的分析•本课介绍:•1、液体压强的特点•2、纲化法的四步骤•3、液体压强公式•4、例题1个•5、想想议议•6、习题4个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1)思想教育目标•(2)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压强公式。•(3)能力技能目标: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1)内容在本书本章的地位:•是本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课。•(2)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不同方向的压强相等”理解的不深刻。•(3)重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4)难点:公式P=F/S与P=gh的区别和联•系。•(5)关键:液体内部的压强分析(刚化法)•和有关实验。(6)需要说明的问题•本节课是在上一节实验课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上一节已经明确下面四个问题:•A、认识液体内部有压强(存在)。•B、认识到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压强•的关系——都相等。•C、认识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成正比。•D、认识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密度大的压强大。•这节课的目的是总结上节课的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明确计算液体压强的思路和方法——刚化法——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刚化法的引入(当场实验)•先画后做:3、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1学时;•(2)学生必备的知识:•力的概念、单位;•压强公式;•密度公式、单位;•重力公式、单位;•二力平衡。•(3)讲授方法:(前面已述)略。液体压强中的主要问题•1、静止液体传递压强的特点•(1)可向各个方向传递压强。因此液体对侧壁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压强相等。 P=gh•(2)液体传递压强的大小不变,而传递的压力随受力的面积不同而不同。固体传递压力的大小不变,而传递的压强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不同而不同。•(3)由于液体传递的压强大小不变,所以液体对容器的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量。•2、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微观实质•(1)分子力(斥力与引力的合力)将分子束缚在平衡位置的作用大于热运动使分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作用,使液体在宏观上基本保持一定的体积不变。•(2)但热运动的作用又强于固体,使分子在平衡位置有个“定居时间”外,还可以脱离平衡位置向其他地方无规则运动——流动性。•液体的压强是由:P液=Pk+Pr-Pc•Pk: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压强;•Pc:分子引力压强(内压强):Pr:分子斥力压强(斥压强);•由于分子力对压强的贡献大于分子热运动的贡献,•所以,P液Pr-Pc•在重力作用下,液体被整体压缩,使分子间距r<r0,斥力>引力——Pr >Pc,使得内部压强呈斥压强性质,这即是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微观本质。•P=gh中的g表明造成液体内部压强的外因是重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就说液体的(静)压强是由重力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问题研究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1
1器壁上小孔液流的问题。
h
H
s
哪个孔射程最远?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
(1)容器壁上具 有最大射程的小孔 只有一个。 取任一小 孔与液面相距为h。 液面高H, 由伯努利原理知: h处小孔流 速。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h
H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1
由于水银片处于平衡状 态 P上 P下 又由于液体内同一深度 压强相等而液片与 槽内水银面同高 P0 P下在管内的水银柱 上是真空 P上 gh因此P0 gh
即大气压强的大小正好等于 管内水银柱产生的 压强。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3
为了方便起见假设 圆台底部有液体通过。
则合力为
gV 圆台排
方向向上。 注意这是将底部向上 的压力考虑进去了,应 刨出此力。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4
圆台底面积为s; 水面到圆台的距离为h; 则此力为 g h s 那么原来受力是 g V sh 当 V sh > 0时 V-sh <0
F2 F3
3
这是阿基米德定律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F1
31
(2)合力为多大?
底部与器 壁相粘连 问圆台是 否受到浮 力?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2
答:(1)根据阿基米德定律
圆台将受到浮力,大小等于圆台所排开 的同体积水的重力。 (2)浸在液体内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 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引起的。而这个 问题中,圆台底部并不存在液体,所以 只受到向下的压力,没有向上的浮力。 对否? (1)结论不对 (2)结论正确 合力多大?方向?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15
np
p2 p1
p2 n p1
RT g ( z 2 z1 ) RT
g
( z 2 z1 )
p2 p1e
其中
g
RT
( z 2 z1 )
5
z1 0 处
16
p1 1.01310 帕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p1 1.0 3 1 1 0
接下一 讲
将G0放一边得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8
A P h
B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5
问题:?
测量大气压强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管子上部
是托里拆利真空使整个装置自由下落则
(1)水银柱高度不变。
(2)水银柱会充满整个管子。
s1 3 2
(3)水银柱高度会下降到零。 (4)水银柱会低于槽中水银液面。
作业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6
鞍山师院
p
p0
2 2
1
水压机原理是: p0 p
鞍山师院
p gh p0 gh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4
3
压强叠加法:
在槽内水银中取AB两点 都在玻璃管下口边缘等高
p A pB p A p 0 g h p B p g h p0 p gh
h
p0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a
2
29
F2
F3
a 2 F g ( h0 ) a 2 与F2相抵消
F1 3水平
F3垂直
鞍山师院
a 2 g ( h0 ) a 2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0
F3垂直 g h0 F浮 F1 F3垂直 gV排
a 2
a
2
直角劈受到的合力浮力 为 a 2 a g a g 2 2
g
RT dz
e
gz
RT
dz
dz
g
RT dz间 意义是在高度Z-Z+ 大气压强的增量,由气态方程
pv
鞍山师院
Z
m
RT
得
10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M p / RT V dp gdz
0 zh
积分
的意义是高度为Z 的空气密度。
p0 p 0
p0 0
大气层的高度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数值等于地面到大气层顶端截面为S的 空气柱的重量在地面上产生压强。
P0=G/S
G
?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7
S
鞍山师院
2大气压强与空气重量关系的定量分析
在力场中,由玻尔兹曼分布空气分子密度
为:
n n0e
mgz kT
(1)
n0 为Z=0处(地面)空气分子密度, 为空气分子质量,由阿佛伽德罗定律 m p=nkT (2)
2000 z 12米 5 2 (1.013 0.7917 ) 10 1.33310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18
4、液体的压强是否随温度变化?
(不考虑容器的变化)
(A)
(B)
(C)
当温度变化时各压强将怎样。 升温时: 降温时:作业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
19
5、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几种分析法
G
S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13
在海拔2千米内,可 以近似地认为 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 1.333102 帕(1mmHg)为什么? 由前面得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14
3关于大气压随高度而减少。
在海拔2千米内,可以近似地认为 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333102 帕(1mmHg)为什么? g 由前面得 dp p dz RT dp g dz p RT 因为2000米内g和T可当作常量
5
p2 ?( z 2 2 0 0 0 m)
2 9 10
13
千克 / 摩尔
2
g 9.8米 / 秒
R 8 .3 1 焦耳 / 摩尔.开 T 2 3 7焦耳 / 摩尔.开
P
2
7.9 1 710 帕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17
4
鞍山师院
则在0——2000米间每降1mmHg时高度变化 为
p0 n0 kT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8
p p0 e
mgz kT
(3)
m N0 m m , k R / N0 R R
为空气的摩尔质量
p p0 e
鞍山师院
gz / RT
( 4)
9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对(4)两边取微分量
dp p0 p
鞍山师院
p0 dp p0 dp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0
p0
11
p0 dp gdz
p0 0
0
h
g dz
0
h
p0 g
鞍山师院
h
s
0
G dz gm / s s s
12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数值等于地面到大气层顶端截面为S的 空气柱的重量在地面上产生压强。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7
6、浮力
(1)直角劈的浮力
将正方形(边长为a)沿 对角线截成: 前后三角形面积对称压 力的合力为零 F2
h0
2a
s 2a
s1 a
s3
F3
F1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8
s1面受力 s2面受力
F2
2
F3
F 1 g ( h0 a ) a
F1
2
F2 g ( h0 a / 2) a s3面受力 F3 g ( h0 a / 2) 将F3正交分解
s
v( h) 2 gh
3
射流质点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在竖直 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所落地时间是
t
2( H h) g
2
h
H
射程S= vt 2 hH h
sd 哪一点S最大呢?取0 hd
s
H 时, h 2
S最大。这说明正中间的孔射程最大。不是 越低射程越大而是越低流速越大。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4
p上
h
p0
P下
22
刚化空气
2
大气液柱刚化法:
设想管内有一液面与 槽中水银面平齐。将管 内水银柱和槽内水银上 方空气刚化。
刚 化 水 银
p
p0
11
2 2
1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23
刚化空气
这样刚化的空气柱和刚 化的水银柱将槽内的水
银封闭犹如水压机一样。 大活塞是空气柱 活塞是水银柱 小
刚 化 水 银
V V排
3 g
3 g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7
金冠体积为黄金 + 白银 的和
G G0 G0 G G1 1 g 2 g 3 g G 1 3 2 3 G1 1 3 G0 1 2 2 3 G0为掺入白银的重力
鞍山师院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5
、阿基米德 是怎样测出
?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 36
金冠中掺入 白银的重量 的
鞍山师院
7、阿基米德是怎样测出金冠中掺入白银的
重量的
设金冠重力为G , 黄金密度为 1 白银密度为2, 水的密度为3 ; 掺入白银的重量为 G0 ; 测金冠全部浸入水中的视重为 G1; 则金冠受到的浮力为 F浮 G G1 由阿定律 F浮 V排 3 g 金冠的体积为 F浮 G 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