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概要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层初期支护参数研究
C N We —y HE i i ( hn a w yE g er gC roa o , e ig1 0 5 C ia C iaR i a ni e n o rt n B in 0 0 5, hn ) l n i p i j
Abs r c :Re e c r s s: he p r o e r o ma e r to a e e r h o n ta u p r nd p o o e t e e e t e ta t s ar h pu po e T u p s s we e t k a in lr s a c n iiils p o ta r p s h f ci v s p r a u e c o d n o t e bi eo mai n o u r u dig r c u n x a ain o u ne n p ylt taum n up o tme s r s a c r i g t h g d f r to fs ro n n o k d r g e c v to ft n lo h lie sr t i i d e e t n a us oi g Tun e . e p s c i tW ha l o n n1 Re e r h t d Ac o d n ot fe e o tnt fp li t ra e to sd t r i d a d me s r me ts e s a c me ho s: c r i g t hedi r ntc n e so hyl e,het l s c in wa ee ne n a u e n e — t i m t n r a d o tb y a cde in meho n c mb n to t h e i n o sr ci n o h li taum n rd e i s we el u y d n mi sg t d i o i a in wi t e d sg a d c n tu to fp y l e srt o i h n t i g i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2)
4.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4.1.总体施工方案4.1.1总体施工方案的原则4.1.1.1.坚持采用先进的配套机械、科学的施工方法、合理的工序安排,努力实现平导快速掘进的原则。
4.1.1.2.对软弱围岩的施工,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速反馈、控变形”的原则。
4.1.1.3.坚持努力提高软弱围岩段施工机械化程度的原则;本标段中,Ⅴ、Ⅵ级围岩总长2525米(含Ⅰ线),提高软弱围岩段的进度,将会缩短整个工程的施工工期。
4.1.1.4.坚持网络信息化管理、动态设计的原则,尤其在不良地质地段,做到“超前预报预知、施工通过方案合理、出现灾害能及时补救”;实现安全生产、均衡生产,从而达到平导快速掘进的目的。
4.1.1.5.坚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严格的控制方法、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科学丰富的检测手段,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
4.1.2总体施工程序参见图4-1乌鞘岭隧道总体施工程序图。
4.2.总体施工方案概述4.2.1开挖Ⅵ级围岩洞口段,开挖前先进行Φ4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F4、F5断层破碎带Ⅵ级围岩段,开挖前先进行帷幕注浆。
Ⅵ级围岩采取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的方法。
采用KL-20挖掘装载机的掘进头进行机械开挖,控制每循环进尺,紧跟锚、网、喷、工字钢支撑支护。
Ⅵ级围岩段一次开挖成单线隧道断面,并及时进行钢筋砼整体衬砌。
Ⅴ级围岩开挖前先进行小导管注浆,门架式凿岩台车钻孔,弱爆破,控制循环进尺,超短台阶法开挖。
紧跟锚、网、喷、格栅钢架支护。
Ⅲ、Ⅳ级围岩全断面开挖,门架式凿岩台车钻孔,采用水压爆破工法,光面爆破。
紧跟喷砼支护。
4.2.2装碴运输装碴采用KL-20隧道挖掘装载机装碴。
有轨运输,洞内铺设43kg/m 轨道,双线布置,每隔200米设一组渡线,方向一正一反;2×25吨电瓶车牵引,20m3梭式矿车运输。
4.2.3锚喷支护轨行式ACL606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诺麦特湿式混凝土喷射机械手湿喷混凝土。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控制千枚岩大变形快速施工
s c in meh d ,c n t cin se s t n a d t u ai n o a h c n t c in se n tn a d dsa c s b t e t t to s o sr t t p ,s d r i d r t f e c o s t tp a d s d r i n e ewe n u r o u o a me o u r o a t
Ab t a t n o d rt o e wi hehu e d fr to ft e h g l— te s d p y lt r u d i h i g e to fWus — s r c :I r e o c p t t g e o ma in o h i hy sr se h lieg o n n t e rd es ci n o h h a l g t nn l he c n tu t n p o r m i o sa l p i z d,t o sr cin t c n lg i e sse t mp o e oi u e ,t o sr c i r g a n o s c n tnt o tmie y he c n t to e h o o y s p r it nl i r v d, u y sa a d t u ain i ee mi d f re c o sr c in se n titc n t c in o g n z to n g me t i r tnd r i me d r to s d tr ne o a h c n t t t p a d src o sr to r a ia in ma a e n s pe— u o u fr d I h swa o me . n t i y,a c mp ee s to a d c n t cin tc n lg se t b ihe o lt e fr pi o sr to e h o o i sa ls d,b a fwh c h u e d f r u y y me nso ih t e h g eo m— a in o h o h li r u d u de g te s c ndto sc n b fe t ey c n r le t ft e s f p y l e go n n rhih sr s o i n a e ef c i l o to ld.Th ui n rn i ls,c n o t t i v e g dig p ic p e o—
乌鞘岭深大竖井机械化快速施工工法
乌鞘岭深大竖井机械化快速施工工法深大竖井机械化快速施工工法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杜闯东吴海之李剑雄一、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规划修建的长大隧道和洞室越来越多,竖井作为其配套工程也会大量出现,并将向深、大、难的方向发展。
竖井工程与其它任何一种工程相比,其施工方法复杂、工程难度大。
中铁隧道集团在大瑶山隧道班古坳竖井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其施工技术在乌鞘岭隧道大台竖井的施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乌鞘岭隧道大台竖井深515.66米,净径5.5m,开挖直径6.44~6.16m,设计有锚喷支护和复合式衬砌两种形式。
井筒所穿地层为志留纪下统板岩夹千枚岩,灰绿色,千枚岩所占比例较大,岩层总体产状:N70°~80°W/75°~85°N。
板岩较硬,千枚岩松软,遇水软化,岩层中等富水,井筒中深部平均涌水量280m3/d。
井筒岩层直立,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围岩整体性差,岩体破碎,井壁围岩自稳能力非常差。
大台竖井与我集团公司曾施工的大瑶山隧道班古坳竖井相比,净径相同,深度超过82 m,地质条件相当差,工期十分紧。
施工中,强化了全方位的组织管理,开展科研攻关,战胜了涌水和软弱破碎岩层,确保了竖井工期,工程安全和质量得到了全面保证。
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深大竖井机械化快速施工工法。
二、工法特点1、竖井提升、井内机具设备及管线固定与延伸、钻爆、挖掘、出碴、支护、衬砌、安全防护等方面均是机械化配套。
2、施工管理要求严格,重视每个问题,科学组织,层层落实,深入每一个细节。
3、注重机械设备和料具的选型和配套,提倡先期就要把整个系统内的选型和配套问题考虑全面。
4、安全措施严密,防范针对性强。
5、围绕竖井提升这一作业工序主线进行管理,严格控制影响工序主线的各种因素,以压缩整个循环时间。
6、针对工程前期投入量大,前期准备方面详细,力求各种预案周全到位,使前期准备做到充分。
三、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井筒直径在5.0m~7.0m、软弱~中硬围岩、井筒无水或存在涌水但量不太大的竖井工程,亦可用于矿山、辅助坑道和隧道永久通风等用途的竖井工程。
乌鞘岭隧道深埋软弱千枚岩变形控制施工技术
d 下断面开挖时 5 ~lO ; O Omm/ ; 断面 开挖后 至仰拱 开挖前 3 d下 O
 ̄
5 rm/ ; 拱 开 挖 时 3 0n d 仰 O~ 6mm/ , 拱 开 挖 后 由 2 0 d仰 O~
力, 使得隧道在 开挖后 , 围岩 具有初 期变形 猛、 后期 持续 时间长 、
变形量 大的特点 。千枚岩含量 较多 的一端隧 道侧边墙 相对 收敛 量均在 30 以上 , 0mm 平均在 4 0 5 mm左右 , 最大 的达到 9 0 之 0 mm 多, 造成围岩严 重侵 入隧道净 空 , 所支护 的型钢拱架严重变形 , 甚 至破坏 。特别是 由于岭脊段地压力大 , 不得不在 掌子面开挖后 立
乌 鞘 岭 隧道 深 埋 软 弱 千枚 岩 变 形 控 制施 工 技 术
马 华 天
( 中铁 隧 道 集 团二 处 有 限公 司 , 北 三 河 0 5 0 ) 河 62 1
摘
要: 通过介 绍乌鞘岭 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软弱千 枚岩地层 的 围岩 特性 、 变形规律 、 开挖 、 支护施 工过程 中采 用的抑
维普资讯
20 0 6年增 刊
西部探 矿工程
20 06
W ES T— CH I NA EXP L0RATI ON NGI E NEERI NG
文章 编号 :04 5 1 (06增 刊一 0 2— 0 10 - 762 0 ) 30 3
中图分类 号 : 5 . 文献 标识 码 : U45 7 B
乌鞘岭断层隧道工程介绍
第二章乌鞘岭F7断层隧道工程简介本章重要简介乌鞘岭隧道旳基本工程状况,地应力旳分布状况,以及工程软岩旳概念,讨论在F7断层中使用旳施工措施。
第一节工程概况2.1.1概述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增建第二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沿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线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专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专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左、右线隧道长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384及127.29m,隧道其他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似,重要为11‰旳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地形开阔、施工条件和弃渣条件好,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663.36m,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旳沙沟台,地形较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7.32m。
交通便利,隧道最大埋深1100m左右。
本隧道所有采用钻爆法施工。
右线隧道总工期为32个月,隧道于2月1日动工,其中施工准备1个月,主体工程于4月30日主体竣工,计26个月;弹性整体道床2个月,铺轨及四电3个月,施工工期比较紧迫。
为此,为加紧施工进度,全隧道除在4个洞口掘进施工外,右线设8个斜井、1个竖井,左线设5个斜井、1个竖井及1个横洞,合计16个辅助坑道20个工作面。
2.1.2 地形地貌乌鞘岭隧道洞身横穿祁连褶皱系旳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走廊过渡段两个次级构造单元,褶皱和断裂发育,本段通过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带。
共有四条区域性大断裂,毛毛山南缘断层(F4)出露宽度200m~500m,大柳树沟—黑马圈河断层(F5)出露宽度80m~260m,毛毛山岭中断层(F6)出露宽度40m~80m,毛毛山—老虎山断层(F7)出露宽度400m~800m,局部不小于1000m,区域资料显示,全新世以来F7断层仍有活动迹象。
乌鞘岭隧道方案设计及科研简况
乌鞘岭隧道方案设计及科研简况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第一章乌鞘岭隧道方案设计简况一、概述兰新铁路是我国路网主骨架“八纵八横”中陆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纵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联系东西部的重要纽带,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兰新线兰(州)武(威)段是兰新铁路的组成部分,在陇海铁路宝(鸡)兰(州)段增建二线后,它是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至乌鲁木齐间唯一一段单线铁路。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陆桥通道的客货运输快速增加,兰新线兰(州)武(威)段对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日显突出,因此尽早尽快建成兰武复线,对发展西部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开放、增强路网功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新铁路兰(州)武(威)段增建第二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见图1。
二、越岭隧道方案乌鞘岭地区南北两坡区域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岭南庄浪河河谷区,地形宽阔;岭北为古浪河河谷区地形狭窄,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
针对越岭隧道的线路方案,在既有铁路、公路越岭垭口附近大范围内,利用不同限制坡度,不同越岭隧道长度结合两端展线工程进行了多个方案比选,由于既有铁路和公路垭口处于安远构造盆地边缘断层交汇区,地质条件差,确定越岭隧道位臵时应尽量远离该垭口,使隧道围岩受构造影响较小,见图2。
2.1限坡选择限制坡度是线路的最主要的技术标准,应根据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相邻路段标准、通过能力、运营费用及沿线地质地形条件等经经济、技术比较综合确定。
20‰单绕方案:采用13.35km特长隧道穿过乌鞘岭,争取高程显著,适应地形良好,线路顺直,投资少;但该方案保留300m小半径曲线,提速困难;另因坡度大,采用自动闭塞,造成行车组织、运输管理不便,且与前后整体通道协调性差,远期适应需求能力弱。
乌鞘岭隧道大台深竖井千枚岩地层钻爆设计及施工
2 5 m, 间距 4 m, 、 线分修 , 000 线 0 源自 右 设计 l 斜井 、 3个 1
个竖 井进 行长 隧短 打快速施 工 。陔唯一 竖井位 于乌 鞘 一
岭 隧道 的岭 脊地 段 , 井深 达 到 了 50m, 口地 面标 高 2 井
为 3 2 . 设计 井 径 5 5m。在 原 计 划用 5年 时 间 19 0 m, . 完 成 的工程量 压缩 到 2年 半 完成 的情 况下 , 于 隧 道 位 中部的 大 台竖井 所 面临 的进 度 压 力更 为 严 峻 。另 外 ,
m, 确保 了大 台竖井成井工期 日标 。 关键词 :深竖井 ; 千枚岩 ; 深孔爆破 ; 直眼掏槽
中 图分 类 号 : D 3 I 5 T 2 ;_ 5 ] 4 文献标志码 : B
‘Drl a d Bl s ’ ‘ il n a t ’De i n a d Co s r c i n o e r i a h f n sg n n t u to fDe p Ve tc lS a ti Ph li o d :Ca e S u y o t iVe tc lS f fW u h o i n e y lt Gr un e s t d n Da a r i a ha to sal ng Tu n l
社会 效益 较好 。 为 了达到快 速成 井 并进 入 正 洞 快 速施 工 , 台竖 大 井 同样选 用 了机 械化作 业程 度较高 的短段 掘砌 混合式 作业 法 , 主要 的大 型设 备 为 四 大件 : 钻 、 其 伞 中心 回转
抓 岩机 、 体式 液压 滑模 、 挖掘 进机 ; 整 小 其施工 流程为 :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2期
隧莲建 磺
T n e nsr c in u n lCo tu t o
乌鞘岭特长隧道F4、F5断层快速施工技术
F 、 平导 原 采用 5 8m X5 7 宽 X高 ) F . . 5m( 的直 边墙 斜井 断 面 , 由于斜 井 断 面 变 形 主要 是 边 墙 内鼓 后
身最 大埋深 110m, 隧道 线 路 纵 坡 为 1 ‰ 的单 面 0 2座 1
下坡。
引起 拱顶 下沉 , 而使 得 隧 道 车辆 通 过 净 空 不 够后 将 从 2 m 混凝 土铺底 直 边墙 断 面优 化 为矢 高为 2 m 的 0c 8c
下 为三 台阶 , 体 台阶施 工 方法见 图 2 具 。
收 稿 日期 :0 6—1 20 0一l 9 作 者 简 介 : 玲 珂 (9 3 ) 女 , 程 师 ,97年 毕 业 于 石 家 庄 铁 道 学 黄 17 一 , 工 19 院交 通 土 建 专 业 , 工学 学 士 。
为便 于排 水 , 仰拱混 凝 土两侧 预 留水沟 , 中间 比两 侧 高 1 m, 0c 宽度 利 于行车 , 见 图 3 详 。
中 图分 类 号 :4 5 U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4 9 4( 0 7 0 —0 8 —0 10 —2 5 20 ) 3 0 3 2
方 案论 证后 确定 , 右线 仍采 用一 次成 洞 , 先 期平导 左线
通过 , 前右 线 , 过 2 、 1号 横 通 道 进 入 右 线 施 工 超 通 02
维普资讯
・
隧 道/ 下 工 程 ・ 地
乌鞘岭特长隧道 F 、5断层快速施工技术 4F
袭 玲 甄
( 中铁 十七 局 集 团 四公 司 , 庆 重
摘 要 : 鸟鞘 岭 隧 道 6号 斜 井 工 区 为 例 , 细 介 绍 F 、 断 以 详 F
182-媒体素材-乌鞘岭隧道修建技术
第三章 乌鞘岭隧道通过 F7 活动性断层技术
一、 F7 活动性断层基本认识 二、乌鞘岭隧道通过 F7 工程活动性断层技术
一、 F7 活动性断层基本认识
1 、活动性断层选线的一般对策 在以往的铁路地质选线中,当遭遇活动性断层时,基本的 选线原则是能绕避时坚决绕避,不能绕避时必须大角度、短 距离并以一般工程 ( 低路基或涵洞 ) 通过,以便留下线路调 整的余地。还很少有以重大工程通过象 F7 这样长大活动性 断层的先例。
三、工程特征
( 一)隧道概况 乌鞘岭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 20050m ,线间 距为 40m ;线路纵坡主要为 11‰ 的单面下坡。隧道洞身最 大埋深 1100m 左右。
(二)隧道技术特征
1 、隧道建筑限界 按“隧限 -2A” 并满足双层集装箱 ( 一个超高箱一个高箱叠 加 ) 的运输要求,轨面以上内净空面积为 35.43m2 。 2 、旅客列车设计速度 满足流线型旅客列车运行 160km/h 速度要求。
二、 开展施工综合地质试验测试,为岭脊软弱围岩大 变形控制提供重要地质参数
三、 施工地质超前预测预报 1 、较准确地预报了关键性地质界线 2 、为动态设计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 3 、预防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4 、有效指导了三座关键辅助坑道的顺利施工
( 1 ) 7 号斜井转向 ( 2 ) 8 号斜井支洞转向 ( 3 ) 9 号斜井转向 应用物探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多次指导辅助坑道成功转向,从 而达到大幅改善其地质条件的目的,在路内尚属首次,在国内也 属少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向各位领导、专家 致敬
乌鞘岭隧道修建技术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8 年 5 月
兰新线兰武段地理位置示意图
乌鞘岭隧道地理位置示意图
乌鞘岭隧道施工设备配套与快速施工
乌鞘岭隧道施工设备配套与快速施工苟 彪(中铁一局集团公司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甘肃古浪733110)[摘 要]介绍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的整体施工方法,重点论述了出口正洞工区设备配套原则及方案,以及快速施工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隧道施工;设备配套;快速施工[中图分类号]U45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1366(2004)0720028203Complete sets of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 Wuqiaoling tunneland its speedy construction w aysG OU Biao1 工程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线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各长20050m,为我国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
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曲线上,除左右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127129m及68184m外,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156~0173m;隧道出口地形较狭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为244618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为便于施工,全隧道除4个正洞口外,还设有13斜2竖(井)1横(洞)共计16个辅助坑道,设计长度19852145m,20个工作面,划分为4个标段,右线隧道出口段为3标段,由中铁一局集团公司施工,分3个施工区:即正洞出口工区、11#斜井工区和13#斜井工区,动态施工长度为6190m,见图1所示。
正洞出口及13#斜井施工图1 乌鞘岭隧道右线出口段施工工区划分316 施工监控量测在竖井开挖过程中,土体应力状态的改变将导致竖井围护结构产生位移和变形,主要包括竖井结构及周围土体的侧向位移和竖向沉降,且竖井地段的饱和软塑~流塑状粉质粘土层为高灵敏度、高压缩性地层,根据类似地层的施工经验,沉降及变形会较大,这些位移超出一定范围必然对竖井围护结构和周围地下设施产生破坏,为保证竖井围护结构的安全,需要全过程追踪竖井周边的变形情况,分析、判断、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确保竖井围护结构和周围地下管线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千枚岩变形特征及施工方法
1 工程概况
乌鞘岭特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 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 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长 2 0 0 5 0 m, 隧道除出口段位于半径为 1 2 0 0 m曲线 上外, 其余均为直线, 线间距为4 0 m , ,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为志留系青灰色板岩、 千枚 岩, 呈较薄的互层状, 岩体受构造影响较严重, 节理、 裂隙发育, 围岩破碎。千枚岩的褶皱、 扭曲现象明 显, 围岩松软破碎, 以薄层散体结构为主, 遇水软化, 开挖后成泥状, 稳定性差 , 易出现掉块坍塌。掌子面 有少量渗水, 为V 级围岩。
( 3 ) 量测频率 量测频率主要根据位移速率和测点距开挖面距 离而定, 即隧道刚开挖或支护初期, 测试频率为 1 一 2 次 / 天, 随着围岩逐渐稳定, 量测次数可以逐渐减少,
但当出现异常情况时, 应及时增加量测次数。根据现 场实际情况, 乌鞘岭隧道具体要求量测频率见表2 0
2 . 3 水平收效变形f测分析
2 次/ d 1 次/ d 1 次/ d 1 次/ 周
变形速率 ( m m / d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m 量测频率
)5
1 -5 <1 B
0 . 2- 0 . 5
<0 . 2
( 1 一 2 ) B ( 2 一 5 ) B
>5 B
注: e — 开挖断面宽度.
2 . 2 拱顶下沉f测分析
YDK1 7 6 +3 5 0
上、 下台阶长度不能超过 5m, 确保拱部与边墙 日期/ 年一 月一 日 支护结构能及早封闭; 下部开挖掌子面与仰拱距离 图6 Y D K 1 7 6 + 7 0 5 拱脚下1 . 0 m 水平收 敛散点图 不得超过 巧 m , 确保支护结构能及早封闭成环, 有 F i g . 6 S c a t t e r e d p o i n t s o f m e a s u r e d h o r i z o n t a l c o n v e r g e n c e s 利支护结构受力; 衬砌掌子面与下部开挖掌子面距 a t 1 . 0 m b e l o w t h e s p r i n g i n g l i n e a t 离不得超过 5 0 m , 这样让围岩能释放一定的压力, Y D K 1 7 6 +7 0 5 又不致于造成初期支护与围岩失稳。 ( 5 ) 勤量测 施工中配足量测人员和量测设备, 坚持及时进 行量测分析, 并将量测分析成果尽快反馈于施工现 场,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围 岩大变形的发生。 千 甲 宁 宁 甲 宁 宁 0 宁 宁 下 下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技术及方案研究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讲述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
兰武复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兰武段打柴沟车站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进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该隧道右线出口段线路曲线半径为1200m,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
本标段洞内纵坡除出口段350m为10.9‰的下坡,余均为11‰的下坡。
本标段起止里程为YDK175+690~DK184+800,工程内容包括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右线隧道和左、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外的路基及桥涵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隧道正洞7500m、路基土石方306822m3、路基挡护圬工9712m3、大桥1181.58m/4座、涵洞40.42m/1座。
1.2.地形和地貌乌鞘岭隧道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地形较狭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洞口路肩设计高程为2446.27m。
该地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及本标段工程情况,可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二个次级地貌单元。
乌鞘岭中高山区:位于F4和F7断层之间,海拔高程3500 m 左右,毛毛山最高峰为4070m。
该区地势较高,相对高差较大,自然坡度35°~50°,地表广腐植土,阴坡小灌木发育。
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位于F7断层以北,地形起伏不大,自然坡度15°~30°,海拔高程28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沟谷发育,主要支沟有大洪沟、窄洪沟、金家直沟、大沙沟、天井沟及直沟等。
竖井级围岩段快速施工
原因分析
施工管理
加强施工人员管理
协调各方关系
施 工 进 度
加强管理,确保运行
协调
机械 设备
第19页/共26页
对策实施
• 实施一:加大管理力度,理顺各方关系,确保施工进度。 • 实施二:加强机械管理,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行。
第20页/共26页
效果检查
• 经过努力,竖井在软弱围岩段能快速顺利进行。
第21页/共26页
工程及地质概况
• 兰武复线乌鞘岭隧道大台竖井,竖井设计深度为515.66m,井 筒净断面直径5.5m , 井口靠近F7断层,距断层边缘300~ 500m。井口上覆全新统洪积碎石土,厚10~25m,松散潮湿, Ⅴ级围岩;竖井地质受F7断层影响,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下统板 岩夹千枚岩,二者揉皱强烈,节理发育,岩体破碎,产状破碎, 产状多变,节理发育~很发育。一般为Ⅳ~Ⅴ级围岩。地下水 较发育,为中等富水区。由于竖井位于F7的上盘,距离破碎较 近,且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为中等富水区,施工中最大涌水量 为300 m3/d。
第13页/共26页
原因分析
工期紧
工人操作不熟练
任务重、时间短
无竖井施工经验
没有专门加以培训 现 场 控 制 管 理
坏后维修困难 机械老化严重
岩石破碎软弱
工人操作速度未达到
机械问题
爆破效果不好
因果分析图
第14页/共26页
对策表
因素 工期紧
主要原因
采取措施
任务重、时间短
努力改善各工序交接时间,压 缩工序时间
目标
• 小组目标:解决技术难题,完善管理,确保按期保质完成竖井工程。 • 目标值:使竖井在软弱围岩段施工顺利、快速完成,为以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成熟经验。
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
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
刘金林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技术》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总结了乌鞘岭隧道软岩地段快速施工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对今后类似的工程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刘金林
【作者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
【相关文献】
1.乌鞘岭特长隧道F4、F5断层快速施工技术 [J], 黄玲珂
2.乌鞘岭特长隧道芨芨沟深竖井快速施工技术 [J], 雷军;赵勇
3.乌鞘岭隧道膨胀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 [J], 曹占良
4.乌鞘岭右线隧道膨胀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 [J], 孙庆卫
5.乌鞘岭隧道膨胀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 [J], 孙庆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软岩隧道隧道快速施工
乌鞘岭隧道论文专辑收稿日期:20050617作者简介:刘 营(1982 ),男,助理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千枚岩隧道快速施工技术刘 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09)摘 要:结合乌鞘岭隧道施工,总结了在软弱围岩千枚岩隧道施工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在!级围岩中达到单向成洞100m /月以上的施工水平的有关经验。
关键词:乌鞘岭隧道;千枚岩隧道;快速施工;变形中图分类号:U 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954(2005)090075021 工程和地质概况乌鞘岭隧道正洞施工范围埋深600~1200m,单线隧道岭脊地段约3km 范围地处千枚岩地段,本段通过斜井进入正洞施工。
地质为志留系板岩夹千枚岩,处于活动断层F 6和F 7断层之间,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构造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异较大,多处发育次生断裂或分支断裂。
随板岩含量的不同,软硬不均。
岩性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
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水浸呈泥状,其中夹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自稳性很差,变形、坍塌、掉块严重。
工作面无明显渗水,但开挖后会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淋水状,局部有集中涌水,属中等富水区。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为!级深埋软岩,且属高地应力区。
降雪天气自9月初至第二年6月下旬,达9个多月。
冻土深度为2 0m 。
2 施工技术根据深埋千枚岩的特殊围岩特性,通过不断的摸索试验,摸清了千枚岩地段的变形规律,确定了合理经济的支护形式,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千枚岩地层特点的施工工艺方法,并在岭脊地段推广。
施工工序为:响炮∀上断面扒碴∀出碴(上断面立拱、超前排管、部分系统锚杆)∀上断面喷浆(下断面立拱、部分系统锚杆、施作锚索)∀下断面喷浆∀钻孔(超前排管注浆、补作系统锚杆、施作锚索)装药爆破∀进入下一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区地段快速掘进技术,从地质构造、围岩特性及地下水等方面论述了施工方法根据围岩情况而动态调整。
关键词:隧道开挖千枚岩地质施工技术1. 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及设计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 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
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乌鞘岭隧道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
隧道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伏地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
隧道预计最大涌水量为9621.81m3 /d,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
乌鞘岭隧道九号斜井工程井口位于天祝县垛什乡龙沟村石头沟组,距312国道约12公里,洞口海拔高度2802米,常年气候寒冷、干燥,冬季及夏季多雨雪,最高峰终年积雪,雨雪天气约占40%,春季多风沙,最大阵风达到12级,历史记录最低气温为零下30度。
9号斜井井口标高2804.20米,井底标高2525.23米,高差278.97米,综合坡度11.9%,扣除会车道的影响,坡度达到13.5%,为尽量减少F7断层的影响,并便于在正洞开设两个工作面,经设计院勘查,斜井在1000米处转向,转向后斜井长达2429米,是乌鞘岭隧道无轨运输辅助导坑中坡度最大的斜井。
九号斜井所承担的区段是控制工期的重点。
2. 千枚岩围岩的施工特点1)地质情况志留系板岩、千枚岩,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其中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
开挖后呈碎石、角砾状,掌子面无明显渗水,但开挖后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面状洇湿,量小,拱部有掉块、坍塌现象。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
为V级围岩。
本隧道内出露的千枚岩为黑色至深灰色,千枚状构造,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含水量大时呈团块状,含水量少时为鳞片状,片理极其发育,层厚0.01~2mm,岩体破碎,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
千枚岩属副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中的页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成分是绢云母、石英、绿泥石等,基本已全部重结晶,软弱矿物成分较多,因而千枚岩硬度小,单轴抗压强度小于1MPa,膨胀率13%,易风化。
挤压紧密的炭质千枚岩层具有弱透水性,是相对隔水层。
2)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在隧道施工中,对围岩的稳定性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软弱的千枚岩区,更是起着控制作用。
当洞身开挖以千枚岩为主时,开始时无地下水,但不久即出现滴水,甚至股水。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洞身的千枚岩层上部实为板岩层(由于受开挖断面制约,开挖时未揭露出板岩层)。
当含有层状板岩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性较硬的板岩中会产生不同方位的贯通裂隙,这样就为地下水的流动提供了通道。
一般来说,围岩洞身为千枚岩时,当千枚岩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洞身就不会出现地下水。
在开挖时围岩产生应力重分布,发生变形,形成一定的松动区与塑性区。
当塑性区的范围还未接近板岩区时,而这个范围不至于使板岩中的地下水由于渗透压力而进入塑性区时,这时洞身也不会出现地下水;当初期支护不及时或初期支护强度不足以抵抗千枚岩的变形时,塑性区的范围可能更大,当超过这一范围时,地下水进入塑性区,而千枚岩遇水即软化、泥化,使塑性区条件恶化,从而使塑性区加大,这又使地下水进一步发育。
塑性区的加大与地下水的发育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使围岩稳定性不断变差,变形不断发展,产生各种病害。
这一点体现在千枚岩层中地下水的延迟性(即塑性区在地下水作用下逐渐加大的过程)。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区施工难度较大,主要受变质岩的特征、地质构造、千枚岩的特性和地下水所决定。
3)隧道开挖千枚岩与板岩互层区,软硬岩相间,爆破药量难以控制,一般来说,造成软岩部分超挖、硬岩部分欠挖,导致开挖成型差。
这使围岩不同部位的应力释放产生差异,不利于应力重分布,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掉块或局部坍塌。
而在全千枚岩区,岩体相当破碎,呈团块状、片状、鳞片状。
开挖时易于钻进,但易塌孔。
千枚遇水后软化似弹簧土,泥化呈淤泥状。
初期支护施作以后,围岩变形大,且长期不收敛,局部地段4~5个月不趋于稳定;开挖时无地下水,后期地下水增大。
这些病害都危及到隧道施工安全与结构质量。
3、进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技术参数的试验一)、锚杆施工1、打眼通过施工现场记录用50mm的钻头打1根3m长的眼孔需要12分钟,同样的钻头4m的眼孔用时16分钟,而6m的眼孔则需用时30~40分钟,φ42的钢管3m和4m深的眼孔进管时间需用1~2分钟,而6m的钢管进管时间则需用2~3分钟,同时6m深的眼孔会有部分钢管不能完全进到围岩里,外露部分长约40~60cm,比例为10%。
2、注浆注浆用的材料为甘肃永登水泥厂生产的祁连山牌普通硅酸盐水泥P·032.5R水泥净浆,水灰比W/C为0.6 3、张拉3m长的φ42锚管注浆前的锚杆拉拔力为10.2KN,为1.04t,注好浆后的拉拔力为1.04t,注浆后1天的锚管拉拔力为51KN为5.2t 4m长的φ42锚管注浆前的锚杆拉拔力为12.2KN,为1.24t,注好浆的锚杆拉拔力为12.8KN为1.31t,注浆后1天的锚管拉拔力为51KN为5.2t 6m长的φ42锚管注浆前的锚杆拉拔力为28.6KN,为2.92t,注好浆的锚杆拉拔力为29.1KN为2.97t,注浆后1天的锚管拉拔力为61.2KN为6.24t 3m长的锚杆28天的拉拔力为6~8t。
4、2004年7月2日,在武威方向YDK175+375~+380段边墙部位对φ32的锚管进行试验,其中4m深的眼孔3根,6m深的眼孔3根,注浆浆液配比不变,36h后张拉,4m长的锚管张拉力为81.6KN、81.6KN、96.9KN,平均拉拔力为86.7KN,为8.85t,6m长的锚管张拉力为96.9KN、96.9KN、102.2KN,平均拉拔力为98.6KN,为10.1t。
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并对比,得出:在施工中采用φ 32的锚管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二)、水泥浆液的试配与配比选择1、2004年7月5日,对浙江金华华夏注浆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MC型注浆材料(以下简称超细水泥)掺水玻璃双液浆进行试验试拌试验条件:水玻璃S=30Be’,W/C=0.8,胶凝时间为24s,室温17℃水温11℃,双液浆W/C=0.8 C:S=1:1 试验结果:时间4h 6h 8h 1d 2d 3d 强度值(MPa) 1.8 4.8 6.3 8.5 7.0 12.5 超细水泥掺水玻璃:时间1d 2d 3d 强度值(MPa) 掺量0% 1.6 1.6 掺量2% 4.1 3.1 掺量3% 3.1 4.1 4.7 2、2004年7月9日,对普通水泥掺早强剂与超细水泥掺早强剂进行强度对比试验试拌试验条件:室温17℃,水温14℃,试验结果:普通水泥超细水泥掺量3d强度值(MPa) 掺量3d强度值MPa水灰比0.8 水灰比0.6 水灰比0.8 水灰比0.6 0% 5.5 8.7 0% 10.3 11.0 2% 15.1 2% 13.2 13.1 4% 15.8 4% 10.1 17.0 6% 14.1 6% 7.0 17.5 8% 19.5 8% 7.0 10% 19.5 10% 13.2 15.6 3、2004年7月13日晚,对普通水泥不掺早强剂与超细水泥不掺早强剂进行强度对比试验试验条件:室温15℃,水温13℃,试验结果:普通水泥超细水泥时间(h) 强度值(MPa) 时间(h) 强度值(MPa) 水灰比0.8 水灰比0.6 水灰比0.8 水灰比0.6 12 0.07 0.16 12 0.07 0.13 24 0.68 1.53 24 0.81 1.6 36 2.01 3.37 36 1.58 3.29 48 3.2 2.84 48 2.4 4.4 4、2004年7月14日晚,对HSC 浆液与硫铝酸盐水泥加外加剂注浆强度对比试验条件:室温15℃,水温13℃,试验结果:HSC 硫铝酸盐水泥(掺3%外加剂)时间(h) 强度值(MPa) 时间(h) 强度值(MPa) 水灰比0.8 水灰比0.6 水灰比0.8 水灰比0.6 2 无无 2 无0.13 4 1.025 0.28 4 2.1 4.5 8 1.5 4.6 8 3.516.04 1d 4.2 8.5 1d 8.57 11.55 3d 5.20 9.45 3d 8.21 12.5 5、2004年7月15日,HSC掺1%封口外加剂强度试验条件:室温17℃,水温14℃,试验结果:时间强度值(MPa) 水灰比0.8 水灰比0.6 2h 1.00 3.75 4h 2.937.05 8h 4.558.17 1d 4.619.82 6、2004年7月16日,各种水泥强度对比(试件放在养护箱养护)试验结果:普通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掺3%外加剂硫铝酸盐水泥HSC 时间强度值(MPa) 水灰比0.6 水灰比0.8 水灰比0.8 水灰比0.7 水灰比0.8 8h 无3.42 4.67 5.87 4.18 24h 2.16 4.83 6.34. 7.82 7.54 48h 3.28 4.68 6.56 9.17 6.82 72h 8.1 5.51 6.62 9.60 9.12 三)、锚索施工2004年6月29日在B通道开始进行锚索试验,由于风钻的原因直到2004年7月4日才开始锚索注浆工作,7月6日下午锚索注浆后33h进行锚索张拉试验,锚索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为2米,张拉结果为16.5t,千斤顶伸长值为34mm 。
2004年7月8日上午进行第2根锚索张拉试验此时为注浆后3天,锚索长度为10m,锚固段长度为2米,张拉结果为6.4t,千斤顶伸长值为24mm试验失败。
与此同时,在正洞YDK175+380~+395段进行锚索钻孔施工,于7月8日打好6m长的眼孔6根,进行锚索下锚并注浆工作,其中锚固段长度为2m,7月11日锚索注浆3天后进行张拉试验,试验结果为锚索张拉力为15t,千斤顶伸长值为18~24mm,试验成功,7月9日,在正洞YDK175+380~+400.5段又进行锚索打眼施工,眼深为9m、10m长度不等,7月12日进行下锚注浆工作,其中锚固段分别为2m、3m、4m和5m,2004年7月15日进行张拉,张拉结果为15t,千斤顶伸长值为17~20mm,通过量测资料表明,在锚索张拉后,正洞变形明显下降,于是把锚索当作一种工序进行推广,截止到目前在武威方面已经试做锚索45根,张拉30根,张拉力为3t,千斤顶伸长值为9~14mm,兰州方向在横通道拱顶及对面边墙施做锚索16根已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