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

合集下载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9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学生版)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9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学生版)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1.1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水的二态变化、玻璃破碎、石蜡熔化、铁丝绕成各种形状、铁布高炉里熔成铁水、酒精挥发、硫酸铜晶体溶解在水中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火柴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叶变黄等都是化学变化。

还有下列变化也是化学变化:①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②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无水硫酸铜③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④电解水【注意】①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加热时水变成水蒸气、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等均属于物理变化。

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木质区别在于: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③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未变,而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如下图水蒸发的微观示意图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水蒸发过程中分子本身没变,是物理变化;水电解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分子,是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检验水:白色的硫酸铜粉末一遇到水就会变成蓝色,故常用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来检验水或作为吸收少量水分的干燥剂。

硫酸铜晶体含有结晶水,呈蓝色;加热时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的硫酸铜粉末。

检验三价铁离子(Fe3+):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成血红色,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注意】发光、放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不一定是充分的依据,有的物理变化也有发光、放热现象,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概念:不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的性质属丁物质的化学性质。

第1节 物质的变化(PPT课件(初中科学) 19张)

第1节 物质的变化(PPT课件(初中科学) 19张)

蒸馏水
澄清石灰水
图1-6 化学反应
如图 1-7 所示,在盛有 10 mL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 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视 察产生的现象。
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 氰化钾溶液检验______________的 存在。
硫氰化钾 氯化铁
溶液
பைடு நூலகம்
溶液
加入硫氰化 钾溶液后
图1-7 氯化铁溶液与硫氰 化钾溶液的反应
3、夹缬,是温州苍南印花染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采 用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蓝靛青染液,故 专家称其为“蓝夹缬”。根据信息,回答问题。下列是“蓝 夹缬”制作的几个工艺流程,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
A、织布 B、雕版刻制 C、氧化制靛 D、晾晒
4、下列现象:①蜡烛燃烧,②玻璃破碎,③金的颜色是 黄色的,④铁易生锈。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②_____,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④____(均填序号)。
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图1-1 下雨
图1-2 火柴燃烧 图1-3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物理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_______, 形成了____________。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物质产生_______变化或_______变化,尽管______各不相同, 但许多变化都伴随有以下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要求 ①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 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 ②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 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学业要求 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2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2

证据:颜色的变化、沉淀生成
A 鸡蛋变臭 利用硫氰化钾可以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利用硫氰化钾可以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B 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 新的物质,气体产生
C 碘加热升华 D 西瓜榨成西瓜汁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练习: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气球爆破了 物理变化 ⑵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 化学变化 ⑶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物理变化
⑷金块熔化打造成项链 物理变化 ⑸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 物理变化
⑹煤的燃烧 化学变化 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证据:颜色的变化(由绿色变成黄色) 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应用?
⑶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物理变化(水三态转换)
例: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的应用:白色硫酸铜粉末可以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1、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练习:
1、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练习:
1、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1)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例: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的应用:白色硫酸铜粉末可以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证据:颜色的变化、沉淀生成
无色 溶 液
找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有哪些?

金的氰化过程

金的氰化过程
源自 2金的热力学理论
上式反应向左移动时,它的不稳定常数 Au CN 41 非常小: 1.1 10 Au ( CN ) 2 (3) CN Au 因此,存在 时, 的活度急剧地降低。 把方程(3)代入方程(2)并简化得到: 0.686 0.059 ㏑( / ) 这式子表示了在有游离CN 离子的溶液中 金的电位: Au 2CN Au (CN ) e 2 这个半电池的标准电位为-0.686V。
G298 0.15 (0.686 ) 2 96500 10 3 103 .4kJ
K 1.4 1018
七、结论
如此大的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减小表 明方程(1)是朝着溶金方向进行的。 从而证明了金可以被氧氧化以金的络合 离子形式进入溶液的热力学可能性。



六、金的热力学理论
• 金的电位是1.73V 氧的电位是0.15V。 • 根据热力学理论可知低电位的氧化剂不能 思考题:为什么氧 能在氰化物溶液中 氧化出高电位的金属。
氧化金?金的氰化 过程可以进行?
金的热力学理论
能斯特方程指出,金属在它的溶液中的电 位与这个金属的离子活度有关。 ( RT / nF ) ln Men 25℃时金的电位方程为: (2) 1.73 0.059 ㏑ Au Au 和 CN 形成非常牢固的络合离子Au(CN ) 它 的离解平衡为 Au (CN ) 2 Au 2CN
程中的应用
胡斌 邹剑 温小椿 管新地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毛泽东
一、黄金的物理性质 黄金具有绚丽的黄色 金属光泽,导热性导 电性很好,可塑性好 且便于加工。
二、古代炼金技术
三、氰化法炼金
氰化法炼金是以碱金属氰化物(KCN) 的水溶液作溶剂,浸出金矿物中的金,然 后从含金的浸出液中提取金。

5.氰化过程的物理化学

5.氰化过程的物理化学

e. 浸出金银所消耗的氰化物
理论上: 1 g Au — 需 0.5 g NaCN;
f. 机械损失 跑、冒、滴、漏、固液分离、洗涤等作业的损失。 氰化作业中,氰化物的用量一般为理论量的 20~200倍。
11
3、氧浓度
耗大量的O2; 伴生组分的氧化分解消 氰化过程中, 很少量的O2。 金银的氰化溶解只消耗
砷锑矿物对金银氰化过程极为有害,表现在二方面:
(1) 砷锑硫化物在碱性氰化 液中分解,消耗矿浆中 的CN 和O2; 表面形成薄膜,阻碍金 粒继续溶解。 ( 2) 分解生成的产物在金粒
——————————————
o G298 = - 300.46kJ
2 Au H 2O2 4CN = 2 Au( CN )2 2OH
K = 4.36 1052
2
(2) 一步溶金反应
O2 ( g ) 2 H 2O 4e = 4OH 2 Au 8CN - 4e = 4 Au(CN ) 2 )O2 (溶 解) = O2 ( g ) ——————————
2.01×10-5 1.75×10-5 1.83×10-5
DO2 cm2/s 2.54×10-5
3.54×10-5 2.20×10-5 2.76×10-5
DO2 / DCN1.48
1.76 1.26 1.50
7
[CN ] 2.76 105 = 4 = 6 5 [O2 ] 1.83 10
图5-1 氰化法溶金的电位—pH图
4
5.2 氰化过程动力学(电化学腐蚀)
阴极区
阳极区
图2 金在氰化物溶液中的溶解
5
氰化溶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
溶 液 中O2 的 扩 散 速 度 ; 溶 液 中 CN 的扩散速度。

卤代烃的氰基化反应

卤代烃的氰基化反应

卤代烃的氰基化反应
卤代烃的氰基化反应是将卤代烃转化为相应的氰基化合物的反应。

其中,氰基(-CN)是由氰化物离子(CN-)构成的功能基团。

氰基化反应通常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
1.使用亲核试剂:一种常用的氰基化反应是将卤代烃与亲核
试剂(例如氢氰酸钠、氰化钾等)反应,通过亲核取代反
应引入氰基。

反应通常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以提供必要的
活性。

例如,反应可按如下方程式进行: R-X + NaCN → R-
CN + NaX
2.使用亲电试剂:另一种氰基化反应是通过亲电试剂将氰基
引入到卤代烃中。

这种反应需要强的亲电试剂,例如氯化
亚铜(CuCN)、三氯化铁(FeCl3)或三氧化二砷(As2O3)。

反应通常在无溶剂或有机溶剂中进行,在低温下控制反应。

例如: R-X + CuCN → R-CN + CuX
需要注意的是,氰基化反应可能涉及有毒、易挥发的氰化物,因此在实验操作和工业生产中需要谨慎处理和安全措施。

氰基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的常见反应之一,可以将卤代烃转化为具有氰基的化合物。

氰基化合物在医药化学、农药制造和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价值。

黄金矿石氰化工艺流程

黄金矿石氰化工艺流程

黄金矿石氰化工艺流程
黄金矿石氰化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 矿石破碎:将黄金矿石通过破碎设备进行初步破碎,使其成为较小的颗粒。

2. 矿石磨矿:将矿石送入磨矿设备进行进一步研磨,以使颗粒更加细小。

3. 砂浆制备:将磨矿后的矿石与水混合形成砂浆,以便进一步处理。

4. 氰化:将砂浆送入氰化槽中,加入氰化剂(通常为氰化钠),使其与黄金反应生成金氰化物。

5. 吸附:将金氰化物溶液通过活性炭床进行吸附,以使金氰化物被固定在活性炭上。

6. 脱附:用强氢氧化钠溶液进行脱附,将含有金的活性炭固定在脱附槽中,使金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金氢氧化物。

7. 电积金:将金氢氧化物溶液经过电解设备进行电积,将金还原成纯金。

8. 除杂:对电积后的纯金进行除杂处理,去除杂质。

9. 精炼:将经过除杂处理的纯金进行精炼,提高金的纯度。

10. 成品制备:将精炼后的金进行加工,制成金条、金币等成品。

有色金属冶金学考试

有色金属冶金学考试

1、金在矿石中的粒度是最重要的工艺性质之一,按金粒的大小可分成1.粗颗粒>200目(0.074mm)粗颗粒金在破碎过程中容易形成游离金粒,由于金的比重大,易用重选的方法将金与脉石分离。

在氰化过程中溶解比较慢。

2细粒金200目>金颗粒>325目磨矿过程中可游离,其浮游性能良好,但用重选的方法难将细粒金富集。

常用的富集方法:浮选,土法用混汞。

3微粒金(显微金、次显微金)<325目微粒金一般嵌布在硫化矿的晶格中,难以用细磨的方法使金暴露出来。

处理方法一般是,将金浮选成精矿,再进行预处理,将包裹金的矿物破坏,然后将金提取。

在专门的一章介绍这部分内容。

2、根据金的赋存状态也可将处理方法进行分类:矿石类型处理方法自然金粗粒金:重选细粒金:氰化与黄铁矿伴生的金浮选黄铁矿,预处理-氰化与砷和锑矿物伴生的金浮选,焙烧(预处理)氰化碲化金浮选,焙烧或化学氧化,氰化与铜、铅伴生的金在铜、铅系统中由阳极泥中回收3、金的选矿的主要方法重选法原理利用矿粒密度和粒度的差别在液态介度中进行金的富对象粗颗粒矿,不适合于细粒矿特点设备简单,成本低,无污染。

设备跳汰机(Jigger)摇床(Shaking table)溜槽等浮选法原理矿石中存在有细颗粒的金时,则一般通过浮选(flotation)来进行富集以减少处理的物料。

(利用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矿物分类疏水性矿物-硫化矿、金亲水性矿物-氧化矿加入浮选剂的原因实际上矿石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玷污,硫化物的疏水性受到一定的破坏,因此通常要加入试剂(又称选矿药剂或浮选剂)改变矿石表面的疏水性能,浮选剂分类捕收剂,这类试剂作用在矿粒的表面,增强其疏水性,通常为具有一定碳链长度的有机物。

起泡剂,浮选时要产生大量的气泡用负载矿粒。

调整剂用于浮选过程的环境调整,如pH.4、混汞法原理和汞膏的处理混汞法原理:混汞过程实质上是汞对金的湿润过程和汞齐化过程。

汞膏的处理:金矿混汞的产品是金汞膏,其主要成分是金汞合金;银矿混汞的产品是银汞膏,其主要成分是银汞合金。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物质的变化(原卷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物质的变化(原卷版)

1.1 物质的变化考点目录;考点一、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考点二、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一、考点分析考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

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蓝色晶体。

CuSO4·5H2O====== CuSO4+5H2O ;CuSO4+5H2O===== CuSO4·5H2O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注;1.物理变化多是物质的外形或状态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这些现象仅能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发生,并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判断某一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国有的属性,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描述。

3.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是物质性质的外在体现。

二、热点题型详解1.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2.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分子总数增加3.科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完全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4.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〇”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A.B.C.D.5.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B.久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产生一层白膜C.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D.爆炸6.2014年4月2日~4日发生了清华学生PX词条“保卫战”,最终在百度百科上锁定“PX”为“低毒化合物”的准确描述,向国人揭示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氰化过程的物理化学

氰化过程的物理化学

溶 液 中O2 的 扩 散 速 度 ;


中CN






VAu
2 A DCN DO2 [CN ][O2 ]
{
D CN
[CN
]
4 DO2
[O2 ]}
V 反应速度; A 固液相接触面积; D 扩散系数; δ 扩散层厚度。
当[CN
]


,VAu

1 2
A
D CN
[CN ]= K1 [CN ];
E o=- 0.145V
G2o98= 27.98kJ
2Au 4CN - 2e= 2Au(CN )2
E o=- 0.61V
G2o98=- 117.7 kJ
)O2 (溶 解) = O2 ( g)
G2o98=- 16.6kJ
——————————
—————————————
2Au O2 (溶 解) 4CN 2H2O = 2 Au(CN )2 H2O2 2OH G2o98=- 106.24kJ K = 4.171018
第5章 氰化过程的物理化学
5.1 氰化过程热力学 5.2 氰化过程动力学 5.3 工业条件下影响氰化速度的因素 5.4 氰化物水解和保护碱
1
5.1 氰化过程热力学
氰化物溶液溶解金银的机理:
(1) 金溶解反应分两步完成:
第一阶段:溶金、产生 H2O2:实际占85%
O2 ( g) 2H2O 2e = H2O2 2OH
G2o98=- 235.42kJ
G2o98=- 16.6kJ
——————————————
4 Au O2 (溶 解) 8CN 2H2O = 4Au(CN )2 4OH

氰化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降解规律研究

氰化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降解规律研究
2 0 1 4年 8月
湖 北 第 二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Aug . 2 01 4
第3 1 卷 第 8期
V0 1 . 31 No . 8
用 为 主 。氰 化物 的降解 途 径 通 常取 决 于 外 在 环 境 , 如 溶 解氧 浓度 、 氰 化物 浓度 和 溶 液 p H等 。此 外 , 氰 化 物
的可溶 性 和 微 生 物 对 氰 化 物 的 捕 获 能 力 也 是 关 键 因素 。
值分别为 0 . 1 6 mg / k g 、 4 . 8 6 ag r / k g和 6 4 . 6 4 m g / k g , 其
表 1结果证 明 : 在含 氰 泥土样 中 , 低浓 度制 备样 的 降解 系数 K 的绝对 值 比高浓 度 的 K的绝 对 值 大 , 说 明
低浓 度 制备样 比高浓 度制 备样 降解 得快 。

查 阅文献 , 阐述 了氰 化物 在 不 同环 境 中的 自然 降解 规 律, 以期 为尾 矿库 的 防渗设 计 、 含氰废 水 的治 理 以及污 染 土 壤 的生物 修复 提供 基础 参 考资料 。
生 物 降解 和水 动力 学 弥 散 等环 境 动力 学 行 为 , 以及 尾
矿 渗漏 过 程 中氰 化 物迁 移转 化过 程也 有研 究 。从 土壤
对 氰化 物 的 吸附试 验 、 金 矿 尾 矿 水 中浮选 药 剂 下 渗 土
柱试验 、 氰 化 废水 的性 质 对 净 化 方 法 选择 的影 响及 污 染土 壤 的生物 修 复都有 研究 。本文 结合 作者 的 实践及

黄金生产知识(氰化)

黄金生产知识(氰化)

黄金生产知识一、金的物理性质常温下晶体,金黄色,含杂质银、铂时颜色变浅,含铜时颜色变深,含Pb (Bi、Ti)0.01%变脆。

比重19.3 硬度低、延展性好(1g黄金—34020米丝)熔点1064℃挥发性好二、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与氧作用抗腐蚀性强,不与盐酸、硝酸、硫酸起作用,但与混合酸、.氯水、溴化氢、碘化钾或酒精的碘溶液、盐酸性氧化铁溶液、有氧或氧化剂的氯化物溶液起作用。

三、矿物学性质主要为自然金,也与银、铜、铅及铋、锑、硫、硒一天然化合物存在。

金是亲硫、亲铁元素,在原生条件下,常与黄铁矿、黄铜矿和毒砂等硫化物共生,另外,石英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金矿物的粒度在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中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矿床的不同矿石类型,粒度差异很大。

大的几公斤到几十公斤,俗称狗头金。

一般0.005~0.2mm,也有部分0.0~0.02微米,俗称显微金。

颗粒金可用重选法和混汞法回收(跳汰、摇床、溜槽)汞板、混汞筒)细粒金可用浮选法得到精矿在氰化的方法处理很细、难选矿金直接金泥氰化。

如果矿石中含锑、砷、碳等有害元素,一般先进行焙烧处理,再氰化。

氰化法提金基础知识一、理论金、银、铜等金属能够溶解于氰化物的水溶液,湿度、空气存在对溶解速度有明显影响。

方程式:4Au+8NaCN+O2+2H2O == 4NaAu(CN)2+4NaOH实验:(CN-)/(O2)=4.6~7.4,Au溶解速度最快要提高金的氰化浸出速度,需控制游离氰浓度和溶解氧浓度。

二、氰化钠特点:溶金能力强,价格便宜,稳定性好,使用方便。

物理性质:固体,白色立方结晶颗粒或粉末,溶于水、液氨;其水溶液发生水解而呈碱性反应。

潮湿空气中潮解能放出氨气NaCN+ H2O+1/2 O2 == NaHCO3+NH3↑剧毒:接触皮肤或伤口、或吸入微量既可中毒死亡(0.5毫克)遇酸分解产生剧毒的HCN气体(0.02微克)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钾)混合能发生爆炸。

三、氰化过程中氰化物的消耗1、自动分解:生成碳酸、甲酸和氨2、水解:生成HCN 气体损失在空气中H2O + NaCN = HCN + Na OH水解产生的HCN的量与碱度高低有关,PH值≥12稳定;导致PH值下降的物质有空气中的C02,补给水中的酸、Mg2+Al3+,矿石中的各种矿物质或硫化矿氧化的产物3、形成硫代氰酸盐与铁、铜、砷、等硫化矿物结合成CNS—络合物。

氰化物中毒机制,检测及对策

氰化物中毒机制,检测及对策

谢谢
观看
2018.12.20
此外很多含氰化合物(如电镀、照相染料所用药物 中常含氰化物)都可引起急性中毒。
中毒分类
职业性氰化物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其次在高浓度下也能 通过皮肤吸收。氰化物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矿业、电镀、医 药、塑料、制革等行业。
生活性氰化物中毒以口服为主,其次为接触氰化物。进食含 氰甙[dài] 的植物果实和根部过量都会引起中毒。如苦杏仁、 枇杷仁、桃仁、木薯、白果等
临床表现
对于消化系统 氰化物使钙离子内流增加,肌纤维运动加强,痉挛。缺氧使得机体内 pCO:升高,刺激交感神经,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导致食物 在胃肠道内停滞,消化不良,致使食欲不振,厌食, 恶心。
尸检
由于血中有氰化正铁血红素形成,故尸斑、肌肉及血液均呈鲜 红色。死亡迅速者,全身各脏器有明显的窒息征象。口服中毒者, 内容说明 消化道各段均可见充血、水肿,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充血、糜烂、坏 死,胃内及体腔内有苦杏仁味。吸入氰化物中毒死亡者,大脑、海 请输入您的文字内容请输入您的文字内容请输入您的文字 马、纹状体、黑质充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 内容请输入您的文字请输入您的文字内容请输入您的文字 心、肝、肾实质细胞浊肿。 内容请输入您的文字内容请输入您的文字 尸体检验应争取在腐败开始前进行。毒化检材以胃容物、心血、 肝、肾、肺及脑为佳。心血应盛放在试管中,且盛满不留空隙。
应急处理的注意事项
(1)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 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 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 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 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2)病人去污 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员都应进行去污操作: ① 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 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冲洗过程中 应注意保护眼睛。 ② 若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 水冲洗5分钟以上。若其戴有隐形眼镜且易取下,应当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 业人员请求帮助。 ③ 如果是口服中毒,应插胃管并尽快给服活性碳,洗胃液和 呕吐物必须单独隔离存放。 (3)药物处理 亚硝酸异戊酯具有高度挥发性和可燃性,使用时不要靠近明火,同时注意 防止挥发。 施救人员应当避免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以防头晕。

第1节物质的变化(PPT课件(初中科学)16张)

第1节物质的变化(PPT课件(初中科学)16张)
状态变化等
生成沉淀
颜色改变
气体产生
温度变化
性质变化
发光发热
PH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物质仅仅产生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则属于物理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以沉淀、气体、变色等情势产生了新的物质,就判断为产生了化学变化
0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把铁块磨成铁粉。
(2)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
(3)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定义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实质
分子间距离产生改变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沉淀、气体、变色等情势产生
现象
产生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
联系
小结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估计的方法,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C
D
0
典例分析
【典型例题3】下列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我们视察到的物质的宏观变化,本质上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结果B.外界条件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时,微粒之间一定产生了相互作用,而物质产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没有产生相互作用D.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
【迁移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同时产生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同时产生化学变化
A
C
0
典例分析
【典型例题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迁移训练2】下列民间制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佛山剪纸 B.潮州木雕 C.信宜竹编 D.客家米酒

5_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

5_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

5_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氰化过程是指物质在与氰化剂反应后生成氰化物的过程。

氰化剂常见的有铁氰化钾、银氰化钠、氰化钾等。

在氰化过程中,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变化,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氰化过程的物理变化。

首先,氰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物理变化之一是溶解。

氰化剂通常为固体,在与物质接触后可以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液。

溶解是氰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其特征是氰化剂固体逐渐溶解于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溶解过程中可以产生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其次,溶液中的分子间发生了物理变化。

在溶液中,氰化剂的分子与溶剂中分子间发生了吸引力作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化学环境。

这种作用可以使溶液中氰化剂的分子与其他溶剂分子形成氢键、离子键等化学键,从而改变氰化剂分子的电荷状态和空间构型。

此外,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也发生了物理变化。

在氰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与氰化剂反应生成氰化物。

这个过程涉及到溶质分子的分解和重组,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氰化过程中,金属物质会与氰化剂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氰化物,而非金属物质也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另外,在氰化过程中还存在物理变化,如溶剂的挥发和冷凝。

在溶液中,溶剂分子可以自由移动和转变位置,部分溶剂分子在溶液表面或溶液与空气接触的界面上发生挥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剂中的挥发分子逐渐增多,溶液的体积减小。

当溶剂分子逸出溶液后,会在冷凝的条件下重新聚集形成液滴,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最后,氰化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固态沉淀。

在一些情况下,氰化剂与物质反应生成的氰化物溶解度较低,超过饱和度时,氰化物会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固态沉淀。

固态沉淀可以用来分离和提取氰化物,也可以用来制备新的化合物。

综上所述,氰化过程涉及到溶解、分子间作用、溶质分子的分解和重组、溶剂的挥发和冷凝以及可能出现的固态沉淀等物理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研究氰化过程的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1物质的变化(2)PPT课件(初中科学)

1.1物质的变化(2)PPT课件(初中科学)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 性质进行分析估计的方法,是认识物质、 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实验探究: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现象:鸡蛋清产生凝固 原因: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和硫酸铜产生
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用途: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1.硫酸铜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盐,误服会引
探究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视 察、实验等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寻 找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 的变化和规律,估计它们的性质, 并利用这些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反应
决定
变化
性质
用途
表现
1、怎样判断物质是否产生了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以后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2、硫酸铜在下列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 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⑴能溶于水 ⑵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 ⑶晶体呈蓝色
2、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5毫升碳酸钠溶液。
3、视察2支试管,你认为哪支 试管里可能产生了化学反应? 哪些证据支持你的推断。
如图1-7所示,在盛有10毫升氯化铁溶 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视 察产生的现象。 现象: 血红色物质
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 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物质的性质
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1、物理变化:
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 只有形态、状态等的改变。
2、化学变化:
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1300℃以上
冰山消融
钢铁生锈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物质变化
冰山消融 钢铁生锈 电热丝升温 木炭燃烧
变化现象

2024年化学危险品考试

2024年化学危险品考试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8、在“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安全卡”上,应包括危险货物的( )。
A、凝点
B、沸点
C、灭火方法
答案:C
49、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可以超越《道路运输证》 的许可范围(危险货物的类别、项别)进行运输。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50、机动车驾驶人员在实习期内不得驾驶载有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剧毒或者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机动车。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61、正确处理易燃液体泄漏的方式是( )。
A、用水冲刷至地沟、下水道或河流中
B、用火点燃使之燃烧完
C、用松软材料吸附后集中
答案:C
62、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单位发生危险货物运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 )责任。
A、保护
B、个人
C、赔偿
答案:C
63、装卸硫磺时,不小心皮肤接触,可用( )处理。
A、中午
B、早晚
C、吃饭
答案:B
30、按照《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 GB191) 规定,图示表示( )标志。
A、禁止翻滚
B、向上
C、小心轻放
答案:A
31、酒精能缓解毒性物质引起的人体病态症状,所以饮酒可作为抢救毒性物质中毒的措施。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2、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内,因此在装运过程中应重点防止上述3 项传播途径。( )
14、具有氧化性的货物,可以使用有机材料作为衬垫。(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5、道路运输易燃液体,车上人员不准( ) ,车辆不得接近明火及高温场所。

氰化物的光分解机理

氰化物的光分解机理

氰化物的光分解机理氰化物是含有氰基(-CN)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自由氰基、氰基配合物、有机氰化物等等。

氰基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之间通过三键连接,稳定性高。

氰化物的光分解,一般指光化学氧化(紫外氧化)分解、光催化氧化分解、紫外分解三类。

它们中紫外分解的机理很少被研究。

1、氰化物的光化学氧化(H2O2/UV):一般认为,H2O2/UV光化学氧化的机理是,光解H2O2, 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与氰化物反应,生成CNO-。

特别是在更稳定的金属-氰化物的氧化过程中,紫外光照对金属-氰化物的激发(紫外氧化和紫外-H2O2氧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在激发态可以迅速与过氧化氢产生反应:利用光化学反应分解稳定的六氰合铁在文献中经常被提及,它们在地表水的太阳能光化学处理中经常被研究。

这些反应也在使用Enviolet®方法(紫外- H2O2)处理含有六氰合铁的工业废水中被应用到。

处理的目标是完全分解总氰化物(比如Verichrome(英国):处理1500 mg/ L到 <1 mg/L)。

pH值、光照强度、温度和氧化剂H2O2等等都会影响氰基的光化学氧化反应。

2、氰化物的光催化氧化:按Ibrahim等的报道,氰化物的光催化氧化原理是,在紫外光和催化剂(以TiO2为例)的作用下,水分子转化为羟基自由基,由羟基自由基氧化氰基为氰酸盐。

TiO2 + 2 hv = TiO2(2 h+ + 2 e-)1/2 O2 + 2 e- + H2O = 2 OH-2 OH- + 2 h+ = 2 OH▪CN- + OH▪ = CNO- + H2O氰基浓度、pH、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催化剂用量、氧气供应量等都会影响氰基的光催化氧化反应。

(I.A.Ibrahim et al./The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3,No.3,1303-0868,2003,pp.281-290)3、氰酸盐CNO-的进一步转化不论是光化学氧化反应生成的氰酸盐CNO-,还是光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的氰酸盐CNO-,在酸性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水解轻松地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氨,此外,氰酸盐也能产生副反应生成氮和二氧化碳。

除氰化物的方程式

除氰化物的方程式

除氰化物的反应方程式
氰化物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常见于采矿业、电镀业等工业废水中。

氰化物具有剧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都有极大的危害。

因此,处理含氰废液是十分重要的。

除氰化物的反应方程式为:NaCN + H2O2 + H2O →NaHCO3 + NH3↑。

这个反应的机理是过氧化氢(H2O2)作为氧化剂,将氰化钠(NaCN)氧化为氰酸盐(NaHCO3),同时释放出氨气(NH3)和水(H2O)。

在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羟基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以将氰离子(CN-)氧化为氰酸根离子(CNO-),进一步与钠离子(Na+)结合形成氰酸盐(NaHCO3)。

同时,过氧化氢也与氰酸根离子发生反应,释放出氨气和水。

这个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如适当的pH值、温度和过氧化氢的浓度等。

一般来说,反应的pH值控制在9-10之间,温度控制在30-40℃之间,过氧化氢的浓度控制在适量的范围内。

除氰化物的反应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技术,在采矿业和电镀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含氰废液时,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调节废液的pH值、沉淀处理等,以确保反应的完全性和废液的处理效果。

同时,处理含氰废液时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
致事故的发生。

硫氰化铁中滴加硫酸现象

硫氰化铁中滴加硫酸现象

硫氰化铁中滴加硫酸现象硫氰化铁是一种化学试剂,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和反应。

其中,与硫酸的反应是一项引人注目的现象。

当我们向硫氰化铁溶液中滴加硫酸时,会观察到一系列有趣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奥秘,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探索空间。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实验的现象。

当硫酸滴入硫氰化铁溶液中时,我们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变得橙红色,并伴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

这是因为硫氰化铁与硫酸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

正是这种化合物的特殊性质,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这样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现象,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硫氰化铁的化学式是Fe(SCN)2,它是由铁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组成的。

而硫酸的化学式是H2SO4,它由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组成。

当硫酸滴入硫氰化铁溶液中时,硫酸根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生成了硫酸铁和硫氰酸。

硫酸铁是一种红色的固体物质,而硫氰酸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

这个实验的现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以及其他一些物理性质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它们揭示了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奥秘。

除了这个实验外,硫氰化铁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性质和反应。

例如,它可以与许多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和性质。

此外,硫氰化铁还可以用作检测铁离子的指示剂,因为当硫氰化铁与铁离子形成络合物时,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总的来说,硫氰化铁与硫酸的反应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不仅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奥秘,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探索空间。

通过观察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并且还可以应用这些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的世界,探索更多关于硫氰化铁的奇妙之处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质量 /mg 需用时间/min 氰化物+氧气 5~10 15 氰化物+过氧化氢 30~90 180
金10 银5
反应:
2Au+4NaCN+H2O2 =2NaAu(CN)2+2NaOH



为一缓慢过程 大量过氧化氢时,会将氰根氧化为对金不起 作用的CNOCN- +H2O2=CNO-+H2O 在金的浸出过程中,主要按生成H2O2反应进 行,即金在氰化物溶液中除生成Au(CN)2-外, 还生成H2O2。
2V Au A2 DCN [CN ]


令阴、阳极的总面积A为: A=A1+A2 2VAu VAu = 2D [O ] + D [CN ]
O2 2
CN

金的溶解速度VAu为
VAu
{DCN [CN ] 4 DO [O2 ] }
2
2 ADO2 [O2 ] DCN [CN ]

2
2 ADO2 [O2 ] DCN [CN ]
分别对[CN-]和[O2 ]进行微分,并令
dVAu 0 d [CN ]
dVAu 0 d [O2 ]

则有:
DCN [CN ] 1 ( DCN [CN ] 4DO2 [O2 ])
4 DO2 [O2 ] ( DCN [CN ] 4 DO2 [O2 ])
在0.25%KCN溶液中金的溶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5.3.4 金粒的大小和形状 5.3.5 矿浆粘度 氰化矿浆的粘度会直接影响氰化物和氧的扩 散速度,并且当矿浆粘度较高时,对金粒与 溶液间的相对流动会产生阻碍作用 5.3.6 金粒表面的薄膜 ⑪ 硫化物薄膜 ⑫ 不溶性氰化物膜 ⑬ 黄原酸盐膜



金银在氰化物溶液中的溶解本质上是一个电 化学腐蚀过程
在阳极区: 2Au(CN)2- +2e =2Au +4CN
在阴极区: O2+2H2O+2e=H2O2+2OH总的反应为: 2Au +4CN-+O2+2H2O=2Au(CN)-2 + H2O2+2OH-


金氰化反应的速度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
250C时,金的电位方程(能斯特方程 ) 为:

E=1.69+0.059lgαAu+ 金属金与Au(CN)-2 构成的半电池反应为: Au(CN)-2 +e =Au +2CNRT Au( CN ) 0
E Au( CN ) / Au E
2 Au ( CN ) 2 / Au

F
8)pH<9.4时,氰化物主要以HCN 存在,在pH>9.4时则主要以CN-存 在;

9)强氧化剂的存在能将CN-氧化,增加氰 化物的消耗; 10)锌能从氰化液中置换出金。
5.2 氰化过程动力学


金的动力学实质上是电化学溶解过程 2Au+4NaCN+2H2O+O2=2NaAu(CN)2+2Na OH+H2O2 对于银的溶解,同样可以写出类似的反应式 金、银在氰化物溶液中的溶解速度

5.3.2 搅拌

溶金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扩散控制 的特征。因此,所有加速CN-与O2 扩散的因素, 都应当是强化氰化过程的可能途径。

5.3.3 温度 两个方面影响氰化过程,一方面提高温度将导 致氰根和氧气扩散系数增大和扩散层减薄;另 一方面会降低氧的溶解度从而降低溶液中氧的 浓度。


d [CN ] DCN dt
A2[CN]
在阴极区,O2 向阴极表面扩散的速度为
d [O2 ] DO2 A1([O2 ]-[O2 ]0) dt
DO2 -O2 的扩散系数 [O2 ]-扩散层外(本体)O2 的浓度 [O2]0-扩散层内O2 的浓度 A1 —阴极区的面积


化学反应很快,在扩散层内[O2 ]0→0,则有
4)在pH<9~10时, Au(CN)2-,Ag(CN)2-配离 子的电位随着pH的上升而直线下降,在此范 围内,提高pH,对溶解金银有利,但当 pH>9~10后,pH对电位的影响较小;



5)氰化物溶金的曲线⑨及下方的平行曲线说明, 在pH相同时,金配离子的电极电位,随着配离子 活度降低而降低。银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6)O2 /H2O线在金线、银线之上,说明O2 是溶解金银的良好氧化剂; 7)溶金半电池与O2 /H2O组成的原电池, 在pH=9~10的电位差最大,也就是ΔG0的负值 最大,反应进行最彻底,故氰化控制pH在9~10 间;
第5章 氰化浸金
矿石中金的提取方法: 重选 混汞, 湿法冶金 细粒金

重选法和混汞属于物 理方法,适合于提取 粗颗粒金
湿法冶金主要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溶解(氧化、化学溶解) 沉积(电沉积、置换、沉淀)

氰化法演变史:




1782年 斯 奇 尔 ( Scheele ) 在 实 验 室 中 制 备 了 KAu(CN)2 KAg(CN)2 1805年 哈根(Hagen)提出金在氰化钾溶液中溶解的 事实 1843年 巴格拉齐昂(Barparuoh)发表了KCN溶金的 研究工作,并指出氧气对溶解金、银有利。
Me T(0C)
Au
25
25 25
1.28
0.27 1.28 9.55 4.35
6.0
1.3 8.8 56.0 25.0
4.69
4.86 6.8 5.85 5.75
Ag
24 24
5.3氰化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5.3.1 氰化物浓度和氧浓度 氰化过程中[CN]/[O2 ]的比例为6时有利于 浸出,在室温和常压下,浸金游离氰化钾 的最佳浓度为0.01%,溶银为~0.02%。 但实际上工业上大多采用氰化物的浓度为 0.02~0.05%或更浓一些。这是因为矿石 含有可与CN-作用和可以与氧气作用的伴生 矿物,使氰化物和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 无益地消耗在这些副反应上。
0.03 0.0175
平均值



如果DCN和DO2 都取平均值,则: DCN=1.83×10-5cm2/sec DO2 =2.76×10-5cm2/sec 平均值比为:
DO2 DCN 2.76 10 1.5 5 1.83 10
5

CN- 、O2浓度的最佳比值为:

[CN ] 4 1.5 6 [O2 ]


(6-3)

工业上常用的强氧化剂(例如硝酸)的电位都比它低,因而都不 能使金氧化。
金能与许多配体(如氰根,氯离子等)形成 配合物,

Au+ + 2CN- =Au(CN) 稳定常数为:
2
-
(6-4)


Au( CN ) Au

2
2 CN
10
38.75
当溶液中有CN- 存在时,Au+ 的活度(αAu+) 急剧降低。

1
上述两式相比,有:
DCN [CN ] 1 4 DO2 [O2 ]

即:
DO2 [CN ] 4 [O2 ] DCN

氰根和氧气的有关扩散系数数值
T 18 25 27 KCN(%) DCN/(10-5cm2/s) 1.72 2.01 1.75 1.83 DO2(10-5cm2/s) 2.54 3.54 2.20 2.76 DO2 /DCN 1.48 1.76 1.26 1.5
ΔG0=-87815J K=2.47×1015 反应: 2Au+4CN-+H2O2 =2Au(CN)-2+2OHΔG0=-299150J K=2.74×1052
解接 金近 银工 业 条 件 位 -下 的 图 氰 化 物 溶 系液 电溶 Au(Ag) CN-―H2O
-pH
pH和pCN的关系可用下式换算:
lgk=-3.432
762 T

相应的活化能为 15kJ/mol,说明氰化过 程属于典型的扩散控制过程 在阳极区,CN-向金表面扩散的速度为: d [CN ] DCN A2 ([CN ] [CN ]0 ) dt
DCN--CN-的扩散系数 δ-扩散层的厚度


[CN]-扩散层外(本体)CN-浓度 [CN]0-扩散层内CN-的浓度 A2 —阳极区的面积 由于化学反应速度很快,所以[CN]0 →0, 则有
1846年 埃尔斯纳(Elsner)发表了一篇实验报告,指 出金有氰化物溶解必须要有氧气
有关的反应式为: 4Au+8KCN+2H2O+O2=4 KAu(CN)2+4KOH
5.1 氰化过程热力学

5.1.1热力学 金银在氰化物溶液中的溶解,曾经提出了许多理论,现普遍认为 金银(Me)的氰化可以写成下列两个反应: 2Me+4NaCN+2H2O+O2=2NaMe(CN)2+2NaOH+H2O2 (6-1) 2Me+4NaCN+H2O2 =2NaMe(CN)2+2NaOH 在水溶液中,金的标准电位非常高。 Au+ + e =Au E0=1.69V (6-2)
游离CN-浓度很低时
V Au 2 ADO2 [O2 ]DCN [CN ]
4 DO [O2 ]
2



V Au
ADCN [CN ] 2

游离CN-浓度很低时,金的溶解速度只随CN-浓 度的增加而增加 游离CN-浓度很高时,第二项可忽略,则有:
VAu 2 ADO2 [O2 ]DCN [C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