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总复习第四单元4-7章学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兼学案)
初中生物总复习(全套教案兼学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态因素的分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例子。
3. 能够运用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3. 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的分类。
难点: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讲解生态因素的分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实例。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第二章:细胞与生物体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3. 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意义。
4. 能够运用细胞与生物体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2.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3. 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的生长、细胞数目的增多。
4. 细胞分化:分化的概念、分化的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难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意义,细胞分化的结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法让学生直观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
2. 通过动画演示法讲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3.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意义。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生物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生物第四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3.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4. 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2. 生态系统的组成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作用。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复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
例如,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圈的范围等。
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观察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2. 教辅:课后练习题、课堂讨论素材等3. 网络资源:生态环境相关新闻、案例等八、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学案4新版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教师寄语:保护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尝试完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有关的分析讨论;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他人的方案进行评价,培养判断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重、难点: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难点: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我们本地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请你通过走访调查或采集实物等方式了解一下!二、导入新课观看图片三.合作探究1、讨论完成调查方案。
以小组展开讨论,并确定所要调查的重点项目,并确定调查方案,同时作好必要的分工。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我国)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2、汇报调查结果(1)分组上讲台汇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他组的成员提出质疑,并对其汇报进行打分,并派代表作简要的点评(如汇报的成功点在哪里,调查还存在哪些不足等)(2)各小组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拟定一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3)经过讨论、投票,评出优秀的调查计划,并将写得好的报告和计划交给政府有关部门。
(4)拓展反思:阅读<<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感受环境的重要性。
四、拓展创新同学们每天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学校中,爱护环境首先应该从找做起。
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做起。
现在就请我们大家每个人说出一条措施,共同拟出校园环境的保护条例,好不好(可参照课本提示.)五、归航拾贝(试着把这节课的知识网络整理一下吧!)六、达标测试1.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某小组同学们通过调查活动,提出了若干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措施。
初中七年级生物第4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生物第4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同类型的组织,掌握基本生物学术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类型的组织。
2. 难点:生物学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教科书、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实验准备:可以设置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清洁整洁,方便学生观察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讨论生物学的重要性以及细胞和组织在生物学中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同时讲解不同类型的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等。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胞和组织的特点。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所学知识,引导他们思考细胞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5.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生物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参与课外科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6. 总结反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作业:1. 完成教科书相关知识点的习题。
2. 选择一个细胞学习资料,做一个小研究。
3. 做一个关于细胞和组织的PPT,展示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和组织的认识更加深入,观察实验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生物第四单元复习教案一、课时安排本次复习课程将安排为两个课时,主要涵盖植物生活方式和生态平衡两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植物的基本生活方式,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输送作用等;2. 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与重要性,掌握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生活方式a.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b. 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意义c. 输送作用的过程和意义2. 生态平衡a. 生态平衡的概念b.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植物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态平衡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 实践法:通过实验观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植物生活方式的理解。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的基本生命活动。
2. 讲解:讲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输送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3. 实验: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并记录。
4.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植物生活方式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引入:通过生态平衡的例子引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3. 讨论: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破坏和保护措施。
4.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作业安排1. 复习植物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态平衡的知识点;2. 完成与植物生活方式和生态平衡相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复习课的教学,学生对植物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为构建美丽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3.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强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运输。
4.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以及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b.气体交换是如何在肺部和体内细胞之间进行的?
c.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如何协同工作,保证人体内物质的正常运输?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同学们持续进步。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心脏、血管、呼吸系统等关键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把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学设计
2.讨论主题:
a.心脏结构与功能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b.血管的特点及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c.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3.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后,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心脏、血管、血液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对气体交换的过程理解不透彻;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习惯,依赖教师的讲解。
2.提问方式: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在运动时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章主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强调学习本章内容对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分类及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气体交换等知识点。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展示、板书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七年级】第四章 生物体的组成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复习课教案【七年级】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复习课教案本章介绍了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描述了生物生长现象、细胞分化现象以及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本章内容能使学生理解生物体为什么能够由小长大。
不同的组织如何形成,植物和人体的不同组织怎样识别等。
本章关于器官、系统的知识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在构成生物体时,首先构成组织,然后由组织形成器官及系统。
学生只有先了解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细胞的生长现象,才能进而理解组织的概念。
本章是关于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协调与统一,以及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
它是学生解释生物活动特征的基础。
本章的学习还将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的各种结构和功能。
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复习目标1.讲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与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3.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
4、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5.描述多细胞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
6、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7.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
(要点)8、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三、创作的问题与基本内容1、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有关)2.细胞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加是如何引起的?(细胞数量的增加是由细胞分裂引起的,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许多小液泡逐渐生长并合并成大液泡,细胞将不再生长到一定程度,导致整个细胞体积的增加)。
3、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相似吗?4.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1)、一个细胞出现,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以着丝粒连接在一起,即染色体出现;2)染色体逐渐排列在细胞中心;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原来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并向细胞两端移动;4)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被解卷积并松散成染色质,核仁似乎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5)、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初中生物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生物第七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复习生物第七单元所学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多样性、细胞的代谢等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2. 态度与情感:引导学生对细胞的重要性和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3. 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2. 细胞的多样性: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等内容。
3. 细胞的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细胞代谢过程的原理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2. 细胞的多样性的掌握:学生需要准确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特点。
3. 细胞的代谢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细胞代谢过程的意义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对细胞的结构、多样性和代谢过程进行详细讲解。
2. 示范法:通过实物模型或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通过查阅资料、回顾笔记等方式,让学生快速回顾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 复习细胞的多样性:通过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复习细胞的代谢:通过讨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细胞代谢过程的原理和意义,复习相关知识点。
4.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共同探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以及代谢过程,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总结复习:对本次复习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巩固学生对细胞的理解。
初中七年级生物第4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生物第4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能够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理解。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的实施。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第4章《生物的多样性》。
2. 教学PPT或黑板。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的多样性。
2. 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15分钟)1. 使用PPT或黑板,展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分别解释每个层次的含义,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3. 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或展示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案例,如濒危物种、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以及这些威胁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3. 让学生思考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等。
2. 让学生讨论该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2. 提问:“你们认为我们个人能做什么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和行动。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
2. 让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问题。
重庆市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章至第七章复习要点学案新
第四章至第七章复习要点第四章循环系统部分1、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成分:主要是水,其次是蛋白质,以及占3%的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形态结构: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个体无细胞核,富含红细胞(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最多)的时候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时候与氧分离。
)功能:运输氧和少量二氧化碳形态结构: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目少易变形血细胞白细胞(最大)功能:有些白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具有保护和防御的功能。
形态结构;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个体最小。
血小板(最小)功能: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少,是患了贫血症。
白细胞数量过多,说明身体有炎症。
血小板过少,异常出血,血小板过多,易形成血栓2、血量和输血:血量:占体重的 7% ~ 8%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血流的管道-------血管概念: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的血管。
(其内流动着离心血)动脉结构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判断依据:动脉内血液由较粗的血管流向较细而分支多的血管概念:连通最小的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分布特点:分布广毛细血管特点:管径小(仅8---10微米)管壁薄(仅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慢(仅容红细胞单行通过)x功能:流动的血液能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概念:把血液从全身送往心脏的血管。
(其内流动着回心血)静脉特点: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显微镜下判断依据:静脉内血液由较细,而分支多的血管流向较粗的血管。
4、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心肌(强有力的收缩,最厚的是左心室)心脏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相连的血管:肺静脉、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肺动脉瓣膜:房室瓣、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记忆口诀:左右不通,上下通;房连静,室连动;左房连肺静,右房连上下;左室主动,右室肺动。
七下第四章复习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复习摘要:血浆 成分:主要成分是 ,还有 和血液 功能:血细胞: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血管左心房(连通 ) 结构 四个腔 左心室(连通 ) 右心房(连通上下 ) 右心室(连通 ) 瓣膜 房室瓣(只能向 开) 动脉瓣(只能向 开)心脏 功能 :血液运输的动力心率:心脏 跳动的次数生理 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心动周期:心脏每 和 一次血液循环 体循环: → →各级动脉→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 的途径 肺循环: → → → →血型:ABO 血型系统将人类血型分为 型、 型、 型和 型输血与血型 输血:输血时应以 为原则血量:成人体重的7%~8%;献血量200~300ml 练习:1、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可以看见的是( ) A.红细胞和血小板 B.白细胞和血小板 C.血小板 D.红细胞和白细胞2、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A.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分离B.不易与氧结合,也不易与氧分离C.易与氧结合,不易与氧分离D.不易与氧结合,易与氧分离 3 铁是合成下列哪种物质时不可缺少的原料( ) A 胆汁 B 血浆蛋白 C 血红蛋白 D 组成人体细胞的蛋白质4、小亮经血液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个数偏少。
小亮可能得的病症是 ( ) A.贫血 B.遗传病 C.扁桃体发炎 D.缺钙5、某人感冒发烧,体内有炎症,血液中数目增多的是( ) A.血红蛋白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6、血液是红色的,它与血液中的什么细胞有关?(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7、贫血是指 ( )A. 人体内的血量过少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8、静脉的作用是收集血液返回心脏,下列静脉的特点中与防止血液倒流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主要是( )A.与心脏相通B.管壁薄而弹性小C.管腔大,其内表面有静脉瓣D.与动脉伴行 9、把体循环和肺循环连通在一起的器官是( )A 肺B 心脏C 肝脏D 主动脉 10、下列哪些习惯易引发心血管病( )A. 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B.经常食用高脂肪的食物C.不吸烟、不喝酒D.膳食平衡 11、有关动脉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动脉血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 B.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C.动脉血是含养料丰富的血液D.动脉血是对人体有益的血液,而静脉血是对人体有害的血液12、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心房→心室→静脉B.心房→心室→动脉C.心室→心房→静脉D.心室→心房→动脉13、某人不小心手被刀割伤,流血一直不易被止住。
初中生物总复习第四单元4-7章学案
辅导讲义教师科目生物上课日期2014.6.7 总共学时学生年级初二上课时间19:30-21:30 第几学时7~8 类别基础提高培优科组长签字教务主管签字校区主任签字一、教学目标:1.掌握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及血液循环过程;2.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过程及尿液形成的过程;3.掌握眼球和耳朵的结构及功能,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4.掌握酸雨的形成原因,废旧电池的处理和温室效应的原因。
二、上课内容:1.评讲上节课作业2.复习第四单元第4~7章3.例题讲解,习题训练三.课后作业:1、见针对训练四、家长签名(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是由和组成的。
(1)血浆(形态):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红细胞:(形态)两面凹的圆饼状。
成熟的红细胞无。
(特性)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功能):有运输氧的功能。
B.白细胞:(形态):有细胞核,成圆球状。
功能:防御和保护作用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C.血小板:形态: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养料和废物,防御保护以及调节体温。
2.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种类概念和功能结构特点动脉送血离心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管内血液流速快静脉送血回心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液流慢,内有,防止血液倒流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4、血液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5.血型的种类:、、和。
七生(下)第四单元 第四至第七章 复习提纲
七、人类活动队生物圈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森林遭到严重滥伐;沙尘暴危害严重,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何时还太湖清澈秀美的原貌
环境污染: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
中膜: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
提炼与归纳
批注与反思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构成。(四腔、八“心眼”——血管)
有四个腔:左心室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书P92)组成。例如:膝跳反射的过程:扣击部位:膝盖下位的韧带现象:小腿突然跳起。
感受器: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中
效应器:(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3)反射的类型
简单的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一般不会消失,反射中枢在脊髓)
2)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肾脏:形成尿的场所;输尿管、尿道: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3)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讲义教师科目生物上课日期2014.6.7 总共学时学生年级初二上课时间19:30-21:30 第几学时7~8 类别基础提高培优科组长签字教务主管签字校区主任签字一、教学目标:1.掌握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及血液循环过程;2.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过程及尿液形成的过程;3.掌握眼球和耳朵的结构及功能,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4.掌握酸雨的形成原因,废旧电池的处理和温室效应的原因。
二、上课内容:1.评讲上节课作业2.复习第四单元第4~7章3.例题讲解,习题训练三.课后作业:1、见针对训练四、家长签名(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是由和组成的。
(1)血浆(形态):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红细胞:(形态)两面凹的圆饼状。
成熟的红细胞无。
(特性)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功能):有运输氧的功能。
B.白细胞:(形态):有细胞核,成圆球状。
功能:防御和保护作用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C.血小板:形态: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养料和废物,防御保护以及调节体温。
2.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种类概念和功能结构特点动脉送血离心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管内血液流速快静脉送血回心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液流慢,内有,防止血液倒流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4、血液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5.血型的种类:、、和。
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
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
例题讲解例1、在血液的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A. 血浆B. 红细胞C. 白细胞D. 血小板例2、人们到医院看病时,有时需要作血常规化验,医生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有炎症时,是根据()的数据高于正常值来作出判断的。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D.血小板例3、下列哪一组中含有血浆中不应该有的物质( )A.水、酶、无机盐、血小板B.维生素、葡萄糖、激素C.氨基酸、二氧化碳、血浆蛋白D.氧、尿素、磷脂例4、贫血是因为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造成的,贫血患者往往伴有头昏、乏力等症状,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贫血患者的血液()A.输送养料的能力差造成的B. 本身含有的营养少造成营养不良C. 运输氧的能力差, 影响体内正常生理活动D. 运输废物的能力差, 影响体内正常生理活动例5、关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正确叙述是()A.同时进行的B.先进行体循环,再进行肺循环C.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 D. 肺循环和体循环交替进行例6、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正确方向是()A.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B.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C.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D.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例7、心脏属于人体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排出代谢废物B.进行物质运输C.吸收营养物质D.调节生命活动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呼吸、排尿、排汗)2.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它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3.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4、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5、肾小球:是个血管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过滤的功能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原尿肾单位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大量毛细血管——重吸收作用6、尿的形成①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②尿的形成③血浆、原尿、尿液都有的物质是:水、无机盐、尿素 ④★区分血浆、原尿、尿液★葡萄糖、蛋白质都有的是血浆;只有葡萄糖的是原尿;没有葡萄糖、蛋白质的是尿液★区分时,尿液中肯定没有葡萄糖,蛋白质(尿液排出的都是废物,而葡萄糖,蛋白质都是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果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或蛋白质,说明生病了)⑤尿液与原尿和血浆相比,尿素浓度增加,原因是:肾小管将大部分水重吸收回血液,相当于尿液浓缩(尿液和原尿相比,尿素含量不变,但水比原尿中的少,所以尿液中尿素浓度高) ⑥蛋白尿、血尿:肾小球病变 糖尿:肾小管病变7、尿的排出①途径:②意义:排出尿液;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例题讲解例1.原尿与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原尿不含有( )A.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B.血细胞和葡萄糖C.尿酸和尿素D.血细胞和无机盐 例2.健康人的尿液与原尿相比,没有的成分是( )A.尿素B.水C.葡萄糖D.无机盐血液(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等)原尿(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约150升尿液(水、无机盐、尿素)——约1.5升过滤作用(血细胞、蛋白质不能通过)重吸收作用(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例3.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从肾脏流出的血液所含成分的特点是( )A.二氧化碳减少了B.氧气增加了C.葡萄糖减少了D.尿素减少了例4、当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时,肾脏的病变的部位是( )A、肾小囊B、肾小管C、肾小球D、肾盂例5、若某人的尿量为常人的数倍,经常口渴饮水,则病人可能发生障碍的是肾脏中的( )A、收集管B、肾小球C、肾小管D、肾盂例6.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断的。
其主要原因是( )A.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B.肾脏的控制作用C.膀胱的贮存作用D.肾单位的泌尿作用例7.分别取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成分分析,发现某种物质在尿液中没有、在血浆和原尿中都有且含量几乎相等,则该物质是()A.蛋白质 B.葡萄糖 C.水 D.尿素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的视觉和听觉(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眼球壁中膜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房水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2)视觉的形成:经折光沿着视神经传导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3)眼的卫生保健: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或晶状体曲度过,物像落在视网膜的方矫正:戴透镜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或晶状体曲度过,物像落在视网膜的方矫正:戴透镜2)耳的结构和功能:外耳耳郭收集、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1)中耳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半规管内耳前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沿外耳道沿着听小骨传导沿着与听觉神经声波鼓膜产生振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例题讲解例1.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例2、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例3、听到声音大时要注意张口( )A.这样有助减小惊吓B.这样可以减弱声音C.保持鼓膜内外压强平衡D.这样可以减少中耳的振动2、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2)神经元的结构、功能:(1)结构细胞体突起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通过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规律的反应。
2)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应激性是生物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形式,仅指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包括人)才能具有,植物和低等动物没有反射3)反射的类型项目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先天性反射后天性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反射弧特点参与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脑干和脊髓,无大脑皮层参与神经联系固定,不会消失暂时,会消退例子缩手反射、排尿、膝跳反射谈虎色变、望梅止渴联系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4)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组成:、、、、例题讲解例1、狗边吃食边分泌唾液与熊边吃食边表演节目分别属于何种反射活动()A.简单反射,复杂反射 B.复杂反射,复杂反射C.复杂反射,简单反射 D.简单反射,简单反射例2、某人左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检查其膝跳反射的发生情况是()A.右腿不发生膝跳反射B.左腿不发生膝跳反射C.两腿都还能发生膝跳反射D.两腿都没有膝跳反射例3、某人因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也只能依靠鼻饲,呼吸和心跳靠自己,那么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B、脊髓C、小脑D、大脑例4、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脑的哪一部分()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例5、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A.视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听觉中枢 D.躯体感觉中枢4、激素调节1)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的调节,但也受到的调节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
3)、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如垂体、甲状腺、胰岛等。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名称分泌腺体作用过少过多生长激素调节人体的幼年:幼年:;成年:甲状腺激素促进,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呆小症;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胰岛素调节的代谢低血糖例题讲解例1、同时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的器官是()A、胰脏B、心脏C、垂体D、甲状腺例2、内分泌腺不同于外分泌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没有导管②具有导管③由腺细胞构成④分泌激素⑤分泌物直接进入毛细血管⑥分泌物由导管排出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④例3、一个长期生活在缺碘地区且患“大脖子病”的孕妇,她所生的孩子容易患() A.呆小症 B.侏儒症 C. 地方性甲状腺肿 D.甲亢例4、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将引起()A.肢端肥大症 B.巨人症 C.呆小症 D.侏儒症例5、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尿液里常含有()A.红细胞 B.白细胞 C.蛋白质 D.葡萄糖例6.人类大量使用普通电池,长期大量地随意丢弃,可导致()A.温室效应 B.酸雨形成 C.臭氧层形成 D.重金属污染例7.下列污染中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的是()A 沙尘暴B 汞镉等有毒物质C 二氧化硫 D氟利昂例8.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例9.臭氧层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臭氧层可以吸收和过滤太阳光中大量的(),从而有效的保护地球上生物的生存A 红外线B 可见光C 宇宙射线 D紫外线例10、引起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分别是()A.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B.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C.盐酸和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和氮气针对训练1、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A.氧气B.二氧化碳C.养料D.废物2.肺循环是从哪里开始的 ( )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3、左心室心壁肌肉比右心室厚,是由于()A.左心室输出量比右心室要大B.主动脉出口比肺动脉出口小C.左心室血液比右心室血液多D.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些4.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心房→心室→静脉B.心房→心室→动脉C.心室→心房→静脉D.心室→心房→动脉5.医生在对小刚进行抽血化验时,是从他前臂的条“青筋”中抽取血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