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脉

合集下载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一、浮脉类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

浮脉类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

1-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而不空,如按水上漂木。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当外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①邪盛而正不虚时,脉浮而有力;②素虚者外感,邪盛而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③久病体虚,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见脉浮而无根。

④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者。

夏秋之时,也见浮脉。

1-2、洪脉【脉象】脉体宽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主里热证(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脉理】洪脉的形成,阳气有余、内热充斥,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见脉洪。

①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阴竭阳越,阴竭而脉体失充,孤阳独亢而外越或虚阳亡脱,故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1-3、濡脉【脉象】浮而细软。

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主病】主诸虚证,又主湿证。

【脉理】濡脉—①气虚不能内敛,故脉浮软无力;②精血亏虚,则脉道不充则脉细小;③若湿邪阻滞压抑脉道,脉也软而浮细。

1-4、散脉【脉象】浮散无根,稍按即无,至数不齐。

如扬花散漫飞。

【主病】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脉理】气虚血耗,阴不敛阳,元气耗散,脉气不能内敛,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

1-5、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主失血,伤阴。

【脉理】芤脉—①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②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散于外。

见失血伤阴之证。

1-6、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致使脉来浮大搏指,外强中干,如按绷紧的鼓皮。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

二、沉脉类沉脉类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有沉、伏、弱、牢四脉。

2-1、沉脉【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8部诊脉顺口溜

28部诊脉顺口溜

28部诊脉顺口溜人体脉气在病理因素影响下,反映出不同的脉象,称为病理脉象,简称“病脉”。

脉象名称很难记得完整准确,临床上更不容易掌握脉象,没有记忆规律,给初学者带来学习难度,有许多中医大夫,不一定能够完整记下28部名称。

强记四句顺口溜,让你记住28部脉象名称,以便进一步掌握脉理和诊脉要领,对中医临床医疗过程中准确使用“脉诊”,有重要作用。

浮沉迟数缓滑涩,虚实微洪紧弦革,牢伏散动长短芤,促细濡弱疾代结。

四句顺口溜,二十八个“字”,一个“字”代表一部脉象名称,即指28部常见病理脉象。

分别依次是: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缓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微脉、洪脉、紧脉、弦脉、革脉、牢脉、伏脉、散脉、动脉、长脉、短脉、芤脉、促脉、细脉、濡脉、弱脉、疾脉、代脉、结脉。

其脉象和主病是:一、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漂木。

主表证。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主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象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

主寒证。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损虚寒。

数脉:脉象是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主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二、缓脉:舒缓均匀,一息四至,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

主湿病。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病痰、湿、实热、胎妊。

涩脉:往来坚涩,状如轻刀刮竹,极不流利。

主病: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虚脉:脉象轻按大而迟缓,稍加重按松软无力,甚至更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

主虚证。

如暑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三、实脉:脉象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证。

热藴三焦。

微脉:脉象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气血俱虚。

洪脉:脉象指下极大,来盛去衰,势如波涛汹涌。

主阳热亢盛。

紧脉:脉象绷急,往来有力,弹击于指,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痛、宿食。

四、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主病:肝病。

胸胁胀痛,疟疾。

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28脉歌诀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28脉歌诀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28脉歌诀古代脉法最得⼈⼼的当属李时珍先⽣的濒湖脉学28脉,是我们中医诊断学脉诊讲课的蓝本!《内经》记载的脉象远⽐后世复杂得多。

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坚、营、⽯、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传统28脉浮脉类:浮洪濡芤⾰散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迟结涩缓数脉类:数动疾促虚脉类:虚细微代短实脉类:实紧长滑弦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实有⼒,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虚证湿困⼆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根,脉⼒不匀伴⾄数,脏⽓将绝元⽓散。

5.芤脉:浮⼤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

6.⾰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失精半产崩。

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是唯⼀。

2.伏脉:重按推⾄筋⾻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软,阳⽓虚衰⽓⾎虚。

4.牢脉:沉按实⼤⽽弦长,疝⽓癥积阴寒积。

迟脉类(⼀息不⾜四⾄迟,迟缓涩脉与结脉)1.迟脉:迟脉⼀息不⾜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平⼈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少为虚证,⽓滞⾎瘀痰⾷阻。

4.结脉:迟⽽时⽌⽆定数,寒痰瘀⾎⽓⾎虚,阴盛⽓结症候全。

数脉类(五⾄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1.数脉:五⾄以上不⾜七,热证亦主⾥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热证亦主⾥虚证。

3.促脉:数⽽时⽌⽆定数,阳亢脏衰痰瘀⾷。

4.动脉:脉短如⾖是动脉,滑数有⼒痛惊恐。

虚脉类(应指⽆⼒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1.虚脉:举按⽆⼒指松软,虚脉虚证⼀对⼀。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俱虚与湿证。

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

尺脉缓,脚弱下舯,小便难,有余沥。

”,博粹堂中医介绍。

《脉诀》:“缓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瘴结冷,夜间常梦鬼随人。

”《括人书》洼:“缓则为虚,太阳病其脎缓者为伤风。

惟脾得之即是本形。

”《三园方》:“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痛、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

¨《诊家枢要》:“缓以气血向衰,故脉体为徐缓尔。

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痛,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口左寸缓,心气不足,怔仲多忘,亦主项背急痛,关缓风虚,眩晕腹胁气结,尺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寸缓,肺气浮,言语气短;关缓,胃弱气虚;尺缓下寒,脚弱,风气秘滞。

”《濒湖脉学》:“缓脉荣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瘘痹,分别浮抗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诊家正眼》:“缓为胃脉,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医学入门》:“缓为正缓脉之本,非时得之气血虚,在上项强下脚弱,右尺单见命将殂。

”《古今医统》:“缓为风热肤顽瘘痹,小儿风热,缓生急死。

”《脉确》:“肌肉不仁缓在寸,关知脾胃食难磨,尺为脚弱下身肿,小便难而余沥多。

”《医宗金鉴》:“缓湿脾胃。

”《脉诀刊误集解》:“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脑后三针痛则移。

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症冷结,夜间常梦鬼随人。

”《脉诀启悟注释》:“缓为胃气,亦主湿邪,胃气非病,湿以证验。

”《脉学阐微》:“疮疡及疟疾之后,余热未清,其证多烦热口臭腹满者,多缓脉。

若病后外邪肃清。

而气血疲惫,亦可见缓脉。

左寸,心虚怔忡、健忘胸满、气短、左关,风虚眩晕、左胁胀闷不适,左尺,腰痛足瘘,小便数、遗精;右寸,肺虚、咳逆、气短;右关脾虚脘满,取胀、食少;右尺,腹冷泄泻,少腹冷痛。

中医和诊断—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

中医和诊断—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

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同学们好,下面我们学习按脉的紧张度分类的4种脉象,脉紧张度高的弦脉、紧脉和脉紧张度低的濡脉、缓脉。

(七)弦脉和濡脉我们先来学习这一对脉象,弦脉和濡脉。

13弦脉【脉象特征】首先来学习,紧张度增高的脉象:弦脉。

弦脉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脉象。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所以古人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如何理解“挺然于指下”呢?正常柔和的脉象,当脉象搏动的时候,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正常是感受不到脉管的形状的。

但是,弦脉,脉道较硬,失去了柔和的特征。

当脉象搏动时,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而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手指下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脉管的形状。

这就叫“挺然于指下”。

这就是弦脉的特征。

弦脉的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按刀刃。

无论是琴弦、弓弦、还是刀刃,都说明了脉管紧张度增高,脉管硬化。

【临床意义】弦脉在临床意义上,主要见于肝胆病、疼痛、或痰饮等病变。

弦脉,又称为肝脉。

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的程度,与筋的迟缓和强劲之性相同。

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所以肝阴易不足,肝气,肝阳容易亢盛。

就像树木,水少(阴虚),而太阳大(阳亢),树枝就会干枯,失去弹性。

因此,只要肝有病变,无论寒热之邪、痰饮内停、情志郁结、疼痛等等,都可以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就会表现弦硬的特征。

并且随着邪气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弦脉。

比如感受寒邪,会表现为弦紧脉;感受热邪,会表现为弦数脉;感受痰饮之邪,会表现出弦滑脉。

因此,弦脉在病变的意义上面,主要是与肝病有关。

所以我们称弦脉为肝脉。

【十脉九弦】古人说,“十脉九弦”。

说明弦脉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脉象。

这是因为,不仅肝病,可以见到弦脉,在正常人中,也可以见到弦脉。

基本脉象十三种

基本脉象十三种

基本脉象十三种
(《中医学新编》P51,⼴州中医学院编写)
1、浮脉:
[脉象]⼴轻指⼴按就可察觉清楚,稍微重按则略微减弱,但没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表证。

浮⼴有⼴为表实,⼴⼴为表虚。

2、沉脉:
[脉象]⼴轻指⼴⼴按觉察不到,重指⼴按才能清楚。

[主病]⼴证。

有⼴为⼴实,⼴⼴为⼴虚。

若实证⼴摸不到脉搏,或重按⼴着⼴才见的叫浮脉。

主邪闭、痛极,使⼴机不能宣通,脉便潜伏不见。

3、迟脉:
[脉象]⼴呼吸脉搏不够四次(脉搏60次/分以下)。

[主病]寒症。

4、数脉:
[脉象]⼴呼吸脉搏超过五次(90次/分以上)。

[主病]热证。

有⼴为实热,⼴⼴为虚热。

5、虚脉:
[脉象]三部脉(⼴、关、尺)⼴轻指⼴按脉搏⼴⼴,稍⼴重指⼴按⼴觉空虚。

[主病]虚证。

6、实脉:
[脉象]三部轻重按都有⼴。

[主病]实证。

7、滑脉:
[脉象]脉波流利、圆滑。

[主病]痰、⼴滞、实热。

8、缓脉:
[脉象]⼴呼吸脉搏四次或不及四次,脉搏怠缓。

[主病]湿病。

9、弦脉:
[脉象]挺直⼴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病、痛证、痰饮、疟疾。

[说明]弦脉是脉⼴紧张的表现。

肝喜舒畅,主疏泄,肝病则常有⼴郁,疏泄障碍,脉⼴因之紧张,乃见弦象。

所以不论什么病,只要影响⼴的活动,⼴致脉⼴紧张的,都可表现弦脉,如。

中医28种脉象 每种脉象各有什么特征

中医28种脉象 每种脉象各有什么特征

中医28种脉象每种脉象各有什么特征
中医望闻问切中通过把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症,从而进行更为详细地对症下药。

中医中有28种常见的脉象,这些脉象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脉:脉象轻浮,若稍微用力按脉则会显得力度不足。

洪脉:脉象显得很宽广阔大,有力度,但是来时强去时弱。

濡脉:脉象表现的轻浮而无力,细软。

散脉:散漫轻浮,好像无根的浮萍,脉力显得力度不均匀。

芤脉:轻浮而阔大,但是显得很空。

革脉:脉象轻浮但是对按脉的指腹又有搏击的力度,表现出中间空两边硬,类似一面鼓。

以上几种脉象都是轻取即得。

沉脉:沉为重,沉脉的脉象表现就是轻按很难感受得到,需要用点力气才能感受到腕上的脉搏情况。

伏脉:伏就好比潜伏,伏脉比之沉脉又更难把到,需要重按到筋骨才可能获得脉象。

弱脉:脉象沉细而又软弱无力,如果不重按也很难探出脉象。

牢脉:这种脉象表现为沉而实,须得重按才能获得,脉搏扎实而广大,同时韵律悠长。

以上几种脉象的共同特征是重按始得。

迟脉:迟也就是缓、慢的意思,迟脉的表现为迟缓,一个呼吸的时间脉搏跳动此处不足4次的,便是迟脉。

缓脉:缓脉相对于迟脉而言又稍微快了点,每个呼吸间有四次跳动,但是脉搏依然是缓慢无力的。

涩脉:涩,为艰涩,涩脉的具体表现是脉搏迟滞,不顺畅。

结脉:脉象的表象依然是缓慢,同时会出现不规律的停止,停止的次数也无法确定。

以上几种脉象的共同特征就是脉搏少而迟缓,不规律。

数脉:数脉的表象特征是脉搏。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对于研究中医脾胃病、肝病、风湿病、病毒感染等疾病有很大帮助。

其中,脉诊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详细解释了《伤寒论》中的27种脉象,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缓脉:脉慢而细软,如丝缕相连。

多见于气虚、血虚、胃虚等症。

2. 紧脉:脉紧而有力,如坚强之意。

多见于气郁、肝郁、血瘀等症。

3. 散脉:脉象散乱,无规律可循。

多见于寒热、水肿、肠胃疾病等症。

7. 局脉:脉象只在一处感受得到,如被框固定之意。

多见于外伤、损伤等症。

8. 虚脉:脉搏虚弱无力,象几乎失去之意。

多见于气虚、血虚、脾虚等症。

9. 实脉:脉象有力有力,坚实有力之意。

多见于实热、实寒、实症等疾病。

12. 添脉:脉象间断不连续,如有间欠之意。

多见于疲劳、过度劳累等症。

13. 促脉:脉搏加快,短促有力之意。

多见于急症、焦虑等病症。

15. 连脉:脉搏连续流畅,如水流不止之意。

多见于气血畅通、康复之时。

16. 阴脉:脉象细弱,只能在尺部感受到。

多见于阴虚内热等症。

17. 阳脉:脉象粗大,有力有气。

多见于阳虚、阳盛等症。

18. 革脉:脉象有点晃动感,如革质之间的摩擦之意。

多见于疟疾、清热解毒等症。

20. 衰脉:脉搏弱小,如逐渐消失之意。

多见于病程逐渐加重之时。

21. 继脉:脉搏有原有亡,如旧时相承之意。

多见于恢复阶段。

23. 虚实交错脉:脉搏时强时弱,不规律之意。

多见于阴阳失调。

24. 脏腑脉:脉象似有不同器官之感。

如心悸、神志不清等症。

25. 季节脉:脉象随季节而异,如春季多舌苔、夏季多出汗等。

26. 时间脉:脉象随时间而异,如清晨脉象略弱、午后脉象稍强等。

总之,《伤寒论》中提到的27种脉象,是通过中医悠久的历史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读者可以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脉象,对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很大的帮助。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中医脉诊,有二十七种脉象,可以分为五种来帮助理解。

我们中医,诊断方法不象西医那么丰富多彩。

相对于西医器械检查、化验的日新月异来说,几千年来,中医诊断,依然还是“望、闻、问、切”四诊法而已。

而在这四诊法之中,尤其以“切诊”、也就是通常说的“看脉”最是复杂深奥。

据《平湖脉学》记载,列出的脉象就有二十七种之多,它们分别是:”缓、浮、濡、沉、伏、牢、微、细、弱、迟、涩、结、散、代、虚、芤、革、数、动、滑、弦、紧、促、实、洪、长、短”。

光看名字就很长一串了,那么,对初学者来说,有什么比较快捷的方式掌握脉诊吗?答案是没有!不错,对于脉诊而言,绝对没有便捷速成的方法,任何“几分钟让你掌握看脉”的说法,绝对是无稽之谈。

但是,没有速成捷径,也不代表没有归纳总结的方法。

在我看来,脉象之所以让新手望而却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太过抽象,二是过于繁杂。

脉象,顾名思义,只是一种“象”,也就是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感觉。

怎么把这种抽象的感觉总结为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脉诊的熟练过程。

脉象的繁杂,也就是说名目繁多,二十七种脉象,千古以来,有几人全部熟练掌握?我估计很少。

所以,在我看来,对刚接触“脉象”的朋友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简化门类。

根据我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关于这二十七脉象的简化学习,我认为,一开始,可以将其缩减为如下“五种脉”:1、缓脉:缓脉,也就是和缓、不快不慢、不浮不沉的正常脉象。

想要知道其它“异常脉象”,当然就得先掌握好正常状态。

而这个“缓脉”就是我们人正常状态下的脉象。

只有心平气和、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的人,才会诊得“缓脉”。

其特点是:速度为“一息四至”,跳动淳厚有力,如大江之水,绵绵不绝。

2、浮脉:顾名思义,浮就是“浮”起来的意思,七言脉决云“浮如木在水中浮”。

一根木头漂浮在水面,任何外力加在它上面,都会有“下沉”的趋势,也就是根基不实而有虚浮之感,多数因为外邪充促经脉而成。

迟缓涩结脉四种脉象为您分析各代表身体出现什么状况

迟缓涩结脉四种脉象为您分析各代表身体出现什么状况

迟缓涩结脉四种脉象为您分析各代表身体出现什么状况迟脉类包括迟脉、缓脉、涩脉和结脉四种脉象,他们的其共同特点是脉来迟缓。

迟脉【脉象特点】脉来迟慢(脉搏跳动慢),一息(呼吸一次)三至(脉搏跳三次),不足四至(四次)(每分钟脉搏搏动50~60次)。

【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寒证、实热证、湿热蕴结肝、胆证(急性黄疸性肝炎、梗阻性黄疸等)。

亦可见于某些健康人。

【脉象特点分析】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所以脉来迟慢(脉搏跳动慢);邪热结聚,壅滞气机,血行不畅,致脉迟而有力;湿热蕴结肝胆,因湿性黏腻,能黏滞气机,加之肝失疏泄,使血行不畅,而导致脉迟(慢)。

某些健康人,因心搏有力,每次心搏射血量多,反射性地使心跳减慢而脉迟有力。

另外、脑瘤,脑外伤、脑出血等导致于颅内压增高,压迫心跳中枢,使心跳减慢而脉迟有力;萝芙木、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奎尼丁等类药物亦可以引起心动过缓导致脉迟(脉率减慢)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因主动脉瓣狭窄,心血排出受阻用而迟缓,可以导致脉迟(脉率减慢)而细。

致脉迟而细。

【个人分析愚见】历代脉学著作都说迟脉多见于寒证。

然而根据工作中观察,实寒证脉象非迟脉。

寒邪侵入人体,机体的正气随即作出反应,与之斗争,欲祛邪外出,此时脉率皆快而非迟,又由于寒性收引,使脉道拘急,从而使脉气紧张,致脉形有绷急之状,而形成脉率快而脉形绷急之脉象称为紧脉。

实寒证又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之分。

表寒证,其脉浮紧而非迟;这一脉象已得到中医界的共识。

里实寒证是寒邪直犯脏腑,正邪交争所产生的证候,其脉亦非迟脉而是紧脉。

如寒邪客肺,正邪交争,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症见咳嗽气喘,寒痰壅盛,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数而绷急;寒邪犯胃,胃络拘急,症见胃院冷痛剧烈,喜暖拒按,恶心呕吐,畏寒肢冷,脉也数而绷急。

寒邪侵入人体一旦出现迟脉,不管有力与否,疾病证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实寒证了,我们不妨从冻僵病人脉象的变化来研究这个问题。

冻僵系机体在严寒条件下,长时间受寒邪侵袭所发生的疾病。

缓脉名词解释

缓脉名词解释

缓脉名词解释
缓脉 (低压脉) 是指脉搏的搏动强度较弱、较慢,且节律不规则,常见于老年人、体弱者、消瘦者或慢性疾病患者。

缓脉是中医脉象之一,又称濡脉、软脉或弱脉。

在西医领域,缓脉通常指脉搏的搏动强度较弱、较慢,但节律规则。

老年人、体弱者、消瘦者或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缓脉。

此外,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缓脉的出现。

在中医治疗中,缓脉通常被认为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措施,如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等。

缓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脉象,常见于老年人、体弱者、消瘦者或慢性疾病患者。

如果出现缓脉,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治疗。

缓脉的名词解释

缓脉的名词解释

缓脉的名词解释缓脉,是指心率过慢的一种情况。

在医学中,心率正常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低于60次就被称为缓脉。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通过搏动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因此,心脏的正常搏动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缓脉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缓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如睡眠、休息、体力活动减少等,心脏搏动减慢的现象。

这种情况往往是暂时的,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病理性缓脉则是由于一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心脏搏动减慢。

这种情况下,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导致人体各个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病理性缓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窦房结功能障碍。

窦房结是位于心脏右耳朵部位的电生理起搏器,它控制着心脏的起搏速率和心率的节律。

当窦房结功能受损或受阻时,心脏搏动就会减慢,从而引发缓脉。

其他引起缓脉的疾病还包括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此外,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也可能导致心脏搏动减慢。

缓脉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乏力、头晕、胸闷、气短等不适感。

甚至有些患者在严重情况下会晕厥或昏迷。

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诊断缓脉的方法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等。

通过监测心电图可以观察到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并确定是否存在缓脉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缓脉的方法也有多种,具体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一些病理性缓脉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帮助维持正常的心脏搏动。

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引起的缓脉,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心脏起搏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除了药物和起搏器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体育锻炼等都可以对缓脉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频湖脉学之紧脉、缓脉、芤脉、弦脉[资料]

频湖脉学之紧脉、缓脉、芤脉、弦脉[资料]

紧脉、缓脉、芤脉、弦脉紧(阳)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

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线(丹溪)。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

《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入尺来。

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

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

况乃疾在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

缓(阴)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柳梢(滑伯仁)。

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

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

若非其时,即为有病。

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

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

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

详《玉函经》。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者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虚,缓弱气虚。

《脉诀》言: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之病。

出自杜撰,与缓无关。

芤(阳中阴)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

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芤,慈葱也。

《素问》无芤名。

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

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

《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寸口脉是手太阴之脉在寸口的体现,直接测出的是肺的虚实,但是按照全息中医理论(如我上所述)就可以察全身的虚实。

正常的情况下用医生的呼吸算,一呼一吸四至(跳四下闰一下为五)为缓脉。

脉每跳一下就叫一至,这一至连着下一至,这一至的开始就叫来,这一至的结束就叫去,一来一去一至就完成。

来盛去衰什么意思?“来”是心脏搏动将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是心脏把射出的血液收回心脏。

来盛去衰就是心脏功能完好,而外周血液循环有障碍。

知常达变说四时脉象,春脉弦,夏脉钩(洪),秋脉毛(浮),冬脉石(沉)。

为什么呢?春天犹有余寒,少阳之气生发,少阳之气为阳气,寒束阳气脉故弦,面色青,由此可知:弦者寒也,寒束热也。

春见弦脉,弦而缓和为正常,其它季节见到弦脉就是肝胆出毛病了。

其它时间面色青也说明肝胆出问题了,当然本来面青之人不在其列。

夏天,五脏对应心脏,天气炎热,热则脉张弛,脉道充盈,流速快,面色红,故脉洪兼数,洪者大也。

因此洪脉(大脉)在其它季节出现就说明阳气外越。

长夏属土,五脏对应脾,面色黄而润泽,脉当缓而有力则不受湿邪,缓而无力必被湿侵。

秋天,五脏对应肺脏,天气转寒,脉(阳气鼓动血液)在皮肤,面色白里透红,所以脉浮为毛。

浮为肺脉,其它时间出现浮脉就说明肺脏出问题了。

冬天寒风凛冽彻骨,阳气潜藏以养五脏,所以脉(石)沉,面色黑而润泽,沉为肾脉,沉而有力为有根。

有根则病易治。

因此四时之脉必须沉取有力。

综上所述:正常的脉象是和缓叫有神,沉取有力叫有根。

《民间师承中医学》。

正常脉象的描述

正常脉象的描述

正常脉象的描述
正常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主要特点是一息四至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可触及,沉取不绝。

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正常脉象描述如下:
1.有胃。

指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气盛,
则气血充盈,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2.有神。

指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

因心主血脉,心气充沛,
则脉来应指有力、节律均匀。

3.有根。

指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因肾藏精,为先天之
本,元气之根,故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是肾气充盛之象。

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是正常生理功能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二种脉象。

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或昼夜,脉象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尤其人体在受外界条件刺激下产生生理性调节时,脉象的变化更为明显,当然这种变化往往是暂时的、可逆的。

古中医脉法

古中医脉法

古中医脉法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预测病程,并综合确定治疗方案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搏是指随动脉血流而产生的波动,通过它,可以了解体内气血运行状况。

古中医脉法始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一直发展至今。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古中医脉法。

一、脉搏的分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搏主要分为三种:迅、缓、数。

迅脉指脉搏快速有力;缓脉指脉搏缓慢柔和;数脉指脉搏频率过快。

根据这三种脉搏的出现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二、脉象的类型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主要分为正常、沉缓、浮数、涩硬、空虚、代替、结代、滑数、弦如以及细沉等十种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推断出患者的体质状况、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脉象与病症的关系在古中医脉法中,脉象与病症的关系非常紧密。

根据脉象的类型,可以推断出患者患有什么疾病。

例如:正常脉象通常对应着体质强壮者,而浮脉则通常与阳气亢盛有关。

另外,脉象的主要变化表现在节律、强度、性质等方面,不同变化会预示着不同的病情。

四、诊断分析古中医脉法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诊断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

通过观察脉象,分析病人病情,综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触摸和判断气血运行状况,把病人不同的脉象关系概括为一种病情,为治疗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总之,古中医脉法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它与中医学、中药学、辩证法、针灸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使中医学在实际患者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

在今天,尽管技术不断发展,古中医脉法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对诊疗与调养都极其重要,这也是中医学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中医脉象之缓脉浅析!

中医脉象之缓脉浅析!

中医脉象之缓脉浅析!
所谓缓脉,中医脉象之一,一息四至,来去弛缓松懈的脉象。

中医认为,若脉来均匀和缓,为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

临床上,缓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

缓脉须同近似脉、迟脉、濡脉、微脉、弱脉相区别。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濡脉浮细而软;微脉则细而软弱,似有似无;弱脉呈沉细之象,须重按始得,与缓脉来去怠缓,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不同。

缓脉与紧脉为相反的脉象。

临床上,缓脉常同浮、沉、大、迟等脉兼见。

缓脉从容和缓,不疾不徐,似慢而实际不慢,有一种雍容和缓之意。

现在来说,浮缓为伤风,沉缓为寒湿,缓大为风虚,缓细为湿痹,浮缓为风湿,沉缓为寒湿。

以湿脉自缓,得风以播之,则见浮缓,寒以束之,则见沉缓。

《脉诀汇辨》云:“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临床上,需将病理缓脉和正常缓脉加以区别:
----正常缓脉
脉来和缓,一息4至,从容不迫,柔和有力。

不似病理缓脉之迟慢纵缓,沉细力弱之感。

----病理缓脉
细缓,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缓滑,常为湿痹(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疼痛等;迟缓无力,可为脾肾阳虚之久泻(慢性肠炎);弦缓,可见于肝木克脾之肠郁(肠功能紊乱);浮缓,多为外感风邪,
营卫失常的太阳中风证。

总之,缓脉既有正常之征象,也有病症所致的可能,因此,临床上,需对缓脉进行仔细分辨,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常的结论。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展开全文浮是深度,紧是力度。

浮脉:浮在皮肤,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

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脉浮数,脉滑数,脉滑说脉搏的都是什么意思?脉浮,是表示轻按就能摸到脉的跳动,一般是表症的脉,数,则是表示脉跳动快速,一般是热症的脉,浮数,则一般情况下是表热症,脉滑,这个不太容易理解,脉经上有说到滑"如滚珠",你可以把大豆放几十粒到盘子里,摸豆来理解,其实脉像来说要多摸才能理解,滑脉一盘怀有小孩的都有这个脉像.你可以试试.其实,脉像最主要的就是浮沉,迟数,虚实,六种,其他诸脉都是这六种主脉的变化或综合.脉浮数为什么宜麻黄汤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伤寒论?太阳篇》第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条经文乍看是不无疑问的。

因为一般来说,脉数为热,浮数者为表热,似应采用辛凉的法治,若用麻黄汤之辛温法,似乎是不适宜的。

从《伤寒论》注家的意见来看,方有执认为“浮与上同(即与第51条脉浮者相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

柯韵伯认为“数者,急也,即紧也”。

黄坤载亦云:“脉数即浮紧之变文,紧则必不迟缓,亦可言数,是伤寒之脉,当以麻黄汤发汗也。

”《医宗金鉴》注云:“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以用麻黄汤汗之……”注家之见颇多,此不赘举,就从上述而论,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一是见脉浮数者,不是发汗之列,故不必议麻黄汤之可与不可与。

一是见浮数者,还当问其证情若何,如系表证俱在,仍宜麻黄汤以发之。

我们认为,方氏之见与经旨更相近,他所提出的“浮与上同”,这足见没有孤立地看问题,联系到了浮脉主表,表证俱在,浮数者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

中医不传之秘:缓脉的特征、临床意义及六部主病,你知道多少?

中医不传之秘:缓脉的特征、临床意义及六部主病,你知道多少?

中医不传之秘:缓脉的特征、临床意义及六部主病,你知道多
少?
1.脉象特征
一息四至,恰似春风里摇曳不停、翩翩起舞的柳梢,有一种轻盈柔软,宽舒和缓,悠悠扬扬的形象。

2.临床意义
缓脉为卫气有余、神气充盈的体现,一般是没有疾病的脉象。

惟有考虑它的兼脉,才可以断它所主的疾病,浮而且缓,风上乘也;沉而且缓,湿下侵也。

缓而且大,风虚内盛;缓而且细,湿痹外乘;缓而且涩,脾不统血也;缓而且弱,肺不能主气也。

可见,缓脉主病绝不再是从容和缓,而是另有种种不同的脉象兼见。

3.平脉辨证
风邪在表,营气不足,卫气有余,脉来浮缓。

风邪犯表,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恶风;风邪伤卫,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调,则汗出,所以脉来浮而缓怠。

若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以致汗郁皮下成湿,湿郁化热化燥,身痛发热而日晡所剧,而见脉浮濡而缓,舌苔白腻的为风湿郁闭,湿阻气机,气机不畅,应该轻清宣化,解表祛湿,用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变辛温发散为辛凉解表。

湿为六淫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寒伤肌
腠,湿流关节,湿邪痹着,阳气不通,所以关节疼痛而烦,若湿从外来夹风,脉当浮缓,内外合邪,脉当沉细而缓,脾胃虚弱,脉来迟缓而细,或迟缓而涩。

湿为阴邪最伤人阳气,脾胃主湿,主运化,其虚不能化湿,阳虚则血少,所以脉来迟缓而细或迟缓而涩。

4.六部主病。

中医号脉的八个要点

中医号脉的八个要点

中医号脉的八个要点中医把脉不是说把手放在脉跳的位置就成了,除了位置正确外,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是把脉的八个步骤。

中医把脉之八个要点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

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专家指导说将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右手手腕后寸口的位置,感觉脉搏的活动。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在感受过脉搏的各种应指形象后,专家说,几千年来,中医大夫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验证,不断修正,最终建立了脉诊的理论体系,将可以感受的外在脉象与内在病证建立联系,结合望、闻、问等其他方法,共同诊断病情。

二十八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止泛泛而有余。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3)迟脉: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4)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至。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6)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7)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8)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