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国内马克思_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述评_李国泉

合集下载

3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3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 要] 新中国成立6 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年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 摘 0 0 观相关问题研 究取得 了可喜成绩 , 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深邃、见解独特 、意义 重大的新成果层 出不穷。目 前, 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关问题 的研究不仅会继续稳步前 进, 而且要力促百家争鸣, 力争引起广泛民主热议以达成共识, 从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
近 年 来 ,国 内有 不 少学 者 围绕 马克 思主 义 民族 观 问题进 行研 究和 探讨 ,提 出了各种 思 想深 邃 、见 解 独特 的鲜 明观 点 , 出版 并 发表 了数 量醒 目、质量 上 乘 的学 术论 著和研 究 论文 ,这 些论 著和 论 文 的 内 容 基 本 架 构起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民族 观 研 究 的框 架 体 系 。为此 ,回顾 并分 析 改革 开放3 年 来学 术 界和理 0 论 界关 于 马克 思主义 民族 观相 关 问题 研究 的主 要 思 想 和研 究不足 ,将 为我们 深入 探 讨马 克 思主义 祖 国

关于 马克思 主义 经典作 家 的民族观 在 深 入研 究阶 段 ,马 克思 、恩格 斯 对 民族 的形成 和
发 展 作 了科 学 的论 述 ,从而 使 马克 思主 义 民族观 奠 定 在辩 证 唯物 主义 与历 史唯 物主 义 这一 科 学 的世 界
观 和 方法 论 的基础 之上 ,成 为有 史 以来 唯 一 科学 的 民族 观 【。 ¨
4l
Jun l f E T S ca S i cs dt n Au . ,o. , . o ra o S C(o il ce e io ) g2 1 V 1 No4 U n E i 0 0 1 2
地 问题 的指南 。 ”1 l J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论析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论析

第35卷㊀第6期2019年12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Vol.35㊀No.6Dec.2019㊀㊀收稿日期:2018-01-17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KS041)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重点项目(2017M11)㊀㊀作者简介:钟启东(1985 )ꎬ男ꎬ四川内江人ꎬ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ꎬ助理教授ꎻ李忠军(1968 )ꎬ男ꎬ吉林通榆人ꎬ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论析钟启东1ꎬ㊀李忠军2(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北京100781ꎻ2.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吉林长春130012)摘㊀要:作为对 内容渴望 的回应和趋赴ꎬ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推进到了整体性的 原则高度 ꎮ呈现出从外部反思到辩证慎思㊁从演绎引申到回归事情本身㊁从生搬硬套到融会贯通㊁从浮于社会生活到思入时代深处的深入态势ꎬ展示出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ꎬ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准备了条件:不仅把经典视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理论宝库ꎬ而且把经典理解和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本身ꎬ将其还原为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和建构的理论成果ꎬ既让经典言说思想政治教育ꎬ更让经典作为思想政治教育ꎬ使其观念原理㊁精神理念㊁价值理想㊁方法理路面向新时代不断敞开ꎮ关键词:马克思ꎻ恩格斯ꎻ经典文本ꎻ思想政治教育DOI:10.15938/j.cnki.iper.2019.06.006中图分类号:A8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6-0028-06㊀㊀过渡时代的精神状况ꎬ观念教育的固本运动ꎬ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ꎬ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 回归本身 抵达根本 思入现实 的内容渴望ꎮ这种渴望ꎬ作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为王 时代的真实呼声ꎬ不仅表现出对观念具体㊁理论彻底的内容渴望ꎬ同时也持存着对行动品质㊁实践效益的内容渴望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ꎬ立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㊁核心范畴与理论构架ꎬ尝试把经典文本理解和把握为思想政治教育文献ꎬ解析蕴涵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场㊁观点和方法ꎬ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观念原理㊁思维方法和精神理念ꎬ正是在力求回应和满足这种渴望ꎮ经典解读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本原㊁根据和方向ꎬ学界普遍重视ꎬ诸多学者为之倾注精力㊁贡献智慧㊁撰写佳作ꎮ本文把梳理和体会这些 现有的观念材料 作为深化学习的起点ꎮ一㊁现状:进路与成果1.篇章进路这类研究往往是以某一篇文献为特定研究对象ꎬ对其进行历史追溯㊁结构分析㊁论断提取㊁观点总结㊁意蕴阐释㊁启示获取等多方面的深入研读ꎬ存在名篇集中效应ꎮ按照文本被选读的频次来看ꎬ«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ꎬ31篇)«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ꎬ18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ꎬ15篇)名列前茅㊁堪称名篇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各8篇紧随其后ꎬ«哲学的贫困»«神圣家族»«哥达纲领批判»«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均为3篇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德国农民战争»«德国民间故事书»各1篇ꎮ下面就学界围绕«导言»«形态»«宣言»三个名篇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 总的成果 做个说明ꎮ关于«导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ꎮ关于文本的价值和地位ꎬ«导言»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的 开篇之作 ꎬ是马克思第一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做出深刻揭示和经典表述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追求㊁核心理念ꎮ在刘建军教授看来ꎬ«导言»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第6期钟启东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论析浓郁ꎬ不仅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ꎬ还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本前提ꎬ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先河ꎮ刘教授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整体视角ꎬ总结了«导言»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和严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命题ꎬ重点梳理和解读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ꎬ就能掌握群众 理论只要彻底ꎬ就能说服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ꎬ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命题[1]ꎮ学者李兴建和王滨从发生学视角分析了«导言»所揭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ꎬ认为马克思不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于 把理论变成物质力量 ꎬ还揭示了这种功能的革命基础和发生机理[2]ꎮ学者熊来平立足价值观教育视角论析了«导言»的宗教批判㊁哲学批判和方法批判ꎬ建构了«导言»内蕴的 批判与形塑 价值观教育逻辑[3]ꎮ学者沈湘平和王葎以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个经典论述为理论原则ꎬ解析了«导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㊁有效性㊁根本途径的理论阐释[4]ꎬ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和实现 人的本质 ꎬ围绕 人本身 来进行内容设定和方法创新ꎮ关于«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ꎮ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形态»中获得了实质性的丰富和发展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㊁人民立场㊁本质根据㊁价值理想和精神原则等观念原理得以科学建构ꎮ例如鞠阳[5]㊁施莹芳[6]㊁蒯正明[7]等学者认为ꎬ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ꎬ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ꎬ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ꎮ在这个前提共识下ꎬ不少学者聚焦«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意识形态 概念特征㊁起源根据㊁本质内涵及其运动规律的论述思想进行文本解读ꎮ这些研究虽以 意识形态 之名展开ꎬ且多是在分析«形态»中的 意识形态 概念㊁内涵㊁功能㊁根源㊁批判等理论ꎬ但其理论实质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㊁观点和方法论根本一致ꎮ学者马立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释了 意识形态 作为 虚假的观念体系 统治阶级的思想 观念的上层建筑 的本质内涵ꎬ指明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㊁普遍与特殊的交互性㊁非独立性㊁意向性ꎬ揭示了意识形态运动的产生与消亡㊁媒介传播㊁教育转化等规律[8]ꎮ学者徐淑贞提出ꎬ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提出的意识形态是 虚假意识 这个观点ꎬ必须结合文本的时代背景㊁思想语境㊁批判对象㊁阶级立场和思想立意来解析ꎬ只有打破 虚假意识 成见的束缚ꎬ才能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真谛[9]ꎮ此外ꎬ张奎良㊁石云霞㊁安启念㊁张一兵㊁汪兴舰㊁王学俭㊁聂锦芳㊁仰海峰㊁吴满意㊁陈曙光等教授ꎬ通过对«形态»中唯物史观㊁共产主义学说㊁分工学说㊁人学思想㊁社会思潮批判㊁人的解放㊁生活理论㊁交往理论等思想论述的文本解析ꎬ在知识原理积累和解释原则凝练的学科协同意义上推动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ꎮ关于«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ꎮ«宣言»是最受关注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文献ꎮ人们普遍认为«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建设和实践要求上走向成熟ꎬ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说与事业的 公开问世 ꎮ在«宣言»中ꎬ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共产党人领导和实施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与实践原则ꎮ在这个共识基础上ꎬ学者们主要在三个侧重上开展研究ꎮ一是«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研究ꎬ刘建军教授对凝聚着«宣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五个精辟论断进行了重点解析ꎬ包括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ꎻ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对工人进行明确的阶级意识教育ꎻ资产阶级给无产阶级带来大量的政治教育因素ꎻ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ꎻ共产主义革命是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10]ꎬ在实质上包涵着关于«宣言»中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起因㊁对象㊁目标㊁内容㊁原则和方法等基本问题深刻论述的思想分析ꎮ二是«宣言»中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ꎬ如杨军教授专门梳理了«宣言»蕴含的意识形态思想ꎬ围绕 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变化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㊁无产阶级要同 传统的观念 实行最彻底的决裂㊁未来社会的统治思想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等核心观点做了深入论析[11]ꎻ申文杰教授对«宣言»中关于社会意识㊁时代精神㊁法律㊁道德㊁宗教㊁思想观念㊁统治思想㊁精神产品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基本观点做了整理分析[12]ꎮ三是文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启示研究ꎮ学者刘志超在概括9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宣言»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基础上ꎬ特别探讨了«宣言»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㊁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的重要启迪[13]ꎻ学者宫文从合理性㊁基本原则和精神等方面探讨了«宣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启示[14]ꎻ学者王姝在谈到«宣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迪时ꎬ特别提及要善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5]ꎮ此外ꎬ黄楠森㊁高放㊁叶汝贤㊁陈学明㊁俞可平㊁孙代尧㊁卢岚等教授关于«宣言»中理论原则㊁核心思想㊁自由全面发展㊁共产主义学说㊁现代性维度㊁教育理论等经典表述的文本解析ꎬ在拓宽«宣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野的同时ꎬ也聚焦了文本解析的理论难题和思想轴心ꎮ2.理论进路如果说立足篇章进路的经典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侧重于单篇文献的内在逻辑ꎬ那么理论进路的经典文本研究则是力求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这个 事情本身 加以追溯和还原㊁概括和建构ꎮ第一ꎬ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研究ꎮ武东生教授全面梳理和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观念ꎬ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实质是进行 阶级的教育 [16]ꎻ骆郁廷教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 理论掌握群众 思想的文本阐发ꎬ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 [17]ꎻ宇文利教授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ꎬ力求追溯和回归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 真意 ꎬ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 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观的再生产 [18]ꎻ李忠军教授通过对经典文本中 灵魂 精神 信仰 意识形态 精神生产 等基本范畴进行内涵澄明和比对分析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 灵魂 所具有的信仰㊁价值㊁精神三重内涵ꎬ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人的思想灵魂开展教育塑造工程的社会实践活动ꎬ提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追求是 铸魂育人 [19]ꎮ这方面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ꎬ文本梳理和论析服务于思想逻辑与观点证成ꎬ学者们对某个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念的梳理和证成几乎覆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经典文本ꎮ第二ꎬ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 思想政治教育 概念研究ꎮ学者李征梳理和比较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 宣传 宣传工作 政治教育 理论教育 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ꎬ着重论析和阐明了这些相关概念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20]ꎮ学者邢鹏飞通过对经典文本中 宣传 鼓动 政治教育 等概念的探源求证ꎬ明确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内涵[21]ꎮ二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ꎮ李霞教授从根本任务㊁理论指南㊁崭新目标㊁基本规律等方面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重要理念思想[22]ꎮ学者王增乾从哲学观㊁根本任务㊁基本立场㊁核心内容等方面梳理论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念精神[23]ꎮ学者方菲菲通过梳理经典文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相关论述ꎬ从内容㊁对象㊁原则㊁方法等维度凝练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24]ꎮ三是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基本原理开展的个别研究ꎬ包括根源理论㊁ 人的本质 理论㊁精神生产理论㊁国家学说㊁ 人与环境 关系理论㊁教育学说㊁群众观㊁实践观㊁利益观等诸多理论点位ꎬ这些研究多是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经典文本来梳理和论析某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㊁观点或论断ꎮ第三ꎬ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ꎮ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确立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ꎬ奠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架ꎬ更是确立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ꎮ这些方法论原则不仅支撑和促进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壮大ꎬ更是被运用到无产阶级革命㊁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ꎬ富有成效地传播了真理㊁动员了群众㊁凝聚了人心㊁壮大了队伍㊁推进了事业ꎮ所以人们很重视对经典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及其具体方式方法进行梳理和提取ꎮ白显良教授结合经典文本讨论了 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问题ꎬ提出最根本的是坚持唯物辩证法ꎬ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法或者根本方法论原则ꎬ同时还应当坚持群众工作方法㊁矛盾分析法㊁阶级分析法等具体方法[25]ꎮ学者余斌系统梳理和比较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灌输 的论述ꎬ提出在马克03第6期钟启东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论析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书信中 灌输 这个词更多是被作为中性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在使用ꎬ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和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都在使用ꎮ 灌输 作为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ꎬ问题不在于是否灌输ꎬ而在于灌输什么㊁谁来灌输以及如何灌输[26]ꎮ学者李征从批评教育㊁批判引导㊁人文关怀㊁政治行动㊁报刊宣传等九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的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进行了归纳[27]ꎮ二㊁深化:内涵与使命日益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人们返本开新的学术热情和思想渴望ꎬ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提升到了整体性高度ꎬ原则性地突破了曾经热衷于在经典文本中寻找相关词句乃至只言片语进行观念比附㊁倒立论证的固有思路ꎬ使经典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从外部反思走向辩证慎思ꎬ从演绎引申到回归事情本身ꎬ从生搬硬套到融会贯通ꎬ从浮于社会生活到思入时代深处ꎬ从而使经典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这个学科方向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路向:不仅在经典文本的理论宝库中挖掘和整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ꎬ而且把经典文本理解和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献ꎬ至少可以把«导言»«形态»«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名篇理解和把握为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ꎮ如此一来ꎬ或许会在理想性上达至新的研究可能ꎬ即不仅追求 经典文本言说思想政治教育 ꎬ而且追求 经典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 ꎬ使其观念原理㊁精神理念㊁价值理想㊁方法理路面向新时代不断敞开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研究ꎮ经典既是 时代的产物 ꎬ又是在 思想中把握的时代 ꎮ文本和时代相互建构ꎬ阅读文本就是在阅读时代ꎬ解析文本当然需要思入时代的深处ꎮ考察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ꎬ不能满足于泛泛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经典文本的时代整体状况ꎬ而是要聚焦到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个核心上来ꎬ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㊁目标㊁困难㊁任务㊁内容㊁队伍等基本问题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曾面临的时代境遇㊁革命形势㊁思想面对㊁理论任务和实践使命ꎬ深入考察这些经典文本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献 所面对着的时代运动㊁所回应着的理论困惑㊁所凝结着的精神理念㊁所肩负着的时代使命ꎮ把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背景的整体考察㊁外部分析ꎬ深化为围绕这些经典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具体考察和透彻把握ꎬ使马克思恩格斯撰写这些经典文本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事件思想政治教育运动 开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事情本身进入到我们穿越时空去理解和表述这些经典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观念基础和思维自觉之中ꎮ就像黑格尔所说ꎬ事情不穷尽于目的ꎬ而穷尽于过程ꎬ过程正是事情本身ꎮ如果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域中考察这些经典文本ꎬ仅仅把经典文本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回应时代难题的 目的 和 结果 ꎬ不把这些经典文本理解为马克思恩格斯开创和发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 过程 和 内容 ꎬ而仅仅满足于从经济㊁政治㊁社会㊁文化等宏观界面对经典文本加以背景分析(当然ꎬ这些宏观考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ꎬ就难以把握到这些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ꎬ因为这种考察方式在无意识中遮蔽了这些经典文本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ꎬ使得据此展开的经典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解析容易 绕着说 而不是 直接说 ㊁ 倒着说 而不是 正着说 ㊁ 贴着说 而不是 合着说 ꎬ导致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经典文本的真实意图和精神理念得不到完整开显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ꎮ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 思想政治教育 概念ꎬ有必要对经典文本中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社会现象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ꎮ一是作为名称或者工作指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ꎬ重点梳理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 宣传 宣传工作 政治工作 鼓动 动员 灌输 引导 掌握 击中 教育 政治教育 理论教育 等相关概念ꎮ二是作为基本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ꎬ重点梳理和论析 思想 意识 精神 灵魂 信仰 精神生产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现实的个人 等任选其一都足以以之为核心范畴建构起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范畴研究ꎮ开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ꎬ目的在于澄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语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 的本质内涵与精神实质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1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研究ꎮ经典论断是 观念的具体 ꎬ是 思想的闪电 ꎬ是 事物的根本 ꎮ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如同绵延海洋中的珍珠玛瑙ꎬ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立场㊁观点和方法论的智慧结晶㊁灵魂精髓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论断研究ꎬ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立足于单个篇章ꎬ对某个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论断进行深入解读ꎬ如«导言»中 揭露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 理论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 思想闪电彻底击中人民园地 思想力求成为现实 等论断ꎬ«神圣家族»中 思想 一旦离开 利益 ꎬ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要得到实现ꎬ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等论断ꎬ«形态»中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观念的上层建筑 等论断ꎻ二是以某个论断为起点ꎬ挖掘和提炼蕴含其中的观念原理和精神原则ꎬ继而在历时态的思想脉络中展开文本追踪研究ꎬ分析这个观念原理和精神原则在其他经典文本中的表述异同㊁实质发展ꎮ比如解读 理论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 的同时ꎬ还可以在«神圣家族»«形态»«宣言»«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本中梳理出实质相同㊁表达类似的思想语义ꎬ进而通晓考察㊁深入解析这些同质表述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观点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ꎮ原理研究在这里表现为对经典文本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ꎬ旨在梳理和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㊁观点和方法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 理论硬核 确立起来ꎮ一是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理论研究ꎮ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理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基本问题的前提性理论ꎬ是对思想政治教育 为什么 是什么 以及 应当是什么 元问题的追问和回答ꎬ也就是回答 为什么每个社会时代都有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能做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什么 ꎮ开展这方面的经典文本研究ꎬ需要梳理和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根源㊁本质规定及其理念精神方面的思想论述ꎮ二是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理论研究ꎮ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视角ꎬ重点梳理和解析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矛盾㊁规律㊁对象㊁目的㊁内容㊁任务㊁价值㊁环境等基础理论ꎮ三是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ꎮ重点梳理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或者运用过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ꎬ包括思维方法论(唯物辩证法)㊁研究方法㊁阶级分析法㊁说服教育法㊁政治动员法㊁灌输教育法㊁报刊宣传法㊁批判引导法㊁书信沟通法㊁谈话引导法等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研究ꎮ逻辑是理论的孪生兄弟(或者说同义语)ꎬ理论本身就意味着逻辑的观念展开ꎬ支撑理论构造自成体系的往往是一以贯之的逻辑自洽ꎮ在文本把握的深层意义上ꎬ如果抛开形式逻辑的干扰ꎬ而专门聚焦理论内生的思想理路ꎬ甚至可以说是思想逻辑在决定着㊁展开着㊁成全着这个理论的生命力ꎬ逻辑的力量就是真理的力量ꎮ揭示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ꎬ不仅有助于回到 文本本身 ꎬ而且有助于回到 事情本身 ꎮ就前者来说ꎬ揭示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ꎬ更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上理解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ꎬ更能领会和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渴求㊁观念原理和精神理念ꎻ就后者来说ꎬ把握到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ꎬ也就获得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 事情本身 的整体分析和 总的观点 ꎬ也就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原则和逻辑线索ꎬ去梳理和追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原理和精神理念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文献中获得的回应和发展ꎮ由此可知ꎬ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研究涉及到四个层次ꎬ一是针对某个论断㊁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解析ꎬ二是针对某个文献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解析ꎬ三是针对某个时期文献群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研究ꎬ四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经典文献作为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 加以逻辑揭示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格研究ꎮ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ꎮ研究经典文本中所反映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风格ꎬ不仅有助于领略和感受马克思恩格斯的魅力人格与高尚情怀ꎬ还有助于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品格追求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风格研究ꎬ比如抵达根本㊁志存高远㊁切中现实㊁思入生活㊁历史原则㊁与时俱进㊁为全人类谋幸福㊁富于思辨和激情㊁论证深刻而逻辑等ꎮ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风格研究ꎮ重点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和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风格与整体特征ꎬ如信念坚定㊁坚持原则㊁爱憎分明㊁躬亲示范㊁群众路线㊁人文关怀㊁谦逊自爱㊁持之以23。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观_李国泉_陈锡喜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观_李国泉_陈锡喜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国泉 陈锡喜摘 要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现实境遇和理论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得以出场,其实质在于寻求从过程哲学的视阈建构一种建设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特征、价值、坚持、应用、发展等问题的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开拓了一种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观。

作为对中国较有亲和感的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另类”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这种理论定位驳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怀特海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国际风格的新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等种种不科学的观点。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过程哲学 理论定位 有机马克思主义(Organic Marxism)是一个正在生成和逐渐引起关注的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流派,其创立者是以美国学者小约翰·柯布(JohnB.Cobb,Jr.)为核心的一批当代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①。

2014年10月,由柯布的弟子克莱顿与海因泽克合著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由美国过程世纪出版社出版,并于次年8月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行。

该书是对有机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观点的总结和系统化,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诞生。

有机马克思主义所自称的“有机”,一方面是因为它以英国思想家怀特海所创立的过程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有机哲学)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旨在凸显后现代视域下有机生态思维的重要性。

乐观地讲,由于较为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以及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标志着21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转向”的初见端倪。

究其原因,一是几乎所有的后现代思想家“都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②,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实践中日益显现出充分的比较优势。

当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_基于价值论的视角_李国泉

当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_基于价值论的视角_李国泉

2014.1哲学当代视野当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契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李国泉,周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价值属关系范畴,其本质是客体属性及功能与主体尺度之间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彰显出独具魅力的价值,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广泛实现了自身属性和功能同当代人利益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契合。

面对这一客观的价值事实,人们的评价却因主观因素及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差别迥异。

社会实践是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休谟问题的钥匙。

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的成功实践,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提高当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是科学实现其当代价值的关键,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价值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生成;价值事实[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1-0034-05[收稿日期]2013-08-2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11JZD003)。

[作者简介]李国泉(1988-),男,广东湛江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周向军(1952-),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体系。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同马克思主义一样,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命运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马克思逝世130多年后的今天,时代发生了巨变,他所创立的学说是否还适用?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这是当前我们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价值问题,也即研究它的当代价值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研究

0102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产生于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吸收了这些思潮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领域。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认为不同阶级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

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认为不同阶级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认为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可以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的个人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认为文化具有重要的个人功能,可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010*******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变革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

文化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受社会存在决定。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102030405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概念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近二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综述
深化 。
反 映 。有 学者 进 一 步指 出 , 每一 时代 占统 治 地 位
的平 等观 是历 史 的产 物 , 在特 定 经 济基 础 之 上 产生 是


马 克 思 、 格 斯 平等 理 论 的研 究 现 状 恩
的表 现人 们之 间 的社 会 地位 、 益 关 系 和理 想 目标 的 利 具体 概念 。平 等观 是不 断发 展 着 的 , 有什 么“ 极 ” 没 终 的状 态 。抽 象 的 、 遍 的 、 恒 的平 等 观 在 历 史 上 是 普 永
展 和深 化 马 克 思 、 格 斯 平 等 思 想 的 研 究 是 时 代 发 展 的要 求 。 恩
关键词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平等思想 ; 和谐 社会
中 图分 类 号 : 6 A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2— 2 9 2 1 )2— 02— 5 17 6 1 (0 1 0 0 1 0
革 开放 以来 , 内学 界 对 平 等 问题 进 行 多 维度 阐释 并 方 面 。 国
产 生 了一些有 代表 性 的学术 成 果 , 究 重 点 主要 集 中 研
() 1 平等 观 的历 史 性 。平 等 是 个 历 史 范 畴 , 是 这
平 于 马 克 思 、 格 斯 平 等 思 想 的 发 展 历 程 、 涵 、 越 学者 们 的普遍 共识 。有 学 者 指 出 , 等是 特 定 历史 的 恩 内 超 性、 现实意 义 等 方 面 , 术 成 果 以期 刊论 文 和 学位 论 产物 , 学 即在 某 一 特 定 历 史 关 系 中 , 只存 在 着 某 一种 平 文 为主 , 质 量 的 专 著 为 数 不 多 。 理 论 界 对 马 克 思 、 等 的观 念 。有 学 者 认 为 平 等 不 是 一 种 抽 象 的原 高 抽象 的观 念 , 特 定 历 史 条 件 下 特 定 经 济 关 系 的 是 恩格斯 平 等 问题 的研 究 和 认 识 有 待 于不 断 的拓 展 和 则 、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被统治阶级则通过反抗和批判 主流文化,来争取自身权益和 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 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必须从文 化领域入手,打破统治阶级的 文化垄断和控制。
05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当代 价值与意义
对当代文化研究的启示
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启示我们深入研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探索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01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和引领 的作用。
02
文化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是社会变革和
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影
03
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与意识形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历 史唯物主义向度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形成
与发展 •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历史
唯物主义基础
目录
•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实践 向度
•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当代 价值与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和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揭示了文化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1年11月03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文化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观念实现了历史性嬗变。

今天,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是在具体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进行的。

其中,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有其特殊性,既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的产物,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文化是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始终站在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从实践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各种文化现象。

各种文化的形式和形态,只能通过实际地改变其所由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最终的改变。

忽视文化的现实基础,把文化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多少联系的附带因素,看成处于世界之外或超乎世界之上的某种东西,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文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把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看作文化发展的基础,不等于说文化发展是完全被动、完全静态的;相反,文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

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这就表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互为对象、彼此推动的,文化在其中扮演着十分活跃和重要的角色。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

contents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形成背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社会功能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当代意义•结论目录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背景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开始研究哲学、历史和政治经济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恩格斯在工厂主家庭长大,亲身经历了工人阶级的苦难和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理论来源文化的定义及内涵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涵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如书籍、文物等;非物质文化是指非物化的文化形态,如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社会功能传承和弘扬社会整合和认同教育和感化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文化与社会相互促进文化反映社会现实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引领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文化作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载体,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

通过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文化有助于统一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要点一要点二推动政治认同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教育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培养公民对特定政治体制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助于加强政治团结,提高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促进社会治理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规范,文化有助于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同时,文化还能促进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要点三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就业提升国家形象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010203强化社会团结促进社会交流推动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塑造价值观念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能够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文化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为题,对这一文化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文化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

在他们看来,文化是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在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意识现象。

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文化的作用在于反映和塑造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改变和指导。

文化通过教育、传媒、宣传等手段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上,从而起到了社会调节和统一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与文化变革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强调了文化与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他们认为,文化是与社会结构和阶级力量关系密切相关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手段。

资产阶级通过掌握和操控教育、媒体等文化领域资源,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

因此,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对于推动文化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自身解放的实践来改变自己的物质条件,并同时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改变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

只有通过类似这样的革命进程,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文化的崭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

三、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他们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

文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历史进程,是历史的产物和文明的沉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历史条件限定的过程。

恩格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当代价值

恩格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当代价值

恩格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当代价值恩格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恩格斯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合作者和继承者,他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恩格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恩格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进行了有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坚决承担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系统总结了马克思的思想,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普遍地传播、深入人心,恩格斯进行了大量的著作创作和宣传工作。

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在哲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恩格斯在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展示了他的独创性与创新性。

恩格斯是一个多领域的学者,他在自然科学、哲学、历史、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他在《独立工人党的原则纲领》、《婚姻、私有制和国家》等著作中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修正了马克思在某些方面的理论不足,并且为当时欧洲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恩格斯在历史、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研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最后,恩格斯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世界,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恩格斯的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刘文杰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9
【摘要】新时期特别是2011年以来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文就是对这些成果的综述.文章首先探讨了两个前提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一词的内涵和二人有无文化思想的论争.随后对产生条件、理论渊源、发展过程、内容体系、价值五个论题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前人的成就略作评价,对未来的研究稍作前瞻.
【总页数】10页(P109-118)
【作者】刘文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1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J], 刘文杰;
2.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J], 刘文杰;
3.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 [J], 刘文杰
4.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探究 [J], 卯海娟
5.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J], 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三十年国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国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固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研究进行回顾和前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就当前来说,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存在问题、理论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价值意义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存在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确认其存在与否的问题。

之所以有此疑问,在于相对于二人洋洋洒洒三千万言,有关文化的论述可谓少之又少。

黄力之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为例,考据得出文化一词在全集中的分布状况是:七卷零状态(14%),三十四卷有1—5处(68%),七卷有6—9处(14%),二卷有13—15处(4%),零状态与极少量状态占82%。

[1]这个现象是反常的,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一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

那为何二人没有大量使用这一概念呢?他给出的解释是:“马、恩对当时流行的历史叙述模式———文化史观是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的,在他们看来,这种文化史观实质上是唯心史观。

”[2]康渝生则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他认为马、恩之所以没有明确完成哲学思维范式的文化转型,主要是基于实践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对的时代问题,首先是‘社会建立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这样一个事实,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使用价值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现象。

”[3]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词语”缺席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有着内在的原因,但这是否意味着二人“文化思想”的缺席?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生前没有对文化理论作过专门系统的论述,没有对‘文化’概念下过专门的定义,因而也没有明确提出过‘文化哲学’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著述中,对‘文化’一词的使用比起对‘生产’、‘社会’、‘经济’、‘政治’等词汇的使用次数要少很多,因此认为马克思有文化哲学思想的说法是非常牵强的。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探析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探析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探析
杨燕
【期刊名称】《桂海论丛》
【年(卷),期】2013(029)004
【摘要】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心,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具体表现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相关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关系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等.但在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之下仍然存在着盲点、问题及其需要深化的领域,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杨燕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济南 2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近十年公安高等院校图书馆学术研究探析 [J], 刘媛
2.近十年我国住房保障问题研究探析 [J], 刘岩芳
3.我国近十年幼儿园教育义务化研究探析 [J], 曾秀虹
4.近十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探析 [J], 陈晓鸿;和学新
5.近十年来英、法、德、澳、加等国中共党史研究探析 [J], 梁怡;巫云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品质

论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品质

论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品质
李爱华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品质.他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刻苦钻研,不懈追求,致力于攀登科学高峰;始终坚持精心研究,严谨治学,力求思想不断深化完善;并且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勇于更新,及时调整革命战略方针;做到与时俱进,随时关注新情况,不断提出新创见.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品质,为我们在现时期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情
况新问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总页数】5页(P4-8)
【作者】李爱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与时俱进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J], 王家芳
2.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索引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马恩经典著作各种索引的保存、更新与完善 [J], 闫月梅;
3.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地看待资本主义寿命的历史演变 [J], 赵家祥
4.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策略思想演进为例 [J], 孙代尧
5.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苏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五十年成果述评 [J], 江世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十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综述摘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继实践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之一。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和广泛传播,我国的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本文根据近十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成果,着重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概念、发展、剖析以及适应现代化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对此成果进行梳理,以期获得清晰认识、发现问题、展望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基本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组成部分。

同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不仅坚持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而且坚持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论。

除此之外,马克思首先将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结合起来,首创了唯物辩证法;将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结合,首创了唯物史观。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哲学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一、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一)对马克思物质观的解读1.对马克思物质概念的研究张瑞成,庄振华[1]通过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 中关于物质观思想的萌芽以及马克思在《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运用物质观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指出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面临的问题:人在支配物的方式时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人的关系。

申庚科[2]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应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局限于宏观可见可触摸的和用肉眼看不见的不可触摸的物体;二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三是蕴藏在各种制度和交换关系之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对物质认知的逐渐客观的把握,才能理清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从而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王俊博[3]认为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才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的物质观来自于对旧哲学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哲学不是纯理论批判的哲学,而是实践的革命的,实现了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哲学。

2012年度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综述

2012年度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综述

2012年度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综述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13(000)015
【摘要】一、2012年度国内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发展动态本年度国内外学界继续重视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研究挖掘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发表了一些有独立见解的研究成果。

学界较多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经济学基本原理、公平正义思想、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展开研究阐释。

【总页数】6页(P2-7)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J], 刘文杰
2.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J], 刘文杰;
3.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J], 李贺
4.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综述 [J], 熊希瑶;王丽君;
5.近十年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研究综述 [J], 于克斌;郭晓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固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研究进行回顾和前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就当前来说,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存在问题、理论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价值意义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存在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确认其存在与否的问题。

之所以有此疑问,在于相对于二人洋洋洒洒三千万言,有关文化的论述可谓少之又少。

黄力之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为例,考据得出文化一词在全集中的分布状况是:七卷零状态(14%),三十四卷有1—5处(68%),七卷有6—9处(14%),二卷有13—15处(4%),零状态与极少量状态占82%。

[1]这个现象是反常的,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一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

那为何二人没有大量使用这一概念呢?他给出的解释是:“马、恩对当时流行的历史叙述模式———文化史观是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的,在他们看来,这种文化史观实质上是唯心史观。

”[2]康渝生则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他认为马、恩之所以没有明确完成哲学思维范式的文化转型,主要是基于实践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对的时代问题,首先是‘社会建立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这样一个事实,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使用价值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现象。

”[3]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词语”缺席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有着内在的原因,但这是否意味着二人“文化思想”的缺席?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生前没有对文化理论作过专门系统的论述,没有对‘文化’概念下过专门的定义,因而也没有明确提出过‘文化哲学’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著述中,对‘文化’一词的使用比起对‘生产’、‘社会’、‘经济’、‘政治’等词汇的使用次数要少很多,因此认为马克思有文化哲学思想的说法是非常牵强的。

”[4]邹广文对这一责难进行了回应,他指出:“相对而言,马克思对于文化问题的确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述。

但马克思在其著述中曾多次谈到文化问题,其中不乏精彩的、富有启示意义的文化思想理念。

”[5]诸多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来反对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文化思想的观点。

张华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人类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论著中,从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收稿日期:2013-12-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11JZD003)作者简介:李国泉(1988-),男,广东湛江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文杰(1976-),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向军(1952-),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三十年国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述评李国泉,刘文杰,周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章围绕“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是否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等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现状进行概述和评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36-05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第30卷第2期Vol.30No.22014年4月Apr.2014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对文化的内涵、本质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论述。

”[6]王文章也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考察文化现象,以及对共产主义文化功能的科学设想,驱除了在文化理论领域里散布的各种唯心主义的迷雾,构建起了一种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

[7]此外,何萍通过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晚年《民族学笔记》及有关书信等著作的解读发现: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是偶然的闪光,而是贯穿于他早年到暮年的哲学探索,贯穿于他哲学创造的各个层面。

[9]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形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亦不例外。

王仲士早在1997年就撰文指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既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又受到以摩尔根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成果的影响。

一方面,“康德和黑格尔关于文化的定义是马克思文化概念的重要背景,他们关于人的主体性、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特别是黑格尔的劳动思想,是马克思文化概念的直接渊源”[8];另一方面,马克思晚年写下了著名的《人类学笔记》,“在这些人类原始社会研究的笔记中,不但吸取了摩尔根等人类文化学家的成果发展了唯物史观,同时也吸取了他们的文化思想,较多地使用文化一词”[9]。

此外,还有学者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去追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何萍通过研究马克思对维科的一段批注,论证了马克思哲学与维科哲学是有联系的,她认为“马克思哲学与维科哲学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10]。

二者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继承了维科文化哲学的主题,并以此来研究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所创造的工业文化,是对维科的文化哲学思想的再创造,本质上属于文化哲学。

”[11]黄力之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他首先承认德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认为“马克思的解决是以文化理论的历史延续性为基础的,因为康德和黑格尔的文化理念构成了马克思文化观念的重要背景。

他们关于人的主体性、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特别是黑格尔的劳动思想,是马克思文化观念的直接来源”[12]。

其次,他指出维科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赞同何萍的论断———“马克思哲学与维科哲学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比历史哲学更深层的文化哲学的联系”,为此他进一步考证寻出二者的思想关联,“根据维科的观点,人类事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把作为客体的人性世界和生活世界从彼岸纳入到此岸。

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黑格尔,而且影响了马克思。

马克思很欣赏维科‘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观点”[13]。

而把上面的两条结合起来,可以逻辑地得出从维科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再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条历史脉络。

最后,对于王仲士所说的摩尔根对马克思的影响,黄力之也予以承认:“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对‘非洲过去和现在都处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两种文化交织混杂状态’,‘美洲印第安人族系,和其他一切现存的族系不同,他们提供了三个顺序相承的文化时期的人类状态’,都划了着重线,对文化的文明解读表示了认同(这一做法在整个45卷中非常普遍)。

”[14]但黄力之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溯源而上,他进一步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维科的《新科学》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重要的人类文化起源史著作,《古代社会》同样描述和分析了人类社会从原始时期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对各种文化符号的产生都有细致的考察。

”[15]在这里,“相似之处”和“都是”两词,揭示出黄力之的隐语,其实他认为《古代社会》是《新科学》的继承,而不管摩尔根在写作《古代社会》时是否读过《新科学》。

于是,这里又有一条理论上的历史脉络,从《新科学》到《古代社会》再到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

于是,黄力之认为以维科为源头,分为两条理论路径,一条经德国古典哲学,循着理论批判的道路;一条经摩尔根,循着历史考证的道路。

二者最终又汇集到马克思那里,形成了马克思的文化理论,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路径。

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渗透于他们的一系列著述之中,经历了由发生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存在着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邹广文认为,人的现实解放和自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主线,“紧紧围绕人、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实现这一主题,这是马克思文化观的鲜明特色”[16]。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展开逻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逻辑起点、以主体文化作为核心、以完善唯物史观作为最终目标。

据此,他将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用具体文本予以标志。

第一阶段为发生期,标志性文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以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为出发点李国泉等:近三十年国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述评37第2期和目的,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的扬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

第二阶段为成熟期,标志性文本是《共产党宣言》。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宣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认为通过私有制的扬弃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阶段是论证期,标志性文本是《资本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给人的解放和自由提供论证。

”第四阶段是完善期,主要标志性文本是《人类学笔记》。

“晚年马克思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则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他在关于文化人类学的诸篇笔记中,尤其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价值尺度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17]何萍认为,马克思文化思想是伴随着其实践唯物主义的建构而发展的。

她首先指出:“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批判、人的本质的批判和人类历史进步方式的批判建立起来的。

”遵循这一逻辑,何萍将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产生时期,标志性文本是《博士论文》。

在她看来,“第一部著作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着重表达的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意识结构理论”。

第二阶段为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发展时期,标志性文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她认为:“第二部著作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着重表达的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则。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完善时期,标志性文本是《民族学笔记》。

她进一步指出:“第三部著作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及这一时期的书信,着重表达的是马克思关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思想。

”[18]黄力之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是与唯物史观的发展相依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