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涩脉的介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滑涩脉和弦缓脉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滑涩脉和弦缓脉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滑涩脉和弦缓脉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脉象。
先看滑脉和涩脉。
滑脉和涩脉与津液有关。
滑脉津液充足,涩脉津液不足。
滑脉其实有两种脉象,一种象煮沸的水,一种如珠走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如珠走盘,就好像珠子在盘子里面滚动不停。
煮沸的水之滑脉代表着燥热伤津。
如珠走盘之滑脉代表着津液多,往来流利。
痰病脉滑,因为痰也是津液的一种,怀孕脉滑,怀孕的人津液增多。
涩脉代表着血少或者阳虚。
涩的描述为用刀刮竹子,或者雨点落打沙滩上。
血少的涩脉,薄而有力。
阳虚的涩脉,脉象薄而微。
还有荣卫不足的涩脉,薄而无神。
弦缓脉
弦脉和缓脉代表着气机的收敛与发散。
弦脉为气机的收敛所表现的情况。
代表气机不舒展。
气机不舒展,向内收聚,表现为弦脉,就像弓弦一样的感觉。
弦脉代表着肝气不舒或者金气燥结。
肝气不舒弦脉主要为木气稚弱,所以要温阳木气。
金气燥结的弦脉,治疗需要用清润金气之法。
温阳木气的同时,需要补土气。
弦脉木气稚弱可以转化为寒,木气阳弱,可以转为饮,木气不能疏泄水气;可以转为痛症,木郁冲击作痛,可以转为风,木郁生风。
缓脉表现为虚而散。
代表着中虚卫气虚,表现为出汗。
桂枝汤脉浮缓,就代表着中气卫气不足。
张胜兵教你学中医之脉学绝技之滑脉与涩脉
张胜兵教你学中医之脉学绝技之滑脉与涩脉张胜兵张胜兵中医滑涩滑与涩对,脉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艰滞,滑涩形状,对面看来便见。
滑: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
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
(沈薇垣曰:“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
亦有呕吐、蓄血、宿食而脉滑者。
”万氏云:“脉尺数关滑而寸盛,为有胎。
”)涩:涩脉往来艰,参差应指端。
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艰,短而散,或一止复来。
”《素问》云:“参伍不调。
”按血不流通,故脉往来艰滞。
——《三指禅》)1.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辗转回旋,浮、沉诊得,一息五至,稍数有力之象。
滑而不滞手,为滑,而不任重按,按之则无脉,为真元已衰,预后不良。
滑脉极其滑利,态势流畅,像一颗颗圆溜溜的珠子,不断从指下滚过,往来十分流利,又有旋转感。
来去流利,圆滑,如珠般的旋转滚动,应于指下,有一股流畅、轻快、活泼、旋转的感觉,以其特异的形态显示体状,其势略强,亦有其势以滑的脉搏形象,但属少见。
滑脉虽流畅,似带数象,但其速率并无明显过快迹象,同时也不受三部影响,浮、沉皆可,其行动如珠子向前滚动、旋转的状态,使人指下有真实不假,屡试皆然之感。
(1)特点:①滑脉如珠,往来流利,圆活自如(形),如珠走盘,搏动有力(势),至数稍快,一息四五至(数),浮、中、沉三部诊取(位),指下有一种活泼流畅,轻动轻快的感觉,节律均匀规整。
②滑脉有生理之象(平性),凡人健康,无甚疾患,脉见圆滑如珠,流利和缓,乃荣血充沛,胃气健旺,此属平性滑脉。
③妊娠之兆,已婚妇女,经停脉滑,乃是妊娠之兆,气血偏旺,胎气充盛,故知有孕,初孕妇女更当明显。
《脉诊》经停之后,面、唇色泽荣华,脉见寸沉尺滑,再参以早妊反应,如头时晕,四肢懒,时乏呕,乳晕黑,则可断为妊娠。
平人脉滑,则从容和缓,并无滑溜之象;孕妇脉滑,滑溜流利;病性脉滑,自尺上趋于寸,流利无甚起伏,多由中气郁结,痰食停滞所致。
(2)脉理:①邪气壅实于内,气盛血涌,流速加快,冲击脉道,辗转旋动,奄而沉,故脉应指流利如珠而见滑象。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涩脉)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涩脉)涩脉在临床也是相当的多见。
正好和滑脉相对。
是一种不通畅、不流利、不盈润的脉象。
这个脉象很多脉诊书描述得很好:如轻刀刮竹,如雨粘沙。
但是当具体到临床的时候,却又不仅是这些。
这是一个脉形脉气相合的脉象。
通常脉形细而脉气不流利、流动艰难。
原因总体来说,一个是推动力不足,一个是阻力太大,一个是太过粘稠,一个是太过枯涩。
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每种情况所代表的病机都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结合临床分析,具体地描述一下:一、里气不足导致表气不荣、瘀积不畅濡浮涩用更形象的图片来表达,如下图这种脉象常见于胸背部长疹粒的患者。
这种涩脉的特点是不数,缺乏力量,是推动力不足导致的。
曾经看多一个女性患者,背部长满小粒红疹,偶有痒痛。
我把脉发现脉大而脉气缓弱乏力,但是在脉的表层却有涩细不畅而无力的表现。
我当时给她开的处方是桂枝汤原方加血蝎。
其中桂枝和白芍都是30克,血蝎用了3克。
因为患者脉气濡弱且脉大,表现得非常典型,所以就选用了桂枝汤。
患者服药后不久反馈,只吃了一副药,背后的小红疹就全部消退了。
用这个思路去理解,有些顽固的皮肤疾病,其实就是这种脉气濡弱,表气不荣,流动无力,导致瘀滞化为疹热。
如果兼有水气或者湿气停留,那么不就是湿疹渗液不止吗?很多小孩子湿疹体质以及蚊虫叮咬后出现大包久久不能消,其实就是这种体质。
所以临床上皮肤病出现濡缓大脉,就可以使用这个思路。
即使脉表层摸不到涩的感觉,也一样可以考虑用。
因为在表层的细涩弱脉是很容易被掩盖掉的。
脉的表皮过于弦或者过于紧都可以轻易的将这个涩细弱的脉像掩盖掉。
二、在表的燥热伤津,导致枯涩不畅都是出现在脉管的表层。
看似基本类似的脉象。
但是在细涩不畅之外,表现得偏数,有力,有一种小沙粒刺手的感觉。
并且,脉管不一定大,脉气也不濡弱。
这是燥热伤津导致枯涩的表现。
病机却大不相同。
前面的是因为里气的虚弱导致表气的瘀滞。
而这个是在表的燥热伤津。
里气却不一定虚弱。
有点类似于脏腑辩证中的肺表燥热证。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常见脉象种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脉象的种类特点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优于,按之不足。
见于表证,虚阳外越证,瘦人,秋季脉。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里证,亦见于肥胖者,六阴脉,冬季脉。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多见于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特指阳明腑实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多见于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主要指心气血虚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痰湿医|学教育网整理、食积和实热,青壮年人及妇人妊娠。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胃气衰败、老年人、春季脉。
脉象要素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
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长短。
正常脉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脉搏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中医脉象之涩脉
中医脉象之涩脉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
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
由于“肺为血府”、“营行脉中”、“脉气流经”等根本原因,血脉总是流动的,滑脉是超过正常的过分流利,涩脉就是不及正常的不流乖j,它的脉形亦就是因为这种不流利而造成指下的艰涩感。
如果我们将脉的流利程度与滑混作一示意就是:流利不及、正常流利、流利太过。
基于以上原因自《内经》起就将滑涩两脉并称对举是有道理的。
涩脉在临床上虽然不算太少见,但在操作技术上是较为难以掌握体会的脉象,。
它不像浮、沉、迟、数那么易于领会,与滑相比亦较之为难,因而从历史文献到实际操作上就存在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方法上的不当,有的是概念的不清,也有的显然就是错误,由于这些问题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影响,就必须加以分析澄清。
本来涩脉的性质是很明显的,就是脉来涩滞,与滑正相反,但由于指感不如滑脉易于领会,亦就是在操作上较难些,所以生出许多不恰当的说解和形容。
古代文献对涩解释最合理而无弊的要算唐·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注解中所说的:“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
”可谓一语破的,无游词蔓语混于其间。
涩的性质亦罢,指感亦罢,只是个涩滞,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这亦和滑脉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一样,否则不但乱了涩脉脉形,亦会乱了其它有关因素的脉形(如常提到的短、迟、散等等),这应当是定义定理界限界说问题,不能混淆含糊的。
可能是由于涩脉的指感不太易于掌握领会,所以古人往往用许多辅助性的解说以使学者领会,因为这种作法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事与愿违,反而使涩脉的面貌不是更清楚而是更模糊了,甚至于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对不上号,深研者往往质疑,或再为之曲解,粗浅者甚至以指下难名为口实,根本不能掌握,这些问题的来源最早在于《脉经》。
小议千年难明之脉——涩脉
⼩议千年难明之脉——涩脉涩脉,脉象名。
细⽽迟,往来难且散,或⼀⽌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刮⽵,滞涩不滑利。
脉涩⽽⽆⼒,主精亏⾎少,脉道不充,⾎流不畅,所以脉⽓往来艰涩。
脉涩⽽有⼒,主⽓滞⾎瘀,脉道受阻,⾎⾏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脉往来艰涩,如轻⼑刮⽵,与滑脉相反。
《脉经》:“涩脉细⽽迟,往来难且散,或⼀⽌复来。
”主⾎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滞⾎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或散,既脉律不齐,⼜脉⼒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刮⽵。
涩脉是千年难明之脉。
《说⽂》对涩的解释是:不滑。
《说⽂》对滑的解释是:利。
涩脉即指不滑的脉,不流利的脉。
可知涩脉的唯⼀指向是⾎脉的不流利。
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蹇涩也。
”由于对涩脉理解难以到位,导致其在指下的感觉难以准确把握,究竟哪⼀种信息代表不流利,⼀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这导致有关涩脉的临床和科研的处于停滞状态。
笔者专注于涩脉所指向的不流利,仔细体会王冰在注解中所提到的“往来”⼆字,结合临证实践认为:前后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部位不⼀致,是⾎脉不流利在指下的客观信息。
据此提出涩脉的客观诊断标准:前后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部位有差异的脉是涩脉,差异程度越⼤,代表涩的程度越⾼。
王冰在注解涩脉中⽤到的“往来”⼆字,具有⼀定的含义。
如果去掉“往来”⼆字,王冰的注解“涩者,不利⽽蹇涩也”也是对的。
但这仅仅是⽂字的解释,他不仅要对⽂字进⾏注解,还要从临床实践去注解。
因此,他根据前⼈的经验,加上了“往来”⼆字来进⼀步定义涩脉,让涩脉的解释更到位,更加有利于临床实践。
王冰认为,要体会流利与否,可以从“往来”上去把握,或者他认为只有从“往来”上才能把握。
从⽂字的对⽐研究来说,王冰像是在刻意提⽰读书⼈,涩脉要在“往来”中求。
“往来”的意思,王冰指的是前⼀次脉、后⼀次脉,不是指的单次脉。
如果指⼀次脉,会⽤“来去”⼆字⽽不是“往来”⼆字。
S中医——滑脉(痰)与涩脉(湿瘀、血瘀)
S中医——滑脉(痰)与涩脉(湿瘀、血瘀)
脉之滑涩
滑脉:往来流利,替替然如珠之应指。
涩脉:往来难,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
滑脉和涩脉的特点抓住两词“滑润”和“干涩”即可。
脉象的滑润程度由什么决定?是阴血,血多则滑、血少则涩,跟气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滑和涩都只跟血有关系,至于气如何影响血,血的状况如何影响气,我们统统都可以先不管。
滑脉宛如一条滚滚河流,血足津多,给诊脉者一种润滑感。
病人出现滑脉,多有痰。
水亦为津液,能润滑脉象,也可能是火旺腾水湿于上而润脉。
有孕之脉也常常为滑脉,这是因为母亲为了养育胎儿,体内气血都会增加,所以脉象滑而有力。
但是有一些怀孕的妇女并没有出现滑脉,这是因为气血不足所致。
涩脉宛如一条快要干枯的河流,血少津枯,给诊脉者一种干涩感。
病人出现滑脉,皆因血虚或阴虚。
妇女停经而现涩脉,绝非是怀孕,而是因为血虚干枯。
滑涩脉的核心是抓住血和津液的量,但是在临床分析时却不能只停留在血和津液。
把到滑脉,首先要知道是阴盛,接下来得考虑为什么阴盛,是有湿?是热蒸腾阴液而滑?还是气虚而不化水?把到涩脉,得先知道是阴虚,接下来得考虑为什么阴虚,是火盛伤阴?是阴阳两虚的出血症?还是只是单纯的阴虚?
从一个脉象思考出一些问题,再沿着这些问题寻找别的线索,辨证的过程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找到疾病的根源。
中医28种脉象
中医28种脉象中医28种脉象一、浮脉浮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浅而深,有力透府,脉气浮散。
常见于发热、卫阳气虚、外感邪气等病症。
1·表浮脉:脉象紊乱,即浮时浅,沉时深,脉气不实,常见于表虚热症。
2·里浮脉:脉搏弦紧有力,但有浮脉特点,常见于里虚热症。
二、沉脉沉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深而浅,有力渗府,脉气沉降。
常见于阴虚、阳亢等病症。
3·沉实脉:脉搏弦紧有力,脉底沉,常见于实证。
4·沉弦脉:脉搏细长有力,脉底沉,常见于血虚证。
三、细脉细脉是指脉搏细而滑,脉气弱细。
常见于阴虚、血虚等病症。
5·阴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阴虚火旺证。
6·血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血虚证。
四、滑脉滑脉是指脉搏滑利,脉气畅通,常见于痰湿、寒湿等病症。
7·痰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8·寒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寒痰内结证。
五、偏脉偏脉是指脉搏在某一侧明显,另一侧不明显,常见于寒、痰阻等病症。
9·寒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寒邪内阻证。
10·痰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痰浊蕴结证。
六、洪脉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上火等病症。
11·阳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证。
12·火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上火证。
七、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
常见于肝风、肝火等病症。
13·肝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风证。
14·肝火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火证。
八、迟脉迟脉是指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
常见于血虚、阳气不足等病症。
15·血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血虚证。
16·阳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阳气不足证。
九、躁脉躁脉是指脉搏快速而无规律。
涩脉即是房颤脉!(续一)——王叔和“涩脉...
涩脉即是房颤脉!(续一)——王叔和“涩脉...涩脉即是房颤脉!(续一)——王叔和“涩脉”说晋·王叔和《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金栋按:《脉经》乃晋·王叔和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脉学专著。
其学术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确立脉象指下标准。
《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总结归纳脉象为24种,奠定了诊脉指下标准的基础,使之规范化。
《脉经》后历代中医著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成为后世脉学之圭臬。
②奠定脉名种类基础。
③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④确立了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
⑤总结脉象临床意义。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的情况下王叔和能将涩脉脉象说得如此规范,是难得可贵的,现今看来其论述基本正确——即是房颤脉,若再加上《新校正》所言则甚为合理、完善。
又:涩脉脉象由晋代王叔和《脉经》首创为“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宋臣林亿等《新校正》增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成为后世涩脉脉象指下诊断之标准,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精炼为“参伍不调名曰涩”,至今仍沿用。
验之临床,涩脉即是房颤脉,王叔和《脉经》所首创及《新校正》《濒湖脉学》等所增补的涩脉脉象是正确的,完全符合临床之事实!感兴趣的话,百度“房颤脉”,有本人创建编写的词条。
以下是本人(或合撰)三十多年来发表于医学杂志上关于房颤脉论文之汇总(20篇),感兴趣者可以百度相关论文题目参阅。
1、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年第6期及《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7期)2、涩脉新识(《河北中医》1997年第2期)3、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第10期)4、“参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年第1期)5、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年第6期)6、怪脉解索新探(《河北中医》2004年第7期)7、早搏脉与房颤脉不同(《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年第12期)8、房颤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年第2期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9、散脉新识(《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3期)10、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0期)11、散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年10月S2 )12、涩脉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2期)13、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第9期)14、促脉不是快速房颤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15、《详谈细论二十八脉》散脉厘正(《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16、短脉探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17、“祟脉”小识(《中医文献杂志》2014年第6期)18、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河北中医》2014年第12期)19、以房颤脉规范中医相关脉象100例临床观察20、涩脉识——历代医家对涩脉的认识。
李时珍濒湖脉学-迟、数、滑、涩
【濒湖脉学·迟】迟阴迟脉:一息三至。
去来极慢。
《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
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
是有沉无浮。
一息三至,甚为易见。
而曰隐隐。
曰状且难。
是涩脉矣。
其谬可知。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黎氏曰:迟小而实。
缓大而慢。
迟为阴盛阳衰。
缓为卫盛营弱。
宜别之。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濒湖脉学·数】数阳数脉:一息六至。
《脉经》。
脉流薄疾。
《素问》。
数为阴不胜阳。
故脉来太过。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
《素问》《脉经》皆为正脉。
《脉诀》立七表八里。
而遗数脉止于心脏。
其妄甚矣。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疾,数见关中为动。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癣,数虚肺痿。
【濒湖脉学·滑】滑阳中阴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
替替然如珠之应指。
《脉经》。
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
故脉来流利如水。
脉者。
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
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
故肺脉宜之。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
不进不退。
”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闲。
[讲解]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
中医诊断学46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好,我们上课。
上次我们讲了脉诊的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今天我们讲第九个脉,滑脉。
滑脉的脉象特征:我们都很熟了,书上描述很多,如盘走珠,如珠滚盘,如荷叶承露,手如握鳅,如鱼在波,反正总的说是一个很滑,要捉坭鳅很难捉住,露水在荷叶上面是很容易、稍微一晃动(就跑掉了),北方没有荷叶,南方荷叶很多,稍微一晃动,那个水就跑掉了,所以很圆滑的意思,非常流利、圆滑,总的特点来说是流利、圆滑。
这种流利、圆滑的脉,它在脉图上面的表现,整个脉搏显得很流畅,正常的脉应当也和这种脉差不多,像这个和正常的脉更显得流畅一些,搏动很流畅,这样一种特点。
它有一个什么意思呢?脉形,就是说整个血液流动得快,而不是讲的它的次数快,滑有数意,滑伯仁就讲过“滑有数意”,这个数不是讲的它的次数1分钟100次以上,而是讲它的血液流动的速度比较快。
当然,滑和数脉可以合在一起成为滑数脉,那是两个脉的复合脉。
临床意义:主痰湿、食积、实热,实证。
主实证,痰、湿、火热这些邪气聚蓄的时候,这个情况下有实邪,一定抵抗力是强盛的,注意啊,虽然有实邪而见到滑脉,一定是抵抗力比较旺盛,正气强盛,因此它才能够滑得起来,如果正气不足,它不会滑。
所以,滑脉除了可见于病证以外,健康人、孕妇、青壮年可以见到滑脉,它的条件都是身体健康、气血旺盛,这种气血旺盛的表现。
邪实正不虚,才能够显出滑脉来,所以脉滑而和缓,本身滑就是一种和缓的表现,说明是气血旺,血液流速快,脉管内充盈,管壁柔软,管外没有邪气的包围,这样一些特点才能够形成滑脉,这就是滑脉的特点,我们强调的是圆滑、流利,搏跳起来非常流畅。
主实证,痰、湿、热、食积,或者是健康人、身体健康,或者孕妇,气血旺盛的时候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见到滑脉是比较好的,无病的时候说明身体健康,有病说明正气也不虚。
和滑脉相类似的脉。
有一个叫做动脉。
动脉的特点:只见于关部,寸脉和尺脉都不明显,尺脉不明显,寸脉也不太明显,而关脉又跳得非常明显,关脉明显,寸脉和尺脉脉搏都不太明显。
中医28种脉象 每种脉象各有什么特征
中医28种脉象每种脉象各有什么特征
中医望闻问切中通过把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症,从而进行更为详细地对症下药。
中医中有28种常见的脉象,这些脉象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脉:脉象轻浮,若稍微用力按脉则会显得力度不足。
洪脉:脉象显得很宽广阔大,有力度,但是来时强去时弱。
濡脉:脉象表现的轻浮而无力,细软。
散脉:散漫轻浮,好像无根的浮萍,脉力显得力度不均匀。
芤脉:轻浮而阔大,但是显得很空。
革脉:脉象轻浮但是对按脉的指腹又有搏击的力度,表现出中间空两边硬,类似一面鼓。
以上几种脉象都是轻取即得。
沉脉:沉为重,沉脉的脉象表现就是轻按很难感受得到,需要用点力气才能感受到腕上的脉搏情况。
伏脉:伏就好比潜伏,伏脉比之沉脉又更难把到,需要重按到筋骨才可能获得脉象。
弱脉:脉象沉细而又软弱无力,如果不重按也很难探出脉象。
牢脉:这种脉象表现为沉而实,须得重按才能获得,脉搏扎实而广大,同时韵律悠长。
以上几种脉象的共同特征是重按始得。
迟脉:迟也就是缓、慢的意思,迟脉的表现为迟缓,一个呼吸的时间脉搏跳动此处不足4次的,便是迟脉。
缓脉:缓脉相对于迟脉而言又稍微快了点,每个呼吸间有四次跳动,但是脉搏依然是缓慢无力的。
涩脉:涩,为艰涩,涩脉的具体表现是脉搏迟滞,不顺畅。
结脉:脉象的表象依然是缓慢,同时会出现不规律的停止,停止的次数也无法确定。
以上几种脉象的共同特征就是脉搏少而迟缓,不规律。
数脉:数脉的表象特征是脉搏。
中医简单的十种脉象
中医简单的十种脉象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它反映了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状态。
中医脉象有十种,分别是滑脉、弦脉、浮脉、涩脉、弱脉、细脉、数脉、沉脉、迟脉和紧脉。
滑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滑润感,脉搏持续时间长,脉搏强度适中,脉搏深浅均匀,脉搏清晰,脉搏节律和谐,脉搏滑而不紧,脉搏滑而不涩。
弦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弦状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长,脉搏强度适中,脉搏深浅均匀,脉搏清晰,脉搏节律和谐,脉搏弦而不紧,脉搏弦而不涩。
浮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浮动感,脉搏持续时间长,脉搏强度适中,脉搏深浅均匀,脉搏清晰,脉搏节律和谐,脉搏浮而不紧,脉搏浮而不涩。
涩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涩状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长,脉搏强度适中,脉搏深浅均匀,脉搏清晰,脉搏节律和谐,脉搏涩而不紧,脉搏涩而不滑。
弱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弱状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短,脉搏强度较弱,脉搏深浅不均,脉搏模糊,脉搏节律不和谐,脉搏弱而不紧,脉搏弱而不涩。
细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细状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短,脉搏强度较弱,脉搏深浅不均,脉搏模糊,脉搏节律不和谐,脉搏细而不紧,脉搏细而不涩。
数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数状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短,脉搏强度较弱,脉搏深浅不均,脉搏模糊,脉搏节律不和谐,脉搏数而不紧,脉搏数而不涩。
沉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沉状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长,脉搏强度较弱,脉搏深浅不均,脉搏模糊,脉搏节律不和谐,脉搏沉而不紧,脉搏沉而不涩。
迟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迟缓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长,脉搏强度较弱,脉搏深浅不均,脉搏模糊,脉搏节律不和谐,脉搏迟而不紧,脉搏迟而不涩。
紧脉是指脉搏柔和,触之有紧状的感觉,脉搏持续时间短,脉搏强度较强,脉搏深浅不均,脉搏模糊,脉搏节律不和谐,脉搏紧而不涩,脉搏紧而不滑。
以上就是中医脉象的十种,它们反映了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状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
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
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
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
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
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
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
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
这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需要。
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
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
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
《濒湖脉学》之涩脉
《濒湖脉学》之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参伍不调(《素问》)。
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脉跟滑脉是相对的,涩脉不滑利,它是很涩滞的。
涩脉往来难,一止复来,参伍不调,这都是一种描述。
如轻刀刮竹,这个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拿一把刀,不用劲,在竹子上刮,这种感觉是不是很涩滞?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蚕吃桑叶是咔嚓、咔嚓的,挺快的,而病蚕吃桑叶就很费劲,没有这种轻快的感觉。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
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涩是阳气有余,阴血偏少。
阴血和阳气相比起来,阴血偏少,跟滑脉不一样,滑脉是属阳的,涩脉是属阴的。
1.【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涩脉兼有三个相:细、迟、短。
中医有八部脉: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为什么我跟大家强调八部脉是最重要的?因为其他的脉往往是八部脉的组合。
比如:把细脉、迟脉,还有短脉合在一块儿,这个就叫涩脉。
涩脉摸着有点像散脉,其实不是散脉,就是手底下摸着有点模糊的感觉,为什么会模糊呢?涩脉费劲。
涩脉就像小雨滴落在沙子上面,而且这个小雨滴结成的沙团一碰就散了,不是像大雨把沙子都粘在一块了。
同时大家可以想象病蚕食叶那种慢而艰难无力的那个样子。
2.【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耎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中医念“参(sān)伍不调”,其实念“参(cān)伍不调”比较好一些。
如果念“参(sān)伍不调”,你很可能理解为脉跳的不齐。
实际上涩脉没有不齐的感觉,你手底下的感觉是它很艰难。
如果念“参(cān)伍不调”,按照《说文解字》,就是错综以求之,因为参就是参校的意思,伍就是类伍的意思,参校类伍就是一种不太正常、比较复杂麻烦的现象,是这么理解的。
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就是念“参(sān)伍不调”,这个也有道理。
迟缓涩结脉四种脉象为您分析各代表身体出现什么状况
迟缓涩结脉四种脉象为您分析各代表身体出现什么状况迟脉类包括迟脉、缓脉、涩脉和结脉四种脉象,他们的其共同特点是脉来迟缓。
迟脉【脉象特点】脉来迟慢(脉搏跳动慢),一息(呼吸一次)三至(脉搏跳三次),不足四至(四次)(每分钟脉搏搏动50~60次)。
【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寒证、实热证、湿热蕴结肝、胆证(急性黄疸性肝炎、梗阻性黄疸等)。
亦可见于某些健康人。
【脉象特点分析】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所以脉来迟慢(脉搏跳动慢);邪热结聚,壅滞气机,血行不畅,致脉迟而有力;湿热蕴结肝胆,因湿性黏腻,能黏滞气机,加之肝失疏泄,使血行不畅,而导致脉迟(慢)。
某些健康人,因心搏有力,每次心搏射血量多,反射性地使心跳减慢而脉迟有力。
另外、脑瘤,脑外伤、脑出血等导致于颅内压增高,压迫心跳中枢,使心跳减慢而脉迟有力;萝芙木、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奎尼丁等类药物亦可以引起心动过缓导致脉迟(脉率减慢)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因主动脉瓣狭窄,心血排出受阻用而迟缓,可以导致脉迟(脉率减慢)而细。
致脉迟而细。
【个人分析愚见】历代脉学著作都说迟脉多见于寒证。
然而根据工作中观察,实寒证脉象非迟脉。
寒邪侵入人体,机体的正气随即作出反应,与之斗争,欲祛邪外出,此时脉率皆快而非迟,又由于寒性收引,使脉道拘急,从而使脉气紧张,致脉形有绷急之状,而形成脉率快而脉形绷急之脉象称为紧脉。
实寒证又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之分。
表寒证,其脉浮紧而非迟;这一脉象已得到中医界的共识。
里实寒证是寒邪直犯脏腑,正邪交争所产生的证候,其脉亦非迟脉而是紧脉。
如寒邪客肺,正邪交争,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症见咳嗽气喘,寒痰壅盛,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数而绷急;寒邪犯胃,胃络拘急,症见胃院冷痛剧烈,喜暖拒按,恶心呕吐,畏寒肢冷,脉也数而绷急。
寒邪侵入人体一旦出现迟脉,不管有力与否,疾病证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实寒证了,我们不妨从冻僵病人脉象的变化来研究这个问题。
冻僵系机体在严寒条件下,长时间受寒邪侵袭所发生的疾病。
脉诊心悟:弦长不柔而细涩之脉
脉诊心悟:弦长不柔而细涩之脉上次讲到弦亢的脉象。
脉整体弦长,浮取有力,重按却弱。
这就虚火亢的表现,此火乃是真水少导致,治疗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临床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类似弦亢的脉象,就是脉象直长不柔和,手指在弦长的脉上停留,可以感觉到细涩的脉象。
这种直长而细涩的脉象,就是血少血瘀而兼有血热的表现。
如果脉象浮起来,那就是兼有虚火(重取则弱,有弦亢之意)或者风邪。
如果只是细涩而没有直长不柔和的表现,那多是血少,常常兼有血热或者风热。
这种血少血瘀血热应该怎么治疗呢?我们用病案来说明:女性患者,30岁。
口苦干,双目赤痛。
小便黄。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已有多年。
胸闷。
气短。
脾气暴躁,大便粘,稀烂。
口臭。
梦多,平时月经推迟。
色黑量少。
【脉象】双手上越,取之弦亢细涩,左关寸弦而大。
双尺沉细涩【舌象】淡根黄厚腻,下络曲张明显多血点这是血少血瘀血热,痰热上扰。
处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为主。
如下:•黄连 3克白芍 15克黄芩 10克枳实 15克•柴胡 15克竹茹 30克茯苓 30克陈皮 10克•半夏 15克苍术 8克干姜 6克党参 15克•泽泻 15克桂枝 5克丹参 15克乳香 5克•没药 5克连翘 10克扣子七 10克 5付患者吃完药复诊。
已经无口干苦和目痛。
小便不黄,口臭减轻,口腔溃疡痊愈,做梦减少,胸闷减轻。
患者还告诉我,吃了药以后,自己感觉连脾气都变得好多了。
我心里一笑,这血瘀血热减轻了,血脉流畅,气血平和,当然就不会整天想发脾气啦。
如何客观地判断涩脉
如何客观地判断涩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全国中医针灸名家临床经验传承(第六期)中医入门课,从此踏上中医之旅!零基础学针灸,北京名师教你系统学导读:脉象有八个要素: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个方面。
其他七个都相对有迹可循,唯有这个流利度,实在太抽象。
编者跟老师学摸脉的时候就特别摸不准这个涩脉。
这篇文章谈了涩脉的客观诊断标准,说“前后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部位有差异的脉是涩脉,差异程度越大,代表涩的程度越高”,真是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涩脉新解涩脉是千年难明之脉。
《说文》对涩的解释是:不滑。
《说文》对滑的解释是:利。
涩脉即指不滑的脉,不流利的脉。
可知涩脉的唯一指向是血脉的不流利。
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
”由于对涩脉理解难以到位,导致其在指下的感觉难以准确把握,究竟哪一种信息代表不流利,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这导致有关涩脉的临床和科研的处于停滞状态。
笔者专注于涩脉所指向的不流利,仔细体会王冰在注解中所提到的“往来”二字,结合临证实践,认为前后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部位不一致是血脉不流利在指下的客观信息,据此提出涩脉的客观诊断标准:前后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部位有差异的脉是涩脉,差异程度越大,代表涩的程度越高。
王冰在注解涩脉中用到的“往来”二字,具有深刻的含义。
如果去掉“往来”二字,王冰的注解“涩者,不利而蹇涩也”也是对的。
但这仅仅是文字的解释,作为医家的王冰,他不仅要对文字进行注解,还要从临床实践去注解,因此,他根据前人或者自己的经验,加上了“往来”二字来进一步定义涩脉,让涩脉的解释更到位,更加有利于临床实践。
王冰认为,要体会流利与否,可以从“往来”上去把握,或者他认为只有从“往来”上才能把握。
从文字的对比研究来说,王冰像是在刻意提示读书人,涩脉要在“往来”中求。
“往来”的意思,王冰指的是前一次脉、后一次脉,不是指的单次脉。
脉诊研究:涩脉
脉诊研究:涩脉
脉诊是最难传承的,因为文字很难描述你指下的感觉,所以就导致历朝历代脉学书基本上是在自说自话,矛盾相反的地方到处都是,连最基本的概念都很难统一。
涩脉,在王叔和的《脉经》上这么描述的:“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现实情况就是,你摸一百个人的脉,都未必能找到这样一个脉象。
又是细有时迟的,往来难还散?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的脉很少。
涩脉应该只有一个特征而已,不然就不具备参考性,就是“往来难”,涩脉比正常的脉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一次跳动,也就是他鼓起的时候很慢,回落的时候也很慢。
只有这么一个特征。
涩脉在老年人的身上很容易出现,是心脏无力推动血液的一种表现,只要在老年人的身上见到涩脉,基本可以直接断定为虚证,心脏功能不足。
年龄四五十岁的会有涩兼软,年龄五十岁以上的往往会是又涩又硬,量血压会很高,就是大虚的表现。
这种只要用黄芪或者桂枝,补气或者补心阳就可以了。
硬的脉会软下来,血压也会降下来。
王老认为的涩脉是指
▪王老认为的涩脉是指:▪1、顺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强度取脉,(与弦脉要求不一样)▪脉速快慢不一,但每一次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以低強度向前散进,距离长短因人因病情轻重而不一,重者长而轻者短▪2、逆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強度取脉,脉速快慢不一,但脉速一般快(流利)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向來向返还,无人何人复來距离决短于此前距离,依复來长短定病情与轻重。
▪左寸侯心、脑,左关侯肝、胆、胰,右寸侯肺、脑,右关侯胃、脾,左右尺侯肾、输尿管、膀胱、子宫、附件、阑尾、肛门。
无论何脏器有病均有弦脉的出现,但它却有强弱之分▪具体诊病方法为:左寸弦、微弦、略弦患者往往可出现心悸、失眠、恶梦等症状,稍弦者梦境出现的情况较轻,次数减少,指端左右均有弦感时,病人往往还有头痛症状的出现,脑血流图可能就会有异常。
但左寸中取指感弱,沉取有力左右皆弦或微弦的同时,又明显出现了涩脉,则就需要考虑脑部占位性病变,可嘱咐病人作CT,核磁共振来检查以明确诊断。
▪左关弦主肝脏,胆囊有病,但弦的程度不一样,病情也就会有不一样。
比如:左关弦,微弦、略弦,加轮廓乳头凸起等等症状,应建议其查乙肝三系,肝功能,此类病人往往考虑已患乙肝。
舌头菌状乳头不凸,而舌腹静脉末梢又出现了紫色,红色丝状或淤点时则要考虑为血吸虫病肝(少数为脂肪肝,酒精肝)。
这里要考虑居住史、现居住地,应建议检查血吸虫。
亦可两种特点同有则同时患有乙肝和血吸虫病肝,如果在此基础上此类病人又出现涩脉的话,就需查甲胎球蛋白排除肝癌。
有人左关弦但并非是肝脏有疾病而是胆囊出现了异常,胰腺有病。
其脉象区别为左关中取力度较沉取有力,指端两侧都有弦感,问诊的话右肋下疼痛并向右背放射为胆囊炎,放射至肩胛且疼感剧烈多应考虑有胆结石。
而左肋下疼向左背放射者为胰腺炎,可以去查彩超,造影等项检查确诊▪右寸点弦或稍许弦时,病人多有极短暂的头晕现象。
稍弦以上者头晕次数增多,持续时间较长。
弦者头晕,正常活动可受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象之涩脉的介绍
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博粹堂中医介绍。
由于“肺为血府”、“营行脉中”、“脉气流经”等根本原因,血脉总是流动的,滑脉是超过正常的过分流利,涩脉就是不及正常的不流乖j,它的脉形亦就是因为这种不流利而造成指下的艰涩感。
如果我们将脉的流利程度与滑混作一示意就是:流利不及、正常流利、流利太过。
基于以上原因自《内经》起就将滑涩两脉并称对举是有道理的。
涩脉在临床上虽然不算太少见,但在操作技术上是较为难以掌握体会的脉象,。
它不像浮、沉、迟、数那么易于领会,与滑相比亦较之为难,因而从历史文献到实际操作上就存在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方法上的不当,有的是概念的不清,也有的显然就是错误,由于这些问题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影响,就必须加以分析澄清。
本来涩脉的性质是很明显的,就是脉来涩滞,与滑正相反,但由于指感不如滑脉易于领会,亦就是在操作上较难些,所以生出许多不恰当的说解和形容。
古代文献对涩解释最合理而无弊的要算唐·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注解中所说的:“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
”可谓一语破的,无游词蔓语混于其间。
涩的性质亦罢,指感亦罢,只是个涩滞,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这亦和滑脉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一样,否则不但乱了涩脉脉形,亦会乱了其它有关因素的脉形(如常提到的短、迟、散等等),这应当是定义定理界限界说问题,不能混淆含糊的。
可能是由于涩脉的指感不太易于掌握领会,所以古人往往用许多辅助性的解说以使学者领会,因为这种作法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事与愿违,反而使涩脉的面貌不是更清楚而是更模糊了,甚至于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对不上号,深研者往往质疑,或再为之曲解,粗浅者甚至以指下难名为口实,根本不能掌握,这些问题的来源最早在于《脉经》。
《脉经》上解释涩脉说:“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一曰浮而短,一日短而止。
”除去往来难以外,其他解释几乎都有问题。
因为一种脉象的形成要有它的条件,这些条件是要清楚明确,不能有所游移的。
另外必须将其脉必备的条件和它常与之相兼并见的条件分开,否则必致混乱,历代脉书犯这个毛病的问题不少,涩脉即是较为突出的一例,由于涩为亡血失精、气滞血塞,亦多见于重证病人,所以它更易于与细、迟、散、短、不整等脉相兼而至,但不等于涩脉就定要与这些脉相兼,实践中涩而大,涩而弦长、涩而重数分明无歇止,乃至涩而数的脉都可以见到,把易于相兼出现的情况视为绝对是不合宜的,再将这些定人标准条件中显然就更不合理了,至于浮就更不恰当,可以说是错误的。
受《脉经》的影响,历代脉书在论述涩脉脉形时很少避免此弊,全部抄录引用《脉经》者有之,引用一部分者有之,按照这种思路方法增益、改动者有之,总之都是不当而徒增缴绕的。
如《千金方》说:“或如数”。
《千金翼方》加上:“促数……轻平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人而少出……”崔氏《脉诀》说:“无力缓涩。
”《诊家枢要》叉加上“虚”的条件等,试问或如散,究竟散不散,或如散是个甚么脉形,这就是“玄虚”的话头,无法订为指标,无法令人领会掌握。
促、数、虚等说之弊与迟、缓等说相似,无庸再辨。
至于多人少出,人出当指脉的来去起伏,多人少出是实际上不可能的,一般论涩脉都有个脉来艰难的条件这是对的,但多数,尤其是较早期明代以上多加上这些不恰当的条件就有问题了。
至于伪《脉诀》说:“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无复次第。
”显然全无是处,《脉诀刊误》、《濒湖脉学》等都对此作了分析批判,是应该的,《寿世保元》说:“迟而有力为涩。
”其错误亦是显然的。
《医学实在易》说:“迟而不流。
”用迟已是不当,不流则脉息已停,谈不上涩脉了,如果用不流代表不流利,这在切韵,亦算“悬脚”是不容许的,而迟,不能流利圆滑。
滑涩者涩也,与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涩,又有节,刀刮而行涩,过节则倒退,有涩脉往来难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虽沾之,其体亦细而散,有涩脉往来散之意,或一止复来是因涩不流利之止,与结、促、代之止不同。
”如雨沾沙是为了形容沾沙不流,一止复来实际是似止非止,当然还不是止(有止是与结、促、代相兼)。
戴氏之释虽不算完善贴切,但显然是较前人有进步的。
《脉学辑要》说:“案:脉要精微论云:滑者阴气有余也,涩者阳气有余也。
”故后世诸家类为气多血步之脉,而景岳辨之详矣。
路玉亦云:“食疾胶固中外,脉道阻滞。
今验不啻食痰为然,又有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而脉涩者,宜甄别脉力之有无以定其虚实耳。
”又案:“涩脉古无一止之说,叔和则云:‘或一止’尔。
后世脉书多宗其说。
而明清诸家有不及止之义者,兼取叔和下或字,则涩之止,不必定然。
”对涩脉的力度等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当然亦就不能认为绝对是细迟短散等等的了,并对歇止亦提出了不一定要具备的说法。
《医述》则直然否定了歇止之说:“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
”并说:“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
”周学海注日:“涩脉不尽类散也。
”逐步将涩脒的不恰当的附加条件予以清除,使艰涩的感觉与轻刀刮竹等客观形象的描述突出了出来。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并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拟订涩脉的传统脉形指标为:
1、涩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
2、涩脉只以脉象的不流利程度而言,较正常脉象不流利即可构成涩脉,当然它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
3、涩脉的构成不应当含有细、迟、短、散、止等条件,但这不否定在实践上较易与这些脉象兼见。
4、涩脉之指感为不流利感,古人提出的“轻刀刮竹”、“如雨沾沙”、“病蚕食叶”等带有客观性质的形容,都可以参照帮助说明涩脉的性质和指感。
5、涩脉亦为一部分文献定为纲领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