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脉象
常见病脉脉象
![常见病脉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f49ea44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7.png)
常见病脉脉象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亦存在着差别。
《内经》记载有二十一种脉象,《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二十六种,《脉经》总结分为二十四种,《景岳全书》只分为十六种脉,《濒湖脉学》、《三指禅》则分为二十七种,《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二十八脉,《脉理求真》增至三十种,《辨证录》则更有三十八脉之多。
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紧、结、代、促、长、短、缓、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动、疾等二十八种。
(一)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形容为“浮如水漂木”、“浮如水上负轻舟”。
其脉象特征是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
因此,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内经》称为毛脉,在时应秋,在脏应肺。
桡动脉部位浅表而显浮象,瘦人肌薄而见浮脉,夏秋脉象偏浮,皆属常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
外邪侵袭肤表,卫阳抗邪于外,人体气血趋向于肤表,脉气亦鼓动于外,故见浮脉。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
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故脉多浮数。
【相类脉】1.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症。
机理分析:由于气血虚衰,精气欲竭,阴不敛阳,阳气离散,脉气不能内敛,涣散不收,无力鼓动于脉,以致浮大无根,至数不匀。
2.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芤脉的脉象特点是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
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352894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0.png)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中,常用的25种脉象要素包括:1. 脉搏频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2. 脉搏强度:指脉搏的力度,分为弱、强、中等等。
3. 脉搏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节律。
4. 脉搏形态:指脉搏的形状,如细、滑、弦等。
5. 脉搏表面质地:指脉搏的质地,如滑、涩、濡等。
6. 脉搏长度:指脉搏的长度,如长、短等。
7. 脉搏宽度:指脉搏的宽度,如宽、窄等。
8. 脉搏深浅:指脉搏的深度,如浅、深等。
9. 脉搏位置:指脉搏的位置,如远、近、浅表等。
10. 脉搏压力:指脉搏的压力大小,如轻、重等。
11. 脉搏弹性:指脉搏的弹性,如缓、急等。
12. 脉搏滑动度:指脉搏的滑动度,如滑、涩等。
13. 脉搏跳动度:指脉搏的跳动度,如跳、不跳等。
14. 脉搏伸缩度:指脉搏的伸缩度,如伸、缩等。
15. 脉搏规模:指脉搏的大小,如大、小等。
16. 脉搏韵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韵律。
17. 脉搏起伏:指脉搏的起伏度,如平、起伏等。
18. 脉搏速度:指脉搏的速度,如快、慢等。
19. 脉搏颤动:指脉搏的颤动度,如有颤、无颤等。
20. 脉搏延长度:指脉搏的延长度,如长、短等。
21. 脉搏紧张度:指脉搏的紧张度,如紧、松等。
22. 脉搏紧绷度:指脉搏的紧绷度,如紧、松等。
23. 脉搏寒热度:指脉搏的寒热度,如寒、热等。
24. 脉搏滚动度:指脉搏的滚动度,如滚、不滚等。
25. 脉搏颜色:指脉搏的颜色,如红、白等。
这些脉象要素可以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2e56142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3.png)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
中医对脉象的分类精细,最多有28种脉象: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
1. 表脉——浮。
2.里脉——沉、牢、伏。
3.寒脉——迟、缓、结、紧。
4.热脉——数、动、疾、促。
5.虚脉——虚、弱、微、散、革、代、短。
6.实脉——实、长、滑。
7.气脉——洪、濡。
8.血脉——细、弦、涩、芤。
《常见脉象的歌诀》
浮脉行于皮肤表,似同枯木水上漂;
沉脉伏于筋骨间,推筋至骨用力寻;
迟脉一息唯三至,分钟少于六十行;
数脉一息五六至,九十以上为数频;
滑脉滑利如走珠,妊娠脉上可体验;
涩脉往来实艰难,有中似无应指间;
虚脉按之即无力,虚如葱管弱如棉;
实脉举按力均强,形如竹棍好思量;
长脉不过体位长,位越三关向肘长;
短脉寸尺向关缩,三指并紧方可摸;
洪脉来大去时小,指下炎炎如火烧;
微脉细微如丝线,似有似无静心寻;
紧脉如被绳索绕,经气被束心明了;
溪水流入宽河床,流行无力即为缓;
芤脉其意为中空,阴血溢出脉管中;
弦脉好似一根弦,端直而长病主肝;缓脉充盈为之濡,湿邪停滞阳被阻;细脉稍比微脉粗,阴血亏少脉无助;结脉缓慢时一止,止中尚无定数寻;代脉本为代偿意,时动时止有定数;促脉乃是急促间,阳强阴弱脉暂停;以上所述常见脉,临证必须心里明。
《中医诊断学正常脉象》。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b06ed1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b.png)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常见脉象种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脉象的种类特点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优于,按之不足。
见于表证,虚阳外越证,瘦人,秋季脉。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里证,亦见于肥胖者,六阴脉,冬季脉。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多见于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特指阳明腑实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多见于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主要指心气血虚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痰湿医|学教育网整理、食积和实热,青壮年人及妇人妊娠。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胃气衰败、老年人、春季脉。
脉象要素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
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长短。
正常脉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脉搏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b8c4203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4.png)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中医学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直都是中医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脉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其中,有些脉象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下面将按类别介绍五种中医最实用的脉象。
一、脾虚脉脾虚脉是中医诊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脉象。
感觉是脉搏柔和无力,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有时感觉不像脉搏,更像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
中医认为,这种脉象预示着脾气虚弱,消化功能下降,大便稀溏等症状。
脾虚脉出现时,应该采取益脾健胃的中药调理,正常饮食生活习惯,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运动等。
二、肾虚脉肾虚脉也是中医诊断比较重要的脉象之一。
感觉是脉搏弱缓,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
肾虚脉与脾虚脉相似,但两者存在区别。
肾虚脉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例如脉搏玄约,且暂时中断。
中医认为肾虚脉出现时,预示肾脏功能下降,引起了各种相关疾病。
一般来说,肾虚脉出现在中年人或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应采取滋补肾气的方法,如适当食用肾气补益的食物,如海参、龟肉等,多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血瘀脉血瘀脉感觉呈现出脉搏沉紧,节律不规则。
中医认为血瘀脉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中,产生一种紧束或沉重的感觉。
血瘀脉和肾虚脉和脾虚脉有所不同,后两种脉象是气虚,而血瘀脉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应该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适当进行针灸、艾灸,进行拔罐等治疗方式,并避免长期久坐,加强运动,保持情绪平稳。
四、阳虚脉阳虚脉的感觉呈现出脉搏缓慢无力。
中医认为阳虚脉出现时,是由于阳气严重不足,引起了胃肠蠕动、气血循环等功能减退的表现,使体力逐渐消耗。
应采取温脾胃,补益阳气的中药治疗,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五、气滞脉气滞脉感觉呈现出脉搏紧绷、不畅等现象。
中医认为,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机郁滞,使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出现气滞脉时,应采取行气化滞的方法,如适当进行按摩、艾灸等调理方法。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https://img.taocdn.com/s3/m/a47e2b10bb68a98271fefa98.png)
1、各种脉与主病:(1)浮脉浮脉脉图[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
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
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沉脉脉图[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迟脉脉图[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
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
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数脉脉图[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大脉,脉体阔大,但无汹涌之势,这是与洪脉区别的要点。
脉大主邪盛病进,又主虚。
辨邪正的盛衰,区别在于大脉的有力无力。
(6)微脉微脉脉图[脉象]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 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说明]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
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
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二十四脉象
![二十四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c6fd645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6.png)
二十四脉象通过二十四脉象,就可把各疾病精确诊断出来。
浮脉:主表证,浮而有力,正气尚强,浮大无力,体虚衰弱;芤脉: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洪脉:指来盛去衰的脉搏,常见于邪热亢盛之证;实脉: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长脉: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亦是气血充盛,气机条畅的反映;短脉:主气病。
短而有力为气郁、气滞 ; 短而无力为肺气虚,中气不足;散脉:有散脉者一般是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
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坠胎之征;沉脉: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微脉: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多见于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或慢性虚弱病后元气大虚;伏脉:极重按之,着骨乃得。
见于邪闭、厥证、痛极等病证;弱脉:脉来细软而沉,柔弱而滑,多见于气血不足的虚证;虚脉:为无力脉的总称,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牢脉: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坚牢不移,搏动有力,主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迟脉:主寒证,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还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症等;缓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结脉: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郁不调,症瘕积聚;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有时痛证、惊恐也可出现代脉;涩脉: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
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数脉:脉搏来去快速,可见于发热性疾病、各种贫血、急性心肌梗塞、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疾脉:脉来异常急速,多因阳热极盛、阴气欲竭所致,见于热性病热邪极盛的阶段或如严重的结核病、心肌炎等。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ef703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f.png)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医28种脉象
![中医28种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af49312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8.png)
中医28种脉象中医28种脉象一、浮脉浮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浅而深,有力透府,脉气浮散。
常见于发热、卫阳气虚、外感邪气等病症。
1·表浮脉:脉象紊乱,即浮时浅,沉时深,脉气不实,常见于表虚热症。
2·里浮脉:脉搏弦紧有力,但有浮脉特点,常见于里虚热症。
二、沉脉沉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深而浅,有力渗府,脉气沉降。
常见于阴虚、阳亢等病症。
3·沉实脉:脉搏弦紧有力,脉底沉,常见于实证。
4·沉弦脉:脉搏细长有力,脉底沉,常见于血虚证。
三、细脉细脉是指脉搏细而滑,脉气弱细。
常见于阴虚、血虚等病症。
5·阴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阴虚火旺证。
6·血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血虚证。
四、滑脉滑脉是指脉搏滑利,脉气畅通,常见于痰湿、寒湿等病症。
7·痰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8·寒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寒痰内结证。
五、偏脉偏脉是指脉搏在某一侧明显,另一侧不明显,常见于寒、痰阻等病症。
9·寒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寒邪内阻证。
10·痰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痰浊蕴结证。
六、洪脉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上火等病症。
11·阳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证。
12·火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上火证。
七、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
常见于肝风、肝火等病症。
13·肝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风证。
14·肝火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火证。
八、迟脉迟脉是指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
常见于血虚、阳气不足等病症。
15·血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血虚证。
16·阳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阳气不足证。
九、躁脉躁脉是指脉搏快速而无规律。
常用脉象简述
![常用脉象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3019bae2941ea76e58fa04ff.png)
《脉经》:“数脉,去来急促。”
《诊家正眼》:“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数脉在指下的跳动,依据脉率就可以作出判断。即:一呼一吸之间,寸口脉跳动六次,我们就称之为数脉。
2.主证
数脉也有虚实之分,其虚实性质的判断,也以寸口脉跳动的有力和无力来区分。数而有力为实,数而无力为虚。
(2)主里证:从内伤致病来看,寸口脉出现了浮的情况,这往往说明是里证。比如,《脉理求真》所认为的:“浮为虚不足”“浮而兼滑,则为宿食;浮而兼缓,则为湿滞;浮而兼芤,则为失血;……浮而兼洪,则为狂躁,然总不越有力无力,有神无神,以为区别。若使神力俱有,是为有余 ,或为火发,或为气壅,或为热越,可类推也;神力俱无,是为不足,或为精衰,或为气损,可因明也。”如果是因为内伤,出现了脉浮的情况,其虚实性质的判断,可以通过脉的跳动有力或无力来判断,而以脉的有力或无力作为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准,需要依靠脉之胃气来衡量,即是否具有和缓的特性,是否具有“谷气之来徐而缓”的特征。《脉说》云:“脉之由沉而浮也,阴气上升,从阴交阳也,阴之所以能上升,有阳气以鼓动也。脉之由浮而沉也,阳气下降,从阳和阴也。阳之所以能下降,有阴气以吸引之也。浮为阳脉,有阴实而拒阳于外者,有阴虚而阳越于上者。阴实者寒盛于内,治以重用温散,或导其水,或攻其实,或形气瘀血凝痰,力开结塞,略加清肃,以助浮阳之内合者是也。阴虚者阴力薄不能吸阳,宜温润,填补精血,略佐辛热,从阴中透出和光,接纳阳气归根者是也。”在内伤杂病的诊治过程中,当出现脉浮的情况时,总宜辨其虚实,分别对待之。
(2)主气血俱虚:《脉理求真》云:“涩为气血俱虚之候,故症多见拘挛麻木,忧郁,失血伤精,厥逆少食等症。”
(3)主郁证:郁证的形成或是由于无形之邪,如情志不畅等,或是由于有形之邪,如痰食停滞阻滞气机。由于肝主疏泄,所以,涩脉的形成往往也与肝的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脉诀阐微》云:“涩则郁塞”“六部见此象俱能成病,而尤于肝经不宜。一见涩脉,即以解郁通塞之药急治之,则手见其功也。”肝藏血,肝病而出现涩脉,一味地补气血又往往不能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如果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效果往往能不同凡响,就很能说明问题。
28脉分类比较表
![28脉分类比较表](https://img.taocdn.com/s3/m/433b0a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6.png)
28脉分类比较表一、分类1. 浮脉类:包括浮脉、散脉、芤脉、动脉。
2. 沉脉类:包括沉脉、伏脉、牢脉、弱脉。
3. 迟脉类:包括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4. 快脉类:包括数脉、滑脉、紧脉、促脉。
二、28脉名称1. 浮脉2. 散脉3. 芤脉4. 动脉5. 沉脉6. 伏脉7. 牢脉8. 弱脉9. 迟脉10. 缓脉11. 涩脉12. 结脉13. 数脉14. 滑脉15. 紧脉16. 促脉三、脉位每种脉象的脉位均有其特定的位置,根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浮、沉、迟、快等几种类型。
具体位置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四、脉象特征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浮脉轻按即得,沉脉重按始觉等。
具体特征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五、主病每种脉象对应不同的疾病,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等。
具体对应关系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六、常见病因每种疾病的常见病因也有所不同,如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腹泻多因饮食不节所致。
具体病因需根据疾病种类判断。
七、鉴别诊断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对于一些脉象相似但病因不同的疾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以下是一些常见脉象的鉴别诊断:1. 浮脉与散脉的鉴别:浮脉轻按即得,主表证;散脉则脉象散乱无序,主气血耗散、脏腑虚弱。
2. 沉脉与伏脉的鉴别:沉脉重按始觉,主里证;伏脉则脉象极沉,不易察觉,主邪气闭阻、气血瘀滞。
3. 迟脉与缓脉的鉴别:迟脉来去缓慢,主寒证;缓脉则脉象缓慢而规律,主气血不足、脏腑虚弱。
4. 快脉与数脉的鉴别:快脉来去急促,主热证;数脉则脉象快速而有力,主热邪内蕴、气血瘀滞。
5. 动脉与滑脉的鉴别:动脉则脉象跳动无规律,主气血紊乱、脏腑失调;滑脉则脉象往来流利,主痰饮内停、湿热内蕴。
6. 牢脉与实脉的鉴别:牢脉则脉象坚硬有力,主实热内盛、痰瘀互结;实脉则脉象充实有力,主实证、热证。
八、调养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调养方法,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调养方法:1. 感冒: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调养方法包括多休息、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易消化等。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1e57852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f.png)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常见脉象
![中医常见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ea9c274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b.png)
中医常见脉象
1. 虚弱脉:脉象微弱,弱不可闻,如风吹细草之声,常见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证。
2. 滑脉:脉象滑利,如玉石相互摩擦之声,常见于湿热、痰湿等病证。
3. 洪大脉:脉象弦有力,大如钩,如大钟声响,常见于阳盛、血瘀等
病证。
4. 紧弦脉:脉象弦紧有力,如弓弦之紧,声音细长,常见于肝郁、肝
火等病证。
5. 细弱脉:脉象细弱无力,如小孩儿呛到水后的气息声,常见于阳虚、气虚、血虚等病证。
6. 牢脉:脉象坚牢有力,如搂铁之声,常见于气结、气滞等病证。
7. 洪滑脉:脉象洪大滑利,如塞满棉花的声音,常见于湿热、痰湿等
病证。
8. 濡弱脉:脉象濡润而微弱,如脉中有阻塞之感,常见于阴虚、阳衰、气虚等病证。
9. 代脉:脉象莹滑有力,如珠串相碰的声音,常见于肝肾阴虚、血瘀、痰火等病证。
10. 血管脉:脉象弦如绳索,青筋暴起,如金属撞击的声音,常见于
血瘀、寒凝等病证。
基本脉象十三种
![基本脉象十三种](https://img.taocdn.com/s3/m/6a8f29f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4.png)
基本脉象十三种
(《中医学新编》P51,⼴州中医学院编写)
1、浮脉:
[脉象]⼴轻指⼴按就可察觉清楚,稍微重按则略微减弱,但没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表证。
浮⼴有⼴为表实,⼴⼴为表虚。
2、沉脉:
[脉象]⼴轻指⼴⼴按觉察不到,重指⼴按才能清楚。
[主病]⼴证。
有⼴为⼴实,⼴⼴为⼴虚。
若实证⼴摸不到脉搏,或重按⼴着⼴才见的叫浮脉。
主邪闭、痛极,使⼴机不能宣通,脉便潜伏不见。
3、迟脉:
[脉象]⼴呼吸脉搏不够四次(脉搏60次/分以下)。
[主病]寒症。
4、数脉:
[脉象]⼴呼吸脉搏超过五次(90次/分以上)。
[主病]热证。
有⼴为实热,⼴⼴为虚热。
5、虚脉:
[脉象]三部脉(⼴、关、尺)⼴轻指⼴按脉搏⼴⼴,稍⼴重指⼴按⼴觉空虚。
[主病]虚证。
6、实脉:
[脉象]三部轻重按都有⼴。
[主病]实证。
7、滑脉:
[脉象]脉波流利、圆滑。
[主病]痰、⼴滞、实热。
8、缓脉:
[脉象]⼴呼吸脉搏四次或不及四次,脉搏怠缓。
[主病]湿病。
9、弦脉:
[脉象]挺直⼴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病、痛证、痰饮、疟疾。
[说明]弦脉是脉⼴紧张的表现。
肝喜舒畅,主疏泄,肝病则常有⼴郁,疏泄障碍,脉⼴因之紧张,乃见弦象。
所以不论什么病,只要影响⼴的活动,⼴致脉⼴紧张的,都可表现弦脉,如。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67fb81f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d.png)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临床最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音shuò)、细、滑等。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如水浮木”,一般轻取即得,重按后感觉脉搏稍减但不空。
浮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表,最常见的是感冒。
若外感风寒,寒主收,则脉多浮紧;外感风热,血流急,则脉多浮数(快)。
一般风寒感冒,如出现恶寒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白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来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如出现发热、头胀、鼻流黄涕、咽喉肿痛、舌红苔黄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来发散风热。
沉脉可理解为深脉,“如石入水”,一般轻取不易察觉,重按至筋骨才觉察到脉象搏动。
沉脉一般预示着病在体内,但冬季气血收敛,脉象亦偏沉,不一定是病脉。
病理性沉脉的形成,分虚实两种。
实证可能由气滞、血瘀、食积、痰饮所致,一般常用理气、理血、化痰药来治疗,如柴胡、当归、山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适当按揉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处),有助化痰祛湿。
虚证多因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所致,一般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人参、黄芪、地黄、山药等补益药。
迟脉脉动迟缓(每分钟脉搏约60次以下),一般多见于寒证。
因为血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损,可导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脉流不畅。
寒证一般会出现舌苔白、四肢冷、小便清等症状。
若经医师判断体内有寒,可以辨证选药,或采取艾灸等方法来驱寒,如宫寒者可艾灸关元穴(肚脐下三寸)。
数脉脉来急促(每分钟脉搏约在90~120次之间),一般多见于热证。
热则气血运行加速,脉搏跳动快,一般容易出现发热、面红、舌红苔黄等症状,体热的人平时可喝些金银花茶、沙参茶等。
细脉脉细如线,但是起落明显,一般多见于气血两虚或湿邪。
血虚则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故脉细小无力,这种情况下一般用黄芪当归来煲汤喝,可补益气血。
湿邪也会阻遏脉管,导致气血运行不利,脉细小而缓,体湿的人一般有口黏乏味、不想饮水、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表现,祛湿建议熬红豆薏米水喝,可祛湿消肿。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52f8e0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4.png)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对于研究中医脾胃病、肝病、风湿病、病毒感染等疾病有很大帮助。
其中,脉诊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详细解释了《伤寒论》中的27种脉象,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缓脉:脉慢而细软,如丝缕相连。
多见于气虚、血虚、胃虚等症。
2. 紧脉:脉紧而有力,如坚强之意。
多见于气郁、肝郁、血瘀等症。
3. 散脉:脉象散乱,无规律可循。
多见于寒热、水肿、肠胃疾病等症。
7. 局脉:脉象只在一处感受得到,如被框固定之意。
多见于外伤、损伤等症。
8. 虚脉:脉搏虚弱无力,象几乎失去之意。
多见于气虚、血虚、脾虚等症。
9. 实脉:脉象有力有力,坚实有力之意。
多见于实热、实寒、实症等疾病。
12. 添脉:脉象间断不连续,如有间欠之意。
多见于疲劳、过度劳累等症。
13. 促脉:脉搏加快,短促有力之意。
多见于急症、焦虑等病症。
15. 连脉:脉搏连续流畅,如水流不止之意。
多见于气血畅通、康复之时。
16. 阴脉:脉象细弱,只能在尺部感受到。
多见于阴虚内热等症。
17. 阳脉:脉象粗大,有力有气。
多见于阳虚、阳盛等症。
18. 革脉:脉象有点晃动感,如革质之间的摩擦之意。
多见于疟疾、清热解毒等症。
20. 衰脉:脉搏弱小,如逐渐消失之意。
多见于病程逐渐加重之时。
21. 继脉:脉搏有原有亡,如旧时相承之意。
多见于恢复阶段。
23. 虚实交错脉:脉搏时强时弱,不规律之意。
多见于阴阳失调。
24. 脏腑脉:脉象似有不同器官之感。
如心悸、神志不清等症。
25. 季节脉:脉象随季节而异,如春季多舌苔、夏季多出汗等。
26. 时间脉:脉象随时间而异,如清晨脉象略弱、午后脉象稍强等。
总之,《伤寒论》中提到的27种脉象,是通过中医悠久的历史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读者可以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脉象,对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很大的帮助。
八种基本脉象
![八种基本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32e80aa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0.png)
八种基本脉象包括浮、沉、迟、数、滑、涩、长、短。
1. 浮脉:轻按即感到脉浮,重按则逐渐减小。
这种脉象多见于外感病初期或阳气亢盛的正常人体。
2. 沉脉:轻按即不明显,重按则明显。
这种脉象多见于内伤病或阳气虚弱的病人。
3. 迟脉:脉来缓慢,每分钟在60次以下。
这种脉象多见于寒证或阳虚的病人。
4. 数脉:脉来快速,每分钟在90次以上。
这种脉象多见于热证或阴虚的病人。
5. 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珠滚盘。
这种脉象多见于痰饮、食积、实热等病证。
6.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这种脉象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饮等病证。
7. 长脉:脉来长而有力,如浮而长大。
这种脉象多见于阳明腑实证。
8. 短脉:脉来短小无力,如按刀切。
这种脉象多见于气血亏虚的病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1c8dd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5.png)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脉诊中有经典的29种脉象,这里我们进行了记忆歌诀的汇总,希望大家在学习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去记并实践。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医学教|育网整理。
描述脉象的经典
![描述脉象的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44ff08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c.png)
描述脉象的经典脉象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下面是经典的脉象描述:1. 脉浮:脉搏感觉明显,有力,像悬浮在血管表面,形如悬丝,轻柔而快速。
常见于气虚、阳虚等病症。
2. 脉沉:脉搏感觉沉重,有力,像沉入血管深处,形如沉石,有力而缓慢。
常见于寒邪入侵、阴虚等病症。
3. 脉弦:脉搏感觉有力而有弹性,像弓弦被拉紧,形如琴弦,有节奏而有力。
常见于肝阳上亢、气滞等病症。
4. 脉细:脉搏感觉细弱,像细线一样,形如丝线,细弱而快速。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病症。
5. 脉滑:脉搏感觉顺畅,没有阻碍,像丝绸一样,形如滑丝,顺畅而有弹性。
常见于湿热、阳虚等病症。
6. 脉涩:脉搏感觉有阻碍,不畅通,像木材被锯过一样,形如涩细,涩而有力。
常见于瘀血、痰湿等病症。
7. 脉缓:脉搏感觉缓慢,节奏不齐,像慢慢流动的小溪,形如缓流,缓慢而有力。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病症。
8. 脉数:脉搏感觉快速而有节奏,像快速跳动的心脏,形如数珠,快速而有力。
常见于热邪入侵、阴虚等病症。
9. 脉弱:脉搏感觉弱小,不明显,像微风拂过皮肤,形如弱脉,弱小而无力。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病症。
10. 脉紧:脉搏感觉紧绷,有力,像绷紧的弹簧,形如紧脉,紧绷而有力。
常见于寒邪入侵、气滞等病症。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身体内部的不同病理变化,对于中医辨识疾病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上是经典的脉象描述,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特点和对应的病理意义,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脉象观察需要经验和技巧,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医生才能准确地判读脉象,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因此,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掌握脉象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89515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7.png)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通过诊断脉象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进而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特点、临床意义和诊断方法。
一、28种脉象概述根据《脉经》的分类,脉象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紧、缓、芤、弦、濡、散、革、实、牢、虚、细、濡、促、代、洪、细微等28种。
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二、肺脉肺脉位于寸口,属于浮脉,具有轻按即触、散大无力的特点。
若肺脉异常,可能存在肺脏病变,如咳嗽、气喘等。
三、心脉心脉位于中指,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强大有力的特点。
若心脉异常,可能存在心脏病变,如心悸、胸闷等。
四、肝脉肝脉位于关部,属于弦脉,具有如悬弦之状、长而有力、柔和不紧的特点。
若肝脉异常,可能存在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变。
五、肾脉肾脉位于尺部,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细长而有力等特点。
若肾脉异常,可能存在肾虚、肾气不足等病变。
六、奇脉奇脉又称怪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脉象,具有沉细欲绝、似有似无的特点。
若出现奇脉,常提示病情危重或预后不良。
七、其他脉象除了以上常见的五种脉象,还有一些其他的脉象,如芤脉、洪脉等。
这些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
八、诊断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九、结论中医的28种脉象各具特点,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通过对脉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展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脉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
对滑涩二脉的分析,一般认为,滑脉与涩脉是相对的,性质正相反。但是,其所主病证和诊断意义,不能拘泥“相对”或“正相反”的形式。有些脉书习惯用“相对”或“相反”的形式论述脉象及其主病,其实,这种作法便于区分脉形和性质,却不能准确表达脉象的诊断意义。并且,若拘泥这种形式,则使机动灵活的脉法变得呆板僵化,不利于发挥脉诊的重要作用。比如,主病的滑脉多属实邪为患,但涩脉的主病则有虚、实之分,不能因为滑脉主“实”而认为涩脉必然主“虚”。并且,滑脉的主病,也未必都是主实证。所以,对滑涩二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必须根据脉的流利程度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缓脉应与迟脉相鉴别。《脉经》唯恐后人将迟脉与缓脉相混,其序言特别作了说明:“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这是提示后人,对“缓脉”与“迟脉”,必须严格区别。否则,就会误诊误治,缓纵”的程度。绝不能混淆。
紧脉应与弦脉相鉴别。其区别是:弦脉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紧脉则是脉体“紧张”或“拘急”,且有“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的指感特征。这两种脉象同中有异,在脉形和程度上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弦脉有常脉和病脉之分,紧脉都是病脉。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这种情况下,对脉与症的综合分析非常重要。前条所论,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属太阳表证,其脉应“浮”而反“沉”,说明平素阳气不足,里虚较重,故用四逆汤救里,此为寓解表于回阳救逆之中。这说明,《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舍脉从症”,从而体现了脉位变化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第三百零一条是太少两感证。病在少阴,不应发热而反发热,故谓之“反”。此“发热”,是外感风寒之邪在表。此脉沉,是心肾阳虚不足以鼓动。《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妄行取舍,而是在脉象与病症的“常”、“变”之中辨析其病理机制,弄清脉位变化与症状不符的内在原因,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法。其内在原因是平素心肾阳虚而复感风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这些实例说明,对脉位变化的分析,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某脉主某证”的一般认识。若脉症不符,更应该深入分析。
5,弦脉的辨别和分析
弦脉是反映脉体张力的脉象,其实质是脉体的张力增强。若寸口脉的张力正常,一般认为是“微弦”,这是脉有胃气,其具体表现为脉弦而有“和缓”之象。弦脉并不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胃气的多少,可根据弦脉的“和缓”程度辨别。主“病”的弦脉,即“胃气少”的弦脉。主“死”的弦脉,表明胃气已绝,是“真
对脉体大小的分析,一般认为,洪脉主实主热,细脉主虚。其实,这是洪细二脉主病的一般规律。除此之外,这两种脉象都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比如洪脉,《脉学阐微》说:“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此脉象虽为洪脉,绝不是主实,可以肯定是“胃气已绝”的真脏脉,不然的话,则未必是“阳盛阴竭之凶象”。这说明,对洪细二脉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论。必须结合兼脉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确定为常用脉象,就是对洪脉及其主病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洪脉的基础上,应该
4,辨别和分析脉的流利程度
滑、涩二脉是反映脉流利程度的脉象。脉的流利程度分三类: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二是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脉。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涩脉。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滑脉和涩脉,则是脉的流利程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体会正常流利程度的脉形,为辨别滑、涩二脉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对至数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数脉主热,迟脉主寒。但是,这只是“迟数”二脉最一般的诊断意义。实践证明,迟、数二脉对分析病证的寒、热确
有很大实用价值。除此之外,脉的至数变化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比如,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以及痛证、痰证、饮证等,都可通过脉的至数变化提供诊断依据。特别是“脉症不符”的情况下,对至数变化的分析尤其重要。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三条说:“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条所论,其脉迟,非虚非寒,乃阳明腑实热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析脉迟的成因,不能认为是“脉证不符”。因实热壅结于里,气血阻滞,阳气受遏,也可导致脉迟。因此,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这说明,中医对脉的“至数”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必须辨明成因、性质、病位、所主病证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分析病理机制,才能充分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再如促脉,其实质,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一止”的变化,表明“阳盛及阴”或“热极伤阴”,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方法。由此说明,虽然脉的至数只是心脏的搏动次数,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脉的至数变化具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因此,对至数变化的分析,既要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要兼顾至数变化的实质是心脏搏动次数的变化,二者结合起来,更能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脏脉”的程度,故主死。
弦脉的辨别方法是:先触及脉体,再对脉体进行按压,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状”,若举指,其脉体不随手而起。这是脉体张力增强的表现。
弦脉的出现率很高,历代脉书对弦脉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记载。一般认为,弦脉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之分。生理性弦脉是肝脉与春季相应的季节脉。病理性弦脉多为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所致。其主病,多为肝胆疾患或寒证、痛证、痰证、气郁、气滞、瘀血、癥瘕积聚、疝痛拘挛等。除一些常见的病证外,支饮、悬饮、癖病、瘟热等,皆为弦脉所“主”之证。《脉经》说:“疟脉自弦”。《脉学阐微》说:“肝炎病脉多弦”。这说明,古代医家对弦脉及其主病的分析,多与常见病或多发病密切结合,总是不断融汇新知,逐渐积累经验,并非拘泥“脉症对号”的一种形式。
2,辨别和分析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
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分三类:一是迟脉,二是正常脉的至数,三是数脉。临床错综复杂的“至数”变化,不外乎这三类。其他脉象若脉的“至数”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促脉是“数”脉再兼“时一止”。再如,脉沉迟是迟脉与沉脉相兼,脉沉数是数脉与沉脉相兼。
“至数”变化最容易辨别,可用“呼吸定息”或“计时法”测定。一般认为,正常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之间。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都是数脉。按计时法算,每分钟脉动50次以下为迟脉,正常的至数每分钟60~90次,若超过正常脉的至数则为数脉。小儿脉的至数当另论。
3,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
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分三类:一是正常脉体,二是洪脉,三是细脉。临诊所能触及的脉体大小,不外乎这三类。其他脉象若以脉体“大”或脉体“细”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虚脉”是脉体“大”再兼“迟、空、软”等条件。“微脉”是脉体“细”再兼“软”。
脉体大小的辨别,以正常脉体为依据。若比正常脉体“大”,都是洪脉。若比正常脉体“小”,都是细脉。正常脉体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参考划分“五部”的方法确定。详见第六章,不另重复。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进一步辨别虚实,不能认为洪脉都主实证。
《伤寒杂病论》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将脉、病、症、治并举,综合在一起,辨脉辨症与辨证密切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并将脉诊灵活机动地用于诊疗实践。这是最能体现脉诊诊断作用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