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一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一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引言及背景介绍。
1、 (导入词)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2、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诽谤。
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二、速读全文,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1、本文记叙的顺叙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顺序;表时间的词: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2、本文记叙的是谁见谁一面?为什么以“一面”为题?(A、阿累见鲁迅先生一面;B、一方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表时间的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3、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事件。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地点:内山书店人物: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事件:鲁迅先生荐书、赠书起因:“我”到内山书店等车、躲雨经过:“我”渴望得到鲁迅译得《毁灭》,却无钱购买结果:鲁迅低价卖书并赠书给“我”)三、小结。
作者阿累当时只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一个普通汽车售票员,可鲁迅先生却能够亲自接待并低价卖书、赠书,可见鲁迅先生对鲁迅低价卖书并赠书阿累受到巨大精神鼓舞关心进步青年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进第二课时一、引言。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
纪念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文章中,为什么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1、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A、书店全景:空荡无顾客,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冷窖;B、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一列中文的《毁灭》;C、一本书特写:书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一面》(完美版)
“我向四周望了望”,表明当时的社会环 境险恶,怕有特务或密探在身边。
“可没有蹦出”:说明当时环境险恶,不 能暴露鲁迅先生,所以作者强压自己的感 情。
表明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仔细品味语言,体会蓝色词语的感情色彩。
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 种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 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 品质和顽强意志。
随着我和鲁迅先生对话的深入, 我的感情是怎样步步发展的?
对话
心情
“你要买 这本书?”
立刻感到 受了父亲 的抚摩
我的感受 感到严肃和慈爱
对话
心情
我的感受
“你买这本书 吧——这本比 那一本好。”
合作探究:
1、先在文中找出三次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 并标上序号,然后朗读一遍。
2、试填写下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
远景
中景
近景
描写
特征 写法
描写
远景
瘦瘦的,五 十上下,穿 牙黄长衫, 咬着烟嘴
特征
瘦
写法 粗线条整体勾勒
中景
描写
咬着烟嘴,面孔黄里 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精神很好;头发约莫 一寸长,直竖着;胡 须很打眼,隶体“一” 字;正直而慈祥的眼 光;竹枝似的手指
特征 瘦但精神好,头发直
竖,胡须打眼
写法
局部细微描写
近景
描写
面孔黄里带白,瘦 得教人担心,精神 很好;头上直竖着 寸把长的头发;牙 黄羽纱的长衫;隶 体“一”字似的胡 须;黄色烟嘴,熏 黑了;微笑;点头。
特征
瘦,头发直竖, 胡须“一”字, 长期抽烟
七年级语文下册《2 一面》教案 (新版)苏教版(1)
《一面》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教学设想: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
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
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
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一《面》课件苏教版
答案解析及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练习题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答案中需要填写的内容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知识点,学生只需要认真阅读 课文,理解并记忆相关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03
精神内涵
本课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包括勤劳、朴实、厚道等。通过学习本课,可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勤劳朴实、厚道宽容的良好
品质。
04
思考题引导与讨论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02
01
03
课文《面》中,作者通过对面条的描述,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和思考?
面条在课文中具有哪些象征意义?它与人们的生活、 文化有何关联?
题目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
答案
本文通过对面条的制作、品种、文化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面条的喜爱之情。
阅读理解练习题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面条是一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各 异的面食。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条不仅营养 丰富,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文章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对面的形态、颜色、味道 等方面的细致刻画,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面的 魅力和特色。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面,是北方人的主食,也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之一。” 这句话点明了 面在北方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突出了面作为中国传统食品的 代表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一面》教案(苏教版)
《一面》教案作者简介阿累,原名朱一苇,1909年生,某某涟水人。
1932年8月考进某某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
1936年复返某某,从事写作和翻译。
1937年参加新四军。
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
解放后,历任某某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某某大学校长等职。
1983年离休。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是什么文体?──写人的记叙文(回忆性散文)“一面”是什么意思?──和鲁迅先生所见的一面。
主要人物是谁?A “我”B 鲁迅C 内山D 鲁迅和内山E 鲁迅、内山和我答案:B。
本文旨在表现鲁迅什么品质?A 对进步青年的热切关怀B 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的性格C 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答案:A。
指出本文要素: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地点──某某,内山书店;“我”的身份──英商汽车公司卖票的;事件的起因──接班需等半小时,天下雨,便到内山书店躲一躲,顺便歇一歇。
本文分“叙事”“议论”两部分,请指出“叙事”部分的起止──开头……“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跟随作者“参观考察”内山书店内山书店在什么地方?──在某某北某某路。
老板是谁?哪国人?──老板是内山完造;日本人。
他和鲁迅是什么关系?──他是鲁迅的朋友。
从文中搜索内山老板下列信息:身材:矮小而结实。
思想倾向:同情中国。
作者对他的态度: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
介绍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岗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某某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
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
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
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
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一面》(第2课时)课件—苏教版
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思考:本文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 法的?时间:5分钟。 以小见大:就是指从小的方面看出大的方面, 通过小事可以看出人物的灵活品格,或通过一小 部分看出整体。
作者通过叙写自己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这种 小事,赞颂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和关 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了自己对鲁迅先生 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对鲁迅的由衷感 谢和崇敬。
当堂测试
《伴你学》4、6、7、8
(2)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 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 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 “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作者这时 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 么样的感情?
“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现鲁迅忧国忧民,操 劳一生,作出极大的牺牲。 “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是作者被 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发现自己崇敬、热爱 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地神态和 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来表达。 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示出当时社会环境 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 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 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 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 作者有意强加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第三次:
特征:
1.写鲁迅大病新愈却精神很好,头发根根“直竖”, 胡须很“打眼”,如浓墨隶体“一”字,刻画出 鲁迅先生顽强刚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
形象和气质。
2.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面》学案1(2课时)
《一面》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一些词的音形义;2.熟悉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记叙要素及顺序,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3.能找出本文外貌描写的语句,能说出鲁迅的外貌特征,据此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掌握记叙的要素,在有的记叙文中,这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就可以省略。
在分析事件的起因时,要找事件的直接原因。
“我”可以是记叙文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本文以叙述为主,又抓住特征描写了鲁迅的外貌,刻画了他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性格,学习中要能结合语句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预备训练1.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óu chú() tuí唐()地jiào()不能自yǐ()mǎng撞()摩挲()抖擞()恣情()2.解释划线字及词语。
不能自已恣情揩油窘3.填空课文以第人称,按顺序记叙了作者与见面的全过程,赞颂了对的关怀。
课堂达标训练一、选词填空1.我(A.费力 B.吃力 C.用力 D.尽力)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A.猛然B.陡然 C.忽然 D.突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2.我很(A.诧异 B.吃惊 C.惊异 D.惊讶)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A.担忧 B.担心 C.害怕 D.吃惊)。
3.看一下那书脊(A.鲜明 B.清晰 C.清楚 D.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4.他带着(A.激动 B.奖励 C.鼓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二、阅读课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外貌描写的文字。
①“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②“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五芳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难忘的;而童年的生活和感受,则是铭刻在我们心中的宝藏,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是心灵中最温柔的港湾。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四篇作品,追随作者的思绪,去了解他们多彩的童年生活,去体会他们童年的酸甜苦辣,我想,走出作品,你一定会思绪飞扬,那童年的一点一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
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月迹》是一篇充满了童心与童趣的散文。
整个构思都是从孩子的灵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的角度,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文本的。
在跌落反转的过程展示中,写出孩子的一种由期待--惊喜--惬意--满意,到紧张--遗憾--失望的心理历程真切的心理历程。
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
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三颗枸杞豆》是一则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我”童年时候怎样受三颗枸杞豆的启示,从而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的故事。
课文的前半部分对小山沟、小树林、阳光、蝴蝶、太阳等自然环境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尤其是捉金巴牛、追大花蝴蝶的动作描写更是富有感染力,都很符合儿童的心态,充满了童趣。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一面》教课方案《一面》教课方案教课目标: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小看、徒然、艰辛、软绵绵、牛毛小雨、结结巴巴、重病新愈”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持续学习描绘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感觉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行。
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意会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觉鲁迅对青年的关怀和爱惜,感觉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敬精神的仰慕和敬爱。
教课要点:领会运用相貌描绘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课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实质中加以运用。
课前测:划去错误读音地窖(jiàoyáo)摩挲(suōshā)迟疑(chúchù)熏黑(x ūnxiōnɡ)凌虐(lüènüè)赫然(hèchì)书脊(jíjǐ)厌恶(èwù)课前累积:他是对阶级富裕爱心和怜悯心的一个人,他从不会由于对方的身份贫困而充耳不闻,只需有人求到他时,他总会悉心地帮助。
教课过程:一、课前累积今日课前累积一段话,出示:他是对阶级富裕爱心和怜悯心的一个人,他从不会由于对方的身份贫困而充耳不闻,只需有人求到他时,他总会悉心地帮助。
这段话写谁?这段话你读理解了什么?如何能迅速背下来?经过这段话,我们忧如看到了鲁迅的精神和质量。
关于一个逝世的人没能亲眼看到他,很遗憾,我们能够经过文章去认识他。
这个单元我们经过鲁迅的侄女认识了一位泾渭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一面》,在阿累笔下的鲁迅又是什么样?二、自读自悟1.阅读连结语,明确阅读要求。
①谈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③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④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3号先报告。
三、报告沟通要点环绕鲁迅的肖像研读:①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江苏省溧阳市周城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一面》教案1 苏教版
2 一面课题 2 一面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
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
”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加黑字板书,下同)二、指导预习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1.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
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一面》预学案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一面》有六句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一步步认识鲁迅精神的过程。
①“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字面意思是什么?深层的含义是什么?(提示:仔细考虑一下“看一下”、“便”、“立刻”几个词的意思。)
讨论:作者用什么方法把 鲁迅 先生的外貌刻画得这么成功?
六、拓展延伸
1、平常我们进行外貌描写,写不了几句就要戛然而止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观察,二是没有仔细感悟什么样的外貌最能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阿累先生的《一面》给了我们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最好的范本,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作者外貌描写的顺序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思想性格。学习这种写法,就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同学、老师、亲人等),用一段文字描绘他(她)的外貌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四、我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⑵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
A、奇异,不平常B、怪物C、很,非常D、怨,责备
⑶受着这样的优遇( )
A、相逢,会面B、机会C、对待,款待D、优待
⑷平素( )
A、本色,白色B、本来的C、带有根本性质的D、向来
㈢找出文中三次集中描写 鲁迅 先生的外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三、自主探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①乙段虽然也突出“瘦”,但也写出了他的另一个特点;从文中“”可以看出。
七年级语文下册 二 一面(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2021-2022学年)
二一面(第一课时)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重点: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难点: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二、预学导学1.一读课文(1)注音踱( )步地窖()镶嵌( ) 困窘( )摩挲( )抖擞()恣( )情书脊()鞠()躬虐( )待赫()然殷()切懊( )悔踌躇( ) 颓()唐陡( )峭(2)词语解释颓唐:困软:殷勤: 赫然:莽撞: 懊悔:摩挲:打眼:憎恶:揩油:恣情: 不能自己:2.二读课文ﻬ(1)找出本文中交代六要素的语句。
(2)找出文中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语句,并比较有什么不同.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学导学”部分的知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
(抓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揣摩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 -§38):第一层:(§1—§2)第二层:(§3 —§17)第二层:(§18-§38)第二部分(§39—§44 ):(三)研读课文,了解人物1.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2.朗读文中三处集中描写外貌的语句,并比较三处语句的异同点。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ﻬ4.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ﻫA、不能自己憎恶颓唐莽撞B、大病新愈磨挲疑惑毁灭C、精神抖擞轰隆地窑脑勺ﻫD、恣情悲痛嵌着懊悔腕子ﻫ2.下列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A、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 ﻫB、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一面》课文详解
很厚的洋纸,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摸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⑧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解释下波折号的作用。
此处破折号作用为表示解释说明,交代去书店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
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用比喻手法,形象的写出“我”很累,在这样辛苦的情况下,还去书店买书,刻画出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的形象。
④体会“非日本”一次深层次含义。
“非日本”,固然指口音、语调不完全像日本人,更指那种友善之态不像一般的日本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入侵东北,并曾进攻过上海,“非日本”含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唾弃及对同情中国的日本人士的肯定。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④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⑩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⑪“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面》[教学目的]1.通过文章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了解他献身革命,关心、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鲁迅精神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巨大鼓舞。
2.学习观察人物的一些方法,了解如何随着观察条件的变化,粗细得体,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立掌握课文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3.授课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文章结构,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过程]一、解题及写作背景《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相遇"一面"的印象,勾画出鲁迅先生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和意义。
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的祟高精神,揭示了鲁迅是水远和劳动大众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歇(xiý) 瘦(shíu) 扭(niǔ) 累(1èi) 窑(jiào) 脊(jì) 矮(ai) 殷(yīn) 嵌(qiàn)窘(ji ǒng) 鞠(jū) 躬(gōng) 懊(ào) 莽(mang) 嗤(chī) 捻(nian) 颓(tuì) 晰(xī) 竖(shù) 踌(chîu) 躇(chú) 摩(m6) 挲(suō) 惑(huí) 熏(xǖn) 憎(zýng) 恶(wǜ) 揩(küi) 恭(gōng) 虐(nûè) 辱(rǚ) 恣(2ë) 踱(duî) mî模糊 léi 累赘ê恶心模 mú模样累 lê积累恶è恶毒 lèi劳累 wǜ可恶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窘:为难。
殷勤:热情而周到。
陡然:突然。
莽撞:鲁莽冒失。
踌躇:犹豫不决。
摩挲:用手轻轻的摸了又模。
打眼:引人注目。
颓唐:精神不振作。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便宜。
恣情:不约束,放纵自己的感情。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三、复读课文(归纳两部分的意思)第一部分:"一面"的印象。
第二部分:"一面"的力量。
四、课文分析 1.问1: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什么?--时间:1932年秋;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内山老板"鲁迅"。
问2:作者说,内山老板身上有一种"非日本"的东西,这"非日本"的东西是什么?--1936年,日军侵华,残酷屠杀中国人民,而内山能与中国人倾心交谈,不时发出充满友谊的笑声,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自然能从这笑声中体味到"非日本"的东西。
下文有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非日本"这三个字?--"殷勤的点头";"笑着说……"问3:坐在南首的那个人什么样?--最初印象:五十岁上下、瘦、穿着朴素,只能"模糊辨出"(阴雨天,光线暗,距离远)第一次肖像描写从人物体态、年龄、衣着等方面整体上粗线条勾勒。
2.请学生朗读4一17节。
"我"在书店翻检书籍,受到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
在书店,"我"发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书《毁灭》。
问1:"赫然"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色彩?--鲜明。
"我"看到鲁迅译三个字,眼睛为之一亮,引起了"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表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
问2:从文中的介绍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名青年?--穷苦,具有一定进步思想,渴求知识的青年。
(喜爱读书并爱读鲁迅的书) 鲁迅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总是能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当作武器,揭露、抨击社会的腐败和阴暗。
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以启迪和希望。
此时,"我"看到的这三个字已由"鲜明"转为"光明",因而"像得到保证似的"。
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无限信任。
于是,"我"想买下这本书。
问3:"我"正在踌躇之际,是谁出来把书卖给"我"?--吸烟斗的人。
外形:消瘦,但精神很好。
第二次肖像描写,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
先生从店后走出来,比前次距离近了,很显然是要过来问我买书的事。
因此,"我"对他注意起来,观察也比前次细致。
问4:肖像描写如何体现先生的精神很好?--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的胡须,这说明先生是个有棱角,极富个性的人。
作者以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这正是先生为人民大众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外在表现。
五、布置作业1.本课生字、词。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填表。
3.预习先生第三次肖像描写及全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先生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复习情况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提问: (1)"赫然"一词的含义?--①引起"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
--②像看到一线光明,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的信任。
(2)两次肖像描写的特征是什么?--第一次:瘦。
第二次:瘦但精神。
二、继续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为了躲雨,"我"到了内山书店,无意中看中了一本鲁迅译的《毁灭》,由于手头拮据,因而买不起书。
正当"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原先坐在南首的那位先生走过来询问:"你要买这本书吗?" 问1:"我"从陌生人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什么?--"……父亲的抚摩。
""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
此时,"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受到长辈的爱抚。
问2:鲁迅并不认识作者,为何送书给他?--表现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和支持。
问3:当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时,"我"以怎样的心情观察他?观察到了什么? --"惊异","我"极力想猜出眼前的人是谁。
在这种强烈感情的支配下,"我"开始重新观察这个人。
所以,这次观察不仅有前两次描写内容重复出现,而且又比以前更细致,留给人的印象也就更深。
脸: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
头发:寸把长,直竖着。
胡须:隶体一字。
长衫:牙黄羽纱。
烟嘴:左手捏一支黄色的,一头己熏黑。
手:竹枝似的。
问4:作者反复突出他的"瘦",为什么?--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问5:这一回,"我"终于认出眼前这个人,"我"的感受又是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称同志--志同道合。
称朋友--感情深厚。
称父亲--崇敬爱戴。
称师傅--要学习他。
称战士--颂扬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从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形容憔悴,却依然战斗在革命的最前列,对青年人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护。
面对那慈样而正直的目光。
"我"万分激动,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鞠了一躬,接过书向门外走去。
刚才还如踩了棉花团一般,现在陡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讨论: 1.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归纳。
)--为革命而忘我工作的人。
(瘦)--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强信念的人。
(精神)--为人谦逊,对进步青年关怀、支持。
(赠书,主动向"我"推荐别人写的书)2.肖像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表现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请学生朗读。
问1:为什么四年来,每当遇到辱骂和踢打时,"我"总是昂起头?--先生坚强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时时鼓舞着"我",只要想到这些,心里就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生命中仿佛有了根支柱。
问2:"我"所感受到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哪儿?--来自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来自鲁迅坚强的革命意志,忘我的革命精神、诚挚的关怀和鼓舞。
问3:先生去了,为什么不是悲痛的时候了? --共同的理想还未实现。
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先生的遗志,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祭奠。
小结:"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与先生相见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信赖、爱戴、敬仰之情,以及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
四、总结中心学生讨论后,归纳。
通过对先生肖像、言行的描绘,赞扬了先生关怀、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坚定的斗争信念,表达了作者踏着先生的足迹继续奋进的决心。
五、写作特色三次肖像描写: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征,由整体--局部,由粗线条勾勒--细致具体的描写,突出鲁迅的精神面貌。
这三次均抓住了瘦的特点,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他虽瘦但精神抖擞,突出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意志。
这样,既突出文章的中心,又大大丰富了题目"一面"的内涵。
六、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把研讨与练习四填在书上。
[附录]板书设计远处(模糊)瘦、(脸、竹枝似的手)坚定的革命意志一面的印象近处(清晰)精神(头发、胡须)忘我的革命精一面诚挚的关怀和鼓舞面对面(完整而深刻)瘦(脸、手)精神(头发、胡须)一面的力量:踏着先生血的足迹的继续前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