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居住区原理及答案(试卷一)1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相关技术要求
1.一般规定
(1)对于居住小区或较大规模的住宅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入口;
(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间距长不应小于150米;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60m或总长度超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60m或总长度超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居住区规划指标分为两大类: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用地平衡指标
一、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 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 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的规定。 (见下表10-1-1)
L≥1.5L2
L≥1.5L2 L≥1.5L2
L ≥ 50m
L≥ 30m L ≥ 50m
S1 ≥1800 ㎡ S1 ≥500 ㎡ S1 ≥1200 ㎡
S21 ≥1000 ㎡ S2 ≥2000 ㎡ S2 ≥600 ㎡ S2 ≥1400 ㎡
注: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 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 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 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 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 线来划定。
(1)当有明确用地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 限划定;
(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
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7、其他用地面积的确定: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 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 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 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2010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B.⽣产⼒结构的差异C.社会职能的差异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产效率的差异、⽣产⼒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差距拉⼤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持农村、⼯业反哺农业”⽅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元化”、城乡收⼊差距拉⼤、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 B.⼯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重组 C.在⼯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业社会,中⼼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没有起到经济中⼼的作⽤;2、⼯业城市,⼯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重组,城市逐渐成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益严重,向“⽣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B.城市⽣活⽅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C.村镇环境整治D.农民从事第⼆、第三产业 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与规模的扩⼤)、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产业向⼆、三产业的转变);⽆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城市⽣活⽅式的扩散,农村意识、⾏为⽅式、⽣活⽅式转化为城市意识、⽅式、⾏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式⽣活态度、⽅式,采取城市⽣活态度、⽅式的过程。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与建、构筑物关系道路级别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多层33322有出入口_5 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多层2221.51.5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3.按配建层次划分二、各类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1.幼儿园、托儿(幼托)所设计(1)一般规定(2)设计要点2.(中)小学规划设计(1)一般规定(2)设计要点3.社区中心(会所)规划设计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相关技术要求1.一般规定(1)对于居住小区或较大规模的住宅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入口;(2)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间距长不应小于150米;(3)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4)住宅区内应设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信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5)尽端或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2×12米的回车场;(见下图)(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踏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踏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L”型“ T ”型“ O ”• 2.消防规定•(1)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2)
1.1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社会关系。
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③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2.2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四大类)居住区用地组成:2.3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简述各自特点1)片块式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常采取规划组织结构基本模式。
2)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道路、绿带、水体■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3)向心式布局■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以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
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将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与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6)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2.6居住区规划中,需求层次理论的具体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3.3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1、功能要求(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试题答卷A (2)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1、考试试卷共7页2、考试形式:开卷3、考试时间:120分钟4、适用专业:建筑学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共_页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户型:根据住户家庭人□构成(如人□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2.户人□规模:指住户家庭人□的数量。
3.动静分区:通常把住宅中使用时间主要在白天和部分晚上活动频繁的区域划分为动区。
如会客室、起居室、餐厅、厨房等。
把使用时间集中在晚上或要求安静不受干扰的区域划分为静区。
如卧室、书房等。
4.跃层住宅:指一户人家占用两层或部分两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联系。
这种住宅可节约部分公共交通面积,室内空间丰富。
在坡顶住宅中,可充分利用坡顶空间。
5.支撑体住宅:指将住宅的骨架作为支撑体,并预留洞□。
其间容纳面宽和面积各不相同的套型单元,将可拆装的轻质隔墙、设备、装修、按模数设计的通用构件和部件作为填充体(可分体)。
从而具有更多灵活可变性的住宅类型。
6.住宅单元: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和方便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将这种标准段叫做单元7.安全疏散间距:指从户门到安全出入□之间的最大距离。
8.防火分区:为防止火灾广泛蔓延,将建筑分隔成若干一定面积的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两个安全疏散口,这种区域划分称作防火分区9.塔式住宅:指平面上两个方向的尺寸比较接近,而高度又远远超过平面尺寸,以一组垂直交通枢纽为中心,各户围绕布置,不与其他单元拼接,独立自成一栋的高层住宅。
10体型系数: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多层住宅区别于低、高层住宅的特点:答:⑴多层住宅必须借助于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有时还需设置公共走廊解决水平交通;(2分)⑵多层住宅用地较低层住宅节省,造价比高层住宅经济,适合于目前一般的生活水平;(1分)⑶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室外联系方便,且楼层住户缺乏属于自己的私家庭院,居住环境没有低层住宅优越;(1分)⑷多层住宅虽不需高层住宅所必须的电梯设备,但上面几层垂直交通仍感不便。
城市住宅区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同步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1)判断与改错题1、√2、√3、╳4、√5、√6、√(2)名词解释题1、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2、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3、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4、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5、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
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
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6、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3)单项选择题1A 2B 3B 4C 5C 6D 7A 8D 9A 10A 11B 12C 13A 14A 15B 16D 17A 18C 19C 20B 21B 22D 23A 24A(4)多项选择题1ABCDE 2ABCDE 3ABCD 4ABCD 5ABCDE 6ABCD 7ABCDE 8ABC 9ABCD 10ABCDE(5)辨析题1、√;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其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
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网络的重要节点。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复习题答案,十五 道题1
1.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各项用地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含路面、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绿地(指公园、小游园、运动场等集中绿地)。
此外,工业、非配套公建等其他用地不属居住区用地用地面积之中。
2.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人口一般为多少?居住区:3~5万人、小区:5000~15000人、组团:1000~3000人3.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几种基本方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一般有三种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由几个小区组成居住区。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即由若干个组团形成居住区。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即居住区由若干个组团形成的若干个小区组成。
4.住宅组合有几种基本方式?其优缺点是什么?行列式: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现行布局有利于服务实施的高效分布,线路的连续性可以减少出行距离,并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
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周边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点群式: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院落式: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提高容积率布局具有设施共享、可识别性和领域感强等,但东西两侧转角部分容易产生阴影遮蔽混合式:空间丰富,适应性广自由式: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5.居住区、小区、组团应配备哪些公共服务设施?其合理服务半径是多少?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结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标准答案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课件和复习题答案————————————————————————————————作者:————————————————————————————————日期:城市详细规划设计·讲义目录第一讲: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第二讲:居住区规划结构设计方法第三讲:居住区住宅选型及设计第四讲:居住小区规划深化设计要点第五讲:规划说明书及技术经济指标内容·教学日历·过程式教学·详细任务书第一讲: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第1周,4学时,多媒体教学、投影)第一章城市住宅区规划的演进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三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第四章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与成果第一章城市住宅区规划的演进一、城市规划概述(一)城市的形成(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三)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及主要内容二、国内外城市住宅区的发展过程城市住宅和城市同时产生,开始时,它和城市中的其它房屋作坊、酒馆、客栈、商店等混杂在一起。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各类房屋的自由发展日益暴露其明显缺陷时,住宅才从综合性的城市建筑群中逐步分离出来,单一地建在专门的地段上,产生了住宅区。
住宅区及其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更确切地说,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居住小区的产生1.里弄城市旧区的道路结构,一般由街、弄、里三级组成。
街——城市的行车干道。
弄——街两面的分支,一般不通机动车。
里——弄两面的分支就是里,一般是死胡同。
2.街坊最早在20年代初期的苏联出现,我国50年代应用较广。
3.扩大街坊·起因:随着城市道路网格的扩大和改造,破坏了构成街坊的规划结构形式,产生了扩大街坊。
·所谓扩大街坊,就是将几个街坊合在一起规划兴建,也就是将一个街坊扩大几倍。
4.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人C.A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
居住区规划测试试卷1
《居住区规划》试卷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新建居住区,应满足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同期投入使用的要求;旧区可遵循规划匹配、建设补缺、综合达标、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改造。
()2、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时数2h。
()3、中学是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必须配建的设施。
()4、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应考虑地域气候的影响,南方应侧重考虑设置遮阳场所;而北方应侧重考虑设置冬季避风场所。
()5、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含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含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指标,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含居住街坊指标。
()6、配套设施应遵循配套建设、方便使用,统筹开放、兼顾发展的原则进行配置。
()7、学校体育设施是城市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是节约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应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周边居民错时开放。
()8、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应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应便捷链接公共交通站点、并连通城市街道、室外活动场所、停车场所、各类建筑出入口。
()9、少于100个车位的停车场,至少要有一个无障碍停车位。
()10、当同一座建筑既有平屋面、也有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各自按照平屋顶和坡屋顶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之后,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该建筑的建筑高度。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居住街坊是实际住宅建设开发项目中最常见的开发规模,一般以()户为宜。
A、200—800B、300—1000C、500—1000D、1500—40002、按国家现行《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具有以下特点的住宅类型为(),节约用地,节省市政投资,可以争取较多的公共绿地和场所,丰富城市景观;但用钢量大,远离地面,对人们心理、生理有不良影响。
A、低层住宅B、多层住宅C、中高层住宅D、高层住宅3、初中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A、500mB、800mC、1000mD、1200m4、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满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小时的日照标准。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试题答卷A (2)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1、考试试卷共 7 页2、考试形式:开卷3、考试时间: 120 分钟4、适用专业:建筑学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共 5 页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住宅类型。
6.住宅单元: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和方便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将这种标准段叫做单元7.安全疏散间距:指从户门到安全出入口之间的最大距离。
8.防火分区:为防止火灾广泛蔓延,将建筑分隔成若干一定面积的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两个安全疏散口,这种区域划分称作防火分区9.塔式住宅:指平面上两个方向的尺寸比较接近,而高度又远远超过平面尺寸,以一组垂直交通枢纽为中心,各户围绕布置,不与其他单元拼接,独立自成一栋的高层住宅。
10 体型系数: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2.试从功能、环境和心理三方面阐述住宅的套型设计要求:答:从功能上说应按人的生理需要划分空间,符合人的生活规律,避风雨、御寒暑、保安全,保证必要的空气环境质量以及热、声、光环境等卫生要求。
---(2分)从心理上说,应提供安全感强可靠性高的居住环境。
既有良好的私密性又能提供邻里交往的空间场所,具备自主变化的可能性,有利于创造丰富的意境和生活情趣,易接近自然。
---(2分)从环境方面说,套型设计追求如何与室外环境展开对话,如何营造优美舒适室内外环境是当今住宅套型设计所关注的话题!---(1分)3.随着家庭生命循环周期的进展,住宅的套型设计应具备应变能力,请简述分)C、用后环境评价是最终完善环境设计的重要保证。
---(1分)5.简述住宅设计中涉及到那些方面的技术问题?答:涉及住宅设计的技术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a、结构技术;---(0.5分)b、围护技术;---(0.5分)c、材料技术;---(0.5分)d、构造技术;---(0.5分)e、设备技术;---(1分)f、智能及安防技术;---(1分)g、环保及生态技术。
居建原理复习题2答案
出题教师
取题时间
审核
教研室主任
出题单位
使用班级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期望值
印刷份数
规定完成时间
交教学部印刷日期
学号:姓名:班级:
..........................................................密.......................................................封...........................................................线..........................................................专业年级班20~20学年第学期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试卷试卷类型:复习题2卷
③转角组合,按规划要求,注意朝向,可用平直单元拼接,也可加插入单元或采用转角单元。
④多向组合,按规划考虑,但要注意朝向及用地的经济性。可用具有多方向性的一种单元组成,还可以套型为单位,利用交通联系组成多方向性的组合体。
2.(1)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四、论述(20分)
规划布局:
(1)选址不宜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里。
(2)争取日照
增加房屋栋深,减少每户所占面宽,对节约用地作用显著。
缩小房间的开间,增加进深,避免采用横向布置的房间,有助于减少每户面宽,但这种作法收效是有限的。每户可作单朝向布置,在房屋两个朝向都布置大房间时,可增加房屋栋深,减少每户面宽。当每栋占相对两个朝向时,朝向较差的一面常集中布置小房间,从而限制了房屋的栋深,如果在房屋的栋深方向作前后三间或多间的布置,可大大增加栋深,减少每户面宽,但中间房间需靠人工或间接采光。
住区规划原理:第一章 国内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历程
2021/8/19
住区规划原理
12
4、城乡用地 town and country land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 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指市(县、镇)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 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赤裸的立面也以一种强烈 的色彩对比清晰地分割了 两侧建筑体块肌理。
居住单元;街道便相应地成为了垂直的交通空间。
这个设计的初衷来源于MvRdv对“三维都市”概念的研究和实
践,这一定义聚焦于密度、公众可达性、空间和功能计划的
多样性,以及功能计划混合四个部分。
离地40米高处宽敞的平台对22 层的建筑内部提供了相对开敞 的公共空间。而对于城市来说, 平台就犹如一个被抬升起来的 广场,从地面中脱离出来,形 成独立的半公共空间。通过一 台直达电梯将平台与地面广场 联系起来,使原本平面的开放 空间向三维立体方向延伸,使 建筑从拥挤内向的城市环境中 逃离出来。
它的特征是绿色“山水 纹”,已经获得了 2014MIPIM奖,他鼓励居住 综合体表现出健康积极的 生活方式。
翻转的城市街区-米洛德住宅 EDIFICIO MIRADOR BY MVRDV
MvRdv设计了一个带内院的典型的水平方向住宅街区,然后将 这个街区沿其一边90度翻转而创造了Mirador住宅。翻转后的 内院成为了建筑中央开敞的公共平台;住宅建筑成为了相叠的
2021/8/19
住区规划原理
10
2、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 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理论考试
名词解释1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而提出的一种居住区规划理论。
(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
规模: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边界: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开放空间:邻里公共空间;机构用地: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地方商业: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内部道路系统: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3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居住综合体(区):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区:居住与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7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及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
8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9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10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完整版)居住区规划原理试题
居住区规划原理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3.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4.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6.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56分)1。
居住区的用地分类有哪些?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答:居住区的用地四类:(1)住宅用地(R01)。
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R03)。
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R04)。
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
(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居住区规划原理考卷-1
《居住区规划原理》试题专业: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居住区内部的对外联系应妥善处理。
下面哪种说法不妥()。
A.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B.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C.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控制在80~130m之间D.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则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口2、、下列()项有误。
A.10层以上的住宅为高层B.住宅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C.公共建筑超过24米时为高层D.公共建筑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3、、关于住宅建筑设计,下列说法()项有误。
A.住宅层高不应高于2.8mB.卧室、起居室的净高不应低于2.40m,其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mC.厨房的净高不应低于2.20mD.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时,其1/3面积的净高不应低于2.10m4、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高级住宅”是指()。
A.建筑装修标准高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住宅B.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高级住宅C.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D.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5、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多少时,应设不小于()面积的消防通道。
A.160m,3m×3mB.160m,4m×4mC.180m,4m×3mD.120m,4m×4m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建筑密度2、住宅用地3、公共绿地4、道路红线5、日照间距系数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社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意义。
2、居住区规划结构所包含的基本因素。
3、居民调查的作用与意义。
4、围合空间的作用。
四、论述题(25分)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方法较以前有哪些改变,宜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_(2).doc
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社会关系。
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居住空间内允许与其它城市职能混合布局。
用地组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1、住宅用地45-6055-6560-752、公建用地20-3218-276-183、道路用地8-157-135-124、公共绿地7.5-155-123-8居住区用地100100100形成社区四个条件: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2.2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四大类)居住区用地组成:2.3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简述各自特点1)片块式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常采取规划组织结构基本模式。
2)轴线式布局旦空间轴线:道路、绿带、水体旦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3)向心式布局■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以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
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将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与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6)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和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2.6居住区规划中,需求层次理论的具体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3.3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1、功能要求(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H照条件。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1)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1)1.1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特点里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坊墙、坊门,每晚实行宵禁,坊门关闭,禁止出入。
街巷: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邻里单位: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保证充分绿化,各住宅都有充分日照、通风和庭院。
居住小区:有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其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综合居住区:以居住区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以节约上下班的时耗,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方便生活,利于工作和生产1.2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异同1.3 什么是社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四个条件是什么?社区: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交往的社会群体。
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2.1 概念: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人们日常生活、居住、游息,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为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
(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居住区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第一学期[居住区规划原理]理论考试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邻里单位、邻里关系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它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
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
2、建筑密度、建筑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在总用地中占的比例,反映住区建筑对用地的占用率。
建筑强度:指在开发建设中,控制与核定规划建设用地内建筑量的指标。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控制和反映规划建设地段建筑建设总量的指标。
3、居住社区和千人指标居住社区: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4、道路红线、道路断面、建筑红线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道路断面:城市道路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合称。
沿着道路中心线的竖向剖面称为纵断面,反映道路的竖向线形;垂直道路中心线的剖面称为横断面,反映路型和宽度特征。
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
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5、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分行:是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它要求避免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的重叠,但允许二者在局部位置的交叉。
人车混行: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具体地说就是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二:简答题:(48分,每题6分)1、住宅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1)人的需求:住宅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2)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应充分合理利用与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注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最佳生态环境;(3)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住宅区规划设计还应考虑到合理的成本,其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费用,以及其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4)景观形象的塑造: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营造一个带风景的社区也是住宅区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
2、简述现代城市住区规划产生经历的四大思想理念?(1)公司城镇:缘于一个工业家把人口与工业从拥挤的城市向外迁移,而发起的一种改善居住环境的运动。
在从城市或至少是从城市中心部分疏散出去的工厂四周建设新城,把工作与生活组织在一个卫生的环境里,某种意义上也是第一批田园城市;(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形式,既体现了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于“近便”,又体现了农村的有利条件在于“环境”,而同时又避免了两者的不利条件,其城市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划分为六个扇形区域;(3)赖特的“广亩城市”:针对现代城市过分集中而带来的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他提出了城市分散发展的“广亩城市”设想,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上,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4)勒.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在机械化的时代里,利用现代科技和建筑技术,发展高层建筑、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住水平,规划“在花园中的城市”。
3、居民调查的作用于意义,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评价居民的居住环境,分析居民的居住意愿,并预测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向,决策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定位与原则,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住宅区的具体规划设计。
意义: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意:(1)提问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避免可能使问题含糊不清的用词;(2)回答问题要求明确,不要有“一问两答”的问题;(3)要求回答的答案不能模棱两可,必要时给出供选择的答案;(4)问卷量不宜过大,一般最好不要超过四页;(5)提问方式、版面设计以及纸张的形式色彩应亲切近人并富有启发性。
(4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4、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屋顶绿化系统;窗强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与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人车分行系统。
(4分)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行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2分)5、居住生活空间的领域与空间层次的关系。
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重,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
(2分)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半私密性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
(2分)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
(2分)6、人车分行的住宅区的路网布局上应该遵循的原则。
原则: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7、住宅区居民的各种停车方式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的影响。
以方便使用、不干扰居民生活、出入便捷等考虑可分为室外停放、室内停放、道路停放、场地停放;以规划管理考虑可分为集中停放和分散停放两种方式。
(1分)集中停车有利于管理,减少区内汽车通行量、空气噪声污染,保证区内或住宅群落的安静及安全,但完全的集中停车方式对规模较大的住宅区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居民的使用造成不便;(2分)分散停车不太利于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的使用带来方便,即对低层住宅区来说,可以以住宅单元为单位,在单元出入口附近停放车辆;但对多高层住宅区,此种停放方式将会引入许多不必要的机动车穿越宅区,影响居民生活;非机动车各方面的影响较小,一般以分散停放为主。
因此,根据不同住宅区对停车的不同要求,规划住宅区停车场地时应多种停放方式共同布局。
(3分)8、居住区总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原则:1、天然障碍的边界,指河流、水面、陡坎等的边界线;2、人工设施的边界,指围墙、场地边缘和道路的红线或中心线;3、其他人为划定的界线,如征地线、规划界线等。
三:论述题:(32分)1、空间限定的方式,及空间限定要素如何运用?(9分)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
(3分)运用:不同的外部空间依据其不同的生活内容和规划概念,可采用不同的空间限定方式来形成。
(2分)一般情况下,在住宅院落空间的构筑上较多地运用围合的空间限定方式;在住宅群落空间和由点状或塔状住宅限定的住宅院落空间的构筑中,较多地运用实体占领空间的扩张联系来进行空间限定;而实体占领的空间限定方式则较多地运用在少量高层住宅的空间限定、街区公共空间及住宅区整体空间的重点部分,常见的情况是,在一个住宅区的外部空间构筑中,上述三种空间限定方式往往根据具体的条件以及规划的构思综合加以运用。
(4分)2、进行居住区规划布局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和遵循的原则。
(10分)因素:内部因素:(1)地形地貌,其变化可能带来小区内部空间的自然划分,而小区空间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住宅组团的划分与组合变化等;(2)建设现状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住宅的布局、公建的分布、道路的走向和绿化的布置,而且还要在规划中考虑新建内容与现状的关系;(3)水系、绿地等生态因素,在进行小区的结构构思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并作为有利条件合理利用,使得小区结构特色鲜明,特征突出。
(3分)外部因素:(1)区域因素,居住区规划要与周边区域相和谐,做到功能互补、空间连续、交通组织协调等,不能仅考虑小区自身的完整;(2)建设环境,与居住小区相邻的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学校、工厂及其他市政设施都有可能影响到小区的规划设计;(3)社会环境,居住生活包含了生活方式、居住文化、邻里关系、居住形态、社会组织等,在规划时应考虑使小区反映当地的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
(3分)原则:(1)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组织管理; (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有利安全防卫;(4)构思新颖, 体现地方特色。
(4分)3、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13分)住区的环境质量是通过建设强度指标和环境指标来控制和衡量的。
(2分)建设强度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分类建筑面积,这些指标体现的是建筑的建筑量,容积率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建筑密度反过来可反映住区的空地率等,因此建设强度指标间接地控制衡量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状况;(4分)环境指标包括绿地率、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日照间距、住宅建筑面积密度。
(4分)其中绿地率、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反映了住区的小气候环境质量,其值越高,环境质量也就越好,日照间距是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卫生、物理与私密的要求。
环境指标直接地控制衡量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状况。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