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合集下载

隧洞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护措施

隧洞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护措施

隧洞质量通病防护措施隧洞施工存在一些质量通病,列举如下并相应采取一些措施。

一、洞内渗透漏水目前,隧洞的渗透漏水主要表现在墙、拱的渗水、滴水、漏水;其原因是隧洞在施工期间和建成后,一直受着地下水的影响。

当地下水压较大,防水工程质量欠佳时,造成渗漏水,对衬砌结构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隧洞的渗漏水会降低混凝土衬砌的耐久性。

形成原因:(1)拱顶衬砌不密实,导致拱腰部位衬砌出现纵向拉裂,拱顶衬砌压碎掉块,导致渗漏。

(2)支护技术不过关,工程上常采用的先拱后墙法施工,循环进尺短、衬砌紧跟、以衬代支,致使衬砌接缝过多,且接缝处理不能达到防水标准,导致接缝渗水。

(3)振捣不到位在混凝土衬砌的过程中,有时存在衬砌不到位的现象,形成透水的开放性毛细管路,尤其是混凝土拌合物在密实泌水过程中,析出水分部分被挤向上面,部分聚集在集料颗粒的下面,导致衬砌混凝土存在泌水管路。

(4)混凝土中有空隙由于施工顺序不当或沉降或衬砌混凝土中存在杂物等原因,导致衬砌混凝土中存在空隙。

(5)腐蚀性天然水对衬砌混凝土有腐蚀性,可能造成漏水孔隙,甚至导致衬砌混凝土剥落开裂。

渗漏水整治的指导思想是以排为主、以防助排,引水泄压、断绝水源,设多道防水线。

渗漏水的预防措施:(1)设计预防措施在隧洞设计时应首先做好水文地质勘测,根据透水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类型、流量、补给条件及洞顶地面形状等制定防水措施,以保证衬砌的使用寿命。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隧洞防排水设计的宗旨。

( 2 )结构自防水措施在设计中应合理确定混凝土的抗渗标号,不能片面强调混凝土抗压等级,一味加大单位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将会使混凝土水化热和收缩量增加,导致混凝土裂缝,破孩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能力。

对变形缝及施工缝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们往往是隧道与地下工程防水的薄弱部位,通常变形缝形式有:嵌缝式、粘贴式、埋入式。

橡胶止水带在施工中稍有不慎易走形,导致止水效果降低,应确保施工接缝严密、不渗不漏,变形缝应密封止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

隧道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隧道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青海省S312线珍秦—称多段公路C标隧道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一、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施工通病1、施工通病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不及时、不准确,里程不连续,不能为施工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

原因分析:⑴、部分施工人员对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⑵、没有专人负责,相关测量仪器和设备配备不齐。

⑶、操作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不够。

2、预防及处理办法⑴、对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和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安全中的指导作用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

⑵、必须由专人负责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施工,相关仪器设备配备齐全。

⑶、对操作人员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知识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⑷、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按设计要求施工里程要连续,并且确保足够的搭接长度。

⑸、对初支变形量较大的断面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及部门,尽快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二、洞门施工通病1、洞门施工通病⑴、洞门坍塌。

⑵、洞门表观质量差。

2、洞门坍塌病因分析⑴、地表水渗透或雨水冲刷使隧道洞门边、仰坡失穏,造成洞口坍塌。

⑵、洞门边、仰坡开挖采用大爆破作业方式,对隧道洞口围岩产生扰动,造成隧道洞口坍塌。

⑶、洞口围岩松散软弱,自稳性能差,进洞施工方案不妥。

⑷、洞口边仰坡开挖后防护不及时。

3、预防及处理办法⑴、洞口工程施工前,首先做好洞口范围内地表防排水工作,填平洼地和积水坑,防止地面水渗透。

⑵、及时施做洞口工程系统截水沟、排水沟,尽可能与洞口路基排水系统形成整体。

宜在雨季前及边、仰坡开挖前完成。

⑶、隧道边、仰坡土石方开挖作业尽可能采用非爆破或弱爆破方法自上而下分部进行,减少对洞口围岩的扰动;开挖后对边、仰坡及时进行防护。

⑷、隧道门端墙处土石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及时施作洞门端墙及挡护工程。

⑸、洞门施作尽量避开雨季进行,尽早施作洞门和洞口段衬砌,保证洞门边坡稳定。

⑹、施工期间,保持对边仰坡及洞顶山坡体进行监测和观察,及时掌握洞口的安全状况,以便迅速采取有效的安全对策。

4、洞门表观质量病因分析⑴、洞门立模不稳,不平顺,混凝土灌注质量差。

(完整版)隧道质量通病处理方法(隧道篇)

(完整版)隧道质量通病处理方法(隧道篇)

隧道质量通病处理方法(隧道篇)一、开挖及初期支护中的质量通病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1、超欠挖1.1 原因分析①测量放样不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施工未到位或围岩坍落;③挖掘机开挖时直接开挖到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边缘;④地质情况较差、土体垂直节理发育、稳定性差、局部出现坍塌;⑤掌子面开挖后架设拱架前不进行初喷,导致粉质黄土失水松散掉块;1.2 防治措施①测量放样时要精确标出开挖轮廓线,在开挖过程中控制好开挖断面,做到测量精确;②岩石隧道爆破开挖时要严格按照爆破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提前准备,精确控制好炮眼间距,并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装入药量,不能忽多忽少;③在开挖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留变形量,应将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围岩变化情况(掉块或坍落)进行考虑;④在施作超前小导管时要控制好外插角,防止因外插角过大造成超挖;⑤预留开挖轮廓边缘线,在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避免机械开挖造成超、欠挖现象;⑥地质情况较差、局部出现坍塌时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施作初期支护进行封闭处理;⑦开挖到设计轮廓线位置后立即进行初喷封闭开挖面,再架设型钢拱架;2、黄土隧道开挖后的坍落2.1 原因分析黄土隧道开挖后裂缝发育较快,若为富水地段,在自重作用下可随时出现坍落。

2.2 防治措施黄土隧道应在开挖后尽快施作临时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并加快混凝土衬砌施作,以保证施工安全。

3、富水隧道隧底开挖时拱顶沉降量大3.1 原因分析①黄土颗粒间潜水量大,地基承载力降低;②隧底泥化严重,清理淤泥耗时太长;③超挖的20cm采用湿喷工艺喷射C25耗时太长,早期强度增长慢,可能会受到踩踏;3.2 防治措施①拱脚加大至80cm,增加力的传递面积,减少沉降;②人工配合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时立即进行隧底清理,然后采用干喷工艺喷射20cm厚混凝土封闭堵水,再架设钢架。

(此方法较前者可缩短2~3小时,从而实现早封闭、快成环,从而减少沉降量);4、初期支护采用的分层喷射技术,出现混凝土掉层脱落4.1 原因分析①第一次喷射层和钢架表面尘土污染清理不彻底,降低了新旧混凝土的黏结力;②喷射混凝土不密实、空鼓,造成初期支护表面渗漏水,钢架表面锈蚀;③结合以上两个原因在整个初期支护未稳定前,由收敛和沉降引起,造成钢架外露和混凝土表面掉层;4.2 防治措施①对钢架和第一层喷射混凝土表面必须进行彻底清理。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第一节开挖一、隧道洞身的超、欠挖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损伤程度,是隧道施工质量好坏的主要表现之一。

1.现象(1)实际开挖断面的轮廓大于或小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部分,就是超控或欠挖。

隧道不应欠挖,当围岩完整、石质坚硬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卅不大于0.1卅)侵入衬砌;对整体式衬砌侵入值应小于衬砌厚度的1/3,并小于10cm ;对喷锚衬砌不应大于5cm ;拱角和墙脚以上1m范围内严禁欠挖。

(2)在实际施工中,超标准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仅程度不同。

超挖不仅提高隧道的造价,还加大了对围岩的拢动深度和范围,影响围岩稳定;超、欠挖使隧道内壁不平整,给后续的网喷、防水、模筑混凝土的衬砌工作增加施工难度,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对隧道的超、欠挖应引起足够重视。

2. 原因分析( 1 )施工技术管理检查、复核制度执行不严,特别是测量放线误差。

目前,多数隧道控制开挖断面的测量方法采用支距法和极坐标法,由人工在岩面上画线,这就存在误差,更有甚者,在放样时人为放大轮廓尺寸。

(2)钻孔精度。

钻孔时的开孔位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机具设备由钻爆设计确定,但实际操作时只能凭司钻者的经验和操作技术,易出现超、欠挖。

(3)爆破技术。

一是凿岩机体构造的影响。

用凿岩机钻眼时,由于构造的原因,凿岩机机体与周边岩壁之间必须有一定的作业空间,为了避免欠挖,则钻杆必须有一个外插角,实际开挖成的轮廓线呈锯齿形,锯齿凹入岩壁部分即构成超挖二是爆破方法与参数。

实践证明爆破方法不同超挖量亦不同,普通爆破比光面、预裂爆破法超挖量大很多,如果参数不合理、缺乏小直径药卷或超爆雷管段数过少等都会使超挖量加大。

(4)地质条件变化及其他。

遇有围岩与炮孔方向夹角较小的竖向或水平成层的层理或节理时,因夹制作用不同,会引起钻杆外插角变化,水平成层围岩形成门框形断面,而在框角处超挖最多,竖向倾斜岩层则易在两拱脚形成超、欠挖,节理发育的围岩,更容易形成局部超挖。

隧道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隧道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隧道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在隧道工程中,质量问题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任务。

质量通病的存在可能导致工程延误、成本增加以及安全隐患。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隧道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并提供一些建议的预防措施。

1.地质条件不明确地质条件是隧道工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明确的地质条件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过程中的困难。

为了预防这个问题,我们建议:- 在设计前进行地质勘察,确保对地质形态和地下水分布的了解;- 建立合理的防水措施,以阻止地下水进入隧道;- 根据地质条件调整施工计划,降低风险。

2.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隧道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如果材料质量不达标,可能导致隧道结构的损坏或不稳定。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建议:- 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提供的材料符合国家标准;- 进行材料质量抽检,确保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建立严格的验收程序,拒绝质量不达标的材料使用。

3.施工工艺不合理不合理的施工工艺可能导致隧道结构的质量问题,例如渗水、裂缝等。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我们建议:- 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方案,并严格遵守;- 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避免操作失误;- 进行全程质量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4.监理不到位监理在隧道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到位的监理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为了改善监理工作,我们建议:- 确保监理人员具备相关的资质和经验;- 加强与施工方的沟通,及时了解施工进展和问题;- 建立监理制度和规范,明确监理职责和权力。

5.不合理的维护保养隧道工程建成后需要进行维护保养,不合理的维护保养可能导致隧道结构的老化和损坏。

为了有效维护隧道质量,我们建议:- 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包括定期巡视和保养;- 及时修复隧道结构的损坏和缺陷;- 定期评估隧道结构的性能,进行必要的更新和改进。

总之,隧道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隧道工程施工的问题

隧道工程施工的问题

隧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交通运输、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还可能导致施工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施工质量问题1. 排水系统不完善:隧道纵向排水管未按设计高程埋置,管轴线成波浪状;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未采用土工布包裹;纵、横、环向管未采用三通管连接,且管口连接不牢固;横向排水管多采用波纹管,未按设计要求采用75PVC管,且纵坡未设置成2%。

解决措施:加强排水系统设计,确保排水管道布局合理、连接牢固;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用材料,提高施工质量。

2. 监控量测不足:监控量测布点和观测频率不足,未紧跟掌子面,超前地质预报走过场,未能指导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措施:加大监控量测力度,确保观测频率和布点合理;加强与地质预报的结合,提高预测准确性;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消除安全隐患。

3. 支护结构问题:隧道钢拱架间距超限,两榀中间安装钢带,完全是应付初支检测;初期支护不及时,围岩条件差的地段不及时封闭成环;初期支护不紧贴围岩,背后存在空洞、掺填片石;初期支护厚度不够(喷混凝土厚度);钢拱架拱脚悬空、钢拱架连接不牢;钢拱架扭曲、翘曲、不在一个平面;钢拱架间距不均;钢筋网与围岩的距离过大;二次衬砌仰拱不成形,拱座连接不好;围岩欠挖衬砌厚度不够,拱顶混凝土没有灌到位。

解决措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确保支护结构质量;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杜绝偷工减料现象;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技术培训。

二、施工安全问题1. 超前小导管(锚杆)问题:超前小导管(锚杆)间距、角度控制较差,根数不足;超前小导管(锚杆)长度不足,前后排搭接长度不足;超前小导管(锚杆)未与拱架进行有效连接;超前小导管长度严重不足(设计4.5m,实际不足1m);无搭接长度(搭接不小于1m);超前注浆小导管未进行注浆。

隧道常见质量通病及预防

隧道常见质量通病及预防

隧道常见质量通病及预防预防和克服质量通病,是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制造精品工程的必然措施,也是项目管理水平的体现。

通病1:洞口边坡、仰坡不稳预防措施:1、边坡、仰坡应自上而下进行开挖,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地质条件好时宜一次做完,地质条件不好时,应采取稳定边坡、仰坡措施。

2、边坡、仰坡不得采用大爆破。

3、边坡、仰坡以上危石应全部清除,不留后患。

4、坡脚的防护应符合设计要求。

通病2:隧道超挖、欠挖预防措施:1、开挖应根据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钻眼机具和爆破材料进行爆破设计,并根据效果调整炮眼的位置、数量和用药量等爆破参数。

2、欠挖超过规定值时,应采用小型机械凿除或用小炮爆破。

通病3:超挖回填不密实预防措施:1、超挖在允许范围内可采用喷射混凝土回填或衬砌时采用与衬砌相同的材料一次施工。

2、超挖大于规定值时,应用浆砌片石、片石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回填,禁止用泥、石、废木等杂物填充。

通病4:初期支护不及时,格栅钢架间距过大1、施工必须按设计要求的支护形式配合开挖及时支护,保证施工安全。

2、按设计的间距架立格栅钢架,横向偏差不超过±5cm。

钢架间应连接牢固。

通病5: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足预防措施:1、设置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

2、喷射混凝土作业应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按顺序进行。

3、通过试验选择速凝剂的最佳参量。

通病6:喷射混凝土强度不够预防措施:1、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混凝土强度和喷射工艺要求。

2、喷射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不宜大于16mm,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应采用中、粗砂。

3、混凝土拌合应计量准确,不得随意减少水泥用量,速凝剂的掺量应准确,不得随意增减。

4、当喷面有滴水、淋水、集中出水点时,应及时处理。

5、喷射混凝土结束后4小时内不得进行下一循环的爆破作业。

通病7:锚杆数量不足,长度不够,注浆不饱满预防措施:1、应按设计的间距和数量打设锚杆,允许偏差为±15cm。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原 因 分 析
预 防 措 施
锚杆安装不牢固、抗拔力不够。
1、锚固长度不够;
2、砂浆注不饱满;
3、砂浆包裹锚杆厚度不够或根本没有;
4、孔眼内杂物没有处理干净;
5、孔眼深度同锚杆长度不配套。
1、钻孔直径应现锚杆直径相配套;
2、严格按设计孔深钻孔;
3、压浆前用压力风及压力水冲净孔眼;
4、锚杆除锈、矫直,安装时确保锚杆与孔眼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注浆从孔底开始,均匀连续进行,中途不得中断;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隧道开挖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现 象
原 因 分 析
预 防 措 施
隧道在掘进开挖过程中,发生上、下、左、右轮廓超标。
1、测量不准,放线偏差较大;
2、布孔位置偏差较大;
3、炮孔钻眼过程中孔眼不直发生斜孔超限;
4、爆破参数选择有误,装药量过多或不合理。
1、保证测量工作的换手复核制;
3、受喷面滴水、淋水、集中出水点未处理;
4、间隔喷砼前一层喷面未用风、水清洗浮碴。
5、风压与喷射距离不协调。
1、清除松动岩石,清除受喷面浮碴杂物;2、对喷水、淋水、集中出水点的受喷面采用凿槽、埋管进行引导疏干处理;
3、喷射砼前进行试喷,确定风压与喷射距离之间的协调关系。
隧道锚杆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现 象
2、精确计算爆破参数,正式进洞前进行工艺试验,地质条件变化时及时调整有关参数;
3、钻孔过程中控制孔眼位置及其方向。
隧道喷射砼脱层隆起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现 象
原 因 分 析
预 防 措 施
砼喷射层与岩面不粘结,砼喷层之间粘结不好。
1、受喷面松动岩石未清除;

市政隧道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市政隧道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市政隧道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隧道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市政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质量通病,对隧道的安全和使用寿命造成威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缺乏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缺乏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是市政隧道施工质量通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没有充分研究隧道的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导致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技术不科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勘察和设计阶段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二、材料使用不合理市政隧道施工中,材料使用不合理也是常见的质量通病。

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质量较差的材料,导致隧道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施工单位应当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验收。

三、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是市政隧道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

一些施工单位虽然有施工经验,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导致施工质量无法保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单位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施工过程管理不规范施工过程管理不规范也是市政隧道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

一些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不严格,存在施工进度和质量把关不力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结论市政隧道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包括缺乏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材料使用不合理、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和施工过程管理不规范。

为了提高市政隧道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当加强研究和设计阶段的工作,选择优质材料,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建立科学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 隧道水害的原因及防治(1)原因分析。

①隧道穿过含水的地层,地层情况如下时。

a.砂类土和漂卵石类土含水地层。

b.节理、裂隙发育,含裂隙水的岩层。

c.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地层,当有充水的溶槽、溶洞或暗河等与隧道相连通时。

d.浅埋隧道地段,地表水沿覆盖层的裂隙、孔洞渗透到隧道内。

②隧道衬砌防水及排水设施不完善。

a.原建隧道衬砌防水、排水设施不全。

b.混凝土衬砌施工质量差,蜂窝、孔隙、裂缝多,自身防水能力差。

c.防水层(内贴式、外贴式或中间夹层)施工质量不良或材质耐久性差,使用数年后失效。

d.混凝土的工作缝、伸缩缝、沉降缝等未做好防水处理。

e.衬砌变形后,产生的裂缝渗透水。

f.既有排水设施,如衬砌背后的暗沟、盲沟,无衬砌的辅助坑道、排水孔、暗槽等,因年久失修而阻塞。

(2)防治措施。

①因势利导,给地下水排出的渠道,将水迅速地排到洞外。

②将流向隧道的水源截断,或尽可能使其水量减少。

③堵塞衬砌背后的渗流水,集中引导排出。

④水害整治的关键为分析病害成因,对症整治;合理选择防水材料;严格控制施工工艺。

2. 隧道衬砌裂缝病害的原因及防治(1)原因分析。

①设计方面的原因。

隧道设计时,因围岩级别划分不准、衬砌类型选择不当,造成衬砌结构与围岩实际荷载不相适应引发裂损病害。

a.对一些具有膨胀性的围岩地段,未采取曲墙加仰拱衬砌;偏压地段未采用偏压衬砌。

b.断层破碎带、褶皱区等局部围岩松散压力或构造应力较大的地段,衬砌结构未能相应采取加强措施。

c.对基底软弱和易风化泥化地段,未设可靠防排水设施,混凝土铺底厚度及强度不足。

②施工方面的原因。

施工时,受技术条件限制,方法不当,管理不善,造成工程质量不良。

a.先拱后墙法施工时,拱架支撑变形下沉,造成拱部衬砌产生不均匀下沉,拱腰和拱顶发生施工早期裂缝。

b.对Ⅳ级以下的围岩,过去通常采用先拱后墙(上下导坑)施工方法,由于工序配合不当、衬砌成环不及时、落中槽挖马口时拱部衬砌悬空段过长、拱架支撑变形下沉等原因,造成拱部衬砌产生不均匀下沉,导致拱腰和拱顶衬砌发生施工早期裂缝。

隧道主洞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隧道主洞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隧道主洞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隧道总体施工质量通病控制要点1.质量通病(1)分部施工各部位距离不符合设计要求。

突出点在掌子面与二衬、二衬与仰拱的距离过大;(2)小径距隧道的先行洞与后行洞各部位的距离过小或并行;(3)为加快施工,贯通前单项掘进长度缩小;(4)风、水、电布置达不到标化要求;(5)标化要求的机械设备不到位,如拱部锚杆机、湿喷机、断面检测仪等;(6)洞内排水措施不当或者没有,洞内污水随意排放;(7)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频率不够,数据提供不及时、数据失真,不能用以指导施工;(8)控制点复测间隔过长,保护不当,严重时发生中线、标高错误;(9)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处桩号私自变更,暗洞明做,改变支护类型;(10)明洞回填不对称、分层厚度超规范要求,压实度严重不够,或者根本没用轻型机械压实。

2.控制要点(1)熟悉图纸和规范,对上述1.质量通病中(1)、(2)事项严格按图施工;(2)贯通前多测量、多联系,加强控制;(3)严格按标准化要求组织施工,加强机械设备进场检验,落实工艺标准化;(4)督促落实量测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5)复核控制点和转点的精度,加强断面检测及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处桩号的复核测量;(6)明洞回填控制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两侧回填标高不得大于0.5m,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分层满铺填筑。

二、超前支护施工质量通病控制要点(一)超前管棚1.质量通病(1)钻孔时未先打有孔钢花管,注浆后再打无孔钢管,以无孔管作检查管,检查注浆质量;(2)管棚连接方法不当;(3)首根管棚的尖靴状开口过大,检查时检查管能从开口处穿过,检查的长度数据不真实;(4)接头没错开;(5)长度安装不够,管径、壁厚变小;(6)注浆压力不足,稳压时间不够,浆液扩散范围没有形成有效重叠。

2.控制要点(1)控制钻孔顺序;(2)按设计方法连接;(3)检查首根管管棚前端是否加工成尖锥状和管壁上钻¢12mm压浆孔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多抽查管棚壁厚、管径,安装过程全程旁站,辅以工具管检查;(5)查压力表最高压力,计稳压时间。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1. 锚杆质量问题隧道工程中的锚杆是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

锚杆质量问题主要包括锚杆直径、长度、布置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锚杆固结强度不足等。

2. 衬砌质量问题衬砌是隧道工程的主体结构,其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衬砌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混凝土强度不足、衬砌厚度不足、衬砌裂缝、混凝土蜂窝麻面等。

3. 防排水质量问题隧道工程的防排水系统是保证隧道工程正常使用的重要环节。

防排水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排水设施设置不合理、排水管道堵塞、防排水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等。

4. 施工工艺问题施工工艺问题主要包括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操作不规范、施工设备选型不当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不稳定,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5. 施工管理问题施工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施工质量检测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工程的整体品质。

二、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防治措施1. 加强锚杆质量控制严格把控锚杆原材料质量,加强对锚杆制作、安装过程的监督,确保锚杆直径、长度、布置间距等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提高锚杆固结强度,确保锚杆的支护作用。

2. 提高衬砌质量加强衬砌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强度、耐久性满足设计要求。

在衬砌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衬砌厚度和施工质量,避免出现裂缝、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3. 优化防排水施工合理设计防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设置合理、排水管道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防排水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提高防排水效果。

4. 提升施工工艺水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规范施工操作,选用合适的施工设备。

隧道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隧道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隧道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隧道施工相较于其他工程其特殊性与复杂性较高,为提高工程质量我们应充分认识隧道工程质量通病的危害性并加以防止。

质量通病1:超前地质预报和量测不及时、不准确,里程不连续,不能为施工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

预防措施:(1)超前地质预报要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探测,利用各种探测的特点进行取长补短相互验证,保证探测的精度;(2)特殊地段特殊处理,对于高风险隧道、特殊地段要加强探测,将隐患提前暴露出来,再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防治。

质量通病2:洞门坍塌。

预防措施:(1)在洞口边仰坡开挖前先施工洞顶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冲刷边仰坡;(2)洞口边仰坡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边开挖边防护,做好锚、网、喷防护工作,防止雨水冲刷;(3)根据洞口围岩情况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软弱围岩做好超前支护,并预留核心土开挖进洞,围岩较好,可采用超前小导管进洞,一般严格按设计支护类型施工,局部适当加强,方可安全进洞;(4)洞口一般沉降量较大,衬砌施工时间较晚,施工时根据围岩情况适当增大沉降预留量,防止因围岩变形而侵占衬砌净空。

质量通病3:断层、破碎带开挖局部坍塌。

预防措施:(1)加强超前探测,充分认识前方围岩岩性及存在的隐患,制订相应的施工措施,特殊地段要采用多种探测相结合的探测方式进行相互验证探测;(2)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围岩在塌方前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形,监控量测可及时发现围岩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塌方,同时根据监控量测的结果,及时施工衬砌,杜绝衬砌施工严重滞后,出现塌方隐患。

质量通病4: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足,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喷射回弹量大。

预防措施:(1)喷混凝土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不同的配合比严重影响喷混凝土强度和回填量,配合比比选中一般采用强度等级稍高的水泥比较好,回弹量少;(2)喷混凝土施工中喷枪手的熟练程度影响喷混凝土效果和回弹量,一般采用分层施作,每层厚度约3~5cm,喷枪口距离喷混凝土面距离80~120cm为宜;(3)冬季混凝土施工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制订相应的冬季施工措施,保证混凝土出机温度,确保不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4)喷混凝土前对开挖断面进行检查,有欠挖及时处理到位;(5)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可采用钻孔或者预留孔检查。

隧道工程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精品

隧道工程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精品

隧道工程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隧道开挖、初支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岩面凹凸起伏明显,超欠挖严重原因分析①“宁超勿欠”的传统观念,使开挖轮廓线的无谓扩大。

②周边眼间距控制不当,钻孔精度低;②装药量控制不当,没有采用控制爆破技术;③没有做光爆试验或试验后没有及时总结。

④施工组织管理不到位;⑤开挖轮廓线测设精度控制不好;⑥地质条件随掘进而不断变化。

防治措施①改变“宁超勿欠”的传统观念,树立“少欠少超”的观点。

避免开挖轮廓线的无谓扩大。

②提高钻孔技术水平,主要控制周边炮孔的外插角θ、开口位置误差和钻孔深度。

③进一步解决爆破技术参数的合理匹配,尽量采用控制爆破技术,从减少超挖,改善开挖成形看,预留光面层、导洞先行的爆破方式较全断面一次爆破、台阶法爆破要好;每座隧道对不同围岩段都要做光爆试验,取得最佳爆破参数;④加强现场施工组织管理,把众多的因素置于可控的状态,达到爆破的基本要求;⑤采取激光指向仪控制隧道掘进方向,提高中线和标高的精度,提高轮廓线放线精度,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水平,增强责任心。

⑥在施工中,紧跟开挖面对围岩进行观测描述,并对围岩节理裂隙状态进行预测,据此调整爆破参数和施工方法或采取局部内移炮眼、局部空孔不装药、加密炮眼、局部调整起爆顺序等措施。

2、隧道进洞塌方,掘进受阻原因分析①仰坡及边坡刷方太多且坡度太陡,防护不及时;②洞口段地质条件差,未采取适宜的掘进方式;③洞口段地下水或坡面水太大,未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④洞口段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符,未及时变更掘进及支护方式。

防治措施①应尽可能的早进洞,晚出洞,减少洞口段的刷坡数量和高度;②对地质条件差的洞口段,应采取“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紧封闭、勤测量”的十八字方针,真正做到开挖一榀,支护一榀,稳扎稳打;③对地下水和坡面水丰富的洞口段,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防止坍塌;④当洞口地质与设计图纸不符时,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变更与之相适应的掘进和支护方式。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隧道工程通病防治(一)边、仰坡防护不及时、不到位1.表现形式:边、仰坡在施工或营运过程中发生坍塌。

2.原因分析:(1)防护工程施做不及时、不到位或措施不当。

(2)边、仰坡排水设施缺失或措施不当。

3.防治措施:(1)边、仰坡防护工程应紧随开挖实施,防护措施及范围应符合现场实际。

(2)洞口开挖时,应根据需要设置排水设施。

(二)明洞衬砌开裂1.表现形式:拱部、边墙、基础开裂。

2.原因分析:(1)明洞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或地基承载力不均时,沉降缝设置不合理。

(2)明洞地基超挖后,未按要求进行处理。

(3)明洞基础混凝土浇筑前,基底虚渣、积水、杂物等未清理干净。

(4)衬砌未达到设计强度即进行回填或回填不规范。

(5)拆模时间过早。

3.防治措施:(1)明洞基础浇筑前,应对基坑进行核查验收。

(2)基底出现超挖时,应采用浆砌片石或片石混凝土或同级混凝土回填,或按设计要求处理。

(3)浇筑基础混凝土时,应先清除基坑虚渣、积水、杂物等。

(4)根据现场不均匀的地质条件,调整沉降缝位置或增设沉降缝。

(5)明洞回填应在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且明洞两侧应分层对称回填。

(三)超挖、欠挖严重1.表现形式:开挖后轮廓线与设计轮廓线相差较大,开挖轮廓表面严重凹凸不平、超挖、欠挖严重。

2.原因分析:(1)控制爆破审计参数不合理,或未随围岩条件变化调整控爆参数。

(2)开挖放样不精确。

(3)爆破钻孔偏位。

(4)局部欠挖未进行处理。

3.防治措施:(1)加强爆破工程师与钻孔人员的信息沟通,针对不同围岩条件动态调整爆破参数。

(2)及时校核导线,并应在每循环开挖前准确放样。

(3)严格按设计间距与数量打设钻爆孔,特别要注意控制周边眼钻孔位置与角度。

(四)台阶法施工步距不合理1.表现形式:上台阶距离过长或下台阶距离过长,二次衬砌后,导致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甚至坍塌。

2原因分析:(1)人、机、料组织不匹配,工序安排不合理,施工组织不当,片面追求开挖速度。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

一、洞身开挖过程中围岩的超挖、欠挖1.形成的原因(1)钻孔时周边眼大小、分布不准确。

(2)爆破时装药量不精确。

(3)测量放线的误差。

(4)地质条件差。

(5)施工管理不善。

2.防治措施:(1)周边眼应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

(2)提高钻眼精度。

(3)控制装药量。

(4)提高测量放线的精度。

(5)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喷射混凝土回弹量过大、强度不足1.形成的原因(1)选用的配合比不准确。

(2)砂石材料不合格、级配不好。

(3)选择的喷射方式不当。

(4)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2.防治措施:(1)提高混凝土配合比的精确性(2)根据作业条件的要求、现场维修能力以及粉尘和回弹量的限制程度,正确选择喷射方式。

(3)及时清除岩壁面的粉尘和杂物、必要时应冲洗干净。

(4)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5)工作人员操作时,喷头喷射方向应与受喷面垂直,偏角小于10度;喷头与受喷面距离控制在0.6-L2米之间,喷头应均匀缓慢移动。

三、洞身坍塌1、形成原因(1)地质原因;如隧道穿断层及破碎带、通过各种堆积体、通过薄层岩体形成的小褶曲及错动的发育地段、通过岩层软硬相间段等情况。

(2)施工方法和预防措施不当;如施工方法选择不当、锚喷不及时、钢支撑安装不牢固、爆破作业不当用药量过多、处理危石措施不当等情况。

2、防治措施(1)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积极的防排水措施。

(2)严格按照“短开挖、弱爆破、早封闭、紧支护、勤观察、勤量测的原则进行施工。

(3)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四、隧道衬砌后出现渗水、漏水、涌水等1、形成原因(1)施工的排水系统不畅通、排水管堵塞;(2)铺设的防水板破损;2、防治措施(1)严格按照防、截、排、堵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原则进行施工。

(2)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保证排水系统不堵塞、不淤积,防水板不破损;加强排水系统的经常检查。

(3)杜绝不合格排水材料进入工地。

五、二次衬砌混凝土开裂1、形成原因(1)水灰比较大。

(2)拆模时内外温差较大。

(完整版)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完整版)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5.12.1隧道超挖 .欠挖5.12.1.1表现特征隧道的开挖轮廓线凹凸不平,可能导致围岩崩塌或支护与衬砌受力条件的恶化,进而影响隧道的结构稳定性。

隧道超挖导致初支钢拱架(或格栅钢架)与开挖轮廓线间距过大,造成初支背部空洞。

欠挖影响钢拱架(或格栅钢架)的安装。

5.12.1.2原因分析1施工时未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开挖方法作出合理调整。

炮眼间距、深度控制不严,当岩质软硬或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变化时,炮眼孔位、间距、深度、装药量等参数未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2开挖进尺长度控制不当。

3断面检测不及时,掌子面开挖放样误差大。

4挖掘机开挖时直接挖到设计预留的开挖轮廓边缘。

5掌子面开挖后架设拱架前不进行初喷,导致粉质黄土失水松散掉块。

6未考虑围岩预留变形量。

5.12.1.3防治措施1岩质变化情况,充分考虑断面形状尺寸、岩质变化、裂缝、涌水、围岩条件等因素。

通过试爆确定周边眼间距、最小抵抗线、相对间距、装药集中度等关键爆破参数。

合理调整开挖方式,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炮眼布置、深度、装药量等参数进行调整。

2全断面开挖的隧道,可以考虑采用拱部断面光面爆破,边墙断面预裂爆破相结合的方法。

分步开挖时,可考虑预留光面层的爆破方案3预留开挖断面的检测,欠挖超出允许范围时必须作凿除处理,超挖允许范围较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严格控制欠挖,拱脚、墙脚以上 Im范围内断面严禁欠挖4预留开挖轮廓线,在开挖过程中采取人机配合,避免机械开挖造成超欠挖现象。

5开挖到设计轮廓线后立即进行初喷,封闭开挖面,再架设型钢拱架6隧道开挖轮廓线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变形量,预留变形量大小宜根据监控两侧的信息进行调整。

5.12.2隧道初期支护中的常见病害5.12.2.1表现特征初期支护中的病害,如不平整、开裂、松动、剥落、离层、厚度不足、拱顶空洞、衬砌干缩裂缝及荷载变形裂缝等5.12.2.2原因分析1由于爆破开挖控制精度不高,导致岩面凹凸不平,局部超挖过大的低凹处未找平,欠挖凸出过大而未凿平,喷射初衬混凝土时难以找平而使喷射面起伏过大,平整度较差。

隧道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隧道施工质量能符合相关标准,对盾构法施工的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均应严格控制,保证各关键技术参数达到能控制工程质量标准的范围。

盾构进出洞是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的一道关键工序。

在进、出洞过程中,施工环节多,工作量集中,各工种交叉施工频繁,设备、人员众多,工作零乱,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尤其重要。

1、现象在盾构进出洞过程中,盾构基座发生变形,使盾构掘进轴线偏离设计轴线。

2、原因分析⑴盾构基座的中心夹角轴线与隧道设计轴线不平行,盾构在基座上纠偏产生了过大的侧向力;⑵盾构基座的整体刚度、稳定性不够,或者局部构件的强度不足;⑶盾构姿态控制不好,盾构推进轴线与基座轴线产生较大夹角,导致盾构基座受力不均匀;⑷对盾构基座的固定方式考虑不周,固定不牢靠。

3、预防措施⑴盾构基座形成时中心夹角轴线应与隧道设计轴线方向一致,当洞口段隧道设计轴线处于曲线状态时,可考虑盾构基座沿隧道设计曲线的切线方向放置,切点必须取洞口内侧面处;⑵基座框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能克服出洞段穿越加固土体所产生的推力;⑶合理控制盾构姿态,尽量使盾构轴线与盾构基座中心夹角轴线保持一致;⑷盾构基座的底面与始发井的底板之间要垫平垫实,保证接触面积满足要求。

4、管理方法⑴先住手推进,对已发生变形破坏的构件分析破坏原因,进行相应的加固。

对需要调换的部件,先将盾构支撑加固牢靠,再调换被破坏构件;⑵盾构基座的变形确实严重,盾构在其上又无法修复和加固时,只能采取措施使盾构脱离基座,创造工作条件后对基座作修复加固。

1、现象在盾构出洞过程中,盾构后靠支撑体系在受盾构推进顶力的作用后发生支撑体系的局部变形或者位移。

2、原因分析⑴盾构推力过大,或者受出洞千斤顶编组影响,造成后靠受力不均匀、不对称,产生应、力集中;⑵盾构后靠混凝土充填不密实或者填充的混凝土强度不够;⑶组成后靠体系的部份构件的强度、刚度不够,各构件间的焊接强度不够;⑷后靠与负环管片间的结合面不平整。

3、预防措施⑴在推进过程中合理控制盾构的总推力,且尽量使千斤顶合理编组,使之均匀受力;⑵采用素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填充各构件连接处的缝隙,除充填密实外,还必须确保填充材料强度,使推力能均匀地传递至工作井后井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第一节开挖一、隧道洞身的超、欠挖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损伤程度,是隧道施工质量好坏的主要表现之一。

1.现象(1)实际开挖断面的轮廓大于或小于设计开挖轮廓线的部分,就是超控或欠挖。

隧道不应欠挖,当围岩完整、石质坚硬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不大于0.1㎡)侵入衬砌;对整体式衬砌侵入值应小于衬砌厚度的1/3,并小于10cm;对喷锚衬砌不应大于5cm;拱角和墙脚以上1m范围内严禁欠挖。

(2)在实际施工中,超标准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仅程度不同。

超挖不仅提高隧道的造价,还加大了对围岩的拢动深度和范围,影响围岩稳定;超、欠挖使隧道内壁不平整,给后续的网喷、防水、模筑混凝土的衬砌工作增加施工难度,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对隧道的超、欠挖应引起足够重视。

2. 原因分析(1)施工技术管理检查、复核制度执行不严,特别是测量放线误差。

目前,多数隧道控制开挖断面的测量方法采用支距法和极坐标法,由人工在岩面上画线,这就存在误差,更有甚者,在放样时人为放大轮廓尺寸。

(2)钻孔精度。

钻孔时的开孔位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机具设备由钻爆设计确定,但实际操作时只能凭司钻者的经验和操作技术,易出现超、欠挖。

(3)爆破技术。

一是凿岩机体构造的影响。

用凿岩机钻眼时,由于构造的原因,凿岩机机体与周边岩壁之间必须有一定的作业空间,为了避免欠挖,则钻杆必须有一个外插角,实际开挖成的轮廓线呈锯齿形,锯齿凹入岩壁部分即构成超挖。

二是爆破方法与参数。

实践证明爆破方法不同超挖量亦不同,普通爆破比光面、预裂爆破法超挖量大很多,如果参数不合理、缺乏小直径药卷或超爆雷管段数过少等都会使超挖量加大。

(4)地质条件变化及其他。

遇有围岩与炮孔方向夹角较小的竖向或水平成层的层理或节理时,因夹制作用不同,会引起钻杆外插角变化,水平成层围岩形成门框形断面,而在框角处超挖最多,竖向倾斜岩层则易在两拱脚形成超、欠挖,节理发育的围岩,更容易形成局部超挖。

根据开挖循环调查统计:钻孔精度对超、欠挖影响最大,占44.2%,爆破技术占20.3%,施工管理占17.6%,测量放线占7.6%,地质变化占6.1%。

3. 预防措施(1)首先要改变“宁超勿欠”的观点,树立“少欠少超”的观点,避免开挖轮廓线的无谓扩大,而使超挖得以减少;切实加强施工管理,建立健全测量、钻爆、开挖质量检查制度,控制好测量放线精度,在保证中线与标高准确的前提下,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保证轮廓线位置的准确,即采用激光指向仪控制隧道掘进方向,提高中线和标高精度,提高轮廓线的放线精度;使用能满足施工技术要求的测量放线仪器、断面检测仪器。

(2)提高钻孔技术水平,严格控制开孔位置、外插角和底孔位置。

钻孔技术对隧道超欠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周边孔的外插角、开口位置和钻孔的深度,它们与超、欠挖高度,的关系为:。

从式中可知:与L 增大,h增大;当e为负值时,随e的减小,h也减小。

在一般情况下,L采用3.5m左右,但注意深孔爆破一次装药量也不宜过大,否则对周边围岩损伤也较大。

从实际施工经验看控制外插角比较困难,而控制开口位置是可行的,只要有意识把e 变为负值,对减少超挖是有效的。

图即e<0时的开口误差示意图。

周边孔开口误差示意图e—开口位置;—钻机仰角。

(3)解决好爆破技术参数的合理匹配。

实践证明,爆破方法中控制爆破比普通爆破好,爆破方式有全断面一次爆破、台阶法爆破、导洞先行扩大爆破和预留光面爆破等。

通常地质条件允许时,全断面一次性爆破(包括台阶法)有利于减少爆破重复振动、减少工序转换,便于快速施工。

采用合理爆破器材(雷管和炸药)、方法,可减少由于爆破发生的振动和应力波对围岩的破坏作用,从而减少超、欠挖。

实践证明“等差”雷管爆破效果最好,振动最小,装药方法以小药包连续装药对控制超挖效果最好,还应有能满足施工技术要求的钻孔机械以及爆破器材。

(4)地质条件。

这是确定爆破参数的基本依据,它是随掘进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现场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钻孔方位和角度,或适当调整周边孔的参数。

即紧跟开挖面对围岩进行观测描述,对围岩节理裂隙状态进行预测,据此调整参数和施工方法,或采用局部内移炮眼、局部空洞不装药、加密炮眼、局部调整起爆顺序等辅助措施。

(5)严格施工管理。

应做到五个必须:必须采用控制爆破,通过工程类比和现场实际,优化爆破参数;必须严格钻孔精度,重点控制周边孔眼的外插角及炮眼分布均匀;必须严格爆破作业质量;必须做到及时检测及反馈;必须加强施工管理,经常加强对施工人员素质和责任的教育。

4 治理方法当钻爆完成后,要进行爆破后的断面检查,作出超欠挖实测图,进行分析、处理,并认真分析超欠挖原因,以便采取对策。

(1)超出规范要求的欠挖,必须处理。

若欠挖量少,个别者凿除至规范要求;若欠挖量大且集中,采用局部补爆清理凿除,使其达到规范要求。

(2)超挖局部且量小者,在一次模筑混凝土时,用合格碎石混凝土回填、筑实;若超挖量大,一次模筑混凝土时,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厚度的前提下,在其背后回填合格片石、压浆填缝。

对先喷浆、再模筑混凝土时,首先要检查修正隧道轮廓使其平顺,以便挂网、喷浆、加厚模筑混凝土,使其饱满密实。

附录隧道开挖断面允许超挖值和检验方法二、隧道底破陨1. 现象道床潮湿,道床边坡脚尤为明显,甚至有积水,经列车反复碾压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翻浆冒泥。

2. 原因分析(1)隧道仰拱及铺底施工时有虚碴,积水未清理干净。

(2)欠挖,使抑拱及铺底厚度严重不足。

(3)隧道水沟未铺底,或铺底混凝土厚度不足,或混凝土质量不好。

前两种情况在隧道运营中,经列车反复碾压后,往往形成道心翻浆冒泥。

第三种情况,虽然仰拱铺底质量都比较好,但由于水沟未铺底,沟内的流水常年侵蚀道床,加之列车的反复碾压,最终也会造成道床侧向翻浆冒泥。

3. 预防措施(1)施工单位加强管理是关键。

严格按设计施工,认真按施工工艺、施工工序操作,在仰拱及铺底前,技术上首先核对标高,准确无误后把虚碴和积水清理干净,经检查合格后再做仰拱及铺底。

施工中应做到上道工序不完,下道工序不能开始。

(2)防排水设计应配套。

当发现设计与实际不符时,施工单位应及时反映,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修改设计、弥补不足。

4. 治理方法隧底破损,在施工验收阶段不易发现,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在铺设隧底混凝土及水沟铺底时,应核对标高、严格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并在铺碴前再行检查,若发现异常,必须找出原因后重做。

个别渗漏水较严重的地方,验收时从道床侧向石碴坡角能有觉察,若需治理,合理的方法就是拆除、重做仰拱和重新铺设水沟底混凝土。

多数情况是在线路开通后,经列车反复碾压,形成翻浆冒泥时再作处理,此时的措施也是拆除仰拱重做和重新铺设水沟底混凝土,但为不影响行车,需进行扣轨施工,仰拱分段间隔施工。

根据病害情况,仰拱及铺底可改为钢筋混凝土,参考图如下。

三、新奥法施工中的常见现象及处理措施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围岩性质使其产生允许的、适量的变形,但又不使其松动塌落。

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若对围岩性质判断不准、勘测不明,或喷射混凝土、打锚杆、立钢支撑时间和方法有误,围岩松动就会超过预计,此时,应根据观察和量测结果找出原因,进行改正。

但是很多场合不能明确原因,因此,只能针对所发生的现象采取措施。

根据实践经验,将新奥法中经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及应采取的措施列于表中,其中’指进行比较简单的改变就可解决问题的措施,( 指进行改变支护方法等比较大的变动才能解决问题的措施。

当然,表中只列出大致的对策标准,优先用哪种措施,要视各个隧道的围岩条件、施工方法、变形状态综合判断。

表施工中的现象及其处理措施第二节表面缺陷一、衬砌混凝土裂缝衬砌混凝土裂缝通病是造成隧道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现象衬砌混凝土表面在拱部范围出现纵横交错裂缝、单一斜向裂缝、墙部裂缝、竖向施工裂缝、施工缝、伸缩缝及沉降缝张开、变形裂纹等。

2. 原因分析据1997年我国铁路隧道技术状态统计,全路5000 余座运营隧道中,由于裂缝、渗漏水等原因影响隧道运营的达1502 座,占隧道总数30.04%。

产生隧道裂缝的主要原因有地质问题、设计问题、施工质量问题、环境影响等,如地下水浸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混凝土的碱性成分水化产物的相互作用,破坏钢筋的表面的钝化膜,使混凝土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从而加快钢筋锈蚀,由于碳化加剧混凝土的收缩,导致混凝土裂缝;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如列车荷载或地震荷载、相邻洞室开挖、隧道年久失修、采空区、泥石流、洪水等均能引起隧道不同程度的开裂。

近些年来,在隧道及其他地下建筑物的施工中,普遍采用“新奥法”,该法遵循的原理,即通过发挥围岩承载环的主动作用,使围岩(岩石体)成为承载结构。

根据这个原理,在开挖后及时施作喷射混凝土、锚杆以及格栅、钢筋网一类初期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或防止出露在临空面上关键岩块的坍落,从而使围岩组织成承载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施作二次衬砌的模筑混凝土结构作为补充,使之形成安全、可靠的支护系统,这就是“复合式衬砌”。

衬砌裂缝通常指的是二次衬砌产生的裂缝。

它含早期裂缝和晚期裂缝,前者指的是混凝土从灌注入模到终凝这期间产生的裂缝,它一般不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后期裂缝包括混凝土硬化后因荷载或变形(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等引起)受到约束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或变形超过混凝土极限拉伸时产生的裂缝及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裂缝。

研究表明,由变形引起的衬砌裂缝(即收缩裂缝)占总裂缝的80%以上,由荷载和混凝土碱骨料的反应引起的占20%*左右。

因此,全面分析复合式衬砌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保证复合式衬砌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复合式衬砌裂缝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温度变化,其影响因素很多,大致分四大类:!影响变形的因素"约束因素#影响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的因素$造成应力集中的因素。

(1)影响变形的因素①温度、湿度、风速:环境温度降低越多、湿度收缩变形越大,越易出现裂缝,夏季施工的隧道,洞口衬砌易出现裂缝;湿度越小,衬砌混凝土收缩变形越大,越易产生裂缝;风速越大,水分蒸发速度越快,早期收缩变形就大,易出现衬砌裂缝。

②水泥种类和水泥细度:有一些水泥配制的衬砌混凝土收缩变形较大,衬砌易产生裂缝,反之,一些水泥配制的衬砌混凝土收缩变形较小,衬砌就不易产生裂缝,如矿渣水泥、矾土水泥都属后者;水泥细度越大,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变形越大,衬砌越易产生裂缝。

③骨料种类:一些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变形较大,衬砌易产生裂缝,如砂岩,而另一些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变形较小,不易产生裂缝,如花岗岩、石灰岩等。

④水化热温升及水泥浆量:水化热温升大的,衬砌混凝土收缩变形大,易产生裂缝;衬砌混凝土水泥浆含量越大,混凝土收缩变形越大,衬砌越易裂缝。

⑤混凝土水灰比:衬砌混凝土水灰比越大,收缩变形越大,衬砌越易产生裂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