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星国教授
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星国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星国李星国姓名:李星国电话:010-6276-5930传真:010-6276-5930电子信箱:xgli(at)学术简历:1978.2~1982.1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984.10~1987.3日本岩手大学硕士1987.4~1990.3日本东北大学博士主讲课程:材料物理、今日新材料工作简历:1882.1~1984.9华中科技大学助教1990.3~1991.10日本日新制钢新材料研究所研究员1991.11~1993.9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1993.10~1994.9日本北海道工业研究所博士后1994.10~1999.9日本岩手大学副教授1999.10~2000.3日本岩手大学教授1999.12~present北京大学教授获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日本材料技术研究协会外国人特别奖2005年获通用公司中国科技成就奖研究领域和兴趣:1.微米/纳米材料:微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粉体科学与技术,等离子体合成和材料加工2.能源材料:氢气与材料的作用,氢气的吸附、储存和氢能源利用,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3.其它:磁性材料,磁加工和检测技术,稀土功能特性近期代表性论文:1.X.G.Li,S.Takahashi,K.Watanabe,Y.KikuchiandM.Koishi,HybridizationandCharacteristics ofFeandFe-CoNanoparticleswithPolymerParticles,NanoLetters,1(2001)475-4802.TongLiu,YaohuaZhang,HuaiyuShao,XingguoLi,Prepara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Sm2O3andNd2 O3nanoparticles,Langmuir,19(2003)7569-7572.3.X.G.Li,A.Chiba,M.SatoandS.Takahashi,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nanoparticlesofAlnicoall oys,ActaMaterialia,51(2003)5593-5600.4.H.Y.Shao,H.R.Xu,Y.T.WangandX.G.Li,PreparationandhydrogenstoragepropertiesofMg2Niintermetallicnanoparticles,Nanotechnology,15(2004)269-274.5.Y.T.Wang,H.Zhang,H.Y.Shao,X.G.Li,L.F.ZhangandS.Takahashi,AnomalousdiamagnetismofSm NiAlduetohydrogenationandfield-cooling,AppliedPhysicsLetter,88,072505,2006.。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范星河 教授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星河教授范星河教授化学楼W505室;电话:62751726Email:fanxh@所属研究组:周其凤研究组1982.1毕业于浙江大学,学士;1982.2-1995.3,江苏省化工研究所工程师;1997.3,国立日本鹿儿岛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1999年,获1998年度国际Rotary奖学金;2000.3,国立日本鹿儿岛大学研究生院博士;2000.4-2010.5北京大学副教授;2010.5-至今北京大学教授。
翻译、编著:1)谢晓凤、范星河,燃料电池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2)周其凤、范星河、谢晓凤,耐高温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3)范星河,图解液晶聚合物(中英对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主讲课程:高分子综合实验、高分子反应工程近几年申请主要专利1)聚(苯撑苯并噁唑)(PBO)的预聚物聚[对苯二甲酰-1,5-(2,4-二羟基)苯二胺](PDHPTA)的制备方法,以及通过该预聚体(PDHPTA)制造聚(苯撑苯并噁唑)(PBO)的方法,周其凤、范星河、李磊、陈小芳、宛新华;031005497,已公开2)制备预聚体:聚{苯-1,4-双[(2,2-二氰基亚乙烯基)甲基]-(2,4-二羟基)苯-1,5-二亚胺}(PPMPI),以及通过该预聚体(PPMPI)制造聚(苯撑苯并噁唑)(PBO)的方法,周其凤、范星河、李磊、陈小芳、宛新华;031005497,已公开3)手性侧基共聚氨基酸酯的制备方法,周其凤、范星河、赵永峰、宛新华、陈小芳;031005500,已公开4)PMPCS/UHMWPE组合物与制备方法,周其凤、范星河、赵永峰、宛新华、陈小芳;03142670,已公开近几年承担科研项目1.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2.共轭型外场调控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20274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3.耐超高温聚合物基体树脂制备及其复合材料(2001AA335050),国家科学技术部863项目,子项目负责人4.甲壳型电致发光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重点104005),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5.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和性能研究(2003CB6156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主要参加人6.甲壳型共轭液晶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0574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7.新型液晶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重点01001),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主要参加人8.聚烯烃主链液晶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新材料研究(20134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加人9.香蕉形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面上项目,主要参加人10.硅杂化聚芳醚(酮)类耐高温基体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047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要参加人1.特种高分子液晶--------甲壳型高分子液晶目前主要研究:功能结构的分子设计与合成(1)共轭主链:乙炔基主链;芳杂环基。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一.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大学化学系是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 1910 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
1913 年化学门重新招生, 1919 年改称化学系。
1952 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大化学系是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
1995 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
2001 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设有 5 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 5 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5 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3 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2003 年 12 月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97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7 人,长江特聘教授 14 人( 含国家核磁中心 2 人 ) ,教授 54 人,副教授 52 人。
有 26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1 人与国外学者合作获得 B 类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2 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严纯华、席振峰、刘忠范教授为代表的研究集体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化学学院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拟接收硕博连读名单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吴爽 郑艳艳 祁敬娟 侯雅娟 党永乐 李静静 李仁莹 段泽明 王金榜 矫立斌 刘珂 于浩洋 史凡 毛秋云 马丽爽 王雅婷 罗艳玲 周凯翔 宋晓庆 张利芳 李军 李时雨 王功雪 张小宁 李林源 储卿 管亚兵 王正早 贾佳 张恩泽 段存存 刘泽正 魏桐 孟博 高伟伦 魏国元 郑邵彦 张思波
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系统科学学院 系统科学学院 系统科学学院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室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室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室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室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室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室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室 统计学院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年接收硕博连读生情况表
接收专业
政治经济学 金融学 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中国史 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8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姓名
李国辉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2年10月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研究员
部门
1106组
申报冠名奖奖项名称
科技创新奖
(800字小四宋体,单倍行距。主要获奖、专利、专著、论文等列目录且仅复印含申报人名字页附后)
主要事迹:
李国辉研究员主要从事复杂生物体系结构、动力学及其与功能机理之间关系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2018年,科研工作方面,利用本人发展的理论化学新方法解析了重要复杂生物体系功能的微观机理与分子机制,以唯一理论化学通讯作者身份与实验合作者共同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1篇Science(2018,362,还在Mol.Cell,J. Cell Biology和JCTC等杂志发表应用研究10余篇研究论文。2018年被美国化学会物理化学旗舰期刊JPC Letters聘为编委会成员(2019-2021);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专委会委员;作为共同主席组织美国特柳赖德研讨会多尺度模拟分会,并作大会邀请报告。
3.Wang ShiHui, Wu ChenYu, Zhang YueBin, Zhong QingLu, Sun Hao, Cao WenPeng, Ge GaoXiang, Li GuoHui, Zhang X. Frank, Chen JianFeng, Integrin alpha 4 beta 7 switches its ligand specificity via distinct conformer-specific activation,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8, 217(8):201710022.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赵美萍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美萍赵美萍分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62758153电子信箱:mpzhao@1968年生,1990年、1993年、2002年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7-199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与毒理化学系访问学者;1998年,荷兰能源研究机构环境分析部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定量化学分析环境化学出版教材:《环境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研究领域和兴趣:探索和构建新颖的分子识别体系,发展实时、在线的荧光分析方法,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提供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分析测量手段。
目前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单细胞内核酸酶的成像方法;低丰度基因突变的超高灵敏检测;与脑科学相关的活性物质的在体、实时检测;新型功能化分子识别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
详细内容见课题组主页:/mpzhao代表性论文:YBLiu,SSWang,CZhang,XSu,SHuang,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13,inpress.XJXiao,YLi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3,49,2819-2821.XSu,CZhang,XJXiao,AQXu,ZDX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3,49,798-800. XSu,XCZhu,CZhang,XJXiao,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12,84,5059-5065.XJXiao,CZhang,XSu,CSong,MPZhao*,ChemicalScience,2012,3,2257-2261.QPan,SHong,XCZhu,MPZhao*,LPLee*,LabonaChip,2012,12,932-938.XJXiao,CSong,CZhang,XS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2,48,1964–1966. CZhang,XSu,YLiang,XCZhu,MPZhao*,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11,28,13–16. ZYChen,LXu,YLiang,MPZhao*,AdvancedMaterials,2010,22,1488-1492.ZDHua,SZhou,MPZhao*,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09,25,615-622.QPan,MPZhao*,SRLiu*,AnalyticalChemistry,2009,81,5333-5341.CSong,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09,81,1383–1388.。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梁德海
Liu, Y.; Li, Z. C.; Liang, D. H. Behaviors of liposomes in a thermo-responsive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hydrogel Soft Matter , 2012, 8, 4517-4523 Abstract pdf 46 Lei, T.; Cheng, C. Y.; Guo, Z. H.; Zheng, C.; Zhou, Y.; Liang, D. H.; Pei, J. Supramolecular polymeric nanowires: preparation and orthogonal modification of their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J. Mater. Chem. , 2012, 22, 4306-4311 Abstract pdf 45
Chen, Y.; Ke, F. Y. M.; Liang, D. H. Phase Separation in Mixtures of Ionic Liquids and Water ChemPhysChem, 2012,13, 160-167Abstract pdf 48
Dehai Liang, Xuyan Yang, Lin Niu, Yuqiong Xia, Yun Liu, Cui Zheng, Jihan Zhou, CuiCui Su, Jianbo Sun, a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DNA/RNA complex, Application Number or Patent Number: 201110150739.7(under review) 论文: 2012 52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胡少文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胡少文胡少文副教授专业: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研究方向:化学反应机理,重金属元素配位化学电话:(010)62761109传真:(010)62754319电子信箱:swhu@学术背景:1982年获陕西汉中师范学院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8-2001年,韩国埔项科技大学访问学者。
教学:理论配位化学(研究生);定量分析化学实验(英语,本科生)。
主要研究领域: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量子力学理论计算推测化学反应的机理。
代表性论著:Shao-WenHu,Xiang-YunWang,Tai-WeiChu,Xin-QiLiu‘TheoreticalMechanismStudyofUF6HydrolysisinGasPhase’J.Phys.Chem.A?2008,Acceptedforpublication..Shao-WenHu,Xiang-YunWang,Tai-WeiChu,Xin-QiLiu‘InfluenceofH2onGas-phaseDecompositionofFormicAcid:ATheoreticalStudy’J.Phys.Chem.A2005,109,9129.Shao-WenHu,YiWang,Xiang-YunWang,Tai-WeiChu,Xin-QiLiu‘GasPhaseReactionsbetweenSilaneandWater:ATheoreticalStudy'J.Phys.Chem.A2004,108,1448. Shao-WenHu,YiWang,Xiang-YunWang,Tai-WeiChu,Xin-QiLiu‘GasPhaseReactionsbetweenDiboraneandCarbonMonoxide:ATheoreticalStudy'J.Phys.Chem.A20 03,107,9974.Shao-WenHu,YiWang,Xiang-YunWang,Tai-WeiChu,Xin-QiLiu‘GasPhaseReactionsbetweenSilaneandAmmonia:ATheoreticalStudy'J.Phys.Chem.A2003,107,91 89.Shao-WenHu,YiWang,Xiang-YunWang,Tai-WeiChu,Xin-QiLiu‘GasPhaseReactionPathwaysfromSiH4toSi2H6,Si2H4andSi2H2:ATheoreticalStudy'J.Phys.Che m.A2003,107,2954.Shao-WenHu,YiWang,Xiang-YunWang‘GasPhaseReactionsbetweenSiH4andB2H6:ATheoreticalStudy'J.Phys.Chem.A2003,107,1635. Shao-WenHuandXiang-YunWang‘AbInitioandTopologicalStudyofInteractionsbetweenSiH4-nXn(n=0-3,X=FandCl)andBH3'J.Phy s.Chem.A2002,106,9558.ShaowenHu,JongseobKim,P.Tarakeshwar,KwangS.Kim‘InsightsintotheNatureofSiH4-BH3Complex:TheoreticalInvestigationofNewMechanisticPathway sInvolvingSiH3andBH4Radicals'J.Phys.Chem.A2002,106,6817.胡少文,唐任寰《无机化学习题精解》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9年。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马玉国
Yu, Y.; Ma, Y. “ Breath Figure Fabrication of Honeycomb Films with Small Molecules through Hydrogen Bond Mediated Self-assembly ” Soft Matter 2011, 7, 884-886.
Wu, H.; Ni, B.-B.; Wang, C.; Zhai, F.; Ma, Y. “ Acid-responsive Organogel Mediated by Arene–perfluoroarene and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Soft Matter 2012, 8, 5486-5492.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 R. C. Fuson Memorial Travel Awar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IUC, 2002 Pacifichem 2000 Outstanding Presentation Award, 2000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gress of Pacific Basin Societies, December 2000 电话: 010-62756660 传真: 010-62751708 E-mail: ygma@ 科研领域 超分子化学;分子识别及自组装 Dendrimer 为基础的光电及离子感应材料 金属有机催化化学 烯烃的立体结构规整聚合 等 近期代表性论文: Chen, H.; Ni, B.-B.; Gao, F. Ma, Y. “ Pressure-accelerated Copper-free Cycloaddition of
Gao, F.; Tie, C.; Zhang, X.-X.; Niu, Z.; He, X.; Ma, Y. “ Star-like Polymers for DNA Sequencing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J. Chromatogr. A 2011, 1218, 3037-3041.
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喜青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喜青李喜青所受教育(EDUCATION)05/02–12/05博士(环境工程),UniversityofUtah论文: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实验和理论的比较09/94–07/97硕士(辐射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200MeV直线加速器研究光致核反应09/89–07/94学士(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磷系织物阻燃剂的合成与研究工作经历(WORKEXPERIENCE)09/06至今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工学院,环境学院(合聘)02/06–08/06访问助理教授(VisitingAssistantProfessor) DepartmentofEarthandAtmosphericSciences,CityCollegeofNewYork05/02–02/06研究助理(ResearchAssistant) DepartmentofGeologyandGeophysics,UniversityofUtah08/01–05/02助教(TeachingAssistant)DepartmentofChemistry,UniversityofUtah08/00–07/01销售与服务工程师CitivigorLimited,HongKong03/00–05/00业务票夹部副经理MediyangGroup,Changshu,Jiangsu10/97–02/00技术翻译,助理调试协调员,技术部员工AsiaPacificPaperProductsCo.Ltd.(现芬欧汇川(常熟)纸业有限公司)所加入学术团体(PREFESSIONALAFFILIATIONS)AmericanChemicalSociety,USA AmericanGeologicalUnion,USANationalGroundWaterAssociation,USA SocietyofEnvironmentalToxicologyandChemistry研究方向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机理胶体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迁移的促进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手性行为在中国推广河岸过滤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JOURNALPUBLICATIONS)Li,X.,Yang,L.,Jans,U.,Melcer,M.,Zhang,P.,2006,Lackofenantioselectivedegradationofchlordanein LongIslandSoundsediment,Environ.Sci.Technol.,inrevision.Johnson,W.P.,Li,X.,Yal,G.,2006,Colloidretentioninporousmedia:mechanisticsimulationsofwedging andretentioninzonesofflowstagnation,acceptedtoEnviron.Sci.Technol..Johnson,W.P.,Li,X.,andAssemi,S.,2006,Depositionandre-entrainmentdynamicsofmicrobesandnon-biologicalcolloidsduringnon-perturbedtransport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rtode position,acceptedtoAdvancesinWaterResources.Li,X.,Lin,C.L.,Miller,J.D.,Johnson,W.P.,2006,Roleofgraintograincontactsonprofilesofretainedcollo ids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rtodeposition,Environ.Sci.Technol.,3762-3768. Li,X.,Lin,C.L.,Miller,J.D.,Johnson,W.P.,2006,Pore-scaleobservationofmicrospheredepositionatgrai ntograincontactsoverassemblage-scaleporousmediadomainsusingx-raymicrotomography,Environ.S ci.Technol.,3769-3774.Johnson,W.P.,Li,X.,2005,Commenton“Breakdownofcolloidfiltrationtheory:roleofthesecondaryenergyminimumandsurfacechargehetero geneities”,Langmuir,21,10895-10895.Li,X.,Zhang,P.,Lin,C.L.,Johnson,W.P.,2005,Roleofhydrodynamicdragonmicrospheredepositionand re-entrainmentinporousmediaunderunfavorabledepositionconditions,Environ.Sci.Technol.,39(11),4 012-4020.Li,X.,andJohnson,W.P.,2005,Non-monotonicvariationsinremovalratecoefficientsofmicrospheresinp orousmediaunderunfavorabledepositionconditions,Environ.Sci.Technol.,39(6);1658-1665. Tong,M.,Li,X.,Brow,C.,Johnson.W.P.,2005,Detachment-influencedtransportofanadhesion-deficient bacterialstrainwithinwater-reactiveporousmedia,Environ.Sci.Technol.39(8),2500-2508. Johnson.W.P.,Li,X.,Tong,M.,2005,Colloidretentionbehaviorinenvironmentalporousmediachallenge sexistingtheory,Eos,86(18),May3,2005.Brow,C.,Li,X.,Ricka,J.,Johnson,W.P.,2005,Comparisonofmicrospheredepositioninporousmediaver sussimpleshearsystems,ColloidsSurf.A:Physicochem.Eng.Aspects,253(1),125-136.Li,X.,Scheibe,T.D.,andJohnson,W.P.,2004,Apparentdecreasesincolloiddepositionratecoefficientswi thdistanceoftransportunderunfavorabledepositionconditions:ageneralphenomenon,Environ.Sci.Tec hnol.38,5616-5625.会议报告(CONFERENCEPRESENTATIONS)Li,X.,Yang,L.,Jans,U.,Melcer,M.,Zhang,P.,2006,Concentrationsandchiralsignaturesoforganochlori nepesticidesinLongIslandSoundsediments,SocietyofEnvironmentalToxicologyandChemistryAsia/ PacificConference,Beijing,P.R,ChinaJohnson,W.P.,Li,X.,YalG.,2006,Directobservationsand3-Dmechanisticsimulationsofcolloiddepositi on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r:theinfluenceofgraintograincontacts,80thACSColl 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Denver,Colorado.Li,X.,Johnson,W.P.,C.L.Lin,ler,2006,Directobservationofparticledepositionatgrain-grainc ontactsinporousmediausingx-raymicrotomography,FifthWorldCongressonParticleTechnology,Orla ndo,Florida.Li,X.,Johnson,W.P.,C.L.Lin,ler,2005,Directobservationofcolloiddepositionatgrain-grainc ontactsusingx-raymicrotomography,2005GSAAnnualMeeting,SaltLakeCity,Utah.Li,X.,Johnson,W.P.,C.L.Lin,ler,2005,Directobservationofmicrospheredepositionatgrain-g raincontactsusingx-raymicrotomography,TheJointInternationalSymposiumforSubsurfaceMicrobiol ogy(ISSM2005)andEnvironmentalBiogeochemistry(ISEBXVII),JacksonHole,Wyoming.Li,X.,Johnson,W.P.,C.L.Lin,ler,2005,Directobservationofdepositionatgrain-graincontacts usingx-raymicrotomography,79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Potsdam,NewYork. Johnson,W.P.,Li,X.,Tong,M.,Assemi,S.,2005Depositionandre-entrainmentdynamicsofmicrobesand non-biologicalcolloidsduringnon-perturbedTransportinporousmediainthepresenceofanenergybarrie rtodeposition,79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Potsdam,NewYork.Li,X.,Johnson,W.P.,C.L.Lin,2005,DirectobservationofparticlestrainingusingX-raymicrotomograph y,229th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ionalMeeting,SanDiego,California.Li,X.,Tong,M.,Brow,C.,Johnson,W.P.,2004,Colloidtransportinporousmedia:deviationfromtheoryist henorm,nottheexception,AmericanGeologicalUnion2004FallMeeting,SanFrancisco,California. Li,X.,Johnson,W.P.,2004,Distance-dependentremovalofmicrospheresinglassbeadsandmasscenterm ovementofremovedmicrosphereswithshortelutiontimeinquartzsand,78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 enceSymposium,NewHaven,Connecticut.Li,X.,Johnson,W.P.,2004,Possiblemechanismsofre-entrainmentofmicrospheresinporousmediaunde rnon-perturbedconditions,78thACSColloidandSurfaceScienceSymposium,NewHaven,Connecticut .Zhang,P.,Li,X.,Johnson,W.P.,2003,Roleofhydrodynamicshearincolloidattachmentanddetachmentdu ringtransportinporousmedia,225th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ionalMeeting,NewOrleans,Louisi ana.Johnson,W.P.,Li,X.,Tong,M.,andScheibe,T.D.,2003,DistributedAttachmentRates:CommontoBiolo gicalandNon-BiologicalColloids,225thAmericanChemicalSocietyNationalMeeting,NewOrleans,L ouisiana.联系方式逸夫二楼3656,北京大学,100871电话:010-6275-3246,传真:010-6275-1938,E-mail:">。
稀土金属及其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与应用_李国玲_李星国
取法、离子交换法、萃取色层法、氧化还原法和液 膜萃取法。通过这些方法以及后续处理可以获得纯 度在 99% ~ 99. 99% 纯度的稀土氯化物、氧化物、卤 化物 等,部 分 元 素 如 La,Y 可 以 达 到 99. 999% ~ 99. 9999% 。 稀土金属冶炼始于 1826 年,瑞典人穆桑德尔 首次用金属 Na,K 还原无水 CeCl3 制得杂质很多的 1875 年,希勒布兰德( W. Hillebrand ) 和诺 金属 Ce。 尔顿( T. Norton) 首次用氯化物熔盐电解法制得少量 的金属 Ce,La 和 PrNd 混合金属。到 20 世纪 30 年 代末,发展了金属热还原法和熔盐电解法从稀土卤 化物制取工业纯稀土金属的工艺。 我国生产稀土金属 ( 包括混合和单一金属 ) 的 原料包括下列几种: 氯化稀土如 LaCl3 和 CeCl3 等, 氧化稀土如 La2 O3 ,CeO2 ,Pr6 O11 和 Nd2 O3 等,氟化
750
中
国
稀
土
学
报
34 卷
的一致性与国外相比,仍然差距较大。虽然现在市 场上有一些标有高纯稀土的产品,但是制备绝对纯 度高于 99. 99% 的稀 土 金 属 是 一 件 非 常 困 难 的 技 术。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国外很多公司给出的稀土 纯度往往没有把所有杂质元素,尤其是轻质元素包 括在内。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以钙热还原制得金属 Pr 为原料,经真空蒸馏提纯后,在 890 ℃ 温度下进 行电迁移处理 216 h,在料棒阴极端区域取样分析 了 78 个杂质元素,Pr 纯度达到 99. 9929% ,在国内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白 玉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白玉白玉副教授分析化学,生物质谱,蛋白质组学电话:+86-10-62758198传真:+86-10-62751708电子信箱:yu.bai@简历:1998年,吉林大学理学学士。
2002年至2004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4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2005年至200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8年至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LC-MS和CE-MS在蛋白质及其与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样品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疾病相关的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近5年主要代表性论文HuoF.F.;Wang.X.;HanY.H.;BaiY.*;ZhangW.;YuanH.C.;LiuH.W.,Anewderivatizationapproachforth erapidandsensitiveanalysisofbrassinosteroidsbyusing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e lectrosprayionization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ry,talanta.2012.05.073BaiY.;ZhangJ.L.;BaiY.*;LiuH.W.,Directanalysisinrealtimemassspectrometrycombinedwithsingle-d ropliquid–liquid–liquidmicroextractionfortherapidanalysisofmultiplephytohormonesinfruitjuice,Anal.Bioanal.Chem.,2012,403,2307-2314.ZhangJ.L.;ZhouZ.G.;YangJ.W.;ZhangW.;BaiY.;*LiuH.W.,ThinLayerChromatography/PlasmaAssistedMultiwavelength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MassSpect rometryforFacileSeparationandSelectiveIdentificationofLowMolecularWeightCompounds,Anal.C hem.,2012,84,1496-1503.张佳玲,霍飞凤,周志贵,白玉*,刘虎威,实时直接分析质谱的原理及应用.化学进展,2012,24,101-109.ChristianeB.Knobbe;TimothyJ.Revett;YuBai;VincaChow;AmyHyeWonJeon;ChristopherBohm;Se pehrEhsani.;ThomasKislinger;HowardT.Mount;TakW.Mak;PeterSt.George-Hyslop;GeroldSchmitt -Ulms*,ChoiceofBiologicalSourceMaterialSupersedesOxidativeStressinItsInfluenceonDJ-1inVivo InteractionswithHsp90,J.ProteomeRes.,2011,10,4388-4404.ZhouZ.G.;ZhangJ.L.;ZhangW.;BaiY.*;LiuH.W.,Rapidscreeningforsyntheticantidiabeticadulteratio ninherbaldietarysupplementsusingdirectanalysisinrealtimemassspectrometry,Analyst,2011,136,2613-2618.HuoF.F.;BaiY.*;LiuH.W.,Fragmentationinvestigationofbrassinosteroidcompoundsbyiontrapandqua 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RapidCommun.MassSpectrom.,2010,24,3325-3334. HuoF.F.;BaiY.*;LiuH.W.*,Fragmentationstudyoftwobrassinolidesbyiontraptandemmassspectromet ry,ChineseSci.Bull.,2010,55,21,2219-2224.DuF.Y.;BaiY.;BaiY.;LiuH.W.*,QuantitativeDetectionofTraceSysteminsinSolanaceousPlantsbyImm unoaffinityPurificationcombinedwithLC/ESIQTOFMS,Anal.Chem.,2010,82,9374-9383. WattsJ.C.*;HuoH.R.*;BaiY.*;EhsaniS.*;WonA.H.;ShiT.J.;DaudeN.;LauA.;YoungR.;XuL.;Carlson G.A.;WilliamsD.;WestawayD.;Schmitt-Ulms1G,InteractomeAnalysesIdentifyTiesofPrPCandItsMa mmalianParalogstoOligomannosidicN-GlycansandEndoplasmicReticulum-DerivedChaperones,PL oSPathogens,2009,5,10.BaiY.*;MarkhamK.*;ChenF.S.;WeerasekeraR.;WattsJ.;HorneP.;WakutaniY.;BagshawR.;MathewsP. M.;FraserP.E.;WestawayD.;St.George-HyslopP.;Schmitt-UlmsG.*,Invivobraininteractomeoftheam yloidprecuersorprotein,Mol.CellProteomics,2008,7,15-34.BaiY,GaletskiyD,DamocE,PaschenC,LiuZQ,LiuSY,GrieseMandPrzybylskiM*,HighResolutionMa ssSpectrometricAlveolarProteomics:IdentificationofSurfactantProteinSP-AandSP-DModificationi nProteinosisandCysticFibrosisPatient,Proteomics,2004,4,2300-2309.。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 娜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娜李娜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电话:62761187传真:62751708电子信箱:lina@1988、1991和1994年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1998年,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工作。
1999-2000,美国堪萨斯大学药化系CDDR博士后。
教学:主讲定量化学分析(英语),为教育部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出版教材:1.QuantitativeChemicalAnalysis(英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主编)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走出去”项目图书2011年北京市精品教材2011年向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输出版权2.分析化学I(电子课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主编)3.分析化学教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参编)4.分析化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参编)5.超越分子前沿.科学出版社,2004(参译)研究领域和兴趣:光学传感新原理、新方法。
主要兴趣为:基于金属纳米材料光谱(荧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散射)的生物传感,以及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2008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XinyiWang,MingjianZou,HongduanHuang,YuqianRen,LimeiLi,XiaodaYang,NaLi* Goldnanoparticleenhancedfluorescenceanisotropyfortheassayof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 NPs)basedontoehold-mediatedstrand-displacementreactionBiosens.Bioelectron.2013,41,569-575XiaoXu,YangChen,HejiaWei,BinXia,FengLiuandNaLi* CountingBacteriaUsingFunctionalizedGoldNanoparticlesastheLight-ScatteringReporterAnal.Chem.2012,84,9721-9728.MingjianZou,YangChen,XiaoXu,HongduanHuang,FengLiu,NaLi* ThehomogeneousFluorescenceAnisotropicSensingofSalivaryLysozymeUsingthe6-carboxyfluoresc ein-labeledDNAAptamerBiosens.Bioelectrn.2012,32,148-154HongduanHuang,MingjianZou,XiaoXu,XinyiWang,FengLiu,andNaLi*TheNear-infraredFluorescenceSpectroscopyofSingle-WalledCarbonNanotubesandtheApplications TrendsAnal.Chem.,2011,30(7),1109-1119RongLei,XinyiWang,ShuifangZhu,NaLi* Anovelelectrochemiluminescenceglucosebiosensorbasedonalcohol-freemesoporousmolecularsieve silicamodifiedelectrodeSensor.Actuat.B-Chem.2011,158,124–129XinyiWang,YaoXu,YangChen,LimeiLi,FengLiu,andNaLi* TheGoldNanoparticleBasedSurfacePlasmonResonanceLight-scatteringandVisualDNAAptasensorf orLysozymeAnal.Bioanal.Chem.,2011,400,2085–2091XinyiWang,YaoXu,XiaoXu,KeHu,MinghuiXiang,LimeiLi,FengLiu,andNaLi* DirectDeterminationofUrinaryLysozymeUsingSurfacePlasmonResonanceLight-ScatteringofGold Nanoparticles.Talanta,2010,82,693-697.RongLei,LutzStratmann,DominikSchaefer,ThomasErichsen,SebastianNeugebauer,NaLi*,andWolfgangSchuhmann*ImagingBiocatalyticActivityofEnzyme-polymerSpotsbyMeansofCombinedScanningElectrochemi calMicroscopy(SECM)/ElectrogeneratedChemiluminescence(ECL)Anal.Chem.,2009,81,5070–5074MinghuiXiang,XiaoXu,FengLiu,NaLi*,andKe’anLi GoldNanoparticleBasedPlasmonResonanceLight-ScatteringMethodasaNewApproachforGlycogen-BiomacromoleculeInteractionsJ.Phys.Chem.B,2009,113(9),2734-2738XinyiWang,MingjianZou,XiaoXu,RongLei,Ke’anLi,andNaLi* DeterminationofHumanUrinaryKanamycininOneStepUsingUrea-enhancedSurfacePlasmonResona nceLight-scatteringofGoldNanoparticlesAnal.Bioanal.Chem.,2009,395(7),2397-2403MinghuiXiang,RongLei,NaLi*,Ke’anLi* ElectrogeneratedChemiluminescenceofRuthenium(II)BipyridylComplexDirectlyImmobilizedonGl assyCarbonElectrodesJ.Appl.Electrochem.,2009,39,921-925RongLei,XiaoXu,DaXu,GangZhu,NaLi*,HuweiLiu,andKe’anLiEnhancedAnodicRu(bpy)32+ElectrogeneratedChemiluminescencebyPolyphenolsAnal.Chim.Acta,2008,625,13-21MinghuiXiang,XiaoXu,DongxuLi,FengLiu,NaLi*,andKe’anLi*SelectiveEnhancementofResonanceLight-scatteringofGoldNanoparticlesbyGlycogenTalanta,2008,76,1207–1211RongLei,XiaoXu,FeiYu,NaLi*,Hu-WeiLiu*,andKe’anLi AMethodtoDetermineQuercetinbyEnhancedLuminolElectrogeneratedChemiluminescence(ECL)an dQuercetinAutoxidationTalanta,2008,75(4),1068-1074FeiYu,DaXu,RongLei,NaLi*,andKe’anLi FreeRadicalScavengingCapacityUsingFentonReactionwithRhodamineBasSpectrophotometricIndi catorJ.Agr.FoodChem.,2008,56,730–735EnglishVersion。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国宝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国宝李国宝材料化学钙钛矿型氧化物的结构与功能,博士,副教授电话:62750342传真:62751708电子信箱:liguobao@1990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1992年从该系获理学硕士,论文题目为"氯离子导体的应用研究";1995年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论文题目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的研究"。
1995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材料系从事教学和科研。
科研的主要方向是氧化物功能陶瓷。
其中,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物理系上江州教授实验室进行了合作交流,主要研究铁电陶瓷。
主讲课程:普化实验综合实验主讲无机物研究法研究领域和兴趣:钙钛矿化合物的结构与铁电性、离子导电性及磁性代表性论文和专著:GuobaoLi,JianqingYang,YongxinFan,ShujianTian,andChaoguiZheng,"PhaseEquilibriaoftheSyste mLa2O3-NiO-Li2Oat700,800,and900°C",J.SolidStateChem.141,457-461(1998). JiaguoWang,ShujiaTian,GuobaoLi,FuhuiLiao,XipingJing,"PreparationandX-raycharacterizationofl ow-temperaturephasesofR2SiO5(R=rareearthelements)",Mater.Res.Bull.36,1855-1861(2001). JiaguoWang,ShujianTian,GuobaoLi,FuhuiLiaoandXipingJing,"Influenceofrareearthelements(Sc,L a,Gd,andLu)totheluminescentpropertiesofFEDbluephosphorY2SiO5:Ce",J.Electrochem.Soc.148,h 61-66(2001).JiaguoWang,GuobaoLi,ShujianTian,FuhuiLiao,XipingJing,"Thecomposition,luminescence,andstru ctureofSr8[Si4O12]Cl8:Eu2+"Mater.Res.Bull.36,2051-2057(2001).GuobaoLi,XiaojunKuang,ShujianTian,FuhuiLiao,XipingJing,YoshiakiUesuandKayKohn,"Structur eandConductivityofPerovskitesSr1-xLaxTi1-xCrxO3",J.SolidStateChem.165,381-392(2002). GuobaoLi,YoshiakiUesuandKayKohn,"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oftheComplexPerovskitesBa1-x La1-xTi1-xCrxO3",J.SolidStateChem.164,98-105(2002).。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经建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经建李经建物理化学,纳米和生物电化学,副教授电话:62758115传真:62751708电子信箱:lijj@1953年生。
1988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0-1992年,日本高知大学大学院研修。
主讲课程:理论电化学主讲研究领域和兴趣:电化学方法研究类肽小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DNA小沟结合方式中的媒介电荷转移代表性论文和专著:Ji,Zhonghua;Li,Jingjian*;Yuan,Gu;Cai,Shengmin;Liu,Jia;Liu,Chang,Electrochemicalstudiesoftheo xidationmechanismofpolyamideonglassycarbonelectrode,J.Electroanal.Chem.570(2004)265–273 LiangH,LiJJ*,LiXD,etal.,StudyontheinteractionbetweendistamycinanalogsandDNAfromherringsp ermbyfluorimetry,CHINESECHEMLETT13(10):1001-1002,2002YanJ,LiJ.J*,ZhangB,CaiS.M,DirectElectrochemistryofCytochromeC551fromPseudomonasAeruginosaatITOElectrodes,ActaPh ys.-Chim.Sin.,17(12),1126-1128,2001JiingjianLi,RongqiuWang,ZhongfanLiu,ShengminCai,XioayinXiao,Shi-gangSun,Investigationofth eOxidationeffectofPorousSiliconduringElectroluminescencebyinsituFTIR,Mol.Cryst.AndLiq.Crys t.,337,525-528,(1999)RongqiuWang,JiingjianLi,ShengminCaiandZ.F.Liu,S.L.Zhang,Two-Peakelectroluminescenceofpor oussliconinpersulphatesolution,Appl.Phys.Lett.,72(8),924~926(1998)WANGRongqiu,LIJingjian,LIUZhongfan,CAIShengmin,Quantumconfinementeffectinelectrolumi nescenceofporoussilicon,ScienceinChina(B),41(4),337-344(1998)。
《氢能与氢能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氢能与氢能利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氢能与氢能利用英文名称:HydrogenenergyandHydrogenenergyutilization课程编码:x403135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一、课程简介《氢能与氢能利用》是一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选修课。
课程主要内容以氢能基本性质、氢能制备、氢能分离和提纯、氢的储存、氢能的利用及氢气的安全性为主线,介绍氢能与氢能的利用,同时介绍我国在开发利用氢能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国际上氢能的发展趋势。
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与挑战。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氢能了解:目前国内外氢能利用的水平;氢作为能源使用的内在依据理解:氢能的基本含义、氢的基本性质掌握:氢能的优点;氢能的主要利用方式重点:氢能的主要利用方式(二)制氢技术了解:各种制氢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掌握:化石燃料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电解水制氢原理重点:电解水制氢原理(三)氢的分离和提纯了解:变压吸附的工艺原理及工艺过程熟练掌握:氢的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重点:氢的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四)氢的储存了解:高压储氢、液态储氢及物理吸附储氢的基本原理掌握:无机非金属储氢材料用于储氢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储氢合金储氢的基本原理重点:储氢合金储氢的基本原理(五)氢能的利用了解:氢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掌握:镍氢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六)氢能的安全使用了解:氢气的危害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加氢站的基本要求及发展趋势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五、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除课堂讲授外,本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为论文。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为《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能源化工导论》、《能源化工工艺学》。
实验中心交流会r——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内在动力的有效方法
实验中心交流会r——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内在动力的有效方法贾莉;李维红;马艳子;马锴果;王海荭【摘要】针对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提出了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内在动力的有效办法:定期开展实验中心交流会.介绍了交流会的组织形式和报告内容,结合实际事例展示了交流会开展两年多来在激励技术人员内在动力方面的效果,并提出交流会未来的发展规划.【期刊名称】《大学化学》【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交流会;内在动力【作者】贾莉;李维红;马艳子;马锴果;王海荭【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O6近年来,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完成了技术人员的新老交替[1]。
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建立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称实验中心),10年来,实验中心的技术人员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平均年龄为35岁,比建设之初的平均年龄减小了9岁;学历的变化则更大(图1),从原来的高中和大专学历占大多数变为硕士以上学历占80%。
随着技术人员的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如何稳定实验技术人员,使大家更加专业化、更高效率地参与基础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建设,乃至进一步参与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2]。
我们认为,除了不断促进建立薪酬和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外,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内在动力才是保持实验技术队伍稳定,促使技术人员不断进取、积极创新的根本所在。
为此,我们借鉴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期交流文献和研究进展的组会方式,自2014年春季学期起,在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定期开展内部交流会,以总结和阅读国际化学教育期刊论文为起点,逐步增加专题和特色工作报告、实验课程介绍和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内容,为实验中心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搭建了课程主讲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使大家在交流中拓宽眼界、提升自己,激发内在的动力,从而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氢与氢能
《氢与氢能》作者李星国(北京大学)出版时间2012-10页数625定价99.80元ISBN9787111387152内容介绍《氢与氢能》内容简介:氢能源被视为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为了能源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氢与氢能》分19章,围绕着氢能的基础知识、科学与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基本信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第1~2章介绍为什么现在氢和氢能源受到了关注,氢气是什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第3~11章介绍氢气在使用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环节,如氢气的制备、分离、输运、储氢(分子储氢和原子或离子态储氢);第12~16章介绍氢气的使用领域以及如何使用氢,包括目前最关心的镍氢电池、氢内燃机及汽车、燃料电池以及氢动力汽车、加氢站;第17~18章介绍氢气与材料的关系以及氢气的安全问题;第19章收集了一些相关数据。
《氢与氢能》作为一本有价值的氢与氢能参考书籍,可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氢气和氢能。
读者对象为化工、电子、冶金、能源、宇航、交通等领域与氢能源使用和研究相关的学生、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
目录前言第1章氢能源与氢经济1.1 世界经济和能源1.2 各国能源消耗和我国能源消耗的特点1.3 世界能源资源和开发状况1.4 CO2排放和环境问题1.5 氢能的特点和利用形式1.6 氢气的供给1.7 氢能的利用形式1.8 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源1.9 氢能源研究的发展与各国氢能源研究动态参考文献第2章氢的基本性质2.1 氢的基本性质概述2.1.1 氢原子的性质2.1.2 氢气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2 氢的反应2.2.1 氢的核聚变反应2.2.2 氢气的制备2.2.3 氢的化学性质2.3 氢化物2.3.1 概述2.3.2 含氢化合物的命名2.3.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化物2.3.4 其他主族元素氢化物2.3.5 铝氢化物和硼氢化物2.3.6 二元合金氢化物2.3.7 氢化物研究的常用方法2.4 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2.4.1 氢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破坏2.4.2 氢对材料能带结构的影响参考文献第3章氢气制备3.1 化石燃料制氢3.1.1 原理3.1.2 现状3.2 电解水制氢3.2.1 原理3.2.2 现状3.3 生物质制氢3.3.1 光合生物制氢3.3.2 生物发酵制氢3.4 光催化制氢3.4.1 原理3.4.2 光催化制氢反应器3.4.3 制氢光催化剂的分类以及性能参考文献第4章氢分离和提纯4.1 氢分离提纯方法4.2 变压吸附4.3 膜分离4.3.1 高分子膜分离4.3.2 二氧化硅膜4.3.3 沸石膜4.4 本菲尔法4.5 深冷分离4.5.1 冷凝法4.5.2 膨胀机法4.6 重氢的分离4.6.1 氢同位素的特性4.6.2 重氢的核聚变反应4.6.3 重氢提纯回收4.6.4 氢同位素的分离浓缩参考文献第5章高压储氢5.1 高压氢气的压缩5.1.1 氢气的压缩因子5.1.2 高压氢气的压缩方式5.2 氢气的加注5.3 高压储氢容器5.3.1 高压储氢容器的发展5.3.2 轻质高压储氢容器的设计5.4 高压储氢的风险评估和检测试验5.4.1 高压储氢的使用风险5.4.2 高压储氢容器的风险评估5.4.3 高压储氢使用的标准5.4.4 高压储氢的安全性能检测试验5.5 高压储氢的风险控制5.5.1 氢气加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5.5.2 高压储氢容器的风险控制5.5.3 运输与车用储氢设备的风险控制5.6 高压储氢的应用5.6.1 运输用大型高压氢气容器5.6.2 蓄气站大型高压氢气容器5.6.3 燃料电池车用高压储氢参考文献第6章液态储氢及应用6.1 液态储氢简介6.1.1 液态储氢适用条件6.1.2 正-仲氢转化6.2 液态氢的生产6.3 液态氢的存储6.3.1 液氢存储的热学分析6.3.2 液氢设备的绝热材料6.3.3 液氢储罐6.4.1 常温容器加注液氢的冷却特性6.4.2 液氢的输送方式6.4.3 液氢储藏型加氢站6.5 液氢的应用6.5.1 液氢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6.5.2 液氢在汽车领域的应用6.5.3 液氢的其他应用6.6 液氢的安全性6.7 展望参考文献第7章物理吸附储氢材料7.1 气体吸附原理及物理储氢的特点7.1.1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7.1.2 吸附等温方程7.1.3 额外吸附量与总吸附量7.2 碳材料的发展及储氢性能7.2.1 活性炭7.2.2 碳纤维7.2.3 碳纳米管7.2.4 石墨烯及石墨烯型材料7.2.5 碳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前景7.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储氢性能7.3.1 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储氢性质研究现状7.3.2 与氢气作用机理7.3.3 储氢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7.4 微孔高分子的储氢性能7.4.1 PIM类型的微孔高分子7.4.2 超高交联型微孔高分子7.5 3种物理吸附材料的比较参考文献第8章储氢合金和金属氢化物8.1 储氢合金的工作原理和设计8.1.1 储氢合金简介8.1.2 储氢合金的历史发展及现状8.1.3 储氢合金的工作原理8.1.4 储氢合金的设计与评价8.2 稀土储氢材料8.2.1 LaNi5基AB5型储氢材料8.2.2 混合稀土储氢材料8.2.3 非AB5型Re-Mg-过渡金属储氢材料8.3 Mg和MgH2基储氢材料8.3.1 镁单质储氢材料8.3.2 Mg-Ni体系储氢材料8.3.3 Mg-Co体系储氢材料8.3.4 Mg-Fe-H体系以及其他镁基储氢材料8.4 Ca和CaH2基储氢材料8.4.1 CaH28.4.2 Ca-Ni-M体系8.4.3 其他Ca基合金储氢材料8.5 Ti基合金储氢材料8.5.1 Ti-Fe基合金体系8.5.2 Ti-Co基合金体系8.5.3 Ti-Mn基合金体系8.5.4 Ti-Cr基合金体系8.5.5 Ti-Ni基合金体系8.6 V基体心立方固溶体合金储氢材料8.6.1 V-Ti-Fe合金体系8.6.2 V-Ti-Ni合金体系8.6.3 V-Ti-Cr合金体系8.7 Zr基合金储氢材料8.7.1 Zr-V基合金体系8.7.2 Zr-Cr基合金体系8.7.3 Zr-Mn基合金体系8.8 Pd基固溶体储氢材料8.9 纳米材料尺寸效应与形貌对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8.9.1 纳米结构储氢材料研究背景8.9.2 纳米结构储氢材料制备方法8.9.3 纳米结构储氢材料的性能8.9.4 特殊纳米形貌对储氢性能的影响8.10 纳米薄膜材料的储氢性能研究8.10.1 纳米薄膜材料的储氢研究8.10.2 薄膜的氢致光变特性参考文献第9章无机非金属储氢材料9.1 氢与氢化物9.2 无机非金属氢化物9.2.1 基本特征9.2.2 电子结构和成键特性9.2.3 吸放氢反应机理(与金属氢化物相比较)9.3 配位铝氢(Al-H)化物9.3.1 合成方法9.3.2 晶体结构9.3.3 吸放氢性能9.3.4 掺杂的配位铝氢化物9.4 金属氮氢(N-H)化物9.4.1 合成方法9.4.2 晶体结构9.4.3 吸放氢性能9.5 金属硼氢(B-H)化物9.5.1 合成方法9.5.2 晶体结构9.5.3 吸放氢性能9.5.4 吸放氢性能改善9.6 氨硼烷(NH3BH3)及其衍生物9.6.1 氨硼烷化合物储氢材料的特点以及合成方法9.6.2 氨硼烷化合物储氢体系和放氢性能改善9.6.3 氨硼烷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参考文献第10章其他储氢材料10.1 水合物储氢技术10.1.1 气体水合物的晶体结构10.1.2 气体水合物储氢10.1.3 水合物储气量的一般计算方法10.2 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10.2.1 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原理和特点10.2.2 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的关键问题10.3 空心玻璃微球高压储氢技术10.3.1 玻璃微球储氢原理10.3.2 玻璃微球的储氢效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0.4 铝水反应制氢储氢技术10.4.1 铝水反应制氢储氢机理10.4.2 铝水反应实用化反应器及其应用展望参考文献第11章储氢材料的计算模拟11.1 储氢材料计算模拟背景11.2 储氢材料计算模拟的理论基础11.2.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11.2.2 固体结构计算方法和模型11.2.3 分子动力学方法11.2.4 Monte Carlo方法11.3 储氢材料计算软件简介11.3.1 VASP11.3.2 Materials Studio11.3.3 Gaussian11.3.4 其他常见软件简介11.4 储氢材料计算研究进展11.4.1 金属型氢化物和多元络合氢化物11.4.2 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11.4.3 吸附储氢材料11.4.4 其他固体储氢材料11.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12章镍氢电池12.1 概述12.1.1 电化学理论基础12.1.2 化学电源的发展历史12.1.3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点12.2 镍氢电池的组成12.2.1 正极材料12.2.2 负极材料12.2.3 辅助材料12.3 镍氢电池的开发与应用12.3.1 镍氢电池的开发现状12.3.2 镍氢电池的应用参考文献第13章燃料电池13.1 燃料电池概述13.2 碱性燃料电池13.2.1 概述13.2.2 电池构造13.2.3 操作条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13.2.4 研究现状、问题及前景13.3 高聚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13.3.1 概述13.3.2 电池结构13.3.3 水管理13.3.4 PEMFC的应用13.4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13.4.1 概述13.4.2 甲醇的催化电氧化13.4.3 甲醇渗漏13.4.4 DMFC应用13.5 磷酸燃料电池13.5.1 概述13.5.2 电池结构13.5.3 运行条件对性能的影响13.5.4 PAFC的冷却系统13.5.5 磷酸燃料电池的应用13.6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13.6.1 概述13.6.2 电池结构13.6.3 MCFC的应用13.7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13.7.1 概述13.7.2 电解质13.7.3 电极13.7.4 密封材料13.7.5 SOFC的结构13.7.6 SOFC的应用13.8 其他燃料电池13.8.1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13.8.2 硼氢化钠燃料电池13.8.3 微生物燃料电池13.9 燃料电池系统13.10 燃料电池的成本和开发13.10.1 成本分析13.10.2 燃料电池的开发13.11 燃料电池的应用参考文献第14章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与技术14.1 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14.1.1 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储氢原理14.1.2 储氢容器的分类及优缺点14.1.3 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的应用范围14.1.4 储氢材料的填充14.1.5 储氢容器的密封14.2 高压及金属氢化物复合储氢容器参考文献第15章氢能源汽车15.1 氢内燃机汽车15.1.1 氢内燃机概述15.1.2 氢内燃机工作原理15.1.3 氢气燃烧的特性15.1.4 氢内燃机汽车的结构系统15.1.5 氢内燃机的热效率和输出功率15.1.6 氢内燃机的技术难点和解决办法15.1.7 氢混合燃料内燃机15.1.8 氢内燃机汽车的发展状况15.2 燃料电池汽车15.2.1 燃料电池汽车概述15.2.2 燃料电池汽车特点15.2.3 燃料电池汽车工作原理15.2.4 燃料电池汽车结构系统15.2.5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状况参考文献第16章加氢站16.1 加氢站的基本组成系统16.1.1 压缩系统16.1.2 储藏系统16.1.3 加注系统16.2 各种类型加氢站简介16.2.1 燃料重整型加氢站16.2.2 水电解型加氢站16.2.3 液氢储藏型加氢站16.2.4 压缩氢储藏型加氢站16.2.5 移动加氢站16.3 加氢站与加氢站网络建设参考文献第17章氢气与材料制备和改性17.1 氢脆17.1.1 氢在钢铁中的固溶和性能17.1.2 氢脆模型17.1.3 不同材料的氢脆17.1.4 氢脆机理以及氢致滞后断裂17.1.5 氢脆的防止17.2 金属间化合物氢致非晶化17.2.1 金属间化合物的氢气吸收和非晶态化17.2.2 氢气吸收非晶态化的金属间化合物成分和晶体结构特点17.2.3 氢气吸收非晶态化的机理17.2.4 氢致非晶态化化合物的热稳定性17.3 HD和HDDR现象以及微观组织调控17.3.1 稀土永磁材料的HD现象17.3.2 稀土永磁材料的HDDR现象17.3.3 氢气处理引起的钛基材料的晶粒微细化以及性质的提高17.3.4 Nb3M(M=Al、Si、Ge、In)粉体的制备17.3.5 镍氢电池合金粉体的制备17.3.6 氢气吸收与多孔金属的形成17.4 氢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材料17.4.1 简介17.4.2 设备及其工艺17.4.3 纳米颗粒形成机理和长大过程17.4.4 影响纳米颗粒制备的因素17.4.5 氢等离子体制备的纳米颗粒大小和形貌17.4.6 金属合金以及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17.4.7 氢等离子体制备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物质17.5 磁学性质17.5.1 吸氢所引起的磁矩大小变化17.5.2 交换相互作用17.5.3 磁各向异性17.5.4 储氢合金氢化物的磁学性质17.6 超导MgB2的制备17.6.1 MgB2超导化合物17.6.2 传统的MgB2超导薄膜制备17.6.3 Mg(BH4)2分解制备MgB2超导薄膜参考文献第18章氢气的安全性18.1 氢气安全的基础知识18.2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性能18.3 高压氢气和液态氢气的危险性18.3.1 高压氢气的危险性18.3.2 液态氢气的危险性18.4 氢脆引起的设备安全问题18.5 储氢合金的安全问题18.6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问题18.6.1 高压保护系统18.6.2 氢气泄漏检测18.6.3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对安全性18.7 氢气泄漏检测方法和氢气检测器18.8 一般安全的对策参考文献第19章基本数据19.1 氢元素、能源与环境19.2 氢气燃料的基本特性19.3 氢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9.4 氢气扩散19.5 氢化物分类19.6 储氢材料性质比较19.7 相图和PCT曲线19.8 氢化物晶体结构19.9 储氢材料热力学19.10 蓄热合金19.11 氢能源汽车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
师简介-李星国教授
术简历 李星国 教授
1978.02 - 1982.01 华中科技大学 学士 1984.10 - 1987.03 日本岩手大学 硕士 1987.04 - 1990.03 日本东北大学 博士 工作简历 1982.01 – 1984.09 华中科技大学 助教 1990.03 – 1991.10 日本日新制钢新材料研究所 研究员 1991.11 – 1993.09 华中科技大学 副教授 1993.10 – 1994.09 日本北海道工业研究所 博士后 1994.10 – 1999.09 日本岩手大学 副教授 1999.10 – 2000.03 日本岩手大学 教授 1999.12 – 现在 pku 北京大学 教授 2002.12 – 2006.12 華中科技大学兼任教授 2008.06 – 现在 pku 中南大学兼任教授 2011.06 – 现在 pku 華中科技大学兼任教授 2012.01 – 现在 pku 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 主讲课程:
联系方式 电话: 010-62765930 传真: 010-62765930 邮箱: xgli@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3. Yaoqi Li, Lei Xie, Yan Li, Jie Zheng, and Xingguo Li*, Metal – Organic-Framework-Based Catalyst for Highly Efficient H2 Generation from Aqueous NH3BH3 Solution, Chem. Eur. J. 2009, 15, 8951-8954. 4. Lei Xie, Yang Liu, Guanqiao Li and Xingguo Li*, Improving Hydrogen Sorption Kinetics of the Mg(NH2)2-LiH System by the Tuning Particle Size of the Amide, J. Phys. Chem. C 2009, 113, 14523–14527. 5. Huang, Jing; Chen, Weimeng; Zhao, Wei; Li, Yaoqi; Li, Xingguo; Chen, Chinping, One-Dimensional Chainlike Arrays of Fe3O4 Hollow Nanospheres Synthesized by Aging Iron Nanoparticles in Aqueous Solution, J. Phys. Chem. C, 113(2009) 12067-12071 6. Yaoqi Li, Lei Xie, Yang Liu, Rong Yang and Xingguo Li*, Favorable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M(HBTC)(4,4 ’ -bipy).3DMF (M = Ni and Co), Inorganic Chemistry, 47 (2008), 10372–10377. 7. Jie Zheng, Xubo Song, Nan Chen and Xingguo Li, CdS tetrahedral nanocrystals prepared by low temperat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polysulfide as the sulfur source, Crystal Growth & Design, 8 (2008), 1760-1765. 8. Lei Xie, Yaoqi Li, Rong Yang, Yang Liu, and Xingguo Li, Superior hydrogen desorption kinetics of Mg(NH2)2 hollow nanospheres mixed with MgH2 nanoparticl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 92 (2008) 231910. 9. Jie Zheng, Yuan Yang, Xubo Song, Bo Yu, Xingguo Li, [0001] Oriented Aluminum Nitride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ACS Nano, 2 (2008)134-142. 10. Lei Xie, Jie Zheng, Yang Liu, Yan Li and Xingguo Li, Synthesis of Li2NH Hollow Nanospheres with Superior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s by Plasma Metal Reactio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 (2008) 28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