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腐败的防治
近年来国内反腐倡廉的新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国内反腐倡廉的新措施与成效近年来,国内反腐倡廉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新措施与显著成效。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反腐败斗争,有效遏制和打击腐败行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以下将从反腐倡廉立法、制度建设、执纪执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完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在法律层面上,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通过和实施。
该法于2018年正式生效,将原来的监察体制与纪检体制有机结合,建立了由国家监察委员会牵头的新一体制,统一了对公职人员的监察权力,并赋予了监察机关更大的执法权力。
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反腐倡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力度。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都经历了多轮修订,不断强化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大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二、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除了法律层面上的改革,国内还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建设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反腐倡廉工作。
首先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腐败行为。
其次,国家成立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加强反腐败工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作为党和国家的纪律检查机构,行使着重要的职责和权力。
它对全国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纪律执法工作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发挥了强大的威力。
另外,国家还将加强干部管理和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避免任人唯亲、任性任情的行为,真正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惩防机制。
三、严肃执纪执法,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还得益于执纪执法机关的严肃力度。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执法行动,对重大涉腐案件坚决依法严肃查处。
对于一些腐败分子,不论其身处何种高位,都没有放过,确保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此外,各级纪委监委也积极履职,建立了严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日常巡视,将监察覆盖面扩大到基层,使反腐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聚焦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方面建议
聚焦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方面建议1. 引言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令人瞩目,然而,仍存在一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幸福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将从防治系统、监督机制、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和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引起广大民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共同致力于打击腐败和不正之风。
2. 防治系统方面的建议2.1 建立健全的防止腐败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防止腐败问题产生的关键。
应加强对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全程记录和全面考核机制。
同时,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意识。
此外,应建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加强资产来源的审查,限制公务员及其家属的奢侈消费。
2.2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防止腐败问题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对公共经费的监督,完善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加大对公款公用事项的审核力度,防止资金滥用和挪用。
另外,要加强对贪污财产的追回和没收工作,建立健全资产追溯和冻结制度。
3. 监督机制方面的建议3.1 增强舆论监督力度舆论监督是预防和制止腐败问题的重要手段。
应积极倡导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加大对相应问题的报道力度,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同时,加强新闻记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观念,确保舆论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2 加强对公检法机关的监督公安、检察院和法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公正和廉洁是防止腐败问题发生的核心。
应加强对这些机关的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和投诉机制,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办力度,确保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4. 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议4.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要加强对腐败问题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
应建立健全法治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加强对公务员腐败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
同时,加强公民权益的保护,提高维权渠道的畅通性,让人民群众有信心参与社会治理。
4.2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应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中国反腐背景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腐败至少导致三方面问题:首先是政府公信力、执行力的下降,腐败问题将严重阻碍政策、法律的执行;其次是社会投资环境的恶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再次是影响社会公正,激化社会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二中国前腐败现象的成因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道德行为的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
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
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
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
三中国腐败问题对策(一)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首次完整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
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等。
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我党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决心,为我们进一步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
而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是要抓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手段的监督。
反腐倡廉扫黑除恶国内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
反腐倡廉扫黑除恶国内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反腐败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反腐倡廉扫黑除恶工作的开展,为建设国家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文将从国内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的角度进行论述。
一、理念建设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加强理念建设。
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要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持续深入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反腐理念。
这包括: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凝聚全社会的合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反腐局面。
2. 提倡廉洁自律,树立公平正义的道德底线,追求真实、公正、透明的执法与司法。
3. 强调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保障反腐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确保公正的司法判决与行政处罚。
二、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反腐败监督机制对于打击腐败现象至关重要。
在国内,我们已经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监督机制,包括:1. 政府机构的监督:中央纪委监察部门和各级纪委监察局对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
2. 公众参与的监督:通过广泛普及反腐败知识,提高全民的反腐意识,让公众成为反腐败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3. 建立监察法律法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法规,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强化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三、惩治机制建设反腐倡廉工作的核心在于惩治腐败分子,建立健全的惩治机制至关重要。
国内已经取得了一些关键性的举措,包括:1. 建立反腐败惩治档案库:通过建立集中储存腐败案件信息的档案库,实现对各个时期、不同级别的腐败案件进行梳理和归档,为惩治腐败提供有力支撑。
2. 加大法律力度: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条文,提高刑事法律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有效性。
3. 合作打击:国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机构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实现跨国追逃、追赃。
四、宣传教育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反腐败理念和意识,是国内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机制的重要方面。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53页PPT文档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腐败 成 因
本章概要
从新制度主义角度下的腐败成因
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公职人员
Hale Waihona Puke 成本和 收益计算理性选择制度
腐败
制度通过影响人们行动 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计算,而 影响个人选择
中国的腐败不是偶然现象
激励机制上的缺陷
公职人员工资性收入 明显偏低
地区差距、部门差距
有扩大趋势
单位内部分配仍
年工作规划》
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改进公职人员行为的激励机制
房改 车改 通讯补贴
自1989年起 公务员六次加薪
公职人员福利待遇的 货币化
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机会和条件
制度 创新
强化公职人员行为的约束机制
健全法制
善治 善政
加强监督
第四章 制度创新反腐败的 政策建议
本章概要
积极推进治理结构变革
中国当前
腐败
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目录
1 中国转型期腐败状况透视
廉
2 中国转型期腐败成因 3 探索反腐新路:从理论到实践
4 制度创新反腐败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
中国转型期腐败状况 透视
本章概要
中国转型期腐败的特点
腐败:滥用受委托的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腐
败
行
为
构
成 要
• 滥用公共权利
素
• 侵害公共利益/公民权利
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
积极推进治理结构变革
一 • 推进市场化改革
积极推进治理结构变革
二 • 加速民营化进程
三 • 推动分权化改革
合
理
划
分
同级党委、政府、人大、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腐败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腐败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还妨碍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本文将探讨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1. 权力过于集中中国的权力过于集中,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局面。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存在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监管不力,导致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 缺乏监督与透明度中国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监察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发现和打击腐败行为。
同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腐败问题的滋生。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也较弱,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 薪酬体系不合理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公职人员来说,薪酬并不高,而他们却有着巨大的权力。
这种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一些官员可能通过滥用职权来获取非法的收益。
4. 社会道德观念淡薄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普遍较为淡薄,一些人缺乏对道德底线的约束,容易被腐败所诱惑。
同时,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较为宽容,甚至存在“能捞则捞”的心态,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反腐败的对策措施1. 改革权力分配机制为了减少腐败问题,中国需要改革权力分配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和监督的有效运行。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应当更加明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力度。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力,提高打击腐败的能力。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中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效率,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3. 改革薪酬体系对于公职人员的薪酬体系需要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他们的薪酬与权力相匹配,避免因薪酬不高而滥用职权。
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斗争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建立和完 善权力监 督机制, 加强对权 力的监督 和制约
加强党内 监督,发 挥党员的 监督作用
加强舆论 监督,发 挥媒体的 监督作用
加强法律 监督,发 挥法律的 监督作用
加强社会 监督,发 挥人民群 众的监督 作用
加强国际 合作,共 同打击腐 败行为
Part Five 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和案
舆论引导: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关注反腐败问题,形成舆论压力
信息公开:媒体通过公开报道,让公众了解反腐败斗争的进展和成果,增强公众信心
监督作用:媒体对腐败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促使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 教育作用:媒体通过宣传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公众的反腐败意识和参与度
反腐败斗争中的国际舆论和评价
社会组织:如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通过宣传、监督等方式参与反腐败斗争 公众参与:如举报、监督、参与调查等,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反腐败斗争 舆论引导:媒体、网络等舆论工具,通过报道、评论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反腐败斗争 法律保障:通过立法、司法等手段,保障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权益和利益
媒体在反腐败斗争中的责任和作用
腐败利益的集团性:腐败问题往往与权力、利益集团紧密相关,治理过程中容易触及复杂的利益关系。 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反腐败斗争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革。
Part Three
反腐败斗争的历程
反腐败斗争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中国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 快速发展,但同 时也出现了一些 腐败现象
例
反腐败斗争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案例: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历程和成果 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 案例:中国反腐败斗争中的典型案例 经验:加强监督机制,提高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案例:中国反腐败斗争中的国际合作 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腐败犯罪
试论述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试论述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迅猛,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
一、中国腐败问题现状与历史回顾“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公款性奢侈消费、经济类犯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屡见不鲜,从腐败官员层级来看,呈现由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发展发展趋势,涉及经济管理部门、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学术教育界等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腐败官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回顾历史,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几个政治清明、腐败问题较少的极端典型例子,可以为我们今天解决和防治腐败问题提供借鉴,例如“贞观盛世”、“商鞅变法”时期。
贞观年间,当时国家正处在相对和平时期,综合国力积累上升,国家领导者思想开明、国民思想较为自由开放、政治管理体制分权制衡、重视民主等因素,使得当时国家政治清明、腐败问题极少;此外,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腐败问题也是基本绝迹的,其原因在于,商鞅变法,厉行“法制”,采用严刑峻法的手段规治吏治,对腐败问题的监察和惩治力度极大。
一经查出,当事人非死即残,以致吏治严整、官风正直,腐败问题较少。
二、中国当前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权力过于集中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权力有相当大的部分集中在党员领导干部手中,导致权力过于集中。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过于集权是产生腐败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
(二)长期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奖惩制度缺失权力集中,同时又缺乏有效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中国当前现实恰是如此。
当前,政府教育我们,政府监督有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但是仔细分析之,可以发现没有一种监督形式同时做到持久监督和有效监控,所以,制度缺失、监察不力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中国的腐败问题
中国的腐败问题:6.1.如何看待腐败问题:腐败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腐败问题的根本应该是腐败现象使普通公民所得的利益相对于没有腐败时更少.6.2.如何减少和消除腐败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出现腐败不是选拔官员出了问题,而是监管不到位.因此只要监管不够,有空子可钻,就会有人去利用来为自己某利.根本办法是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惩罚使腐败分子认为被抓住并受处罚的可能性太大,代价太惨重, 不合算. 所以关键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使权利机关能发现腐败犯罪的个案,能调查和有效地处罚.左派认为好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就不会腐败.现在的腐败问题是现在的官员是坏人,是政府对官员的选拔出了问题. 这是典型的”人性本善”论. 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 自私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贪污可以不受惩罚,而大家都有机会贪污的话,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贪污. 这也是大锅饭没有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按需分配不可避免地让位于按劳分配. 在大跃进的三年饥荒时期,很多人吃不饱饭,甚至饿死.当时很多食堂的炊事员克扣粮食留给自己家属.有人把人民群众对这重普遍存在的炊事员腐败的现象反映给毛泽东. 毛泽东说,对这个问题他也没有办法. 炊事员贪污的东西虽然不多,但那时,几斤粮食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 现在,贪污一千万,恐怕也不会造成饿死人.右派虽然认识到了人性的自私自利,认识到监管的必要性.但他们以为只要实现了民主,就自然会有有效的监督.这太想当然了. 当年,蒋经国主政下的台湾,虽然没有民主,却是非常的清廉. 按照国际上唯一为腐败程度排命的TRANSPARANCY INTERNATIONAL的统计. 中国在世界上178个国家中腐败程度排名第100位,略高于/坏于民主国家中的巴西,希腊和意大利,但低于/优于民主的印度,墨西哥,菲率宾,印度尼西亚,乌克兰,阿根庭等. 腐败程度最低的大多是西方国家. 在很多民主国家,官员在执行公务中索贿是正常现象,就想要给消费一样. 要知道,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是民主国家. 这些民主国家绝大多数都比中国更腐败. 这说明民主政体本身并没有解决腐败的魔力.要想真正解决腐败,必须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西方国家都很注重开发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要让一个人公平的把蛋糕分成10份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人,怎么办哪?由于人都有自私心.这个人很可能会设法给自己切最大的一份.解决办法是让这个人切完后,让别人先拿,切的人必须最后拿.这样切的人一定会尽力把蛋糕切均匀.可惜的是中国人通常不用心去想这些办法,而是想怎样找一个自觉的人来分蛋糕.最后发现这个本来以为自觉的人原来也在腐败,就会愤怒地要把他推翻,再换一个更自觉的人来分. 现在的中国需要人们多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而不只是抱怨和革命. ((互联网使发现腐败容易多了.难点在如何搜集证据,处罚.))((在很多民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人民对一个政府的腐败不满,就选反对党上台执政,但反对党上台之后同样贪污. 你还能怎么办? 在野党都在指责执政党腐败.但在野党当选为执政党后常常同样腐败. 例如,印度就是这样. 最近,印度人也意识到,60多年的民主选举本身并不能抑制腐败,必需要有更效的具体措施来遏制腐败. 但他们的反腐败斗士们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对选举出的国家元首的腐败问题也要由公众监督,谁代表公众?媒体吗?这将使这个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结果恐怕不会好.这也体现了印度的人民群众热情有余,智慧不足.)) (( 民主制度的一大优势是: 民主选举是人民群众的出气桶. 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但也让人民觉得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这种国家可以政局稳定. 而内部不稳定是国家分裂,领土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搞存款实名制,既得利益阶层肯定反对,使之难以推行.为了降低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使存款实名制得推行.是否可以尝试以下的办法: 从现在开始所有新开户的银行户头都必须是实名制.每个公民都应该开设至少一个实名的银行帐户. 以2013年一月为界限.在此界限之后,以前非实名的帐户只能支出,不能存入. 而且, 在此界限之后,最大面额的现金限制在100元,甚至20元之下,这样迫使大额交易尽量走银行转帐.政府负责抽查银行转帐情况是否合法. 这个办法可能还会有漏洞.大家应该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 但这是西方国家解决问题思路,就是从制度上坚强监督能力. 中国人应该象为教育改革出谋划策一样为制约腐败的具体办法出谋划策.直接拿西方国家的制约腐败的方法到中国来用应该很小心,因为他们的人和文化基础与我们不同.6.3. 如何综合看待腐败和发展问题大约在1975年,中国驻塞普路斯大使曾经访问过当地系腊族难民家庭. 具他的记述,当时那些难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当与当时中国的省级干部的水平. 在1980年,中国人说,我们宁愿象美国工人那样受资本家剥削,但吃的饱,穿的暖,每天都可以吃上肉,每家甚至还有小汽车,也不愿在中国作企业的主人,却受穷. 现在,很多中国人又想不惜一切代价消除腐败. 其实无论是消除腐败还是发展经济,其最终目的目的都应该是提高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如果为了急于消除腐败,而采用一种不稳妥的社会制度,则有可能导致经济的下滑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对于如何消除腐败和保持经济发展,应该综合考虑.。
中国的反腐败问题
中国的反腐败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然而,多年来,腐败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国反腐败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同时讨论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腐败问题的追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腐败问题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存在。
古代的腐败主要集中在官员贪污受贿、权力的滥用以及贿赂等方面。
近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则更加复杂,涉及到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个领域。
二、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国的反腐败斗争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国的政府体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这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渴望私利的人群,这些人群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此外,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和法律执行的不力也加剧了腐败的泛滥。
三、政府反腐败措施的实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中国设立了反腐败专项工作机构,对腐败行为展开调查和打击。
其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包括加强行政监督、增强司法独立性和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等。
此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倡导廉洁文化也是反腐败工作的重要部分。
四、应对挑战的策略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探索新的策略来应对挑战。
首先,政府应加大监督力度,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管机制,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和公正。
其次,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反腐败法规,提高法律执行力度。
此外,提高公众参与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只有通过政府的不懈努力、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国际合作的加强,才能不断推动中国反腐败工作向前发展,为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论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论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内容摘要:所谓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反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腐败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不及时铲除,将会产生癌变,其后果轻则贻害百姓,重则亡党亡国。
因此,反腐败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反腐败现已成为公众深切关注的事情。
基于此,很有必要对腐败问题重新审视,以期对症下药,彻底根治这一社会顽疾。
正文:腐败是百年来留下的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
贪污贿赂问题,困扰着中国许多年,经过许多法制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未曾解决。
由此看来,反腐是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长期的,艰巨的并且复杂的斗争。
一中国腐败的历史根源:寻根溯源,秦始皇时期的大一统专制思想所产生的官本位思想是腐败问题产生的萌芽。
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使许多读书人为了当官成为人上人而去读书,导致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偏差。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在一些人的眼中,他们甚至认为,只要读好书考中状元,以后仕途畅顺,就能享尽荣华富贵。
他们为官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服务百姓,而是为了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衣锦还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等到他们平步青云,他们便提拔照顾自己的亲戚,发展成自己的关系网。
他们互相利用,互相勾结,发展出了他们的一片天。
更有甚的是,一些富有的商人,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们不想通过考试而当官,还能出重金买官。
他们巴结官员,贿赂官员,是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伞。
有了自己的官位作为保护伞,他们在生意上就可以为所欲为。
即使做一些违法的勾当,也能够只手遮天了。
而那些官员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荣华富贵,还会接受不法商人的贿赂,默认他们的不法勾当,成为那些违法犯罪的保护伞。
古代的“三纲五常”伦理关系,导致下级不能直接指出上级的过时和不是,即使上级官员甚至皇帝犯错,他们都只能通过进谏来指出,由此,下层社会被迫默认了上层建筑腐败问题的存在。
如何防止腐败
如何防止腐败腐败是一个社会严重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机制。
以下将详细讨论如何防止腐败,并提供相关实例和补充说明。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是防止腐败的关键。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行为,打击腐败行为,给予违法者严厉的惩罚,可以切实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中国就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法律和制度,通过建立反腐败机构和专门法院,加大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
其次,推动政府和企业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
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运作机制,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可以有效减少腐败。
同时,企业也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运作的透明和规范。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加强对政府工作和企业经营的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意识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腐败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腐败危害的认识和警惕性,可以有效减少腐败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官员和企业内部人员的廉洁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廉洁意识,也能有效减少腐败。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反腐败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腐败的认识和警惕性。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
腐败是一个国际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才能有效解决。
国际组织和国家应加强合作,分享反腐败的经验和信息,共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
例如,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通过提供援助和制定国际反腐败标准,推动各国加强反腐败工作。
综上所述,防止腐败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手段和机制。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推动政府和企业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意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都是防止腐败的重要环节。
只有综合应用这些手段,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防止腐败
有效反腐问题版本一一是继续依法严惩各种腐败犯罪。
在当前腐败易发多发的情况下,打击犯罪作为反腐败治标方面的重要任务,还要不断加大力度,为其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将继续把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中的腐败犯罪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查处案件力度,让潜在的腐败分子看到腐败犯罪的风险与成本,使其不敢铤而走险。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法制和制度建设。
任何权力如果失去制约都会导致腐败,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上的权力运行机制,是抑制政府官员腐败的根本措施。
中国应当尽快建立完善结构合理、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廉政法治,用权力来制约权力、用法律来规范权力、用制度来约束权力、用公开来监督权力。
三是通过深化改革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中国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都与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市场资源配置有关,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市场机制。
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为履行国际承诺和适应世贸规则,也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四是不能忽视道德的力量。
中国当前正广泛开展的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的道德建设,必将大大促进反腐倡廉工作,为反腐败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五是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
在遣返腐败犯罪分子、返还犯罪收益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司法协助,对各国都是有利的。
版本二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述你如何看待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是:限制权利、防止权力滥用,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
相信如果能将反腐工作全面落实,中国是会形成长久有效的反腐败体系的。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自十八大以来,尽管反腐的成绩已经很显著,但这一问题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大张旗鼓的反腐运动说明当前的反腐形势非常严重。
而现在继续沿用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纪检监察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知道腐败的根源是什么?腐败的根源在于人性的自私,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缺失和权力失衡所造成的。
为什么有一些廉政的官员最后走上了腐败的道路?这不是偶然,权利的过大为人提供了腐败的渠道,不公开透明的机制给人营造了腐败的环境。
在利益的驱使下,人心开始变质,所以一些刚开始廉政的官员最后走上了腐败的道路。
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杜绝腐败,而权力相互制约可以防止一些权大于法的现象的出现。
制度缺失和权力失衡是腐败滋生的根本性因素。
现在中国反腐败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要痛定思痛,从严治党,改变反腐方式,从权利、制度、监督方面着手:1、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消除腐败产生的基础;2、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政企关系,从人治走向法治;3、简政放权、依法确权,合理界定权力边界,真正践行“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的原则,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约束权力运行空间;4、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靠民主制度净化权力;5、完善监督机制,要借助民众和媒体的力量,对官员形成真正的监督,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贪污腐败无所遁形;6、导入和完善“问责机制”,使得官员在决策、执行中不能也不敢不作为或乱作为,杜绝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腐败集体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腐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各类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共同特征,是未来我国反腐败工作必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与个人腐败相比,集体腐败具有更大的危害,会造成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合法性危机,并产生一种清廉者无法生存的官场文化,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的腐败特点及其对策
我国的腐败特点及其对策学院:管理学院班级:09行政管理姓名:沈博建学号:109223070224我国当前腐败的特点:1.群体化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
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
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2.高官化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
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3.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
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亿元,人均高达l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亿元,人均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亿元,人均1.4亿元。
4.潜规则化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
同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
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
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行为选择,使正直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5.国际化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
近年来中国反腐倡廉成果显著
近年来中国反腐倡廉成果显著近年来,中国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构建了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阐述中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果。
首先,在反腐败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零容忍态度,通过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严惩腐败行为。
不论是高级官员还是基层干部,只要发现腐败问题,均严格追究责任。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反腐败体制。
同时,建立了反腐败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了协作配合,形成了合力。
其次,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国际反腐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
中国成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加强了国际反腐败合作,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引渡和司法协助等协议。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腐败组织,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亚太反腐败组织等,为国际反腐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中国大力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倡导诚信守法,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宣传,加强了社会各界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纪和道德规范。
此外,中国政府加强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廉洁从政的水平。
第四,中国政府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为反腐倡廉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中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反腐倡廉的原则和具体要求。
同时,探索建立了积极防治腐败体系,构建了涵盖预防、惩治、监督、教育、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性反腐倡廉体系。
最后,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成立了举报奖励机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反腐斗争,为举报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
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了失信人员名单制度,惩戒了不诚信行为,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政府以零容忍态度对待腐败问题,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推进国际反腐合作,倡导诚信守法,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并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论腐败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论腐败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概述当今中国,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这里的严重是需要分析的,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滋生了更多的金钱交易,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使腐败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
其次,媒体的发展让腐败问题得到更多的曝光,这本来是好事,然而过高的曝光率使国民对腐败现象变得很敏感,腐败成了国民最脆弱的神经,这导致了腐败在国民眼中变得越来越严重。
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十年,也是中国贪污腐败横行的三十年,很显然,具有更大流动性的社会比较稳定的社会是更容易滋生腐败的。
本文希望用较为客观的视角分析腐败问题的成因并找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腐败问题的成因从历史上讲,腐败问题是伴随人类政治史的问题。
单以政治腐败为例,政治腐败的实质是政治集团或个人用手中的权力交换其他利益的行为,在中国,腐败侧重于指官员的贪污、受贿、假公济私的行为。
根本上讲,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力的集中,“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这里笔者举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的皇帝若以现代眼光审视之,那将是一个绝对的腐败者,他们将政治权力转化成任何其他可以转化的利益。
然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却没有人认为皇帝是腐败者,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有海内皆是帝王家的思想,既然天下都是皇家的,那还有什么腐败可言呢;然而对于官员情形就不一样了,官员手中的权力不是自己的,是假之于皇权的,官员用手中的权力谋利就偏离了自己的本分。
这也可以看出腐败问题为普通人深恶痛绝的一个原因——用不属于自己的权力谋利破坏了社会公平。
然而,权力的集中也是伴人类政治史相始终的,终究无法改变。
在具体的腐败行为中,其成因各不相同,然而总的来说,腐败行为往往来自一种失衡当中,这种失衡指的是相对较高的政治权力地位与不能与之相匹配的既得利益,我们可以看到,在官员社会待遇和经济待遇处于社会较高水平的时期,腐败现象是比较少见的。
相对薄弱的监查制度也是腐败滋生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常被现今研究腐败的学者提起,腐败的滋生与制度的不健全有极大关系,然而腐败却不能简单视为一个制度问题。
反腐倡廉国内反腐败的社会影响与改善
反腐倡廉国内反腐败的社会影响与改善反腐倡廉:国内反腐败的社会影响与改善在中国,反腐倡廉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自2012年中国共产党国家反腐败协调小组成立以来,一系列针对腐败现象的严厉打击行动已经展开。
本文将探讨国内反腐败的社会影响,并提出改善方案,以期构建更加廉洁、公正的社会环境。
一、反腐倡廉的社会影响1.增强社会信任度反腐倡廉行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增强社会的信任度。
腐败行为通常伴随着权力的滥用和利益的贪图,社会对这种行为普遍感到愤慨。
通过反腐倡廉,一方面可以向社会传递政府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能够重建公众对政府和公共事务的信任,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2.净化政治生态腐败是政治生态中的毒瘤,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反腐倡廉行动可以对政治生态进行净化,树立正面的社会风气。
这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执行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并为政府争取更多合法性和民众支持。
3.推动经济发展腐败行为常常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失效,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通过打击腐败,可以解决资源配置不优的问题,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腐败行为会导致市场失衡,破坏公平竞争,而打击腐败则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改善反腐倡廉的策略与措施1.政府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改善反腐倡廉的重要策略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内部监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行政审批、公共资源配置等关键领域的监管,以防止腐败行为的产生。
2.全民参与反腐倡廉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民参与。
要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等机构的作用,激发公民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反腐的合力。
此外,要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公民积极揭发腐败行为。
3.加强教育宣传加强反腐倡廉的教育宣传是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反腐观念,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及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腐败的防治【内容提要】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
其中最使朝野关心和忧心的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权力缺乏制约是腐败的根源。
因此,防范权力腐败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反腐败是一项社会工程,既要治标,查处腐败,抑制腐败现象,又要治本,从根本上预防、杜绝腐败的产生。
【关键词】中国腐败防治改革开放不但给我国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改变了曾经高度政治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在第一个20年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以后,未来几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看来也是可以做到的。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
其中最使朝野关心和忧心的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虽然党和政府领导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反腐倡廉的口号,近年来更加强了宣传教育和“严打”的力度,但是到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转机。
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
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有种种典型表现:(1)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为个人享用,包括贪污行为、挪用公款行为、侵占财物行为等,这是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
它以腐败者拥有的公共权力作为基础,利用这种公共职位,其可以不遗余力地从事图谋私利的类似经营的活动,从生活资料的侵占发展到生产资料的侵占,使腐败从生计型向致富型方向发展。
(2)利用经济上的好处改变人们对于地位、职位、财产方面的判断和安排,其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贿赂。
贿赂的延伸,发展为变相送礼、大吃回扣、强拿硬要等。
在贿赂中,受贿者丧失原则,行贿者以较少的成本获取垂涎已久的地位或利益,诱使更多人的逐臭效尤。
(3)偏离公共的角色滥用职权,泛指以权谋私、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为。
在现代,腐败的核心问题是以权谋私,腐败的形式也已经从经济上的小打小闹、小偷小摸,发展到了政经勾结的腐败类型,引起政府形象的极度损坏。
(4)以亲疏之别、远近之别、上下之别、情感之别的私人关系决定公共关系的确立和维持,在公共权力机关的组成体系中,形成裙带网络。
在中国,腐败拥有着地缘与人情的肥厚土壤,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网络会导致权力腐败在民间的延伸,它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普通的公民对此安之若素。
(5)公共权力的“人治化”行使,体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
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官员们制造着一种浓浓的“官气”,集权现象、家长制现象、神秘化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等普遍存在;渎职无能、擅离职守、抛弃责任、人浮于事、文山会海、强迫命令、任意决策、好大喜功、管理混乱、道德失范等等,构成了腐败产生的温床。
(6)腐败还带有行业垄断色彩,多发生在权力较大的经济管理部门和执法司法机关,主要手段是依托部门和行业权力进行勒卡索要。
于是,人们又在探讨立法腐败、行政腐败、司法腐败、行业腐败的特征及其根源。
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权力缺乏制约是腐败的根源。
因此,防范权力腐败最根本的就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腐败现象如剜之不去的痼疾,生而需治,治而复生,这使历代的统治者在对其“辐辏攻之”中疲于应付。
但无论是“天子们”的自我约束,还是包拯、海瑞之类清官的竭忠辅弼;无论是将整饬吏治任务放在第一位的明君治世,还是在腐败面前缴械投降的昏君,哪朝哪代的“万世江山”都逃脱不出因腐败的政治统治而社稷山崩的命运。
现代社会,腐败问题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1992年,意大利政界爆出受贿丑闻:仅1991年,意大利各政党非法收入高达83亿美元,贿赂和回扣使这个国家的公共开支增加了30-40亿美元。
一位官员形容:“当人们用刀刺透官方记录的表层时,腐败便显露出来,人们甚至在没有看到时也能闻到它的气息”。
“这类事件将战后依旧纷乱的世界惊得目瞪口呆”。
总理温家宝3月初在人大开幕式上强调了反腐的决心。
他强调“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建立制度、教育和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不久前也承认,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和滥权。
反腐败是一项社会工程,既要治标,查处腐败,抑制腐败现象,又要治本,从根本上预防、杜绝腐败的产生。
要标本兼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以法律制约权力,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对权力腐败的规则控制,指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官员的用权行为。
目的在于使易于越轨的公共权力在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的各个运行环节上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一旦行为“脱轨”,便有法律依据制裁这种脱轨。
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使掌权者受到一定行为方式的约束。
”①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有庞大的法院和行政司法机构,如日本实行检察官一体原则后,指挥协调相当灵活。
②同时,他们有充足的办案经费和优良的侦查装备,尽管许多渎职官员规避法律的行为极其诡秘,但仍逃脱不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回溯中国反腐败过程,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即主要靠道德约束和政治运动抑制腐败,这要从专制制度中追根溯源。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政治统治中,极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才能,而其素质和能力的判定,有赖于上级的赏识、道德的约束和自我的克制。
在法律监督方面,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均属于皇权的组成部分,也即行政权的附庸,没有形成类似西方国家的议会监督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
这一历史留给今天的痕迹是极其发人深省的,它导致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不是以法律为度量范围,而是以长官意志为标准边界,行政权力从未受到过法律力量的实质约束。
现代社会,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控制腐败甚嚣尘上之势,必须有赖于法律的制定及其实施。
法律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而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就必然要求国家机关符合权力运用目的而不滥用权力,维护公共利益而不以权谋私,合法执行权力而不越权违法,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失职渎职,遵守法定程序而不丧失程序公正。
强化法律监督的作用,正在于法律规范具有道德规范所不能比拟的普遍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在反腐倡廉中,法治化的明确要求,首先是必须完善廉政立法。
在此方面,世界各国颁行了诸如《反腐败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公务人员职责法》、《官员道德标准法》、《官员弹劾法》等,对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的宪法、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已就法律监督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先后颁行了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经商受礼的规定、关于禁止挥霍公款的规定、关于禁止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营私舞弊的规定、关于财产收入申报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性规则。
这类文件的及时出台,不能说在监督问题上无法可依,但我国的监督立法比较简陋和粗糙,对于腐败问题的政策性文件多,立法的规范性和技术性都未能达到应有水平,还需要在立法上出台成熟健全的法律规则,实现制度的预先控制。
不仅如此,权力监控还必须从严。
汉密尔顿曾经直白地指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霍布斯也强调,“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法律监督的目标,是将权力置于法律规则的控制之下,一旦被监督者有违法擅权行为,能有被察觉、防范、制止、惩戒的可能,反之,如果监控机制不健全,“得手”的容易会使违法者有恃无恐。
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贿赂、挪用、豪赌等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并使法律责任成为腐败行为所支付的最大成本。
这种控制和惩罚,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外力,它犹如一种动力,能够推动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合法正当,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威慑力,如同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对于不法行为会有力的予以戳穿。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一些重大腐败案件受到了立案查处,但“漏网之鱼”仍然存在,“特权阶层”仍然存在,对一些官员处罚的“轻描淡写”也仍然存在,致使存有侥幸心理和抗拒法律的人会继续腐败。
因此,只有在治理权力腐败方面敢下狠心,才能真正有利于遏制腐败。
如上述意大利事件发生后,该国警方逮捕1350人,受牵连者约2500人,卷入了8个政党,5名内阁部长辞职,多名国会议员、高级官员和企业家受到司法调查、审讯、逮捕或拘留,这在意大利政界虽是一件丑闻,但惩治腐败的力度从中可窥见一斑。
二、建立以三权分立为中心的权力制衡机制是现代国家防止和反对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一般地讲,国家权力可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权力分立学说提出政府的三种功能(立法、执行、判决)应分别赋予三个政府机关(立法、行政、司法),其目的在于分割政府权力以便保护自由并控制专制,其在形式上要求独立,各部门不能有人员的重合,但它们还意味着互相依赖,以分享权力的形式保证制约与平衡,遏制腐败。
所谓权力,是达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政治学中的权力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关系,即以非他人选择的方式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而制衡则是由制度性分裂所形成的政府体系的内部张力。
(一)三权分立是世界发达国家民主宪政的治国方略三权分立,是人类最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之一。
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西方现代文明。
三权分立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其意义,不亚于人类第一次钻木取火。
三权分立是一个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
立法、行政、司法是国家机器的根本要素。
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一有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有行政执行机能;其三有审判机能。
”③但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则是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来的。
他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者必须分立。
并指出:“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政治自由是通过三权的某种分野而建立的。
”三权分立的最本质特征是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是防止政治权力重走专制主义老路的最有效的体制。
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来约束权力。
”三权分立最早在英国宪法中得到体现。
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清除封建专制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经过长期政治斗争才最终取得这样政治成果。
它不是哪一个智者发明的治国方略或政权设计蓝图,而是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产物。
英国的榜样和孟德斯鸠的理论概括,使这种先进的政治体制形式成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仿效奉行的共同模式。
尽管各国情况不同,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也有著明显的差异,但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却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贯彻。
(二)要逐步建立、健全根据分权制衡原则设置的政府机构,切实保证体制内各国家机关不致越权或专权不仅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而且“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