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文化及其心理

合集下载

文化心理学的理论

文化心理学的理论

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概述文化心理学是一门独立于传统心理学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文化和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心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自此以后,它已经成为了研究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了认知、情感、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从而真正实现了心理学与文化学的跨学科融合。

本文将探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包括文化与心理、文化心理的分类以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文化与心理文化和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理是人的心智过程,而文化是人类的集体思维、行为、价值和文化产物的总和。

在文化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例如,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而东方社会则主张集体主义,人们更加倾向于群体行为和团队合作。

文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影响了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

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文化心理的分类文化心理可以分为四类:心理文化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认知心理学和文化发展心理学。

心理文化学心理文化学是研究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的是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心理文化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解释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机制。

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是比较不同文化之间心理差异的学科。

它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关注文化因素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使人们了解了文化背景下人心理过程产生的异同性。

文化认知心理学文化认知心理学是研究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人类的认知、学习、决策、解决问题等心理过程。

文化认知心理学的目标是分析不同文化下的心理认知差异,并找到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

文化发展心理学文化发展心理学是研究文化与人类发展关系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究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包括身体、认知领域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苏联的“告密文化”

苏联的“告密文化”
H I S T O R Y往 事 历 历
1 9 2 3 年9 月俄 共召 开中 央全 会 ,内 务人 民
密信 ,他 在信 中报 告了 自己同好友 列宁格勒 省 委书记 、中央委 员扎卢茨 基以及其 他共产党 员
的谈话内容 。
委 员兼格伯 乌首脑捷尔 任斯基在 会上做报 告。
他 提 请 全 会 参 加 者 注 意 ,党 内 生 活 的 停 滞 、党 内存 在 非 法 派 别 集 团 、任 命 制 取 代 选 举 制 等 已
针对这 种告密行为 ,列宁格勒 党的监察委 员会主席 巴卡耶 夫在发言 中指 出,党内不允 许 告密 行为 ,他 说 ,“ 我 对企 图在我 们党 内扎根
的那种不 健康的道 德作风 不能泰然 处之。我指 的是 告密 行为 ” ,这 种 告 密 行 为 会 导 致 党 员 互
成 为 一 种危 险 ,瓦 解 党 对工 人 阶 级 的 政 治领 导 ,这 些事实证 明党 内状况 不 良。为监 视孟什 维克和 社会革命 党人 ,格伯 乌早就安排 其党员 以及 了解情况 的非党人士充 当线人 ,监 视并密
将带来损 害 ,它将扼 杀真正 的不满 ,扼 杀每一
个 会 思 考 的 共 产 党 员 都 会 出 现 的 一 系 列 不 解 的 问 题 … … 不 应 当 用 这 种 制 度 去 斗 争 ,而 应 当 依 靠 正确 的 党 内 民 主制 度 去 斗 争 。 ”
国 内战争的结束 ,正常经济活 动的恢 复 ,契卡
的 工 作 已 不 能 适 应 新 的 形 势 ,列 宁 决 定 改 组 契
卡 ,削 减 其 权 力 。1 9 2 2 年 初 契 卡 改 组 为 国 家
政治 保卫 局 ( 格伯乌 ) ,属 内 务 人 民 委 员 部 管 辖 ,任 务 是 镇 压 公 开 的 反 革 命 暴 乱 ,从 事家 边 界 等 。 它 有 搜 查 逮 捕 权 ,但 已 无 处 决 权 ,案 件 必须移 交法院审理  ̄ U f r J 。这 是 把 苏 维 埃 国 家 纳 入 法 制 轨 道 的 一项 重 要 措 施 。 但 是 这 一 次 ,捷 尔 任 斯 基 却 要 求 把 对 敌 斗 争 的 方 法 用 于 党 内 斗 争 ,要 求 在 党 内 建 立 告

举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及原因分析

举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及原因分析

举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及原因分析举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引言举报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举报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限制人们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揭发和举报。

本文将对举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二、举报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举报渠道不畅通举报渠道不畅通是导致问题举报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些地方的举报电话被长时间占线,或者接听后无人回应;一些举报网站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无法访问或操作复杂等问题,这使得人们在举报时遇到困难,进而影响了举报的意愿。

2. 举报信息不受重视部分地方在接到举报后,对于举报信息的审核和处置不够及时、严肃和专业。

有些举报信息被漠视,被当作“无威胁”的“小事”处理,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得以继续存在。

这使得举报者感到失望和绝望,产生了“举报无用”的观念。

3. 举报者隐私保护不到位在某些情况下,举报者的个人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有些举报者因为揭发了违法犯罪活动,遭受到报复或威胁,甚至有的人因此丧失了生命,这使得更多的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举报。

4. 举报以背离事实为导向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举报制度进行恶意举报,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恶意举报不仅给被举报者带来困扰和冤屈,还会占用执法机关的人力物力,使得真正的问题举报被忽略。

三、举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 制度与法律缺陷一些地方在建立举报制度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导致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受重视等问题的存在。

此外,有关举报者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恶意举报行为的约束力也较弱,这为恶意举报者提供了机会。

2. 执法力量不足一些地方的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无法及时响应、调查和处理举报信息。

这导致了举报者的不满和失望,也为违法犯罪活动的继续存在提供了机会。

3. 文化和心理因素在一些地方,举报行为可能被视为“告密”或者“暴露”他人的行为,因而不受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班级管理中的“告密文化”利弊谈

班级管理中的“告密文化”利弊谈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32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教学管理不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会给学生学会告密的空间。

有的班主任主动培养班级中“线人”,有的班主任明确班干部的其中一条职责就是班级有事一定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大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为了了解班级情况,都有意或无意地在班级营造着一种“告密文化”。

有趣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观念上似乎都对告密行为持鄙视的反对态度。

为什么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告密文化对班级管理有怎样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将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1什么是“告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告密行为含有贬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所以,当个体有了告密动机或行为时,是不愿意接受“告密”这个词的,而是用能被社会伦理观所认同的、甚至支持的概念取代“告密”,常见的就是“检举揭发”。

告密与检举揭发都是一种行为,只是概念所包含的情感色彩不同,“告密”含有贬义,“检举揭发”是褒义的。

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告密含有向班主任“汇报”、“告诉”等含义在内。

因此,本文用的“告密”是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中性的概念,包含了“告诉”、“汇报”、“检举揭发”、“告发”等多重含义。

通过对概念的分析,不难说明班级管理中告密文化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的两难相悖的尴尬境地。

它既具有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又有被世俗人们排斥的不合情性。

一般的告密,往往怀有某种动机。

学生向老师私下汇报班级情况,有的是出于对班集体的爱护,出于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有的出于对犯错误同学的真诚帮助,希望老师能想出办法;有的是自身利益在公共场所受到损害,比如上晚就寝后有学生讲话影响自己休息而自己又无能为力;还有的甚至是受到了某种威胁而不得不保护自己。

当然也有仅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好感与信任。

所有这些告密行为一律都贴上“不义”的道德标签,反而会使学生陷入价值观混乱的境地,变得是非不分,显然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成长与社会道德的真正内化。

告密文化与国民性

告密文化与国民性

告密文化与国民性作者:章立凡来源:《杂文选刊》2009年第11期随着时下一些影视剧的热播,“告密”已然成为一个流行语。

我曾在文章中提出评判告密行为的三条底线:一看动机是被迫坦白还是主动陷害:二看告发的内容及伤害程度;三看事后有无补救和忏悔。

有网友在表示赞成的同时,指出这是“良·心”层面上的,还应考虑“愚弄”、“受骗”的层面。

的确,在极权主义时代,很多告密者是在被“洗脑”后主动“大义灭亲”的,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但是,个人迷信年代趋权告密不断,信仰危机年代趋利告密不绝,才是一个民族的双重悲哀。

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

宗教迫害曾盛行一时。

很多妇女被告发为“女巫”,遭到宗教裁判所的逮捕拷问,被判监禁甚至处以火刑。

一些科学家和宗教改革家也遭到同样的陷害。

将告发异端视同告密于上帝,这与个人崇拜年代的告密观极其相似。

我也曾撰文谈到1989年东德与西德合并之际,东德秘密警察的档案被公开,人们震惊于至亲好友的卧底身份引发的那场社会休克。

有网友说:“我建议焚毁。

时过境迁。

何必还要让一些人惴惴不安呢,曹操战胜袁绍后烧书信的做法德国应该学学。

”生性多疑的曹操,在焚毁部下通敌书信之前是否看过?谁也说不清。

他无非是玩弄“使功不如使过”的古老权术,与起用“右派”当告密者同出一辙。

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

在道德价值上都不认同非正义的告发。

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会鼓励告密,宗教迫害、文字狱等就会史不绝书。

极权主义更发展到以权力为上帝的地步,伦理屈从于权力,你的私生活,甚至你的灵魂。

事无巨细都在权力的掌控中。

如今,这套违背良心和伦理的“特色文化”虽已衰败,但仍蛰伏于我们的生活中。

有朋友访德归来谈到,经历过纳粹时代的德国人。

很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在“互害”的体制和群体中,不仅有集团作恶,而且有群体作恶。

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做过伤害他人的事情。

引爆告密材料“伤人太重”。

招致各方的制止和反对。

是因其触发了很多人灵魂深处的罪孽感: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到莘莘学子,都可能干过这种下三滥儿的勾当。

小学生“告密”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告密”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告密”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作者:苏颖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8年第04期在汉语里,“告密”是个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

“告密”与“举报”不同,后者是中性词,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 (坏人、坏事)。

可能这个定义也是值得商榷的:从法制的角度讲,是否有罪违法,以法院判决为准,“举报”人当时并不能判断行为的是非好坏。

在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伦理体系中,都不认同非正义的告发。

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强调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所以儒家主张“亲亲相隐”“子为父隐”,“告密”是被排斥的,特别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但站在今天依法治国的角度看,无原则的“隐恶”不仅违法,还“隐”去了真理、正义、是非,所以不能倡导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子为父隐”了。

在小学校园里,小学生“告密”现象发生率很高,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都曾遇到过。

有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了全方位掌控学生情况,不仅自己经常在班级后门偷窥,还要安插许多“眼线”,这些“眼线”多数是班干部。

他们“告密”行为往往被班主任认可、鼓励、怂恿,但一旦发现后,“告密者”会遭到同伴的诟病。

下面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缘起、性质及班主任在实践操作中的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告密”与成人告密的区别笔者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为小学生的行为加了引号,而成人则不加引号,其目的是想表述一个这样的意义:从过程、动机、后果等角度看,小学生的“告密”行为与成人截然不同。

用“告密”表述其实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从词语的使用中仍然透出“成人化”思维的影子。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小学生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或向老师报告别人的不良行为,用“告状”可能更为准确。

小学生所谓的“告密”有哪些特点,它与成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小学生“告密”和成人的告密虽形式相近,但本质不同。

什么是文化心理学?

什么是文化心理学?

什么是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范围涉及文化和心理的关系。

文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如何产生、诠释和表达情感、思考和行为。

文化心理学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

下面,我们将探讨文化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方面。

1. 文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身份认同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个体对自我的感知和理解。

文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之一。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集体重于个人,因此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更注重保持面子,在行为和言语上更为谨慎。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他们更注重自由和个人表现。

2. 文化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认知过程指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包括知觉、思考、判断等。

文化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是文化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所关注和擅长的认知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东亚文化中,人们更注重整体性和关系性思考,更倾向于“细节”思维,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因果联系和类别化思考,更倾向于“全面”思维。

3. 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情感表达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出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心理学也关注了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亚洲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理智和控制情感的表达,更倾向于间接表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感性和直接情感的表达。

总结文化心理学是一个涉及文化和心理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文化心理学中,身份认同、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是其中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它们揭示了不同文化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并且可以为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

文化心理机制名词解释

文化心理机制名词解释

文化心理机制名词解释引言文化心理机制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文化心理机制是人类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产物,它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对文化心理机制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跨文化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心理机制的概念文化心理机制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它是人类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产物,反映了个体在特定文化中所形成的认知模式、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

文化心理机制是文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关注个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机制,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和塑造。

文化心理机制的研究旨在揭示文化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塑造作用,以及个体对文化的接受和适应过程。

二、文化心理机制的特点1.文化相对性:文化心理机制是相对于具体文化背景而言的,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机制。

文化心理机制具有相对性和特殊性,它反映了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2.双向互动:文化心理机制既受到文化的影响,也对文化产生塑造作用。

个体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心理机制会影响其对文化的接受和适应,进而影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3.多样性和变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机制,文化心理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文化心理机制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4.可塑性和变迁性:文化心理机制是可塑的,它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个体的心理机制也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需求。

三、文化心理机制的研究方法文化心理机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对文化心理机制进行观察和测量。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揭示文化心理机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苏共党内“告密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苏共党内“告密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而且还 要走 得更远 —— 去 ‘ 告密 ’ ”
“ 告密” 一词太 露 骨 。 实在 不好 听 . 它 使人 想起 沙 皇时 期专 事
告 密 的奸细 聪 明 的中央监 委 主席 古 比雪夫 建议 把 “ 告密” 改 为 “ 报告” 这 场争论 的结 果是 通过 “ 报告 ” 的形 式把 “ 告密 ” 行 为合 法化 ! 国家安全部 门被 用于 党 内斗争 , 共 产党员 用来 反对 苏维 埃 政 权 的敌人 的斗争 方式 . 变成 了党 员之 间相互告 密 的行 为 。
入党 内斗 争 . 当权 者用 格 伯 乌 ( 国家政 治保 卫 局 )
的方 式解 决 党 内意 见分 歧 时 . 告 密 者往 往 成为 安
全机 关 的密探 这些 人 的动机 不 一 . 有 的是 出 于
爱 国爱 党 。 有 的是 为 了邀 功 请 赏 向上爬 . 有 的 是
为 了打 倒对 手 . 有 的是 为 自保
主 张告密 的人 。 后 来 往 往 死 于 他 人 的 告 密
进入 1 9 3 0年代 . 斯 大林 大 权 在 握 , 开始 清 洗 先 前 的政 敌 或
曾反 对过 自己的人 , 这 就开 始 了“ 大清 洗 ” , 从 党 外 到党 内 , 从 中
央到基 层 . 在 国 内形 成一 种人 人 自危 的局 面 。国 内出现 所谓 “ 耳 语者 ” 。 耳语 者有两 个 含义 . 一 是有话 不敢 在大庭 广众 中说 的人 ,
口 郑 异

为” 。 这种 告 密行 为会 导 致 党员 互 不信 任 . 相 互 问
不 能 推 心 置 腹 地 交 流 思 想
2 0 1 5 . 1 1◆上 ◆ 领导 文萃 87

告密文化及其心理

告密文化及其心理

告密”文化是什么心态?沙叶新南汉大宝二年(公元959年)秋,17岁的荒淫皇帝刘长(左金右长)正在宫中与赐名“媚猪”的波斯女及嫔妃宫女玩耍嘻乐,突然,宦官许彦真神色紧张地跑进来,他跪伏于地,声称尚书右丞参政事(副宰相)钟允章在外谋反。

原来南汉重用宦官,有“太监王朝”之称,钟允章秉政后肃整纲纪,几次奏请诛除几个声名狼藉的宦官,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一天,钟允章去南郊巡视祀天的祭坛,他与礼官登坛后,四顾指挥摆设神位,许彦真望见,大呼:“这是谋反!”于是拔剑升坛,钟允章迎头喝叱,许彦真驰走进宫。

刘长闻报后,不辨真假,下令将钟允章逮捕入狱,并派礼部尚书薛用丕负责审讯。

钟允章与薛用丕是相交多年的朋友,便泣不成声地对他说:“吾今无罪,自诬以死固无恨,然吾二子皆幼,不知父冤,俟其长,公可告之。

”没想到薛用丕竟将此话告诉了许彦真,“彦真闻之,骂曰:‘反贼欲使尔子报仇邪?’复入白长,并捕二子系狱,遂族诛之”(《新五代史.南汉世家》),钟允章因朋友的出卖而遭灭门之灾。

三年后许彦真也被宦官龚澄枢使人告发“谋反”,全族被诛。

一、“告奸连坐”与“亲亲相隐”“告密”,又可称为“告发”、“告讦”、“告奸”等,指向上司或有关部门揭露、揭发别人的隐私或短处。

“告密”是为社会上的多数人所不齿的行为,但在几千年里却如长了翅膀的瘟疫虐行于大地,催残和折磨着无数人的肉体和心灵。

中国成了“告密者”的天堂和乐土,“告密”成为缠绕中华文化挥斥不去的梦魇。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是崇侯虎,那是商纣王时代,距今约3100年。

纣王任命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九侯的女儿被纣王纳入后宫,因为不喜淫乐,纣王就把她杀掉,把九侯也剁成肉酱,鄂侯争辩几句,也被做成肉干,“西伯昌闻之,窃叹。

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史记.殷本纪》)。

崇侯虎能知道姬昌背后叹息一事,可见他和姬昌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但为了讨好纣王,竟干起了出卖朋友的下作事。

谢泳:从卢雪松事件反思告密文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后果.

谢泳:从卢雪松事件反思告密文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后果.

谢泳:从卢雪松事件反思告密文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后果)<TD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 15px;">最近关于卢雪松事件,人们有许多反思。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反思告密文化的发生机制以及他对人们道德的影响。

十几年前,我在四川成都认识了作家冉云飞。

我们见面不久,他就告诉我,他有志写一本中国告密文化方面的专书。

当时他已收集了不少这方面的材料。

可能是因为难度太大,后来我只断断续续看到他一两篇这方面的文章。

此次卢雪松事件出来后,艾晓明、张鸣等朋友的文章,对研究中国的告密文化有很大的启发。

我想通过这个事件,我们有可能把告密文化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深入下去。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告密本身可以区分为各种类型。

一种是职业性的告密行为,也就是说,告密者本身以告密为自己的职业收入来源。

如果一个人是以这种特殊行为为自己职业的,在相当的意义上,它的角色已不言自明。

对这种类型的告密者,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告密本身,而是国家在设置这种角色时,是不是有违宪行为,如果没有,那此类告密行为可能有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如果国家设置的此类角色与宪法冲突,那我们要反思的就是国家有没有权力设置这种职业。

还有一种是出于特殊的利益需求,在毫无国家职能背景下的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

也就是说,这种告密文化是一种以把个人文化和思想信息,作为特殊行为在秘密状态下,单方面向权力出卖的行为。

这种行为只获得利润,而不承担责任,对它的奖赏通常也是在秘密状态下发生的。

在道义上,这种行为一般为各种文化所否定。

特别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教师和学生在权力方面是平等的,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追求知识方面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说,闻道有先后。

教师类似于家长,有知识监护人的角色,因为学生在知识上还未成年。

不要把“告密文化”套在孩子身上

不要把“告密文化”套在孩子身上

滨囹 ·炔 一 零 · 【教 育时 政 】
不要 把“告 密文化 ” 套 在孩 子 身上
员送 了五 百块 钱 的红 包 ,很 多人 本 意 都 不 想送 或 者 送 这 么 多 ,对 于一 部 分 学 生来说 那可是 半 个 月的 生 活
浙 江 宁波 某 小学 的一 个 小 男生
费啊。有的同学甚至借钱送这五 百
加强教 育 引导 ,许多 学校都 在努力 ,但 效 杲差强 人意 。要 改变这种 不 良的社会 风 气 ,仅靠 学校 努力还不 够 ,政府 需要做 好 示 范 、加 强 管 理 ,社 会 各 界 需 要 移 风 易 俗 ,学校老 师尤 其要做 好表 率 ,主动摒 弃 和拒绝不健康的世俗风气。
正视“硪包手机”背后的真 问题
近 日 ,记 者发 现 淘 宝上 不 少售 卖手 机模 型 的 商 家打 出 了“‘上 交 ’ 专 用神 器 ”的 广告 语 ,售 卖 的手机 模 型 也 由过 去 的 黑 屏 “升 级 ”为 可 亮 屏 、可 开机 。部 分 商 家透 露 ,购 买这 种模 型 机 的 人 群 中 ,学生 占很 大 比 例 ,大 多是 为 了应 付 学校 收手 机 时 , 避 免 交 真 手 机 而 买 来 “顶 包 ”的 。 (2017年 12月25日 《北京青年报》)
【点评 】针对职称制度弊端的各种
批评不绝于 耳 ,国家也 已开始推进职称制 度 改革 ,但在 具体 操作层 面 ,仍有 许多现 实 问题需 要解 决。如 何科学 评定 申报者 的职业素 养是 一个较难解决的 问题 ,职称 评审“去论文化 去 专著化 ”,不 能“一 刀
过这 类荒 唐“顶替品”的背后 ,我们要正视 大 学生课 堂上 玩手机 的问题。 如今不 少 学校都要 求学生在课前 上交手机 ,课后再 归还 ,确保学 生安 心听课。这 当然 是一种 较为 可行 的办 法 ,但从 长远来 看 ,学校 还

学生告密事件引发的对道德教育的思考

学生告密事件引发的对道德教育的思考

教改理论2019 年 2 月179一、告密事件时有发生,该怎样看待告密行为。

告密与揭发、检举等正义行为不同。

告密一词包含贬义,意为向他人出卖本团体及团体成员的秘密,并以此获得利益的行为。

在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需要建立一定的信任感,也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及团体组织行为准则,告密行为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是对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破坏,是非正义的,是为人所不齿的。

青少年阶段是人的道德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因此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告密行为,并进行正确引导,创造良好德育环境。

1.充分认识学生校园告密的特殊性(1)校园告密主体的特殊性教师要认识到,校园中的告密行为与一般的告密行为之间行为主体的区别。

校园告密的行为主体是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学生,其价值观尚未形成,道德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告密行为是学生表达自我观点态度、利益诉求的途径,也是对外界尤其是与教师联系的一种方式。

因此对待学生告密行为,作为教师要对其进行道德行为及观念上的引导,帮助学生通过正确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诉求,以使学生在道德上更好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而非对待学生告密行为采取漠视、批评甚至鼓励的态度。

(2)校园告密环境的特殊性校园班级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同,学生均为不成熟的行为主体,教师对学生告密行为的不当处理会对告密者或是集体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应对学生告密行为予以保密,将告密行为的影响范围进行控制,避免某一告密行为出现群体性影响。

同时,教师应采取正确态度对待告密学生,摆明立场,不对告密行为进行鼓励,也不对告密学生产生歧视心理,而是应加强教育与引导,发挥教师的职责,呵护学生成长。

2.明晰告密行为产生的动机(1)教师的要求所导致的“告密行为”在班级管理中,一些教师确实采取通过指定“个别学生”或是班干部反映情况来了解班级情况的做法。

这些“告密”行为实则是学生对教师要求的一种回应,而这些行为由于触及了一部分同学的利益而被视为告密,且往往对告密者本身及班级体内部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学中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

社会学中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

社会学中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文化心理是人类对于原始文化习惯和社会结构的心理反应,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范的积淀,是一种文化上的心理现象。

社会关系则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各种社会角色、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人际互动关系。

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一、文化心理的定义及特点文化心理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性心理,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原始文化习惯和社会结构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文化上的心理现象。

文化心理包含了人们对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因素,例如价值观念、信仰思想、行为习惯、文化话语和意象等等。

这些心理因素受到特定社会环境、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影响而形成,是文化的体现与表现。

文化心理有着相对稳定的性质,它是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长期的互动积累所形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特定性。

一个人所持有的文化心理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家庭教育、职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社会关系的概念及作用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各种社会角色、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人际互动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关系构成了复杂的互动网,是人类社会互动和生活的基础。

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和互动模式,也包括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不同社会关系的建立,人们可以互相获得经验、知识和资源,并且可以形成组织、协调和合作,从而使社会发展得以顺利推进。

三、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关系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人们的文化心理会影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文化心理。

首先,文化心理的形成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和传播而获得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传承需要建立在稳定的社会关系上,而社会关系又会持久地稳定和维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家庭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而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渠道。

文化心理机制名词解释

文化心理机制名词解释

文化心理机制是指文化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机制和过程。

它涉及到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如何感知、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与文化心理机制相关的名词解释:1.文化认知:指个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如何处理信息、感知世界和理解事物。

不同文化的认知风格可能导致对同一情境的不同理解。

2.价值观:指个体在特定文化中内化的信仰、原则和重要的指导性观念,它们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和情感。

3.规范:指在特定文化中被认为合适或不合适的行为准则。

规范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行为,并帮助维持社会秩序。

4.文化情感:指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情感体验。

不同文化可能对情感的表达和体验有不同的规范和方式。

5.文化同化与异化:文化同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其他文化时,逐渐融入并接受该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文化异化则是指个体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拒绝或难以融入其他文化。

6.文化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

文化认同可以影响自尊、自我概念和社会互动。

7.文化间冲突: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规范和认知差异引发的冲突。

个体可能需要应对跨文化的挑战和不适。

8.文化相对论:表示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固定的价值尺度,每个文化的观念和实践都应该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被理解和评价。

9.文化适应: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能力,包括适应新文化的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的调整。

这些名词解释旨在介绍文化心理机制的一些关键概念,强调了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文化心理学研究旨在理解文化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中国的告密制度

中国的告密制度

中国的告密制度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告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安全管理手段,发挥了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期对这一神秘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发展历程1.起源: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机构,负责查处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

当时,举报机构直接向国家最高领导人负责。

2.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严密的告密制度,加强对官员和百姓的监控。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做法,并在地方设立“举报亭”,鼓励民众互相监督。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告密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机构“捉搦使”,并规定举报人可获得一定的奖励。

4.宋朝:宋朝时期,告密制度逐渐完善。

设立了“监司”、“提举”等职务,负责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降低举报门槛。

5.明朝:明朝时期,告密制度达到顶峰。

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强化了对官员和百姓的监控。

此外,明朝还实行“奸党罪”,严惩举报人。

6.清朝: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告密制度,但在举报机构设置和举报奖励方面有所调整。

同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降低举报门槛。

三、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主要特点1.权力集中:告密机构直接向国家最高领导人负责,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严密监控:通过对官员和百姓的严密监控,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3.奖惩分明:设立举报奖励制度,激发民众的举报积极性;同时,严惩举报人,防止恶意举报。

4.依法治国:告密制度遵循国家法律,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行。

四、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1.演变:从西周到清朝,告密制度在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完善。

2.影响:告密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损害民众利益。

五、结语中国古代告密制度是国家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虽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借鉴古代告密制度的经验,建立健全国家安全管理体系,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文化差异对心理治疗效果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心理治疗效果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心理治疗效果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愈发常见。

心理治疗作为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理解和探讨文化差异对心理治疗效果的影响,对于提高心理治疗的质量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独特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这些文化特质会在个体面临心理困扰时,影响他们对问题的认知、表达和应对方式。

以价值观为例,某些文化强调个人的成就和独立,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能更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并且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而在另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体可能会将问题的产生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与他人的关系,更倾向于在群体中寻求支持和解决方案。

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对心理问题的定义和理解上。

在某些文化中,情绪的过度表达被视为正常的情感宣泄,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比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需求被认为是健康和正常的;但在一些东方文化中,过度的情感表露可能被视为不成熟或不稳重。

这种对心理问题的不同定义和理解,会影响个体是否愿意寻求心理治疗,以及他们对治疗过程和效果的期望。

语言和沟通方式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语言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

在心理治疗中,如果治疗师和患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沟通不畅的情况。

例如,某些文化中的隐喻、象征和暗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或产生不同的含义。

家庭观念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差异也会对心理治疗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家庭在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家庭的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而在其他文化中,个体可能更依赖于朋友或社区的支持。

治疗师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可能无法充分调动患者身边的支持资源,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也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某些心理治疗方法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并在该文化中被证明有效,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并不适用。

关于告密的成语

关于告密的成语

关于告密的成语在中国的语言中,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表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

成语是一种包含许多寓意和文化背景的特殊词汇,它们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备特定的意义和用法。

本文将围绕着关于告密的成语展开,详细分析其中的内涵和用法,旨在加深对这类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一、背叛朋友的成语1. 妇人之仁成语“妇人之仁”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仁慈善良,实际上却背叛朋友的人。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一则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背叛了亲密的朋友,从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观念的岌岌可危。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应当谨慎选择朋友,并警惕那些可能会“妇人之仁”的人。

某公司的经理因公司陷入困境,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计后果地背叛了曾多次帮助过他的同事,最终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妇人之仁”的含义。

二、告知敌方情报的成语1.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时机自动上门的场景,譬如守株待兔的农夫就请了最大的兔子上门给他杀掉,便是比喻不劳而获或者极少的付出就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这个成语的含义告诉我们,不能图小而失大,要识别机会并主动去争取,不可心存侥幸。

一名公司的员工为了获得晋升机会,蓄意泄露了公司机密给竞争对手,结果竞争对手成功抢得了合同,而员工却因为丧失了公司的信任而被辞退。

这个例子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守株待兔”成语的负面含义。

三、通风报信的成语1. 官逼民反成语“官逼民反”是指当官方对民众实施过度的压迫和欺凌,民众由于无法忍受而发起反抗的现象。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以此来警示当权者要推行公正和合理的治理,以免引起民愤和社会动荡。

某地政府的官员漠视群众的合法诉求,频繁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激增,最后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这个例子生动地展现了“官逼民反”的现实意义。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中的瑰宝,通过特定的词汇组合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探讨的关于告密的成语,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关于告密者案的法理学思考

关于告密者案的法理学思考

法律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但 在告密者案中,现行法律制度存 在缺陷,导致无法有效保护告密
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制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 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完善法律制度需要充分考虑各方 利益,平衡各方诉求,确保法律
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
告密者案反映出部分公民法律 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的尊重 和信仰。
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 身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法律 ,维护社会秩序。
公民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遵循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权益 ,不以个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 。
社会应重视法律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告密者案中,由于缺乏公正的程序正义保障,导致告密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社会应重视法律程序正义的重要性,确保法律程序公正、透明、合法。
案件结果
判决结果
告密者案的判决结果,体 现了法律对正义的追求。
社会反响
案件判决结果对社会产生 的影响和反响,反映了社 会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后续影响
告密者案对后续类似案件 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02
法理学角度的深入思考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相互依存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保障社会秩序和 公共利益;道德则是法律的基础,引 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平衡法律与道德的必要性
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需要 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寻求平衡,既保障 公民权利,又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可能存在 冲突,如告密者案中,揭露违法行为 与保护个人隐私的矛盾。
公民的知情权与保密义务
知情权的重要性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了解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运作 情况,促进民主监督和公共参与。

关于告密的成语

关于告密的成语

关于告密的成语成语在汉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富有文化内涵,既能短暂地表达出许多人和事的特点,又能启发智慧和思考。

其中,涉及到告密的成语更是一个有趣而引人深思的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几个与告密有关的成语,并探索其内涵与应用。

1、暗箭伤人这一成语指的是暗中射来的箭,意味着背地里进行的恶意攻击或伤害。

暗箭伤人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中,敌人通过利用夜晚或掩护物进行暗中射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遇到暗箭伤人的情况,例如有人在背后批评、中伤或背叛自己的同事、朋友。

2、一箭双雕这个成语中的箭是告密的标志,它意味着一箭即可射中两只雕鸟,达到双重的效果。

一箭双雕成语常用于表达在一次行动或决策中同时达到两个目标的情况。

在告密的背景下,此成语可能指一个人通过告密获得双重利益,例如向权力高层报告下属的错误,从而赢得上层信任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3、口是心非这一成语强调了口说与心想之间的不一致。

口是心非成语可以与告密有关,当一个人口头上表达出友好和支持,但实际上暗地里投向另一个阵营告密时,这种行为就属于口是心非。

这样的行为给人以欺骗和不可信任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觉,并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来判断其真实的态度和动机。

4、信口开河成语“信口开河”意味着不经思考或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

在告密的背景下,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仅凭猜测或凭空捏造事实跟他人报告,这就属于信口开河的行为。

信口开河的结果往往导致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应该时刻谨记,避免轻率地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5、守口如瓶守口如瓶成语强调了对秘密的保留与保密。

在告密的语境中,这个成语可以指一个人对所知道的秘密或某些危险信息保密不透。

守口如瓶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值得信赖和可靠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地泄露他人的隐私或秘密。

因此,守口如瓶的态度是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方面值得借鉴的。

总而言之,告密的成语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使我们能够更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密”文化是什么心态?沙叶新南汉大宝二年(公元959年)秋,17岁的荒淫皇帝刘长(左金右长)正在宫中与赐名“媚猪”的波斯女及嫔妃宫女玩耍嘻乐,突然,宦官许彦真神色紧张地跑进来,他跪伏于地,声称尚书右丞参政事(副宰相)钟允章在外谋反。

原来南汉重用宦官,有“太监王朝”之称,钟允章秉政后肃整纲纪,几次奏请诛除几个声名狼藉的宦官,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一天,钟允章去南郊巡视祀天的祭坛,他与礼官登坛后,四顾指挥摆设神位,许彦真望见,大呼:“这是谋反!”于是拔剑升坛,钟允章迎头喝叱,许彦真驰走进宫。

刘长闻报后,不辨真假,下令将钟允章逮捕入狱,并派礼部尚书薛用丕负责审讯。

钟允章与薛用丕是相交多年的朋友,便泣不成声地对他说:“吾今无罪,自诬以死固无恨,然吾二子皆幼,不知父冤,俟其长,公可告之。

”没想到薛用丕竟将此话告诉了许彦真,“彦真闻之,骂曰:‘反贼欲使尔子报仇邪?’复入白长,并捕二子系狱,遂族诛之”(《新五代史.南汉世家》),钟允章因朋友的出卖而遭灭门之灾。

三年后许彦真也被宦官龚澄枢使人告发“谋反”,全族被诛。

一、“告奸连坐”与“亲亲相隐”“告密”,又可称为“告发”、“告讦”、“告奸”等,指向上司或有关部门揭露、揭发别人的隐私或短处。

“告密”是为社会上的多数人所不齿的行为,但在几千年里却如长了翅膀的瘟疫虐行于大地,催残和折磨着无数人的肉体和心灵。

中国成了“告密者”的天堂和乐土,“告密”成为缠绕中华文化挥斥不去的梦魇。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是崇侯虎,那是商纣王时代,距今约3100年。

纣王任命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九侯的女儿被纣王纳入后宫,因为不喜淫乐,纣王就把她杀掉,把九侯也剁成肉酱,鄂侯争辩几句,也被做成肉干,“西伯昌闻之,窃叹。

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史记.殷本纪》)。

崇侯虎能知道姬昌背后叹息一事,可见他和姬昌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但为了讨好纣王,竟干起了出卖朋友的下作事。

姬昌心怀宏图大略,被囚七年里忍辱负重,甚至在长子伯邑被纣王杀死、作成肉羹时,“文王食之。

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史记》注引《帝王世纪》)以麻痹纣王,另一方面,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十六卦、三百八十四爻,撰成《周易》。

同时,姬昌的手下散宜生、闳夭素、姜子牙等人四处活动,“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史记.周本纪》),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美人计”。

纣王大喜过望,说:“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命令放掉西伯,并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

纣王还装出一脸无辜的样子,告诉姬昌:“说你坏话的是崇侯虎这小子!”这有些像斯大林把高岗出卖给毛泽东,因为专制者内心也鄙视告密邀宠者。

姬昌后来找了个机会讨伐崇侯虎,将其灭掉。

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他在李悝《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将“告奸”和“连坐”制度化、严密化:“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

这一制度建立在“什伍”即里保户籍制基础之上,秦国从此变成了一个大军营、大集中营。

这一举措招致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仅在都城“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商鞅采取严厉镇压、无情打击的方法,效果显著,当初的一些反对者改变态度,“有来言令便者”,商鞅却斥之道:“此皆乱化之民也”,把他们尽迁于边城,收到了“其后民莫敢议令”的奇效。

商鞅把自商纣王、周历王开始的“钳制民口”、打压“言论自由”的铁血政策发挥到极致。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曾屡受商鞅羞辱的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才悟到其法之“敝”岂不过晚!害人到头终害己,商鞅最后被车裂分尸、满门抄斩。

“告密”,尤其是亲属之间的相互“告讦”,其恶果是整个社会伦理尽丧,人性受到严重的腐蚀,社会的长治久安终成泡影。

先秦时的著名公案“直躬证父”便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争议和有识之士的忧郁。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孔子怀“博爱”之心,以风俗不同来间接谴责直躬的行为。

连身为“法家”的韩非干脆把直躬杀掉了事:“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令尹曰:‘杀之。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吕不韦以秦国公子异人为奇货,赢得了一场政治豪赌,“直躬证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便成了“下智上愚”的游戏:“其父窃羊而谒之上。

上执而将诛之。

直躬者请代之。

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

”所谓“直躬”者竟强词夺理,方圆任情,把个荆王侃得头晕脑胀,只好将他放掉,吕不韦借孔子之口对此行为表示不屑:“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

一父而载取名焉。

’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吕氏春秋.当务》)。

随着儒家地位的确立,“父子相隐”的主张为后世接受,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颁布“亲亲得相首匿”的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汉书.宣帝纪》)。

此后“亲亲相隐”原则被历代所遵循,其要有三:一、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二、告发应相隐的亲属有罪,唐至明清的法律甚至规定,审案时如果命令得相容隐的亲属作证,涉案官员处刑;三、两类罪行例外,一是谋反、谋大逆、谋叛等重罪,因为这类罪或直接侵犯皇权,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另一类是亲属互相伤害罪,因为如果不容许告诉,被告人失去自我保护权利,家族关系也难以维护。

东晋元帝时,卫展为晋王大理,他上书反对“考子正父死刑,或鞭父母问子所在”的作法,因为“伤顺破教,如此者众。

相隐之道离,则君臣之义废。

君臣之义废,则犯上之奸生矣”(《晋书.刑法志》)。

梁武帝三年八月,建康女子任提女坐诱口当死,其子景慈出庭,作证其母有罪,法官虞僧虬表示:“案子之事亲,有隐无犯,直躬证父,仲尼为非。

景慈素无防闲之道,死有明目之据,陷亲极刑,伤和损俗。

……景慈宜加罪辟。

”(《隋书.刑法志》)景慈被判流放交州。

元至治二年,驸马许纳之子苏拉告发说:“臣父谋叛,臣母私从人。

”英宗斥之曰:“人子事亲,有隐无犯。

今有过不谏,乃复告讦!”下命杀掉苏拉(《续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元纪十九》)。

二、“告密”大行其道的四个朝代“亲亲相隐”原则使亲属之间的相互告发大为收敛,但其他人,如乡里、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告发绵绵不绝,在统治者有意或无意的怂恿放纵下,时而暗流涌动,时而浊浪拍天。

自秦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告密运动,倾家荡产、人亡族灭者数以千、万计。

一次是汉武帝时“告缗”,严格说来,这是一次经济行为。

汉武帝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国库为之匮乏。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搜括财富。

“算缗”就是对商人和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120钱),手工业者每四千钱抽税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的每辆车抽税一算,商人的车每辆征收二算,五丈以上的船每条征税一算。

个人财产必须首先自报,如有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的,鼓励知情者揭发检举,此即“告缗”。

凡揭发属实,被告者的财产则全部没收,并罚戍边一年,没收的资产分一半给告发人,以作奖励。

右内史义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汉书.酷吏传》),汉武帝知道后大怒,以“废格沮事”(即抵制破坏法令实施)的罪名将义纵弃市。

于是全国算缗大行,告缗成风,“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汉书.食货志第四下》)。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实行“手实法”,类似于“算缗”和“告缗”,“其法,官为定立物价,使民各以田亩、屋宅、资货、畜产随价自占。

凡居钱五,当蕃息之钱一。

非用器、食粟而辄隐落者许告,获实,以三分之一充赏。

”(《续资治通鉴卷七十.宋纪七十》)但因弊端丛生,仅实行一年便停止,中丞邓绾曾指出其危害和废止的原因:“凡民养生之具,日用而家有之,今欲尽令疏实,则家有告讦之忧,人怀隐匿之虑。

商贾通殖货利,交易有无,或春有之而夏已荡析,或秋贮之而冬即散亡,公家簿书,何由拘录,其势安得不犯!徒使讼者趋赏报怨,畏怯者守死忍困而已。

”史称“则天革命”的武氏改朝换代,其完成和巩固的“杀手锏”之一便是“恐怖政策”——“起告密之刑,制罗织之狱,生人屏息,莫能自固”(《旧唐书.酷吏传上》)。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采纳鱼保宗的建议,设置“铜匦”,类似于现代的“举报箱”。

铜匦为方形,铜铸,当时设置了四个不同颜色的铜匦,列于朝堂四方,“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新唐书.百官志二》)。

并设立“理匦使”的官职,专门负责开启检验。

武则天诏旨地方,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不得询问详情,给予五品官的待遇,以驿马送其尽速来京,“虽耘夫荛子必亲延见,禀之客馆。

敢稽若不送者,以所告罪之”(《新唐书.后妃传上》)。

告密有功者予以封赏,“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新唐书.酷吏传》)。

四方告密者蜂拥而起,来京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于途,“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至叛脔臭达道路,冤血流离刀锯,忠鲠贵强之臣,朝不保昏”(《新唐书.酷吏传》)。

这个索元礼本是胡人,因告密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任命为游击将军,负责审理案件,死在他手下的达数千人。

大臣入朝有时便突遭逮捕,从此音讯绝无,“故每入朝者,必与其家诀曰:‘不知重相见不?’(《旧唐书.酷吏传上》)一般军民亦难幸免,据《朝野佥载》,公元684年某日,十几个侍卫军士在客店饮酒作乐,一个人开玩笑说:“早知今日得不到功赏,不如去扶持庐陵王了。

”这个“庐陵王”就是已被废黜的唐中宗李显。

有一个人趁大家不注意离席走出,去向上司呈文告发,酒席还没散,羽林军已破门而入,把他们全部抓获,经审问属实,告发者授五品官衔,说那句话的人处斩,其余在场的人属于”知反不告“,一律处以绞刑(《太平广记卷二六三.无赖一》)。

明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抢了侄儿建文帝的天下,他将方孝儒的十族(九族加门生朋友),共八百七十三人,当着方孝儒的面逐个处死,把方孝儒千刀万剐,随后“悉指忠臣为奸党,甚者加族诛、掘冢,妻女发浣衣局、教坊司,亲党谪戍者至隆、万间犹勾伍不绝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