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作业题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33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6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1. 1933年美国政府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的蓝鹰徽章(如下图),这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列对蓝鹰运动的评价错误的是A、确立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B、起到了扩大工业生产的作用C、调节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D、保障了劳工和消费者的权利2. 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3.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
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优化农村环境B、给农民提供补贴C、提供就业机会D、提高农产品价格4. 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5. 罗斯福新政时期能够得到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A、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C、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6.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 Pays America)。
它反映了政府A、大规模直接救济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7.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作业题20
课时作业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可知“纸”是指报纸。
【答案】 C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答案】 B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娱乐大众【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 B4.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解析】本题以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报刊的功能。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通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报纸之一,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B项错误。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2
4.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手工纺织技术【解析】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所以应该选择C项。
【答案】 C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就为分散的村落经营和聚族而居提供了有利条件。
C、D两项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
而商品经济需要广阔的市场,不利于聚族而住。
【答案】 B6.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饮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解析】首先注意对题干材料中“旱”“雨”“水旱从人”“诸葛亮”等有效信息的理解,再综合理解材料,可知该项水利工程应属于在蜀地的“综合性”的、既能泄洪又能灌溉的水利工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7.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
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龙、凤是皇室专用图案,结合“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故本题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8.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9
3.2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但并没有提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开创的。
【答案】 C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A.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解析】题目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从现实需要、转移目的和人民要求等方面充分阐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理由,故四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 B3.“是合作经济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实行这一制度后,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一经营形式的目的()A.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B.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C.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D.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生产【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可以推断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目的是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集体经营、吃大锅饭的做法,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故选D。
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作业题2
课时作业 15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
【答案】 C2.荷兰独立后不久,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当时荷兰掌握着世界( )A.海上霸权 B.商业霸权C.文化中心 D.政治霸权【解析】荷兰独立后,在17世纪号称“海上马车夫”,明确其掌握的是商业霸权,商业霸权不等于海上霸权,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海上“无敌舰队”才逐渐掌握了海上霸权,C、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3.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
……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
为此( )A.1588年英国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B.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C.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D.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所以A错误。
18世纪英国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所以C错误。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所以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是B。
【答案】 B4.16~18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其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不包括( ) A.实行野蛮屠杀B.推行不平等贸易C.贩运黑人奴隶D.开展圈地运动【解析】“圈地运动”出现在14、15世纪的西欧各国。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7
5.4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前提是()A.英国经济的急剧衰退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C.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有重大进展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政治前提”当然是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所以本题答案是选择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
A.英国经济的急剧衰退不符合当时史实,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是影响,而此题是考背景的,所以“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也不能选。
C.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有重大进展是科学前提,不是政治前提。
【答案】 D2.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工厂制度的形成B.世界市场的形成C.垄断组织的形成D.殖民体系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一幅图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第二幅图是美元的货币符号。
在19世纪的美国掌握着最新技术的大企业不断的兼并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资本越来越多,随着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A、B、D都与图片无关。
选C。
【答案】 C3.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
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被废除B.生产和资本集中,垄断组织产生C.工厂制度的推广遇到困难D.跨国公司成为企业经营的新模式【解析】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这就是材料中所谓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自由化的“异化”。
【答案】 B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8
2.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们通常说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里的“夹缝”指的是()①外国资本主义②传统自然经济③官僚资本主义④本国封建势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①④是自始至终束缚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③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②是不利条件但不具有必然性,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2.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将重点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
但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却停滞不前,其重要的外部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乏资金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C.重工业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足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解析】注意关键词“外部条件”。
【答案】 D3.“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B.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C.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D.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4.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解析】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主要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仍然“没有前途”。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6
1.4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体现的是抑商政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以上言论表明,班固认为财富分布不均的根源在于()A.豪党之徒兼并土地B.社会风气过度奢靡C.徭役负担过于繁重D.权力介入经济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从题中可知,国家放宽管理时,民富。
而国家加以干预时由盛而衰。
因为它问的是根源,结合材料可知D符合题意。
而A错误,材料讲的是对他们的兼并。
B只是表象,C属于D。
综上,本题选D。
【答案】 D3.“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采取一定措施保护商人利益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从材料中可知此时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国家也通过立法维护商人的利益,所以A、B、D皆正确,可排除。
而国家直至清末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重农抑商政策才开始有所动摇。
综上,本题选C。
【答案】 C4.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工商业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统一标准B.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为政府增加了收入C.唐朝时期对“市”的管理有所松动,特别是“市”的交易空间不再受限制D.古代王朝对私营工商业通常通过加重赋税的方式加以控制【解析】唐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仍严格管制,“市”的交易空间仍受限制。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
8.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整体史观B.文明史观C.进化史观D.现代化史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
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明演进的历史。
纵向看分: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横向看分: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全球”史观认为世界是由不同历史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和一个由不同发展片段构成的一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叫整体史观。
结合两者共同点,选A。
【答案】 A2.世界贸易组织是()A.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B.以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组织C.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D.以知识经济为载体的多边贸易组织【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16
5.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A.技术支持B.劳动力支持C.市场支持D.资本支持【解析】“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材料中“美洲对钉子的需要”,综合分析商业革命主要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是市场支持。
【答案】 C2.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直接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属于技术革命,而英国之所以要搞技术发明是因为市场在不断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根据以上分析,A、B、D项均错误。
【答案】 C3.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于()A.冶金业B.交通业C.棉纺织业D.采矿业【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
【答案】 C4.阿瑟·扬写到:“当英国工业的特殊才能用在铁、棉、玻璃或瓷器上面时,就如此卓越地表现出冒险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而这正是你在毛纺工业中所不能看到的。
在毛纺工业中,一切都是呆钝的、不活泼的、无生气的……”这句话着重强调() A.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天条件很不足B.毛纺业是英国最古老重要的工业C.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D.日益扩大的市场促进了工业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在棉纺织业取得突破的,这是教材明确给出的基本结论。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8
6.1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猛增了55%。
据此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A.股票投机过度B.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由题干材料可知,1929~1933年之间,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但工人的工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导致工人购买力严重不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所以选B。
【答案】 B2.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纽约股市暴跌B.市场和消费的矛盾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纽约股市暴跌、市场和消费的矛盾都是由这个基本矛盾所引发的。
【答案】 C3.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
”后来殡仪馆也登出广告:“分期支付,人死了,我们来料理后事。
”从历史长河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A.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B.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D.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分期支付”可知,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所以答案选C。
【答案】 C4.1929~1933年时,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2
7.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赫鲁晓夫上台后,以农业的改革为突破口,采取了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的措施,短时间内苏联的农业有所发展。
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的措施;“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措施。
【答案】 B2.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两倍,深受赞赏。
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身亡。
这表明()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B.赫鲁晓夫的超越美国计划是不现实的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框架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美国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可知苏联提出的超越美国计划,是靠弄虚作假完成的,从而说明,这一计划是不现实的。
【答案】 B3.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
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
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
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
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B.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政府取消了副业义务交售制,从而导致农副产品不断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济南高一检测)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特征。
“工商食官”即西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
答案:A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答案:B
3.(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制瓷业发达,被称为瓷都的是( )
A.景德镇B.佛山
C.武昌D.开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宋代,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景德镇被称为“瓷都”。
答案:A
4.(2014·烟台高一检测)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是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答案:C
5.(2014·石景山高一模拟)《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
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
A.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
B.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D.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代手工业的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官营手工业早在夏朝就已出现,而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
因此,这段记载描述的是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的情形。
答案:C
6.(2014·太原高一模拟)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由此可见( )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D.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解析:伴随着元明时期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对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反映了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答案:C
7.(2014·南京高一检测)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
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技术十分神奇”,可判断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
答案:B
8.《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依据“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可知,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故选D项。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D
9.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更有活力。
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A
10.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注意题干时间“清朝”,A项错在“开始”,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故C项现象不符合史实。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有什么功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答案:(1)官窑: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
民窑: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2)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答出三点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佴(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材料二明代,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
——《中国史纲要》材料三(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
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
……康熙以后,最终废除了匠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和影响?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
答案:(1)元代将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师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明朝轮班匠可以银代役,对匠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清朝最终废除了匠户制度。
大大提高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