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比较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 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 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 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 ①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 励橄榄油出口。 的政策等。 ①梭伦改革:经济上废除债务奴隶制,大力发展工商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 ②目的: 业,从而改善了平民的经济状况,壮大了工商业奴隶 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按其功劳的大小授 梭伦改革: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振兴城 主的经济实力,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予官爵。 „全国划为41 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 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 ②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 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摆脱落后状态。废除奴隶制, 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者 „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 建立封建制,确立地主阶级的专政。 奴 . ( 1 )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 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 么影响?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 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 产、生活方式吗? 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是什么?
3、改革的必要性
地理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平城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发,交通不便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 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北魏定都近100年 洛阳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农业发达;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目的: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减少改革 阻力
如何迁都: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 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 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探究: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打击保守势力,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大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 展奠定基础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 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
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3、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黑暗,租役沉重
——阶级矛盾
内部矛盾重重 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危机四伏
——民族矛盾
汉族地主官僚不满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 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 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 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 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 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 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 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 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 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 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 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
2.内容
典型例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 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 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 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 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内部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 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 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 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 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 1.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 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 “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 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使百姓耕有其田,人们 纷纷重归故土。 • 【答案】 A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2、整顿吏治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 “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 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 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西晋
东晋
隋 朝
六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2、北魏统一了北方(政治前提)
长城--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 2.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 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 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 C.俸禄制 D.汉化政策 • 【解析】 说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是指汉文 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说孝文帝 是千古罪人,是指汉化政策改变了鲜卑民族 骑射的传统,使原先的优势丧失。 • 【答案】 D
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 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 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 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 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 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限制土地兼并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3.意义
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课本36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经济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为隋最终完成 统一奠定基础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 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 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 就会平息了。
迁都原因
3.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D.北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解析】 本题主要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 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 现在明朝中后期,故D项不正确。 • 【答案】 C
• 4.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 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俸禄制 •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 •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 改革采取某项经济措施来解决农民流离失 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只有均田制符合 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是政治措施; C项是社会习俗措施,排除。 • 【答案】 D
为隋最终完成 统一奠定基础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 5.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 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是( ) • A.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 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 【解析】 材料中“百国千城”“商胡贩 客”均表示此时的洛阳不是“全国性”, 而是突出它的“国际性”。 • 【答案】 D
4、改革的可能性 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对 汉文化的仰慕。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改革的目的
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⒉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均 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 建土地私有制? ⒋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⒌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⒍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迁都影响: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4.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仿汉制、 易胡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重汉臣 崇儒学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 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 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 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 ①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 励橄榄油出口。 的政策等。 ①梭伦改革:经济上废除债务奴隶制,大力发展工商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 ②目的: 业,从而改善了平民的经济状况,壮大了工商业奴隶 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按其功劳的大小授 梭伦改革: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振兴城 主的经济实力,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予官爵。 „全国划为41 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 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 ②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 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摆脱落后状态。废除奴隶制, 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者 „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 建立封建制,确立地主阶级的专政。 奴 . ( 1 )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 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 么影响?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 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 产、生活方式吗? 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是什么?
3、改革的必要性
地理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平城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发,交通不便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 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北魏定都近100年 洛阳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农业发达;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目的: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减少改革 阻力
如何迁都: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此协 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 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探究: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打击保守势力,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大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 展奠定基础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 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
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3、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黑暗,租役沉重
——阶级矛盾
内部矛盾重重 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危机四伏
——民族矛盾
汉族地主官僚不满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 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 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 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 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 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 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 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 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 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 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 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
2.内容
典型例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 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 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 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 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内部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 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 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 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 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 1.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 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 “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 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使百姓耕有其田,人们 纷纷重归故土。 • 【答案】 A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2、整顿吏治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 “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 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 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西晋
东晋
隋 朝
六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2、北魏统一了北方(政治前提)
长城--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 2.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 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 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 C.俸禄制 D.汉化政策 • 【解析】 说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是指汉文 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说孝文帝 是千古罪人,是指汉化政策改变了鲜卑民族 骑射的传统,使原先的优势丧失。 • 【答案】 D
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 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 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 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 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 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限制土地兼并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3.意义
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课本36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经济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为隋最终完成 统一奠定基础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 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 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 就会平息了。
迁都原因
3.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D.北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解析】 本题主要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 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 现在明朝中后期,故D项不正确。 • 【答案】 C
• 4.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 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俸禄制 •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 •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 改革采取某项经济措施来解决农民流离失 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只有均田制符合 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是政治措施; C项是社会习俗措施,排除。 • 【答案】 D
为隋最终完成 统一奠定基础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 5.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 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是( ) • A.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 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 【解析】 材料中“百国千城”“商胡贩 客”均表示此时的洛阳不是“全国性”, 而是突出它的“国际性”。 • 【答案】 D
4、改革的可能性 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对 汉文化的仰慕。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改革的目的
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⒉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均 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 建土地私有制? ⒋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⒌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⒍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迁都影响: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4.移风易俗 1.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仿汉制、 易胡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重汉臣 崇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